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向华还指了指山脚下那块乱石地:“那块地没人要,我就要来做了你们奶奶的宅基地。等这边山上忙完了,咱们就造个小楼房,以后回来也有个落脚的地。还能建个作坊,做熏兔肉和香肠。”

熏兔肉灵感来源于许家康,这小子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也是为了卖个更高的价格,很是费功夫琢磨怎么熏出来的兔肉更香,还专门跑去找人请教。

香肠则是因为许清嘉,这丫头爱吃,可外面买的不合她的口味,她就自己做。他闺女做吃的向来有天赋,做出来的香肠味道相当不错。做多了拿去集市上买,多是回头客。不过这个活计太费时间,做了几次后,两个小的就放弃了。

他们没时间没精力,许向华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的利润不可同日而语。就像卖黄豆有利润,同样份量的黄豆做成豆浆豆腐之后,利润却能翻一倍不止。放在眼前的利润,干嘛不伸手拿。

许家康两只眼睛只剩下钱了,锃亮锃亮的:“四叔,你缺帮手不?”他鼓了鼓手臂上的肌肉:“会干活的那种。”

瞧他这财迷样,许向华他头上敲了下:“就这么点出息,现在你除了当苦力还能干嘛。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学好本事才能帮我大忙。要不是林专家帮忙,这一座山我有的头疼。种植间隔,哪些作物经济效益更好,更适合这里的水土,比老农都懂。还给我推荐了一种生长快的牧草,这文化人就是不一样,人可是浙大毕业的。” 等手上的事情少一点,他也得买点书看看,书到用时方恨少。

许家康张了张嘴,可见这人心不足蛇吞象是真理。之前都是考大学,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变成了考个好大学。

“爸爸,”许清嘉犹豫了下,问道:“这么多事,你打算请多少人?”

许向华便给他们算了起来:“养殖这块还是跟以前一样,跟你三伯还有再春叔家一块儿做。”当年多亏了两家人,养殖场才能做起来。不能进入正规了,他自己有了时间打理,就把人一脚踹开,太寒人心。

况且他自己不可能一直在村里看着,等形势好了,他肯定会离开。那么这个大摊子就需要可靠的人看着。许向党和许再春挺合适,一个是亲哥哥,另一个是一起长大的哥们,都是踏实厚道人。把利益绑在一块,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的帮他。

“不过规模扩大后,他们两家人肯定忙不过来。再加上果林,农作物和作坊那边。怎么着也得再请个十个人。怎么了?”许向华发现许清嘉眉头拧了起来。

“雇人太多的话,会不会有人说咱们在剥削,是资本家。” 许清嘉挠了挠脑袋,彷佛在努力回想着什么:“我之前听我们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闲聊过,说是《资本论》有个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请八个帮手以下,算个体户。请8个人以上,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就算剥削,就是资本家。他们说8个人以下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是资本主义。”

政治语文老师当然是编的,但是那话不是她编的。是她一个爱扯题外话的选修课教授课堂上讲的。

他还戏称七上八下政策,过了八就得下来。

开放初期,雇工这块是空白。因为都是小本生意,一家人就忙得过来,不需要请帮手,就算请,一两个也就够了,顶多三五个,掀不起浪花。

过两年,一部分人规模扩大,雇的人也越来越多,然后就捅了一些人的肺管子。八十年代初为了雇工人数的问题,一群经济学家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搬出了《资本论》,七个工人还是八个工人一度成为个体户和私营业主的唯一标准。

后来打破雇工上限的个体户越来越多,可争议一直没断过,直到八十年代后半段才消失。

枪打出头鸟,这会儿可是七十年代末。钱少挣点没关系,人最重要。

许清嘉仰头看着敛起笑容的许向华。

许向华拧了拧眉头,揉揉许清嘉的脑袋,看一眼江一白:“晚上打个电话给你们江叔问问看。” 生产队刚刚装了电话,凡是被选作试点的公社,每个生产队都装了电话,以便上头及时了解情况。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

接到许向华电话的江平业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老许这家伙, 实在够能折腾的。他以为许向华回去承包荒山搞种植做养殖,请自家人帮个忙再请两三个帮手也就差不多了,哪想这家伙还要开作坊做熏肉做香肠。

“老许啊, 你这步子, 别迈的太快。”江平业语气认真,走到政策前头, 也许是打破壁垒的勇士, 也有可能成为烈士。

许向华有家有室又不缺钱,江平业觉得他还是稳妥些好,没必要在这方面急功冒进。

江平业想了想, 肯定了许清嘉关于雇工最好不要超过八个人的说法。《资本论》中明确划分了小业主和资本家的界限,雇工超过八人, 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是剥削。

“所以我建议你把帮工数量控制在八人以下,最多七个人。还有要是可以,你尽量请自家人。这样就算有人拿你雇人来说事。也能含糊成自家人帮忙。”

他想把许向华树立成勤劳致富的正面典型, 可不是让人树成资本主义反面典型的。

许向华轻啧一声, 七个人啊,那么一大摊子事,怎么忙的过来。难道把作坊停了, 可他觉得最挣钱的就是作坊来着。一想到要放弃这一块的利润, 许向华就觉得心疼, 丢了一麻袋钱的感觉。

七个人, 许向华顶了顶牙齿,他再好好想想。

江平业与何云溪又和江一白说了几句话,听着儿子那快活的声音,就知道他乐不思蜀了,叮嘱几声便挂了电话。

“爸爸,江叔叔怎么说?”许清嘉问起来。

许向华笑了下:“你江叔叔也说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要超过八个人。”

“那叔,咱们还是听江叔叔的建议吧。”许家康想挣钱,做梦都在想,可比起挣钱,当然是家人的安全更重要。

许清嘉点头附和,万一被人当典型处理了,可不是闹着玩的。眼下这局势没办法,只能带着镣铐跳舞。

知道两个孩子担心,许向华便笑道:“别瞎担心,我是那种乱来的人嘛。”

许清嘉心道,您不是乱来的人,可您胆子大啊,之前那种形势都敢投机倒把。

事实也证明,许向华并没有因为八个人的雇工限制而放弃了他的作坊计划。他把原计划中安排在养殖场的八个人精简到二个,只需要他们喂饲料清理圈窝,至于最费人手和时间的割草。

到时候,他就在山下竖一块牌子收购猪草青草,不愁没人来卖。随处可见的东西能卖钱,对村民而言好比天上掉钱。甚至可以找个脑子活的,专门收购草料卖给他。

这样一来人手勉强算是够了,一开始规模也没法做的太大,等到第二年再看形势。人手不足这个问题,他就不信只有他会遇上,这么大个国家,那么多人,肯定有人会过界,到时候国家总会给出相应对策。

知道许向华的打算之后,许清嘉只剩下叹服的份了,就许向华这挣钱的劲头,她做不成富二代简直没天理。

七月中旬,秦慧如便要走了。她现在跟着一位教授做古典文学方面的课题。那位教授是一位十分端庄严谨的老太太,颇为喜欢能沉下心来做学问的秦慧如。

古典文学枯燥,实用性上又不强,系里很多学生都是没考上心仪的专业,无奈之下被调剂过来的,不免静不下心来钻研,愿意钻研的秦慧如可不就入了老太太的眼。

江家父母本想让江一白跟着秦慧如回来,打扰人家一个星期还不够啊,难道想在那过完整个暑假。

江一白还真是这么打算的,他已经不可自拔的被许清嘉做的麻辣小龙虾俘虏,觉得自己之前那十五年简直吃大亏了,居然从来没吃过。因此他在电话里毅然而又决然地拒绝了他爸妈的召唤,打定主意过完暑假再走。

何云溪:造孽哦,生了这么个吃货儿子。

吃货不仅仅会吃,还表示愿意帮忙干活抵饭钱。

这么大个小伙子摆在这儿,还有一把子力气,许清嘉怎么会浪费送上门的劳动力。尤其这劳动力还不免费,吃了她那么多小龙虾,还要跟许家康抢,他们不是好哥们吗?这真是塑料花一样的友谊。

于是为了每天一盘麻辣小龙虾,江一白被许清嘉指使的滴溜溜转。

大热天的熏兔肉,要不是夏天不能做香肠,许清嘉还打算指使他洗肠衣,那可是个辛苦活。

等熏好的兔肉和猪肉,加起来有四个箩筐之后,他们就问村里借了驴车,打算去县里卖。包干到户之后,队里的东西都分了下去,仅剩下几样不好分的,还留在村委这边,就像这辆驴车。谁要用都可以来借,五毛钱半天,一块钱一天,交的钱入公账。

许家康之前就学会了赶驴车的技能,所以他们连赶车的师傅都不用请。江一白还是第一次坐那么拉风的驴车,满脸的新奇,等他被颠的七晕八素之后,就只剩下趴在那苟延残喘的份了。

他的小兄弟许家阳还坐在边上笑话他:“小白哥哥真没用!”

江一白无言以驳。

许清嘉假惺惺的叹了一口气:“让你别来的,你偏要来。”

江一白拿眼白看着她。

许清嘉回以灿烂笑容。

江一白哽了下,扭过头,留一个后脑勺给她。

许家康看的好笑,抖抖手里的小皮鞭:“啥时候我们村里能有个拖拉机?”他们公社下面的姚家村就有一辆拖拉机,当然这多亏了那位在坐牢的姚书记的福。

许清嘉晃了晃脚丫:“等到明年秋天,大家卖了粮食,村里就有钱了,指不定就能买个拖拉机。”

“那感情好,以后进城办事能方便不少。”公交车固定早晚一趟,其他时间进程要么骑自行车,要么赶驴车,再不行只能走路,来回一趟最少两个小时还累人。

说话间就到了城里,眼下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许清嘉他们那个小院子前头的那条街。

他们到的时候五点多,正是太阳下山,工厂下班的时间,街上行人越来越多。

不管卖没卖完,都不用冒夜赶着回家,直接在小院里住一晚就成。所以房产多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

几个人麻利的把肉搬下来,许家康再把驴车赶到小院里。

许清嘉拿着一块兔肉和一块猪肉进了厨房,切成指甲盖大小的肉丁,放在盘子里让人试吃。

摊子摆好后,许清嘉就回去做晚饭了,许家阳乐呵呵的前面跑跑,后面跑跑,跑得不亦乐乎。

这年头路上车少,还多是自行车,何况许家阳都七岁了,所以许清嘉也没管他。她打算做个面疙瘩汤,正在和面,许家阳突然跑了过来:“姐姐,二哥和人吵起来了。”

许清嘉一惊,连手都顾不上洗就快步赶了过去。许家康脾气好,轻易不会动气,人又会来事,她还真没见过他和谁吵过架。

等看清那所谓和许家康吵架的人后,许清嘉眉头轻轻一挑,居然是许家文和袁秀芳。

自打去年夏天见了一回就没再见过,也不怪许家阳不记得许家文,他这都两年多没见过这人了,怎么可能还记得。

许清嘉打量许家文,一年不见,整个人看起来阴郁不少,眉头微微皱着,嘴角下沉,看起来有种淡淡的阴沉感。

目光又落到他旁边的袁秀芳脸上,这姑娘一脸的愤懑不平,再看许家康,吊儿郎当的笑着,显然心情不错。

袁秀芳气咻咻的瞪着许家康,越想越气不过:“你在这摆摊不就是做生意的吗?为什么不卖给我们?”

许家康嘴角一撇:“我说大姐,你哪来这么厚的脸皮。”他声音高了三度:“你去年举报我们,害的我弟弟的兔子被投机办没收的事,你就真忘得一干二净了。”他是爱挣钱,可也不是谁的钱都愿意挣,他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肉进了许家文的肚子,想想就不得劲。

许家康愉快地决定,暂时忘了顾客是上帝这句话,这两人还不够格做他的上帝。

举报两个字一?

第73章 第七十三章

袁家同意袁秀芳和许家文的事情, 那也是无奈之举。

他们都是从别人嘴里才知道袁秀芳竟然在和许家文交往。一开始袁秀芳还不承认, 直到他们说要去学校了解情况。袁秀芳才说实话,原来他们去年夏天就在一起了,这保密工作做的可真好。

袁秀芳一叠声为许家文辩解, 可她越维护, 袁家父母却发觉得许家文不是个好。瞧他把女儿给迷得,五迷三道了都。

袁家父母哪能眼看着女儿泥足深陷, 能那么干净利落跟亲生父亲断绝关系的人, 必然薄情。

哪怕袁秀芳对他们说那是他母亲刘红珍逼迫他做的。

可袁父又不是傻的,许家文说什么就信什么,他好歹也是投机办的一个小领导, 自然会暗中打听消息。他甚至还还托人去三家村打听了一下,打听来的消息让袁父心沉甸甸的。

袁父把打听来的消息毫不保留地告诉袁秀芳, 然而袁秀芳却说都是别人误会了许家文, 还找各种理由为许家文解释。不管他们怎么劝都没用,反正她就是认定了许家文被人错怪。在她眼里许家文千好万好,简直就是这世上最完美无缺的男人。

也不知许家文给她灌了什么**汤, 眼见着讲不通道理, 袁家父母也不讲道理了,勒令她跟许家文断了联系。甚至向学校里面请了假,把她关在家里复习。

哪想袁秀芳居然翻窗户跑了出去, 他们家可是在三楼, 知道之后, 袁家父母吓出一身冷汗。

他们近五十的岁数了, 好不容易才生下这个女儿,那真是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被摔了。

袁母只能认了,不认等着袁秀芳再干出傻事来,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也不用活了。

可袁父不认啊,许家文薄情寡性至极,作为父亲怎么舍得把女儿交给这种男人。

哪想找到袁秀芳时,她跟他们说,她已经是许家文的人了。

晴天霹雳,不外如是。

袁父都想把许家文给生吞了,可女儿一颗心一个人都是他的了,他们还能怎么办!

袁父把许家文叫过来打了一顿,然后让他写下保证书。一满二十周岁就和袁秀芳结婚,还要入赘他们袁家,并且写明他们袁家资助他读书的事。

吃着他们家的,喝着他们家的,入赘天经地义。以后有他们两口子看着,总不至于让女儿受委屈。

再有许家文要是发达了想一脚踹开袁秀芳,有这份保证书在,他就能让许家文身败名裂。

许家文还没反应,袁秀芳倒是跳起来嚷嚷他们侮辱人了。

要不是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袁父袁母都想打死这个蠢货,这份保证书还不是为了保护她。

袁母硬是把袁秀芳扯回屋,连哄带骗,说什么许家文长得好,读书好,以后上了大学肯定有年轻漂亮家世又好的女同学追他,万一他变心了怎么办?

袁秀芳嘴里说着许家文不是这样的人,语气却不再那么坚定。

袁母趁热打铁,举了个身边的变心例子,把袁秀芳吓到之后又激将,要是许家文真的喜欢她,为什么连这些条件都不答应。到了年纪跟她结婚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至于入赘,许家文已经跟父亲断绝关系,母亲带着弟弟改嫁,他已经没家了。可他们家就一个女儿,不入赘的话,他们两口子老了以后怎么办?

又哭诉:“你以前不是说,将来不会嫁出去,会留在家里陪我们的,原来都是骗我们的。”

接着再哭:“只要他对你好,那份保证不就是一张废纸,他为什么不敢答应,还不是存了小心思,不想跟你过一辈子。”

袁秀芳败在袁母眼泪攻势之下,没了袁秀芳挡在前头,许家文自然只能写下保证书,把自己卖了。

不卖不成,不说他的钱所剩无几。他要是不肯写保证书,他和袁秀芳可能得散了,袁家父母还会报复他。他无依无靠一个人,怎么跟袁家这条地头蛇斗。

许清嘉他们可不知道事情的经过这般跌宕起伏,四个人高高兴兴吃完面疙瘩。许家康和江一白石头剪刀布,江一白惨败,认命地去了厨房刷锅洗碗。

凉风习习,四个人坐在院子里吃着西瓜吹着牛。

到了八点半,洗漱,回屋,睡觉。

一大早,许家康就把江一白从床上挖了起来赶早市,怎么可以他忙死忙活,他大爷似的躺在这里睡觉!

被拉起来的江一白愤愤不平,扯着嗓子喊:“小清嘉。”

只来得及发出一个小子,最后两个字变成了呜咽,捂着他嘴的许家康理所当然道:“让他们再睡会儿”

“偏心!”江一白伤心欲绝的控诉许家康。

“废话,那是我弟弟妹妹,你是我谁。”许家康说的坦坦荡荡。

“我不是你好哥们,肝胆相照的那种。”

许家康耸了耸肩,转身拿牙杯:“你不知道好哥们就是用来两肋插刀的吗?”

江一白当场表演了个,中箭倒地不起,啪一下又趴回床上了。

许家康听到动静回头,一脚踹他屁股上:“起来,再不起来,我把你裤子扒了,你就在床上躺一天吧。”

气得江一白哇哇大叫:“简直就是黄世仁。”

“杨白劳,快起床干活。”许家康压粗声音,摆出恶霸款。

两人斗着嘴出屋,一抬头就看见拎着两个保温桶,从外面进来的许清嘉。

沐浴在阳光下的小姑娘粲然一笑:“早啊。”举了举手里的保温桶:“我买了馄钝、鸡蛋还有肉包子。”

“小清嘉你真是太贤惠了!”江一白觉得此刻的许清嘉浑身冒着金光。

许清嘉懒得理这个戏精。

许家康接过保温桶:“卖早饭的人多吗?”

许清嘉:“就三个摊子,主要卖杂粮粥杂粮饼窝窝头,就一家有点儿细粮,喏,我都买了点。”虽然现在物资还不丰富,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缺有门路的人。

三个人坐下吃早饭,许家阳还在睡。

吃完早饭,便出摊,虽然现在大家收入都不高,可一个县城,消化百来斤肉不是问题。且熏肉耐储存,这么热的天气也不怕放坏了,所以都是三五斤的买。

最后那六十斤熏兔肉和熏猪肉,许家康不卖了,刚刚赶到的大妈一叠声要求卖他两斤。

她答应了孙子买肉给他吃,可她运气不好,轮到她肉站的肉刚好卖完了,正懊恼着,拎着肉回来的老邻居告诉她,南街那有人在卖熏肉。

大妈这不赶紧过来了,哪想正遇上许家康收摊。

听说是给孩子吃的,许家康便卖了两斤兔肉和一斤猪肉给她,大妈手上的钱也就够买这三斤肉了。

大妈虽然心疼,可也知道这肉不要票又加工过,比肉站贵一点正常,所以还是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买了肉,要不下次可未必还能买到。

收了摊,拎上剩下的熏肉和八只肥兔子,他们去邮局找许芬芳。这些东西一部分是邮局员工预定的,一些是他们给许芬芳带的。

说来今年的高考许芬芳再度落榜,今年分数差得更多。一而再再而三,这一回许芬芳淡定极了。

她已经坦然接受,大学不是菜园子里的大白菜,谁想摘都能摘,她就是那个没本事摘的。努力三年尽够了,没什么可遗憾的。所幸她还有一份邮局的工作,好好干也不差。

看着侄儿们,许芬芳奇怪:“不是说明天到的?”自打三家村装了电话,联系就方便多了。

“明天村里要用驴车,我们就提前进城了。”许家康看一圈。

一圈人也在看他,确切的说是他背后的篓子。

许家康:“叔叔阿姨们预定的肉我都带来了。”

“真是辛苦你们了。”

“来,喝点水。”

“吃点糖。”

七嘴八舌的声音将几人包围,一边说着客气话,一边麻溜的付钱拿肉拿兔子,没一会儿功夫,篓子就空了,剩下七斤肉和两只肥兔子,这是给许芬芳的。

“之前拿过来的都还没吃光,怎么又拿这么多来。”许芬芳嗔怪,自打她哥开了养殖场,他们家就没缺过肉。

许清嘉便笑:“那姑姑每顿就多吃点,多长点肉。”

许芬芳捏了捏她的脸:“瞧你这瘦的,你也该多吃点,多长点肉了。”,

许清嘉摸摸脸:“我每天都在吃,可我就是胖不了。”为她怎么吃都不胖的体质点个赞。

那边江一白没忍住偷偷捏了捏自己的腰,顿时垮了垮脸,他觉得这半个月,自己胖了一圈还不只,许清嘉做的菜实在太好吃了。

说着话,许芬芳去自己办公室拿了三版邮票出来:“这是新下来的邮票,挺好看的。”

许清嘉笑眯眯的接过来:“谢谢姑姑。”

见她眼睛弯成了月牙,许芬芳嘴角扬起。人家小姑娘喜欢头花漂亮衣裳,偏她侄女喜欢花花绿绿的邮票。这年头饭都不吃饱,谁还集邮啊。

不过许芬芳也知道四哥家条件好,就是许清嘉自己也是能挣钱的,既然喜欢,集就集呗。

每次娘家送过来的东西都不收她钱,她只能给侄子侄女买点衣裳什么的,再多给她留两套邮票,要不心里过意不去。

她哪知道,她侄女儿不是爱好邮票,她是爱好钞票。

许清嘉喜滋滋的摸着手里的邮票,这套邮票的价值她不知道,不过收集一下总没错的。

作为一个门外汉,她只知道大名鼎鼎的第一版猴票,人称金猴邮票,货真价实的金,一套邮票就是一套房。

有个在邮局的姑姑,天时地利人和,到时候她肯定能买到不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据说当时刚推出来的时候,无人问津,很多邮政系统的人都被分摊了任务指标,最后只能自己掏钱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