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公主病逝

小顺子撑着膝盖,喘着粗气,“皇上没事。”

弘阳松了口气。太子抬腿就要踹他。弘阳连忙抱住他的腰,“阿玛息怒。这奴才也是着急。小顺子,何事如此慌慌张张?”

“皇上命侍卫传来口谕,五公主不行了。”小顺子咽口口水,一口气说完。

太子下意识问:“谁?”

“哪个五公主?”弘阳同样疑惑。

小顺子被问愣住了,呆呆地说,“就是五公主。”

“你说四哥的妹妹温宪?”十五阿哥试探着说。

小顺子点头,“是的。就那一个五公主吧。”看向太子,也不确定了。

皇家有几个五公主太子一时想不起来,跟他爹去热河行宫的就那一个,“不行了什么意思?”

“就是那个意思。”小顺子说出来,不禁看一眼太子,见他好像还不信,弱弱道,“准备后事。”

太子心中一凛,“那个侍卫现在何处?”

“正往城里去。德妃还不知此事。”小顺子道。

弘阳忙问:“皇玛法没事吧?”

“皇上没事,太后也没事。五公主得的不是什么急症,也不是什么传染病,是中暑。”小顺子说完,四周陡然静下来。

太子反应过来惊叫道:“中暑?!皇祖母没事,汗阿玛也没事,她一个年级轻轻的姑娘热死了?!”

“奴才刚一听到的时候也不敢相信。”小顺子道,“奴才问那个侍卫好几次,他说是五公主,奴才才敢过来禀告殿下。皇上已命銮驾回程,估计得后半夜才能到。”

太子张了张口,竟不知该说什么。干脆什么也没说,直接命奴才打扫宫殿,又命内务府准备五公主的后事,再准备些蔬菜瓜果,以供他汗阿玛半夜回来好用。

给五公主准备后事的消息传到内务府,所有人都认为太子搞错了。

苏麻喇姑九十了,太后快七十了,要准备也是她二位的,怎么轮也轮不到五公主。

四贝勒胤禛虽是内务府大臣之一,由于恭亲王这两年时常生病,精力不济,内务府便是他一人说了算。接到太子口谕,胤禛就命底下人先等等,他去畅春园找太子。

太子见他神情严肃,眼中透着疑惑不解,就知道他来干什么,直接说,“你听到的都是真的。”

“为什么?”胤禛难以置信。

太子和温宪公主没什么感情,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也不想看到如花一般的女子香消玉殒,“銮驾已快回来。”顿了顿,“等回来就清楚了。你要不要去宫里看看你额娘?”

“我,就不去了。”德妃不一定想见他,“让福晋过去看看。”

太子:“那你回家吧。再晚天就黑了。”

天黑四福晋没法进宫。这点胤禛也知道,随即向太子告辞。

四福晋从宫里回来,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四贝勒府上却灯火通明。

刘彻移到畅春园,胤禛一家便搬到畅春园附近。天色已晚,胤禛不好进园子,就命奴才打开大门,御驾回来,浩浩荡荡,他在屋里也能听见。

鸡鸣十分,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坐在椅子上用手撑着脑袋半睡半醒的胤禛睁开眼就问,“汗阿玛还没回来?”

“奴才听到马蹄声,但一会儿有一会儿无,不能确定是不是,正打算出去看看。”门房进来禀报。

胤禛揉揉眼角,“备马。”

打马到去畅春园必经的路口,胤禛看到一团黑影。过了一会儿黑影近了,胤禛看清楚,走在最前面不是骑马的侍卫,而是御驾。

胤禛骑着马迎上去,到跟前下马行礼。

马车没停,从里面传出一句话,让胤禛先回家。

胤禛退至一旁,看到太后的车进去才回家洗漱。随后去畅春园找太子打听消息。

太子这一晚也没敢睡,以致于刘彻刚进畅春园,他就收到消息。只是他和胤禛一样,给刘彻行个礼,就被刘彻打发走。

胤禛找到太子,太子自然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连人都没见着。

太子便对他说,“你去找小九。”

胤禛恍然大悟,随即去找随驾前往热河行宫的九阿哥。

温宪公主晕过去的时候正值傍晚,九阿哥和十阿哥跟刘彻在一处。温宪公主身边的人向刘彻禀报公主不舒服,刘彻等人便以为姑娘家娇弱,就让太医过去看看。

太医一看是中暑,就按照中暑来治。

给温宪公主开好药,太医就向刘彻复命。刘彻便让太医去给太后看看,毕竟她年龄大了。

太后没事,刘彻也没把温宪公主“中暑”放在心上,以为只是头晕不舒服。

温宪公主和她身边的宫女也没当回事。第二天早上,温宪脸色苍白如纸,宫女还奇怪她是不是得了别的病。

再找太医来看,太医也懵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温宪公主只是中暑,怎么会病得这么严重?

所有随行太医过去望闻问切一番,确定温宪公主没其他病。可身体却十分严重,太医不敢下药,就向皇帝禀报。

刘彻和康熙都懵了,一人一魂回过神来就去温宪公主那儿。

刘彻问温宪身边的宫女,她这两日吃了什么喝了什么,有没有哪儿不舒服,宫女仔细回答一遍,康熙确定温宪公主是中暑。

刘彻命太医继续给她治,随后又吩咐下去,暂时停止前行。此时九阿哥才知道五公主病的严重。所以胤禛找到九阿哥,九阿哥也是跟他说温宪中暑去的。

胤禛不是诅咒太后,是他真不明白,太后都没事,温宪怎么会中暑。

九阿哥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皇祖母也说过为何去的不是她。”

“太后没事吧?”胤禛问。

九阿哥:“没事。”

胤禛叹了一口气,“汗阿玛呢?”

“汗阿玛先是盯着太医给温宪用药,后来又安慰皇祖母,昨天一天只吃一顿饭,昨晚一夜没睡,挺累的。你如果没有特别要紧的事,别去打扰汗阿玛。”九阿哥道。

胤禛点点头表示知道。

而兄弟二人不知,没人打扰刘彻也不得闲。

从昨天晌午到今天早上,三顿没吃,刘彻有些头晕。到清溪书屋吃点东西,就去洗漱。回到寝室看到康熙耷拉着脑袋,刘彻困得眼睛酸涩,依然强打着精神劝他,“温宪的死不是你的错。”

“朕知道。”康熙道,“朕不该由着皇额娘。”

刘彻扶额,从昨天上午到现在,这句话他听了不下二十次,耳朵都长茧了,“你以前也不是没劝过。有用吗?没用。她的马车一直挨着太后,太后没事,她走了,是她福薄。”

“不。是身体太弱。”康熙道,“太后虽说年龄大了,但小时候在马背上长大,身体比十五还好。温宪像她一样也不会有事。”

刘彻:“你这样想还来得及。”

康熙猛然看向他,什么意思?

“你不是还有几个闺女?天凉快了,在公主所给她们弄一块地,留着她们骑马打马球。女红什么的少碰。堂堂一公主,又无需亲手缝制衣物,知道什么料子适合做什么样的衣裳,不会被底下奴才糊弄去就成了。”刘彻道。

康熙:“德言容功——”

“那是指民间百姓,公主不需要。”刘彻道,“民间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七出之一是无后呢。皇后生不出来,你们会废后?公主生不出来,额驸敢和离?那些规矩对她们来说形同虚设。还有啊——”

康熙不禁说:“还有?”

“公主的规矩大方面不错就成了。不用对她们那么严格,嫁出去之后她们自己就是规矩。”刘彻道。

康熙看了看他,“你下一句是不是要问,皇家有多少守寡的公主?再给她们找个额驸。”

“行吗?”刘彻脱口道。

康熙断然拒绝:“不行!”

“老顽固。”刘彻白了他一眼,“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劝的我也劝了,等我睡醒,你再蔫头耷脑跟死了娘似的,别怪我揍你。”说完倒在床上。

康熙呼吸一窒,“你,你才——”

“我娘死了。”刘彻道。

康熙险些噎晕过去,“你怎么什么话都敢往外说啊。”

“我都这样了,还怕什么?”刘彻挑了挑眉,“我以为有鬼有神仙,结果你我自由换来换去七年,也没见哪个鬼或神仙出来阻止。”打个哈欠,“你闲来无事就去太后那儿看看。她如果还在哭,等我睡醒了再去劝她。或者我这两天早睡晚起,咱们换过来,你自己过去。”

康熙:“换过来就算了。朕去看看她。”

刘彻醒来不见康熙,猜他在太后那儿。到太后那儿,看到康熙坐在太后对面,太后胳膊放在小方几上,用手撑着腮帮子,另一手里拿着手绢,身后站着一宫女,手里端着茶。这是一边哭一边补水?

刘彻加重脚步。

太后抬起头看到他忙问,“皇上怎么来了?”

“担心皇额娘。”刘彻瞥一眼康熙,什么情况?

康熙无奈地说:“哭累了喝,喝饱了继续哭。”

刘彻猜对了,却高兴不起来,只觉得无语,便在心里说,喝得下去说明没事,我回去了啊。

“稍稍坐一会儿再走。”康熙起身拉住他的胳膊。

刘彻扶着太后坐下,安慰她一会儿,就以有事为由起身离开。到清溪书屋就问康熙,“你就看着她哭看半天?”

“皇上,和嫔求见。”

刘彻吓一跳,回头看到是王以诚,“不见!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来见朕,没见朕正在——等等,和嫔是如意?”

王以诚无语又想笑,“是的。”

第129章干卿何事

康熙扑哧笑喷,“自个封的都能忘。”

我想忘就忘,你管不着。刘彻瞪他一眼,就问王以诚,“她怎么来了?”

“奴才觉得和嫔是担心皇上。”王以诚道。

刘彻瞥向康熙,听见没?潜意思别在这里碍眼。

康熙忍着笑说,“朕出去转转。”话音落下,原地消失,瞬间移到太后那儿。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康熙见天色暗下来,太后要用膳,瓜尔佳如意也该回去了,才回清溪书屋。

到清溪书屋,宫人正在上菜。康熙往四周看看,“没留你的如意陪你一起用饭?”

刘彻扭头瞪他一眼,哪来那么多废话?!

康熙不说了,找个椅子坐下,“明天使梁九功去佟家看看。”

“代朕吊唁?你觉得合适么?”刘彻看向他,“她的事有内务府操办。温宪是老四的妹妹,他不会亏着他妹妹。”

刘彻不喜欢佟家,也不喜欢德妃,温宪半道上走了,他没有去热河行宫,而是选择回来,已大大出乎康熙的意料,“朕也就是说说。”

刘彻抬头看看他,“真关心你闺女就听我的。”

“骑马打马球?”康熙问。

刘彻挑了一下眉,不止。

康熙没有回答。

刘彻也没有开口,饭毕,出去走走就去洗漱。

康熙飘到寝室,等他出来,就拿眼睛盯着刘彻。

刘彻笑笑,“想说什么直接说。”

“你别太过。”康熙道。

“比如?”

康熙:“命守寡的公主另嫁。”

“这个可以。我会暗示她们可以养面首。”此话一出,康熙脸色骤变,霍然移到他面前。

刘彻吓一跳,连连后退,“这么激动干什么?她们老实半辈子,我直接讲她们也不敢。”

“你还知道?”

刘彻乐了,“这话的意思你早就知道了?那你这么紧张做什么?”

康熙噎了一下,不自在的咳嗽一声,“被你吓的。”

刘彻懒得拆穿他。康熙个老顽固能退一步,大大出乎刘彻的意料,刘彻也不想逼太紧,“你那三个闺女会不会骑马?”

康熙摇摇头。

“我猜不是不会,是你不知道?”刘彻说出来,康熙脸色微变。刘彻不禁啧一声,“赶明儿让弘阳教她们。”

康熙不禁问:“弘阳?”

“十三和十四年龄大了,不好天天往后面去。十五不如弘阳细心,十六七岁又太小,只有弘阳最合适。”刘彻道。

康熙想想,宫里的嬷嬷和宫女即便会骑马,也没到可以教人的地步,“宜妃倒是会,不过十三的两个妹妹跟着佟氏,她也不好越俎代庖。”

刘彻点头,“对!”

“那就按你说的办。”康熙道。

刘彻:“过了八月十五就安排下去?”

“好。”康熙这次没迟疑。

八月二十日,上午,刘彻命宫人在三个公主住的附近整理出一片空地。太子听说此事的第一反应是他爹要给她仨弄个蹴鞠场。

翌日见到他爹,太子就隐晦的表示姑娘家踢蹴鞠很是不雅。

刘彻点头说他知道。太子放心下来。刘彻接着就说,“那个是打马球用的。”

太子的心一下子提上来,“马球?!”

“对。你不知道?”刘彻立刻给他一种“你怎能如此孤陋寡闻”的眼神,“盛唐女子最爱的游戏之一。”

太子:“儿臣知道。但那是唐朝女子喜欢的东西。”

“唐朝女子不是人?”刘彻立刻问。

这话说的,怎么有点不讲理啊。

太子:“没有。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刘彻又问。

太子一瞬间想出很多理由,只能用在汉族女子身上,无法约束马背上生活的满族儿女,“大唐朝是唐朝,咱们是咱们。”

“说不出来就闭嘴。”刘彻道,“朕意已决。对了,那片地修整好,让弘阳先教他三个姑姑骑马。”

太子惊得张大嘴,“弘阳?!”

“你能给她仨找几个弓马娴熟的宫女,就让宫女教。”刘彻也不是那么不讲理。

太子张了张口,“还是让弘阳教吧。”

弓马娴熟的侍卫有不少,宫女他去哪儿找?总不能让太子妃挨个问,你问骑马吗?会。骑两圈我看看。

不让宫女试,万一她们所谓的会骑是坐在马背上,由人牵着马走,到时候把那仨教的跟她们一样,他爹又得挤兑他。

“儿臣担心弘阳教不好。”太子不死心的说。

刘彻:“学好几年连三个女子都教不好,朕收拾他。这点你无需担心。”

太子心想,我就是担心这点,“女子和男子不一样,女子皮肤娇嫩。”

“小孩的皮肤也娇嫩。所以朕让弘阳教,而不是让十三亲自教他妹妹。”刘彻道,“还有什么顾虑?”

自打他成亲,跟他爹打嘴仗,他就没赢过。太子无奈地认输,“没有。”

“别忘记告诉弘阳。”刘彻说着,忽然想到,“明儿见到胤禛,跟胤禛说一声,叫内务府挑几匹温顺的马,再给她仨准备些衣裳。”

太子道:“她们的嬷嬷不会做?”

“那也得让内务府把布送过去。”这些杂事本该交给后妃,可畅春园只有一个没管过事的和嫔,也就是瓜尔佳如意,只能刘彻自己吩咐下去。

太子点头:“汗阿玛说的是。”

“你找朕就这事啊?”刘彻看向他。

太子哪敢说是,否则他爹又得挤兑他,“弘阳平时得去无逸斋上课。”

“朕知道。休沐日再过去。”刘彻道。”朕也没让她们一次学会。回宫前学会就成了。”

太子听到这话,忽然想起一件事,“她仨没法打马球吧?”

“三个人?”刘彻看似思考,其实是看康熙。

康熙:“玩是可以玩。马球和蹴鞠一样,人多了玩才热闹。两三个人没意思,她们本身也不喜欢,学会了也不会玩。”

“你提醒的对。”刘彻道。

所以不用教了?太子望着他爹,满眼希冀。

刘彻佯装没看出来:“让胤禛准备八匹马,命宫女跟她们一起学。”

太子只觉得眼前一黑,很想给自己一巴掌,“弘阳教八个人?”

“弘阳教他三个姑姑。她们学会了再教宫女。”即便太子同意,刘彻也不会让他大孙子教宫女骑马,“五个有点少,得让她们一人教会四个。不想跟姐妹玩的时候,还可以跟自己的宫女玩儿。”

太子服了,心说,您想的真周到。

“此事告诉四弟,还会由弘阳转告她们?”太子问。

刘彻:“让弘阳说一声就成了。”

“儿臣知道了。”从清溪书屋出来,太子就命他的人去找胤禛。

胤禛这些日子很不好过,温宪的病逝对太后打击很大,对德妃也一样。德妃不想看到胤禛,胤禛也不能一次不去。而他每次去都会被德妃冷嘲热讽一番,就差没说死的为何不是他。

胤禛体谅她心情不好,可他也是人,生母这样讲胤禛很难受,好些天才能调整过了。等他调整好又得去宫里。因为长时间不去,下次再见到德妃,德妃又得说她命苦,只有十四一个儿子之类的。以致于胤禛得知他爹内务府找马,也没吩咐别人,亲自去挑马。

马挑回来,又亲自喂马,一直喂大半个月。

九月二十四日,休沐,胤禛去宫里探望德妃,德妃又说胤禛现在是内务府大臣,日理万机之类的。胤禛直接说,他最近在忙他汗阿玛交代的事。

此话一出,德妃不敢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