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皇帝倒是被他点燃了兴趣似的,他的声音中出现了些许兴趣,一时竟没有发火——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他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火气。“你是怎么猜到她会发火的?”

“皇爷从清宁宫来,”柳知恩说,“一来就提起了继后的事,态度又绝不像是认真要立庄妃娘娘为后。以奴婢对皇爷的了解,您主意定下,只怕很难更改,满心要改立贵妃娘娘的,如何此时说起这话?奴婢心中断定,必定是太后娘娘要立徐姑姑,引来了您的疑心。只是此事徐姑姑事前丝毫不知,对皇后之位,她也从未有过野心。这一点,您很快也看明白了。当下收歇脾气,似乎另有要事要和徐姑姑商量。——太后娘娘要立徐姑姑,您想立贵妃娘娘,母子二人意见相左,您又是极为孝悌之辈,必然不想和太后娘娘公然置气。此次商议,只怕是劝说徐姑姑从立后之争中退出,这亦是合情合理的安排,可,以徐娘娘的性子……”

而这合情合理的安排,徐循又是绝不会接受的。皇帝呵了一声,“合情合理……看来,你倒是还懂得几分事理,知道此次错在小循。”

机会来了。

柳知恩深吸了一口气,他重重地给皇帝磕头,“皇爷明鉴……奴婢,奴婢实在有一番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讲。”皇帝很痛快地给了许可。

说谎,最要紧是三分假,七分真。

“奴婢自从入太孙宫服侍您以来,已经过了十几个年头,昔年为您传唤嫔妾,后来也能时常在您身边服侍……可以说,除了如今的皇后娘娘奴婢没有打过照面以外,”柳知恩抬起头望着皇帝,恳切地说,“余下的娘娘们,奴婢都是有几分熟悉的,也能略略看出各人的秉性。”

皇帝脸上挂着漫不经心的笑,他抬了抬眉毛,似乎在示意柳知恩,‘说下去’。

“孙娘娘性烈、何娘娘性凉,这些,都是在经年累月的接触中给奴婢留下的印象。”柳知恩字斟句酌。“唯独徐娘娘,素日笑容可掬亲切温厚,奴婢也是到了永安宫伺候以后,日积月累,才发觉了徐娘娘的性子……徐娘娘的性子很倔!”

在南京,一个太子妾侍就敢和大臣顶牛,在永安宫,一个妃嫔敢和皇帝顶牛,柳知恩说的当然绝对正确,不过却是绝对正确的废话。他没等皇帝的反应,便续道,“徐娘娘是从来都不肯在人前示弱的,哪怕心中苦到了极处,面上也要做出云淡风轻的样子。虽说心底……一直都介意着孙娘娘更得皇爷您宠爱的事儿,但徐娘娘既以女诫自律,从来也不肯在人前露出对孙娘娘的丝毫艳羡。唯独那一次,您在永安宫失口说了皇后娘娘的不是,逼着徐娘娘不能不在皇后娘娘和孙娘娘选边站的时候,徐娘娘才炸了一次。事后,徐娘娘虽然不肯对任何人承认,但奴婢看得出来,她会那样倔强,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徐娘娘心里……心里在意……孙娘娘。”

“身为妃嫔,此念当然绝不应有,素日里,娘娘身边的嬷嬷也常以道德规劝,再说,娘娘所得宠爱,本也不少,她一向都劝自己要知足,也不吝于提拔底下的姐妹们,唯独是对孙娘娘心有芥蒂。奴婢虽然自小净身,不懂得这凡间的爱欲之念,但冷眼旁观,却觉得娘娘的这一心结,正是因为爷爷在她心中,乃是不可或缺的唯一,可她心底清楚,在爷爷心里,自己最多只排第二,前头却还有一个。”柳知恩叹了一口气,“提拔别人,是因为别人在爷爷心中无足轻重。可娘娘心里,实在是希望她能占到爷爷心中的第一……”

爱一个人,当然会希望自己是他心中的第一,这一本能,又岂是女四书这样的规范,能够约束的?

“娘娘性子纯净,不善作伪。平日里倒也罢了,和爷爷您单人独对,谈的又是那样的事,不发作几乎是不可能。奴婢当时实在是担心得没有办法了,是以不能不出此下策。——亦是自知死罪,未想过从昭昭国法中逃脱,只是临死前,奴婢都要说句,娘娘当日顶撞皇爷,看似不留情面,实在是秉性如此,越是伤心,面上就越是若无其事,越不肯被您看出一点端倪,越是要反过来伤了您……其实姑姑心里,不知是多在意爷爷,奴婢素日侍奉姑姑左右,难道还不明白吗?只有在您出现在永安宫中的时刻,娘娘的眼神才是活泛的,她就像是一朵向日葵,只有您这太阳出来的时候,才能露出欢容……”

柳知恩说不下去了,他通通给皇帝磕头,“请爷爷万勿为姑姑骗过,宽宥了她这小性子,勿对姑姑冷了心肠……您若能和姑姑解开误会,奴就是死,亦能无憾瞑目!”

又说她性子纯净,不善作伪,忍不住对皇帝更疼爱孙氏的不满。又说她是把伤心深藏,表现出来的不在乎只是为了掩盖心中的失落,柳知恩的说法,实在自相矛盾,简直都经不起细究。但禁不住皇帝就是听得进去,他似乎连呼吸声都已暂停,更是早放下了那无谓的伪装,半倾着身子,左手紧紧地握住了炕桌上的小砚台,不知不觉间,已经是握了一手的墨。直到柳知恩的话声戛然而止的那一刻,他才仿佛是觉出了自己的失态,往后猛地一倒,又靠上了迎枕。

“哦?”他说,又清了清嗓子,声音这才恢复了正常。“哦——这话,其实你也不必多说……我心里省得,你徐姑姑自己和我说了。”

柳知恩绝没想到这点,他露出了货真价实的惊容。

皇帝看在眼里,似乎又多了少许镇定,他笑了,“说没说很多……我自己看出来的。”

他若有所思,“不过,不经你这样细腻的人一番表白,有些事,也不会……”

有些事?什么事?

也不会,不会什么?

柳知恩很想追问,但天下间有谁能追问一个皇帝?不论如何,事情能走向他筹谋中的这个方向,甚至于效果比他预料中的还算更好,已是令他十分满意。他再次深深吸了一口气,低伏了下来。

“皇爷明察秋毫,奴婢实在是再想不到。竟是妄自担心,妄为了这非法之事。而您大慈大悲,竟降了殊恩,令奴婢明白徐姑姑的心意不至被人冤枉了去。奴婢今已是心满意足,可闭目待死……窃听对话、妄传消息,奴婢知法犯法,理当罪加一等,还请皇爷发落死罪!”

这个认错态度,可以说是极为诚恳,但诚恳却依然改变不了事态的严重性。刘能昔日就是多了一句嘴而已,便落了个凌迟的下场,他犯的事其实也不是多嘴,而是暗地里受了别人的好处,或者说暗地里倾向了干清宫以外的别人。柳知恩今天不但是多嘴,而且还是偷听在先,这样不老实的宦官,立刻打死那都是轻的了。

皇帝脸上虽然还是笑着,语气虽然还很温存,但说出来的话却让人寒毛直竖,“是,按规矩,你是没有活路可走了。就算小循求情,也不能纵了你去,不然,今日纵了你,明日都闹起来,都是有情分的,我还纵不纵了?”

柳知恩连连磕头,“奴婢明白,奴婢心里只有自怨、自悔,没有丝毫怨恨!”

“不过,你毕竟忠心耿耿,当时又怕小循说错。”皇帝话锋一转,“偶然冲动行事,也可以理解……其实,事后只要你不说,也没人能知道此事。”

他抬起脚,把柳知恩的下巴给顶了起来,柳知恩便顺着靴筒上的线条,被迫一路往上,对上了皇帝的眼睛。

“我就是有点奇怪。”皇帝咂了咂嘴,侧着头眯起眼,很兴味地望着柳知恩。“你这么细致、这么聪明的人,难道就没想到说出此事的后果?早在你主动向太后传讯的时候,就该想到有这一日了吧。”

“是。”柳知恩毫不迟疑,满口承认。“奴婢一听您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便知道您对徐娘娘有了些误会。虽也存了侥幸的心思——”

“不要蒙我啦。”皇帝笑了。“侥幸?你脑子里就没有侥幸,不过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说出来而已……你说的是实话没有错,可柳知恩,我要问你了。徐循她何德何能,让你对她如此忠心耿耿,这么抛了头颅不要地来帮她?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帮她。”

他的双眼,就像是着了火的刀,虽说面上在笑,但眼神却是一下又一下地挖着柳知恩的眼窝,像是要从这里挖进他的后脑勺里,把他的脑子挖出来看看,看看他为什么会对庄妃如此仁至义尽——宫里自私自利的人多了去了,如此舍己为人的,却恐怕只有柳知恩一个。他当然需要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动机。

皇帝是对他动了疑心了,柳知恩想,他的思绪依然绝对冷静,甚至带了几分冷漠——这也是人之常情。

吹风

文渊阁内难得这么安静。

作为阁臣入值办事的地方,文渊阁常常是很热闹的。如今内阁的几位大臣,虽说也有些面和心不和,彼此间难免在很多事上都有博弈和冲突,甚至于很多时候也是吹眉毛瞪眼睛,彼此间争得你死我活的,恨不得把彼此吃掉,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好好地坐下来商量事情。——说实话,国家这么大,官员这么多,庶务如此繁重,不是每件事都要争,也不是每件事都能争的。

至于什么事能争,什么事该怎么争,争到什么程度,每个阁臣心里都是有一本账。官场上的门道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四库全书简直都写不完。这些从翰林院一路升上来的阁臣们,哪个不是在宦海里浸淫了几十年,才能把官场这个大游戏的所有规则都给摸透?所以说,文渊阁里撸袖子的时候其实并不多见,真的吵起来的情况,其实反而不是博弈最激烈的时候——激烈的博弈一般台面下都给搞完了,台面上还是要按规矩来走。吵起来,那是事发突然,各人确确实实,意见难以统一,无法给皇帝一个统一的态度时,才会吵得厉害。

当然,真的是都无法统一意见的大事,皇帝也不会就交给内阁来办,有时会下令廷议,有时也会召阁臣入文华殿商议。反正文渊阁和文华殿相聚并不远,为的就是方便这群帝国的统治者可以随时开个小碰头会。

所以,文渊阁的主旋律,一直就是很低沉、很温柔,很有条理的絮语,就像是有一场永远也开不完的会,偶然的沉默,只是方便你处理一下私人需求。无数庶务就是这样在内阁值官手里被贴上了票拟,再送到宫中,由司礼监代抄朱批,也就是所谓的批红。当然了,皇帝有闲空的时候,还是会听听节略、票拟的意见,有时自己不满意的话,便会令司礼监王瑾等人执奏章返回文渊阁,和阁臣们商量出一个新的票拟,再送回去由司礼监批红——每当这时候,值房里就会又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那略有几分尖细的嗓子。

但今天的内阁却是安静得落针可闻,难得人到得齐全,但个人都只是闷头翻阅着手中的奏章——有些例牌折子,本来扫一眼节略也就罢了,此时却都是翻开了细细地看着里头的内容,好似那是孔夫子着的《春秋》,实在微言大义得可以。

就连被派来催促阁臣们的王瑾,都是没有做声,他尴尬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左看看、右看看,干脆手一叠,往那一站,也不吭气了。

也就是半个时辰之前,皇帝刚召见内阁,商议废后流程,内阁首辅杨大人是罕见地动了情绪,他再三以宋仁宗为例,恳劝皇帝不必无过废后,尽管皇帝已经拿出了皇后的自请废位之表,依然阻挡不住首辅杨大人,乃至内阁多数重臣维护正统的决心。

君父君父,臣子要把皇帝当爹尊敬,这就是儒教王道的要求,全天下的读书人读的都是鼓吹孔孟的这一套,皇帝是你爹,皇后那就是你妈,天下有爹要休弃妈,做儿子的在旁敲锣打鼓的吗?当然,爹睡不睡妈那不归儿子管,可身为皇帝,那就是天下人的表率,有些事你不守规矩,大家忍一忍也就都过去了,可有些事是不能不较真的。废后显然就这样的一桩大事——内阁重臣们的标准,有时候就是这么有伸缩性,所谓大义、小节,分得是非常清楚。

内阁里有三个杨大人,一位金大人,首辅杨大人是西杨,坚决反对,金大人不说话,另一位杨大人东杨大人,那态度就暧昧了,刚才在皇帝跟前,还说了一句,“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这句话,历来是废无子皇后,让有子妃嫔上位的最佳借口。你比如说汉武帝的上位就是很典型的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东杨大人如此说,明显是已经靠向太子东宫了,不过,这话立刻就被南杨大人喝住了,“天下无子皇后多矣,难道个个被废?”

——这一位南杨大人,因为在处理政务上看不出有多少成绩,在过往的岁月中,也没有建立多少功勋,于内阁之中一向是很沉默的。没有多少人把他的话当作一回事,可在这件事上,他一发话,连历来为文皇帝心腹机要,临终前就随侍在侧的顾命大臣东杨大人都不能不立刻闭嘴。也是因为他的一句话,内阁到现在都很安静。

原委么,也很简单——南杨大人资历没亮点,能力没亮点,亮点在哪里呢?

亮点就在南杨大人的忠心和气节上,他一直都是仁宗昭皇帝的死忠,文皇帝年间,东宫迎驾事件几乎是把昭皇帝的太子前程都给断送了。南杨大人就是当时忠心耿耿,一直站在太子身边,甚至是为此一直被关押在诏狱里坐了十年的牢,一直到昭皇帝即位才被放出来。

但,在昭皇帝年间,虽然南杨大人屡受提拔,得到了非凡的重用,可他起点太低,本来也就是个太子洗马,按部就班要做到阁臣,简直不知何年何月。南杨大人坐火箭一样的入阁,发生在当今即位以后,皇帝直接就把他原来做事的弘文阁给撤了,让南杨大人入阁听用。

话说回来,东宫迎驾那一年,当今还小呢,未必就记得住他南杨了。真正把南杨大人的名字记在心里的,只怕是另有其人。当然,这话不能乱说,你说了南杨也不会承认。而且这也不算是他的污点,当今太后历经四朝,贤良淑德女中表率,国之大事皆可周知,能得到她的赏识,那是南杨大人的福气,这内阁之外,羡慕着南杨大人的还不知有多少人呢。士大夫们的气节一直就都是这样,是比较有弹性的……

如果是原则性问题、政策性问题,那没人会把南杨的说话放在心上,该争就争呗,太后就太后,怕你不成?问题是现在说的是皇帝家事,是后宫里的事,哪个阁臣愿意为了这么点和切身利益没牵扯的小事儿得罪太后?都知道,皇帝在军国大事上经常征求太后的意见,太后对政治还是有参与度的。惹来了老人家的记恨,关键时刻一句话,谁知道仕途是否因此就受到影响?

老人家的意思,通过南杨一句话就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说废后可以,少拿太子身世做文章。

御前争辩,在内部会议上是常有的事,皇帝也不会因此而降罪,一直都是微笑着在旁静听。可南杨大人这句话一出,皇帝的脸很明显就扭曲了一下,之后不一会儿便喊了散会。会后王瑾就到文渊阁来了,还是让众臣商议着该怎么操办这废后的事儿。

这明显是在催促阁臣们快点表态了,但这个态怎么表可实在是不好说,废后该怎么弄难道皇帝心里没数?他现在欠缺的就是个话口子,但这个话口由谁来开?刚才东杨好像表现得很支持孙贵妃和太子,但南杨一开口,他也不吱声了。

再看王瑾的态度,也是透了玄机,阁臣们不开口,他也不催,就在那站着,敷衍塞责的意图十分明显。几位大臣都是总理级别人物了,脸色总会看的吧?这一看就明白:和自己私下收到的风声一样,太后对于废后再立,心存不满,虽然不能阻止,但却似乎并不赞同让孙贵妃上位。

这事儿你们自己母子都意见不统一,外人更不该插嘴了。母子没有隔夜仇,这时候谁会傻得走出来为皇帝来得罪太后啊?

西杨大人咳嗽了一声,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拉过去了,他很和蔼地问王瑾,“不知皇后上表,言其多病……是否真已病势难起?”

私下问,这叫打探内帷,罪过不小。公开问那就是关心皇后凤体,没有人对西杨的做法有意义,大家都擎着希望的眼睛,很期待地看着王瑾。

王瑾也咳嗽了一下,俨然地道,“娘娘自从去岁流产以后,确实卧床难起,近日虽有好转,但……”

但什么,没说,您自己脑补吧。

东杨大人做了第三个咳嗽的人,“此事事关重大,不能不谨慎视之,陛下也不可急于一时,须知天下之大,每日里急务也有许多,庶务更是繁重。此事似可稍延,吾等还有交趾撤军的折子要与诸君同看……”

很好,他为大家和王瑾都争取了一个下台阶,众人找到借口,便欢天喜地,各玩各的去了。——其实他也说得不错,一天多少折子、多少事情要处理?几人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才是结束了一上午的脑力风暴。

阁臣用饭,吃的是现做的廊下餐,天冷时候取个热乎劲儿而已,要说多好吃那也没有,毕竟炉子也不是很多。和唐朝时不一样,宰辅们没有硬性要求要一起吃饭,位高权重的老资格比如说首辅西杨大人,文渊阁里是有一间屋子专门给他用膳、午休的,其余人凑在一起吃完饭,您要散步消食也可以,去后面午休也可以,此地地方狭小,却是没有单独的一间屋子睡觉了。

南杨大人照例是不睡午觉的,吃过饭去‘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围着文渊阁绕圈儿,有时候也到附近的小花园去闲步片刻。他在内阁里没有什么朋友,一向都是形单影只,乐得清静。但今日却不一样,西杨大人要和他做伴,一道也出去散散闷。

这是来散什么闷的,大家心里都有数——下午可就没有交趾撤军的事来做缓冲带了。金大人压根就不理会,闭眼去里屋睡觉了——他明天就要去宁夏出差,很幸运地躲过了这摊事。

至于东杨嘛,他轻蔑地一笑,望着两位杨大人的背影,轻声嘀咕了不知什么,便翻过身在案上奋笔疾书,也不知是有什么事这么着急。

两位杨大人出去散步,头一炷香时分真的只是在散步,南杨坐了十年牢,坐出了沉默寡言的性子,几棍子都敲不出一个屁,西杨要不开口,他能一天不说话。

“弘济啊。”西杨完全没有和他较劲的意思,他今年六十二了,精力早有些不济,吃过饭不睡会儿,下午简直都困得没法理事。这会儿一边走一边就打起了呵欠,“如此说,都人传言为真喽?”

文渊阁在皇城内,距离内宫都很近,远处就是影影绰绰的宫墙,里面圈了上千的宫女——又唤作都人,也就是说,从这里走出去,直线不超过一千米就是妃嫔们的住处了,这么近的距离,什么消息流不出来?太子都立了,眼下都要过百日了,玉牒上生母还没写,宫里多了个罗嫔……这些事和皇帝睡谁不睡不一样,是瞒不过大臣们的。但具体发生什么事,除非有人愿意和你说书,不然大臣们也只能是靠猜。在鱼吕之乱以后,现在的宦官提到内事,都和锯嘴的葫芦一样,能漏点风就不错了,要细说原委,却是绝不能够。

“传言……”南杨闷了半天。“多了。”

西杨没办法,给挑明了,“如今坊间,常唱《狸猫换子》。”

南杨难得一笑,“吾闻故朝,宫有女中尧舜。”

居然和西杨是对上了对子了。

这对子对得不够工整,但意思已经足够明显。女中尧舜,典出宋史,形容的是高太后。她一直厌弃孙子的生母朱妃,终其一生,朱妃都没得到后位。待遇也是被皇后压了好几头,连儿子都是养在太后身侧,和生母说不上有太深厚的感情。

太后的态度,西杨是挺肯定的,如今不过是进一步确定了而已,他问道,“唯后诚多病,宫中乏主……”

南杨大人微微地笑了,“立后立贤啊。”

西杨眉头一皱,他向南边看了一眼,有点不可思议。“不是说——”

“士奇兄,”南杨大人拍了拍西杨的肩膀,“有点着相啦,内宫诸事,吾等静观其变可也。人主家事,何必多说呢?”

两人的关系说不上有多亲密,但南杨的语气却很真诚——说起来,如今内阁这三位大臣,虽然有不合和斗争,但却并非是你死我活,而南杨资望最浅,素日里也最受排挤……

西杨脑子里的算盘,已经是噼里啪啦地打了一千多遍了,脚下的步子反而是越发凝重,他自失地一笑,连称,“着相、着相!”

想想却也不免一笑,“未知勉仁,此时又做何想了。”

南杨素来稳重少言,此时却有些感慨,他轻蔑地一撇嘴,“吾观勉仁,一生唯投机二字。奈何机巧百出,人主多蒙其蔽,今正邪之辩,恰为一试金石,且看他演去。”

试金石,试出的成色是要落到谁眼睛里?南杨、东杨本为同年,按说关系是最亲密的,但东杨得意得早,南杨还在坐监牢的时候,他已是天子近臣,出入得意,傲岸中不知得罪几人。看来,南杨也在被得罪的人之中。

西杨没有说话,只是一笑——他实在是有点困了。

当天下午,王瑾果然再度奉诏而来,重提废后一事,这一次,东杨大人来劲了,手抚袖袋,口称“臣有本奏”,遂将一本奏章,递给了王瑾。——众人都斜着眼睛看,只见上头一行规整的馆阁体,皇后、廿条等字是触目惊心。

才一中午,就酝酿了二十条皇后的过错,东杨大人真不愧是倚马千言的捷才,西杨大人和南杨大人对视了一眼,均都默然无语。连王瑾好像都被东杨的无耻给震惊了,接过奏章不发一语,转身离去。

大家继续办公。金大人时不时瞅东杨一眼,又看看西杨,有点纳闷。

没过多久,王瑾回来了。

“陛下有言,曰:”他神色木然,看不出喜怒。“尔等速商议出一个章程来,杨荣不要再胡说八道了,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些话朕看了都替你羞。”

皇帝传话,当然都有很多口语,不过这么不客气的那还是很少见的。东杨大人面上阵红阵白,站起身还要请罪。王瑾却摆手止住,道,“陛下有言:不要再玩虚的了,好聚好散,皇后多病,让她好生调养,如何处置,章程出来。”

皇帝的态度现在已经是很明白了,西杨大人犹豫片刻,语气有所松动,“既如此……”

王瑾便看了他一眼,见西杨大人不说话了,又转身而去,往文华殿回话。

不片晌,上召西杨独对。后日,又召内阁诸臣与顾命重臣入,唯东杨称病,未能与会。

后三日,以皇后多病,上表自辞为由,准其退居长安宫,号为静慈仙师,饮食起居,一如常法。

胡后无过被废,朝野震动,朝中多有上折为胡后分说者,皆留中不发。坊间亦有谤内阁言语,种种怪象,不一而足。

不过,东杨大人却也是渐渐地回复了元气,他在等着一个合适的信号回归内阁,就像是朝中几乎所有称得上分量的大臣们一样,手里都攥着一本奏折,就等着往上递了。

皇帝废了胡后以后,的确也是动作不断,他又封赏了胡、孙、何、徐、罗、吴等诸内宫妃嫔的家人,其中孙贵妃家所得,略厚于余下诸妃。东杨大人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就等着那预料中的烟花一放,他便可以恰到好处地借此表复出。——被皇帝那样不客气地训斥了一番,虽然东杨大人没动情绪,但怎么说也得稍微顾忌一下面子,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嘛。

只是,左等右等,东杨大人都等得奇怪,等得着急了,还没有等到那一封预料中的奏章。

——英国公张辅,毫无疑问,是如今朝中的第一号勋臣权贵了,别的不说,只说他的家世、资历、功勋、能力,朝中还有谁能和他相比?不论是拥立嗣皇帝,还是请立太子,都得由他当先上表,那才叫做名正言顺。现在皇后废了,若要继立贵妃——在大部分朝臣看来,贵妃生了太子,素来宠厚,此时不立贵妃,又立谁来?——他不上表,谁敢和他争先?

但英国公他就是不上表,他上朝、视事,身体非常健壮,看起来精神也没有什么问题,但仿佛和大部分人不是活在一个世界似的,当整个世界都期盼他的时候,英国公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就是不上表。

反正他就这样事了,你能把他怎么地吧?你说说你能把他怎么地?

东杨大人关在家里苦思冥想了半天,手里的奏章就这样被憋回去了,他找了个合适的黄道吉日,悄没声息地痊愈了,滚回去当值。

西杨大人若无其事,继续做他的首辅,时不时过问一下长安宫的修建进度。

南杨大人继续当他的隐形人。

金大人在去宁夏出差的路上,风花雪月,无比惬意。

太后嘛,太后坐在清宁宫里抱点点——几个月下来,点点大了不少,她已经会走路了,也会咿咿呀呀地说很多不成调子的话。

“点点,想不想娘啊?”太后捏着点点藕节一样的手臂,爱得撒不开手——一只猫带久了都会有感情,太后已经很久都没有带小孩了,除了皇帝以外,后头的几个孩子,多数时间都是给养娘照看的。她是直到成为太后以后,才真正有时间来带小孩,才真正有心力来享受这个过程。点点很幸运,她赶上了太后的第一波情感真空。

点点咿咿呀呀,“娘!娘!”

太后又轻轻地捏了捏她的小鼻子,禁不住有点儿心疼,她在点点脸上香了一口,半带了埋怨,“可惜我们点点娘不争气,母慈女孝,这还没母慈呢,就要尽孝了,我们点点才多大呀?”

她和点点额头顶着额头玩了一会,才悠悠地叹了口气,“可不管再怎么样,那也是我们点点的娘啊,是不是?娘不出来,点点也想得慌,是不是?”

直到把点点逗得失去耐心,挣扎着要下地自己去玩了,太后方才半伸了个懒腰,恢复了正常的语气。

“去安排一下吧。”她示意南医婆,语调略微转冷。“——也到了该回来的时候了,瞧瞧她不在的时候,这永安宫都乱成什么样了。”

南医婆心中一跳:看来,太后娘娘对庄妃娘娘,也是有了几分恨铁不成钢……

“奴这就去寻药。”面上,她确实丝毫异状没有,很正常地就应允了下来。“必会安排得妥妥当当,请老娘娘放心。”

于是,三月里,皇四女点点染了时疫,‘病’了。

作者有话要说:小徐和太后比,还是天真了啊……

161

“点点病了?”皇帝的语气有几分愕然,“太医院那里是怎么说的?”

虽说已经有了四女一儿,还有一个在肚子里,但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却显然不会因此被分薄,尤其点点,因为之后紧跟着就是个弟弟,所以特别得他钟爱,皇帝在这件事上多少有点迷信的:徐循曾被文皇帝夸奖过有福运,没准,这份福运也被带到了她女儿身上呢。

不过,这几个月他见点点的次数是不多,皇帝本来去太后那里请安的次数就不是非常频繁——反正不会比他去永安宫更频繁。再加上每次过去也不会呆太久,和点点相处的时间的确大幅减少。现在听说点点病了,当家长的心里除了着急以外,多少还有些愧疚,总觉得自己对女儿是有点关心不够。

“请了刘太医看过。”来报信的宫女回答得中规中矩,“说是似乎没有大碍,不过是长牙时常见的低烧罢了,只是点点这一回可能本来火气也重,又有点伤寒,反应特别大,老哭,老娘娘有些慌了。”

徐循进南内也就是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点点在太后手上可能还是第一次得病,不过在徐循那里,因为长牙而生病了好几次了。有几次皇帝也在的,这孩子身体健壮,哭起来声音也大,他对太后的担心是心有戚戚焉。“既然太医说了无碍,那就暂且先这样好了。”

那宫女没动,“老娘娘问,此事是否该向南内那边报个信儿。”

皇帝顿时就明白了太后的用意:老人家这是有点等得不耐烦了。

说实话,立后这件事该怎么处理,皇帝还没有想好。现在反正立太子、废后两件大事都办妥了,余下到底立不立后,立谁,何时立,除了太后以外谁也没有资格催促皇帝。而太后毕竟又是发过话的,这件事凭他自己处理,所以现在虽然不耐烦了,但也不好直接催问,只能是这样委婉地把点点的病小题大做一番,来试探皇帝的口风。不然,小病而已,又无大碍,一般来说这样的事都不会特地遣人来告诉皇帝的,顶多就是和皇帝身边的宦官打声招呼,让他提点着皇帝,有空了多去看看生病的子女。

一眨眼已经进去三个月了,虽然现在待遇是大为改善,但毕竟还是没有从南内出来么,老人家对庄妃一直都是深有好感的,就算不说继后的事吧,想要帮一把,助她从南内出来,也是很正常的事。——老人家如此行动,倒是越发证明了徐循和她完全不是一条心,不然,她都根本不会派人到干清宫来。

虽说徐循想要躲清静的心思并没有改变,自己几次过去探望的时候,她在南内貌似也过得挺开心的。但现在点点病了,不说徐循自己,皇帝的想法都发生了变化:孩子毕竟还是跟着亲妈最好,不然,连皇帝都是放心不下。太后虽好,但毕竟年岁大了,再怎么照看,还能比亲妈更上心吗?

“让她去看看吧。”他立刻下了决定,“马十,带人去把徐氏接往清宁宫去。我这里……”

他犹豫了一下,“我这里一会儿也过去。”

毕竟是皇帝,还是有公务要处理的,几位重臣都在入宫的路上了,一会就要开会,这都能理解。马十带着宫女,很利索地就去了南内,一路还把轿子什么的都给备上了。可到了宜春宫前,他却不让清宁宫来的宫女进去,只说,“姐姐在这稍等一会儿,我这就去接娘娘出来。”

这宫人稀奇地看了马十几眼,方道,“公公但去,奴就在这里候着。”

很显然,她对庄妃在宜春宫里的待遇,动了点疑心。

#

正是暮春时节,宜春宫的小花园里一片芬芳,马十从甬道里一路走来,远远地就听到了庄妃娘娘和巧巧的笑声——这一大一小,是又在后花园里打上秋千了,虽然不能打得高出墙头那么嚣张,但也是翻出了许多花样,这会儿是巧巧打给庄妃看,马十才进小花园,就见到她瘦小的身躯,灵巧地在秋千上翻了个跟斗,配合着秋千晃来晃去的幅度,居然还稳稳地落脚在了木板上,没有一头栽下来。

庄妃娘娘呢,靠在树边上笑着只是拍手,面色红润笑容满面,看起来哪里有半点冷宫禁闭的幽怨样子?马十暗暗擦了擦冷汗:还好没让清宁宫的人进来,不然,还不知回头怎么和太后娘娘回报呢。

这边使劲把庄妃娘娘往外捞,那边却是‘此间乐,不思蜀’,太后娘娘要是知道了,那得多生气,马十都不敢想。他快步上前,向庄妃娘娘把来龙去脉叙说了一遍,“皇爷让您现在就过去清宁宫……”

徐循当然是一下就没了玩笑的心情,恨不能插上双翅,立刻就飞到清宁宫去。

这三个月里,要说不想女儿那是骗人的,很多次徐循都想要请皇帝把点点接到南内来。但这么一来,势必要和清宁宫那里大打交道,也就失去了继续住在南内的意义。好在以前孩子也就是一天抱来和她玩一阵子,平时衣食起居自然是有人照料,而且这个待遇也不会因为她的获罪而改变,其实少了母亲,很可能点点都是意识不到什么的。

当然,在大人来说,理性上的认知是一回事,感性上的思念又是另一回事了。一听说点点病了,徐循心里这个煎熬啊,和皇帝一样,在担忧之外,浓重的还是愧疚:早知道,就是再麻烦也要把女儿折腾来和她一起了。能亲眼看着,心里总是好过点的……

她身上穿的还是棉布衣裳,要去清宁宫总是要换一身的,徐循随便扯了一身袄裙套了,根本也顾不上什么搭配、首饰,匆匆和马十一道出门上了轿,根本连说话的心情都欠奉。

三个月没来,清宁宫倒要比从前更新了——皇帝体现孝心,很大的部分就是每年给母亲翻修一下屋子,做点粉刷油漆工作,所以清宁宫的屋子,一般都是簇新的。但徐循没心思去鉴赏装饰的变化,她都没找太后请安,而是直接让人把她带去了点点的屋子。

孩子刚睡着,倒是没看出什么不对来,就是脸色略有点红,倒是钱嬷嬷见到徐循,激动得不轻,双目含泪,唤了声‘娘娘’,虽然掌住了没哭出来,但也已经是语不成调,她的心情,可见一斑了。

徐循却没有钱嬷嬷这种绝处逢生的心情,她的眼神更多地还是牵连在女儿身上,才是三个月不见,点点就是大了一圈,现在有点小孩儿的样子,不再是婴儿那样的感觉了。她伸出手轻轻地碰了碰女儿的额头,触手微温——本来,孩子的体温也是比较高的,这才是渐渐地放下心来,问钱嬷嬷道,“怎么忽然间就病了呢?现在已经没事了吧?”

钱嬷嬷掀了掀唇,最终还是说道,“是老奴照顾不周……点点现在已经退烧了,就不知道晚上会不会再发作起来。”

徐循倒也没这个意思,闻言忙道,“好了,嬷嬷,别说这话。小孩子哪有没个头疼脑热的,现在退烧了那就行了。”

见南医婆也在一边,便向南医婆道谢,“多得医婆在旁看顾——是了,你不应该在小吴美人那里吗?”

“分内之事,奴婢不敢当。”南医婆笑了一下,“原是在永安宫的,不过老娘娘让我回来看顾点点,也就回来了。小吴贵人那里情况很稳定,并用不到我。”

徐循这一阵子对宫里的消息完全没有跟进,最多就知道小吴美人摸出有喜了,而按照宫中惯例,孕妇都是南医婆在旁伺候的——甭管有用没用,起码她还算是懂点医术,也能图个心安。现在听得南医婆好像话中有所指,倒是不知该如何接了。

南医婆见状,倒也明白其中原委,搭讪着就起身出去,“正好,老娘娘午睡怕要醒了,您一会也可以直接过去请安。”

她前脚才一出屋门,钱嬷嬷便开始介绍这三个月内的宫中八卦。“就是前小半个月吧,小吴贵人闹滑胎呢,听说是有人暗害,但到底如何,外头人就都不知道原委了。不过那以后,南医婆就从小吴贵人身边回来了,好像她也从永安宫迁走居住,现在住到哪里去都不知道。”

徐循听着这语焉不详的介绍,不禁就是一阵头痛。然而,这是钱嬷嬷的好意和忠心,她又不能不仔细听着。毕竟你人要在这宫里活着,人家可不会管你一句话说错,是不是因为才从南内被放出来,不了解现在的局势。

“长安宫现在还没有建好。”钱嬷嬷说,“所以现在皇后……仙师便是住在清宁宫里,这几日身子不好,南医婆回来,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徐循有些动容,“一会拜见过太后以后,应该去见一见胡姐姐。”

长宁宫那里的变化,钱嬷嬷已经着重讲过了,其实也无非就是和气地对待罗嫔,低调地养育太子什么的,这一阵子,孙贵妃并没有做出什么很打眼、很招摇的事。把静慈仙师的事放在最后,其实也是透露了钱嬷嬷的态度:现在的静慈仙师,对宫廷的影响力几乎已经是略等于无,就是个被高薪养起来的老干部。徐循见不见她,对自己的影响都不会太大。

当然,去见那是情分,钱嬷嬷也不会反对。“娘娘念旧。”

她看了看屋角的时漏,便催着徐循去见太后,“昨晚闹着没睡好,恐怕点点这一时半会也不会醒,倒是老人家应该是已经醒了。”

老人家果然是已经醒了一会儿了,徐循过去拜见她的时候,她正和静慈仙师坐在窗边说话,徐循进来刚好就都拜了,因许久没见,行的还是大礼。“见过老娘娘、娘娘。”

静慈仙师已经换了一身道袍,头发在头顶挽了个小小的道姑髻,看来倒真有几分仙风道骨,她眉宇间虽然依旧透了几分病弱,但周身气质已不再颓唐苦闷,整个人的精神倒是好了些,听徐循还叫的是旧称呼,便笑道,“已经不是娘娘,现在要叫道姑啦。”

徐循见她放得下,心里倒也有几分为她高兴,微微一笑还没说话,太后已问道,“是从点点那边过来的吧?听说孩子的烧退了?”

只这一句话,太后对孩子的关心就尽是显露无遗,徐循自然要感恩几句,“已是退了,我不懂事,这些日子,倒难为老娘娘费心。”

“说这什么话呢。”太后不以为然,“我难道不是点点的祖母了?孩子烧退了就好——这样也好,没这个契机,你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来。”

她和气地望了徐循一眼,语气却是有些不满,“下回行事,再不要如此冲动了,到底是什么事,惹得大郎发了这么大的火?我都问好几次了,他只是不肯说。就连要和你说情,都不知该从何说起。若非这次点点病了,谁知道你要在南内住到什么时候去。”

徐循将信将疑——这要是太后没有发话,皇帝是怎么忽然间改了态度的?钱嬷嬷平时就住在清宁宫后院里专心带小孩,能知道什么j□j?说的根本都是一些大路消息,她进去这三个月,永安宫算是断了情报源了,对于台面下的变化她根本是稀里糊涂,太后如此说,见仙师也有赞同之色,只好当真话处理,含糊道,“唉,也是我太过冲动……”

太后也没细问,只道,“事情过去就算了,我看大郎这阵子,对你应该是已经消气,只是少个下台的契机而已。现在你既然出来了,再好好地服个软,赔个罪说点软话,难道大郎还能再让你回南内去?一会他应该也来看点点的,你们两个在点点跟前好好地说说吧,当着女儿的面,他也不会太心硬。”

她要是细加盘问也罢了,如今摆出一副轻轻放过的样子,徐循心里反而更加疑惑,顿了顿方才道,“这……多亏老娘娘为我筹划,我行事莽撞,辜负了娘娘对我的期望,惹下了这样大的祸事,您还这样有情分,小循真不知该如何回报娘娘,总是肝脑涂地,都报不得这份再造之恩……”

她这话说得,简直是客气得有些过分了,可太后却是居之不疑,她安详地一笑,“你还年轻,难免有冲动的时候,也不要太自责了。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眼下的事看来天般大,其实真出来了,几个月以后,谁还记得你去过南内?先回永安宫好生将养一段日子再说吧。”

立继后的事,大家虽然没拿出来讨论,但彼此是已经知道的。可就因为太后没有直接和徐循说,搞得徐循一肚皮问题都不知道该怎么问,太后是真要推出她为继后?静慈仙师在这件事上又是什么立场,掺和到了哪一步?这一切问题都不是自己瞎想能有答案的,而虽然答案就坐在跟前,但她却实在不能问——目前的情况,也由不得她坦荡荡地和太后表明强调,自己并未渴求这空出来的后位。

刚才稍露口风,太后的态度却是如此笃定,好像已经准备了后续的计划,徐循心里由不得就是一阵不舒服。——但说实话,人家是太后,皇帝的妈,做的都是堂堂正正的事,也从来没有害过她徐循,反而一直在对她好,把她从南内往外拉,也是为了她好。现在宫廷里除了皇帝和徐循以外,没有谁明确地知道,徐循不出南内是自己不想出。怕都以为皇帝是没完全消气……太后这时候给搭了一把手,徐循难道还能和她公然唱反调,表明自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对后位没有任何兴趣?

局面已经很乱了,她再左冲右突一番,谁知道能惹出什么结果?徐循现在都不愿往细里去想,她就想快点和太后说完话,自己可以回去继续看女儿。点点应该是差不多能醒了,就是不醒,看着睡脸也是好的……

“这……”她作势迟疑了一番,方道,“妾身自当向大哥好生赔罪,若能回永安宫,也是要闭门思过一段日子的,一时半会,也没颜面在宫中走动。”

说罢,她也实在是不想再继续进行这个很危险的话题了,而是转问静慈仙师,“仙姑这一向,身子还好?”

仙师笑了一下,“清宁宫心静,病情倒是比前一段好得多了。外头的风风雨雨,都有老人家为我遮挡,我也是外事不闻,一心只学我的道罢。”

“学什么道,”太后说,“得了闲,爱看戏就传班子,爱看书就看书,爱骑马就出门去西苑逛去,还有谁敢拦你不成?我看你就是看不透。”

“学道也有好处,”仙师的笑是真有点出尘了,“我不但修道,也学佛,道书、佛经,我看了都是极有道理,极为清静的……”

胡氏的才具,也许皇后是做得有点左支右绌,但做个出色的道姑应该还是没问题的。才学了多久的道,看来都有点飘然出尘的意思了,不过徐循倒也有几分能体会她的心境,在宫里沉浮久了,能跳出来总是让人舒心。——仙师只要懂得自己放过自己,日子还是不难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