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将军说,马越是神骏性子越烈,只有驯服它的主人才能靠近。

还捏捏他的手和肩膀说,根骨不错,是个习武的料子。

又问他以后愿不愿意带兵打仗。

吴峰记得自己响亮地回答,愿意。

杜将军笑道,先学好功夫,到时候去西北边关找他。

回家后跟父亲提起此事,吴峰才知道杜将军就是令鞑靼人闻风丧胆的明威将军。

从那天起,吴峰缠着父亲给自己请了个教授武功的师傅。虽然开始习武时已经十岁,错过了最佳年龄,但正如明威将军所言,他根骨好,功夫一日千里,连师傅都称赞不已。

只是,不等他学成,就传来明威将军贪墨军饷倒卖粮草,客死他乡的消息。

吴峰一直不相信,曾教导他卫国戍边的将军会克扣士兵粮饷。

再次看到记忆中那双浓黑的眉,那张清俊却英武的脸,吴峰猛地又拍了下脑门,“将军是被冤枉的,对不对?赵镜已经供认,江南征收的军粮在押运途中就已经掺杂了陈米,而承运那批军粮的就是扬州漕帮的人。”

辛大人并未否认。

以往从江南等地收上来的新米,在运往西北军中的途中,总会被军中将领换上一批陈米,只要不掺杂得过分,并不耽搁士兵食用。

而倒卖新米赚得的银两就用来抚恤战死士兵的家眷或者贴补家境困难的士兵。

明威将军当然清楚部下的所作所为,不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不知情。

十二年前,赵镜已经任职户部侍郎,他串通了漕帮,在运输新米的途中已经掺杂了大量陈米,等军中将领再次换米时,就吃出了人命。

有人便理直气壮地将军中换粮的事捅了出来,士兵自然群情激奋,加上有人居中挑唆,使得军心大乱。

更有三位将领联名上书,指认明威将军克扣粮饷苛待士兵。

值此动荡之际,鞑靼人趁机入侵,明威将军大败。

景德帝震怒,派督军王振日夜兼程赶往西北,西北军十二位高级将领尽数免职,或斩杀或入狱。

彼时,五皇子还健在,因聪敏机智常受景德帝夸赞。

赵镜在罂粟的折磨下,招供了更换粮米的事实,也供出指使他行事的人是一个姓安的太监。

安太监是皇后所在的宁寿宫里伺候的。

可惜八年前因伺候不力被烂棍打死,早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就是活着又能怎样,皇后完全可以说是安太监财迷心窍,假传懿旨。

辛大人掌握的证据已能替父亲翻案,却不能手刃仇人,他不甘心,所以还得忍也得等,一直等到仇人势败毙命。

**

六月二十三是易郎中的生辰,辛大人一早送来贺礼来,是方雕刻着荷叶青蛙的易水砚。荷叶青翠碧柳,上面还缀着两颗黄豆粒大小露珠,仿佛不小心碰到了露珠就要滚下来一般。

易郎中爱不释手,当下取来墨锭试砚,一试之下更是欢喜,“果然是名砚,发墨快且不伤毫,墨汁流润,难得,难得。”

又显摆给卫珂看。

卫珂转身告诉了易楚,“外甥女婿真会拍马屁,姐夫乐得快合不拢嘴了。”

易楚莞尔。

父亲骨子里仍是读书人,辛大人送他笔墨纸砚等物,就如同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父亲万万舍不得推拒的。

虽是易郎中生辰,辛大人却未厚此薄彼,给卫氏送了个桃木雕成的寿星翁拐杖,给卫珂送了一匣子四锭徽墨,给易楚的也是只匣子。

易楚打开瞧了眼,也以为是真石榴,正要剥粒石榴籽尝尝,触手冰凉,才发现是羊脂玉雕刻成的,顿时惊叹不已。

猛地又想起石榴的寓意,多子多福,面上一红,猛地合上了匣子。

卫珂好奇心起,问道:“我这是一匣子徽墨,你的是什么?”

易楚才不会告诉他,忙将匣子藏到了身后。

什么好东西还藏着掖着不给人看?

卫珂不由来了气,眼珠转了转,对辛大人道:“你既然与阿楚定了亲,应该也叫我舅舅才对,怎么这半天都没叫人?”

易楚又羞又恼,还没成亲呢,怎么就让人改口?

她只比卫珂大半岁,叫他舅舅还尴尬着,辛大人比他大十岁,岂不更难开口?

岂料辛大人半点声色不动,恭恭敬敬地喊了声,“舅舅。”

不但易楚愣了,就连卫珂也呆在当地半天没反应过来。

卫氏正在院子里择菜,倒是听得清清楚楚,嘴角闪过丝笑意,对卫珂道:“阿珂,今儿的大字还没写完,还不快去写?”

卫珂垂头丧气地回到屋子,卫氏也端了菜篮子进了厨房。

院子里便只剩下易楚与辛大人。

易楚悄声道:“他就是存心捉弄你,你倒是当真了。”

辛大人笑笑,“…总比他叫我杜大哥要好,而且,他辈分高,早晚都得叫,早叫早习惯。”

易楚羞红了脸,回身进了东厢房,却又站在窗前,假装着逗弄金鱼。

辛大人慢慢走过去,隔着洞开的窗扇,柔声道:“这几天让大勇订了些家具,你不去瞧瞧,我也不知道合不合你的意?”

易楚犹豫着,虽然想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宅子,可又觉得不合适。

辛大人便道:“别的倒罢了,可床上铺的褥子你总得量过尺寸才能做,总不能短一截或者长一截。”

易楚腹诽,难道你不能量了尺寸告诉我,还非得我去看?

可终是抵不过想去的愿望,轻轻点了点头。

辛大人笑道:“我买了一户姓郑的人家,两口子带着两个孩子,大的是闺女,八岁了,小的是个儿子,六岁。眼下他们在宅子里看着,明儿大勇也会过去,到时把他们的卖身契给你…你自己不方便去,请外祖母陪着,老人家经历得事多,有什么冲撞忌讳的,也替咱们掌掌眼。”

易楚很喜欢听他说“咱们”这个词,就好像两人是一体的,亲密无间。

第二天,易楚趁着买菜的空当跟卫氏去了白米斜街。宅子果然很好找,青瓦粉墙,隔着墙头能看到十余竿翠竹,又有藤蔓缠绕,蝴蝶飞舞,看上去很雅致。

顺着围墙来到正门,看到两扇黑漆漆的大门紧闭着。

易楚轻轻叩了口门环,有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迎出来。

这人中等身材,长得有点瘦,相貌很普通,但举止大方,眼神沉着,应该是个很稳重的人。

大勇紧跟着出来,招呼道:“老太太,易姑娘,快请进。”又介绍男人,“姓郑,叫大牛,在家行三,姑娘叫她郑三就行。”

说罢,引着两人往里走。

进门是雕着倒福字的青砖影壁,绕过影壁是前院,地上铺着青砖。倒座房西面两间间隔成个单独的小院是郑三一家子的住处,中间两间空着,东边一间是门房。

垂花门前种着成排蔷薇花,进了垂花门便是二进的院子,仍然是青砖铺地,东侧种了棵如伞盖的梧桐树,西边则是一小片青竹,青竹旁架着秋千,还种了两株紫藤。

正房是三间带两耳,东西各三间厢房,跟杜俏住的屋子格局一样。

正中的明间布置成待客的客厅,东次间是起居室,靠窗盘了铺大炕,东耳房则是卧室,

大勇指点着道:“这里放拔步床,床头放个矮几,那边靠墙放个衣柜和五斗柜,妆台摆在这儿…”又取出张单子来,“这是让人订的家具物什,姑娘看看有什么可添减的。”

单子列得很详细,不单是大件的家具,就连茶盅盘子碗碟什么的都写上了。

易楚捡着重要的念给卫氏听了听。

卫氏犹豫道:“按理新房里的家具摆设该由女方置备的…”

大勇笑道:“已经跟木器店的掌柜说好了,家具都送到晓望街,发嫁妆那天再抬过来。”

合着辛大人把聘礼跟嫁妆都一手包办了,还让易家得了体面。

卫氏暗中算了算,这一整套家具没有上千两银子下不来。

就这么白白给易家做了面子?

卫氏年近五十,见过不少婚丧嫁娶,有嫌弃聘礼给的少的,也有挑剔嫁妆不体面的,她还没见到辛大人这种做派的。

聘礼给的足足的不说,连嫁妆一并也置备了。

卫氏感慨地对易楚说:“…姑爷对你真正有心,就冲今天的事儿,以后你一定不能负了姑爷。”

易楚低声答应着,“外祖母,我明白。”

辛大人的心,她看得清楚,也想得明白。

易家眼下是四口人,她跟卫氏是妇孺,当不得什么,卫珂要去书院读书,没有进项不说,每年还得交不少束脩,过几年就该成亲,又得花费一笔银子。

易家的生计完全压在易郎中一个人身上。

辛大人很了解易家的家境,所以,不肯让易家因易楚的出嫁而窘困起来。

随着跟他接触增多,易楚愈加为他心折,到底是修了几辈子才修得这么好的缘分。

看完宅子,易楚扶着卫氏慢慢地往回走,眼看快走到医馆门口,胡玫气喘吁吁地追了过来…

第77章 算计

易楚停住脚步淡漠地看着她。

“我看见了,”胡玫大口喘着气,胸脯一耸一耸的,等着易楚询问。

易楚根本没有接话的念头,自从上次胡玫说她命硬克夫,她已放下往日的情分,只将胡玫视作毫不相干的路人。

胡玫见她不搭理自己,脸色红了红,却示威般昂起下巴,“我看见你去白米斜街找那个卖鱼不收你钱的男人,那天看着他对你笑的模样,我就觉得不对劲…孤男寡女在一所宅子里待了小半个时辰,”眼光流转,带着得意之色,“你们干什么了?”

卫氏重重地咳嗽两声,抬眼打量胡玫一番,这姑娘模样看着挺周正并不痴傻,怎么脑子不太好使,有带着外祖母去私会的吗?

再说,宅子里有郑三一家四口,难不成人家都是摆设?

胡玫却压根没往这里想,只觉得抓了易楚的把柄,若是张扬出去,她的亲事就飞了,又可以跟自己一样嫁不出去了。

想到此,胡玫愈加兴奋,双眼眯缝着,闪动着幸灾乐祸的光芒。

易楚却忽地笑了,轻蔑地说:“我去干什么凭什么告诉你,你算哪根葱?”

胡玫睁大眼睛,竟然还有这种女人?

跑到别人家里私会,被抓了现行,不但不哭着哀求自己别张扬出去,还敢瞧不起自己?

胡玫火气上来,手指虚点着易楚,“真是不知羞耻,不守妇道,先跟我哥眉来眼去的,又跟荣盛牵扯不清,这种水性杨花的女人竟然还有人娶?我得去跟和你定亲那人说说…”

“这位姑娘想和我说什么?”不远处传来淡淡的声音。

胡玫侧身,瞧见斜前方站着个身材颀长的男子,小麦色的肌肤,挺直的鼻梁,如刀削般的脸庞,穿一袭鸦青色长衫,手中闲闲地摇着把折扇。

阳光斜照在他的脸上,他比阳光更耀目。

辛大人看向易楚,唇角带着浅浅笑意,温柔地说:“你跟外祖母先进去,这里有我。”

易楚明媚地笑着点头,看都不看胡玫一眼,小心地搀着卫氏进了医馆。

胡玫长这么大,接触的男人除了自家父兄就是街头小贩。

胡家人个个虎背熊腰,身上常年是沾着油腥气的裋褐,而街头的小贩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衣衫褴褛举止粗鲁。

这还是她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如此丰神俊朗芝兰玉树的男人。

这个男人爱宠地看着易楚,温柔地跟她说话。

胡玫心里堵得难受,气得要命。

待易楚回到医馆,辛大人回身俯瞰着胡玫,又问一遍,“姑娘到底想说什么?”

眉眼里全然不见适才的柔情蜜意,而是冷得惊人。

胡玫从未听过这般淡漠清冷的声音,好像下一瞬就要把她整个人冻住一般。

明明是六月底,正热的天气,她却禁不住打了个颤栗,又感觉双腿软得厉害,几乎挪不动步子,甚至连站都站不稳。

辛大人慢慢逼近她,冷冷地问:“既然你不说,那我说。”伸手拔下她发间牡丹花簮头的银簮,手指稍稍一捏,牡丹花就像枯萎般,耷拉下头来。

胡玫看得目瞪口呆,这哪里是银簮,简直就是面条。

“记着,以后再见到阿楚,有多远就滚多远,否则…”辛大人将簪子往地上一扔,银簮深深地嵌在石缝里,只留枯萎的牡丹花露在地面上。

“便如这银簮!”辛大人说完,袍袖一甩,阔步进了医馆。

胡玫颤巍巍地蹲下来,想将簪子拔出来,可使了浑身的力气,银簮像是生了根似的纹丝不动。

簪子是她及笄礼时祖母送的,用了足足二两银,要是被祖母知道弄丢了,少不得又得捱顿责骂。

胡玫欲哭无泪,又无计可施,呆愣半天,好容易缓过劲儿来,挪着步子往家走。

医馆里只有一个患者坐在帘子后面,易郎中正在为他施针。

辛大人见状,自己寻了把椅子坐下,眼角瞥见台面上,易郎中已将自己送的易水砚摆在上面,不由笑了笑。

易郎中确实是极好的长辈,自从答应他跟易楚的亲事,对他是爱护有加,每隔七八日,必然会为他把脉。

又说天气渐热,将四物丸里当归减了一成,却加了少许薄荷。

当初他有意讨好易郎中泰半是因易楚,不曾想易郎中却待他如子侄。辛大人深为触动,越发想要回报过去。

少顷,易郎中收了针,叮嘱那人,“是常年劳损引起的病症,以后干活时切记量力而行。另外,天虽转热,也不可贪凉,此病最怕受寒…你且回去,过十日再来扎针。”

病患喏喏应着,服了诊金离开。

辛大人从怀里取出一本册子,“无意中在书肆看到的,虽然有些道听途说之词,可看着也能了解一二。”

易郎中接过翻了翻,是本野游记,既无书名也无作者,上面记述着著书人历年游历经过的地方,不但有地理山貌、乡俗风情还简略地画了大致的地形图。

易郎中点点头,“不错,不错,若是能再详细点,印刷成册,大可供他人借鉴,或留芳后世。”不由生起跟随作者足迹游览名胜古迹之心,“要是能亲眼看看就更好了。”

辛大人笑道:“岳父何时想去,我与阿楚陪岳父走一趟便是。”

易郎中突然想起以前他也说过这句话,还是谈到都江堰的时候,他说陪自己去一趟,当时便说得那般笃定。

哼,难不成一早就知道他定然会将阿楚许给他。

两人正说着话,卫珂一个箭步蹿了进来,张口便问:“姐夫,您这里有剪刀吗?”

易郎中指指药箱,“在里头。”

卫珂拿着剪刀走出门外,不一会,乐呵呵地进来,“真是稀奇事,地上开了朵银牡丹,正好让我看到了。”摊开手心让两人看。

辛大人自是知道怎么回事,没加理会,易郎中却道:“好好一支簪子,肯定是别人落下的,你这会给人剪断了,待会有人来寻怎么办?”

卫珂道:“另外半截长在石缝里,怎么也拔不出来,要不我也想不到这个法子。”

辛大人看了眼簪子,道,“簪子都拧巴成这样了,估计是人不要了的。舅舅尽管留下,真有人来找,照着分量赔给他就是。”

卫珂平常吵着易楚喊他舅舅,又让辛大人喊,可听辛大人真的这样叫,又觉得脸上挂不住,却不敢答应了。

不过这番话着实说在了他的心里头。

便用称草药的戥子称了下,约莫一两六分银。

卫珂美滋滋地将银簮头放进怀里,对易郎中道:“姐夫,若是有人问起,你就给按数赔给他。”反正,他捡到手的银子是绝对不会再掏出去。

易郎中拿这个跟自己女儿一般大的小舅子没办法,只笑着点了点头。

且说胡玫回到家,闷坐在房间里,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忿。

当初,她跟易楚姐妹要好,经常约着一起到枣树街闲逛。虽然易楚姐妹长相都出挑,可她也不差,而且,她家境好,穿戴比易楚姐妹要好上一截。

再加上,易家只姐妹两人,而胡家却齐刷刷五条大汉子。

谁不想跟这样的人家结亲?

所以,上门提亲的人不说踏破了门槛,可也是双手数不过来。

祖母跟娘亲挑花了眼,说张家家底薄,怕她嫁过去受穷;说李家男丁少,人丁不兴旺;说钱家婆婆卧病在床,进门得伺候老人;说孙家小姑嘴利,怕被小姑挤兑。

那时,易家根本没人上门,易家姐妹长得再好有什么用,当不得银子花,也当不得劳力使。

可现在,易齐得了贵人青眼,到贵人家里享福去了。易楚虽然退亲退得不光彩,还落了个克夫的名声。可现在又定了亲,而且那男人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比荣盛强了百倍不止。

被退过亲的女人还能找到那样的人家,她为什么就不行?

又想起,前几天到顾瑶家里,假装无意地说起易楚的亲事。

她不过说了句易楚命不好,家里人丁单薄,兴许这次亲事也成不了。

顾瑶劈头盖脸地好一顿把她抢白,“…上次退亲完完全全是荣家的不是,跟阿楚有什么关系?易家人口少,可人家家里父亲慈爱女儿孝顺,和和美美的,你家倒是人多,可你打听打听,有几家像你们家的,老的还在,小的还没成家,都一个个分了出去。”

胡玫听得面红耳赤,还没来得及分辩,顾瑶又说:“以后要是再说这种话,那就别来了,我们顾家不欢迎你。”

顾瑶的嗓门大,说话的时候正在院子里洗衣服,恐怕街坊四邻不用侧着耳朵都听得清清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