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还能说啥,当然是啥都不能说。

第二天一大早,杜榆他们就出发了,这次带的东西没有搬家的时候多,先去了胡家棚,接胡鑫,大舅母季氏也已经快要生了,不过她都生了几个了,也有了经验,还有胡姥娘在家里呢,一点儿也不用担心。

这次他们回来,也给季氏带了一些产妇用的东西。

“娘,等嫂子生了,给我带个信啊,我回来看看。”胡氏对自家娘说道。

“成,这还用你说,我都记着了,在外面别跟姑爷要强,男人家在外面要留些面子,记住了没有?”胡姥娘叮嘱胡氏。

胡氏表示自己记住了,她这都嫁过去好多年了,这点儿事还不知道?

而胡姥娘是想着,虽然女儿嫁过去好多年了,可是和女婿一直是聚少离多,在一起过日子的时间也少,万一还是那种得理不让人的性子,这和女婿不就有了矛盾了?

接走了胡鑫,他们没有去县城,直接回到了锦溪书院,杜榆这天晚上是跟娘还有三婶一起睡的,她的那个床留给了爹和三叔。

吃完了早饭,杜有忠他们都去学堂了,胡氏这次也不方便带着杜榆,于是让杜榆自己在家里,学学针线,把鸡也喂一喂,饭菜嘛,杜榆已经能自己做了,所以她也放心了不少。

至于胡氏要去县城干啥,平时都是带着杜榆的,这次偏偏没有带,还跟了个三婶,杜榆心里就清楚了。

不带她就不带她吧,她一个人在这里还自在一些。

杜榆从年初的时候,就要学着做针线了,对这个技艺,杜榆是不反感的,因为大家都要学,她不学,就成了异类了,到时候也会被人瞧不起。

“杜榆姐,我娘做了一些米糕,让我给你和杜大娘送一盘过来。”杨娘子的儿子杨明辉和女儿杨明珠手拉着收过来了,杨明辉还带了一盘子米糕。

用糯米蒸的糕点,跟雪一样白,杨娘子做糕点的手艺是很高的,以前杨秀才还没有中秀才的时候,就是杨娘子卖糕点养活全家。

等到中了秀才了,就不能出去卖糕点了,不过有时候杨娘子会在平时有空,也会做一些给孩子们。

杜榆他们过来,就吃过好几回杨娘子做的糕点。

“你们先自己坐下,我家里带了些粽子,一会儿煮给你们吃。”杜榆对这兄妹两个说道。

杨明珠摆手,“杜榆姐,我不喜欢吃粽子,太甜了, 比米糕还要甜。”

“我家的粽子,不仅有甜的还有咸的,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杜榆说道。

“真的有咸粽子?”连杨明辉都有兴趣来了,云阳县各个地方的东西的做法很多都不一样,但是,这粽子呢,都是做的甜味的,别的味道的没有,吃的时候,还要放上糖,那就更甜了。

杜榆想着以前吃的鸭蛋黄的粽子,还有腊肉粽子,就央着奶奶他们包了几个,结果吃了,味道都觉得不错,咸蛋黄的粽子吃起来更好吃。如果有熏好的火腿,吃火腿粽子才更好呢。

所以这次回来,奶奶就多做了一些咸蛋黄的粽子,让他们带过来了。

家里有闲钱了,齐氏也买了鸭蛋,自己腌了起来,端午节吃咸鸭蛋,也是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

“那,你们等一会儿啊,我不要多少时间就煮好了。”本来是中午煮好了,给大家都送一些的,但是现在这两个小家伙过来了,那么就开始煮吧。

“尝尝看,咋样?”杜榆给了他们一人一个蛋黄的粽子。

两兄妹两个一口一咬,就咬到了蛋黄,大口大口的吃,嘴里说道:“真好吃,咸的粽子好吃!”

“好吃,那一会儿你们带回去一盘子,到时候接着吃,不过这粽子是糯米做的,不能一口气吃多了。”

糯米比普通的大米难消化,吃多了积食。

杜榆给邻居们也都送了些咸粽子,然后回来,去把菜园子的草给拔了一遍,看着日头高了,就准备起午饭来。

灶上蒸饭,那饭就特别的香,尤其是有了锅巴,咬一口嘎嘣脆,胡氏有时候还会专门把锅巴给留下来,说是以后留着,等过年炸东西的时候,顺带就把锅巴给炸了。那样吃起来,味道更香。

中午杜有忠他们回来,杜二郎还给杜榆带来了一个消息,是牛举人不在这里教书了。

至于为啥,杜二郎不知道,他只是听同窗说的。当然,杜二郎也听说了一些小道消息,但是杜二郎觉得那些事儿不应该告诉自家妹妹。

毕竟那些话也不是啥好听的话。“爹,这边书院还要考试吗?”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考试的。

杜有忠说道:“像明年需要科考的,就是一季先生们出些题,让他们去做的。”

这样也以便于先生们知道这些学子的底细,到时候才有资格去科考。

像二郎他们这些小学童就根本不用,还在打基础呢,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童们比现代的孩子们幸福多了,至少不用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

下午杜有贤把胡氏送回来,杜榆发现三个人脸上都是喜滋滋的,胡氏还说道:“老三,回去驾车的时候,小心一些,可别颠着了!”

“知道了,大嫂,我们这就赶回去了,天气还长着呢。”就是晚上赶路,也不打紧,反正这天气热着呢。

杜榆看这情形,想着不会是三婶也有了孩子了吧。

“三婶,你把这伞打着,那样日头就不会晒着了。”相当于遮阳伞呢。

“榆儿给你的,你就拿着吧。”虽然这大晴天的,没有人打伞,不过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杜有贤也没有客气。

“鬼灵精,你说说你,从哪里知道的?”等杜有贤带着高氏走了后,胡氏忍不住笑骂道。

“娘,我就是怕热着三婶了,所以才给她一把伞的。”杜榆笑着说道,“娘,明辉他们还给我送了米糕,您尝一尝。”

这时候也没有冰箱,天气热了,东西容易坏,据说院长那边有冰窖呢,里面可以储存东西,在夏天的时候,一点儿也不会变坏。

不过,那是需要钱财才能堆积起来的,对他们这样的一般人家,是不可能享受到的。

后来,杜榆算是确认了三婶是有了身孕了,至于为啥不知道,按照杜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思虑过多,导致月经不调,所以真正的怀孕了,又没有犯恶心,呕吐等现象,就因为还是月事不调呢。

农村人,只要没有啥大病,是不会看大夫的,像大户人家,一定的时间,就会请平安脉,所以能及早的知道身体状况,农村的,根本不可能。

这样以来,三婶和四婶都是要生孩子的人了,那么不就是奶奶一个人要忙活了?

可惜不是,因为乡下人家,哪怕是快要生了,该干的活儿还是要干的,谁也没有那种享福的命。

69 新生

胡氏生了三个,还不是快要生的时候,还是在田间地头干活儿?哪里能那么矫情?

锦溪书院不远处也有一片竹林,春夏的时候,就有人去那边挖笋子,康婶子他们几个就打算去一趟,夏天的笋子虽然没有春天的好吃,可是可以做泡酸笋,吃的时候,特别的开胃。

胡氏因为要给季氏准备东西,所以就没有去,杜榆就跟着康婶子他们去了。

这一去,才知道那牛举人家为啥被辞退了。

这些人喜欢八卦,也不会说有个小姑娘在,就不说了,康婶子的女儿康菊和杜榆差不多大,估计平时都听习惯了,所以一点儿也没有觉得不正常。

他们这群在书院当家属的,也不是那种富贵人家的人,整天不干活儿,就在家里坐等着的,不光杜榆家里开了片菜地,就是康婶子他们几家,也都是有菜园子的。

进了竹林子,就觉得一下子变凉快了许多。

夏天的笋子,都不太嫩了,康菊和她娘一样,是个大嘴巴,和杜榆说了好多别的家里的孩子的事儿。

不过牛举人家的事儿,还是那群女人说出来的,其实也不太出乎意料,但是被他们一说,都有鼻子有眼的,据说啊,据说牛举人有一次忘了带书了,所以杀了个回马枪,却看到自己的娇妻和一个陌生的男人在拉拉扯扯的,这里拉拉扯扯还是比较文明的说法,估计现实情况,更是难看。

牛举人这个人直接上前就给了自己的小娇妻一个大巴掌,而那个陌生的男人趁机就跑了。

“不是我说,这女人天天穿的花枝招展的,我就说早晚要出事儿,这不就应验了吧,真是太不知羞耻了,牛举人虽然人长得难看了一点,但是人家好歹是个举人,咋能这么的让人出丑,带绿帽子呢?”

“要我说,牛举人自己才是有问题呢,干啥要找个这样的女的当老婆?还不如找个老实本分的,样貌一般的,谁都放心,找个这样的,人家心里不野才怪呢,不过她家不是还有个婆子吗?咋就跟没看见一样,就让别的野男人进来了?”

要说牛举人家的为啥这么牛气,除了自己的丈夫是举人外,另外是别人家都没有老妈子伺候,就她家有,所以总显得高人一等。

“说是家里孙子生了,让回去了,我看那,就是提前准备好的,要不怎么就那么巧?”

“管她巧不巧?这人走了,我们这里也安静了,要是继续留下来,还不知道会出啥事儿呢,咱们这可是书院,要是真的出了大丑事,到时候就不好了。”

“这事儿不叫丑事儿?”

“也不算那,那时候人少,就没有几个人知道,那个男的早就溜了,牛举人也要面子,要不是我们住的近,谁知道啊。”

杜榆心道,你们住的近,这八卦就说出去了,那么别人知道的越多,这不是传播是啥?但是随后又想了想,这种传言,牛举人的家事儿,只要不牵扯到学子,大家一般是不太在意的,何况谁家没有个见不得人的事儿啊。

锦溪书院能屹立不倒这么多年,哪里是随便一个小小的是非就给弄垮了?

要真是这样,锦溪书院也没有这么出名了。

“康菊姐,咱们书院龙舟赛,你去看了没有?”杜榆问道。

康菊立刻说道:“去看了啊,那天人好多,都挤不下了,到处都是人,只是可惜,咱们书院没有拿到第一,是县衙的捕快们得了头名,还得了好多奖呢,唉,太可惜了。”

“没关系的,今年不成,明年再继续呗。”杜榆说道。

“明年就没有啥好看的了。”康菊很是遗憾。

“为啥?不是每年没有特殊的事儿,都会有的吗?”杜榆问道。

“明年好多人都要去考秀才去了,咱们书院最好的几个人肯定能考上,都要走了啊,肯定不糊参加这个比赛了啊。”康菊一副很了解情况的表情说道。

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吧,就是她爹这一年考的,全县也不过那几个吗?怎么康菊说的就好像都能考上的样子?那么这秀才也太不值钱了吧。

原谅这小姑娘的盲目崇拜吧,杜榆心里说道。

“你表哥平时都喜欢啥啊。”康菊问道。

啊?康菊这话问的是啥意思啊,突然问自己的大表哥,不会是那个意思吧。

可是康菊和自己差不多大吧,顶多比自己大个一两岁的。

“喜欢读书看书。”杜榆很镇定的说道。

“除了这两样,就没有别的了?”康菊不死心的问道。

“他天天就是读书看书,然后吃饭那,别的也没有啥。”杜榆很坚定的说道。

康菊唉声叹气,这样问不出来,她怎么完成表姐交代给自己的任务啊,不问出来,表姐下次来,就不会给自己带好吃的了。所以康菊这个小女娃完全是为了一口好吃的,才要打听消息的。

要她说,她也不明白自家表姐干啥非要问杜榆表哥的事儿,又不是以前认识的,而且康菊觉得杜榆的大表哥没趣的很,她要不是为了好吃的,她才不会这样呢,哼!

杜榆看康菊很是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忽悠着她,这对杜榆来说,还是很简单的,加上康菊也是个大嘴巴,没有一会儿,杜榆就知道了康菊这个小姑娘为啥问自家大表哥的事儿。

原来还真是大表哥的桃花来了,康菊的表姐明显是看上了自家大表哥了。

大表哥只比自家大哥大一岁,今年也才十三岁吧,就开了桃花了,真是让人惊讶啊。

康菊的表姐,她见过一次,那次还是康婶子带着康菊和她表姐过来他们这边呢,长成啥样,杜榆都有些模糊了。

所以说,这是康菊的表姐对自家大表哥一见钟情?想一想,自家大表哥长得也是不错滴,虽然是从乡下来的,但是人长得白净,眉清目秀,看起来也是小帅哥一枚。

又是从小读书的,身上就有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读书也读的很不错,听说书院的先生对他很满意,和同窗们的关系也挺不错。

因为知道了这个小桃花的事儿,杜榆提着一案子笋子回去,就有些想偷笑。就是扒笋子皮的时候,都乐呵呵的。

“这丫头,自己乐呵啥啊。”胡氏看了好笑。

“没事儿,就是看今天弄得笋子特别多,腌成酸笋子了到时候多下饭那。”杜榆说道。那事儿还是不告诉娘的好。

反正康菊的表姐也做不出啥大事儿来,不是对康菊表姐有信心,而是对胡鑫表哥,这小伙子可是个心里有谱的人。

“这东西,也就是开始吃的时候才觉得好吃,吃多了,就不是那个味儿了。”胡氏手上也不停。

“娘,我舅母啥时候生弟弟啊。”杜榆也很关心,舅母年纪也三十多岁了,这个时候医疗条件也不是很好的。

“就快了,到时候娘带你回去看看。”

“那大表哥也跟着回去吗?”杜榆问道。

“不了,你舅舅和舅母说了,让他安心在这边读书,他回去也帮不了啥忙,还耽误自己个的事儿,我们两个回去就成。”

结果这话题还没有说多久,那边就带信过来了,是来县城的胡家棚的一个同村的来的,胡氏赶紧把已经收拾好的东西给拿出来,带着杜榆就去看望嫂子和小侄儿去了。

等杜榆他们来的时候,季氏娘家人也都到了,今天是洗三,对小婴儿都很重要,还有专门的接生婆婆主持呢。

杜榆很有兴趣的看了个全,觉得这个时候的礼仪真的很有意思,可惜现代的人完全都给抛弃了,只留下了文字记载。

小表弟生下来就很胖,不过皮肤还是红红的,全身都有一股奶味。如今正睡的香呢。

杜榆的姥娘整天都是笑呵呵的,能多出一个孙子来,心里不高兴才怪。

大舅母那边有大舅母的娘和其他的人陪着说私房话呢,胡姥娘就要留他们在这里过夜。因为端午的时候和齐氏已经说了,等这边孩子生出来了,他们过来就成了,所以齐氏那边没有来人,也是因为剩下的两个儿媳妇都怀着身子呢,也不方便过来。

免得给这边弄出些麻烦来,有孕妇总要是小心一些的。

“等鑫儿考上秀才了,我这里才圆满了呢。”胡姥娘对胡氏感慨道。

“娘,这还要给鑫儿和小玲他们都说亲了,还有惢儿也要长大呢,哪里算是圆满了?”胡氏可不许自家娘这么说,一说圆满,那不就是心里已经没有了牵挂的事儿了吗?

小家伙起名叫做胡惢,小名就叫惢儿。胡姥娘笑道:“是啊,我这可盼着的事儿多着呢。”

70 季老娘

那边季氏的娘也要留下来伺候自己的闺女,胡大舅自然就另去了一个房间睡去了。

季氏的娘见闺女生了又一个儿子了,也是很高兴,不过有些事儿她还是要说说,“你怎么说都不跟我们说一声,就让女婿把钱借给杜家了呢?

那可是十几两呢,也不是一文两文钱,你们就那么有把握你们那妹夫能考得上?虽然说他现在吧,是中了秀才,可是和你们有啥关系?地里的田也不能挂到他名下。”

季老娘对自家女儿女婿闷不吭声的把钱借给了杜有忠,心里很不舒坦!

“娘,你看你说的这叫啥话,家里的钱,是鑫儿他爹管着的,这钱也都是他挣的,他乐意给谁借,就给谁借,我没有一点儿意见,再说借的也不是旁人,是我小姑子他们。

就是妹夫没有考上秀才,人家也不会赖了我们的钱的,更不用说,现在已经考上了,把钱全还回来了不说,还把鑫儿送到了县里的锦溪书院了,这书院要是没有人,都进不去,妹夫中了秀才,现在我们在胡家棚,别人说起来,也都高看我们一眼,再说,都是亲戚,啥事都想到有好处,那还叫什么亲戚?”

季氏就知道自家娘忍了这么久没有说,早晚也得说一说的,不然就不是她的性子了。现在果然如此了吧。

季老娘嘀咕道:“有钱借给他们,咋就不想着借给你兄弟和妹子用一用?”

季氏一听,就火了,“娘说这话亏心不亏心,难道我们没有给他们借钱吗?但是从借了到现在,有一个还了的没有?一让他们还钱,就说手头上没有,为了这个事儿,我在婆家都觉得很没有脸!

娘,你要是觉得我这日子过的太舒坦了,你尽管再说借钱的事儿!”也得亏她婆婆没有对这个事儿说她,不然她哪里还有脸?

她这老娘是个偏心眼,一直偏心她弟弟和妹妹,对她这个女儿,总觉得嫁的好,所以关心不够,这次看着她生了个儿子,所以觉得底气足了,又想让自己开口说借钱的事儿了。

他们家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自家男人辛辛苦苦的赚来的。自家娘是眼红他们借给妹夫他们而不借给娘家的弟弟和妹妹们。

“娘要是还说这样的话,那明天娘就回去,我这还坐月子呢,心里不痛快了,到时候没有了奶水,我家小子这以后几个月可咋办?娘不心疼他,我心疼!”季氏真是气死了。

“好了,我不过那么一说,你就一大堆的话等着我,借钱的事儿我不说了成吗?你这个丫头,脾气怎么越来越大?”季老娘忙说道。

到底是心里为自己的女儿不偏向自己娘家,心里不舒坦,要她说,女婿家有本事,就该多向着岳父岳母家,帮衬帮衬他们。

可是呢,这女婿每年过年前送东西,都不咋样,尤其是有一次听人说,这个女婿还给杜家送了好多新鲜的活鱼,但是却只给他们家送了几条,她这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觉得白给他一个女儿了。

又还有这么一次事儿,竟然一下子拿出那么多的钱借给了杜有忠那边,他们事先一点儿也不知道,以前她那小女儿和女婿要做买卖,找她这个当大姐的借钱,她这个当大姐的就借不出来,现在一想,不是借不出来,是因为人不同。

自己的小女儿知道了这事儿后,跑到自己那里还哭了,说是大姐不把她当妹子,季老娘听了能不生气?

好不容易等着自己的大女儿生了个儿子了,季老娘就觉得可以问了,实在不行了,她还可以问问胡亲家,到底是个啥意思。难道他们那边就不是亲戚了?

结果季氏自己还把以前儿子和小女儿借钱的事儿给抖了出来,让季老娘很是没有面子,也打消了跟胡姥娘会会的打算。

要是胡姥娘真的问这借的钱的事儿,让季老娘如何回答?

不过季老娘还有别的事儿要问季氏,“这个事儿,算是娘说错话了,那么鑫儿的事儿呢,你就不考虑了?”

“鑫儿啥事儿?他不是在书院读书吗?”季氏问道。

“你看你是咋当娘的?当然是鑫儿的大事儿了,你算一算,鑫儿今年都多大了?十三了啊,这个年纪,早就该说亲了,先定下来,过个两三年,等鑫儿中了秀才后,直接就娶亲了,这样不是挺好?”季老娘说道。

季氏道:“鑫儿的事儿,有他爹操心呢,我不管这个事儿的。”

“你这话就不对了,鑫儿是你生下来的,你不管他的事儿,让一个大老爷们管算个啥?儿媳妇是以后要娶过来伺候你的,主要是你满意,所以你要找个你看的顺眼的人才是呢。大儿媳妇好了,以后小儿媳妇才会有样学样。”

季氏道:“咱们乡下,哪里有那么早就定亲的,都是十五六了才开始说亲的,鑫儿现在主要是读书呢,过几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