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男人也一样,他们的眼睛再也看不出这种微妙春光了,他们一定要泻得满地都是才有兴致观赏。

河传

春浅,红怨,掩双环。微雨花间,昼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思往事vs念郎诗】

我在想,容若如果不是词人,王昌龄如果不是诗人,他们可以是很高明的小说家。放低自己,脱开形迹,作品中看不到男女性别的分界。对女性的心理描写是古代的男文人们擅长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基调下,男性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女性代言人的角色。王昌龄写《闺怨》一诗,将少妇心理的细微变化摹写得深刻入微。容若写《河传》也是这个路子,写微雨湿花时节,闺中女子的心中难以诉说的柔情迷意。她自梦中醒来,斜倚着屏风思想着梦境同往事,却都是惹人伤感的,连心情似乎也湿哒哒。面对一片春景不由伤感,意中人不在身边,对景伤情,将写满了相思字也无计可施。回忆起当时与意中人相会的情景:杨柳,花枝,蝴蝶,春光旖旎。如今往事皆非,空作相思意。

《河传》这种词牌的特点是句型既富于变化,韵脚又再三变换,看似短小,难度却相当高。容若用词曼妙清灵,极尽缠绵婉约之能事。词中一幕幕,如简洁精致的电影画面,构图得当。视角独特,分开来看,是各自静止的,然若以"春怨"的中心将其联系,则成为一组动态的,不断在时间,空间中跳跃转换的画面。这阕小令的艺术水准相当高。

此词大有花间词的气息。婉约是欲望曲折潜进的花地,渐次开出一片阴郁娇媚的花,有的叫愁,有的叫怨。然而这花海是有毒的,郁郁芬芬。耽搁期间太久,会溺死其中。思想也如吸食麻醉品后的孱弱迟钝,无力长行。

太过留恋心底镜像的人,如河流之中摇曳的水仙。纳西底斯在纵身霎那看似拥有了生命全部,而事实上,他进入太快,还未穿越自己制造的幻觉。

于是,他未曾来得及邂逅,生命底部的真相。相爱若太快,结果也无差别。

还有一首《相见欢》我想和《河传》放在一起说。因为无论是用词还是文字所构设的意境,这两阕词都有相似相近的地方。如果把它想象成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我们几乎可以看做是同一个女人,在不同的时间内生活画面,展露出不同的精神状态。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相见欢》

容若以女子的身份入笔,描写闺中人教鹦鹉念诗的细节,取景巧妙,用词精准。语言的锤炼也是容若所注重和擅长的。容若将她的心情细细画:她镇日思念心上人,奈何不能离开深宫,无可排遣之下,只有调弄鹦鹉,教它念意中人的诗。这阕小令描写人物外部的细微动作,反衬人物内心的波动,感情细腻婉曲,含蕴无限情韵。风格绮丽,凄婉缠绵。

容若此词当得起"如诗如画"四个字。然而看似风光如画,却至凄凉,明写闺怨,暗指宫怨。伊人入宫,虽不能相见,容若却对她的处境感同身受。于是,仿佛为她画像一般,他用华丽的工笔,画出伊人的花团锦簇的落寞。

窗外落花凄迷,如梦如幻,屋内麝烟消散,如幻如梦。夕阳又下小楼。我日日如此消磨时光,心境如水烟迷离。落寞如空山落花。

时光可减尽,愁思却如光阴从无断绝。

为伊消得人憔悴,古人诚不欺我。

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这看似风雅的消遣,是我对你无可奈何的怀念。是谁说过的,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忘记。

相见欢--单从字面上来解,真是令人欢悦的事,是人生繁华似锦的假象。若走过,看见它断壁残垣的另一面--乌夜啼,心里的白月光就会慢慢被黑色遮蔽。写出最好《相见欢》的人,并不是容若,而是李煜。同样是赤子心的人,重光太悲了,他的两首《相见欢》都是大悲无言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其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其二》

后主词中所写的虽是个人失去故国的痛苦,但却另有一种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即如这首《相见欢》,写的只是林花,实际象喻着一切美好的事物。所写的是个人的悲哀,但又不局限于一己之悲哀。词的形象所表现的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年华易逝的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情绪,这种情绪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身世之戚,而有着更普遍、更广泛的内容,包容联通了人类所有的悲哀。这一点正如释迦、基督之"担荷人类罪恶"一样。

容若身上没有亡国之痛,他甚至连家破的那一日也有幸避过,生命里即使有愁也如青青河边草。经历与后主比不是不薄。因此,他的相见欢和后主的相见欢有如佛家说的"小乘"和"大乘"之别。

鬓云松令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东风,彻夜梨花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梨花瘦vs伤心早】

《鬓云松令》是《苏幕遮》的别名,过于颓靡,倒不如《苏幕遮》清袭雅致。《苏幕遮》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为"西戎胡语"。

容若写了很多月夜怀人之作。此词据载应作于康熙十六年前,属于容若早年的作品,柔情婉转,语辞轻倩,似丽人姿容初展,风神微露。当时容若词中即显出好用明月梨花的等清冷意象偏爱,直至后来迭遭变故,明月梨花的意象更多,蕴意也更繁复。

回忆里,在花径泄露春光,枕头都留有余香的美好日子里,与伊人在黄昏时见面,絮语温馨情意绵绵。清初满族上进的贵族子弟,每日晨昏定省弓马骑射,汉文满文蒙文都要学。一天的功课安排很紧。惟有黄昏时分才有空闲,这也是为什么容若词中屡屡出现黄昏夕阳的字眼,除了《采桑子》里有"月度银墙"之语,《落花时》又写:"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可知容若与伊人相会也多在晚间。

"刬地东风,彻夜梨花瘦。"写与伊人分别后,如今夜间的景况。东风彻夜无息,吹落一地梨花。一夜过尽后再看满树梨花竟似瘦减不少。此处明是写花,暗在写人,指经历风波后伊人的消瘦飘零。"刬地"是尽是是意思。谓风全无停息,吹落一地梨花。一夜过尽后看起来满树梨花竟似瘦减不少。此句一般刻本做"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据《草堂嗣响》考证,应为"刬地东风,彻夜梨花瘦。"我觉得词意更切,故从此说。

如今夜色沉凉,月光照在院中的红豆蔻上,那红豆蔻无忧无虑开的正盛,让人触景伤情。远处萧声微动,触动情肠。这个月下独立花径的人,从他鼻子到眉间有一种伤心流出来。遗憾是因为--他留不住,生命里最想抓紧的美好。情感毕竟不同于花开花谢循时轮回的植物,感情这东西,一旦错过了花期,就很难再有第二季。

容若以反问"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结句,清丽而沧桑。断肠明月照梨花。容若心田苍白,清冷如雪。显然是因为:"月似当时,人已不似当时。"这一句后来容若词中频出,竟是一语成谶。《饮水词》中同样写月还有一阕《点绛唇》,一样很经典。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庚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这也是容若在静夜静月之下思人之作,短小却简洁深长。从功底上看已远胜早年,言辞清淡,意境恰如这词里那句:"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带出的意境:冷冷清辉,清清素壁,窗前竹影横斜,深浅摇曳,似人有无尽心事。

下弦指农历每月二十三前后的月亮。初弦,即上弦。指农历每月初八前后的月亮。蛾眉是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以比喻女子的眉毛,此处借指月亮。

蛾眉之说源自《诗经-硕人》《硕人》是颂庄姜的美。对女子容貌姿态的描写到达了极至。其中第二章"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极具新创力,被人许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当中某些词语更成为后世文人形容美女的的专用词。后世诗词歌赋热衷与对这首诗的借鉴和模仿,已经到了流于陈词滥调的地步。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亦只是失意在作祟。初弦圆满下弦缺的是月,又何尝不是人?才开始的时候,落地的婴孩,人生如饱满花蕾,有无限期许未被破坏。然后渐渐地,绽开了,老去了,最初的单纯美好也遗失了。

容若二十三岁丧妻,故长以庚信自比。伤心人看到的景物总别有一番凄清不足,其实自然之物并没有承载繁复内容,所现意念只是情绪的投射面。天地间的时光流转,万物的无情相对其实是一样的,阴晴圆缺,人并没有特权被赦免。

落花时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落花时vs很却休】

容若的《落花时》就是写夕阳西下时一对恋人相会时既相亲又娇嗔的约会。那是百年前,约会难得。伊人从楼上被人唤出,下得楼来与人相亲。忽然,她又"回头忍笑阶前立",一言不发,叫人摸不着头脑。接着道破原因她嗔怪情人信中相约,却失约,故假意娇嗔说,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你误期爽约。请你不必再说对我的相思了。然后大约是看见情人慌乱着急,自己心下又不忍,以俏皮的口吻转口来抚慰情人珍重春光好沉醉,不要因为犹豫而耽误了两人相处的好时光。言语间隐有"有花堪折直须折"的雅骚之意,含情女子的曲款心事,不言而喻。

写二人相会,容若却独从女子落笔,写的情致活泼,数十字之间将伊人的形貌神情,心波暗涌,情人间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写得清透,读来维妙维俏。"直惩"是民间口语竟然如此的意思。《水浒传》里那些粗汉子恁来恁去,一会儿又直娘贼的骂咧咧。我小时候在书上读到这些口语词就觉得辛辣,又迫切又欢喜。好象把那四平八稳的文章打翻了去,却又隐隐觉得不习惯,好象说了粗话一样不安和刺激。

这阕《落花时》虽写情人幽会,细致入骨。周身春光亦仿佛流转不定,眉目相时却只见缱绻未露轻薄。风流蕴籍处颇有北宋小令遗风,言辞殊丽,一似月照清荷。珍重而亲昵,这是容若风骨心境高于一般市井词人的地方。这阕《落花时》中的女子易叫人想起《于中好-背立盈盈故作羞》--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归恨却休。

云澹澹,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这首小令也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全用百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几类小曲。上阕追忆往日的幽会,刻画女子娇嗔佯羞的形象,酷似李煜词《一斛珠》"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所描绘的情景。下阕写眼见耳闻之景,伴和着耳畔的笛声,笛声萦绕在空寂的楼阁中,仿佛凝滞在楼中。环境的冷寂更烘托出心灵的的凄苦。结句虚笔出之,效果惊艳。勾画了一幅月夜春溪泛舟的美妙的图画,以此揭示词中女子的心愿,进一步抒发了离恨。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归恨却休。用语精准,情意缱绻,对离人心态把握非常真实到位。我离愁,离恨,春草般衍生。原是为你这个人而起。你回来了。我的恨就谢了!

容若词风艳雅,格调清标,此篇同样可为明证。同是写女子情态,容若话"手挼梅蕊打肩头"似喜似嗔,十分静雅,虽然是化自王次回,但王次回则云"大将瓜子到肩头",几类村妇妓女。不仅轻狎,而且低俗,境界高下立判。这不是王次回功力不如容若,而是词人对女子的心态理解不尽相同,词品遂有高下之别。

词品同境界,其实是词人与人与物与事贴近和尊重的程度。端然亲切--是品断诗词高下的重要标准。

在我心里,《落花时》和《于中好》里的两个女子是一个人。"回头忍笑阶前立"和"背立盈盈故作羞"情态相似;"劝伊好向红窗醉"和"待得郎归恨却休"心态也相似。中国古典诗词里的思妇,离人都像皮影戏里的人一样,晃晃悠悠,模模糊糊。不一样的身份下,有一样黯然思归的灵魂。

相思不绝……洇了千年。

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了如雪】

最早看到这阕词是在一个朋友非常时尚化的博客上,暗色的底子衬着字,很是生色。那一种冲撞的气味,像茉莉盛开在黑色黎明前,芳香洁净。也因此让我有感,诗词的生命如此多原化,不见得只是深藏在木匣子里的古董字画。只要当的起那份贵重,将它挂在厅堂艳丽张扬又有什么不可以?

自古以来,中秋对月吟者百代不绝。当中翘楚者,豪放词中要算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词中当属纳兰这阕《琵琶仙-中秋》。此词是容若写于中秋的吟月怀人之作,用词谴句极显容若华丽清雅的底色。譬如"清辉了如雪"之句,不是闲逸公子未有此风骨。下阕忆往日,由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得梧桐簌簌落下可知,所写必是少年往事,又"轻纨小扇"可知所忆者乃女子。

两下合看,当知此词是容若在中秋夜怀念青梅竹马的恋人。这一首与苏子风骨迥异,有如杨玉环和赵飞燕的各擅风情,容若于长调中用小令作法,别有一番风味。想起还有一阕《采桑子》几乎可看做碧海年年的同题异体之作,抒写的也是月夜怀人的遗憾。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刚作愁时又忆卿"。语简情深,哀婉之处动人心魄。愁上浇愁,苦上加苦。容若心思之凄惋低徊,由此亦可见一斑。"碧落"语出道教《度人经》:"始青天乃东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满,是云碧落。"白居易《长恨歌》诗里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语,是说贵妃死后,明皇命方士通天彻地去寻。容若作此语,说明爱人亡故。

由景入情,向来是词家通感。容若说"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婉约中有萧壮,竟让我想起李璟"小楼吹彻玉笙寒"--时在五代。战乱不断,赵匡胤欲一统天下节节进逼,李璟虽然软弱,也不是昏庸之辈。他眼见南唐国势衰微,有如亭外池中,满池破败的荷叶,心中震颤,想到自己国家也会如这荷叶一样,在凛冽的秋风之下,枯萎而死。一阵风送来远远的笛声,如泣如诉,不知是那个富人又在吹断肠曲。愁从心起,李璟很快写出了一首《摊破浣溪纱》--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依栏干。

他把词拿给冯延巳看时,冯延已说道:"陛下这道词,情景交溶,感人肺腑,尤其'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真千古绝唱也。"冯延已文人天真赞许,单解词意境好处,却看不到李璟心里的担忧惊怕。更忘记了有句话叫"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唐都要亡了,李璟就是诗词做的再好,作为一国之主,于国家来说,他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月缺时,我会心伤,月圆时,我又惆怅。越到良宵,我越有说不出的消沉难过。难道是见不得别人的美满幸福么?

团圆的人共渡团圆夜,不得聚首的人呢,无端添愁惹恨罢了。

我心湖荡漾与你种种,花间迷藏的娇痴,轻罗小扇的风流,在流年中如烟消散。

一地如雪清辉,耳边萧声欲碎。

我是桃源里酣睡的孩子,梦中繁花如锦。从你走后,我才知道,人间为什么会有良辰美景的惆怅。

你离去,我竟成了这样一个百无聊赖的人。

我想着,尽力去获得苍天的怜悯。它将我贬谪在回忆里久久不放,这样的煎熬我甘心承受,这样的话或许待我一生行尽,在云海水天相接处,会重见你的倩影。那么,这一世的悲苦都可以付之一笑,挥手落入海天之间了。

可是请你告诉我,一种暂时忘记你的方法,即使是霎那的麻醉也好,这样我就不会在有任何一点愁思的时候都立刻想到你。

无条件地想到你。

等待,与思念之间的角力,已是我余生的宿命。

秋水

谁道破愁须仗酒,酒醒后,心翻醉。正香销翠被,隔帘又听,那又是、点点丝和泪。忆剪烛幽窗小憩,娇梦垂成,频唤觉一眶秋水。

依旧乱蛩声里,短檠明灭,怎教人睡?想几年踪迹,过头风浪,只消受,一段横波花底,向拥髻、灯前提起。甚日还来,同领略,夜雨空阶滋味。

【唤秋水】

第一个将女人的眉毛比做远山的是天才,第一个将女人眼睛想像成秋水的也是天才。秋水的最早出处在《庄子》的《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言语所及,是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至黄河的浑然壮阔,甚至带了几分霸道凶蛮。无论是秋水的本相还是庄子的意旨与女子的清秀眼眸是相去甚远的。道家朴素的哲思比喻与柔媚的情语,能使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系到一块去,除了爱情的力量,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色相的重要。

感官上的刺激会最直接地激发人的灵感。像诗经里的人会赞美女子的手指是香荑,香荑是白嫩的茅草。比和兴之前必定要有隐然联系,想象力人人都有,只是有心的人会在合适的时候一击即中的想到,而粗心的感觉不到人往往会忽略。

第一个说女子眼眸是秋水的一定是男人,一个为美颜所动的男人。彼时醉在某女的眼波里,神魂颠倒像倒影其中的杨柳,低徊摆动。赞美女人注定是男人的事。女人看女人,再美再惊动,也带着三分刻薄。不过淡淡一笑,心下默认,赞好已是了不得,想要那么挖空肚肠地去想词称赞,是断然不可的。

秋天是被剥夺了快乐的季节。在文人的笔下,只要和秋沾边的,不由自主的都带点悲凉的色彩,这是宋玉悲秋定下的基调。后世的文人顺着这个调子弹顺了手,也就没几个想改弦易章的了。偶然有个诗人跳出来昂起脖子激扬一把,怎奈大局已定,也没有打破秋悲一统天下的格局。

秋水如女人的眼波有一种愁媚。最初喜欢这阕《秋水》就是联想到两字间这种若隐若现的多情感觉,觉得心怡。然后就被首句"谁道破愁须仗酒"惊艳了。说起来,多得这一句的磊落沉凉,才撑起了全词。看多了""破愁须仗酒"这样的沉腔滥调,读到这句话时真是耳目一新。不共着全词,单独看这句更是让人激赏,一如纵马塞上草原,展眼碧茫茫,大气清朗;合着全词看,后面虽然不脱消沉本色,像"酒醒后,心翻醉"的意思其实脱胎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语,但是首句已翻出前人桎梏,在《饮水词》里也显得清洁不俗。

细品词意,此词当是容若在酒醒之后,独听夜雨时所做。采取了现实与回忆的错落参差的手法进行描写,一段眼前,一段回忆,将现实的孤寂和往昔的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一起,予人强烈对比,不用过多的赘述,容若就将自己夜阑独听雨的落寞,细致准确地刻画出来了。

"忆剪烛幽窗小憩,娇梦垂成,频唤觉一眶秋水。"一句情微景幽,所描摹的情状既真切又生动,很是真挚感人。他想起某夜晚归,她已经入睡,绮窗烛影淡,他小声地叫了她,惊动了她的梦,乍醒时她满脸娇憨,眼波流转,溢溢盈盈。《秋水》是容若自度曲,这个词牌或许就坐实了那时她予他的惊美,到现在仍赫然在目。

以至于全词所言所写都不离爱人的一双明眸。几年的的波折风浪,原以为会留下的人,到最后拥有的,也只是一点依恋不舍的眼光,爱如天际星光,时间一到总会黯淡消失。

虫鸣,雨滴,窗外嘈声不定。眼前孤灯明灭,凄切的夜雨让人无心入眠,人世这样糟切难安。我想起你温柔眼波,与你在花前月下秉烛夜谈的亮烈缠绵,内心静默安定。思忆如海水深长绵延直抵无光的潮湿深处。你是我妻子,更是我知音。若没有你的温柔熨贴,我是行在幽凉世间的弱小的一个人,势必更彷徨,更冷落。

我又想起你灯下拥髻的样子,美过通德。(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述:"通德(伶玄妾,曾为汉成帝宫婢)占袖,顾示烛影,以手拥髻,不胜其悲"。)伶玄对妻子的神态刻画得太幽微,太深刻。后来"拥髻"就常用做夫妇灯下相聚之典。我行役,有时不在你身边,有时在你身边,男儿心,父母朋友事业,枝叶盘杂。心里装还不尽是你。别离相聚之间用力拉扯,你为我愁心泛滥,眼底心上秋水汤汤。

爱是一种牵系,约定。一生,我们能遇见多少人,又与其中的几个有约,这约又是否饱满崭新如花苞,一定会安稳的呆在枝头等到盛放的那天?事实上事态的发展常如另一阕《临江仙》--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失约的原因不是两个有情人彼此变心,而是某些不可预知明言的外界因素的介入造成了遗憾--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似此星辰非昨夜。我以为那些事已经被遗忘很久,结果想起来,还以为就是昨夜发生。早年的情事,并未甘心随时光潮水中消退,而是一次又一次撺掇着回忆泛滥成灾。这人世间的风波恶阻,打碎你我长相厮守的美梦。其实,那个未完成的约定,我一直想去完成它。

我知道能够执手共看风景的人不会多。让我义无返顾深爱的人也不多会。

曾同你约定一起听雨。而今你虽不在。我们,约定不改。

百字令

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灯灺挑残,炉烟爇尽,无语空凝咽。一天凉露,芳魂此夜偷接。

怕见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犹扫窗间月。无分暗香深处住,悔把兰襟亲结。尚暖檀痕,犹寒翠影,触绪添悲切。愁多成病,此愁知向谁说?

【向谁说】

本篇是容若长词的代表作之一。上阕写幽会,似是回忆当时与意中人"暗夜偷接"的相会,又像是因怀念亡妻而生的幻觉,词意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开头便直言人生苦短却又忍不住坠入情感的纠葛之中,颇有自怨多情之意。语言浅而不陋,真挚感人。接下去说"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欢乐与幸福总是短暂的,如今只剩下自己孤独无依,空自凝咽了。再下二句陡转,诗人突发奇想,说此夜倒可乘"一天凉露",与她的"芳魂""偷接"了。似真非真,似幻非幻,极富浪漫色彩。

下阕转回现实,写"人去楼空"后的孤独寂寞。怕看见她曾经住过的楼阁,却偏偏又看到了,如今已是人去楼空,但却已经物是人非了。接下二句转写痛悔之思,说既然没有缘分结合,当初与她就不该双双用情太深,那么多浓情密意,以致到如今还难以消解遗忘。又三句再转,说一想到她亦不免伤心流泪,只要想到这样的情景可能出现,就更令人添悲增恨。最后以此时孤独无告的寂寞收煞全词。一句反问,让一切尽在不言中。全词折转跌宕,递进层深,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我有一种感觉:如果曹公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传世的话,我们所见的最后贾宝玉悼念黛玉时,应该就是容若这阕《百字令》的感觉。多情公子也会"悔","人生能己?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也会感伤,"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看着人去楼空的潇湘馆,窗前疏竹冷月,会无语凝咽,期待着与潇湘妃子魂梦相会。

无论是容若还是宝玉,失去至爱的男人,他们悼亡的心态是没有不同的。

对于岁月的短暂和无情,不止是多情公子会感慨,连一代霸主喝着美酒,拥着美姬都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世枭雄的恒温,公元369年,率五万人第三次北伐,途经三十七年前的旧地金城,看见自己当年手植的柳树已达十围,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一介武夫脱口说出不亚于任何诗作的八字金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千载之下仍击中无数人心。

情爱的曼妙在于不受控制,不可预知。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又在什么时候,你发现即使眉目相映,也再不能够千山万水。

誓言是开在舌上的莲花,它的存在是教人领悟,爱已入轮回,你们之间已过了那个不需要承诺就可以轻松相信的年代。而这大抵是徒劳的,人总以为得到誓言,才握住实质的结果,就像女人以为拥有了婚姻,就等于拥有了安全感。于是,给的给要的要,结果,在誓言不可以实现兑现的时候,花事了了。出尘的莲花也转成了愁恨。愁多成病,此愁还无处说。

若早知与你只是有缘无份的一场花事。在交会的最初,按捺住激动的灵魂,也许今夜我就不会思念里沉沦。

可惜我们不是圣人,不能清心寡欲。拒绝一场花事,荼蘼心动,可以那么简单轻快么?

人生似一场聊斋艳遇,走进去的时候看见周遭花开成海,灯下美人如玉,一觉醒来,发现所处的地方不过是山野孤坟,周围灵幡残旧冥纸惶惶,内心惊迥。红楼里那场爱这样,世间的爱,收梢都是这样。只是寻常人不被惊起,就习惯在坟墓里安然睡到命终。

后记:一个可以边走边谈的人

遇见安意如实在是很偶然。

忘记了是在谁的链接里看到她的,被"沧海蝴蝶"这样的字眼吸引。

打开她的叶子,看到这样的话:沧海蝴蝶--给我一双手,对你倚赖;给我一双眼,看你离开。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我想,她一定还很年轻,但不是任性的孩子。看她的文字亦是喜欢,于是悄悄做了链接。

去看她,但是不留一字。

有时候很久不去,因为觉得看她的文字要心静。那是焚香净手,一曲古筝的时刻。

也会因为心虚,因为她吟诵的那首诗,那阕词,我没有那样深刻的理解。那自她笔端,穿越了尘封的岁月走来的那些人,有的我都不熟悉,或者只是约略听说过而已。

一直都自诩热爱古典文学,但只是浅尝辄止,一颗浮躁的心沉潜不下来。那些总说要读的书,始终只是闲置。

可是她,让我看到一个古诗词熏染出来的水边伊人。

懂的多没什么,难得的是她有那么多自己的话要说,并且那样的独到。

说她是才女有一点俗了。但也只能这样说。

于是,过了好久,有一天忍不住还是说了对她文字的喜欢。

接着就看到她说:和蝶舞。我们不说话,连留言也没有,清洁到这样的地步。看她写,花一样繁盛的快乐,和水滴一样清澈的忧伤。只是沉默。我能感觉到她走过来,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渠道。那道门,有亦没有,开合。随心所欲。她的表达简洁清丽,就像一个女子足够美,不用艳妆,鬓间插一朵洁白茉莉,整个脸就春光潋滟。

看到她这样说,心里真的是无从说起的感觉。欣喜而惆怅。

是真的欢喜的,有话想要对她说,但只是愈加的不知如何说起。

于是从头来看她的博客,读她笔花四照的文字,知道她生来就是为了写字的。

一直期待她的文字全部成书。虽然每天都可以看到她在说什么,但是,文字,还是喜欢它们落在纸上的塌实,古朴。就像一个人容颜清丽,又气质绝佳,又或者是盆里的花终于根植于大地,平添了一份风骨和韵致。

有一天,她留言说:非常想要你帮我写诗词的序言。我期待你百合一样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