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万里要骂这武江,武江手上的矛也不放下,说:“他要杀我,难道还要我干等着?他敢来,我就敢杀!”

  他又说这抢劫的事,“是我抢的。可话说回来了,都是拿刀拿枪的,你打不过我的人,被我杀了,怎么还有脸跑来找我?你要不服,我们就再战一回。”

  武江这么说了,苦主除了对花万里哭诉,其他什么都不敢应。

  这是一个傻子,一个莽夫,一个……疯子。

  武江从这次后就成了一个孤军,没有一个将军肯跟他为伍,别人都在看他的笑话,这样的人上了战场,前后左右没有人,看他一个人怎么打。但……他也更受花大将军器重了。

  花大将军为了保护他们,免得回了凤凰台再被那些大臣们挑毛病,特意先定了大家的名份,排了座次。结果这武江就成了右路将军,只在花大将军座下,是花大将军身边最受重用的人之一。

  这武江到底是傻还是不傻?

  这下可没人能说清了。

  花万里坐在帐中,跟左右心腹们商议怎么拜见陛下。

  这个说要报功,要说他们是如何打胜仗的,这些仗又是如何如何难打,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多少人命才打下来的。

  这样说,才好找皇帝要赏啊。

  那个说不能这么说,要说那些城的人先打了将军,将军是拿着圣旨来的,是这些城先有反心,将军无奈之下才回击。但因为这些城贼心不死,将军一再劝降,这些人就是不应,将军为了不使生灵涂炭,甚至一再避让,最后才得不打。

  这是为了避免他们打明明打胜了,却反被定罪下狱。以前就有个将军,明明是皇帝让他打的,打完非说他杀人太多,有伤天和,致使天地降罪,只能忍痛杀了这个将军以安抚地下的亡灵。

  从那以后,当武将都开始畏战、怯战、避战了。

  “大将军,某听说凤凰台上那陶贼已经纠结了一些人,状告大将军不遵圣旨,擅启战事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

  花万里也听说了。他事后把手中的圣旨找出来看了一遍,上面说的是那些城不恭,所以皇帝才派兵前去“示威”。

  确实没说让他到了就打,或者说他可以打。

  花家是武将世家,虽然花千降没打过一场仗,但花家历代祖先们打过的仗没有一千场,也有八百场,编出来的书都能堆满四五间屋子。

  花万里从小就是读这些书长大的,他当然知道,武将的胜负不在战场上,而在皇帝的心中,在大臣们的嘴里。

  这里头有个故事,也是花家以前的事。

  当时花家某个人被派出去打仗,可他不想打,一是粮草不够,兵械短缺,二来他这里八千人,对面八万人,一比十,明摆着打不过。

  可他是皇帝的将军,他不能对皇帝说我的人少,都怪你以前听别人的不让我征丁练兵;你给我的粮草也少,都到这个时候了,还不把粮草给足了,你让士兵饿着肚子去打仗啊?还有,兵器放在库里二十年了,早就锈完了,所以这仗的打了就必败,我不去。

  他敢说,就死定了。

  所以这个花家将军当殿领命,转头点兵,雄纠纠,气昂昂的出征了。

  到了地方,先给那个跟皇帝挺腰子干的英雄递个好,送个礼,套个关系。

  那边说谁跟你好?来来来,约个时间,咱们就开打!

  花家将军说,我是代表皇帝来的,皇帝是个非常慈爱的人,他是不忍心打你的,为了表示诚意,我先后退。

  他说完,带兵跑了。

  英雄:……

  他跑了之后,再扎营,然后给皇帝送信,表示为了彰显您的仁德,也为了教化此人,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就先避开了。

  皇帝:……

  皇帝不能说你去打,我不要仁德,我也不给那王八蛋改过自新的机会。

  皇帝要仁德,要给臣子改过自新的机会。

  所以皇帝说,你干得好,就该这么干。

  花家这人就继续给皇帝送奏表,舌绽莲花的夸皇帝,捧皇帝,把皇帝捧得下不来了。

  皇帝为了真的显示一下仁德,给那英雄送信:你认错,朕就原谅你,快把朕要的钱、人、粮、物都送来,朕不怪你。

  英雄:滚!老子就要反你!

  然后挥师去追花家打。

  花家这人继续跑,反正就是不肯正面迎敌。你来,我就退。你不追了,我扎营。

  然后继续奏给皇帝:为了表现您的仁德慈爱宽厚,我一直避着他呢。

  皇帝:……

  他能不要仁德、慈爱、宽厚吗?

  何况花家的奏表写得也实在是好,当殿咏读后,殿上都是夸皇帝仁德、慈爱、宽厚的,当然跟着就会骂那个不肯把美人、钱、财宝和粮食给皇帝送来的英雄是多么的叛逆。

  皇帝能怎么办?他想说的底下人都替他说完了,骂也骂完了,他只能继续表达仁德慈爱宽厚啊。

  这场仁德之战,前后打了七年。花家不动一兵一卒,打了个大胜仗——终于撑到这个英雄愿意进凤凰台朝皇帝谢罪了。

  史书上倒是夸皇帝,夸花家,夸那个“知错能改”的英雄。

  就算到现在,这也是流芳后世的一则故事。

  这算是个正面例子。反面例子就是也有一个将军,领了皇帝的圣旨出征,把人给打了,城给降了,打完,回凤凰台,就被抓了。

  因为他竟然没有在打之前向皇帝请示要不要打。反正皇帝没让你杀这么多人,把这座城打得这么惨。

  然后这个将军自然就倒霉了。

  花万里现在做的是第二个将军做成的事,却不想落到第二个将军的下场。

  他想看看他这些心腹都能出什么主意给他。

  前面几人吵得厉害,他看武江一直在那里不说话,就问他:“你怎么看?”

  姜武:“大将军别回去不就行了?那皇帝要杀大将军,也要大将军回去才能杀。不然大将军在这万军之中,谁也杀不了啊。”

  帐内众人都是一愣,然后他们都看到花万里笑了。

  他们心中这才明白:花大将军根本不想回凤凰台!他就是需要有个人替他把话说出来!

  花万里感叹:“可我不回去,只怕陛下更要怪罪我了。”

  姜武:“那就让陛下别怪罪你,你再回去。陛下的话,谁都要听的。”

  花万里只觉得这武江是他腹内的蛔虫,句句都说到他心里去了。

  花万里对着众人叹:“也只能如此了。”

  众人此时也懂了,马上顺着花万里的话说。很快,花万里就被众位忠心耿耿的将军拼死相劝,阻住了去路。

  花万里只得写下奏表,着人递往凤凰台,坦白心事,求陛下看在他忠心的份上,救他性命,不要让他被别有用心之人“害”了。

第574章 良友

  花将军的信使出发后, 会先经过万应城——他肯定不会进去, 而是会绕道。

  因为花万里给他的指示是:秘奏。

  就是你悄悄地溜进凤凰台, 悄悄地见朝阳公主, 悄悄地把我回来的消息告诉她, 看看她是个什么反应再把我的奏表递上去。

  别让凤凰台的其他人知道!特别是陶家和徐家!

  花万里没有因为只有陶然蹦得高就只盯着陶然,更不会因为徐公一直“病”着就把徐家忽略了。

  比起陶然, 花家跟徐公打交道的日子更长,他几乎是从小听亲爹关起门来骂徐公长大的。叫他爹恨到咬牙切齿的一个老头,他爹死了, 老头都没死,他怎么敢小看?

  他防备徐公更胜陶贼。

  他现在最怕的就是陶贼突然死于非命,他就成了“凶手”了。

  相反,他要是死了, 陶贼就是凶手。

  看, 伤一个, 带一双。多赚啊!

  在这个担忧之下,凤凰台在花万里眼中那就是刀山火海。怎么能不小心呢?

  他又不能一走了之。只能回来, 在这多方夹击之中, 艰难求生。

  可信使必定要在一个地方进行补给,不进万应城, 他本想在解县或新县买些干粮的,这两个都是小城, 安全得多。

  为了以防万一, 花万里也是担心被人发现, 挑来当信使的是个连马都不会骑的。

  这样一来,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人会是大将军的信使呢?

  此人辛辛苦苦赶到了解县,突然发现这城门口前不太对。

  解县和新县他都曾来过,在解县还有亲友,所以特意选在此地补些干粮,顺便也打听一下凤凰台的消息。

  但解县的城门前什么时候多了这么多的商人?

  路也变宽了,旁边还有许多搭着棚子的人,不知在卖什么。

  他赶着马车过去,到了最近的一个棚子,不等他下车询问,棚子里就有个男孩子提着一瓮热腾腾的东西过来,香气扑鼻!

  这人一路走来吃的是干硬的糙饼和咸肉,连一口热汤都喝不上,闻到这味儿立刻就忍不住了。

  于是,等这男孩子提着这瓮不知是什么的东西说:“公子,十个钱一瓮,煮得浓浓的咸豆粥!吃不吃?”

  他掏出钱来,“给我来一瓮。”

  男孩子立刻把提瓮给他,又问:“公子要买干粮不要?脚夫也有,会赶车会驾马还会点刀棍。”

  “不用,不用。”这人心里有鬼,不敢跟这棚子里的人多纠缠,一看人家热情,他就起疑。一边放下帘子,一边叫车快走,他在车里捧着瓮赶紧往嘴里填。

  这豆粥白生生的,里面放了好多谷米,还有一些咸菜,味道只是寻常,但好处就在它是热的!连汤带米,吃进去又解渴又解饿。

  他吃了一半,给赶车的人也留了一半。

  等车停下来休息,赶车的车夫捧着已经半凉的瓮吃饭时,一眼就认出来了:“鲁粥?”

  这人好奇道:“这是鲁地的粥食吗?这里怎么会有鲁人在?你以前吃过?”车夫摇头道:“我没到过鲁。不过,这鲁粥是鲁商会做的,以前在台下时常去鲁商那里买东西,偶尔也吃一吃他们摊子上的吃食。”他又说,这鲁粥有两种,这一种是用鲁国的琼浆煮出来的,另一种叫鼎食,放得东西更多。

  车夫说:“听说那琼浆是用马吃的豆子做的,是鲁国神女怜惜百姓才教他们做的天上的饭。”

  这人问车夫:“你信神女?”车夫点头,“信。怎么不信?信了她,说不定等到我在野外没吃没喝的时候就能遇上她舍的食。还是该信。听说不少信了神女的,快饿死时都能找到吃的。”

  这人也听说过不少。在花将军的军里这一年来抓了不少壮丁,壮丁有百姓,也有各地的溃兵、逃兵。抓回来后,有许多人都说在野地里因为祭祀神女,信仰神女,结果就遇上了神女庙,吃了神女舍下的粮食,这才活了下来。

  结果这军中信神女的越来越多,连花大将军都认认真真的在军中祭过一回神女,好让大家放心,这一路肯定不会饿肚子。

  又经过一个棚子时,看到有人推着车从棚子里买了许多粮食,这人就不由自主的停下来了,问:“有吃的卖吗?”

  棚子里的人就立刻出来问他,“公子要什么?我们什么都有,郑米都有。”

  这人笑道:“这就是吹牛了。只是我也不要郑米,有好谷子好豆子,各来三十袋,若有盐,精的和粗的各要十袋。”

  “都有,都有!这就给您搬车上!”

  不用进城就轻轻松松的买到了干粮,这人也很高兴。顺便问这商人:“你最近有没有去凤凰台?”商人做成买卖,也愿意送两个消息给他,就道:“我才从凤凰台过来!”虽然上次去是半年前,但这不是没过一年嘛,还是新消息。

  “徐公还是病着呢。”反正徐公长年累月病着,好不了了。

  “陶公还是闭门不出呢。”上回去好像是在祭祀时被皇帝给气着了,一个老大人,学小孩子脾气,在家里躲羞呢。

  “陛下还好着呢。就是还没说皇后是谁。”商人道。

  那就是一切照旧嘛。

  这人就放心了。

  从解县出来,继续往前走,不出两天就遇上一座大城。

  可把这人吓得不轻!

  这城哪儿来的?!怎么突然冒出来了?

  城墙高耸不说,城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这人才明白原来解县那里的人是从这里来的,估计是这边排上不队,被挤到解县去做生意了。瞧着一模一样的棚子,连成了片,快把天遮住了。

  这样的城,怎么可能一年之内就冒出来了呢?

  这个人不敢靠近。他跟花大将军出征,也就是一年以前的事。

  这城是怎么冒出来的?为什么以前没注意到?

  他悄悄地绕了过去才让人回去打听,打听的结果是这城叫公主城,是鲁国公主当年来凤凰台时,为了安置追随她而来的鲁人建的一个小村子。

  后来村子不知怎么就变成了城了。

  这人心里实在是放不下,狠心让车夫带上两个人回去报信给花大将军。

  “这公主城是鲁国公主所造,其中说不定就有鲁王的手笔。我实在是担心会不会对将军造成影响。你回去替我转告将军。”

  车夫说:“可我这一走,剩下的武艺个个不如我,怎么保护您呢?”

  这人笑道:“我一个穷读书的,谁会来抢我呢?这车里除了干粮就是书了,谁来抢都见不着钱。”

  车夫当天就走了。

  这人带着剩下的人独自继续往前走。

  在他们身后跟着的一伙人泛了愁。

  一个问:“怎么办?跟哪边?”

  另一个说:“两边都跟。你跟着这个继续往前,我去跟后面的,看他是想去哪儿。”

  第一个恨道:“这都快到了,这人怎么又分了人往回走?”

  第二个有点心眼,说:“只怕有变故。你没发现,他们是过了公主城才分开的。”

  第一个听了马上说:“难道要对公主不利?那干脆先干掉得了!”

  第二人说:“不行。你我不能做这个主。”

  第一个:“那怎么办?现在回去问将军也来不及了。”

  第二个:“简单。”

  他让人去把前因后果都禀告公主城的公主,自己先跟上了那往回走的车夫。

  姜姬在公主城得了消息后,前后一推敲就懂了,笑道:“你们跟上去,如果他们最后是直接去见了花万里,就算了。如果他们回去后没去见花万里,见了谁,你们盯着,把这事告诉大将军。”

  被派来的人担心道:“公主,何不杀了此人?万一此人对公主有害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