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在路上的危险,也大大增加。

大都督府主持修建的堡垒,可不是修来好看,而是要对草原部落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边关一带,坚壁清野,以防北荣西凉通过劫掠获取物资。

大量的边关难民涌入京城。

城北难民营,刚过完正月,人数就突破了二十万大关。

官道上,还有源源不断的难民涌来。

相信用不了多久,难民人数将突破三十万,四十万,甚至是五十万。

顾玖将新的预算交给户部,并且要求户部补上去年的拖欠。

户部欠了难民营几十万斤粮食,还有近十万两救济款。

欠的钱粮,户部休想蒙混过去。

看着预算报告,还有追债通知书,户部上下官员,一个个头大如牛。

户部尚书赵大人心累。

他老了,胡子都白了。

每日都在为钱粮操心。

再多的钱,都能花光。

户部的税收总是不够用。

每次税收有增加,还没高兴两天,又有新的开支项目,而且还是不得不开支的项目。

户部尚书无数次都想骂一句MMP。

其他部门都跟吸血鬼似的,整日趴在户部身上吸血。

但凡户部有一点余粮,都恨不得扒光。

他揉着眉头,对下属说道:“回复诏夫人,户部暂时拿不出钱粮。前线在打仗,户部仓库里每一文钱,每一粒粮食,都送到了西北大都督府。等到秋收,户部有了收入,定会补上钱粮。若是诏夫人等不及,不如问问少府。少府理应承担起救助难民的重任。”

下属问道:“大人,这样回复合适吗?”

“没什么不合适。你就照着老夫的原话回复诏夫人。这个时候,是该让少府出出血。”

下属领命而去。

顾玖收到户部尚书的回复,止不住的冷笑。

“你们户部,都快成老赖。当初商量好的事情,全都不作数,是吗?”

“夫人误会了。实在是户部拿不出钱粮啊!”

顾玖吹着茶水,浅饮一口,“尚书大人叫本夫人找少府要钱,敢情他自己啃不动少府,就想让本夫人替他冲锋陷阵。”

“我家大人绝没有此意。我家大人也是替城外几十万难民着急。”

顾玖嗤笑道:“别和本夫人扯这些冠冕堂皇的废话。告诉你家尚书大人,想办法撤销禁酒令,我以后都不烦他。”

户部官员诧异,“禁酒令名存实亡,夫人为何还要求撤销禁酒令?”

“名存实亡不等于没这条律法。本夫人可是守法之人,你尽管将我的要求转告尚书大人,他自会明白。”

第894章 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撤销禁酒令?

户部尚书皱眉深思。

“莫非是想效仿采矿证,也来个酿酒证?”

非法私矿开采风靡,其中有不少历史原因。结果就是私铸钱币泛滥,朝廷损失大笔税收。

为了打击私铸钱币,当初顾玖给少府出主意,所有私矿全部纳入朝廷管辖,统一办理采矿证,非法私矿变身合法私矿。

若是拒不办理采矿证的私矿,将被认定为非法私矿,官府和地方守备可以依法封矿,罚款,补办采矿证。

罚款,地方官府留存五成,少府收取五成。

若是拒不缴纳罚款,私矿将被没收,变为少府产业。

一套连环拳打下来,民间非法私矿开采越来越少,天下矿业,至少八成都在官府有备案。

有了备案就有了税收。

矿业税收,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撤销禁酒令,效仿采矿证,办理酿酒证,是个办法。”

“大人果真要撤销禁酒令?如今北边正在打仗,粮食紧张,禁酒令虽然名存实亡,好歹也是朝廷律法,必要的时候可以限制民间酿酒,节省粮食。撤销禁酒令,就无法限制民间酿酒。”

“错了!撤销禁酒令,颁发酿酒证,才能真正遏制民间私自酿酒风气,节省粮食。还能增加朝廷税收。犹如采矿证。”

“难道自家酿点酒水来喝,也要办证吗?”下属发出疑问。

“自家酿点酒水来喝,当然不用办证。但是,拿到市场上售卖,就必须办证。比如京城各大酿酒作坊,钱没少赚,缴税却极少。这分明是在钻朝廷的空子。”

“不少酒肆卖的酒,通常都是自己酿造。下属还是认为,撤销禁酒令,颁发酿酒证一事,需要商榷。”

户部尚书点点头,“是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清楚。”

想了想,户部尚书提笔写下一份条陈,装在信封里。

“交给诏夫人。请她务必答复老夫。”

下属接过信封,问道:“大人何不亲自去见诏夫人?”

户部尚书摇头,“老夫政务繁忙,就不去打扰诏夫人。”

分明就是借口。

怕是去见诏夫人,会被追问去年的欠款还有今年的预算吧。

同诏夫人讨价还价,户部尚书是怕了。

下属领命而去,再次上大皇子府见诏夫人。

顾玖看完了户部尚书写的条陈,笑了笑,提笔在条陈下方写下一个数字,然后交给户部官员。

“请转告尚书大人,本夫人恭贺佳音。”

同户部达成了协议,顾玖派人将今年的预算交到少府,请少府出钱出粮。

少府家令黄驸马一推二做五,让黄去病处理。他只要签章就行。

黄去病蹙眉,“这么大的数量,最好请示陛下。否则,事后陛下追问起来,恐怕不好交代。”

黄驸马当惯了甩手掌柜,“你替为父写一本奏章送到宫里。”

少府的奏章,不用走政事堂,可以直接递到兴庆宫。

常恩将少府的奏章放在中间位置,既不刻意,也不存在故意打压的迹象。

能不能被陛下看见,全凭运气。

每天奏章那么多,不是每一本都会被陛下亲自批阅。

文德帝忙到中午,终于翻到了少府的奏章。

看完奏章上的内容,眉头一皱,“户部没钱了?”

这才刚开年,户部就没钱。接下来一年时间怎么应付?别过几个月,京官又嚷嚷着户部拖欠大家的俸禄。

“启禀陛下,北边打仗,开支甚大。”

文德帝冷哼一声,“这些年,朕左右腾挪,增加了那么多税源,户部竟然还是没钱没粮。”

常恩小心翼翼地说道:“户部虽说没钱没粮,但是打仗期间,百姓赋税没有增加一文钱,徭役也没增加,这就是德政啊!千年以下,打仗期间,不增加百姓负担,陛下乃是千古第一人,千古明君啊!”

他一脸笑容,“说的不错。北边打仗,倾国之战,朕没有加一文钱赋税,没有增加百姓徭役负担,战区以外的百姓依旧能安居乐业,此乃千古德政。”

“该叫世人知道陛下的德政,传颂后世。”

常恩的马屁拍的刚刚好。

文德帝放声大笑,“哈哈哈…召陆爱卿觐见。陆爱卿文采风流,此事非他莫属。”

忙得脚不沾地的中书令陆大人,突然多了一个任务,召集人员,写文章歌功颂德。要将文德帝打造成千古一帝。

当然,文德帝不可能厚脸皮,夸自己千古一帝。

文德帝十分含蓄的提点了几句。

主要是常恩马屁精,说得最多。

陆大人领会了精髓。

说起来,户部很穷,但是始终坚持不增加百姓负担,不加税,不加徭役摊派,千年以下少有,的确值得歌颂。

文德帝要打造千古一帝的个人形象,陆大人想劝,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有眼睛都看得出来,文德帝正在兴头上,而且十分热衷。

劝不住的。

就算一时劝住了,文德帝还会搞出别的幺蛾子。

为了确保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朝廷和陛下的德政,常恩私下里甚至要求报业司下令京城各大报刊,统一宣传口径。

重点写一写战争和百姓赋税的关系,对比本朝,凸显本朝优点,陛下德政。为打造千古一帝,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大周生活秀》接到报业司的通知,一脸懵逼,二脸傻眼。

三顺有点不知所措。

头一次接到这种政治任务,到底要怎么操作,没经验啊。

三顺找到崔七,请崔七拿主意。

崔七当了一回甩手掌柜,找上顾玖。

顾玖听闻此事,却笑了起来。

“不错,不错,学得很快吗。短短几年,朝廷和宫里也知道统一舆论口径的重要性,终于体现了报业司的作用。”

当年《大周生活秀》大战《国子监报》,请蔡钟山,许成业扒皮国子监黑历史,恰好赶上科举年,引发各大书院口水官司,学子地域之争,整个京城闹得沸沸扬扬,吵了好几个月。

朝廷见风头不对,礼部出面干涉。并且顺势成立了报业司。

然而报业司不归礼部管。

当初文德帝不知怎么想的,成立报业司,归内侍省管。

也就是说,报业司的老大,是内侍省的太监。

太监监管报刊舆论,直接激起文官集体仇视太监。

内侍省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文德帝显然也是站在内侍省。

比起礼部,文德帝更信任内侍省。

太监等于是皇帝的家奴,皇帝可以放心使唤。

报刊掌握在一群愤青笔杆子手里面,监管一事万万不能再让笔杆子掌握。

这就是文德帝的态度。

内侍省不懂文章,但是懂忠君体国。有这一点,足够了。

常恩身为内侍监监正,内侍省老大,一声令下,报业司自然是不打折扣的执行。

崔七很好奇,问顾玖,“夫人认为这是好事?”

顾玖说道:“我始终坚持,报业出版,需要监管。当然不是搞文字狱,而是要做到正面积极的引导。虽说报业司的要求,有拍马屁,树立个人形象的嫌疑,但是对比一下历朝历代战争和赋税之间的关系,还是很有正面意义。

户部的功绩,不应该被抹杀,理应让世人知道,这些年户部都做了什么事,立下了多大的功劳。换做以往,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赋税增加一倍都是少的,两倍三倍也是有可能的。

一场战争打下来,后方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那样的人间惨事,不应该被遗忘,应该被铭记。这些年,天灾人祸不少,赋税没增加,百姓还能安居乐业,的确值得称颂。”

“夫人的意思是,按照报业司的要求,《大周生活秀》也要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崔七有些不满。

顾玖轻声一笑,“我的意思是,生活秀要报道事实。户部没有增加赋税和徭役,这是不是事实?”

见崔七还有疑虑,顾玖提起一件还没公开的事情,“前方最新消息,北荣饶过驻关关隘,扣霞关。霞关发生战事,霞关驻军坚守十日,付出近一万人的伤亡代价,最终打退了北荣军队。迫使北荣改变进军计划。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我告诉你,霞关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能坚十***退北荣军队,靠的是上下一心,靠的是足够的后勤补充给了霞关驻军信心。

仓库里没有足够的粮食衣物药材和军械,霞光驻军用不了五天,信心就将崩溃。信心一旦崩溃,城门失守,北荣骑兵长驱而下,如入无人之境。霞关后面的几个城池,都将被北荣屠城劫掠。

霞关充足的后勤补充,靠的就是户部多年的努力和积攒,才免了一场人间祸事。户部虽说时常闹饥荒,但这场战争,户部居功至伟。我们不能抹杀户部和朝廷的功劳。”

“霞关打退了北荣,京城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崔七诧异。

顾玖轻声说道:“信使还在路上,再过两三天,消息就能传到京城。”

“但是夫人却提前得知了霞关的军情。”

“本夫人自有消息渠道。”

第895章 堕落

两日后,霞关消息传到京城,全城沸腾。

文德帝龙心大悦,越发认定自己乃是千古一帝。

当初定下的策略是对的。

用充足的后勤,拖也能将北荣西凉拖死。

累得头发都快白了的陆大人,带领一批御用文人,炮制的第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也在这一天刊登在《国子监报》。

其用词之谄媚大胆,毫不掩饰的拍马屁,读书人纷纷说《国子监报》堕落了。

就连朝廷官员也都纷纷表达不满。

这哪里是《国子监报》,不如改名叫《拍马屁报》更合适。

国子监报社所有人都很委屈。

这是上面布置的任务,他们有什么办法。

朝廷官员站着说话不腰痛,有本事怼报业司啊!

一群读书人连一群阉人都干不过,有什么资格指责《国子监报》。

眼看《国子监报》被人指责,身为死对头的《大周生活秀》罕见的,竟然没有落井下石。

而是趁势推出了历代战争同赋税的关系变迁方面文章。

这个话题一做,就是十期。

用整整十期的版面内容,详细分析了历朝历代的战争,对内政的影响。

历朝历代,都说文官拖武将后腿,明明打赢的仗,最后却虎头蛇尾。

追根究底,在于朝廷财政破产,已经没有足够的钱粮支撑战争继续打下去。

一次又一次增加赋税徭役,后方百姓民不聊生,纷纷破产。

再打下去,后方百姓就要杀官造反,

内忧外患,战争全面开花。

历朝历代,都无法承受这个后果。

打仗,表面上打的是兵将,内核打的是钱粮。

没有钱粮,朝廷破产,这才是文官拖后腿的根本原因。

《大周生活秀》,第一次为世人揭开了战争的本质,每期十万份,卖断货。

文青书局从来不加印,气得百姓们众筹印刷,私下里传阅。

就连朝廷官员,上至一二品大佬,下至没有品级的小吏,都在研究《大周生活秀》上面关于战争本质的阐述。

从来没有人,将战争说得如此透彻,直击核心。

朝臣们第一次知道了朝廷破产的概念。

原来朝廷也有破产的时候。

此人有大才啊!

看文章署名:佚名!

众臣喷血!

不厚道啊!

如此有才的人,《大周生活秀》岂能将人藏起来。

不少人通过关系,询问崔七,想要找出佚名。

崔七全程装傻,佚名就是佚名。

朝臣们指着崔七,大骂王八蛋。

崔七不为所动。

又不是第一次被人骂王八蛋。

自从接手文青书局,几乎三天两头都会被人骂王八蛋,龟孙。

早已经习惯了。

他奶奶的,文青书局体质招黑。

分析完了历朝历代着名的战争,接下来就要开始分析本朝。

《大周生活秀》这回很大胆,从太祖太宗开始分析,一直分析到开耀帝,每一场有记载的战争,都被分析了一个透彻。

总结胜利还有失败的经验教训,大大方方的刊登在报纸上。

报业司竟然没出面干涉。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战争失败或是胜利的原因,这都属于朝廷机密,不可轻传。

生活秀分析总结其他朝代的战争就算了,本朝发生的战争也敢这么搞,就不怕被人利用。

报业司干什么吃的?

为什么不出面干涉?

为何陛下也不作声?

陛下每天也在看报,此事众臣心照不宣。

《大周生活秀》上面关于战争的分析,不信陛下没看见。

既然看见了,陛下为何不表态,任由《大周生活秀》肆意书写。

朝臣们猜不透文德帝的心思,心里头七上八下。

就连地方上的官员,也写信询问在京城的老师,同窗,过去的同僚。

《大周生活秀》行销天下,这么重磅的内容,地方官府总会想办法购买一份,或是抄写一份仔细阅读研究。

这位署名佚名的作者,不否认很有才,也很有见地。

这样的人才,理应在朝堂替陛下分忧。

但是,《大周生活秀》将文章刊登出来,这就不对了。

这么严肃又有内涵,甚至涉及到一些封存的档案机密,怎能大白于天下。

太不懂事。

这还没完。

分析完从太祖到开耀帝的历次战争,主菜上桌。

通过前面的文章得知,历朝历代战争,无论怎么打,都会增加百姓负担,致使小民破产,税收减少。

税收减少,只能继续增加赋税和徭役,然后更多的小民破产。

战争和赋税的关系,进入了恶性循环。

到了文德年间。

同北荣西凉的战争,自去年打响。

期间征发民夫三十万人次,动用将士二十万人,大小规模的战争打了不下两百次。

死伤人员数万人,光是京大营补充前线就补充了数万人。

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户部没有增加一文钱赋税,没有增加一天的徭役。享受免赋税的地方,依旧免赋税。

对于征发到前线的民夫,朝廷还给予每个人一定数量的银两补偿。

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户部一直很穷,却能做到历朝历代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

文章笔锋一转,开始大谈朝廷赋税构成。

强调户部这些年的功劳,替户部唱赞歌,偶尔捎带一下文德帝,算是完成了报业司下达的任务。

《大周生活秀》拍马屁拍得含蓄,比起《国子监报》那般谄媚,真的上档次。

而且文章数据详实,内容扎实。

但是依旧难逃读书人的火眼金睛。

“生活秀也堕落了,竟然公开拍户部和陛下的马屁,臭不要脸。”

“没想到生活秀也没了节操。”

“这年头谁还在乎节操,都在往钱看。”

“但是不可否认生活秀的文章还是很有料。”

“生活秀就是堕落。若是换做《山河书院报》发表类似的文章,用词一定更加大胆辛辣。绝不会溜须拍马,甚至还要将户部拉下来,狠狠踩上两脚。”

“大胆辛辣是好事,就怕报业司封刊。”

“《山河书院报》这些年,一直坚持不公开发行,就是因为上面的文章太过辛辣犀利。万万不能流到市面上。”

“哎!可惜了《山河书院报》,竟然让《大周生活秀》这种哗众取宠的小人当道。世道不公,人心不古啊!”

“话不能这样说。比起《国子监报》,生活秀还算是有节操的。文章里面对户部的正面评价,也算公道。户部没有加赋税,没有加徭役,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否认。这些年,大家日子比起以前好过,盖因为赋税徭役一直没有增加。”

“那是因为全民皆商,此乃灭国之道。”

“胡说八道。若非这些年商税增加,足以支撑同北荣西凉的战争,就凭打一场仗所需要的钱粮,天下三成小民将破产。小民破产,无路可走,要么为奴为婢,要么落草为寇。按照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此时天下早已经烽烟四起。这才是真正取祸之道。兄台对商人一道,未免过于偏见。”

“圣人言…”

“少拿圣人说话。只要能让小民安居乐业,不管什么道,都是正确的道,我将一力拥护。”

“你们竟然敢污蔑反对圣人言,简直大逆不道。”

“扣帽子,玩文字狱,谁怕谁。有种在生活秀上刊登文章,看看百姓到底是支持兄台的观点,还是支持在下的观点。你敢吗?”

都是读书人,玩笔杆子不带怕的。

两边人马约战,找上文青书局,要求刊登他们的文章打一场意识形态战争。

三顺一听,眼冒金光。

好事啊!

办报纸不怕事大,就怕没事。

好啊,好啊!

三顺身为管事,当即拍板,给双方人马腾版面。

每期,各发表一篇文章。随便怎么扯,有料就行。

等拍板了,三顺才想起通知崔七。

崔七也是个不嫌事大的主,“我们还可以到书院请个人,就双方的观点进行分析驳斥。”

“崔老板认为请谁合适?”

“最合适的人莫过于三元公和孙状元。不过这二位老先生,未必肯掺和这种事情,只能另外找人。”

三顺嘿嘿一笑,“能否请‘佚名’大神出面?”

三顺并不知道佚名的真正身份,但不能阻挡他对佚名的崇拜。

在三顺心里,佚名就是神仙人物,大神。

就连朝堂官员,都对佚名大神推崇备至,想要挖出佚名的身份,请他到朝堂为官。

还有很多人猜测,佚名就是三元公杨元庆。

但是佚名的遣词用句,不似三元公的文风,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佚名是三元公的猜测不攻自破。

崔七神情古怪地看着三顺。

三顺摸摸脸,“小的说错了吗?还是佚名大神如今不在京城?”

崔七摇头,笑了笑说道:“这种事情,佚名和那两位老先生一样,不会参与。”

三顺好奇问道:“崔老板能不能告诉小的,佚名大神到底是谁。”

崔七神秘一笑,“你不会想知道。”

“为什么这么说?”

“既然取名佚名,就是永久佚名。记住不要打听。”

这么神秘?

莫非是朝中哪位大佬人物?

第896章 冒名顶替(三更)

文德帝也很好奇佚名是谁。

案头,摆放着近十多期《大周生活秀》。

关于战争同赋税的分析,文德帝反复看,看了一遍又一遍。

每篇文章,都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按照佚名的分析,单纯靠农税,根本无法支撑一场持续一年的战争,只能加赋税。若是战争持续数年,十数年,百姓的负担将比太平年月增加十倍以上。十倍的赋税徭役,难怪小民破产,落草为寇。”

文德帝感到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