这不,一大早儿,打过去破败泥泞的官道上,儿臂粗的大麻绳儿,就像穿串儿一般的拖来几百位穿着破烂道袍,手拿竹卦板儿,扛着算卦幡儿的江湖先生。

这群人本就是卖嘴儿的,一到地方,可了不得了,那真是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叫苦不迭,鬼哭狼嚎,撒泼打滚,总之什么样儿都有,比唱大戏还热闹。

见他们闹的不像样儿,那边的一群兵爷呼啦便冲了上来,也不分头脸的就是一顿猛抽!

顿时,世界又清明了!

下江县此次迁来的丁民既不是来自乌康郡拖儿带女的丁户,也不是军户,更不是各地的凹民,来这里的皆是江湖汉子。

在正式的官方文契上,这类人有个名字,曰:流民。

流民如何成势的不可细考,但,用几件事依旧可以说明他们的来处。天灾,人祸,战乱,霍乱,瘟疫,匪患等等原因造成庶民流离失所,最后堕落为下等贱民,成为祸害社会的恶源。

这些人从故乡流出,到达各地城市,自行乞开始,便慢慢结成江湖。江湖中混的好的,勤快的,早就有个踏实去处,可大部分,还是混的不好的,那就不好说了,犯律违法都是早晚的事儿。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江湖人士,做着各种奇怪的行当,有摸骨算命的,扶乩爻课的,抽签骗财的,还有各种卖假药的汉子,什么姜汉,粒汉,花汉,盘汉等等之类,打把势卖艺的,更有做了土匪入了邪教的…总之,说白了,做坑蒙拐骗的,都是从这个群体里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去岁刑部的底录上,三月罗县四十寇杀上长史,徐阳八月盗贼掠城邑,十二月流寇杀列侯…

每年,每月,各地都不少这样的事儿,这上上下下,只要听闻流民作乱,就是一阵儿头疼。

正这时,好人郡公爷顾昭出现了,人家就一句话:

“…这些搞江湖文化的都是破坏社会安定所在,今后凡举这样的,也别打,也别骂,也甭进打牢里浪费米粮了,全部流放到到我这里,我们迁丁司全要了,犯事儿的做苦役修路去,没犯事儿的,就去开荒种地去…”

这还不是好事儿?这话一说,立马就得到了举国上下基层干部的热烈欢迎以及积极响应!

谁家的皮子上,没几只讨人厌的虱子跳蚤啊?看上去,这些臭虫不大,可咬来咬去的也实在烦人,太影响政绩官声了。

于是,一股脑的打夏初开始,甘州郡便倒了邪霉,举国上下的跳蚤臭虫便从四面八方而来,也打这一年起,便有了自古恶人出甘州的响亮名声。

人郡公爷说的可好听了,有一个算一个,有家的带着全家走,没家户的,到了下江神汉配神婆,大家自由的组合去吧…

真真是上面一句话,底下忙断了腿儿,说破了嘴儿,累死了心儿,还伤了神儿…

这不,如今便有了一出几千神汉下甘州的事儿,

今儿一大早,到下江这四百位,那都是走巷串街的神汉,这一路这真叫个热闹,那是什么笑话都出了。

凡举走江湖的,凭着那个不是能看眉眼高低的油滑之徒!心思玲珑能说会道的在这群人里,亦不过是基础分子,算卦先生里面的状元才这里也有好些呢!

如此,这一路算不得惊险,竟是笑料百出。

一位送流民的军爷,硬是在算卦团队里认了个通天彻地知古今的爷爷,这位爷爷了不得了,能从这位军爷的骨头里摸出他祖宗是做什么,还算出他以后会有个叫天宝的儿子,后来官拜一品大将军…

总之不知道怎么忽悠的吧!到了最后,摸骨的爷爷坐着马车吃着白馍馍旅游,押送的兵哥竟是步行到甘州下江的。

这位兵哥到了下江移民所,就掏出自己的身上的钱财想给干爷爷赎身。

他却不知道,移民郡实行的是新的民法,在这里,可没有什么赎身的说法,绝户郡万民同一,大家都有一样,因此除了你想走不可以,别的还真没啥。

眼见着赎不出去了,当兵的干孙子傻眼了,干爷爷也疯魔了,他挣扎的下了车子,抱着老槐树嚎啕大哭,死了爹都没这样难过。

下江县的流民楞,下江县的移民所的兵爷更加楞,人家早就对此事见怪不怪,随便那一批来押送的,总要出几桩这样好笑的事儿,如此,二话不说,先是一顿鞭子下去,抽老实了再说。

那兵爷还翻着白眼很是刻薄的骂呢:“能进六大队,那都是八辈子祖宗烧了高香,坟头冒了青烟儿的,还哭!哭你娘的腿儿,爷还想拿基础工资,每月有细粮呢,来这儿的!可都是工人!!懂么?工人?”

那卦爷爷,一听做什么什么人?还以为是匠人呢,他便万念俱灰了。

懂么?当然是不懂!兵孙子恋恋不舍的交接了手续,无奈的总算是离去了,这次回家,他要立马娶媳妇,把一品大将军生出来,才是正经的事儿。

挨了鞭子的爷爷被人拖出去到小黑屋反省了,这类人,一般都会有个名号叫危险分子,对这分子必须要先改造!

呸!谁叫他不老实!

于是,一个不想走,几个死命拖,这大祠堂外,便热热闹闹的上演了一场人间喜剧。

正赶上早饭的功夫,教育所培训班的学员们一人怀里搂着一个粗瓷大瓷碗,一个个的笑眯眯的看的实在热闹,这些人完全忘记了,两个月前,他们也是这副臭德行的样儿。

以俞家祠堂周围十里为界限,这里有个名字叫甘州下江黄二部六大队。

凡举算命测字儿这一行的,能认识几百字儿的,都会被送到这个地方。

且六大队不是种地的,这里只出两种人,一种叫工人,这里有一个印刷厂,还有一个教育所,教育所出基础教师,这种叫文员。

培训之后,这些人不开荒种地,都拿基础份额,做的是不出汗的工儿,据说,学员们以后得了学识,就能出去考小吏了。

算卦的会忽悠人,顾昭这也算是人尽其用。

这些有用处的人,顾昭也没亏了人家,在计划经济每个成丁每月三十斤粗粮的份额外,多给两斤细粮,半斤菜油…朝廷还给每月分五百钱现钱到账上,那里去找这么好的事儿?外郡那些开荒的,每个月才给多少?种十年地,才能留下百分之十的土地归自己,而这些土地,依旧是要纳税的。

大槐树下的一排桌子,坐着各种各样的衙门,如果后世有人来,怕是要笑死了,这些衙门的名字是分外令人熟悉,什么教育局,什么移民局…等等之类…

某人不爱动脑筋,善拿来主义,他这样的制定出的新的管制体系,一朝拿出,不论是金山主,还是赵淳润,颇有些惊为天人的感觉,真真是太意外了…

顾昭现在需要人才,又不愿意惊动上京的官僚体系,在他眼里只要不是文盲,那都是宝贝儿,如此,在一般户籍的严格管理下,为了防止人才流失,这里的算卦先生还要多办几个手续,多盖几个大印。

认识少于几百字儿的,就去印刷厂刻板儿去,算卦先生进来全部先洗脑,接着背教材,学上半年之后考试合格,宣誓之后就会分到各郡州基础教育学校,当基础知识先生去,待审查合格了,就给他们机会,叫他们考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小吏去。

据说,为了这群算卦先生,迁丁司好几位上官都挽着袖子,打了好几仗了。

命运卷裹着这群算卦先生,跑江湖的到了下江,多年之后,每当他们想起,真真是又是想笑,又是庆幸了,何德何能呢,一个下贱之人,竟然能在这片土地,得到新的价值成了人人尊重的先生?最后竟然还都做了官了,吃了皇粮了!

一片吵杂声中,毛遇春将手腕上的布条从绳子上解下来,四处茫然的看着,他整整走了两个月,开始的时候,还有双鞋穿,后来鞋烂了,就从身上撕下布条扎草鞋穿。

本以为会死在路上了,却不想,走长途的路虽辛苦,可一天有一顿打底的管饱干饭,这样的日子却是又惊又喜的,最起码比以前强上百倍了。

毛遇春有三个弟弟要养,以前一个月也未必能吃上一顿饱饭,现在虽然流放了,可见天能吃一顿饱饭,对于这些可怜的流民来说,这已经是天堂一般的生活了。

“大毛哥!大毛哥!!!!!!!!”

从队尾的小驴车上蹦下两三个面黄肌瘦七八岁到十岁的小童,小童一下来便开始惊慌失措地找,并大声呼喊,直至看到了毛遇春,他们才松了一口气的拉着手跑着过来。

有不服气搅屎的正在挨鞭子,几个孩子均吓破了胆子,跑了来抱救命绳子一般的小的抱住了腿儿,大的拉住了破烂了的衣襟。

毛遇春看看他们,一个一个的挨着脑袋摸过去安慰:“无事,无事,有哥呢!”

最小的毛遇冬搂着毛遇春的大腿开始哭:“哥,我怕!”

“莫怕,莫怕,有哥呢!”

便是这样说,他依旧将小弟搂在怀里,不停地说无事,莫怕,也不知道是说给旁人听,还是给自己。

毛遇春今年二十岁,老家不知何地人,他只记得四五岁的时候老家闹水患,爹被冲走之后娘病死了,他叔想把他卖了,结果卖人的太多,又嫌弃他浪费米粮就把他丢在外县扬长而去。

如此,毛遇春就此流落他乡,做了下贱业,恶丐。

不怪毛遇春做了狠人,他原本是自己吃饱全家不饿的,可偏偏前几年一场大病险些死了,后被一个住在破庙里的老丐收留救治捡了一条命。

那老丐姓毛,给他还起了个名儿叫毛遇春,至于毛遇春原本叫什么,他早就忘记了。

老丐家前朝也是读书人家,后来战乱,家败了,瞎了眼,瘸了腿,得了病,就一路败下去成了丐,老丐心善,先是收留了毛遇春,后他家便有了春夏秋冬的排位。

大前年,老丐爷爷没了,毛遇春便负担起了三个弟弟的吃吃喝喝,好声好气的要不来吃喝,没得办法,毛遇春才一咬牙,做了讹人的恶丐,带着三个弟弟满镇子的祸害人。

毛遇春本不是这边队上的,入甘州的时候,有人给他登记,因他跟老丐识得一二百字,又识得一些数,便从丐队,被送到了这边。

至于这兄弟四人如何被流放的,他们落脚的那个小镇,凡举开板做买卖的,就没有不怕这兄弟几个的,他们倒也不闹你,就是一开门,门口一溜儿从大大小躺着四个身子,人家就默默的躺在你家门口了,钱给的少了,人家还不走了…

官家原本也抓来着,可他们又犯的是小事儿,三五天又得放出来,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他们变成了当地官员老大难的问题。

再者,他家还有三个小儿,镇上的人也多为良善,咬咬牙,这事儿硌牙,大家也忍耐了。

今夏那新的律令一出,镇子上的衙役便一路飞奔的将四兄弟拖出破庙,欢欢喜喜送走了,临走的时候,镇上人还给他们兄弟凑了两贯钱带在路上。

这一路,这兄弟四人倒也安顺没怎么受罪,因他家有三个幼童,迁丁司还给幼童门安排了驴车,如此,也算是风平浪静的到了地方。

这兄弟四人并不知道前途命运,便紧紧的抱着,慌张的四处看着。

没多久,那边一位二十岁上下,穿着青布长袍,腰扎牛皮革带,头带无展脚帕头的年轻小吏正举着一份名录,撕心裂肺的念着名字:

“毛遇春!毛遇春!!!!!毛遇春!!!毛遇春你个倒母败水的东西,有声吱声,没声你就放个屁!”

毛遇春长到二十岁,打几年前有了名字,就没被人这样喊过。

他半天儿才反应过来这是喊自己呢,如此,他先是小声哎了一声,又见那位官爷撕心裂肺的,就赶忙大声应了,拖着三个弟弟走了过去。

“在了,在了…爷,爷爷,在了爷爷,小…小的就是毛遇春…”

这位小吏低头看他们,先是看大的,又看小的,半天之后,眼神软了下,指指一边的空地,用喊哑的嗓子吩咐道:“那边考试去!考试去!”

毛遇春不懂,只得浑浑噩噩的又拖着三个弟弟在那边排队,他支着脖子往那边看去,那也有个方桌,桌前也坐了位爷,这爷倒也不是扯着嗓子喊的,他却拿着一把铁尺子,一下不对,啪!他就给人一尺子狠的,打完继续吩咐,一边写写画画。

半柱香的功夫后,总算排到毛遇春,这位爷也不抬头,迎面便丢过一本破书,叫他翻开书页,指着上面认识的念字儿,一边念,一边数自己念了多少个。

毛遇春拿起这本马粪纸抄录的书,看看书皮,五个字儿,认识三个,他便立马念到:“爷,认得三个!这个念救,这个念迁,这个…三…这个字儿,那头墙上也有呢,小的都认识,那边写的移民三大纪律…小的都认识,爷?”

这小吏抬起头,笑眯眯的看着他:“你倒机灵!”

能不机灵么,都悄悄看半天了,铁尺子就脸来一下,他可疼啊!他在镇上讹人也是看人下菜碟的。

毛遇春一脸巴结的笑着道:“谢您夸奖。”

这小吏笑着摇摇头,指着那本《迁丁司救荒录第三期道:“甭跟爷抖机灵,继续念!”

毛遇春的低头哈腰道:“爷,小的的弟弟们也是识得几个字儿的…”

这小吏看看他身边这几个,也不知道想到什么,忽就和颜悦色起来,问他:“这些,都是你亲弟弟?”

毛遇春利落的回话道:“回爷的话,不是,乃是养爷收养的,后来养爷去了,便是小的照顾,您看到了,都又瘦又小,干不得重活,不过没关系,小的成啊,你看我这个子…”

小吏赶紧挥手,后边一串的队伍几百人,他哪有时间啰嗦这个,因此他拍拍桌子道:“赶紧认你的字儿!啰嗦甚?”

毛遇春赶紧低头,翻着书页开始吃力的认了起来,他也是运气,这一本书里,他认得的有一百五十二个字。

这小吏便在一本打着方格,有养老,育婴,育童,施医,残废,济贫,习艺,贷款…的名录上,给他划了几个勾。

这几个勾,分别划在济贫,习艺,育童上面。

划完,小吏登记了毛遇春兄弟四人的名字,从一边的筐子里拿了四块牌子给他,这一次,这小吏的态度倒很慎重:“这牌子你收好,今儿起,你可要记得,你就是甘州人了,这是黄六二十七,你三个弟弟分别是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你可拿好,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是随你一辈子的东西…”

毛遇春将牌子握在手里,那小吏顿时恼了:“挂脖子上!脑袋丢了,你也不能丢这个!”

毛遇春一顿慌张,赶紧就着链子上的绳子,将四块牌子给自己跟自己弟弟挂好。

挂好后,他又领了四张马粪纸做的厚纸,官爷说,这个叫户口。

如此,毛遇春便拿着自己的户口带着三个浑浑噩噩的幼弟,又随着队伍去了那边的祠堂,在祠堂里,他的脑袋,就如填鸭一般的被硬塞了很多事儿,什么上户口,什么工人,什么以后他可以每月拿五百钱了,什么他需要凭着牌子要到月凭着工钱买供应粮了等等之类…

也就是从这一天儿起,毛遇春成了甘州下江的一名印刷厂刻板工人,每月赚五百钱,不过这五百钱,毛遇春只能拿到二百四十钱,至于剩下的,据说要交什么社会保险金,什么房屋贷款,什么什么的,毛遇春都没有反抗。

作为苍茫大地上浮游一般的小民,他生来便是被盘剥的…

第一百四十八回

昨晚顾小郡公爷被蚊子咬了,左眼皮儿一气儿还咬了他两口,因此,今儿小郡公爷看人一只眼儿,十分的傲慢。

大清早的,顾昭起来去南城送侄女婿,老钱这次豁出去了,一气儿从陇西郡任富县将半个家族的壮丁都带出来了。

如今钱说自认身负皇命,还是密探零零一号,因此,他决定就是豁出命去,也要好好完成任务,才不负圣恩。

钱说现在的职位是迁丁司下法务部部长,私下里还有个秘密巡查御史的职位,这个他就不准备告诉别人了。反正今后绝户郡那里有了问题,他都有直接上达天听的权利,那边与普通人不同了。

如此,侄女,外孙,侄女婿就这样被顾昭忽悠到了不毛之地,仔细想来还是怪对不住的。

可顾昭也不愿意用家中其他亲戚,一来那些孩子自己不太了解品质,二来一家一个样子,就是跟人家再好,人家也有自己的老子娘亲厚。

他四哥家的子女孤寒,照顾是必须的,这二来,顾昭相中了四哥家里人口少,纠葛自然也少,自己自来了上京,除了大哥家,也是跟他家子女结了缘分的。

所以顾昭用顾茂丙,用钱说,却未必用顾茂德,顾茂昌。

送走钱说之后,顾昭便打发了其他人回去,身边只留了一个叫阿德的小奴拖着小玉往城里走,今天不若往日,南门这边竟有些凄凉冷情之势。

平日这时候,甭管是那个门,那可都是成堆成堆的人拥挤着往城里奔呢。所以这样,乃是今儿万岁爷爷连同几位王爷,半朝大臣都在东门送慧易大师傅出塞。

上千的大和尚出塞传教去了,这可是天大的热闹,据说,万岁爷爷光经书就给拉了二十车,每册书除了精挑细选之外,还给了许多纯金的佛器,头辆法车上那尊大菩萨,光金粉就用了一百多斤,八宝上缀满了各色宝石,据说是用了三百多颗,奶奶的,那得值上一屋子铜钱去,如今都便宜了野外蛮民。

除了和尚,万岁爷还命人寻了举国上下知名的毛皮商家也随队去了。

这么一来,便有了上千和尚与上千商人出塞的盛举。

为了庆贺这次盛典,三位王爷也凑了趣儿,命宫廷鼓吹礼乐的几位大师谱曲子,特特在今天表演出来讨好今上。

今上是个抠,打登基之后一切排场是能免则免,能不出门人家就不出门,先帝喜欢的盛典,喜欢办的大庆,人家是一概不办,端是清清冷冷的一位寡人。

如今他竟然舍得给金佛了,还自掏腰包管上千和尚的差旅费了,这场难得的热闹自然引的京中上下竞相围观,大家都去看皇帝,听曲子去了…因此冷落了南门。

南门清冷,不光门冷,顾昭的心情也是略微有些冷的,顾茂丙今儿也走,顾昭的身边便觉着多少有些恓惶,更加上,顾茂丙直至现在对顾昭这种悄悄坑塞外那些小部落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他便上倔性,态度上着实是抗拒的很。

他与塔塔是过命的弟兄,现在却带着上千大和尚去吃人家,喝人家的去,顾茂丙的心里并不好受,这几天他都没来顾昭这里讨贱,甚至走的时候,也是在门口磕了头,转身就走了。

顾昭也是一肚子委屈,也没办法告诉顾茂丙,作为一个现代人,在他的思维里,不管塔塔是多么好的人,只要他顾昭活一天,塞外蛮民想立国,那更是想都不想,除非他死了。

想认赵淳润做天可汗,干爸爸,那就更是想也别想…

此时亲人误会,近人不理解,顾昭难免就英雄寂寞,便心中苍凉耳边徒留驼铃声了。

他现在实行的这种政教合一的对塞态度,甚至金山主都不能窥视到其中的真正意思。至于赵淳润?在他看来,那亦不过是几十个小部落,几万方外蛮民而已,阿昭怎么闹腾,只要高兴他就乐意惯着。

再者,既阿昭说了,和尚浪费米粮,全部丢塞外去吧!赵淳润顿时觉着,这是个非常好的主意,再好没有了,既有地方收拢这些出家人,又不破坏当初寺院庇护他的恩德,也不违背他发的誓言,阿昭真是善解人意。

在顾昭说此事之前,赵淳润也着实为难了很久,他与慧易算得上是有些人情的,可现如今看他做大,做皇帝的也有皇帝的难处。

京里各地也实在不适合再整那么多大和尚了,那事儿不查不知道,一查那真的吓一跳,安心修行的不提,如今十个和尚却有八个是为了其他目的才出家的。

僧侣不纳税,不纳粮,还有免役权,加之今上也是庙里出身,如今的寺院更是多了一二分霸气,尤其是慧易的徒子徒孙,他们坐在庙里念上几段,庙里就有了大片不明来历的庙产,这些庙产都是当地的一些中下农为了躲避税率而投到寺庙之下的。

经查,在梁郡的一个上县,县中二分之一的土地都归了当地的寺院,而当地寺院的主持,按照辈分,竟是今上的师侄。且,梁郡之事并非独有,只是时间紧迫,没有细细梳理罢了。

今上知道之后到底生气了没有?没人知道,不过,此事儿出来没多久,便有了今天这一出的上千和尚出塞,这出塞的队伍打头的就是德高望重的慧易大师。

赵淳润就是再感谢佛主,他的心理也是皇帝心理,对他有威胁的那就统统没必要存在,因此,现如今的政策是,出家要去塞外传教十年,才有正式的度牒。

还有,按照一个和尚一亩口粮地的新规矩,你家有多少和尚,那就有多少田亩,至于超出的?那是绝对不允许的,而且,现在向寺庙布施土地的,全部自动转入国库。还有,凡举今后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的,一经查实,终身流放!绝不姑息!

身在古代,悄无声息的将一些可以预见危险都悄然的化解,却无人称颂,做了那么多大事儿,偏又没人理解,如此顾昭就在心里生出了一些英雄寂寞之感。

这位寂寞的英雄就这样微微仰着下巴,骑着小玉,慢慢悠悠的进了城。

巳时一刻的南门安安静静的,偶尔从街的那边传来一串儿驼铃的声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上京凡举有身份的人家,都爱整一头骆驼装装门面。

为何骆驼如今这么招人喜爱,文人们是这样解释的,骆驼性格温纯与世无争,就是几日不管吃喝,那也是照样昂头挺胸颇有风骨,见宵小之辈,它还会不惧权贵,喷你一脸吐沫表示不屑,实在是大快人心。

如今京中骂人,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

“那厮骨里黑着呢!不被骆驼喷一脸,你也不知道他心里黑不是?”

如此,世上万千生物,文人便从此独爱骆驼,实实在在是喜欢这样的品性。想来这些人也想肆无忌惮的喷谁一脸,又没有那个胆子,心下羡慕之后,从此独爱骆驼。

有了文人们这样一吹捧,这就没把骆驼带进京的顾昭什么事儿了!他的纨绔格调着实配不上骆驼大爷的傲骨,因此,人们下意识的忘记了他。

现在骆驼是大家的,其中,红驼,紫驼,黄驼,白驼中,白驼最贵,一匹略有杂色的白驼崽子,如今在上京已然到了三百贯而不得。

更有去岁京中名士曾赋诗一首曰:

脊骨连巍峨,蹄宽踏山河。

回看青陌上,脆铃响云歌。

此诗一出,坊间竞相传颂,疯魔一时,一时间竟咏出无数各种骆驼歌,骆驼令,骆驼赋。

却说顾昭进了南门,小玉听到有铜铃,身姿便是一抖,脑袋一拐,竟然自己掉转方向,往那边街里去了。

顾昭也不管它,难得出来,便随它走。

走了没多一会子,小玉停在一家骆驼店门口,顾昭抬头看了一下招牌,便知道,这就是新仔常说的京中很红的骆驼店《金驼王》,此间店铺东家姓王,上谷郡老牙郎出身。

用新仔的话来说就是,这货走了红运,借了小爷的紫气,他就喧腾起来发了!

新仔说这话的时候可是很生气的,要知道顾昭的第一头骆驼可是他整来给小爷玩耍的,谁知道竟然兴盛起来,被旁人发了横财,新仔难免就有些嫉妒恨,羡慕倒是没有的,他们门下,可不缺这一点儿,眼儿高着呢。

小玉肆无忌惮惯了,到了骆驼店门口便将脑袋扎进人家放在门口的牲口槽子里吃料。

一边吃,一边还左右将本来的主人推到一边,姿态十分的不美观还嘚瑟!

正在此时,那门里忽然传出一声大笑:“呦,瞧瞧哎!这是谁啊?”

这人的话语里,透着一股子蜂蜜放多了的味道,甜的发腻,嗓子尖细,虽做作,可话语从内到外却也透着一股子亲切,这种亲切外人无法体会,但顾昭却是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