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情况的话,管,还是不管啊?

感受到来自旁人的目光,卿如是抬起头来,四处看了看,“……这里不能坐吗?”

刑部的格局虽没怎么变,但以前这间屋子并不是刑部郎中办公的地方,只供些普通小吏做休憩用,她每次来找父亲,都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翻看案宗的。

方才没想太多直接坐下了,这会儿回过神,心觉有异。不待她起身,月陇西先笑道,“能坐。”语毕,他吩咐小吏另外搬来一把椅子,放在正位旁边。

至此,两人不再交谈。卿如是翻看近期的案子玩儿,月陇西坐在一旁看书。窗外天光乍泄,屋内岁月静好。

月陇西时不时抬眸瞧她一两眼,低头时便挽起了唇角。

这案宗翻着翻着,卿如是看得累了,扭了扭脖颈,忽然瞥到桌上有一方雕刻精致的小匣子,落着一把锁。她指着那匣子,有些好奇,“这里面是什么?……方便说吗?”

月陇西抬眸看了一眼,伸手拿到面前,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把金色的小钥匙,一边打开,一边坦然道,“是些小玩意,有时候路上瞧着好看便买下来了。玉簪香囊,还有手镯之类的……”

卿如是:“???”玉簪和香囊就算了,手镯???

卿如是看他的眼神登时匪夷所思,“你一个男人,买这些东西做什么?我身为女子都不爱买那些的。”

月陇西笑:“我知道。那岂不正好?多互补啊。”

他这厢话音落下,满屋的小吏都看了过来:忽然觉得自己有点碍眼,是错觉吗?

世子是不是正在撩拨姑娘?需不需要我们回避?

一众小吏相互打眼色,最后决定:不回避。

千等万等,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我们倒要看看世子撩拨起姑娘来是什么狗模样。

卿如是瞄了眼匣中之物,竟真是那些玩意,她想了想,了然道,“难怪你说你很会俘获女子的芳心,囤着这些怕不就是为了撩拨姑娘罢?”

“用这些玩意撩拨?”月陇西笑,神色间一副要不完的样子,“我不需要,撩拨姑娘的心从来都是我的本能。”

“……”对于他这两日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接腔都能骚出一朵花来,卿如是表示自己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不想说话。

众小吏:不想说话。

“说错了。”月陇西挑拣着匣中之物,拿起一支淡青色的碎玉簪花在她脑袋上比划了下,似是觉得有趣,一边寻找合适的方向位置,一边慢悠悠地道,“撩拨你才是我的本能。”

话音落下时,玉簪的最佳位置也找到了。

卿如是撇开他那双想要在自己脑袋上为所欲为的手,异常嫌弃地皱了皱眉,“你能不能别这么说话,总让我想起一个人。”

月陇西不答,敛了敛笑意,弯手示意她凑近些,“这支簪花和你今天的衣裳挺配的,给你戴上。”

卿如是瞥了眼,摇头道:“我不戴,你自己留着戴罢。”

“???”月陇西一怔,低笑了声,“好啊。”说着,他抬手将簪花递给她,“那你帮我戴。”

“???”卿如是亦是一怔,忍了忍没绷住,“噗”地笑出声,她这人好玩,没有拒绝,一把抓起簪花凑了过去,往他脑袋上插。

她站着,他坐着,淡淡的香气萦绕在鼻尖,月陇西慵懒地眯了眯眸,也就在她凑过来将要给他插上那刻,月陇西忽然起身,连簪子带手握住她,把她拉到面前,半带进怀里,然后顺势将簪花插在她的发间。

不偏不倚,花簪半藏,他早看好了最佳位置。

松开她的手,月陇西坐了回去,欣赏道,“挺好看的。”

卿如是抬手摸了摸,心觉别扭,想拿下来,又听月陇西道,“你拿下来就是不给我面子。”他敛起了笑意,佯装不悦。

卿如是:“……”于是,果断拿了下来。

卿如是:身为你祖宗,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个重孙辈份的留面子?

月陇西:“……”好难。他幽幽叹了口气,突然有点难过,垂眸黯然神伤。

卿如是凑近他,打量了一番,低声问,“怎么了?不至于罢?”

月陇西抬眸,慢吞吞从牙缝里吐出两个字,“至于。”

“……”她清了清嗓,自持身份,“我明白的,我来刑部一趟也算是帮你的忙,你想送我东西,也想跟我炫耀你俘获芳心的本事如何如何厉害。可惜你试错了人,我这个人呢,从小到大身边最不缺的就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男人。所以我现在瞧平辈的男人一律当姐妹处着的,不是你不够厉害,是你们那套对我没用。”

花里胡哨四个字简直扎透了心。月陇西抬眸看着她,半晌道,“你的安慰我不大受用。如果你能收下这支簪子,我会好受一些。”

“……”卿如是搓了搓簪柄,花蕊处的流苏轻轻旋转,她瞧了一会,又用一种疼爱的眼神看向月陇西,勉强点头,“好罢。”

莫名地,月陇西在她眼睛深处看出了一丝慈爱,“……”

下午的日头下去了些,但抵不过此处向阳,仍是有些热意。

卿如是早已不再看案宗,撑着下颚在想叶渠口中那个背负太多的月一鸣。她所认识的月一鸣,和别人眼里的从来大相径庭。

他对月氏的忠诚可以说到了冥顽不灵的地步,如何就成了女帝絮叨时的离经叛道?

越想越烦躁,她坐了一会就被汗湿了。

有小吏送来两碗冰食,“世子,您吩咐的梅子汤。”

月陇西示意他放在桌上,摆手让小吏下去。

卿如是转头瞧了一眼。

那梅子汤用一盏白瓷碗盛着,碎冰沉浮,晶莹剔透。月陇西用瓷勺搅了搅,大小不匀的冰块撞在碗壁上发出叮当的声音,煞是悦耳。

月陇西拿手轻触心口的位置,了然地挑起眉,轻声道,“世间情动,不过如此。”

并没有听见他说的话,卿如是兀自舀起一勺碎冰,就着酸甜的梅子汤喝下。

有人敲门,小吏开门,是萧殷。

他微颔首,恭顺地将写好的案宗呈上,俯身时目光不经意落在白瓷碗上。

戏文里说,璎珞敲冰,碎瓷当啷,但凡世间悦耳,皆为情动。

收了眼,萧殷道,“世子,写好了。请您过目。”

月陇西随意翻了翻,“你写的,自然挑不出错。”

笔录结束,卿如是没有再待的必要。她起身归置桌案上的书本,想凭借着记忆摆回原样。

被月陇西制止,“月家的男人最是有修养,从来就没有让姑娘家受累的规矩。”

小吏赶忙凑过来,“不劳烦姑娘,我们来收拾便是。”

卿如是不争,朝外走着,不屑回道,“月家的男人有修养?你倒是举个例子出来。”

“月一鸣啊。那可真是太有修养了。”月陇西淡笑道,“连我都不及他的万分之一。若我是个女子,肯定是要嫁给这种男人的。”

卿如是:“你高祖母在天有灵,知道你这么大逆不道吗?”

月陇西慵懒地笑,“无所谓,高祖父心里头有个姑娘那么多年了也没影响他们夫妻二人的伉俪情深。祖母又怎么会计较我这一个小小的爱慕者,何况我还是他们自家后辈。”

“伉俪情深?未必罢。”卿如是随意道,“逢场作戏而已。相敬如宾倒是真的,情深算不上。”

月陇西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是吗?其实我也这么觉得。”

“不是。”萧殷走在后面,忽然开口道。

前边两人一愣,转头看向他。

萧殷不急不慢地说,“倘若要兼顾史册里所有的前后逻辑,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他们连相敬如宾都算不上。”顿了顿,他又低声朝月陇西道,“无心之言,妄自揣测,还望世子恕罪。”

月陇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他怎么可能是无心之言。这般谨慎的人,既不可能随意插话,也不可能妄议月家祖上。但这两样他都做了,说明他是故意的。

他看明白了月陇西在听到卿如是说“情深算不上”后那一瞬间的欣慰与认可,紧接着月陇西说的那句话肯定了他的想法。他知道,月陇西想让卿如是明白,月一鸣与他的夫人就是作假。

尽管萧殷想不通为何要让卿如是明白这个,但只要能够让月陇西觉得熨帖就好。

换句话说,他能随时对月陇西来说有用处,保证自己的价值就好。

“无事,我也曾怀疑过。”月陇西笑,“你继续揣测,还有吗?”

萧殷道,“幼时读史册,会好奇月相心头那位女子是谁。后来看了些《野史》,便一度猜测,月相心仪的人,要么很早就得到了,要么,很早就去世了。”

“很早很早就去世了?”卿如是震惊,细想一番,又觉得有道理,每每月一鸣跟她说起心底藏着的那个人时哀伤的神情就解释得通了。她点头道,“难怪他后来没有再娶妻纳妾。想必那位姑娘成了他的朱砂痣,他也就只好和正夫人相守一生,却被外人说成是伉俪情深。”

月陇西拿折扇敲了敲手心,叹道,“忽然有点欣慰。”他看向卿如是,轻笑,“你能想明白这一点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下回争取再想多一点。走罢,送你回府。”

几人同行,萧殷识趣地骑马自行离去。

马车走得慢,等到卿府时已临近傍晚,她和月陇西告辞,后者微偏头,看她头上的簪花,“弄丢了可以,但丢了不可以。”

卿如是可怜他一片孝心,怅然地点点头。

紧接着,月陇西又将怀里一枚玉石交给她,笑道,“过几天我要去新国学府住些日子,期间不得出府,你若是有空,可以拿着这个来找我玩。”

她低头看,是枚墨玉,形状不规则,甚至可以说是长得有点难看,上边刻着“月陇西”三字。

只扫了一眼,她就递还回去,“我没空。”

月陇西:“……”

顿了顿,卿如是又将手缩了回来,若有所思,“国学府只收宦官子弟,不收官家小姐吗?我也想去国学府。”

月陇西一愣:“你是认真的?为何?”

“我对那桩差事很感兴趣。萧殷都能去,我又不比他差。”卿如是摊开掌心,“这颗石头能让我去国学府里学三年吗?”

萧殷都能去是什么意思……月陇西微挑眉,“不能。国学府不收女子。但你可以拿着这枚令信出入国学府。若是对那桩差事有兴趣,届时也可以让伯父带着你。不出意外的话,这差事是归伯父管。”

卿如是皱眉,姑且点头。

她回到府中,发现卿母等候她多时,且看她的神情有些难以捉摸。

免不了被问及昨夜相看的事,卿如是干脆迎上去。

方坐下,卿母就皱紧了眉头,“如是,你跟娘说实话,昨晚你和景遇怎么回事?我今日一早兴致可好地约了你乔姨母去上香,她却跟我说你们昨夜没成?景遇回去之后说你们多年不见,兴许彼此都生疏了,聊不到一起去。怎么就聊不到一起去?”

卿如是:“……”乔景遇真是好人。昨晚她抛下乔景遇,他竟也不气,只说聊不到一起去,半点坏话不说她的,也没提起昨夜还有世子在场。是给她留足了面子。

“这件事说来话长……”卿如是斟酌道,“反正,您若是有人选的话,可以准备下一场了,嗯。”

卿母的眉头皱得更紧,“你爹说,暂时不必。”

卿如是:“为什么?”

卿母摇头,“我还没来得及问,一会儿问问去。乔夫人让我给你带个话,乔芜姑娘约你过些时候去逛书斋。”

“她好端端地不去逛她的胭脂铺子,逛什么书斋?”卿如是低头拨弄着茶盖。

卿母拍她的手:“囤书呗。不知是谁造的谣,说陛下起了心思,要学惠帝当年焚毁书籍,都在猜他要销毁的是什么书。采沧畔那一伙崇文党最近行事越来越猖獗,大肆宣扬崇文思想,惹得陛下心生不快,所以就有谣言说了,陛下被激怒,想要烧毁的八成就是崇文的书。”

卿如是手中的茶盖从指尖滑下去,摔在桌上,“……什么?不、不是说要销毁的是那些无用的野史杂谈吗?为什么会……娘你说的囤书又是什么意思?”

卿母捡起茶盖,“就是囤积崇文的书。下午不少人都去了书斋,多半是想着百年前雅庐那次,这回要真烧干净了,可再没个秦卿能给修复好。”

卿如是不可置信地喃喃,“你是说,他们都肯去买崇文的书,肯去帮忙誊抄,为了让崇文的文章流传下去?他们真的都肯帮忙?”

卿母点头,絮叨着,“想想也是有心了。史册里不是说雅庐焚书之前,崇文死了,就秦卿一个人,整整一年夜以继日,费尽了笔墨,抄了那么多送都送不出去,惠帝强势,平日里张口闭口崇文党的关键时候一个没见着,谁都不肯帮忙,小姑娘孤立无援地多可怜。这回不同了,就连乔芜这般没心没肺没脑子的都能想着去买崇文的书回来抄着以防万一,还有那么多平民百姓也都乐意帮忙……你这好好地,眼睛怎么红了呢?”

第三十五章 给我生个孩子

如何就要哭了呢, 卿如是怅惘地叹了口气。

像是孤军作战太久, 陡然出现一群没有战盔铠甲, 只好拿着一把铁锹加入战争的普通百姓,他们向自己伸出援手,甘愿冒大不韪, 和强势的敌人打完这一仗。

从前只有她一个人死守着崇文的道,而今千千万万的人都愿意守护崇文的道。这迟来的胜利, 既可悲又庆幸。

卿母见卿如是伤怀, 便也不逼她坐着摆谈了, 只勒令其回房休息,又问她过几天到底要不要去书斋。卿如是应允。

回到房间, 卿如是也不急着休息,她坐在书桌边,摩挲起月陇西交给她的墨玉,神情逐渐凝重。

采沧畔的崇文党们大肆宣扬众生平等的思想, 她信,行事猖獗到惹怒了见识过女帝的皇帝,她不信。

倘若她不知道采沧畔的主人是叶渠,或许还勉强相信。按理说, 一贯待在采沧畔的墨客们应该皆是以叶渠为首, 叶渠身为崇文党首领,又是归降的前朝重臣, 不夹着尾巴做人,还搞这些事出来引火烧身, 绝对不可能。

这件事应有的两个可能是:要么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借着崇文党的名义行卑劣之事,打着众生平等的幌子,故意惹怒皇帝,以此来针对崇文党;要么,有人故意散播皇帝想要销毁崇文遗作的谣言,激起百姓不满,从而达到某种目的。

如果是后者的情况,那究竟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而今坊间的举动会不会真的激起皇帝的怒气,从而造成极端的后果?

思考一刻钟后无果,她收敛思绪,将玉石握紧。

白鸽又传了信。皎皎敲门进来,将信递给她,然后将鸽子放进鸟笼里,一点点给它喂食。

卿如是拆信,边看边为自己磨墨。

起头先交代他过些时日有急事须得出一趟远门,期间无法往来信笺,只得等他归来后再次回信了。

紧接着为上回他的刨根问底道歉,并询问卿如是有没有兴趣参与遗作的重新修复,就按照她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理解来修复一次。

卿如是思忖了番,暂且往下看去。

最后一段照例说起他的那位故人。这回不再伤春悲秋,字里行间皆是欣喜之意,怕不是要将故人拿下已是十拿九稳的事。

正琢磨着,忽瞧见紧着下一句倚寒就问她有没有心上人。

有罢,人间正道算吗?卿如是认真思考了一番,她心上的不是人,但爱得很。死去活来,重活一世都只为它的那种。

接下来一句,倚寒又问她平日里如何与心上人相处。

问她和人间正道怎么相处……不知道描述为不可操之过急可不可以?卿如是再次陷入瓶颈,思考后认为这么说行得通。

再一句,倚寒问及心上人若是对她爱搭不理,言语嘲讽,甚至误会颇深,还有可能拳脚相向的时候,她是怎么办的。

卿如是:“……”这就让人根本没法强行描述。想了想,她写道:你这心上人如此棘手,真的不考虑换一个?小弟很费解,倚寒兄究竟看上了怎样一朵奇葩。

写完这句她又在后面诚恳地给出建议:既然有误会,便须得澄清,可依照故人对你的态度来看,你亲口澄清她未必会相信。不如将实情告诉旁人,最好是与她相熟的人,从旁人口中澄清误会,便容易使她信服。切记不可全盘托出,尽数澄清,须得留有余地,让她对你们之间的误会心生好奇,便会亲自找你索要解释。

卿如是满意地点头:自小到大心上人没遇上一个,主意倒是挺能出。

回答完毕,她又倒回去回复遗作的事:容我考虑。

其实她极想参与修复,但如今叶老已知道她能默出遗作,再让更多的人知道,是否会招来祸患?

这信再早一步寄来她也答应了,偏要在她得知坊间谣言之后寄来,这个当口,她怎敢暴露自己。

须得等她确定销毁遗作的传言究竟是真是假之后再作决定。

思及此,她又提笔向倚寒谈起坊间传言,询问他的看法。这人和官府相熟,小道消息灵通,或许会知道传言是否属实。

信寄出去了。

卿如是捏着那枚墨玉,皎皎以为她在睹物思人,正感慨她开了窍,笑意与欣慰还没收敛,凑过去好奇问了两句,就得知她其实是为新国学府的差事操碎了心,而那枚墨玉不过是能进国学府的凭证。

皎皎摇头叹息,自言自语道,“姑娘若是嫁不出去也成,奴婢一直伺候着,就不缺活干了。”

这厢正愁,敲门声响,皎皎回过神,先将鸟笼遮起来,连着鸟笼挂去屏风后的窗台边,然后才去开门。

迎着来的是一名容貌端正的丫鬟,笑盈盈地朝皎皎问好,“我是月府的丫鬟,替我家世子来给卿姑娘送几本书,顺便递个口信儿。”

听到那丫鬟的声音,卿如是探看了眼,示意皎皎让她进来说话。

丫鬟走进门来,与她见礼,呈上几本书,逐字逐句道,“世子说,姑娘晌午那番言论激起了他拜读通俗话本的心,回去后就找斟隐大人借了几本来看,还特意挑出几本让奴婢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