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头瞧过去,正好撞上她的目光,少女撇了撇嘴,神情揶揄。

……

进了静安寺,先往大雄宝殿进香毕,梁老夫人便叫兄弟俩在外等着,却带冯氏和玉嬛穿过偏殿,到了寺里供奉福位的地方。经幡长垂,门窗昏暗,里头却有一排排长明灯烛燃烧,幽静而肃穆。

引路的沙弥显然熟知梁老夫人性情,见那位递个眼色,便双手合十为礼,退了出去。

殿门阖上,外面苍松翠柏,平添幽寂。

里头灯烛静照,将福位上的字照得清晰分明。

冯氏不解何意,诧然望着梁老夫人。

老夫人微笑了笑,道:“当年韩太师名满京城,夫人可还记得他的名讳吗?”

“当然记得。”冯氏颔首,随老夫人的目光瞥向那一排福位,若有所悟。

玉嬛紧贴着站在冯氏身侧,也跟着瞧过去,一目十行,越过无关的福位,迅速落在有些熟悉的名字上——故人韩讳师道之灵位。她愣了一瞬,旋即想起来,祖父韩太师本名师道,外人提起时的文达是他的字。

这福位的旁边,则是她生身父母的福位。

当年韩太师落的是大不敬的罪名,虽有旧日弟子冒死收了尸骨,到底没有香火。

如今在魏州瞧见这个,那必是出自老侯爷的手了。

玉嬛到底在淮南住过许久,知道世家大族的情形,阖全族之力谋取富贵权势,身家性命也都彼此牵系,当家人的身上担子极重。梁侯爷身受皇恩,承继祖宗家业,肩上挑着阖府上下的性命,能有这份心,已是难得。

她怔怔地望着,想着素未谋面还蒙冤不白的亲人,鼻头泛酸。

梁老夫人伸手在她肩上拍了拍,道:“原想供奉在别处,又怕那儿人多眼杂,被人认出来麻烦,便供在这里,权且寄托哀思。”

“多谢侯爷,多谢老夫人。”玉嬛真心实意,屈膝端正行礼。

梁老夫人颔首,叫沙弥进来,帮着玉嬛跪拜。

……

殿外,梁靖兄弟俩站在树荫下。

这寺里香火冷清,便也格外安静,梁章是个爱热闹的性子,瞧着并没什么看头的佛殿古木,百无聊赖,找了个石子踩进泥地里,又拿脚尖抠出来换个地方接着踩。

旁边梁靖看了两回,便摇头叹息,“还当你要踩出什么名堂。”

“呵!我踩个八卦图给你看看?”梁章还记着方才那点恩怨,趁着周遭没人,忍不住问道:“刚才在寺外,你故意的?”

“嗯。”

“还真是故意的!”梁章声音略微拔高,将右手叉着腰,不满道:“我跟人献个宝,碍着你了?二哥,我听说爹娘张罗要把沈令君他姐娶给你,回头进京又得升官,双喜临门呢,怎么你还顶着这棺材里闷闷不乐!跟你说——”

他凑近些,压低声音,“我这回不是胡闹,很认真的。”

梁靖眸色微寒,“是吗?”

“嗯!”梁章郁闷地将石子踩得更深,觉得跟亲兄长吐露心事也没什么,“先前还请祖母帮着探口风,结果人家在淮南那边已有安排了。不过尘埃落定之前,总归还有转圜的余地对吧?我多讨她开心些,没准那边的事黄了,人家能回心转意呢。谢姑娘喜欢那些碑文石刻,二哥,你若见到好的,帮我留意着?”

他说完,期待求助般看向梁靖,却见二哥双目微沉,那嘴角都压了下来。

梁章愣了下,就听梁靖问道:“你中意她?”

“嗯。”

“多久了?”

“她来魏州没多久就……”梁章终于觉得二哥态度很古怪,声音也低了下去,戒备般打量他神色,“怎么关心起这个了?”

“沈家的事情已经回绝,我要娶的——”梁靖将手按在弟弟肩上,语重心长,“是玉嬛。”

彷如一道霹雳落在头顶上,梁章只觉头皮一麻,不可置信,遽然抬头道:“你说谁?谢玉嬛?”见梁靖颔首,他瞪着眼睛,那张俊秀的脸几乎皱成了菜包,“可是她说在淮南……”

“别急,这事是祖父做主,爹娘也都点了头。”梁靖屈指在他脑门敲了下,“还以为他们跟你提过。”

“我这些天都在书院,谁会跟我说!”梁章乍然听见这消息,打击太大,五雷轰顶一般。

兄弟俩四目相对,梁章全然没料到中意的姑娘前阵子才婉拒了他,转头就要嫁给自家二哥,心里五味杂陈,神情复杂。

梁靖觑他神色,待弟弟缓过劲儿来,才道:“不高兴了?”

“哪有。”梁章倒不是胡搅蛮缠的性子,闷声道:“二哥文韬武略,大家都看在眼里,自然不是我能比的。这事儿本来就不能强求,她看不上我,那也没法子,谁叫我先前不上进。”

失落郁郁的模样,全都写在了脸上。

梁靖心疼而好笑,拍拍他肩膀,“你也别想歪,不是为了我那点虚名。”

“知道,她不是那种人,不合眼缘罢了。”梁章嘀咕。

他没钻牛角尖,梁靖便不再担心。

这事儿也是他始料未及,又不好劝,只肃容叮嘱道:“往后她会是你二嫂,记清楚了。”

“知道!”

梁章虽顽劣,却没长歪,朋友妻不可欺,更何况是自家亲嫂子。

他闷头站了会儿,也没兴致再跟着游玩,往殿里瞥了一眼,实在不知待会玉嬛出来后该如何说话,索性撸起袖子,“算了,我回书院读书。明年进京赶考,天地大着呢!”说罢,将臂弯里挂着的披风递给梁靖,叫他待会给祖母披着,而后转身出了静安寺,策马回城。

待梁老夫人和玉嬛母女出殿时,梁章早已不见踪影,唯有梁靖站在门外,身姿颀长。

见老夫人四处打量找人,梁靖便道:“三弟回书院去了,祖母不必担心。”

老夫人瞧他神色,隐约猜出几分,便没再提。

众人在寺里进完香,回城后,老夫人请母女俩过去喝茶,恰巧老侯爷也请了谢鸿到府里,遂在夷简阁外花厅坐了坐。因玉嬛回心转意,老侯爷夫妇又有意成全,一顿茶喝罢,谢鸿夫妇也表露赞成的态度,皆大欢喜。

就等永王离开后,腾出手问名纳吉,择定婚期再筹备婚事了。

第31章 第31章

永王来时声势浩大, 走时倒没怎么张扬。

那日正逢阴雨, 随行的仪仗大多被收起, 马车上蒙了层遮雨的青油布, 左右侍卫随行, 由梁元辅带了几位要紧官员一路送至城门外。

待那队伍走远,不自觉擦擦额头,松了口气。

从五月底至七月底, 永王不辞劳苦,将辖内八州的折冲府挨个走了一遭, 巡查得格外细致。且中间又掺和着秦骁行刺那案子, 耽误了不少功夫。

武安侯府纵然在魏州树大根深, 到底须敬他皇子身份, 这阵子办事格外精心,既不能叫永王和随行官员查出太多毛病, 还需表表忠心,着实将那把老骨头累得够呛。如今好容易送走这尊大佛,梁元辅回府后连着两日闭门歇息, 一应事务暂由沈恭打理。

武安侯府里,老侯爷近来心绪甚好, 身子硬朗了点,便亲自做主, 请人往谢家问名。

梁靖则记挂着东宫的事, 以谋职为由, 回了京城。

他独自一匹快马赶路, 朝行夜宿,赶在永王车驾抵达京城前,便进了东宫。

而永王回京后,来不及休整,便先入宫求见景明帝,说了这回督查八州军务的事,而后话锋一转,顺带将秦骁刺杀的案子也禀报了。这案子已在刑部压了月余,景明帝毕竟不肯相信太子会指使人刺杀朝堂官员,便暂将事情拖着,等永王回京后亲口对证。

如今永王差事办得漂亮,景明帝心绪也不错,便将旁人屏退,细问案情经过。

永王本就聪颖,事情始末都记得清清楚楚,从端午那日谢鸿遇刺说起,连同梁元辅如何处置,他如何查问,细细道来。为令景明帝动容,特地将几回审案的过程说得格外详细,将秦骁如何抵赖,他如何耐着性子数回查问,最终敲开嘴的事,添油加醋地吹到老皇帝耳朵里。

老皇帝听罢,便先添了几分怒意,亲自提审秦骁。

当着永王的面,秦骁哪敢反口,只唯唯诺诺地承认。

诸般证据摆在跟前,由不得人不信。景明帝先前得知这案子时就琢磨过,知道太子不满世家猖狂行径,有意剪除其势力,先前朝堂上几番官员任免,都刻意打压世家子弟。而今事涉命案,人证物证也都有了,老皇帝信了七分,当即大怒,命人传召太子入宫。

……

小内监奉命前往东宫传旨时,太子正跟梁靖在偏殿喝茶。

两人相识于梁靖在京城求学的时候,到如今已是将近十年的时光。太子比梁靖年长六岁,彼时正是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年纪,被景明帝立为储君,又有皇后教导指点,意气风发,锋芒正盛。

到如今,朝堂上十年磨剑,意气抱负仍在,却比从前收敛沉稳了许多。

梁靖亦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少年,游遍四方、军中历练,见识才能不比东宫属官逊色。

殿门紧掩,紫檀细纹的长案上,整整齐齐堆着几样东西。

梁靖挨个给太子解释,“这是永王跟秦骁往来的信笺,藏在魏州城外的息园,臣已核对过笔迹,确信无误……这是秦骁跟永王的部下往来的次数、地点,有几回秦骁的心腹也在,臣去折冲府取了口供,都核对得上……”

“那心腹会走露口风吗?”

“不会,殿下只管放心。”梁靖亲自办的事,心里都有数,将旁的几样证据都交代清楚。

外头恰好内监求见,太子听得皇帝召见,便将证据收入宽袖中,随同入宫。

从东宫到景明帝寻常处理政事所用的麟德殿,并不算远,太子过去时,景明帝仍是脸色铁青。五十余岁的皇帝,须发已隐隐花白,见太子拜见,便将御案一拍,沉声道:“秦骁刺杀谢鸿的案子,你都听说了?”

“儿臣听说了。”

“有何话说?”

“在案发之前,儿臣对此事并不知情。案发后有二弟审理,也不曾擅自过问。”

跪姿端正,声音沉稳,并无半点慌乱心虚。

景明帝固然偏疼永王,对太子到底仍有慈父之心,知道他的性情。被永王激起的怒气消了几分,他缓了缓,道:“秦骁刺杀朝廷官员,罪行无可抵赖,只是此举委实无法无天,据秦骁亲口招认,他是受了你的指使,可有此事?”

太子仍旧跪在地上,抬眸看了看景明帝,又看向永王。

永王颇有礼数地跟太子拱手,歉然道:“臣弟只是奉命查案,还请大哥勿怪。”

“是吗。”太子伸手,径直从袖中取出梁靖寻来的书信口供等物,向景明帝道:“儿臣这里也有些东西,想请父皇过目。都是确凿可信之物,父皇可派人查问对证。”

太监朱权应命接了转呈御案,永王眉心微跳,不知太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景明帝也颇疑惑,将那东西接了挨个瞧过,眉目便冷了下来。

两个都是亲生儿子,永王那边有秦骁做人证,也搜集了些秦骁跟太子往来的证据。而太子这边……双方各执一词,这事儿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