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有,也只有一件。”夏文笑,“有一次在学里没背好功课,夫子罚我去后山泉里打两罐泉水给他煮茶。那会儿年纪小,不懂水的分别,我想着,水与水还不是一样,就随便就近找了处小河,打了两罐水给先生交差。夫子一尝就尝了出来,骂我拿河水糊弄他。”

“后来怎么着了?”

“也没怎么着。”夏文笑,“就是整整一个月放学后我不能回家,得先去后山给夫子拎完泉水才能回家,以后再不敢投机取巧。”

赵长卿很是笑了夏文一回。

一路有说有笑的回家,夏家早盼的望眼欲穿,眼见夏文回来,街坊邻居族人皆来贺喜,门口还点了两挂爆竹,夏家那一通热闹就不必提了。当天晚上,夏太太脸笑得抽筋,夏文不得不去给老娘针灸了一番。

夏文第二日去王老夫子的家看望老先生,回来后便与父母商量着去帝都准备春闱的事。家里虽是难舍,到底更盼着夏文能一股作气考出前程来,夏太太担忧道,“这去了要住哪儿呢?”

夏文笑,“帝都何等宽广之地,难道还没住的地方?母亲尽管放心吧,前些日子苏先生的信送了来,说他们已到了帝都租赁了宅子,知道我们必要去的,特意留了一个院子给我们。我跟媳妇商量好了,去了帝都,就住在一处,大家在一起,也亲香。”

夏太太喜之不尽,“那可得好生谢谢苏先生,我都忘了,可不是么,阿白中举比你还早一届,那孩子才学是极好的。”不仅是方便,关键是可靠。夏太太又道,“只是不知阿宁今年秋闱成绩如何?”

赵长宁笑,“到帝都便知道了。”

夏老爷道,“你族长家的二伯正在帝都为官,我写封信,你去了帝都别忘记去请安。”

夏文笑,“哪里用父亲写信,我自己去就成。”

夏老爷笑,“礼多人不怪,写封信又费不了什么事。”

赵长卿刚在婆家歇了两日便又开始收拾行礼,准备去帝都的事宜。当然,赵长卿是极想去帝都的,她已经很久没见过苏先生了。还有林姐姐,不知林姐姐的生意做得如何了。

赵长卿正思量收拾行礼的事,就听到一个消息:那位被蜀王世子强纳入府的杨表妹,被放回了家。

这消息是夏玉同赵长卿八卦来的,夏玉道,“亏得舅舅家脸大,还请了娘过去。若知是去见姨妈,我再不去的。”夏玉是跟着母亲一道去外祖母家的,故此知道的真切,与赵长卿说的绘声绘色,“我一见杨表姐,都吓了一跳。娘问她说,是不是回家省亲的。杨表姐还哭了。有什么好哭的?当初大哥一中秀才,姨妈死活要结亲,结亲后表姐给蜀王府瞧上,姨妈屁颠儿屁颠儿的过来退亲,咱们家也没说啥。后来咱家无故遭了横祸,都是因她的缘故。”

夏玉颇是愤愤,问赵长卿,“嫂子,你说怎么蜀王府让她回家了啊,是不是蜀王世子不喜欢她了?”

赵长卿亦不明其中缘故,笑,“这我也不知道。只是宫里的宫女还几年一放呢,想来蜀王府也是一样的吧。”

夏玉唧唧咕咕同长嫂说了半日话,过一时,夏太太就叫了赵长卿过去说起杨家的事。夏太太因今日见了杨家,心里便不大痛快,与赵长卿说的话跟夏玉八卦的也差不多,夏太太道,“我兴许是上辈子没积德,修来这样的姐姐。”接着便说起前事,“文哥儿十六上就中了秀才,那会儿家里日子也好,我娘家就这么一个亲姐姐,她嫁的杨家,也算,只是你杨家姨丈一辈子也只得了个秀才功名。先时要结亲的话,也是你姨妈先提的,我想着,芙姐儿那孩子平日看着也乖巧,便应了。”夏太太话说的简单,当初可是险些酿出家庭事故,无他,夏老太太一直想把娘家侄孙女嫁给夏文,结果给夏太太提前下手,定了亲外甥女杨玉芙,夏老太太险没炸了。

“后来不知芙姐儿怎么得了蜀王世子的眼缘,你姨妈哭哭啼啼的来找我退亲,说不敢得罪蜀王家。”夏太太叹道,“我心里虽气了一场,可咱家小门小户的,如何敢跟王府争,便也咬牙认了。谁晓得后来突然就大祸临头了。今天我原以为是你外祖母有事,带着玉姐儿一过去,竟见到了芙姐儿,可把我吓了一跳。你猜芙姐儿说什么,她说蜀王世子恨她当初与咱家定过亲,才示意手下人整治了你公公。”

赵长卿略一思量便笑了,道,“表妹这话当真含蓄。她定过亲,蜀王世子又不是不知道,何况咱家当初又不是死活不退亲。要说蜀王世子恨她当初与咱家定亲便示意手下人整治公公,我是不信的。不过可能是表妹对相公旧情难忘,在蜀王府里惹怒了蜀王世子,由此迁怒咱家,还是有可能。”

夏太太脸上尴尬一闪而过,赵长卿便心里有数,想来杨家表妹很是跟夏太太哭诉了一番自己的不得已。夏太太怕她多心,不好与她直言,便委婉的改变了下说辞。夏太太叹,“反正不管她怎么说吧。皆因她,家里遭这一场大难,以后知道有这一门亲戚就罢了,不必多往来。”

“我知道了。”赵长卿笑劝道,“婆婆也别将这些小事放在心上,只要相公前程好,那些当初嫌弃咱们家的,只能说是没眼光了。”

赵长卿这话正中夏太太的心,如今儿子刚中了举人,夏太太的心情正好。夏太太笑叹,“我没什么,苦日子都走过来了。就是老太太,不知又要说什么了。”

婆媳多年,夏太太算是摸准了夏老太太的脉。夏老太太知道杨玉芙自蜀王府归家的消息后,当着夏太太的面儿便道,“早就说那丫头命硬,你非得给文哥儿定了她。刚定亲没几年,老大便遭了官司,咱家倒了大霉,还不都是她妨克着的。如今蜀王府放她回来是救了自己一命,不然说不定怎么着呢。”

夏太太静坐无言。

赵长卿也不说话,夏老太太这种高论,她早听过了。当初楚家出事,一样有许多人这样说她。即便赵长卿自己也时时怀疑,真的是因为她吗?因为她的重生改变了楚家的命运。

还是过来帮忙的夏二太太笑,“哎,要我说,再没有比侄媳妇更旺夫的了。自打娶了侄媳妇,我觉着咱们文哥儿没有半点不顺遂的。”

夏老太太将嘴撇至腮帮子上,高扬着下巴道,“那也是文哥儿有才学,十六就中了秀才,这世上有几人十六便中秀才的!咱们文哥儿这样才学,谁嫁了是谁的福气!”

夏二太太刚要奉承夏老太太几句,夏老太太简直上赶着打脸,问赵长卿,“孙媳妇,你说是不是?”

“相公能取得功名,我自然是最高兴的。”赵长卿觉着自己若再不说话,夏老太太的尾巴都要翘到天上去了,遂轻描淡写的笑道,“如夏氏这样的历经三朝的书香大族,出个举人进士的原也不稀奇,就是我娘家亲戚,举人进士也寻常的很,谁家还敲锣打敲的穷吆喝呢,没的显着小家子气,也不是咱们这样大族人家的规矩作派。以后的路还长的很,我时常规劝相公,若考个举人便志得意满,一辈子前程也不过如此了。不要说一个举人,就是明年金榜题名,也不必大惊小怪,朝廷六部九卿的堂官,哪个不是进士出身?翰林院里,谁人不是饱学之士?当今皇后娘娘的父亲承恩侯,当年十二岁为案首,十六岁中解元,十八岁独占螯头,御笔亲点金榜状元,连中三元,至今引以为美谈。内阁六位相辅,谁人才学不好?哪个没有见识?老太太,你最有见识的,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一时自夏老太太屋里散了,赵长卿回自己房休息,夏二太太去了夏太太的屋,这妯娌二人自夏文中举后,关系愈发融洽了。夏二太太咋舌,“侄媳妇真是厉害,帝都的事都知道的这样清楚。”其实,夏太太也不大懂,她不懂装懂道,“官宦人家的小姐,又是自小念书的,自然更明白世理。”这就是夏太太想让闺女念书的原因了,看赵长卿就知道,念过书见过世面的人何等有底气。

夏文回家后听说杨家表妹的事,惊讶过后只是淡然一叹,道,“如今再想从前,倒跟上辈子似的。”

赵长卿笑,“好在都过去了。”夏家又不是圣人,饶是杨家再有苦衷,也不可能尽释前嫌的。

夏文并未将杨家的事放在心上,与妻子道,“这次咱们县里连我一共中了四个举人,有一位刘举人名次不佳,不准备明年下场,咱们三家一道同行。船已经定好了,我想着,明日咱们去小姑妈家走一趟,再去瞧瞧先生,这就起程了。”

“好。”

小夏姑妈自然又有一番离别叮咛,小付姑丈在帝都做过翰林,还有一二交情不错的朋友,给夏文写了引荐信叫他带着,极是尽心。

及至到王老先生府上,赵长卿去陪穆师娘说话,穆师娘笑,“男人大都是想去权利场见识一翻的。我知道,你们心里是拿我同先生当成师父、师娘的,不过,到了帝都别这样说。前几年,福德亲王一家子在封地上殁了。”穆师娘说着叹了口气。

尽管活了两辈子,赵长卿的眼界还未宽阔到帝都宗室皇家这般层面,她只是听着穆师娘似有未竟之意,斟酌着劝慰道,“师娘的意思,我记得了。我见的世面小,心里也羡慕师父师娘这般鹣鲽情深。”

穆师娘笑,“你是个明白人,日子好坏都在自己手上。”

赵长卿便陪着穆师娘闲话,中午在王老夫子府上用的饭。下晌夫妻二人告辞,夏文身上带了些酒气,赵长卿问,“吃酒了?”

扶赵长卿上了车,夏文有些酒意,并未骑马,一并坐车。夏文低声道,“只吃了两杯,先生并不好酒。十五公子也在。十五公子说,蜀王府的侍女年纪大了,除了配人,也会放一些回家自行匹配。我觉着,十五公子是有意说的。”

赵长卿思来想去也不能明白十五公子说这话的缘故,便道,“这些宗室人家,心肠都是弯弯曲曲的。”她可不认为蜀王会把她放在眼里,何况,杨家表妹回不回家于她也无甚相关。就是于夏家,现在也无甚相关。

夏文考虑事情与赵长卿不同,夏文向来是先虑忧喜,此时既不能知其中缘故,夏文道,“管他怎么弯曲,十五公子有意露个口风,想来是叫咱们放心的意思,我琢磨着不是恶意。咱们这就去帝都了,以后山高路远的,蜀王府再大的势力,也管不到帝都去。”

赵长卿自荷包取出醒酒石叫他含着,笑,“是。”

一行人依旧是丫环小厮行礼,太琐碎的没带,也收拾了三大车,另外夏文的两位同窗,拢共也就一车东西。因是新举人身份,俱都鸟枪换炮,一身的光鲜,身边各带了两个小厮服侍,家人都送至码头,自有一番离情。

夏太太第一千零一次的叮嘱儿子,“注意身子,功名虽要紧,身子更要紧,也别用功太过。”

夏文皆耐心含笑应了。

夏太太又拉着赵长卿的手道,“若阿文一个人去帝都,我再不能放心的。有你在他身边,我便万事不担忧了。你素来周全妥当,懂事细心,我原没什么要叮咛的。只是说一句,多对自己好一些,我便也放心了。家里的事你们都别惦记,你们好,家里就好。到了帝都,若便宜托人送封信回来,家里就安心了。”

赵长卿也应了,又宽慰了婆婆一番。

夏文要去帝都,夏武是留在家里的,尽管夏武年不过十五,可长兄一走,夏武就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夏文也自有一番话与他说。

另外冯李两家皆是如此,大家说了好一阵子的话,直待船工催了两次,方依依不舍的上了船,与家人惜别北上。

赵长卿这次晕船的症状较上次好些,只是三峡水险风急,仍是晕了个好歹。这时候,便很能体会到大夫在船的好处了。

下了水路,便是陆路。如来蜀中时一样,大家走官道,住驿站,不仅仅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安全。八月十六自蜀中出发,途中无半点耽搁,到帝都城的时间正好九月初一。

九月初时,帝都的天气已有些凉了,诸人都换了夹衣。车马行在宽阔的街道上,两旁皆是繁华热闹的店铺行人,其气派与蜀中又有一番不同。一行人直奔到苏先生信中的地址,敲开门,门房一听是赵长卿等人,连忙迎了进去,笑道,“前两天赵大爷与朱大爷刚到,正念叨着夏大爷夏大奶奶呢。”

赵大爷?难不成阿宁中了举人?赵长卿不大敢信,随着夏文进了这处四进宅院。

帝都寸土寸金,钱财上还好应对,今年又正巧是大比之年,能租到这处大院落想来必是不易的。

赵长宁先欢喜的迎出来,笑,“姐、姐夫,我算着你们这两日就该到的。”

夏文给赵长宁介绍了自己的两位同窗,大家彼此见过,夏文问赵长宁秋闱的事,赵长宁喜不自禁,挠挠头,“再想不到的,只比孙山好一位。”他是桂榜最后一名,赵长宁笑,“这回是来见识见识。”

夏文道,“别说这丧气话,宁弟运道正旺。”最后一名怎么了,照样是举人!

赵长宁笑,“你们路上可好?什么时候出发的,自蜀中出来走了多少时日?”

大家说着话进屋,如今这院里住的多是西北的举人,有如凌腾、朱唐、陈三郎,苏白,今年新中的举人如赵长宁、朱庆,再有就是夏文赵长卿一行了,大家彼此见过,自有一番热闹。

赵长卿很干脆的把夏文撇下,迫不及待的去后头见苏先生。

苏先生正在自己院里忙,见了赵长卿微微一笑,温暖一如在边城十几载朝夕未离的岁月,“快过来,给你看看我新做的琴。”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

第196章

苏先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苏白这小子完全没有继承她的艺术品味,好在有赵长卿这得意弟子可补一二不足。苏先生难得露出炫耀的模样,与赵长卿介绍她的宝贝琴,“自坟地里拉出来刷洗后,这木板整整又在庙里阴干了六载,我每年出六两银子叫庙里的和尚为这块板诵经,又经三年方制得一琴,今日方堪堪制成,又赶在九月初的日子,这琴便叫九月吧。”

赵长卿自幼受苏先生的熏陶,也有一点眼力,此琴为伏羲氏,七弦琴,仍带着些清漆的味儿,赵长卿凑近细品,“这琴自选材到成琴,历经九载,是先生的心爱之物,又成琴在九月。带了两个九,如今临近重阳节,不如叫重阳。”

“重阳重阳,这名字也好。”苏先生笑,“每逢佳节必思亲,是不是想家了?”

赵长卿坐在苏先生身畔,头倚在先生肩上,“有一点。”

苏先生抚摸着她的发丝,“我也想你了。”

苏先生与赵长卿说家中事,“阿宁他们回去说了夏家的事,你母亲气的了不得,足骂了三日有余。后来接到你们的信方好了些。”

赵长卿叹道,“兴许嫁人都是这样。内宅方寸大的地方,不是想你拿捏我,就是我要拿捏你,究竟没趣。我常说,若把这些跟自家人斗的心眼儿用在正经事上,什么样的日子都能过好。”

“越是无能的人,越是喜欢窝里斗。”苏先生笑,“你只管活得自在了就是,人生这样长,总要先顾了自己再顾别人。”

赵长卿笑,“我知道。”又问家里人可好。

苏先生笑,“都好,就是记挂你,好在如今写信方便,若是知道阿文中举,家里定为你们欢喜的。梨果也中了举人,名次比阿宁还要好。”听到这儿,赵长卿“扑哧”就笑了,道,“阿宁得了个孙山,梨子只要中,就比他好。”

苏先生也笑了,“你别笑话阿宁,他这才叫运道。”

“梨果今年不来应试么?”

“来了,他跟梨子出去了。”

“梨子也来了?”

苏先生笑,“梨子是特意送梨果来考春闱的,今天是带着梨子去庙里拜佛,估计得明天才回来。”梨果中举,梨子这做哥哥可是比梨果还要高兴。

“什么地方的佛这么远。”或者为表虔心,还要在庙里过夜不成。

苏先生说着都觉好笑,忍俊不禁,“来前就把咱们边城乃至甘肃府的佛道都拜了个遍,如今帝都的庙也拜过了,昨儿他们就去了直隶府,听说那里有极灵的菩萨。”

赵长卿十分无语,苏先生笑,“梨果都快烦死梨子了,就盼着你快点来呢。”接着,苏先生又说起凌二姐的事,“二姐儿与林旭成亲了,年前生了个儿子。只可惜这次秋闱林旭又没中。”

林旭论才学绝对比赵长宁要好啊,到这会儿,赵长卿真不知要说什么好了。有些人中举轻而易举,有些人白发老童生,一生不得志。向谁说理去呢?或者苍天本无理。赵长卿道,“林太太盼孙子盼了多少年,如今有了孙子,一家子好生过日子,科举慢慢来就是。”

苏先生道,“人生路还长的很,现在还论不到输赢。”

“是啊。”赵长卿笑,“其实要我说,舒心就是好日子。”

苏先生笑,“这话很是。”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只可惜,这世间大多人是不明白的。苏先生端起茶呷一口,忽然想到一事,笑,“看我,有件大喜事没跟你说。你又做姐姐了。”

赵长卿呆了一刻,“母亲又生了小妹妹吗?”

苏先生笑,“你可真是神猜。难不成接到了信?这也不能,长宁说八月初一生产的,母女平安,接着长宁就中了举,双喜临门,就取了名字叫长喜。”

赵长卿竟一时不能言,命运这样的玄妙,前世,长喜比赵长宇小两岁出生,今生凌氏生了赵长宇后一直未曾生育,赵长卿便以为可能不会有赵长喜的存在了,不想,迟了这些年,赵长喜还是来了。

或者,这就是命运的不可抗拒。

不。

如果命运真的不可抗拒,那楚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苏先生笑着唤她,“莫不是高兴傻了?”

赵长卿回神一笑,“我倒没傻,怕是爹爹要高兴傻的。只是先时的信上怎么没听母亲提过呢。”

“不要说你,先时我也不知道,我还是听阿宁来帝都后说的。”苏先生笑,“说来也是叫人笑,今年过完年,我们就商量着来帝都,我去瞧你母亲与她和老太太辞行时,闲话时她便跟我说,过年这些天胃口好,那会儿日子浅,我也未留意,就往帝都来了。长宁与我说,先时未料到是有身孕,就是想吃东西,经期没来,你母亲还以为是年岁大了要停经,就没多想,后来肚子大起来,这才觉着不对,请了大夫来家诊脉,方知是有身孕。兴许是不好意思,才没跟你说。”

赵长卿笑,“母亲可真是的…总是大喜事。”

赵长卿又问,“先生,你见着林姐姐没?”

苏先生沉默片刻,方道,“其实,有人托我给林老板带了信。不过,我来帝都后跟帝都铺子里的伙计打听过,林老板从未联系过他们,就是这两年,胭脂铺送到帝都给林老板的分红,也一直没人来领。”

赵长卿道,“难不成,林姐姐没到帝都来?”

“这就不清楚了。”苏先生道,“我总觉着她不似寻常来历的人。”

赵长卿不解,“这话怎么说?”她同林老板做了好几年的邻居,关系素来很好。

苏先生叹道,“她说是辽东来的,说家里贫苦,可是她偏能做衣裳料子胭脂水粉的生意,这就可疑了。长卿,但凡做这样的生意的人,别的不说,只一样,得有品味。尤其她卖的东西高档,就得知道富贵人家喜欢什么样的东西,这才是最要紧的。品味,没有天生的,大多是日积月累而来。何况,她还有一身不错的武功,她又不似你,天生的神力。可是,后来我听纪大爷说,林老板的武功不在他之下。纪大爷的武功是自小练到大的,延请名师,方有今日。如果林老板说的身世是真的,她的天分也太过惊人了。”

“这人,若觉着可疑,便处处可疑,或许我是疑邻盗斧吧,就是她救了将军夫人的事,我都觉着可疑。”

“这不能吧?”给苏先生这样一说,赵长卿也有几分不确定了,道,“可是,林姐姐能骗我什么呢。”说完这话句,赵长卿立刻回了神。林老板本就不需要骗她,她一个小小军户之女罢了,本身也没什么好骗的。林老板当时生意过得兴旺,因她救过将军夫人的性命,将军府对她向来另眼相待,有将军府这面风向标,林老板出入富贵之家乃寻常事。就是因为林老板人面儿广,当初神仙养容丸才找了林老板合作。后来,林老板又与她一道开了胭脂铺子。

赵长卿心下顿时有几分不好,她七晕八素的问,“先生,林姐姐不会是细作吧?”她,她这还是两辈子头一遭遇到这样的事,赵长卿模模糊糊的觉着,她似乎触碰了一个了不得的东西。

苏先生极是镇定,淡然道,“如果她不是正经做买卖的,细作、密探,都可能。”

良久,赵长卿怅然一叹,“这两年,我一直很惦记她,还想着她怎么连一封信都不给我写。若这样,便又少了一个朋友。”不论林老板是细作还是密探,赵长卿都不担心,就是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儿顶着。她只是觉着无比惋惜,她与林老板,真的是不错的朋友呢。

午饭时,男人们自在一处吃酒,赵长卿同苏先生在一道用。

苏先生身边的颜儿和永福一道带着小丫环服侍,赵长卿笑,“颜儿跟在先生身边耳濡目染,也历练出来了。”

苏先生笑,“这话老气横秋。”

赵长卿给苏先生斟上菊花酒,指了指心口,“这里已经老了。”

苏先生心下无端一酸,笑斥,“胡说八道,在我面前敢称老。”

赵长卿也给自己斟了一盏,师徒两个轻轻的碰了一杯,苏先生道,“好日子在后头。”

“嗯。我干了,先生随意。”赵长卿一饮而尽。

作者有话要说:躺到十点,觉着好一些,爬起来更了瘦瘦一章~码到最后,忽然觉着,不论有多少人讨厌长卿,石头都是喜欢她的。

第197章

赵长宁中午吃酒的时候才想起母亲生了小妹妹的事,直到傍晚酒醒方跑去与自家姐姐报喜,又有许多家里捎带给他姐的东西过去。赵长卿笑,“还敢等着你跟我说呢,先生早告诉我了。”

赵长宁喝口梅子茶,笑,“我一见到姐你来了,高兴的什么都忘了。”

赵长卿笑,“我听你姐夫说你喝的不多,怎么睡到这会儿了。”

“酒是没喝几盏,可我一喝酒就想睡觉,不似喝酒,好似喝了**散一般。”赵长宁酒量也还成,不大不小,酒后也没啥闹酒疯的怪癖,就是喝酒便要睡觉。

赵长卿又问了一通家里的事,苏先生知道的毕竟只是个大概,赵长宁道,“家里挺好的,这两年也没什么事,祖母跟娘时常惦记你,你常来信,除了念叨你,现在就是念叨信了。就是阿蓉死不成亲,常把咱娘气个好歹,爹爹也拿她没办法,只得随她去了。”说着,赵长宁神神秘秘的同他姐说,“我听咱娘说,阿蓉是瞧上腾表兄了。”

赵长卿道,“这我知道。”

赵长宁瞪圆了眼,“姐你竟然知道?”

赵长卿点头,她上辈子就知道了。赵长宁想,这也正常,他是男孩子,一般这种事他娘不大同他说,不过,他娘少不得与长姐念叨过的。赵长宁叹口气,“小时候我不大喜欢阿蓉,现在看她这个样,心里也怪不得劲儿的。真似命中冤孽,我们比腾表兄小六岁,哪里就料到她看中腾表兄呢?若是腾表兄有意,年纪略差一些也无妨。可腾表兄是不愿意的,娘看阿蓉这样的牛心,跟外祖母、二舅妈都念叨过亲事的事,连二舅妈那死财迷都愿意了,腾表兄仍是不愿。还是我劝咱娘,强扭的瓜不甜,就算死求白赖的嫁了,如何过得日子呢?还不如让她在家里,起码自己家,没人刻薄她。凭她什么时候想通什么时候算吧。”

赵长卿淡然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是啊。”说了回赵蓉的事,赵长宁又说起赵长喜来,“软乎的很,我抱都不敢抱。咱爹现在没别的事了,回家就是抱闺女。很会哭,醒了都不在炕上躺着,非得人抱才不哭。娘说都是爹给惯出来的毛病,咱们小时候都不这样。”

赵长卿笑问,“长得像谁?”

赵长宁“扑哧”就乐了,“咱娘的水杏眼、鹅蛋脸,还有咱爹的高鼻梁、浓眉毛,一样都没遗传。眼睛跟爹爹一样,单眼皮,脸盘像祖母,圆圆的,别的还看不出来。如今爹天天自卫所回去就是抱长喜,一面抱还一面唠叨‘爹的丑闺女哟’,常把娘气得翻白眼。”

赵长卿听着也笑了,赵长宁笑,“本来想过等长喜满了月再往帝都来,娘想着叫我早些来,过了中秋,八月十六我们就启程了,骑的马,比你们要快两天。”

“早些来也无妨,家里有祖母、有爹爹,长宇也大了,有的是看长喜的时候。”赵长卿笑,“来帝都也见见天子气派,以往听别人说帝都气派,我只不信,来了才知道,光那条朱雀街,别的地方就比不了。”

“是啊,我刚来的时侯也吓了一跳,街面儿宽的吓人,八辆马车并行,真真了不得。”赵长宁也赞叹了一回,“就是帝都里的女孩儿们不似咱们边城活泼。”赵长宁道,“我昨儿出去,这么不冷不热的天,好些女孩子出门戴帷帽的。暑天怕晒黑带帷帽,这么秋高气爽的,戴哪门子帷帽啊。”

夏文正从书房出来,听到赵长宁的话不禁笑道,“我听人说,帝都内闱规矩严明,等闲不准女孩子出门的。”

赵长宁咋舌,“要天天在家里,那得多闷啊。”

夏文笑,“每年女儿节、上元节是可以出去。”

“一年两天放风的日子。”赵长宁非常同情帝都的女孩子,对于帝都这种风俗有些不大明白,在边城,女孩子出门根本不算什么稀罕事好不好。

夏文笑,“蜀中也不似帝都这般严苛,不过,听说近些年好一些了。”

好一些还这样…赵长宁无语,心说,看来以后出门不能随便看女娃娃们了,真是的,爹娘只记得为阿蓉的亲事发愁,也不说想一想他的亲事,他这么堂堂七尺男儿,光棍儿多少年啦!

夏文正巧问,“还没问宁弟,你的亲事,岳母可有提过?”

赵长宁酸溜溜地郁闷着,“功名未成,哪里有空说亲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