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七巧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会对刘老二这样的依恋,也许在一切没有涉及生死之前,这种亲情看上去很淡,但是一旦想起你会失去一些所真爱的人,这种伤感就灭顶而来。

刘七巧抹干净了脸上的泪痕,抬头看着刘老二道:“爹,有件事儿我想跟你说,可是这会儿我又不敢跟你说了。”

刘老二见刘七巧吞吞吐吐的样子,便立刻严肃了起来道:“有事儿快说,吞吞吐吐可不像我们家七巧的作风。”

刘七巧想了想,才蹙眉道:“王老四一心想去边关杀鞑子当将军,我怕他真去了,想让爹在城里给他找个差事,可是刚才听你说了王爷的事儿,我又怕王老四万一找上王爷毛遂自荐怎么办?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刘老二没有回答刘七巧的问题,反而问她道:“七巧,你对王老四这么关心,难道是对他有意思?”

刘七巧赶紧摇头,瞧着自己老爹道:“爹你胡说什么,我只是觉得王老四人很好,一辈子种地可惜了,就像爹一样,要是一辈子种地,那我们又怎么会有机会去城里呢!”

刘老二点头笑着道:“行,回头我给老四看看,王府里用人的地方多了,他哪能遇见王爷,王爷也不是随便就能让人遇见的。”

刘七巧急忙笑着点头,刘老二又道:“今儿是你在牛家庄的最后一天,从明天起,你就是城里的姑娘,不准再接生,明白吗?”刘老二准时抓住话题,又绕道了刘七巧的事上。

刘七巧忙点头保证:“爹,你放心吧,等进了城,我一定都按城里的规矩来,绝对不会给您丢脸的。”

父女两又恳谈了一刻,才各自回房去睡。刘老二看着刘七巧,终是有些不太放心,回了房间见李氏已经洗漱完了,便也去隔间洗漱,回来从身后抱着李氏道:“我们家七巧出落的越发漂亮了,像你。” 

李氏被刘老二抱着,面上一热,想起刘七巧前几天跟她说的事情,便忍不住心跳加快,却不知道怎么回刘老二的话,便只回身帮他解开了衣服扣子,帮他宽衣。

刘老二见李氏没有说话,便又自顾自开口道:“七巧的亲事,你不要吓张罗了,等到了城里我们从长计议,七巧怎么也要给她找一户好人家。”

李氏手指颤了颤,接着他的话道:“正是这个理,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断然要小心谨慎些。”

刘老二握住了李氏的手道:“这几年你一个人在家里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受累了。”

李氏没得被刘老二这样一说,眼眶便红了道:“瞧你说的,这有什么累的,不过是分内事儿,只可惜婆婆去的早,没让她享到了福分。”

刘老二听李氏这么说,也唏嘘不已道:“这次进了城,我的意思是给老爷子和沈阿婆完个礼,沈阿婆在我家这几十年,也算是我半个娘了,又帮衬着你家里家外的忙,老爷子既然有这个意思,不妨就成全了,现在娘也去了,沈阿婆也没什么好顾虑的了。”

李氏很温顺的靠在刘老二的怀里,昏暗的烛光照得她脸侧朦胧,她柔声道:“我都听你的。”

两人又温存了几句,便上床安置了。

刘七巧和钱大妞睡在一起,可刘七巧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是时不时想起自己刘老二来。刘老二是一个有智谋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才能得到赏识,可是战场毕竟凶险,像刘老二这样的人若是去了,那就是给王爷当替死鬼用的。

刘七巧在炕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那边钱大妞也被她给弄醒了,睁开朦胧的眸子道:“七巧,你怎么还不睡呢?”

刘七巧打了几个哈欠,闭上眼道:“这就睡了。”可她心里却还是放不下来,也不知道到了几点,刘七巧才模模糊糊的睡着,可没睡多久,狗日的公鸡就叫了。

家里的物品李氏早就已经打包好了,刘老大和刘老三都来帮忙。王氏和田氏也都在院子里帮这李氏整理最后的一些东西。

很多东西带不走的,李氏就索性分给了她们两。

“这段料子还不错,嫂子可以给孩子们做几件衣服,这样子的,我们家八顺已经有一件了。”李氏将一断剩下的绛红色面料递给了田氏道。

王氏瞧了一眼,又看看方才分到手里的面料,心里羡慕的直流口水,可是看见刘老三正忙进忙出的搬东西,她也只能老老实实的看着。见李氏又从箱子里拿出另外一块面料,急忙道:“这块面料好,还是缎子的,喜庆。”

李氏皱了皱眉,有些不好意思道:“三弟妹喜欢就拿去吧。”

王氏一听,眼珠子一亮道:“那我就不客气了。”

李氏见了她的动作,也不好阻拦,只继续慢悠悠道:“本来这块料子我还想自己留着的,这是婆婆去的时候做寿衣多下的料子,我原本怕你们觉得不吉利。”

王氏捧着寿衣料子的手顿时就是颤了颤,这送回去也不是,拿着也不是。最后还是贪欲战胜了理智,大大方方的往怀里抱着,继续等着李氏分下面的东西。

东西都搬上了车,大门口落了锁,刘七巧站在门口看着生活了几年的地方,心中生出浓浓的不舍来。

城市,一个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竞相前往趋之若鹜的地方,指引着刘七巧将来的路。

李氏的爹娘也特意赶来送行,看着李氏道:“我这辈子唯一觉得自己没做错的事情,就是把你给嫁给了老二啊,闺女,到了城里你得好好服侍你公公,知道不?万事多为老二考虑考虑,知道不?”

李氏一边抹泪一边点头,刘七巧觉得这场景就跟他两老又嫁一次女儿一样。

王氏手里抱着一大堆东西,笑着道:“大伯大娘你们快别难过了,二嫂子进城那是去享福的,还能吃苦了不成?”

李氏擦干了眼泪道:“知道了,我会好好伺候公公,还有照顾好老二和两个孩子。”

刘老二在前头交代好了事情,绕过来道:“岳父岳母,你们就放心吧。我不会让她受委屈的,过几日我去那边庄上,我们再见吧。”

一行人堪堪送到了村口,三大马车的东西,一人赶一辆,刘七巧一家人坐在前头刘老二赶的马车里头。

沈阿婆抱着钱喜儿,面无表情。李氏还在伤心之中,一个劲儿的抱着刘八顺抹眼泪。刘七巧这时候才发现,无论对前面的事情有多么大的期待,当你要跟现在所告别的时候,心里头总是有着无尽的伤感。

钱大妞看着刘七巧,小声问道:“七巧,我们还回来吗?”

刘七巧愣了愣,回来是当然会回来的,可是只怕也不会常住了。她想了想,转头对外头的刘老二说:“爹,一会儿在前头桥下停一下吧。”

刘老二听了,应了一声,不一会儿,马车刚出牛家庄,刘老二便把车给停下来。刘七巧看着钱大妞道:“大妞,去给你爹娘磕个头吧。”

钱大妞看着刘七巧,眼中蓄着感动的泪珠道:“七巧,谢谢您!”

钱大妞牵着钱喜儿一起下了马车,远远望去,河边上有一连串的坟堆,这里是牛家村祖祖辈辈人沉睡的地方。

李氏闻言,也擦干了眼泪道:“七巧,我们也下去给你奶奶磕个头吧。”

于是大家伙便结伴下了马车,各磕各祖宗的头。

钱大妞拉着钱喜儿,跪在钱寡妇的坟前道:“娘,我会好好照顾妹妹,报答李大娘的恩情。”

她看了眼钱喜儿,摸摸她的脑袋道:“喜儿,以后要听李大娘的话,知道吗?”

钱喜儿还是懵懂的孩童,只一个劲儿的点头,哭着道:“娘,喜儿知道了,喜儿一定听姐姐的话,听李大娘的话。”

钱大妞把钱喜儿抱入了怀里,揉着她的脑袋道:“喜儿,你以后不能想着八顺是你相公,你知道吗?”

钱喜儿有些不懂的看着自己的姐姐,小声道:“姥姥姥爷说,我是八顺的童养媳,我就是他媳妇呀。”

钱大妞捏着她的笑脸道:“是不错,可是那是因为娘临终前求的李大娘,大娘才答应的,要是当时我在,娘就不会这么求李大娘的,李大娘只有八顺一个儿子,他们家如今好了,以后八顺还要考科举,当状元,你觉得你自己能当状元夫人吗?”

钱喜儿哭丧着脸说:“可八顺说等他考上了状元,就会回来娶我的。”

钱大妞又戳了一下钱喜儿的脑门道:“你怎么还不懂呢,他们是好人家,肯养活我们,可是我们没得就要拖累人家的,我们有手有脚的,你说是吗?”

钱喜儿低着头不说话,只是不住抽搐着身子,钱大妞便大声道:“你当童养媳真的是媳妇吗?童养媳也是可以当小老婆的,到时候八顺真成了状元你就知道了,你不过就是个小老婆,姐姐现在跟你说这些,就是不想你以后伤心,你要是真甘心当八顺的小老婆,那我也没话说。别他们家养我们一场,最后还没落下个好来。”

钱喜儿抬头懵懂无知的看着钱大妞,对于她来说,整个牛家庄的男人都只有一个老婆,她真的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大老婆小老婆之分。但是,钱大妞从她那惊讶的眼神中,似乎已经看出了成效,只伸手安抚了一下钱喜儿道:“喜儿,你听姐姐的,总没错的,姐姐不会害你。”

第 46 章

大家都磕完了头上车,连沈阿婆都给她那死了几十年的男人磕过了头,刘老二继续赶着车上路。

钱喜儿这时候看李氏的眼神就跟以前不太一样了,明显带上了几分胆怯的意味。但是大家都没有发现这事儿,因为上京的路还远着,于是大家开始集体打盹儿。

刘七巧昨晚没睡好,今天一上马车就觉得晕乎乎,只阖上眼睛就睡了起来。这一觉睡的天昏地暗,等她醒过来的时候,外头已经传来的热闹的声音。刘七巧见李氏不在马车中,果然听见刘老二在外头跟她说话道:“这条街就是鸿运街,这是靠着恭王府最热闹的地方,我们家就住在恭王府外头的顺宁街上,那房子是恭王府的产业,老王爷给爹住的,里面有两排正房,当然比起牛家庄那个是小了些,但是前后也有六间正房,左右各有六间厢房。老爷子年纪大了,住后排,我们住前排。” 

李氏一边点头,一边跟着刘老二手指的地方看过去。然后刘老二指着一处开阔的门头道:“那就是宝善堂的分号,在这鸿运街上就有一处,还有几条热闹的街上都有,最大的那间在朱雀大街,那是全大雍最有钱的有钱人开店做生意的地方。”

李氏一边听一边心里嘀咕,然后看着那个门头上下打量,嘴里忍不住道:“这一家店就这么大了?”

刘二老笑着道:“这是小的呢,你没见过在朱雀大街那一家,光门口都有十几丈宽,你当这是谁家,这是杜家啊,他们家二老爷可是太医院的院判。”

李氏咂了咂嘴,最后低头蹙眉道:“他爹,有一件事儿,我忘了跟你讲了。”

刘老二拧着眉头看她:“啥事儿,你说说?”

李氏抬起头来,有些不好意思道:“方才你说的那个什么太医院的院判,好像在我们家住过。”李氏说着,就把哪天的杜二老爷和杜若在自己家住了事情给说了一遍,唯独隐瞒了刘七巧和杜若私定终身这一段。

刘老二抬起头琢磨了半刻道:“你说他一个大老爷,为什么会跑到我们家来呢?”刘老二越想越觉得心惊胆战,他没往杜若和刘七巧暧昧的方向想,而是往了杜家培养稳婆进宫给贵人们接生的那方面想了去,顿时吓出一声冷汗道:“下次那个杜大夫要是再来找七巧,你一定不要让他们再见七巧了。”

李氏见刘老二这样严肃的交代这事儿,顿时就吓出了一身汗,还以为刘老二也给想出了杜若和刘七巧的关系,急忙假装奉承道:“那是自然的。”

刘老二压着声音道:“你记住我的话,杜家这两个人来者不善,我们只有一个女儿,可别给他们毁了。”

李氏越听越害怕,心道也是,自己是被猪油蒙了心了,怎么就相信了刘七巧说的话呢?这杜家是什么人家,能要刘七巧?李氏决定,这事儿一定要和刘七巧好好沟通沟通。

坐在马车里头的刘七巧原本听了几句,可后来沈阿婆掀起了马车帘子跟钱大妞一起看热闹,她就被热闹给勾引去了,所以正好没听见刘老二后面这几句。

马车到了刘老二家门口,早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等着。刘七巧从马车上跳下来。她今天特意穿得比较朴实,虽然李氏昨晚特意给她准备了一套新衣服,但她还是穿了家常的旧衣服。

一来这搬家难免要做一些粗重的活,穿新衣服着实浪费;而来穿成那样子给城里人看了,一眼就能看出自己的暴发户模样。刘七巧觉得这种事情她做不出来。

所以,马车上下来的人,除了刘七巧以外,其他人都穿着崭新的衣服。然后…一旁的小厮笑着道:“刘二哥,你家的丫头都长的这么漂亮呢。”

刘老二回身看了一眼,顿时明白那小厮说的是谁,走上前拍拍刘七巧的脑勺道:“这是我闺女,你这眼神,怎么使的?”

刘七巧冲着那十三四岁的小厮吐吐舌头,笑着进了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进去先是一座影壁,然后是正院子,院子不大,也就两丈宽,接着就是三间正房。中间一间是大厅,左右各有两个次间。后面那一排的三间大房就比前排大的多,想来正是刘老爷现在住的地方。左右各是几间厢房,外面由抄手游廊连接着,下雨天走路倒是可以不用湿鞋。

刘老爷这时候从最后一排的大厅里头出来,见了刘老二道:“媳妇孩子们可都来了?”

刘七巧对这刘老爷没多大印象,记得好像也就张氏死的时候见过,平常他不怎么回乡下去,一年也难得见到一回。刘老爷见了刘七巧,笑着道:“七巧都长这么大了啊?”

刘七巧低头笑笑,喊了一声爷爷。刘老头城里呆的日子多了,跟乡下汉子已经完全不同了,身上穿着缎面的铜钱纹褂子,手里拿着一根烟杆,还真有老太爷的范儿。

刘八顺也乖乖的上前去喊了刘老爷一声,刘老爷从兜里掏出两个荷包来,递给刘七巧和刘八顺道:“就当见面礼吧,收起来拿着自己玩去。”

刘老爷见了钱喜儿和钱大妞,脸上也不由疑惑了一下,便笑了笑道:“这是在村子里买的人吗?怎么也不好好挑挑,大的只怕快嫁人了吧?小的也太小了一点,这能顶上什么用呢?”

钱大妞听刘老爷这么说,顿时脸红到了耳根,钱喜儿虽然懵懂,但还是有点害怕,李氏更是觉得抬不起头来,刘老二笑着道:“不是,这是我收养的两孩子,他们爹是钱多,爹你还记得不?她老婆一早守了寡,上个月也死了,我看着两孩子乖可怜的,就让阿婉给养家里了。”

刘老爷听完,目光又闪了闪,往钱大妞和钱喜儿身上扫了扫,点点头道:“行了,你们都下去吧,你留下,我有事儿问你。”

众人这就算是行过了礼数,离开了刘老爷的这里。刘老爷进了客厅,刘老二跟在他后头,刘老爷指着前面几案上放着的两尊玉雕道:“这是今儿一早有人给送来的,说是预祝乔迁之喜,我寻思着你搬家也没几个人知道,你看看这会是谁送来的?”

刘老二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上前几步看了眼那玉雕,连连摇头道:“我哪里认识这样出手大方的人,看着是上乘货色,跟王府大厅里头摆着的那两个有点像,该不是送错地方了吧?”

刘老爷敲着烟杆子摇头道:“哪能,人家打听的清楚,就是送给恭王府的二管家刘诚的,宅子都摸对了,还能送错人?”刘老爷皱着眼皮子想了半天,抿着唇道:“莫非是王爷赏的?怕府里面人多嘴杂的,谁说道了出去,才故意不让你知道?”

刘老二摇了摇头道:“王爷可不会做这事儿,你看着两个玉雕,明摆着不是我们这种人家用的东西,送过来不是给遭罪吗,难不成让我们藏起来瞧?”

这头刘老二和刘老爷正纳闷,那边杜府里头,杜若更是被雷的外焦里嫩的。

“什么?你说杜管事给送的礼物是品玉轩的玉雕?那你送过去了没有?”杜若睁大了眼睛问春生,手底下的药方子被墨子给染成了团团都没在意。

“送了啊,这不是您吩咐我找杜管家直接拿的东西吗?杜管家说年前给老太太修宅子的时候,有人送了一个恭贺乔迁之喜的,便让我去领了,我就送去了。”春生没弄明白为什么杜若会这么震惊,那放玉雕的底座上明明写着“乔迁之喜”几个字,应该是很切题的礼物才是。

杜若摇了摇头,几乎翻起了白眼道:“那东西是前年老太太新修福寿堂的时候,安靖侯夫人给送的贺礼,也不知道值多少钱,反正肯定不是他们那样的人家能消受得起的。”

春生听的直犯难,挠着脑袋道:“那少爷,要不我再去要回来?”

杜若没好气的白了春生一眼,只觉得哭笑不得,以后要是让刘七巧知道自己做了这么蠢的事情,那还了得?杜若揉了揉头,觉得一个脑袋两个大,他怎么就想到让杜管家去安排这事儿呢。幸好幸好,没有送什么大屏风什么的已是好事儿了,不然只怕送去了刘七巧家还没地方藏呢。

杜若放下笔,无奈安慰春生道:“算了,幸好你机灵,没说是谁家送的,不然坏了我的好事儿,可有你受的。”

春生有些胆怯的看着自家少爷,这少爷最近的脾气可不小了,话也比以前多了。有时候看书看着看着就傻笑了,写字写着写着就不写了,赏花赏着赏着就发呆了,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刘七巧一家搬完了东西,总算是歇了下来。李氏预备着要留几位大叔和小伙子们下来吃一顿饭,可人家都很自觉的就回家了,毕竟刚刚安顿下来,家里家外的都有些乱。

刘七巧和刘八顺的房间在前面三间正房的右边两间。钱大妞和钱喜儿在东厢房,沈阿婆就在他们的隔壁,西厢房住着原来给刘老二和刘老爷做饭洗衣服的一个哑婆子,说是婆子,其实也不过四十来岁的光景。

刘老爷和外室生了一儿一女,儿子不争气,吃喝嫖赌样样行。刘老爷当时就是死了心的,才想起家乡的刘老二来,索性刘老二争气,这些年的王府越混越好,很得王爷的赏识,所以刘老爷对他那另外一个儿子,也越来越不上心了,十天里约莫有七八天都不在家,刘老爷也不去找他。

刘老爷另外还有一个闺女,嫁给了王府的管事的,今天明知道刘七巧家搬家,却没有出现过,想来这关系应该不那么友好。

其实想想也是,刘老二的童年悲剧都是因为那两个人娘的出现,所以作为刘七巧很能理解刘老二现在的心情。刘老爷则是抱着一种捡到了便宜的心态,觉得他在外面风光了一辈子,老了还能有个出息儿子,是在是祖坟上冒青烟。

刘老爷现在也不过就才六十不到一点,说起来还能发挥很多余热,可自从老王爷死后,他还就不掺和王府里的事儿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刘七巧估摸着刘老爷这么急流勇退,肯定也是有原因的,不过这跟她自己也没什么关系。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了饭,刘老爷表示心情很好,提议要带着八顺去外头街上逛逛。这顺宁街离鸿运街也不过就隔开一条街,刘七巧便也很想出去溜溜。

大户人家的小姐是不能出门的,但这对平民百姓家来说,就没有这条规矩。李氏和沈阿婆一起帮着哑婆婆收拾东西,刘七巧就站在门口往外头望了望。出了这条小巷,外头就是永顺街,走到底就是鸿运街。刘七巧来的时候就看见那条街上开着一家宝善堂,这会儿应该没没到打烊的时候。

“娘,我也能跟着爷爷出去逛逛吗?”刘七巧央求道。

那边刘老爷在前头抱着刘八顺,听了便道:“七巧跟着一起去去吧!”

刘七巧高兴的往外头跑,想了想又往回头,把坐在门槛上的钱喜儿牵了起来,又拉着钱大妞一起出去。

小巷里其实还算安静,到了外头就热闹了起来,这会儿正是晚膳光景,路边的小摊,两旁的酒馆都生意正好。刘老爷买了几根冰糖葫芦给大家吃,一路走一路对刘八顺道:“八顺,你爷爷我在这里生活了快四十年了,好容易才能有今天,以后可就指望你咯!”

刘八顺似懂非送的点点头,几个人转道上了鸿运街,比起顺宁街来,鸿运街的道路开阔了很多,商贾林立,热闹非凡。刘七巧看着往来的人群,从衣着能看出来,这一片生活的人大多都不算特别的有钱。

刘老爷便开始讲解起来,原来这一片生活的老百姓,大多都是几位亲王郡王家的家奴,这些产业也多半归几位王爷所有。因为王府扩建,所以这一代的外来人口很多,渐渐就形成了气候,自然也比别的地方更热闹些。

刘七巧一边跟在后头走,一边左右打量着商铺,然后在宝善堂的门口停了下来。里面的站店的掌柜了见了道:“姑娘是要来抓药的吗?”

刘七巧笑着摇摇头,转身又跟在刘老爷的身后。刘老爷便又介绍道:“这是宝善堂杜家,是医药世家,如今的二老爷在宫里头当太医院院判,医术很是了得。大老爷十几年前也当过御医,但是后来老太爷死后,生意就都交给了大老爷了。这位大老爷是个好人,当年鞑子入侵的时候,能跑的贵人们都跑了,我还记得当年老王爷让我看好王府,我一个人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正巧那时候你姨奶奶要生了,我找不到人,急的要死,见了杜家的马车,便拦了下来,就是这位杜老爷,下车给你姨奶奶接生,然后有了你姑妈。”

刘七巧算了算,听李氏说鞑子攻进来那年,是在二十年前,那她的这位姑妈,也就才二十来岁的样子。

果然刘老爷又开口道:“就是因为这事儿,你姨奶奶身体损伤太大,没熬的过几年就去了。”听刘老爷的口气,对那个刘七巧素未蒙面的姨奶奶,居然还有些情分,刘七巧还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暗暗的叹了一口气。

不过很多事情刘七巧是根本不会知道的,当年就是因为杜老爷的一时心软,错过了逃难的时辰,所以一路颠簸、急追慢赶,导致杜夫人早产,生出一个将将养不活的杜若来。所以这世上因果循环,有时候还真的不只是一句巧合使然。

而刘老爷也因为在那次保卫王府的差事中,表现良好,老王爷一回来,就让他当了管家。

刘七巧想了想,随口问道:“爷爷,那这杜家住哪儿呢?”

刘老爷道:“杜家倒是住的不远,因为他们家是世代太医,所以皇帝特准他们住在离皇城较近的地方,离这里大约也就只有两条街,在安泰街上。”

刘七巧默默记住了安泰街这个地名,继续跟着刘老爷往前走。刘七巧现在总算明白了,其实所谓的礼教规矩,那都是分阶层的,像她现在所处于的平民百姓阶层,是不大遵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条的。原因是为什么呢,她们住的地方还没两扇门呢!

当然这只是说笑,通过刘七巧的观察,其实这路上还是有女孩子的,但确实没有大家的小姐。一般看打扮,基本都能断定是丫鬟一类的人,但是走路也很正统,绝对没有几个跟刘七巧一样东张西望的。

刘七巧凑到刘老爷面前,挽着刘老爷的胳膊道:“爷爷,我听说城里的姑娘都特别首规矩,我娘还说以后不准让我出门,我看着这路上的姑娘家也不少嘛。”

刘老爷笑着道:“那是养在深闺的富家小姐,我们普通人家哪里讲究这些。”刘老爷说着倒是蹙了蹙眉道:“不过过几日你也要进王府了,到时候还真的跟着人学学规矩,王府的规矩可都严厉着。”老头子叹了一口气,继续道:“我原本是想着你明年就要嫁人了,也不用进去遭罪,结果听你爹说那差事好,我想想也不亏着,进去就进去吧,要是能混个大丫鬟,以后还能嫁得更体面一点。”

刘七巧听刘老爷这么说,已经开始期待起她那好差事到底是干什么的。

刘七巧前世看过《红楼梦》,一个宝玉好像有十几个人伺候,刘七巧每每都对那些人每天干些什么表示很好奇。晴雯做的最多的应该是撕扇子,袭人应该是服侍宝玉穿衣服的,还有几个人端茶倒水喂饭,可也用不着那么多人啊!

所以,在刘七巧进入王府之后,她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生产利用率低下了。刘七巧是在几天后被一个叫郑嫂子的人带进王府的,跟她一同进去的还有其他好几个女孩子,但是只有她是年纪最大的。

刘七巧看着自己身边站着的五六个约莫十来岁的孩子,感觉很好奇,其中还有个把个跟钱喜儿那么大。刘七巧不禁在脑子里问道:“这么小的孩子,能服侍人吗?她自个儿还得让人服侍吧?”

郑大嫂对大家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无疑对刘七巧是很和颜悦色的。

“七巧,一会儿我就带你去拜见少奶奶,你不用紧张,少奶奶是顶顶和气的一个人。”郑大嫂见刘七巧一路低着头,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左瞄右瞄的,第一感觉就不错。

其实刘七巧不是不想瞄,只不过这院子太大,她怕瞄一眼万一就走丢了。而且这古代的建筑,基本上和故宫啊、王府啊差不多,墙都那么高,万一一转弯走丢了,压根都没地方找去。

刘七巧见她那么和气的对自己说,便点点头道:“谢谢郑大嫂,我爹说让我什么都听你的就好。”

郑大嫂笑着点点头,把其他小丫头交给了另外一个婆子,单独带着刘七巧往另外一个院子走去。

一般的王府都有一个很大的私家花园,这是刘七巧前世逛很多故居的时候就总结出的经验。郑大嫂一边走,一边给刘七巧讲解,指着荷花池对面的一连排的院子道:“那是王爷和王妃的院子。”又指着荷花池西边一座矮墙道:“那墙后面是二老爷住的地方,王府还没有分家,二老爷就住在这花园隔壁的院子里,不过隔了一道矮墙。”

从荷花池上弯弯绕了很久,眼前便出现一座假山,假山后头有一条宽的路,刘七巧这才看清楚了,往左就是通道方才郑大嫂说的王爷和王妃住的地方,往右还有另外一个独立院子。

郑大嫂接着道:“那边就是如今少爷和少奶奶住的地方。这里往后面走,离荷花池远的地方是老王妃和几个哥儿姑娘们住的地方,今儿先不带你去了,我先带你去认认你的主子。”

刘七巧跟在郑大嫂后面,来到一处单独的院子门口。郑大嫂也不进门,就在门口小声的喊了一句道:“翠屏姑娘在吗?我带着新丫鬟来给少奶奶请安了。”

刘七巧只顾跟在身后,不说话,这几日刘老二已经把这府里的规矩给说了个七七八八。不过按照刘七巧归纳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听主子的话,少听少说少唠嗑,能低头最好别抬头,能闭嘴最好别张口。

过了没一会儿,果然里头传来一个俏生生的声音道:“是郑妈妈呀,我家奶奶还正盼着呢,前几天就听说是刘二管家家的闺女要来,我家奶奶已不知推了几个人呢,就等着她呢。”

刘七巧听了这话就觉得紧张的要命,怎么感觉自己这走关系走的有点儿大了,让一个王府的少奶奶给推了几个人,他爹现在在王府就这么吃得开?

正乱想着,就看见一个穿豆绿色长裙,外面披着月白比甲的姑娘从里头迎了出来,看身量不过也就十六七的样子,脸上的神情容貌却透出一股子成熟的感觉,和她的实际年龄很不匹配。见了刘七巧便上下打量了一番道:“果然是一个好姑娘,怪道郑妈妈这么打包票说少奶奶会喜欢,我看着都喜欢了。”

刘七巧听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人用这种口气夸赞自己,实在觉得有些承受不了,只能低着头笑着道:“姐姐谬赞了,是我来晚了,让姐姐和奶奶好等。”这句话说完,刘七巧就有一种被自己酸倒了牙的错觉。

那名叫翠屏的姑娘那手绢握着嘴笑道:“郑妈妈,听听这张小嘴甜的,行了,别在门口杵着了,进去见奶奶吧。”

刘七巧对于奶奶这个称谓,第一反应就是《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可眼前这姑娘和平儿比却差的远了,也不知道里头的奶奶,是个怎么样的奶奶呢?

翠屏领着郑妈妈和刘七巧一起进去,过了二道垂花门,便看见里头围着八九个个小丫头往刘七巧的方向看,刘七巧不敢抬头看人,只略略瞥了一眼,按照绣花鞋的双数确定的人口数量。

翠屏见了,撑腰指着那一群道:“你们几个都在这里围着干嘛,看见人家长得比你们好了,一个个都妒忌了吧?”

刘七巧趁着这当口儿抬起眸子瞧了那一群一眼,整个就是一个少年先锋队啊,一水的十一二岁的姑娘,就这样能伺候人吗?刘七巧想了想,顿时觉得前途无比艰难,她进来不是来做体力活的吧?

刘七巧正胡思乱想着,翠屏已经到了门口,因是夏天,所以正厅门口没有挂着门帘。刘七巧跟着翠屏进去,见厅里头并没有什么人。翠屏打了帘子,往偏厅里头去,只听她道:“回奶奶,刘七巧来了。”

里头的人声音清冷,似乎有茶盏轻置的声音,顿了顿道:“带进来瞧瞧吧。”

这时候帘子一掀,翠屏从里头进来,对郑大嫂道:“郑妈妈,你在外头候着,我带七巧进去见奶奶。”

郑妈妈似乎稍稍有些紧张,见了刘七巧又不好流露出来,便笑着道:“你们进去吧。”

刘七巧跟着翠屏进去,里头燃着提神醒脑的香,刘七巧不太习惯,只觉得鼻子涩涩的。上辈子她最熟悉的味道是医院里消毒水的气息,对于这这种香、那种香天生就不敏感。

她依旧先看见的是一双镶金嵌玉的绣花鞋,鞋头上还各缀着拇指大的两粒珍珠。正当刘七巧在想,这鞋子要是穿坏了,这鞋头上的珍珠到底会不会废物利用的时候,面前坐着的人喊了她的名字。

“听说你叫七巧对吗?”

“是。”刘七巧小声的回答。

“我的闺名里,也有一个巧字,看来我们还真是有缘分呢。”那人不紧不慢的说道,但刘七巧总觉得有一点点不心安。刘七巧想了又想,终于想明白了,我擦,名字犯冲了?该不会让她改名字吗?虽然刘七巧自己也不喜欢刘七巧这个名字,可是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已经叫习惯了,难道就因为你的名字里面也有一个巧字,我就不能用巧字吗?那你有本事让全天下有巧字的姑娘都改名吗?

刘七巧想了想,决定装傻充愣,笑着笑道:“真的吗?那七巧和奶奶确实很有缘分。”

站在一旁的翠屏脸上都变了颜色,刘七巧依然低着头,不卑不亢。那人顿了半刻,忽然笑着道:“既然那么有缘分,那就留下吧。翠屏你去告诉郑妈妈,这个刘七巧我这里留下了。七巧,你跟着翠屏下去吧。”

刘七巧没想到自己这么容易就过关了,还有一种劫后余生的不真实感,抬起头看了一眼眼前珠光宝气装饰成的人,顿时缩起了脖子。那是一张很有辨识度的脸,道不是说长的怎么好看,就是有一种特别的气势,让人觉得这人应该不好惹。

刘七巧急忙低下头,装作一副被吓坏的样子,跟着翠屏出去。到了院中,翠屏把这个院子所有的丫鬟都叫了过来,介绍刘七巧这个新人。

少奶奶这个院子名叫玉荷院,里头一共有十个丫鬟。三个一等丫鬟,在房里服侍、三个二等丫鬟,在院里服侍,特殊时刻可以进房服侍;还有四个杂役丫鬟只能在院里服侍,不准进房。刘七巧又听说,按照少奶奶的标配,是应该有十二个丫鬟的,所以刘七巧进来就直接顶了原来一个二等丫鬟的缺。翠屏对刘七巧认真交代道:“你们二等丫鬟平常是不用进房服侍的,原先走了的那个碧莎在我们院只负责弄花浇水,我们少爷喜欢侍弄花草,除了外头园子里的,这院子里还有很多花草,你只要负责每日浇花就好了。”

刘七巧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却暗暗叫苦,她没学过园艺,万一这花死了可怎么办,正郁闷的时候,翠屏又道:“每日会有侍弄花草的婆子来,你只要跟在后头,她说浇多少,你就浇多少。”

刘七巧有些不敢置信的问:“这就完了?没别的事儿了吗?”

翠屏看着刘七巧懵懂的小脸,笑着道:“就完了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你就负责这些,每十日休息一日。”

刘七巧点着头,心道怪不得人人都想来啊,这简直就是一个养老的肥缺,给花浇水?哈哈哈,刘七巧觉得自己睡觉都能笑醒了。

翠屏又带着刘七巧认了自己的铺子,给她发了两套二等丫鬟替换的衣服,便走了。

帘子里头,又是斟茶递水的声音,翠屏不解的问道:“奶奶,那丫头这么不懂规矩,犯了奶奶的忌讳,还说出那样大胆的话来,奶奶为什么当真还把她给留下了呢?”

打扮华丽的美妇捧着茶盏喝了两口,浅浅笑道:“模样是挺招恨的,可她年岁大了,用一年就可以出去,我看着呆呆傻傻的,连这么明摆的事儿也不懂,应该不会是个有花哨心思的。再说这丫头选了多少天了,若是再不定下来,倒是显得我难伺候。”

“可是,奶奶你就容着她们七巧七巧的喊吗?”

“喊几声又不打紧,我也不信这些,再说这里头知道我闺名的人又能有几个。就算这事儿传了出去,也能显得我大度,你说是不?”

“奶奶倒是能想通,可如今奶奶是有身子的人,只怕她冲着奶奶,可就不好了。”翠屏看着少妇微微凸起的腹部,担忧道。

“行了,就你们事儿多,我能让她改名字,还能让天底下所有的名字里有巧的姑娘改名不成?不过就是图自己心里痛快,这些东西我向来是不信的。”美妇从红木靠背椅上站了起来,笑着道:“是时候给太太送燕窝去了。”

刘七巧坐在自己的铺子上整理衣服,王府的待遇不错,一等丫鬟是一人一间房的,二等丫鬟是两人一间,原先住在这房里的丫鬟叫绿柳,中等模样,长着一张圆脸,见了刘七巧便笑着道:“总算有人来了,我都一个人睡好几个月了,今晚总算可以安心睡觉了。”

刘七巧也笑着给自己的室友打招呼道:“我叫七巧,你叫什么?”

那姑娘也笑着道:“我叫绿柳,我们这院子里的丫鬟,都是跟树有关的,奶奶给你改了个啥名儿啊?”

刘七巧摇摇头道:“奶奶没给我改名儿。”

绿柳睁大了眼睛道:“怎么可能?奶奶的名字里也有一个巧字,之前出去的碧莎原来是叫巧珠的,后来改成了碧莎。”

刘七巧继续装傻道:“是吗?奶奶方才还说我跟她名字里有同一个字,真是有缘的很呢?我只想着有缘,就忘了要改名这回事儿了。”

绿柳想了想道:“兴许也没什么关系吧,七巧,听说你是刘二管家的闺女,你的命可真好啊,如今你爹可是王府的红人,王爷去哪儿都要带着他。”

刘七巧无不感叹道:这世道果然到处都要拼爹,她不过就是做个丫鬟,有个当总管的爹待遇就立马不同了很多。

第 47 章

绿柳是个很健谈的人,兴许是一个人住一间屋子给憋闷坏了,见了刘七巧,就把这几个月想说的话一股脑给说了干净。 

刘七巧也从她的话语中总结了一些有用之处,比如这王府有多少主子,有多少孩子,嫡庶怎么区分,但因与本文无关,所以作者就暂不罗列了。

不过刘七巧从绿柳的话语中,倒是知道了不少关于这个少奶奶的事情。

绿柳说这些话的时候,很明显带着几分不满,却又不敢表达出来,而她之所以敢跟刘七巧说的原因,也是因为刘七巧是个有靠山的,不必像别人一样为了升等级而出卖朋友。

“七巧,你长的真好看,你以后可得注意着点,你看看我们院子里,像你这个年纪的人已经不多了,你又那么好看。”绿柳和刘七巧头碰头的睡着,认真的劝慰她道。

刘七巧哪里知道这王府的辛秘,便惊讶问:“怎么了这是?我刚进来也觉得奇怪,除了奶奶身边的翠屏,其他的丫鬟似乎年纪都很小,奶奶又怀着孩子,怎么不用一些成熟老道丫鬟服侍的呢?”

绿柳苦着脸说道:“以前倒是有成熟老道的,可惜奶奶不喜欢,说她们也到了年纪配人了,就都打发了,其实那两位姐姐都已经是少爷的通房了,再出去配人,哪里就能配上好人家。”

刘七巧渐渐有了一种偷窥家族秘闻的兴奋感,压低了声音问道:“少爷不管吗?”

“少爷不怎么在意,再说他们新婚燕尔的,少爷总要给奶奶几分面子,不过奶奶也当真给力。”绿柳说着,便又继续道:“碧莎是以前看管花草的,平常连房门都不怎么进,少爷有时候赏花的时候,她在后面跟着,被翠屏看见了几回,也请出去了,说的好听是放她们出去配人,说不好听就是想往外头撵,你看看我们这院子,如今还剩下几个齐头整脸的?不是我妄自菲薄,就全剩下一群歪瓜裂枣的了。”

刘七巧向来是外貌党,从她失节于杜若就能看出。但她毕竟是一个有修养的现代人,所以尽管对方长的不好看,她也不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毕竟这是长相由父母做主的古代,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大变脸的现代。但是她细细一品味,果然绿柳说的话没有错啊,今儿晚上她吃晚饭的时候,看见的那几个丫头,不说美貌,就连路人还靠不上呢。

刘七巧听后,扑哧笑出了声道:“听说孕妇见多了什么人,将来孩子就长的像谁,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若是真的话,这位奶奶孩子出生的时候可得看仔细了,也这么路人甲就糟糕了。

绿柳一听,也哈哈笑了起来道:“七巧,你这张毒嘴,可真绝了啊!”

两人说的都有些累了,便阖眸睡觉,只是刘七巧却怎么也睡不着。她想起今日一早李氏跟她说的话,心里便有些感叹。

“七巧啊,娘是最舍不得让你出去吃苦的,可你爹的意思,还是让你进去学学规矩,将来找了婆家,出门也体面点,好歹是在王府做过丫鬟的姑娘家,人家也能尊重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