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儿姐,我们回来了!”杜桃直接跳下了马车,朝院子里冲过去,杜有良心道,幸亏这小女儿和这边的关系不错,也给自己了一个上门的机会不那么尴尬。

就是杜三郎也都急冲冲的下来,也要看堂兄弟们了。

“爹,娘,我带着孩子们来看你来了。您二老这一向还好?”杜有良陪着笑对杜老爷子和齐氏说道。

杜老爷子没有说话,齐氏大嗓门的说道:“你这稀客过来了,难得啊。怎么着?又来送金戒指的?”

这个金戒指事件杜有良也知道,现在听齐氏提起来,还是有些尴尬的。

杜有良知道自己今天这一关不好过,就对着爹娘噗通一下跪下来,“爹,娘我错了!你们就原谅我这一回吧。”

齐氏问道:“可别,你说你错了,那你倒是说说,你错在哪里啊。你给我说说,我听听!”

“我不该把柳儿卖去当丫头,让我们家被人耻笑,也得亏大哥中了秀才,那秦家看在大哥的面子上,一文卖身钱都没有要,就把柳儿给放回来了,她现在已经是良籍了!要不是大哥,我们哪里有这个本事?”

怪不得要上门来,看来秦家那边做了些事儿。

齐氏见自己的二儿子只说了一点皮毛,一点儿重点都没有说,只说不该把柳儿卖去当丫鬟,没有说,是为了钱才卖人的,也没有说,是为了独吞那卖身钱,所以才要急急的分家的。

一想到这一点,齐氏就怒火冲天,齐氏冷笑道:“给我起来吧,我这里可不缺给我下跪的人,我是知道你的,要不是你大哥中了秀才,你哪里会亲自过来看我们两个老不死的?

别不承认,从你们分家逢年过节的,你哪里来看过我们这些人,这你大哥一中了秀才,你就又扑上来了,我真不知道我生的是个啥东西。

老实跟你说,我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有没有你这个儿子我都无所谓,我还能少受一些气,你那婆娘不是在外面说我喜欢磋磨她吗?正好,你们以后还是跟分家那样,不用过来看我们,我们也不乐意看到你们。

记住了,别给我说啥虚头八脑的,打量你娘我是傻子?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拉的是什么屎!现在你那婆娘和你那大闺女肯定是在心里骂我们,阻了你大闺女的好前程吧。”

啥成了良籍,人家可是认为当丫鬟比当平头百姓要好的多。这一下子秦家把人给送回来了。可不就是觉得日子不好过了?

杜老爷子等齐氏说完,就道:“老二,你回去吧,以后你和你媳妇也不用过来。还有柳儿,都不用过来,你要是真的孝顺,就听我的,三郎和桃儿,有空了,过来,我们当老人家的也不会说什么的。”

现在他们也不怕别人说他们利用这两个小孩子来要老二家的好东西了。

三郎和桃儿这两孩子本性不坏,也是自己的亲孙子,亲孙女,他倒是不反对他们在这里的。

杜有良没有办法,想着让几个兄弟帮他说说话,可是一个二个都不想搭理他。好吧,目前情况只能是这样了,好在三郎和桃儿还能套套关系,也不算是啥都没有办成。

回去后杜有良把事儿一说,杜柳就气得要跳起来,“都是啥东西!也敢这样说我们!不去就不去,我就看着,到底谁以后过的越来越好!爹,娘,我们也不靠那边,我出来,太太们都赏了首饰,当出去也是好大一笔钱,咱们就在镇上开一个铺子,到时候钱不是越来越多?还要那边干啥?”

刘氏忙说道:“你这脾气,以后要改一改,有良,我肚子有些饿了,你给我们买点吃的去吧。”刘氏对杜有良说道,然后拿出了一点儿钱,交给了杜有良。

杜有良忙出去了,刘氏就教导杜柳,“就算是你心里骂他们,也别当着你爹的面说出来,你没有看出来,你爹,现在都有些后悔了,你再说这话,到时候把你爹朝那边推怎么办?还有,咱们就维持面上的关系就好了,也不是真的要和他们好的不得了,至少让秦家的人看到我们和那边关系还不错就成了。这样我们以后也好说话,懂不懂?”

杜柳一想,也是,那么好吧,反正到时候要是别人说她为啥不会去看爷爷奶奶,她就说,他爷爷奶奶不喜欢女娃,所以不待见她。总之都是那边的错,不是她的错。

杜有良上门了,都没有出了大家的所料,也就没有人觉得特别的难受。

“有忠啊,你这以后到底是个啥打算?”杜老爷子问道。杜有忠说道:“我打算去锦溪书院谋个值,若是能当上那边的先生,也不失为一份好的差事。”

锦溪书院是县城那边还比较出名的书院,县城里的孩子们,基本上只要出的起束修,想要孩子上学的,都会把孩子们送过去。据说历届的县太爷要是有孩子或者亲戚的孩子,都会放在锦溪书院。

而且在锦溪书院教书,书院可以提供房子住的,你要是有家属,那边也会相应的给你提供合适的房子的。

杜老爷子忙问道:“那你不参加以后的乡试了?”要杜老爷子说,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能再接再厉的,最好能考上举人,然后就是进士。

杜有忠笑了笑,说道:“乡试年还有两年多,我在书院和那些先生们交流交流,更有助与提高自己的见识。”

也就是说杜有忠是有考乡试的那个意向的。杜老爷子心花怒放,要是儿子考上了,那岂不是举人老爷了?

所以杜老爷子支持杜有忠去锦溪书院当先生。

杜有忠从来都不是做无用功,他当先生,每个月还有束修,照样能养活一大家子,加上现在家里的地也多了,还不用交田税,他即使不在家里,大家也能过的很好。

所以杜有忠提出了要把媳妇和孩子们也一起接过去住的意思。

这些年,他在外面的时间多,几乎大半都是没有在家里,几个孩子,他完全都没有照顾到,当初上二郎和榆儿的时候,他都不在家,现在弟弟们都能过上好日子了,他就想补偿补偿。

当然杜有忠说的是,让杜老爷子和齐氏也跟着一起过去,杜有忠不想让自己的娘觉得他是只顾媳妇不顾老娘的人。

齐氏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杜老爷子说道:“你这又是干什么?这些年老大两口子为这个家做的还不够?老大媳妇作为第一个儿媳妇,每次有事儿不都是那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补贴的?更不用说老大这么多年赚得钱,从来都是给大家一起用的,再说亲家那边,对咱们这些年的帮助,你又不是没有看到。连老大这次考秀才的钱,都是大郎他大舅给垫的呢。”

62 锦溪书院

可以说,没有胡家的人,有忠就没有今天。

齐氏说道:“我说了是要把老大媳妇留着不放吗?我又不是恶人!”现在家里的地也多,几个儿子也都是听话懂事的,她还有三儿媳妇和四儿媳妇伺候呢,根本不用把老大媳妇给拖下来,那样不就真的成了恶婆婆了?

再说了,老头子也说的对,那胡家对自己儿子和一大家子帮助那么多,她也要给胡家人面子。

只是,“我这不是舍不得吗?大郎二郎可是从来没有离开我过。”

这老两口已经商量了,他们不跟着去的,一来,在外面花销大,二来他们也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快一辈子的地方,还有这边的儿子们也要看着呢。

就是老五,说不得还要给他看媳妇,这次一定要看个好的。

唉,要不是老四媳妇看着不错,和老四也过的挺好。齐氏就会觉得老四亏了。

“大郎二郎跟着去,也能读书,你这都不明白?”杜老爷子自从杜有忠中了秀才,在齐氏面前也敢说读书的事儿了。

“知道,知道,我这不是说舍不得吗,又不是说要把人留下。我可不是恶毒的人,会让他们一家子都跟过去的。”老大为这个家做了啥,齐氏心里明明白白的,只是这心里还是舍不得。

要是老三媳妇和老四媳妇现在有动静了,她还不至于。

可是高氏到现在也没有一点儿肚子鼓起来的意思。

“老大说啥能当先生,就一定能吗?万一不行咋办?”齐氏担心这个了。

“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就是不行,在家里,给我好好再读两年书,再考举人去!”杜老爷子豪气万丈。

“呸,考啥考啊,不要花钱?考举人花的不是一星半点。”

“你这老婆子,怎么就转不过弯来?咱们现在收的粮食可都是自己的了!那都是老大赚来的,给老大用,有啥不可以的?到时候中了,那咱们就是举人老爷家了!你懂不懂?”杜老爷子非要说个一二三四五来。

“行了,行了,你就做美梦去吧,赶紧睡吧,明天还有事儿呢。”齐氏背过身去,杜老爷子嘀咕,明明是你睡不着,我才劝你的,怎么现在你这话说的意思是,我睡不着觉了?

不过这之后杜老爷子翻来覆去,覆去翻来的也烙了好多个烧饼才睡着。

杜有忠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是准备好了,等得到了锦溪书院送过来的聘书后,杜有忠就要带着自己的媳妇和儿女出发去县里了。

杜榆突然从杨柳村一下子要去县城,这个转变也太大了吧。

不过能和爹在一起,也是很不错的。

想到自家娘,这十来年都和爹聚少离多,也是该好好的和爹在一起过日子了。

没想到奶奶还挺开明的,要是那种刻薄的,可是要把儿媳妇给留在家里留到死的。

对杜榆来说,她没有什么事儿,衣服都是她娘给收拾的,到时候直接自己坐上车就成。

她觉得他爹真是太有才了,学习的同时不忘养家,这才是双方面发展的人那。

这次自家爹去当先生,一个月还有六两银子呢。六两,那可是以前二两的三倍!而且还不用那么的累!

以前爹当布店帐房的时候,有时候要要去搬布抬布。

“你们开始去了,啥都要花销,银子先不要寄回来,都自己留着。”好歹是秀才了,也得有体面不是?胡氏和孩子们都得有新衣服穿,另外别的就算是带的差不多了,也要补充补充。

齐氏吩咐了好多事儿,又想着大儿媳妇也是个妥当的人,她不过是白吩咐几句。

杜有忠也对几个弟弟有所交代,不过他常年不在家,家里有爹和娘,就不会乱到哪里去,而且弟弟们都很懂事。

收拾了铺盖,衣服等等,齐氏还让这一家子把粮食都带上了,说是县里的肯定贵,他们自己既然种的有,干啥要花那个冤枉钱去买去?

“以后隔个一段时间,就让你弟弟们给你们送过去,这在家里也是有口粮的,都是一回事儿。”

自家奶奶可真是能节省,不过这法子杜榆是举双手赞成的,自家种的,还放心一些呢,有的粮店还喜欢掺一些别的东西。

这么一收拾收拾,一个驴车都放不下了,幸亏胡大舅也过来送他们,他们家的骡子车也跟着一起驼,才算是勉勉强强。

“不是还要让他们哥几个送东西去的吗?又不是以后不见面了,别塞这么多的东西了。”杜老爷子也看不下去了,这老婆子恨不得把能用上的东西都塞到车里。

以前老大一个人的时候,也没有想这么多,现在老大两口子一起去了,就弄了这么多的东西了。

齐氏眼看着儿子和孙子坐上车走远了,眼圈忍不住就红了。得了,她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矫情干啥?

现在村里人谁不说自己福气大,以后就且等着享福吧,但是齐氏知道,她就不是个享福的命,这眼看着就春耕了,啥事都要忙活起来,地那么多呢,总不能荒了不是?

杜榆坐上了大舅家的骡子车,骡子行的也不快,她身上还披了薄棉被,这是怕把她给冻着了,可是现在天气已经渐渐的热了起来,杜榆一点儿也不觉得冷。

村里熟人都很热情的打招呼,谁不知道现在杜秀才是要到县城里当先生去了,这可是他们碰都碰不到的事儿啊。

“有空了就回来看看咱们乡里乡亲的啊。”

“别把我们都给忘了!”乡亲们是热情的,都觉得杜有忠是去县城里过好日子去了。

还有人觉得齐氏这个婆娘竟然大方了,放走了老大一家子。

有人不以为然,“人家现在手里有那么多的地,都不用交税的,就算是她大儿子不在,也活的比我们好。”

“行了,都少说两句吧,你还以为是以前,随便瞎咧咧?”

是啊,现在和以前不同了,人家有了个秀才儿子,自己这些平头百姓可是惹不起了。

路边的野花这边开一朵,那边开一片,很是好看,难怪人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唱歌,杜榆都想着哼几句了,不过为了不吓人,还是强忍着了,出了杨柳村,车马就拐到了官道上,路上的行人都渐渐的多了起来。不过大部分都是走路的,偶尔有几个,也是赶着牛车,慢悠悠的。

胡大舅的人脉可不是盖的,一路上几乎都是认识的人,知道他这是送妹夫去县城,都能恭喜几句。

杜榆看着有趣,老百姓天生的对这些有功名的人敬畏,以前还能和自家爹开玩笑的,现在也都不敢了,哪怕以前很熟悉。

到盘水镇的时候,杜榆和大郎二郎看到了等在镇边官道上的大表哥胡鑫,这次胡鑫也是要去锦溪书院读书的,在书院里教书的先生,是有资格推荐自己的亲戚过去上学的。

大郎二郎知道胡鑫也要跟着一起读书,都特别兴奋,“大表哥!你真的要去县里读书了?”二郎还不敢相信。

胡大舅听了大笑,“咋滴,你们都还不知道啊,妹夫,你都没有跟他们说?”

杜有忠也笑道:“大人们都知道,大郎也知道。”也就是二郎和杜榆不知道。

杜二郎一听就苦脸了,“啊?就是我和榆儿不知道啊。太不公平了。大哥,你也不跟我说。太不够意思了。”

“先说了,你天天都要念叨,现在也知道了啊。”杜大郎也笑道。

杜榆说道:“二哥,大人们都觉得我们小,都不跟我们说。不过,咱们现在知道,比他们先知道的更要高兴那。”

“呵呵,榆儿说的对,我就比大哥要高兴!”杜二郎人小,一点儿都不挂心,这就又高兴起来了。

胡鑫偷偷的捏了捏杜榆的脸蛋,杜榆气鼓鼓的,这个大表哥,怎么就喜欢捏她的脸啊,又不是包子。话说,她家里条件好了,这一段时间,她可是吃的很好,脸上的肉也长了些,捏着是很有肉感,可是也不是给大表哥捏的好不好。

“我不要!”大表哥偷偷的给了杜榆一把糖,也不知道是在哪里弄得,现在她可是要换牙的关键时刻,多吃糖,对牙齿没个好,她可不想以后长一嘴歪牙。

“真生气了?”大表哥悄声问道。

“那你以后别捏我的脸,我就不生气了。”杜榆讲起了条件。

“成,那你吃糖吧。”大表哥说道。

“我要换牙了,现在不能吃。”杜榆还是很坚定的,不能长蛀牙,歪牙。

大表哥笑了,“好吧,以后知道不给你买糖了。”大表哥这次到书院,是要和他们住在一起的。

本地学子们要么是赶回家里,要么是住在亲戚家里,书院没有提供给学子住宿的地方。

而且都是白天都已经上完学了,下午大概跟现代三四点一样就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内容能够,这样谁也不会因为时间太紧,赶不回去或者趁黑赶路。

杜榆想起了以前自己读书,那可是晚自习三堂课不带歇着的,还要住宿,那么多人住一个宿舍,遇上喜欢聊天的,真的是睡眠不足,哪里像现在,真正的学习时间,也就是上午和下午才几个时辰。

63 书院印象

从杨柳村到县城里,大概要走一天的路,等杜榆他们到了城门口,刚好赶上了快要关城门了,这个时候的县城,都是有城墙的,当然也有人守城门,到了时辰开门和关门,要是晚了,对不起,你就到城门外等着明天吧。

天色晚了,他们这一行人找了个客栈,先住一晚上,洗洗风尘,第二天才去锦溪书院报到。

不过杜榆竟然听说这锦溪书院是在县城外面的郊区的,那么为啥要进城呢,这不是走错了路?

原来这锦溪书院还是和县衙里挂钩的,属于半公半私的一个学习场合。云阳县的官学最开始是在县里的,但是后来这锦溪书院越来越出名,大部分县城里的学子都去书院读书去了,有一任的县太爷就想着,与其还要单独办官学,不如就和锦溪书院合作,于是就这么下来了。

杜有忠第二天早上还要去县衙里找教谕拿跟任命书一样的东西,所以今天就在县城里住了下来。

杜榆是很兴奋的,毕竟感觉她都一直在杨柳村呆着,最远去的地方是盘水镇,大地方都有种想去看看的心理。

县城里肯定比盘水镇要热闹多了。

众人都洗了个热水澡,因为赶路,比较累,早早的睡了。

第二天胡大舅陪着杜有忠去找教谕,胡氏想着买些生活用品之类的,比如盐酱油等等。

这些东西齐氏没有让他们带,因为听说县城比他们那个小地方要便宜一些,所以才会那样。

这县城里是热闹,人也多,不过比起杜榆在现代碰到的人,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人,一个国家能有几千万人都是很不错的了,现代几十亿的人口,一到了热闹的地方,真是人挨着人。

特别是放假去旅游,只能看见人头了,啥都看不见。

县城只有一条街道是铺着青石板的,才两米左右宽,不过二郎都看着很兴奋了。

快中午的时候,他们回去了客栈,和已经回来的胡大舅,杜有忠汇合,然后朝城外出发,这就是要去锦溪书院了。

锦溪书院在云阳县东边的郊外,离县城有十来里的距离,这个距离也不算是太郊外了。

而且一路上都是官道,交通也方便。杜榆他们一家子去的时候,因为不是上午,所以没有碰到来往的学子们。

“到了!”杜有忠是来过这里一次的,锦溪书院是个很不错的书院,青瓦白墙,隐在那郁郁葱葱的竹林里,显得特别的幽静。

书院的大门正上方,写着锦溪书院四个大字,不过杜榆他们是从侧门进入的,这正门,平时也不开,学子们进来,也是从偏门入,除非是县太爷或者大人物过来了,才会把正门开了。

守门的侍从看了杜有忠的任命书,忙引着人去了安排的地方。

杜有忠去见这锦溪书院的院长去了,有小厮带了一个仆妇,把杜榆她们领到了书院西边的一出所在。

这里估计就是家属区了。大家一看,和他们在家里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四间房,然后用围墙围起来。成了一个独立的小院。

也是青砖白墙的,倒是比乡下的房子要好许多。

“杜家娘子,这是院门的钥匙,您看您以后需要什么,可以直接来找我。我就住在刚才拐弯的那个地方。”这仆妇是院长家的仆人,来这里搞搞后勤之类的。

“多谢王大娘,以后要麻烦您了。”胡氏笑着说道。

王大娘离开这里回去了,不过路上也碰到了许多原来就在这里住的一些家属,都跟她打听这新来的人都是什么地方的人,对方是什么来历。

王大娘也捡着该说的说了。其中一个穿着桃红色对襟上衣,下着一条粉色马面裙的妇人就说道:“哟,我以为是谁呢,原来不过是个秀才,还是才中的秀才,这样的人也给请来了,我说,这书院是干啥啊,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进来啊。”

这妇人话一完,立刻就有人听不惯,和她呛声了。因为很多人的丈夫都是秀才出身,到现在也是个秀才。这样说话,除了是讽刺刚来的那户人,也是把他们都给说了吧。

“不服气你出去啊,竟然说起了书院的是非来了,我说有些人那,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了!”

“得了,得了别说了,这吵起来,像个啥样?咱们这是书院,不是那乡下地方,吵吵成个啥样?”

王大娘也说道:“行了,都别说了,大家能在一起,都是个缘分,好好的吧。”

王大娘虽然是个仆妇,可是人家手里的权利也大着呢,毕竟书院是院长家的产业,她是院长家派来管事的人。所以她一开口,大家都没有说啥了,手头上也有事儿,各自都散了。

那桃红上衣的妇人,原来丈夫是个举人老爷。自觉的比别人都高一等,不过今天为啥呛声,是因为她过来这边的时候,这王大娘就没有过来接她,所以今天见这王大娘竟然去接了人了,一问才是个秀才,她心里的火气可想而知。

这妇人看着年龄也不大,而且穿的也很艳,丈夫却都是举人了。

不是因为她丈夫是少年天才,毕竟这年轻中秀才的都不多,更何况是举人,这位妇人的丈夫都四十来岁了,她看起来顶多二十来岁,所以这位妇人是作为填房嫁给她丈夫的。

而且还是新婚没有多久,年初才跟着丈夫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