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办这个大学时,大家都说可以搞来钱,他就跟着一起干了。

钱是搞来了,地也征了,大学盖起来了,招生广告也请人写好在报纸上登起来了,他升任校长,正等着坐在家里收钱——谭嗣同被下狱了!

谭大人!你怎么不多撑几年?他这钱还没赚到手呢!

唐校长马上改弦易辙,生怕被老佛爷也抓住下狱——他是校长!他就说那群混蛋为什么推他当校长?都没安好心!

唐校长脚步如风,在老佛爷还没来得及收拾这些开在外地的学校之前,唐校长就已经跟法国大使勾肩搭背,与水军将领眉来眼去,跟民主人士推杯换盏。

为了不跟谭大人一起下狱,他说对法国人说他是为了中法友好,跟水军将领说学校可以向军队输送会用外文的将领,跟民主人士说我们这是火种啊。

于是,唐校长不必下狱了,大学也活下来了。

唐校长呼出一口气,摸摸跳动的心脏。

大清完蛋了,老佛爷带着皇帝跑了,老佛爷死了,皇帝被日本人抓了。

唐校长:“……”

唐校长身在其位,只能谋政,不谋不行,当初一起哄他骗钱的人都快跑光了,剩下的都是像他一样被骗来的。

唐校长深深的觉得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他需要更多伙伴——都骗进来一起受苦吧!

唐校长像交际花一样四处交游,他跟家中和好,听话的娶了表姐,借着订婚、结婚、生子、孩子满月、孩子周岁、生第二个、第二个也满月……如此这般,拼命参加宴会,举办宴会,招来更多的投资——耶,都来上贼船吧伙计们!

招生,使劲招生!本地的富商、豪绅、大家族,外地的富商、豪绅、大家族,全都免试入学!

唐校长写下无数封录取信,离得近的就亲自送上门去,离得远的也亲自送上门去,他自己去不了,就派学校的老师去,千方百计的把学生都给招进来。

哼哼,你们的孩子在我这里,看你们还敢不受摆布?

无数的投资人和无数的学生织成了一张强大的保护网,将唐校长和他的学校牢牢的护在中间。

一个法国大使怎么够?英国、美国、葡萄牙、日本,他全都要!

一个民主人士怎么够?他全都要!

一个势力怎么够?他全都要!

唐校长攀爬摸索三十年,其父含笑而逝,离终前遗憾的对儿子说,他后悔没在小时候一天三顿打的逼唐校长读书考科举,若大清还在,唐校长就是一个绝好的当官料子,说不定登天拜阁都有可能啊。

唐校长说大清已经没了。

其父叹气,没就没了吧,你是人才,在哪里都能干好。

他握着儿子的手,说:“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父亲死后,唐校长就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定性了。反正没人知道他当时跟人一起开大学是为了骗一份工资,现在人人都说他是好人,那他就当一个进步的好人吧。

可当他想当好人时,外面的人开始说他是坏人了。

跟外国人勾结,汉-奸!

跟当官的勾结,贪官!

跟民-主-党-派勾结,反-动!

唐校长:“……”

唐校长心里苦……

唐校长深知日本女学生这件事不是杨二小姐能解决得了的,他对代教授说:“这件事我来解决。不过,杨同学要帮我解决樱花树的问题,她只要能缓解日本学生的焦虑,让他们继续老老实实的待在学校里,我就帮她这个忙。”

代教授爱护学生,说:“她一个学生,就不要让她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了吧?”

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与日本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越来越高涨,樱花树全死了这件事更是刺激了日本学生的神经。杨玉燕再天才也变不出樱花树啊,她也不可能把日本女学生肚子里的孩子变没,所以代教授才来寻校长先生,在他眼中,校长是无所不能的!

他期待的看着唐校长。

唐校长对这些被他骗到学校来的人一向没办法,深知他们的心灵有多纯洁,脑子有多僵硬,全是一群只会直线思考的笨蛋。当然,不笨的也不会被他花言巧语骗过来,不要名不要利。

代教授已经是其中最聪明的一个了,可惜也是个傻瓜。

心底纯洁无私。

唐校长深沉道:“学生也是需要锻炼的,我很看好杨同学,她的成就不止于此,在学校里有师长家长护着,就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吧。”

——父亲说他是当官的料子,哪里知道他受过多少苦吃过多少亏?再好的料子,没有千锤百炼也不会成才。

杨同学在众同学之中已经是锥在囊中,鹤立鸡群了。可她现在就如同当年的他,还傻得很。他身为师长,当然要磨练她啦~

等接班人长成,他就可以退休啦哈哈哈哈!

想到未来的悠闲生活,唐校长激动的脸发红,更加和颜悦色的对代教授说:“不要拘限于男女性别论,杨同学搞的那个慈善基金会就很好,我相信她能完成我交给她的任务,你也要相信她。”

代教授被劝服,回到家中,询问杨二小姐是否愿意接下这艰巨的任务。

杨玉燕:“缓解日本同学的不安?”

代教授温柔道:“假如你觉得有难度,我就再去跟校长说一说,不要有压力。”

杨玉燕:“那办个日本祭典怎么样?”

代教授:“……”

通过ACG(日本漫画、动画、游戏的二次元代称。作者语。)对日本有些了解的杨玉燕觉得日本人好像很喜欢祭典。

她说:“也不祭日本的神明啦祖先啦,现在是夏末秋初,就搞个秋日祭。也很简单,就是搭几个摊子,卖点吃的喝的,衣服鞋子之类的,刚好学习班还有卖糖葫芦、棉花糖、酸梅汤、糖人的工具,好几个同学都学了技术准备上课教,最后都没教成,现在拿出来摆摊,说不定还能吸引来几个愿意学的人呢,就是没人愿意学,也可以赚点钱啊。”

杨同学发现其中有商机!顿时眼冒绿光!

说老实话,基金会虽然拥有众多义工,但仍然花钱如流水。可募捐者的名单却只有那么长,而且时间久了,早没有捐款了。要不是还有苏先生这只肥羊,基金会早就因为缺钱而停办了。

她立刻决定近水楼台,先把基金会的大名印在祭典的赞助人上,把基金会的LOGO挂满祭典!

——灯笼上全印上!纸扇上全印上!

然后对全校的中国学生说,这是慈善义卖活动,在祭典上由基金会的摊子卖出的商品所赚到的钱全都会投入慈善活动,请大家踊跃参加,助力慈善,从你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一天内,慈善标语贴遍大学的每一个角落。代教授、祝女士,还有被基金会发过聘书的老师全都被要求在上课时宣传慈善基金会,和这次祭典。

杨玉燕:“这是为了慈善,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学校,缓解对立情绪。”

代教授:“……”

祝女士:“……”

张妈:“我们燕燕说的真好!”

杨玉燕对日本老师说:“我听说在日本,到秋天都会举办祭典活动,我从来没去过日本,从来没见过祭典(说谎),我真想见识一下。老师,我想跟学校说办一个日本的祭典,你们说好吗?”

日本老师X4:“当然!这非常好!”

杨玉燕对日本同学说:“我想办一次日本的祭典,就在学校里,你们愿意来帮助我吗?我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日本,认识日本的文化。”

日本同学1:“你是我见过对日本最友好的人。”

日本同学2:“我很高兴你喜欢日本。”

日本同学3:“我肯定会帮助你的。”

唐校长看着学校里风风火火的准备祭典,日本学生投入的工作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挥洒着汗水。

“人才啊,人才。”唐校长欣慰的说。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

☆、祭典1

办秋日祭是为什么呢?

杨玉燕的答案是:赚钱。

她不是日本学生, 没有思乡之情, 那对她来讲,秋日祭的好处就在于她可以光明正大的赚钱了。

慈善义卖这种活动还是没有祭典好赚啊。

杨玉燕跟基金会的同学们集思广义, 打算多搞几个商业项目,到时一个同学顾一个摊子,把能赚的钱都赚来!

“气球。”杨玉燕把这个项目写在黑板上,“一块钱吹一个气球,吹炸了不算, 没吹炸就可以送他一个气球了。”

别小看气球,这种玩意目前可是正宗的外国货。因为橡胶的关系, 中国根本没有工厂能做出盗版气球来。

杨玉燕觉得外国的月亮都比较圆, 外国的气球吹一次一块钱也不算贵。

现在只有百货公司和一些外国餐厅会用气球做装饰,大部分普通人都只是见过气球,还没有亲手把玩过。

“这个摊子就放在最里面,吸引大家一直往里走。”杨玉燕说的头头是道,她还说要把两边摊位摆得近一点,中间的道路留得窄一点,这样大家就会不得不放慢脚步, 慢慢游赏——也就会花更多的钱了!

下面一个同学是个老实人,老实的说:“客人既然已经付了一块钱来吹气球, 那最后这个气球他吹好了拿走也是应该的吧?不能说是送给人家。”

知不知道什么叫营销策略!

杨玉燕坚定的要求必须在摊位上写“送”气球,看摊子的同学也必须说“送”气球。

这样,才会让客人有占便宜的感觉!

幸好底下的同学们老实的不多,毕竟大家的家中不乏做生意的啊、当官的啊、祖上阔气过啊, 等等,基本都能听懂杨二小姐打的什么算盘。

杨二小姐继续说:“还有,虽然是秋日祭,天气还是很热的,我们还可以卖扇子。”

日本祭典怎么可以没有团扇?必须要有!

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要加快速度啊。

于是卖扇子这件事也很快通过了。

杨玉蝉问:“卖拆扇还是团扇还是蒲扇?”

杨玉燕问:“问问价,哪一种便宜就卖哪一种。”

刚好下面有人的家里是开布坊的,就答道:“蒲扇最便宜,只是要去乡下收,一来一回耽误时间。不过现在也是用扇子的时间,我看看家里库房还有没有。”别说布坊为什么卖蒲扇,那当然是便宜啊,都卖绢扇去了,那买不起绢扇的客人难道就不要了?

不能够!客人是越多越好的,掏钱再少,那也是客人,开店的都盼着街上的人都来他的店里买东西,你买根针花一毛钱,他也能赚两分。

“其次就是团扇,折扇的扇骨多,就要贵一点。”他说。

杨玉燕:“那我们就做团扇。”

这位同学很想替自家招揽生意,忙说:“好啊,我这就回去跟我爹说,绢布团扇……”

杨玉燕打断他的话:“不,我们不做绢扇,做纸扇。”

这位同学:“纸扇?”

杨玉燕理所当然:“纸扇肯定更便宜吧?”

肯定的啊,纸扇当然比绢扇便宜。

巧了,同学中也有家里开纸坊的。不过因为宪兵队天天抓卖小报的,纸坊已经许外不敢开门了,现在只敢卖草纸和麻纸,就是擦屁股纸。

杨玉燕问:“贵坊做纸扇吗?”

纸坊同学犹豫:“做是做,可是没有好纸,我要回去跟我爹问问,现在开炉熬浆不太方便。”纸坊做纸要先把纸浆煮出来,这一开炉子动静就不会小,宪兵队往天上望一望,看到纸坊冒烟就知道开炉了,就会跑来了。

杨玉燕问:“纸坊里现有什么纸?”

纸坊同学如是答,说:“草纸和麻纸不好做扇面。”

杨玉燕大手一挥:“无坊,反正是祭典上卖的,卖完也不指望能用多久,何况这都秋天了,也用不了几天了,等到明年纸烂了也不必用了。就用草纸和麻纸做!”

纸坊同学:“……”

杨玉燕继续说:“到时我们题上点诗句看起来就很像样子了。”

纸坊同学忙道:“这不行,草纸和麻纸没办法写,而且那纸不是白的,是黄的和绿的。”

杨玉燕:“无坊,带点颜色反而别有风味,这叫古朴。”

纸坊同学:“……”

纸坊同学深深的觉得杨同学大概是隔代遗传了祝家的奸商血脉。

纸坊同学回家问爹,再回来对杨玉燕说:“杨同学,我爹说草纸和麻纸太脆,做扇面韧性不够。”

杨玉燕:“无坊,叠成双层的就差不多了吧?”

纸坊同学回家再问爹,回来说:“双层大约是可以的,我爹说,看在是同学的份上,一柄扇子算三分钱。”

杨玉燕狮子大口一张:“同学价,一分吧。”

纸坊同学:“……”

他抹把脸回去问亲爹,第二天一瘸一拐的过来:“杨同学,我爹说最低两分。”

杨玉燕想了想,说:“这样,团扇扇骨不拧双股,就只用一股就行,扇面也不要全蒙上,只蒙一半,这样是不是又可以降一点了?”

纸坊同学:“……”

他真诚的说:“杨同学,你很适合做生意。”

杨玉燕:“那这价钱能不能再降点?”

最后,杨玉燕以一分钱两柄扇子的价格订了一千柄扇子。

订完扇子,她再问这位同学:“你家做灯笼吗?”

纸坊同学:“……”

她又以一分钱一顶灯笼的价格订了一千顶灯笼。

然后再问这位同学:“我都买这么多东西了,不再便宜点?”

纸坊同学:“……”

最后,实付八百顶灯笼,余下二百灯笼是赠送的。

很快,扇子和灯笼都送来了,所有的同学(壮丁)都被杨玉燕拉来给扇子和灯笼题字。

这时,杨玉燕又想到要做一些稍微有点面子的赠品,不能全都是这种便宜货,看到纸坊同学正抱着一个灯笼小心翼翼的题诗,她上前温柔道:“同学。”

纸坊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下灯笼和笔就跑了。

杨玉燕:“……”

秋日祭这天很快就到了。

杨玉燕为表郑重,特意给唐校长等人送了请柬,还给苏先生也送了一张,到时基金会还要做一个简短的演讲。

她还订制了一百根钢笔加墨水的套装,全都印了慈善基金会的名字,到时送给这些贵客。

可惜纸坊同学跑太快,不然她还打算再附送一本小册子的。

祭典在黄昏时开始,日本的同学们是最积极的,连晚饭吃的都不香了。一到时间,他们都换上最干净的衣服,来到祭典现场。

杨玉燕选了一个空地,周围没房子没树没庄稼,地面还算平整,圈了起来,让人用小摊子一个接一个的挨着摆。日本同学来的时候,大部分的摊子都已经摆好了。

第一个摊子就是卖扇子的。

看摊子的同学手上脸上都还有墨水,看到日本同学过来也很热情:“欢迎欢迎,都来看看吧!一柄白扇子两毛钱,题过诗的五毛钱!”

由于人手不足,扇子太多,加上时间太紧,大家只来得及写了一百多柄扇子,因为杨同学要求灯笼要全都题上字画上画,这个是要挂起来卖的,白灯笼就成办丧事的了。

杨玉蝉也被拉来写题字,忙的火起,问她:“那白扇子就可以了?”

杨玉燕:“没写字的扇子可以让客人题字,写一柄五毛钱。”

杨玉蝉:“……”

全家的心眼都长她一个人身上了!

日本同学有好奇的过来看扇子,见到有笔墨,问:“笔墨是干什么的?”

他们在此地留学半年,中国话说的虽然还很别扭,但夹着日语和英语,勉强可以跟中国同学对话了。

看摊的同学不像杨同学那么大胆,但杨同学辛辛苦苦操办祭典,想了那么多主意,他怎么能辜负她的心血呢?

这个同学为了良心低下了头,声音也小,说:“客人可以给扇面题字,题一个五毛钱。”

加白扇子的钱就是七毛了。

日本同学中也不是人人都有闲钱,大部分会到中国来还是看在日本政府的花言巧语和补助上,所以只有一两人愿意掏钱自己题诗,剩下的都只买了白扇子扇风。

看摊的同学看那只蒙了半面纸的团扇,良心又痛了一下,这扇子都缺了一半,风不都漏出去了?

挨着扇子摊,就是卖日本糯米团子的摊了。这个是杨玉燕凭着对漫画的印象复制的,用糯米粉太贵,她指使同学们做的是红薯团子和土豆团子,一根签子上串三个,一串一毛钱。

日本同学看到这个便纷纷解囊,一人手里举着一串走了,

往前还有套圈、卖拉面的、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卖炒面的,等等。

杨玉燕比较心机,把卖喝的像汽水、茶、酸梅汤等全都放在后面,放前面怕客人买了水喝饱肚子就不吃东西了,前面甜的咸的吃一大堆,到渴了就有卖饮料的了,从最便宜的茶,到贵的汽水、冰糕都有。

还有卖旧书的、卖旧衣的,也有手帕、鞋垫等手工制品,香囊香包荷包也都有。

杨玉燕还把石静宜也给拉来了,说为了上帝,她特意安排了一个摊子,让石静宜可以在这里宣传上帝的福音,发发免费的十字架什么的。

毕竟,这是一个打着安慰日本同学的理由举办的秋日祭,可是跟日本太亲密的也不好,只好把上帝拉出来了,信上帝的英美法等国家四舍五入也等于来了。没有正经的神父,只好先借一借石静宜这个正牌修女的名了。

石静宜就带着施巧儿来了,两人都穿着修女服,从上到下包得一身黑,端正严肃的一看就很吓人。

不过石静宜也很缺钱,她上学时什么都学过,就画了一些圣母和圣子的画过来打算卖掉,杨玉燕亲耳听到石静宜对来买画的人说“这就是外国的送子图”

你看,这就叫入乡随俗啊。

作者有话要说:午安^^

☆、祭典2

下午六点, 苏纯钧看一看手表,去向冯市长请假。

冯市长与几人正在小客厅里吞烟吐雾,听勤劳的苏先生要提前走, 都非常惊讶。

蔡文华道:“天还没有黑,时间还早得很, 什么要紧的事要劳动我们苏先生?”

冯市长也道:“要跑腿的事就交给底下人去做嘛, 你也不要太辛苦了。”

苏纯钧只好坦白是因为未婚妻杨二小姐送了一封请柬给他,喊他去站台。

“学校校长委托她做事,她就办起一个日本人家乡的祭典,头一次担这么大的责任,她也是担忧害怕的睡不着觉。今日祭典开始, 我就想过去帮她壮一壮胆。”

冯市长感叹:“不得了,杨女士是个实干家啊。”

别看苏纯钧说得儿戏,他们这些人哪里会不懂?校长交办的事,不可能给一个无能之辈,不管杨二小姐是男是女,年纪多大,只要校长敢把事交给她办,就一定是存着提拔之心的。

何况办一个日本的祭典,哪里是轻轻松松就能办成的?

蔡文华对苏纯钧的事多有关注,此时道:“我记得那所大学里有不少日本学生。”

冯市长笑道:“唐九龄其人滑头得很,现在日本人势力大, 他早早的就投过去了。那些现在才去找日本人磕头的都没有他磕的早, 不然日本人怎么会把他们的学生送到他的大学里去?”

有个傻瓜很想插话, 刚好知道一点,就迫不及待的插话道:“市长讲的对啊。日本人也建的有自己的学校,我的儿子女儿都是上的日本中学。日本人自己的学校都不去, 反而要去中国人的学校,可不就是里面的人不对头嘛。”

这种傻瓜说话,在座的人都不屑搭腔。

不过这是一个刚被冯市长骗过来的有钱人,就等着他给冯市长送钱呢,看在钱的份上,也没有人说难听话。

冯市长起身,揽着苏纯钧往外走:“走吧,我送送你。”

他们二人走了,蔡文华就转了话题:“市长实在是疼爱小苏啊。”

“是啊是啊。”

“冯市长爱兵如子。”

冯市长与苏纯钧站在大门外,冯市长说:“你去一趟也好,要是有山本先生身边的人也去参加祭典了,你到时记得过去打声招呼。”

苏纯钧点点头,说:“我知道轻重,市长放心。上回燕燕就对我讲,她来慈善宴会见到山本先生,才发现就是上回去她学校的那个日本人。”

冯市长本来只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听说山本先生果然去过那所大学,顿时改了主意:“这样啊。那今天说不定山本先生也会去,你稍等等,我喊人拿份礼物过来,到时你见机行事。”

他喊下人去找邵太太,不多时,邵太太叠着小碎步,捧着一个红色天鹅绒的盒子过来了,她微微喘着气,笑着说:“你一说要,我就赶紧找出来送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