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浓道:“温四老爷原有两个儿子,长子分到江南那支,次子随温老夫人到了太平府这支。”她只觉怪异得紧,从来没有这样分的,多是有出息的这一脉带着与己亲近的一些族人分出去,没有像这样分成三支的。

明明是一家人,却又分成了几个族里。

温老夫人这分明就是要保子孙,江若宁能瞧出来,翠浓也能猜到。

江若宁呢喃道:“莫不是温老夫人就这事询问过皇家?”

翠浓道:“几日前,太平府温氏的下人来采买办庆宴的物什,说是从京城递来的消息,皇上赏了太平温氏族长温向远一个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皇家不是要处罚温氏,怎么还给温向远赏了同进士出身,这是多少人寒窗苦读才能挣来的功名,皇帝就赏给温向远了。

温向远这支可是从京城那支彻底脱出来了,温向远在他兄弟五人里头是最老实的,到了三十多岁才考中了秀才,是个沉稳、踏实之人,也因文不成、武不就,一直在西山县温老夫人跟前,得温老夫人教导最多,但五房的子女却较其他四房更为出息。

首先就说温令娟,虽是个女子,那可是大燕首屈一指的女将军,便是当年征战的萧娜、温双也比不得,是真正襄助德王在沙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奇女子,性子看似大大咧咧,但粗中有细,尤其是大是大非面前,颇有温老夫人的胆识眼光。

温令守文武兼备,他所缺少的是像温鹏远那样的父亲,也许正因为如此,他行事颇有其父的沉稳踏实,比同龄人更显老道,就算不能做一个像德王那样立大功的人,至少也是一个实干性官员。

一行人在太平府小憩了两日,方启程转往月州城。

待江若宁到时,李观早将后宅拾掇出来,辛怀志、李眠等人已赴任,而翠浅、翠浓是要住在月州城内的,李观索性给翠浅十六一家三口拨了处小院,又给翠浓一家在州衙后宅拨了处小院,自己一家住了主院。

李观给十六谋了个月州府经历一职,这是正八品的小吏,倒比早前的差事又升了两级,有他关照,只要十六用心尽力,还有再升的空间。

翠浓早前没瞧江若宁的事,时间一长就瞧出些端倪,又对照京城早几年的流言,私下里问了翠浅两回:“翠浅,你说李夫人…是不是…就是凤歌公主?”翠浅不答是,也不否认,连问两回后,翠浓见翠浅对江若宁恭敬有加,又用心帮衬,越发肯定自己的猜测,当她问第三回时,翠浅道:“你记在心里,便是你夫婿那儿也不要说,我们做好自己的事,用心襄助道台夫人就是。”(未完待续。)

618 青云直上

翠浅这才明白,为甚李观会同意辛怀志来月州磨练之事。

转眼到了八月,八月初三翠浅顺遂产下了一女,出身时竟比五斤早前还重上七两,十六顺口给取了个乳名叫“七两”,翠浅气得不轻,与十六争吵起来,说他给孩子取名都不用心。

翠浓与江若宁劝了两回。

江若宁道:“女孩子还是取个得体的名字好,既然是八月生,又近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不是取名叫月桂、秋桂、桂香、金桂皆可。”

翠浅想着,月桂、桂香叫这名的太多,金桂、秋桂倒是不错,又觉秋桂还雅致些。于是,秋桂小朋友比她歌要庆幸,没有斤两的乳名,直接有了一个还算体面的芳名。

这日李观回来,说到月州地多人少的事,又说了大片土地闲置,而大燕繁华地,如奉天府、顺天府、蜀、徽、豫等中原之地许多百姓无地耕种,江若宁就道“不如将人口密集处的百姓移民到此,朝廷可以把可土地照各家人口数量由官田名义租赁给百姓开垦,前三年免税赋,三年之后照朝廷规定征收税赋。”

李观沉吟着“移民”之事。

江若宁拿了一本簿子,“这是我写的章程,你且瞧瞧,如果不妥处,你再修改完善,先报与朝廷,就说在月州几县进行推广实施,请求朝廷将月州几县有大量官田无地耕种之事写入诋报。若各地百姓得到消息,自会前来,但要求百姓们带上自己的户帖,来到月州后,可换他乡户帖为月州当地户帖…”

李观激动地握住江若宁,“有妻如你,夫复何求。”

“百姓如果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会安心留下来,对他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再能将土地传留给子孙后代,他们就更愿意留下。

让中原善于耕种的百姓与当地游牧的百姓相融相亲,血脉相融,不分彼此,共同富裕,让外来的百姓学会打猎、养牛羊,让当地的百姓学会耕种,唯有此,才是长远之法。当他们的儿女结亲,时间一长自然就是一家人。”

李观召了自己带来的官员进行了商议,决定在自己推荐的三位县丞之县开始推行此法,重新修订了章程,以奏疏形式几人联名上奏朝廷。对于此举,几位官员很是感激,联名上奏,就意味着此法若是推广开,又能被百姓接受,造福一方,便是他们共同的政绩。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靖武九年三月,江若宁在鬼门关兜了两天两夜,再育一子取名李廉,李观在产房吓得半死,见江若宁总算产子,便道“以后再不生了…”如果再来一回,他想,他也不要活了。

江若宁不以为然,“这次是胎位不正,不打紧的,我知道自己会闯过来。”

靖武十一年冬,李观参加了吏部三年一次的考评,因他在月州推行移民制,月州无数荒废的土地得到耕种,月州城、各县城甚至镇周围都出现了或五六户一个小村庄,或七十八户的大村庄,而李观采用江若宁的建议,镇子下面组村,以两千人口为一村,再以两百人为一组,做到户户有田地,家家有劳力,还让妇人们与早前的原住妇女一道学习纺织技术,北方胜产毛皮等物,大力发展副业、养殖业等。

月州城内,更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吏部官员给李观评定“上上”之优。

靖武十一年二月初,李观晋升辽北省巡府一职,奉旨将月州的成功经验向辽北省进行大力推广,无数中原佃户得闻消息,纷纷奔赴辽北省,开荒耕种,一时间颇有些人满为患。

李观向朝廷求助,皇帝又着他肩任辽北省以西墨河省巡府一职。李观将一些无法安置的外地百姓迁往墨河。

再至三年一度的吏部考评,李观又得了“上上之评”,皇帝大喜,晋其为北方四省大巡府。

大巡府…

当圣旨颁下时,满朝文武汗滴滴的,身肩两省巡府已是特例,居然是身兼四省的大巡府,这是前所未有的,但众臣不得不佩服李观的头脑够聪明,手段也够雷厉风行,在处理原住民与移民的关系上,令官媒署的媒婆,尽量将移民子女与原住民子女挫合配婚,还说这样的孩子生出来最是聪明。

你是原住民,那移民是你亲家,你不能做得太过,大家都是儿女亲家嘛?你家不会耕种,你亲家会,你亲家不会打猎,也没有养殖家畜的经验,这不都是亲家,大家相互帮忙…

靖武十七年十月,北方四省大丰收,各种税赋通过大运河运送京城,是几千艘大船,船上全是粮食,还有无数的北方布料等物。

皇帝大喜,大力赞赏李观在北方的政绩,并要众臣向李观学习。

而当年随李观同往的几位文武官员,温令守因襄助李观维持辽北省秩序成功推行北方移民分田制,已升任辽北省总兵一职,这可是正二品的武官。

辛怀志已上任月州卫军所守备一职,正五品武官。

李眠亦做了辽北省太平府知府一职。

另三名县丞已是知州、知府等北方四省颇有业绩的官员。

就连十六亦成了月州知州。

靖武十七年十二月,皇帝下旨,着李观携家眷回京述职。

太平府,北方大巡府府内。

十六,现在外头皆知他名李具,乳字十六,而今已经年近中年的男子,留了几缕小胡子,听闻李观要携家眷回京,便带着翠浅来太平府见江若宁。

翠浅颇是伤感,她现在有两子两女,在秋桂之后又生了一个广明(乳字六斤),之后又产了一女,名唤秋蓉,最小的秋蓉也有五岁,镇日最粘的是她姐姐秋桂,秋桂而今九岁,正是懂事的年纪,带着妹妹规规矩矩地站在母亲身后。翠浅道:“你们要回京城,这不知道又要几时才能相见。”

江若宁笑道:“早前还说舍不得,你家十六七年前上任县令一职,还不是分开了。”

“那怎么一样,这过年过节,我们两家还是有见面的。往后隔得远了,想见一面就不易。”

江若宁道:“让十六好好干,做个好官,这些年你在北方置了些田地,在月州城也有店铺,日子越发过得好,家里银钱够花,还有节余,莫让十六贪墨,做个廉正清官。

北方四省而今越来越富裕,今岁送给朝廷的税赋粮食总数比大燕其他省的还多二成,怕是有人以为,北方四省富裕。那御史、朝臣也会盯着北方四省,叫他行事谨慎,莫被人抓住了把柄。”

用江若宁这几年的话说:钱,够花就行。

江若宁在太平府也置有店铺,在各省也有田地,是她出钱走了军方的路子,请了辛怀志、温令守帮忙开垦,养上三年,早前的荒地成了良田,再转手卖给一些多外地来北方寻宝的富户人家,就赚了不少钱。

其他同来的官员的夫人见江若宁如此,也跟着学样,除了翠浅走了翠浓那边的门子,花钱请辛怀志动卫军所士兵帮忙开荒,其他人都是花钱请当地百姓给开荒,虽然赚头不如江若宁也都赚了不少钱。

就这事,曾有官员弹劾,说李观等人的夫人在北方四省中饱私囊,皇帝却道:“早前北方如何?你们谁自请去北方打理?是李观去了那边,才有了今日的富足扬面。

人家夫人是赚银子了,也向朝廷交了赋税,不信,你们去户部,一亩荒坡买进时无价,开垦之后养上三年变成良田,一亩地卖五两银子,向朝廷缴纳一两银子的税赋。

现下见人家赚钱了吵着嚷着骂人家中饱私囊?你们若能这么干,把不值钱荒坡变良田,让户部的银子增多,让税赋增多,朕也允你们这干…”

什么人啊,当人家没交税赋。

早前朝廷是有规定的,谁家把无主荒坡变成田地耕种,只需一亩交十二文的办理田契费用,就用将那片土地变成自家的,照着朝廷规定,每年向朝廷一亩交纳一成八的税赋,如果地方要增加人丁税等,由当地官府决定,但那也是有规定,一个人的人丁税不得超过一成。北方那边现下局面大好,人丁税只收了五分,这五分就包括了当地卫军所的军饷等物,还有地方官府编外人员的薪饷等。

开垦成良田,朝廷年年就可以征收赋税,这都是源源不断的粮食、银子。一个北方四省的粮仓,把大燕其他二十几个省上交的赋税粮食都超过二成,皇帝道不出的高兴,他从未想到北方那片土地如此富饶,尤其是李观后面提议,以军以军,就是给军户划拨大片土地,向朝廷上交五成税赋,自己再留五成食用。

一个北方四省,将大燕各地的佃户都吸引过去了。

尤其是去年早的,现在都成了地主,谁家没有几十、上百亩良田,而北方的土地平整,全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易管理,易耕种,比其他地方的收成更高,唯一的缺陷就是因为气候影响每年只能做上一两季作物,一到冬天,地里是光秃秃的,但到了这里能吃饱饭,粮食有了,就不差钱,没钱可以卖粮换钱。

然,大燕其他地方曾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手握大批土地的地主,手头的土地没有耕作,这不可能荒着,荒着就是损伤,只得出钱请人帮忙耕作。一说赁给佃户,一听你收的租子,“四成?有没有搞错,收四成租子,朝廷租出的官田才收二成,比官田都高,还要交人丁税,这下来就去了大半。”(未完待续。)

619 重生结局-后记

佃户嫌高,一个个也吵嚷着要去北方开荒,尤其收到早前去了北方佃户写来的信,全都心动了,不少的佃户去当地县衙开了户帖证明,携家带口就去北方“发财”,几年下来,各地的佃户少了,地主们则开始头痛了,良田无人耕种,朝廷的税赋得照交,早前恨不得多些土地,而今则有人嫌自家的土地太多了。

靖武十八年二月初五,李观入朝参拜皇帝。

皇帝喜道:“李爱卿,你的九年述职,当朝诵读吧,也让文武百官都瞧瞧,你是如何在短短十年就让北方四省的百姓丰衣足食,不再挨饿受冻的。”

李观拿着自己的述职奏章,一展开,上面已有朱批改过,心下一沉,便见四位皇子亦立在左右两侧,年纪最长的大皇子慕容津而今已开府别居,娶妻生子,因他骨子里有启丹人血统,长得人高马大,彪悍无比。

再瞧二皇子慕容泉,因生母是温华妃,三年前因慕容泉渐次大了,皇后请皇帝下恩旨,恶了温双的嫔位为妃位,温华妃位同贤妃位。

温双身在后宫却不争不斗,一直尽心尽力地帮扶皇后打理后宫。

李观在北方最大的功劳,就是鼓励百姓开荒种田,囤粮自足,就连早前北方的原住民,也因此受益匪浅,现在会耕种的原住民越来越多,会打猎养殖的移民也越来越多,再因鼓励通婚,早前的敌对、仇视现象力减,但在太平府一带,百姓们还是仇视有启丹血统的人,说来也怪,明明太平府是辽北省的首府,可商人却爱往月州城跑,月州城的繁华竟不压太平府。

听罢李观的述职,皇帝颔首点头。

李观又道:“朝中有人弹劾我夫人中饱私囊,就这事,下官要做一个解释,我夫人是赚了四十多万两银子,除了给月州卫军所支付八万两银子的辛苦开垦费外,剩下四十万两已交由太平府、冰龙府两府督学,请他们在这两府开办官学堂、女学堂、女子作坊,官学堂今岁三月末将建成使用,收当地有秀才功名的为先生,再对外招生男童入学,教化两地百姓…”

四皇子是几个皇子里最小的,此刻听到这儿,用那还带着两分稚气的声音吼道:“你们这些官员,还说李夫人中饱私囊,瞧瞧人家,这是心系百姓,把自儿个赚来的钱拿出来办官学堂、女学堂、女子作坊…哼哼,你们谁会这么干?都没弄清楚就弹劾人。”四皇子一揖手,“父皇,李夫人乃是大义之人,当褒奖。”

三皇子盯着弟弟:你小子听听就行,你知道什么?还不是近来听母后天天在那儿念叨,说那些臣子早前个个都视北方是恶龙猛虎,避而远之,而今一个个眼馋李观的功绩。

李观不负厚望,将差事办得很好,十年时间就改变了北方的状况,只要照着他早前所递奏疏,再用十年,那边的状况会更好。

皇帝哈哈一笑,大家都说人家赚钱了,人家不要钱,全拿出来办官学堂、女学堂,看这些臣子还如何说。

“小马,颁恩旨!”

小马应声“是”。

恩旨的大致内容是:皇帝念李观在北方的卓越贡献,不仅富四省更富国强民,封其为一等“文恩候”,世袭罔替五代,封其夫人江氏为一品诰命夫人,其长子李康为文恩候世子。

有羡慕的,有赞叹的,亦有恭喜,北方辛苦打拼十年,赢了个一等候爵,还世袭罔替五代,也就是说每代袭爵时是不降爵的,这可是真正的皇恩浩荡。

“臣李观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旁人都说,这是皇帝看重李观。

四十一二就成了文恩候,还是从一品的北方四省大巡府,一人兼任四省巡府,前所未有啊,这分明就是皇帝看重他。

“李爱卿,朕亲自题写‘文恩候府’牌匾一块。近日,你与朕举荐几位能任北方四省的四位巡府吧,北方几省局势刚好,可不能半途而废。”

“臣领旨谢恩!”

北方几省这才开发了十年,定还能继续。

满朝文武一个个歪着头,这巡府一职并不是文官可以上任,武官也行,只要能办好差就行,当年随李观去北方的文武官员个个在十年内都升职了,还有一些后来襄助的官员,谁不曾升上几级,这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契机。

又几日后,李观上任翰林院掌院大学士一职。

这个位置…

群臣们歪着脑袋细想。

这可是天子近臣,皇帝一旦要做出大决定,定是第一个知晓的。

这李观的运气也太好了,去了北方十年名利双收,功成圆满,这天下的百姓念着他好的不少,而他妻子更素有大义之名,没人帮扶。

“李观这是走了什么****运?得了皇上青睐不说,还受到如此重用。”

“听说她夫人与皇后关系极好,这回京不到一月,皇后就赏了不少好东西。”

丈夫与皇帝是如君臣如朋友的关系,就连妻子和皇后都好得这般,实在让满朝文武羡慕嫉妒恨。

转眼到了五月,江若宁这日睡得迷糊时,李观从外头回来,瞧了一眼,笑道:“皇上要组建内阁,要施行军政分开制,由首相辅国理政。”

“什么?”江若宁腾地一下坐了起来。

李观吟吟笑道:“皇上想让皇家成为人间的神,内务府有女学堂、女子学院、百货行,就凭这些生意,每年赚来的银钱完全可以轻松供养整个皇族。

皇上说,现下时间已成熟,真正的盛世已到来,百姓们这几年吃饱穿暖,正是富国强民之时,但皇帝治国亦有不少弊端,想用首相辅国理政,皇家握兵权,若遇大事,由首相会兵部共议后请求皇帝发兵。让我近日就这事拿出个章程来。”

江若宁道:“这是朝政,你与我说作甚?”

“你不是脑子灵活,皇上就说了那么几句,我一时还真想不出甚来。”

“首相辅国理政,这是有好些章程说法,亦可做到百家齐放…”

夜里,江若宁以一个穿越者的视角,说了首相辅国的种种优势,以前内阁所承担的一些工作职责,夫妻俩忙乎了大半月,才拿出了第一份章程。

之后,大燕史上便开始了“组建内阁,首相辅国理政”的讨论,这一讨论便是三年时间,原想实行民主选举制,可实在是这第一任首相太过诱人,各派势力进行了一番角逐,皇帝最后拍板:“首相选举制尚不成熟,第一任就由李观担任。副相人选是由薛敬亭、崔左相担任,往后内阁议员,从各部院尚书、掌院大臣、各省布政使、巡抚、各地名儒选任,除担任议员,可同时兼任要职。内阁议会听首相安排。”

又一届科考来临。

李阅长子李庸高中状元,伯侄皆状元,一时间传为佳话,就连江若宁也觉面上有光。

靖武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李观终于做首相了,还是大燕有史以来第一任首相。首相上任大典举办得很热闹,有特制的首相官袍——紫色大蟒袍!又有一顶华丽的首相官帽。

首相上任典礼在皇宫议政殿进行,李观拥有专门的蟒案,在帝王宝座之下,宣誓表示对皇帝的忠心,对大燕尽忠,甚至还要说自己上任期内要办的几件大事等等。

演讲词是江若宁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给李观写的,她综合分析了天下大事,觉得哪几件是待办大事,然后进行了整理,继续让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还得让孩子们有书念,让他们明事理…

首相任期定为六年,最多可连任两届,届满之时接受百姓考评,这不同于吏部考评,而是接受百姓考评,如果被视为不合格,未满期时可提前卸任,也可自请辞职,江若宁帮李观写的章程里,有明确提到各种可能。

三月时,李观带着妻儿到郊外踏春,祭春晖圣母,拜公主庙,后还带着各部重臣前往皇陵拜祭新逝的正兴帝。

皇陵深处,有一处用来软禁皇家子弟的内院。

温令姝双手粗糙,刚晾晒完衣裙,就听到一个妇人的大呼声:“温姨娘,六爷又掉茅坑了,你快去瞧瞧吧。”每次稍用些力,双手腕就如刀割撕裂般地刺痛,但这些年她早已习惯。

温令姝擦试着双手,怒骂道:“这个死孩子,说了多少回,叫他不要去茅房跑,怎又掉进去了。”

外面,传来了一阵哀乐,这是首相陪同皇家前来拜祭新逝的正兴帝。

在这里已经十几年了,她曾以为皇家不会罚她,是没让她死,却将她与慕容瑾软禁在此十几年,后来,慕容瑾的几个儿女大了,得到赦免成为平民,由卢氏带着他们陆续离开,或去了北方莽州,听说莽州的一个小镇上,有许多获罪被贬为平民的皇族子弟,到了那里,人人都能得到一间屋、一块田,可以自力更生。

两年前,慕容瑾也被赦免大罪成为平民,也去莽州落脚安顿,临离开时是他的嫡长子雇了马车来接,说是慕容琏在莽州天龙镇给他置了一座三进的大宅子,家里还有服侍的下人,虽不能大富大贵,却也不必再过苦日子。

慕容琪恨温令姝,若不是她,自己就不会丢了敏王爵位,他已经好几年不愿与温令姝说话了。

温令姝因是害死凤歌公主的要犯,再也没机会离开这里,留在这里的还有新获罪的贵族、皇族子弟。

她与傻儿子却是这里住得最久的住客。

她想死,却舍不下那个傻儿子。

她若死了,傻子怎么办?

熬着吧,就当是恕罪还债。

李观与江若宁相携相扶登上皇陵附近的一座山坡,李观坐在半山坡的凉亭,指着皇陵大祭台旁的一座院子,“若儿,看到哪里了吗?”

“听说是专用囚禁犯罪的贵族、皇族子弟之处?”

在大祭台的两侧,各一处院子,院子有石砌的高墙,院子外头有驻扎的禁军,专门看守着他们。因近来皇家在祭奠新逝的正兴帝,通往大祭台的铁门便合上了。

李观指着左院里一个蓝布衫子的妇人道:“那个女人…”想告诉江若宁,那是温令姝,然,他却止住了。

“她犯了何罪?”

“谋害皇家公主惨死。”

江若宁在储物手镯的手记里看到关于此的记载。

李观道:“皇上想禅位了。”

“是哪位皇子登基?”四位皇子都长大成人了,表面上兄友弟恭,实则却斗得相当惨烈,大皇子慕容津认为自己是长子,理所成为新帝;而三皇子觉得自己是嫡子,是皇后所出更应为储君。

靖武皇帝却一直不提立储君的事。

早前文武百官还议论过,可皇帝弄了内阁理政,还是首辅掌权,百官们的嘴就少说了,而去年皇帝又拟定一套《皇储制》,所谓皇储就如同太子,就是在下一代的继承人里选出两到三名候选,以磨砺、锻炼等种种手段,选出最有资格成为下任皇帝的人,皇帝还想出了一套又一套的法子,把皇子送到军中锻炼两年,过关则为合格。四皇子因为年纪最小,成为第一个被淘汰下来的皇子,皇帝便率先封了四皇子一个郡王爵,令其开府别居。

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尽皆过关,每人各领了差事前往不同的地方接受第二次锻炼,这一次三位皇子又过关了。

李观笑道:“有了《皇储制》之后,以后皇储们有同等的机会,由皇室成员选出最优秀的继承人。德王支持的是大皇子,大皇子武功和兵法最好;容王则支持二皇子,说二皇子性子最是沉稳,最酷似正兴帝;敏王支持的是三皇子,说他是嫡子。三人的支持者也都差不多,内阁议会那边,支持的情况也都均等,各有支持的。”

江若宁问:“你呢?”

“三个皇子都很优秀,各有所长,若是开疆扩土,非大皇子不可。若是守成之君,造福百姓,三皇子好。而能深谙皇上改革之意,组建内阁真意,能将皇上的改革继续下去的却是二皇子。”

江若宁很快就明白了,在三个皇子里,唯有二皇子一人是最支持靖武帝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甚至支持内阁首相辅国理政之举。

“内阁议员们如何说的?”

“他们现下还不知道大皇子、三皇子都不支持内阁,要是知晓了,怕是一窝蜂就转而支持二皇子。毕竟,谁不想做首相、左右副相的,这个位置太诱人。”李观微微一笑,“皇上没拿定主意,他现在有内阁辅国,除了兵部、内务府的事,旁的事也放手不管,这日子轻闲自在着呢。他是想云游天下了,怕是近日就要离京。御林军指挥使兼中军都督的人是秦文,秦文现在除了愿意与四皇子亲近些,对其他三位皇子,是有多远离多远,就怕牵扯到皇子争储之中。”

江若宁道:“现下盛世太平,皇上有的是时间慢慢挑新君。”顿了一下,又道:“上回入宫叙旧,皇后想把安宁公主许配给康儿。”

三公主嫁李康?

驸马们若与皇帝一条心,也是可以掌权的。

毕竟,现在已经改革了。

就连皇家立储都有了新的规定。

“你看如何?”

江若宁道:“你问问康儿,若他愿意,就订下来吧,若不乐意,我们不会逼他。”

这一生,身边有这么一个人,无论是荣光万丈,还是黯淡无光,他就静默地陪在你的身边,执着你的手不离不弃。

后记

靖武二十三年春,文恩候世子李康迎娶安宁公主(靖武帝第三女)为妻。李家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大贵族,然,李观对三房子弟要求颇严,男子不得纳妾,女子不得与人为妾,无论男女不允破坏他人姻缘。

靖武二十六年二月,在经过几年的磨练后,大皇子、三皇子纷纷从皇储之位中失去资格,最后唯留下二皇子慕容泉。二皇子因其母温华妃并不得宠,自小性子沉稳,能晓百姓疾苦,更深谙靖武帝改革真意。

同年三月,靖武帝禅位二皇子慕容泉,改年号顺德,史称顺德帝。

顺德元年秋,顺德帝治温鹏远父子私结朋党等七条大罪,夺其爵位,查抄家业,全族降为平民,发返西山县,其族中子弟百年之内不得录用。次年春,再治金华温氏族中温令宜玷污皇家妇,不守臣民本分,将其一家发配岭南。顺德二年秋,顺德帝赏太平府温氏温向远孝义双全,念其父温青对大燕立有战功,追封温向远为长平候,封温令守为新任长平候,赏世袭罔替五代。

有百姓们说,皇家不可冒范,当年凤歌公主惨死,皇家迟迟不得替公主报仇,现下凤歌公主的侄儿个个长大,这是替凤歌公主讨回公道,也是皇家人对温家的报复。

自此,天下世人皆知:皇家不可冒范!即便此辈开罪皇家未曾获罪,下代也会报复。

若干年后,大燕皇家以人间神族一般存在于东洲大陆之上,而大燕亦在未来数百年里,成为东洲大陆上最富有、强大的国家,也至西方学子纷纷游学而至。

玉鸾公主,乃靖武帝九女,名玟,下嫁侍卫秦文为妻,育两子三女。一生顺遂,以其才华过人、聪慧贤淑载入史书。

雪鸾公主,乃靖武帝十三女,名珞,配晋陵才子陶介为妻,育一子一女,一生平安富贵,享年八十有二。

德王慕容琳,娶有两妻(嫡妻温令娟,平妻田黛珠),温令娟育有三子二女,后念田氏无出,将幼子、幼女过继田氏为子女,两妻睦如姐妹传为佳话,其三子两女与田氏感情深厚、敬重有加。

容王慕容碌,妻乃忠武候秦晓耻之堂妹秦晓画,育有三子一女,后长子袭爵。

小敏王慕容琏,得兴郡王、敏王爵,两位嫡子各袭一爵,此人行事圆滑、谨慎,曾有“狐狸王爷”之称。

据史载,靖武帝先娶宋氏女为发妻,然宋氏女趁其外出征战不守本分,被其休弃,北疆之时,娶启丹落魄皇族萧娜为妻,再纳温双为妾,后娶薛氏为嫡妻,一生育有四子三女,因拟定《皇储制》后,免了后世皇子之间的血腥屠杀,而是改为正大光明的历练、考验,又写下《皇储历练集》一书,书中总汇各种各样、新奇古怪的历练题目,成为后世皇储候选人的主修课目。

曾有野史记载,说凤歌公主亲娘乃世外仙娥,又有人说凤歌公主并未死,而是去了世外,凤歌公主从世外带回宝贝献予正兴帝,自此皇家有仙宝防身。

(后面有写凤歌在修仙界的事。)(。)

620 生意

修仙界,雪城,江若宁的修炼洞府。

她照着雪曦所授的分魂术,能成功将自己的魂魄分成五份,这是她至今为止分得最多的一次,之后反复练习,也只为能让分魂回返东洲大陆大燕国,能与李观重逢,终于她能更加熟练地掌控,分了三成的魂魄出来,并成功进入冥界。

然,没多久,她就感觉到分魂受制,那是来自天地的威压,似要将魂魄辗碎一般,不得已,她又分出一成魂魄入冥界,再从冥界入东洲。

她看到自己早前分出的魂魄正一点点地消散,也至就快要消散于天地之间,她看到李观愁眉不展,看到翠浅、十六陪着她寻访大燕的有德高僧、道士,只盼能帮她保住受损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