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振衣猜得一点不错,来者就是九灵元圣。可不要小看这只狮子精,他如今已是天庭东极妙岩宫的第三号人物,太乙门弟子都称他为元圣大老爷。九灵元圣不是一头坐骑吗?为什么地位如此之高?仙家高人“坐骑”的概念与一般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是祖师的护法,而且如今已有金仙修为。

梅振衣的见识阅历远胜他此时的修为,这当然是好事,但也有小小的弊端,那就是他对仙家高人没有太多惊奇感与敬畏心,因为见过的高人已经太多,比如他还会在清风这样的金仙面前嬉皮笑脸讨价还价,见到张妖王那样的真仙还起了收服之心。

但对于其他修行弟子而言,天庭金仙绝对是敬畏与仰望的存在,有这种修为,大多早已是一派祖师,就算不是一派祖师,也有与仙界各派祖师平起平坐的地位。清风曾说过,整个天庭仙界,金仙也不足百人。

太乙天尊是最早在天庭开辟洞府的道家十二金仙之一,地位十分之尊崇,而且太乙门除了祖师之外,还有两大金仙,一位是太乙天尊座下大弟子灵珠子,另一位就是他的坐骑九灵元圣。

一门三金仙,“天尊”的名号不是随便叫的。这一点就连当年的地仙之祖镇元子也比不了,清风与明月有金仙修为,却不是镇元弟子。镇元子本人的修为虽不在太乙天尊之下,亲传弟子中飞升成仙者过百人,但却无人成就金仙。

九灵元圣见众人行礼,把阿斑抱入怀中呵呵笑道:“不必多礼,我奉天尊之命而来,一入乾元山神识有感,于是先到药田来看看,却发现这个小东西戴着我当年之物。…你们正摆着酒菜?那就一起喝两杯吧。”

众人连忙迎九灵元圣入席,轮番端杯敬酒,席间闲聊才得知九灵元圣下界原因,事情始末竟要从六十年前清风、明月出走五观庄说起。

当年的事,梅振衣在入境观中都经历过,但他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旁观者,不了解其中玄机内情。现在听一位金仙面对面的解释,才明白事情远比自己亲眼所见要复杂的多——

大乘天为什么要发宏愿下界为玄奘?镇元大仙为什么要留客五观庄?清风为什么会打出昆仑仙境?太乙天尊为什么会恰好在六十年前下界现身乾元山?九灵元圣为什么会在西行路上当妖王与玄奘师徒起了冲突?

这一切都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各位金仙、菩萨极擅推演,却又不能尽数推演其余高人的变数,顺势而为纷纷插手其中,仅看表面,一般人根本搞不清楚他们都在做什么。

首先要从大乘天发宏愿转世下界说起。先介绍一下佛门菩萨果与道家金仙成就的区别,两者不好说谁高谁低,但是证菩萨果位过比求证金仙条件更特殊。

修为到了,发愿心历化形天劫,有了灵台开辟之功,就是道家所谓的金仙成就,简单明了。但是求证佛门菩萨果位,须发度已度人的宏愿心,修行圆满之后才能成功。勉强说区别的话,金仙成就可能只是自己的修行,而证菩萨果位却不是一个人的事。

大乘天的修为已有类似金仙的成就,所谓“大乘天”,就是他在佛国净土延伸开辟的一片仙界,既是道场也是法号。但是这种修为毕竟与道家金仙不一样,大乘天仙界只是他的专属灵台道场,别人可以进入却无法凿建修行之地,更无法一起延伸开辟。这种果位在佛门叫做“各乘天”,想当年的韦驮天与如今的熊居士,也是这种修为境界。

大乘天欲证菩萨果,所发宏愿心就是佛法大行于中土,对佛门修士来说当然无可挑剔。他选择的时机非常巧,正好是李唐立国,追封道祖为先祖,道家大行于中土之时。这就埋下了各派门户之争的种子,但当时还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

仙界高人诸如金仙、菩萨,很难简单的说有没有门户争斗之心,但门户分别心肯定是有的,一方面彼此可以成为好友印证修行相通之处,另一方面修行的最终去向确有分别。世间人信奉什么看似对仙界没什么影响,但实际上的牵扯还是挺大的。

修行人超脱生死轮回之后去的是已经开辟的仙界,比如天庭。有金仙成就还可以自行开辟一片仙界,以灵台愿心化转而成。但金仙开辟仙界,同样也受法力与“见知”之限,绝大多数金仙并不是孤辟天地,而是来到早已开辟的广袤仙界中,在此基础上延伸开辟仙家洞天,与原有仙界连成一片。

前文说过,这么做有两个极大的好处:一是能领略仙界中各位仙家的造化之功,弥补自身修行中见知的不足,二是能广结仙缘,同享仙界中自己无法造化之物。原先的仙界主人也很乐意,仙界本是他灵台中化转而出,别人以法力在此基础上延伸开辟,所造化出的一切也印入仙界之主的灵台之中,等于延伸了他的神识与见知,互相都有益处。

无边玄妙方广世界最大的一片仙界就是天庭,天庭是在凌霄圣境的基础上,多位大德金仙灵台造化之功而成,除了各金仙各自开辟的洞府之外,还有广袤的空间,正适合仙人们在仙界修行。没有金仙境界的仙人们虽无开辟之功,但可以在既有仙界中建立洞天与各类仙家景象,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假如这些仙家高人在人间的道统传承式微,就意味着飞升来此共同凿建仙家景象的门下弟子越来越少。假如修证金仙的人越来越少或者各金仙不再来此,也意味着这一片共享仙界继续开辟延伸的范围越来越有限。

道统传承与否,要看道法是否适合世人,也看世间是否有可造之材,这本应顺其自然勉强不得。人世间众生轮回,你度化你的弟子,我点化我的传人,通常情况下没什么好争。但如果出现一教大盛,欺夺世间之信,排挤他门传承的情况,就会影响到仙界。

两教都欲“大行”,争夺类似“国信”的地位,必有潜在的冲突,甚至牵扯到天庭与佛国。

佛教传入中土流行,有各种客观原因,但还有一片地方佛教始终无法流行,就是各派修士散落分布的昆仑仙境。

昆仑仙境是自古出世清修之地,众人无红尘俗务之扰,佛家“众生皆苦”的修行发愿在这里流行不起来。就算有守望这种高僧在龙空山立寺一千六百多年,引万人过奈何渊,但是昆仑仙境中佛门传承一直式微,佛家修士很少。

可是在昆仑仙境之中,偏偏出现了一个异数,就是地仙之祖镇元子,他也注意到了玄奘西行求法将来的影响之广,觉得这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镇元子是昆仑仙境中自洪荒之时最早成就地仙之人,飞升成仙犹在西王母之前。成就金仙之后,他留在闻醉山没有去天庭开辟仙家洞府,在一千二百多年前镇元子开辟了万寿山仙界,独立于天庭与佛国之外。

镇元子身为地仙之祖,当然希望万寿山能与天庭平起平坐成为另一片仙家飞升之所。但是万寿山千年经营,仅是他自己门下的弟子飞升之所,并无其它的金仙来合力开辟,也无仙人飞升至此安置洞府,远不能与天庭相比。这是历史传承积累的原因。

镇元子当年在五观庄一番人身果法会,用尽推演心机结交佛道两家,盛事传遍昆仑仙境与仙界,特别是借此机会结交了佛门,吸引不少佛家高人去万寿山作客,也吸引了许多不愿意去天庭的飞升散仙去了万寿山。

五观庄法会,得益最大的当然是镇元子,只有一个变数,那就是清风与镇元子闹掰了。清风从闻醉山出走,一路打出昆仑仙境,闹了那么大的动静,恐另有用意。昆仑仙境中的晚辈弟子不知底细,处处与二人为难,清风也不在意,仙界中的诸金仙获悉后怎会不清楚内情?

清风以这种方式离开闻醉山,多余的话没说一句,却等于将玄奘西行的伏笔以及镇元子的如意算盘公开了,所有的“包袱”都抖了出来,引起了整个仙界的注意。至于今后的变数,各人自去推演吧。

清风当年经过乾元山,惊动了太乙天尊亲自下界,却恰好听见太乙门两位药园童子在议论六十年一度的闻醉山地仙之祖法会,言语之中竟对本门师长隐约有了怨望之心。太乙天尊意识到镇元子在昆仑仙境的动静不小,有广收世间散修为万寿山所用,凌驾于昆仑仙境各派之上的用意。

于是太乙天尊也在乾元山招集法会开讲,恰好在闻醉山法会之后,六十年过去了,地仙之祖法会又要召开,这一次太乙天尊没有亲自下界,却派了门中另一位金仙九灵元圣来到乾元山,与当年一样,也在闻醉山法会之后招集乾元山法会。——这便是九灵元圣的来意。

听说了这些,梅振衣有恍然大悟之感,也想通了当初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他笑道:“我们来的真巧,恰好赶上九灵元圣前辈开讲法会,一定要借此福缘听闻仙家妙法。”

九灵元圣却哈哈大笑道:“其实以二位的修为身份,这种金仙法会,听不听都无所谓。”

梅振衣不解道:“前辈此话何意?难得金仙讲法,怎么听不听都无所谓吗?”九灵元圣接下来的解释,却让他茅塞顿开——

金仙在仙界开法会,主要是指点那些自悟修行飞升的散仙,这些人没有祖师传承,或者祖师修为有限无法指点成仙之后的修行。开讲的内容无非是仙界修行与人间异趣,如何凿建仙家景象与修行之地,高深一些的内容可能还涉及化形天劫与金仙成就。

这种大范围的公开讲法,不可能是一对一的点化传授,也不会公然传授本门秘法,只是一种修行感悟上的点拨。对有些人可能很有用,对另外一些人可能毫无意义。

跑到人世间来开讲金仙法会,上述内容就不合适了,因为听众不是散仙。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对一群字都不认识的人,讲解诗词格律几乎没有意义。那么讲什么呢,只能讲“识字的好处”,具体到眼前这种情况,那就是“成仙的妙处”,坚定众人的修仙之愿而已。

对于那些没有仙师指引,也没有完整道法传承的江湖散修和山野妖王来说,听一听也很有好处,因为他们以前可能并不了解,只是自己在迷雾中摸索看不清方向,听闻这种法会,修行所追求的前景变得清晰了。但是对于梅振衣与知焰而言,确实没什么必要。

公开的法会,不会传授本门秘法,涉及到高深的内容,只是一些修行上的感悟心得,如能与自己的修行相印证,听一听也有收获,尤其是本门弟子或修炼类似法门之人。

对于昆仑仙境众散修而言,镇元大仙亲自跑到闻醉山开法会没什么必要,掌门乔散人开讲就足够了。既然没必要,为什么镇元子还要来,而且六十年一度坚持不懈呢?还有其他的目的。

借地仙之祖法会的名头与影响,吸引昆仑仙境众散修甚至其他门派的弟子来到闻醉山,不仅能传扬万寿宗的声望,还能吸引尽量多的修士拜入万寿宗门下。譬如今天的万寿宗掌门乔散人,四百多年前就是这么来的。这样做对壮大万寿山仙界有好处,但另一方面,后世的万寿宗弟子难免良莠不齐。

“振衣,你若想在青漪三山自立门户,未尝不可效仿镇元大仙的手段,邀请各位前辈高人开讲法会,引天下修士前来善结福缘。只要不谋一门独私、不滥收弟子传法,也是扬长避短之举。”知焰一边听九灵元圣说话,一边以无语观音术与梅振衣交流。

第184回、仙身无有凡伤血,超脱却怀悲悯时

梅振衣也用无语观音术说道:“我们又想到一块去了,其实不仅可以在青漪三山开讲法会,茶话会、联谊会、法宝灵药展示交流会、弟子修为切磋大会…这些都可以考虑啊?就等时机成熟,办法有的是。”

一边私下交流,知焰又问九灵元圣:“法会开讲因人而异,既然是前辈来,总有与众不同的点拨之处才是?”

九灵元圣一边喝酒,一边从桌上拿吃的喂阿斑,笑着说道:“说的不错,每位金仙开讲,总有各自殊胜之处,讲法时以妙语殊胜神通,将种种玄妙境界印入神识,不论解与不解,今后修行中有可印证时自会忆起。”

梅振衣也问:“那么前辈所讲,适合什么样的修士听闻呢?”

九灵元圣大大咧咧的介绍:“什么人都可听,对于二位无所谓,但有三种人听闻我讲法可能收获最大。一是自悟修行的山野妖王,二是太乙门弟子,三就是这种灵智初开的小畜生。”一边还敲了阿斑的脑门一下,阿斑有些不满的叫了一声。

梅振衣:“阿斑听得懂吗?”

九灵元圣:“它现在当然不懂,但会印入神识中,将来修行过程中或可逐渐开悟。”

阿斑的运气真不错,一出蛮荒就碰到了九灵元圣开讲法会,与其他金仙不同的是,九灵元圣本就是瑞兽出身。梅振衣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敬了一杯酒又说道:“自悟修行的山野妖王我认识十位,在蛮荒深处的龙空山中,不知前辈几时开讲,我能否请这十位妖王来听?”

他想起了龙空山十大妖王,应该是最适合来听九灵元圣开讲法会的人,与人结交不该总想着自己能得多少好处,有他们福缘也不能忘了。风清很诧异问道:“梅道友怎会认识蛮荒深处的妖王,而且还有如此交情?”

月明也说:“昆仑仙境的法会,有邀约听闻与公开宣讲两类,就算是公开宣讲,也是面对自古天成道场中的各家修士,没听说过特意邀请蛮荒中的山野妖王,一来他们不知讯息,二来也不知规矩法度可能与其他修士起意外冲突。你们与那龙空山十大妖王,究竟是什么交情?”

梅振衣交代了自己上龙空山采药,遭遇以及收服十大妖王的经过。九灵元圣一顿酒杯,伸出大手拍了梅振衣的肩头一下,很爽朗的喝道:“好小子,够意思!碰见这种事不仅想着自己,还惦记着山野妖王,老子当年也占山当过妖王!…你写一份请帖,我派人送到龙空山,就算是你的面子,我特意请他们来听闻法会。”

梅振衣当即起身致谢,又一指阿斑前腿上的兽环道:“这一对神器妖王扣,是前辈失落之物,今日得见正好归还。”

九灵元圣:“这东西不仅可以用来锁拿约束,也可以作为防身攻敌的法宝,当年我祭出妖王扣,却没有锁住心猿悟空,被其打落不知去向,怎会落到你们之手?”

梅振衣不知更多的内情,只知这一双护腕后来落到了吴王杜伏威之手,梅毅因为护卫有功,杜伏威把护腕赐给了他,梅毅又将护腕送给少爷防身。现在既然见到九灵元圣,当面归还也是示好结交之意。

九灵元圣却摇头道:“这东西锁了我八百年,天尊管教约束之意自不敢怨恨,但我也不想再要妖王扣了。我与阿斑这小崽子有缘,看见它龇牙咧嘴的样子,就想起我当年未成道之时,你们留下吧,将来就给这小崽子做护身法宝。”

说到这里,酒没了,九灵元圣一拍桌子冲风清、月明道:“怎么就这点酒?我难得来一趟你们的地盘,话说的正高兴,酒得管够吧?”

风清连忙说:“元圣大老爷别着急,本没想到你会来,这就去添酒。”他与月明起身去拿酒了,月明小声道:“大老爷海量,药田中备的酒肯定不够,我们去金光洞取吧。”

两人飞天赶往金光洞,梅振衣却对九灵元圣刚才的话来了兴致,试探着问道:“我听闻前辈当年离开东极妙岩宫,占山为妖王,曾与西行求法的玄奘师徒起了冲突,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后世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一段描述,分别是第八十九回“黄狮精虚设钉耙会,金土木计闹豹头山”与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净九灵”。

按书中所讲,玄奘师徒西行路过玉华王府,三个徒弟收三位王子为徒,卖弄宝贝法器,玉华王请人照样打造兵器,夜间却被一只黄狮精偷走。后来心猿悟空赶来取走法器,烧了黄狮精的洞府,还打死了洞中所有的小妖。

此举激怒了黄狮精的祖师爷九灵元圣,率领满山妖狮攻打玉华城,将玉华王与三位王子全部拿下,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太乙天尊下界,带走了坐骑九灵元圣,这番闹剧才收场。

九灵元圣听见梅振衣的问话,却一皱眉道:“你听谁说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梅振衣:“可能传闻有误,我想向前辈求证实情。”

事情从当事人口中说出来,又是另外一番情况。九灵元圣不是私自从天庭下界的,而是太乙天尊让他去人间的,出发的地点就是昆仑仙境乾元山。

六十年前太乙天尊下界,带着护法坐骑九灵元圣,也听说了五观庄之事。当乾元山法会结束之后,天尊对九灵元圣说:“你难得下界一趟,不必着急回天庭,可去人世间游历一番。我另一事吩咐,有机会的话,你去探一探玄奘师徒的底细。”

九灵元圣是带着任务下界的。他本就是一只瑞兽雪狮子成精,被太乙天尊收服之后,传以出神入化修行之法,修炼九头化身圆满历劫成仙,后来又有了金仙成就。到人间之后九灵元圣没有乱走,就在玄奘西行路上占山做了妖王,指点一批小妖修行,日子过的倒也逍遥。

两年之后,玄奘师徒路过,心猿悟空于玉华王府卖弄法宝,九灵元圣分出九头化身之一黄狮精前往窥探,顺手偷走了金箍棒、紫金钵、九环锡杖,弄回来好好研究。妖王做事倒也直接,既然是探底细,那就连法宝也琢磨透了。

心猿悟空赶来夺回了法宝,黄狮精遁走,心猿悟空却打死了洞府中的所有小妖还放火烧山。黄狮精大怒,赶回山问心猿悟空:“我偷你法宝,你已取回,为何还要打死这些小妖?你当年在五观庄偷人身果,也未见自承死罪,为何欺他人太甚!”

心猿悟空最恨别人揭短,当即挥棒来打黄狮精,并使用分身术包围偷袭,黄狮精不敌被其斩灭。这下九灵元圣火了,本尊亲自出马,率麾下妖兵攻打玉华城,将玄奘、猪八两、玉华城主及家眷一股脑的捉去,这件事就闹大了。

太乙天尊的本意只是试探玄奘师徒的底细,推演世事的发展,并不想与佛门公然撕破脸皮,见此情景,亲自下界带走了九灵元圣,放了玄奘等人。——这就是事情的经过。

梅振衣好奇的追问:“天尊把你招回时,没说别的吗?”

九灵元圣:“怎么没说别的,天尊呵斥我‘要是真有本事,就弄死那只猴,谁也不能说什么!你拿玉华王父子出什么气?’可惜我虽不惧心猿悟空,却也弄不死他,他有金刚不坏之体与金仙不灭之身。”

知焰:“天尊还说了什么?”

九灵元圣:“天尊还说了,心猿虽顽劣难驯,但只是躁动业力之源而已,一番争斗已打出底细,不足大虑。倒是那玄奘西行之举不可小瞧,将来纷争恐难预料。”

梅振衣:“我有一事不解,玄奘西行,为什么带着心猿悟空这个弟子?一路惹业造孽不少。”

九灵元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心猿悟空也除魔甚多。大乘天发宏愿心入人间,已经轮转九世,每世求法都于西行路上遭遇不测。菩萨无奈才做如此安排,没有心猿悟空这个狠角色也不行,要知道,也有很多邪魔外道不希望大乘天成功,其中的是是非非就复杂了。”

这么一说事情还真复杂了,大乘天入人间,九世求法皆遭不测,到了玄奘这一世,身边还真需要心猿悟空这么个狠角色。他不怕惹业造孽,出手就是杀伐,才能一路震慑群魔,帮助玄奘完成宏愿。但这样一来也未免杀伐过滥生事太多,连明月仙童都好悬遇难。

梅振衣又想起清风仙童执意要对他点破何为天刑雷劫,好似就是在提醒他将来要注意杀伐之道。他又觉得有些不对劲,那心猿悟空应该早知天刑,怎么毫无忌惮呢?他刚一动念,知焰已经开口问道:“那心猿悟空好生厉害,金刚不坏之体与金仙不灭之身是什么意思?”

据说当年西天佛国教主无量光在人间斩却离乱杂念,化为九窍顽石,并说了一句话:“世人乱念难消,如此顽石不化。”后来须菩提尊者云游路过诵《金刚经》,九窍顽石闻诵经声自感成灵,化为似猿似人之形,就是心猿悟空。他拜入须菩提门下修行,因其天生特异修成金刚不坏之体,却因顽劣不堪被逐。

心猿悟空曾上仙界溜进了道祖的兜率天宫,将道祖留下的九转紫金丹吃了个干净,也不知一共偷吃了多少,反正没把他药死,却因此炼就了金仙不灭之身。所谓金仙不灭之身与金仙成就是两回事,是指他炉鼎变换几乎无穷无尽,灭了一副还有一副,很难伤及其形。

此事引起天庭震动,玄穹高上帝亲自到佛国灵山质问,无量光出手惩戒,将心猿悟空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大乘天发宏愿下界,九世求法不成,待到玄奘之时,观自在请佛旨将心猿悟空放了出来,让他拜玄奘为师,护送其西行求法,并以紧箍咒约束。

这就是心猿悟空的来历,梅振衣却听见了另一个很感兴趣的话题,他连忙插话问道:“仙界之中有九转紫金丹吗?”

九灵元圣:“当然有,天尊当年为救我师弟灵珠子,就曾炼成一炉九转紫金丹,连我都沾光服过一枚呢。可惜现在没有了,原本有急用还可上兜率天宫去求,但自从心猿悟空偷丹之后,兜率天宫也没了常备的九转紫金丹,想用得自己去炼。…哼,我就不信心猿悟空能自己溜进兜率天宫,一定是有人暗中帮忙!”

知焰截住话头问道:“既然太乙天尊曾炼成九转紫金丹,手头就没有备用的吗?”

九灵元圣:“这种东西向来难得,门下弟子这么多,谁不需要呢,一旦炼成也就用完了。炼制九转紫金丹不仅采药过程艰难,而且药引也太难得,不是那么容易炼的,况且这一阵子没有波若罗摩花开放,仙界也无人炼成此丹。”

“药引怎会太难得?一杯仙人血不是很难求吧?”梅振衣很意外的问。

九灵元圣笑着反问:“你的丹方上所记药引是仙人血吗?”

梅振衣有些紧张的答道:“是啊,有什么不对吗?”

九灵元圣:“没什么不对,假如以仙人血为药引,也可炼成九转紫金丹,但是,你见过仙人流血吗?”

你见过仙人流血吗?这句话把梅振衣问的愣住了。九灵元圣又解释了一番,历天刑飞升成仙,早已不是血肉凡躯,仙人炉鼎也可能被天劫所灭,也可能受法力折损之伤,却不会象凡人那样受伤流血。

至于人间历世、功德等等化身,这一世化身修行未成时,有的也可能会流血受伤,但那不是真正的本尊仙身之血,总之一句话,世间就没见过所谓的仙人血。梅振衣不是仙人并不知晓,所以没特意问过师父,而钟离权、清风等人也没告诉他。

话说到这里,风清与月明取酒而回,听见炼药的话题也很感兴趣,开口问道:“既然没有仙人血,那么天尊当年是怎么炼成九转紫金丹的,一定另有药引吧?”

这也是梅振衣最想问的,一问之下,还真有!没有仙人血,但可以用另一种东西代替,就是千年灵血。所谓千年灵血,就是自感成灵修炼千年的妖精之血,人间虽然罕见,但也不是找不到。

但是用千年灵血为药引炼制紫金丹有两个弊端。炼丹与炼器一样,不能保证每次都成功,在炼制过程中也有损毁的可能,用千年灵血炼制,损毁的可能性非常高。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一炉九转紫金丹只能成丹一枚。

梅振衣有些发懵,他炼制九转紫金丹,需要的人很多,至少就有白牡丹、何幼姑、提溜转等人,只成丹一枚无论如何也是不够的。如果让他再去炼制,别的灵药还好说,可是那温心寒玉髓却很难再得到第二枚。

还好他并不糊涂,随即反应过来,又问道:“前辈刚才说太乙天尊曾炼成一炉九转紫金丹,不仅救了灵珠子,而且您还得到一枚,一定不是用千年灵血为药引。”

九灵元圣点头道:“是啊,真正的药引另有其物,丹方上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此丹太过神奇,有炉鼎造化之功,因此传世应留缺笔。”

梅振衣起身给九灵元圣斟了满满一大碗酒,央求道:“前辈,您就别卖关子了,都快急死我了,究竟是什么药引?”

太乙天尊炼制九转紫金丹,用的是什么药引?不是仙人血,而是——仙人泪!

真正的仙身不会流血,但真正的仙人也是会留泪的,一滴药引就可以炼制一炉九转紫金丹。道祖当年炼制的九转紫金丹,药引是太上忘情之泪。太乙天尊炼制九转紫金丹,药引是他自己的泪,因为其弟子自拆骨肉还父母,太乙天尊感叹悲悯流泪。

这种药引也是相当难得,以仙人之安稳定心与超脱性情,也能落泪,那得是什么样的孽业机缘?知焰轻声道:“振衣,你炼制九转紫金丹是为了救人,但若因此让仙人落泪,所救之人还不抵所造之业。”

梅振衣眯着眼睛沉思,似是自言自语道:“我见过仙人落泪,也知道哪里有药引,就在清风仙童的指尖,眼下就等着波若罗摩花开,可以炼成九转紫金丹。”

第185回、昨夜漫山花梦绽,可怜春来人未还

梅振衣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很多,比如九转紫金丹的药引,丹方所载是传世特意留的缺笔,因为此丹太过神奇,有移转炉鼎造化之功。孙思邈虽为一代神医,外丹造诣天下无双,但他也从未炼制过九转紫金丹,因为丹方中的药材是万难收集齐全的。

千年夜明砂之类就不说了,只说两味药,一是波若罗摩花,人间根本没有,更难得的是另一味药——草还丹。这种东西梅振衣上哪里去弄?

有一件事清风仙童没说,那就是草还丹也分两种,一种是天地灵根上结的,叫人身果,扎根于人间却如同仙界,一万零八百年才得三十六枚。还有一种情况,同样一株树并无仙灵不染之气汇聚,那么就不是天地灵根而是普通的草还丹树,三十年一结果。但这种情况只是理论上存在,因为到目前为止,草还丹树只有那一株天地灵根。

清风仙童是昆仑仙境第一药田的开辟之人,又守护了天地灵根一千八百年,不仅熟悉天下各种灵药,而且很了解草还丹的药性。所以他知道可以用另一种东西代替九转紫金丹中的草还丹,那就是温心寒玉髓。

丹方与药方一样,也讲究君臣配伍,如果一味药有缺,可用同样药性的另一味药代替。比如后世同仁堂所制“牛黄安宫丸”,原方中要用到天然牛黄与犀牛角,用人工牛黄代替天然牛黄区别不大,但是犀牛角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用,只能用水牛角代替,药性是一样的,而药力却大打折扣。

用温心寒玉髓代替草还丹,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所炼成九转紫金丹的药力与原方所载相比是有折扣的,或者说是另一版本的九转紫金丹。而用千年灵血为药引代替仙人泪,药性不会受影响,却能影响成丹的数量与成功率,这是炼丹与普通制药不同之处。

假如一切按原方炼制成九转紫金丹,用人身果入药,有什么药力呢?

服用之后在千年之内,只要定坐运转周身神气,法力增长即可精进无碍,如同身处仙灵洞天。另有一样奇效,如果本尊法身被毁,只要神识未散就可以重新凝聚法身,相当于多了一个真正的渡劫法身,不必转世托舍重修。

用人身果入药,一枚可以同时炼制十二炉,条件是炼丹者能搜集齐十二炉其他的药材与药引,并且有本事同时炼制十二炉九转紫金丹。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当然了,炼丹者也可以只炼制一炉,人身果多余的部分可以给别人服用,也不算浪费。

为什么是给别人服用而不是炼丹者自己服用呢?因为人身果离枝之后不可久存,必须在两个时辰之内启炉炼丹,就没时间定坐化转人身果的药力,最好是把剩下的部分给别人服。

这样炼成的九转紫金丹自然药力最为神奇,可是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普通人甚至一般修行弟子根本无法服用。修为不到地仙境界,服用此丹等于消融炉鼎血肉的致命毒药。

清风让梅振衣用温心寒玉髓取代人身果炼丹,药力是有折扣的,但却有一样好处,那就是普通人也可以服用,虽然过程也很凶险,但只要小心护法,还不至于一定毙命。如此“改方”非常巧妙,药力并不一定就是越强越好,还要看用药的目的,假如是原方中的九转紫金丹,不仅难以炼成,而且白牡丹、何幼姑、提溜转等人根本就无法服用,也偏离了梅振衣炼丹的本意。

就算是药力打了折扣,但是“改方”后的九转紫金丹仍然神奇无比。

它首先有移换炉鼎之功,对于有修行根基的人相当于脱胎换骨、炉鼎新成之妙,就算对普通人,也等于拥有全新的、毫无缺陷身体,有生之年青春永驻。对于那些化为人形的妖物来说,服用此丹可以拥有真正的化形之身,还可不失去原有的特异神通。

它还有一样奇效,那就是对有出神入化修为者来说,假如因为各种原因陨落重入轮回,只要神识未散,不论轮回为何人,服用九转紫金丹之后,虽不能立即恢复前世的修为,却可以恢复与前世一样的身体炉鼎——只要你愿意的话。

既然有丹方传世,说明以前有人炼制过原方中九转紫金丹。梅振衣推测,心猿悟空在兜率天宫偷吃的那一批九转紫金丹,应该就是按原方所炼,因此他炼就了金仙不灭之身,至于道祖当年在哪里得到的人身果,梅振衣就不清楚了。

话说孙思邈传下的九转紫金丹方,在人世间有两派传承,一是丹霞派,二是青漪三山中梅振衣的后世弟子,传世仍留缺笔,药引写的还是仙人血。

青漪三山秘传的丹方中加了两处注解,一处是在草还丹后面,写着“可用温玉髓替”,一处在药引后面,写着“可用千年灵血替,只成丹一枚”。在药方的最后,梅振衣还加了一句话“此为副方,仙界另有正方,吾别称为大罗成就丹。”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不提。

上述这些内容,是梅振衣听闻九灵元圣讲解药引时想通的。他怎能在一时间想明白这么多事呢?别忘了他如今已有地仙修为,虽刚历苦海还算不上出神入化,但也有了灵台推演之能。推演别的事或许生疏,根据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推演自己最擅长炼药之道还是很自如的。

梅振衣在灵台中推演,同席的月明、风清却很意外的问道:“道友欲炼制九转紫金丹,竟然不是为自身修行所用,而是为了救人,这与我太乙门的祖师爷当年之举差不多,不知你要救的是何人?”

“洛阳牡丹花神,她叫白牡丹。”梅振衣答话的同时还在灵台中推演,说出“白牡丹”三个字,忽然神识一动,灵台推演定境全部散灭,没来由的有了一种非常不妙的感觉,有一个念头似是凭空钻入脑海——白牡丹出事了。

说话的好端端的,梅振衣脸色突然就变了,一手抚额一手扶着桌子站了起来。众人都注意到梅振衣的变化,知焰扶着他问道:“振衣,你到底怎么了?”

“灵觉有感,白牡丹情况不妙!”梅振衣喘了一口气答道。修为有了推演之能,往往遇事之时灵台中有自然的感应,称为仙家灵觉。

这种仙家灵觉不是无所不能,受到很多限制,同时还要机缘巧合。比如对其他人的莫名感应,必须是你很熟悉,并且是能够牵扯心念的人。梅振衣对白牡丹不能算很熟悉,但对付小青却是再熟悉不过了,白牡丹绝对能牵扯他的心念。

他来昆仑仙境采药就是因为白牡丹落难,此时提起白牡丹,机缘巧合以致灵觉忽动,觉得白牡丹出事了。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也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是一种朦胧的感应。

知焰:“既然如此,我们速回人世间,到洛阳一看究竟。”

白牡丹假如真的出事了,还真不是时候,波若罗摩花要在两年后才能开放,梅振衣尚未炼成九转紫金丹啊!

上次他见过白牡丹,虽然衰弱已极,自身修行无回天之力,但是在清静小园中尚可藏身。有玉骨扇与紫石芝,五年之内应该没什么大凶险,所以梅振衣才会想到炼制九转紫金丹相救,移换炉鼎让她从花丛中脱身。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梅振衣历苦海初成地仙,采到了千年夜明砂收服十大妖王,接着找到了波若罗摩,又巧遇九灵元圣讲解丹方,运气简直好到了极点。但白牡丹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事,真有些乐极生悲之感,具体是怎么回事还不清楚,要赶去洛阳了解究竟。

梅振衣与知焰说走就走并未耽误,临行前给龙空山十大妖王写了一份请帖,邀请他们速来乾元山听闻九灵元圣金仙法会,并叮嘱若干行止注意事项,莫与其他昆仑修士起不必要的冲突。

他们将阿斑暂且留下,吩咐道:“阿斑,你要听元圣大老爷与风清、月明两位仙长的话,不要调皮闯祸,守好波若罗摩花,我们办完事就回来接你。”然后就匆匆离开了乾元山赶往瑶池,穿越昆仑仙境结界门户回到人世间,飞天往洛阳而去。

这一路行游历练,来时是那么悠闲从容,去时又是如此匆忙急切。

人世间已是大唐载初二年(公元690年),梅振衣离家行游之后,洛阳发生了很多事。

去年的时候,有一位僧人法明杜撰《大云经》四卷,经中称武后为弥勒出世,当为阎浮提主。所谓“阎浮提”是梵语,含义很广,可引申为“美好人间”之意,所谓“阎浮提主”,就是指代人间帝王之意。武后非常高兴,下令颁行天下,长安与洛阳皆建寺珍藏。

接着侍御史傅游艺又邀集关中百姓近千人,搞出一份联名上书,呼吁武后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武后驳回上书,却升了傅游艺的官。

这样一来朝野内外就热闹了,百官宗亲、四方属国、各大士族,还有僧人、道士,总计六万余人再次上书,“强烈要求”武后从傅游艺所请,竟呈逼宫之势,武后既不恼怒也不恩准。

武后崇佛天下皆知,僧人上书也就罢了,道士们凑什么热闹?这叫识时务见风使舵。和尚道士未必就是守望、钟离这种修行高人,混个身份享受供奉待遇的俗人有的是,远比真正的修士多得多。唐代有冯小宝这等淫僧,现代也有梅正乾这种只会骗钱花的江湖道人。

其实大家看得都很清楚,朝野内外虽热闹,独缺一个人的上表,那就是当今皇帝李旦。自古虽有退位与禅让之说,但都是父让位于子、君禅位于臣,可是儿子将皇位让给母亲,千古以来闻所未闻,既不是退位也不是禅让,除非是造反,否则无先例礼法可参照。

转过年来,皇上李旦过二十九岁生辰,于离宫设宴,群臣按礼到贺,这才有机会见到幽居的皇帝。席间就有人直言不讳,提醒皇上也去劝武后从傅游艺所请,以顺应天意民情云云。

李旦满面愁容,退席之后寻了个机会找来南鲁公梅孝朗,私下问道:“南鲁公为三朝宰辅,忠心耿耿有大功于唐,必不会害我,请问如今之计,我当如何自取?”

梅孝朗拜倒于地,小心翼翼的答道:“帝王家事,臣不敢言,只说臣之家事,当年高祖起事立唐,各路烟尘酋首投奔长安异姓封王者不少,而如今继位子侄何在?臣之父南鲁王,临终自请削子嗣王爵,臣幸有寸功得沐隆恩,仍为三朝首辅。窃以为,陛下应思春秋长远之计。”

李旦叹息一声,亲手将梅孝朗扶起来道:“梅公的意思我明白,但我怎么做才能春秋长远?且此事千古未闻,无礼法可循,公有何可教我?”

梅孝朗:“自古改朝,天子易姓,言尽于此,陛下莫要再逼问于臣。”

李旦默然良久,终于挥手道:“知道了,你去吧。”

梅孝朗躬身告退,第二天李旦于宫中上表,要注意,他的身份是皇帝,写的这个东西却是“上表”而不是“下旨”,因为内容很特殊——祈请武后赐姓为武,愿儿从母性。

武后不是喜欢改别人的姓吗?那就连儿子的姓一起改了吧。民间也有儿从母姓的事例,勉强说的过去。武后下懿旨恩准,紧接着李旦发了一道圣旨,言自古帝王改姓则江山改号,请天后登基,改国号为周。

虽然也是退位,李旦这种做法却要巧妙的多,不是简单的愿意退位就行了,还要想自己的下场,这么做,是能想到的、最好的保身之计了。

为什么要改国号为周呢?因为“武”这个姓氏起源于周朝王室,与李唐追封老子为先祖一般手法,武后也追封周文王为先祖,立国号为大周看上去名正言顺。

事情至此皆大欢喜,武后下旨改唐为周,亲自登基为帝,武旦也没废,就是降了一格,立为大周皇太子。自古以来从皇帝“降级”为太子的,武旦是头一个。

武皇不仅改国号,还给自己起名,自创一字上“明”下“空”,名称“武瞾”。当年改元为大周天授元年,下旨大赦天下。大赦之旨由文昌台发出,梅孝朗接旨之后问了一句:“大赦天下,赦不赦被陛下贬出洛阳的牡丹?”

武皇与牡丹花没什么仇,说实话,她原先最喜欢的就是牡丹花,西苑所植也最多。当初下旨开花,偏偏是牡丹未开,当着群臣之面武后格外生气,百花宴就是给群臣看的,贬牡丹也是给群臣看的。

如今已经登上皇位,也没什么好计较的,武皇心情正好,当即答道:“普天同庆,大赦天下,当然也赦牡丹花。”

洛阳城中已无牡丹,但就在第二天出现了一件奇事,城外山野中有不少牡丹花开放,也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有好事者如傅游艺之流,甚至还上表祥瑞,说什么牡丹花自知悔过,于城外山野中迎春绽放,庆贺大周立国武皇登基。武后一高兴,又命人从城外山野移植牡丹入西苑,还下旨封为百花之首。

还有人纷纷猜测各种可能,最流行性的一种说法,当初连根抛出城外的牡丹残株,生机顽强扎根山野,终于又开花了。至于内情究竟如何,只有花神白牡丹自己知道了。这件事,恰好发生在梅振衣到达昆仑仙境乾元山之时。

梅振衣与知焰飞天而来,眼看离洛阳城不远,正要落下云端,知焰忽然一指下方的山野道:“振衣,你快看,这里开的是什么花?”

梅振衣落下云头,来到一丛花树前,所见赫然就是早已绝迹的洛阳牡丹。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当初梅振衣曾将各色牡丹都亲手移植到南鲁公府后院。此花怎会出现在这里?刚才从天空往下看,遍野中散落分布的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