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低头想了想:“姐姐这会儿做什么呢?”

黄芪诚实地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玉林干脆的往外走:“我去看看姐姐。”

黄芪跟在后头。出了老太太的院子,走了几步夹道,再过了道门,前头就是又林的院子,离得倒不远。

又林的院子里栽着月月红,天气暖和,照料得也精心,花儿已经开了不少,红的粉的紫的白的,引得蜂蝶团团乱舞。又林的窗子开着,一眼瞧见玉林进来,笑着唤了声:“妹妹来了?”

玉林也笑了,三步并做两步过去,也没进屋,隔着窗子探头看:“姐姐干什么呢?”

又林把册子一亮:“闲着也是闲着,对会儿账。”

玉林好奇的看了看,上面一行一行的字,她全认识,可是排在一起硬是不知道什么意思。把封面翻过来一看,也没写什么正经名字,在书脊上就有个标号写着“丁十六”。

玉林顿时没了兴趣,凑过来在玉林耳边小声说:“姐姐,我和你说件事儿。”

又林浑不在意,顺口问:“你又想借哪本书了?只管拿去看,就是别弄坏了。”

“不是。”玉林压低声音:“娘去找祖母了说话了,还特意把我支了出来。我猜,十有八九是给你说婆家。”

又林一愣:“小丫头,你瞎猜的吧?”

玉林发现这么隔着窗子说话实在不方便,只能暂时停下咬耳朵,先进了屋。又林吩咐小英去倒茶,玉林挨着又林坐下来:“真的。上一回娘去找祖母的时候我在里屋,也听见几句。虽然娘没有明说吧,可是听那意思,是又有人提亲了。这一回应该不一样,娘的脸色挺郑重的。”

又林也发现了,妹子不是在开玩笑。

她当然关心自己终身大事:“还听见什么了?”

玉林摇摇头:“今天一个字儿都没听见,就让我出来了。不过啊…我猜肯定不是表哥家。姐,我觉得你嫁表哥也不合适。”

又林有几分惊讶,也有几分好笑:“为什么啊?”

“我不知道…”玉林把荷包上的穗子在手指上绕来绕去的:“就是觉得不合适。”

又林逗她:“那你觉得,他哪儿不好?”

“这个我也说不上来。”玉林没发现又林是在逗她说话,挺认真的说:“虽然说不上来他有哪儿不好,可是也说不上这人有哪儿好啊。姐姐你这么好一个人,配他…反正我觉得要当我姐夫,那得不是一般人。”

又林忍不住笑了。

“小丫头,就你还装大人样儿呢。”又林和她嘻笑几句,倒没再就这个话题谈论下去。

玉林半大不小,对婚姻大概还充满了憧憬和美好向往。她也得想想,要是男人太优秀了,那女人必然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和竞争。就算他没那个心,也会有无数的外部因素和各种诱惑主动找上他。生得好的容易自命风流,有才学的更爱玩个什么红袖添香、风尘知己那种情趣。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问题,而是现在这个时代,男人普通都是这样。就连李光沛这样难得的好男人,谈生意的时候还难免叫个唱、看个戏,喝个酒——

由此可见,男人越优秀,他能分给妻子的时间就越少。当然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要嫁就得嫁个窝囊废,围在女人裙子边儿走不开的那种。

不过玉林还小,这些话没必要现在就和她说。

又林一边说话,一边也忍不住想,有谁家又来提亲了呢,能让四奶奶认真的去找李老太太商量,又林把有可能的几家在心里都过了一遍,想不出是谁家。

小英端着茶从外头进来,放下茶盏之后,又拿出个蓝布包:“姑娘,这是书墨刚才送来的,门上的人看见我就让我带过来了。”

看那包的形状大小就知道里头是书。又林打开布包看看,里头果然是书。簇新簇新的,还有一股没散的油墨香。又林先翻过来看看书背上的标记,这不是本地的书,是东潭的印书坊印的。

玉林也探过头来看了看,虽然对书好奇,可现在她对送书的人更好奇。

“姐姐,这是朱大哥送的?”

“嗯,是啊,应该是给德林的吧。”

但是又林觉得这书更有可能是给她的,德林对这些书可不感兴趣。

第一百三十七章

要是给德林看的,那要么是正经书,可这种书家里不缺。要想德林喜欢,那得弄两本《战秦关》又或是《游侠传》之类的书来。又林很了解自家弟弟,对他爱看什么书也了如指掌。事实上他现在也会偷偷看这种书,又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不耽误功课,他看点闲书也没什么。谁不是打这个年纪过来的?谁没有少年的憧憬?

可这两本明显不是,一本是随笔集,一本是字贴。

两样都是她喜欢的——可是又林纳闷的是,她没和朱慕贤说过她喜欢这一类啊。要说他们不熟,那不准确。毕竟隔壁住着,还共同分享过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秘密。要说他们熟,那也不太合适。他们好象从来没有过正式的交谈,更别说倾诉什么人生啊理想啊爱好啊这些东西了。

所以这应该是个巧合,瞎猫还有碰着死耗子的时候呢。

玉林十分好奇,问了句:“这是朱大哥送的?”她探过头来看了看:“这是白夫人字贴?”

“是。”

白夫人是前朝一位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她未出阁时就是有名的才女,嫁了一位志趣相投的丈夫,琴瑟合鸣,恩爱非常。可是她不到三十岁便丧夫,此后几十年里头她一直深居简出,没有再写过任何一首诗词歌赋,后来留传于世的只有几本字贴。白夫人早期的字婉约圆柔,而后期的字则变了一种风格,显得清瘦挺拔。闺阁中人多爱临白夫人的字,其中又以早期的居多。但是这一本是白夫人后期的风格,是又林喜欢的。

玉林小声说:“不知道娘和祖母在说什么…要不,我去找翠芝姐姐打听打听?”

又林摇头谢过她的好意:“不用去打听,要让祖母知道了没你好果子吃。再说,打听不打听都一样。”

玉林先是没听明白,不过她马上就听懂了又林话里的意思。

如果四奶奶说的是又林的亲事。那无非两种结果。一是不成,那根本没必要去打听。如果成了——那现在不去打听,再过些时候也就知道了,不用急在一时。

玉林有些惭愧:“姐姐说得对。我太沉不住气了。”

又林只是一笑。

她不关心自己的婚事吗?当然是关心的。

四奶奶把今天跟朱大太太见面的详情一五一十的跟李老太太说了,李老太太听得很认真,身子微微朝前探着,一直到四奶奶说完,才缓缓松了一口气,朝后靠在椅背上,指指桌上的茶:“喝口茶。润润喉咙吧。”

李老太太不说四奶奶还没觉得,她这么一说,四奶奶真觉得口干舌燥的。她到家就直接过来了,说了这么多话,一口水都没喝过。

“依你看,朱家的意思…”

四奶奶轻声说:“朱老太太已经不止一回露出那种意思了。这回把朱大太太千里迢迢从京城叫了来,看来确实是有诚意的。”

李老太太嗯了一声。

四奶奶寻思,来提过亲的人家有好几家。但是有那么一半是直接不予考虑的。剩下的几家里头,论亲近,那自然是陆家最近。但是要论条件。那朱慕贤是其中的佼佼者,是最出众的一个,旁人都越不过他。

四奶奶现在已经自动的站到丈母娘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些子侄辈了。从心里说,朱慕贤确实能看出是个有出息的,拿了头名案首这个且不说,关键是拿完之后人家也不骄不躁,平时如何现在还如何,甚至比以前还更显得谦逊了些。四奶奶深知道谦受益,满招损的理儿。这越是有才,越该捂着。越想上进。就越得把头低下头来。这孩子既有那份儿才,又有这份儿心,将来肯定是个有前程的。当然,生得也是一表人才,闺女心里还中意他——可是也就是因为闺女先中意了他,两小的私下里见面什么的。让四奶奶心里也疙瘩。

这事儿还没敢跟李老太太细说呢。

李老太太拿起水烟袋,四奶奶忙起身帮她点烟,点上了,李老太太抽了两口,四奶奶才又坐下。

“依我看…朱家还算不错。”

四奶奶只应了声:“您说的是。”

这肯定还有下文哪,四奶奶可不觉得李老太太会一下子认定朱家。要知道陆家虽然没有李老太太的至亲了,可是毕竟还是她的娘家。不管到什么时候,心里总是会和陆家更亲的。陆伯荣也是李家人看着长大的,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

可是等了一会儿,并没听李老太太说出什么转折性的否定的话来,四奶奶微微有些意外,抬眼打量了一眼婆婆,李老太太太太的面容隐在淡淡的烟雾里头,看不出什么端倪来。

丫头进来回话说,李光沛已经回来了。四奶奶说了句:“知道了。”

李老太太说:“那你先过去吧,等吃过了饭再说这事儿。”

四奶奶站起身来应了一声。

不过等到吃罢晚饭,来和李老太太商量这事儿的人还多了个李光沛。毕竟有些事,他们母子间更好说。再说,长女的婚事可是家里的一桩大事,一家之主的意见自然要紧。

李老太太没说旁的——她的脾性也是这样,越是要紧的事情,越不喜欢兜圈子。

“再看一看,他们家若是有心,接下来两日该正式让人上门来了。”

四奶奶没料到李老太太说了这么句话,十分意外。

李光沛问:“那陆家那头儿怎么回复?”

李老太太慢条斯理地说:“伯荣这孩子,也不错,就是跟朱家的哥儿放一块儿,就全比下去了。”

四奶奶应了一声:“娘说的是。不过咱们两家是至亲,孩子们都知根知底儿的,脾性也算合得来,日子应该过得平顺。真成了亲家的话,将来也不怕公婆苛待了又林…”

这是陆家最大的一条优势。两家结亲的话那是亲上加亲,有这层关系在,自然能放心一些。

可是令四奶奶想不到的是,李老太太摇了摇头:“当侄女儿待。那是待客,自然是好好儿的捧着待着。真成了儿媳妇,那也优待不到哪儿去。”

四奶奶十分意外:“娘这话的意思,难道伯荣的爹娘…”

“他们也没什么坏心。就是把钱看得太重些。”李老太太咳嗽了一声:“这个人算盘打得太精了,陆家琢磨着从船队里分一杯羹,也琢磨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伯荣这孩子心里喜欢又林,这不假。可是延宗和他媳妇两个人这么上赶着求亲,一次接一次的催促,你不觉得他们对这门亲事太急切太热衷了?”

四奶奶悚然而惊。

以前李光沛也隐约的提过几句,可是四奶奶怎么也没有把这事和又林的亲事想到一块儿去。

那这么说。陆家其实看重的不是女儿这个人,而是…

四奶奶咳嗽了一声,低下头去。到底陆家是李老太太的娘家亲戚,她再对陆延宗两口子不满,也不能在脸上带出来。

李光沛倒没什么异样,只是说:“延宗表弟是提过几次船队的事情。只不过这里头水太深,船队也不光是我一个人说了算,里头有好几个人的股。就算做了亲家。这事儿也未必能如他的意。”

李老太太倒不怕说难听话:“可人家八成不这么想的,我琢磨,他们家对这事儿想了挺长时间了。说不定这边又林过门,人家那边儿又会旧事重提。”

四奶奶攥紧了帕子。

她可是关心则乱了,在女儿的亲事上头一点没有平时的镇静从容。比如陆家这事儿上头,只觉得他们家知根知底。没想到还让婆婆来点破这事儿,四奶奶又是气又是恼,可是又不能在这时候说什么,只能自己闷着。

李老太太倒是一点儿不气——她遇到的事儿多了,到现在已经没什么事儿能轻易让她动容。至于陆家,她当年守寡,势单力孤。儿女幼小的时候时候,陆家也没见谁出来帮她一把。现在李家家业兴旺,她也没打算让陆家从自家占什么便宜去。说到底她的儿孙姓李可不姓陆。更别说陆家的目的不单纯,将来要是一切如意好说,要是不如意——那会不会在又林身上使什么心眼儿?这个孙女儿不光是李光沛两口子的掌上明珠,也是李老太太的心头肉啊。

等夫妻俩回了屋。四奶奶坐那儿好一会儿没吱声。李光沛过来问她:“那天给你的田契收哪儿了?”

四奶奶还是不吭声,李光沛也不能再装不知道,挨着她坐下来。

四奶奶正眼都不看他,狠狠地往旁边挪了有一尺远。

李光沛咳一声,也跟着挪挪。

这回四奶奶没再换地方,可是脸扭在一边不看他。

“这事儿…我以前也和你说过两回…”

四奶奶转头瞅了他一眼:“他家最近就没提过又想入股的事儿?”

“没有。”李光沛十分干脆的说:“一次也没提过。”

“可他们提亲,你怎么也没把这事儿和我说?你心里有数,连娘都知道,偏就我不知道,赶情我是外人是吧?”

严格来说,李光沛不提这事儿,是顾着老太太那里。虽然老太太是明理的人,可是她自己怎么对陆家是一回事,儿媳妇怎么干是另一回事了。怎么说,陆家是她娘家,被四奶奶、或是被更多人腹诽议论,这对李老太太来说,总是伤脸的。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光沛也不至于一直对陆家求亲的事儿不吐口。

但是想不到李老太太自己今天把事儿揭破了,四奶奶也就知道了。

其实此事可大可小,李光沛对四奶奶陪了不少笑脸。俗话说,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吵架床尾合——这话很是有理。

四奶奶揽着被子,一时睡不着。天气愈发热了,薄被也眼看要盖不住。朱家要是真来提亲,那女儿当然是愿意的。今天晚上吃饭时,虽然她一如往常,并没什么异样。可是四奶奶知道,女儿肯定能打听出信儿来。她翻了好几个身儿,李光沛含含糊糊地说了句:“不早了,睡吧。”

四奶奶嗯了一声,闭上了眼。

第138章

朱慕贤算着日子,他那封信捎往安州,应该是到了。虽然上一封信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他没看着,但是这种意外毕竟不多见。

那这一封信杨重光应该是收着了,也看过了。

书墨回话说从东潭带来的书已经给朱家送过去了。朱慕贤点了下头。

东潭的有家很大的书肆,常有一些新书好书来。他看见了,想着于江本地见不着,就买了回来。

书墨回完事儿出去,朱慕贤听见他在外头说:“锦云姐,你怎么过来了?”

听着锦云的声音说:“太太打发我过来,少爷呢?”

书墨忙说:“少爷在屋里看书呢。”

朱慕贤把书合上,书墨已经推开门,锦云拎着个食盒进来了。

“太太吩咐我给少爷送了些汤来。”

朱慕贤站起身来:“有劳姐姐,替我谢谢母亲。”

锦云掀开盖子,把汤端了出来。

“看您说的,太太可吩咐了,一定让您趁热喝完。还有,这看书用功也得有个节制,不能老这么绷着,晚上可得早些睡。”

朱慕贤都应了下来。

可是说完话锦云还没有要走的意思,站在一旁。书墨说:“锦云姐,你要有事儿就先去忙着,回头我把盒子汤碗给送回去。”

朱慕贤平时并不乐意别人进他的书房——这个毛病大多数读书人都有。这时候书可算是金贵的东西,能读书、藏书,那是既有身份,又有学识的象征。

锦云可不舍得这么就走,虽然书墨这样说了,可是她想着,自己是太太身边的人,和寻常人可不一样。再说,回来这么些日子了。只见过少爷两回,还一句话都没说上,她实在不甘心。所以她反而笑着对书墨说:“没关系,我这会儿闲着呢。等少爷喝完了汤。太太还嘱咐我有话说。”

她这样说,书墨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朱慕贤于是坐下来喝汤。他打小虽然是在丫鬟堆里长大的,但是后来开始读书,祖父管得严些,更主要的原因是表妹于佩姿的脾气大心眼儿却小,到于江之后,近身伺候的活儿都是书墨和另一个小厮在干。另外还有两个粗使妈妈。

锦云看着朱慕贤把一碗汤羹喝完,又含笑上前来收拾。她特意穿了一件窄袖的松花色春装,头上还带了两朵小小的桃粉色纱制绢花。探手取碗的时候,袖子向上滑,露出白生生的手腕。那弯腰时肩背腰身显得十分婀娜。

等她站直身,却有些失望的发现朱慕贤的目光压根儿就没流连在她身上。

汤也喝了,碗也收了,锦云只好的把朱大太太吩咐的话也说完。

“太太吩咐说。吃罢晚饭,让少爷过去坐坐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