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已经走到陈铭远面前行礼道:“奴婢见过陈大人,陛下特地派奴婢来送送大人,并对大人说,一路顺风。”陈铭远扶起内侍,陛下他,大概也只能做到这样了。身为天子,也是有种种牵绊的。

那些来送的亲友里,有听到这是陛下派人前来送一送陈铭远,内里不由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天子这样做,是不是证明陈铭远的圣心未失,这样的话,对陈家来说,这是个大好消息。陈铭远已经上了马车,并没在意内侍到来hi引起的波澜,等到下回再回来时,就该是数年后。

曼娘把车窗上的帘子拉好,轻声道:“风大,看绯儿她困的,还是把帘子拉上吧。”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有妻子陪伴,真好。陈铭远把妻子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靠到车壁上,听着车声辘辘,不由轻叹一声。曼娘拍拍丈夫的肩,人生有起落再平常不过,只要平常相待,又有什么不放心的?

睐姐儿看着车马消失在远方,很久都没转身,魏钰把已经睡着的孩子抱在怀里,拢过妻子的肩:“走吧,我们一起回去。”睐姐儿收起心底的伤感,看向远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看见父母归来?

路上总花了有两个来月,先坐车后换船,陈慎陪着父母回乡,路过一些大码头时,也要溜下去玩耍。曼娘和陈铭远也随他去玩耍,于是这行李里面,又添了不少东西,当看见故乡熟悉的风景时,已经是七月上旬了。

陈老太太虽说过在家乡住不惯,可看见远处风景还是笑着道:“要说风景,自然是故乡更好,可我怎么就住不惯呢?”曼娘还没回答,绯姐儿已经点着头道:“从小住惯的地方,换了一个,确实是住不惯的,娘,不过我会在这里住惯的。”曼娘摸摸小女儿的脸:“就数你话多。”

绯姐儿嘻嘻一笑,陈铭远已经走进舱里:“到了,母亲您也可以好好歇歇了。”陈老太太忍不住打个哈欠:“这一路坐船,我倒一些也不累。”说着陈老太太往码头上瞧去:“这回回来,倒没原先那么热闹,清静也好。”听得出陈老太太话里的失落,曼娘和陈铭远只互相瞧了一眼没有说话,陈老太爷也从舱里走出:“这就到了,说起来,我在这住,拢共加起来也没有三年。”

、340

陈老太爷也不习惯回乡,可要在京城,只怕前后差别更会让他不习惯,毕竟陈老太爷从出生起,就是齐王的表弟,所到之处旁人都是笑脸相迎。可此时码头上,人很多,也很热闹,但能看出多是来趁船的,而不是来接陈家人的。

船已经靠岸,管家去唤了轿子上船,没过一会儿就进来对曼娘道:“太太,小的们无能,竟只唤来几乘小轿。可这小轿,怎么能衬太太们的身份。”曼娘哦了一声就道:“小轿也好,唤上来吧,至于那些旁人,就让她们走路上码头。”管家本还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听曼娘这样说只有应是,让人去叫小轿过来。

不一时上来的,果然只有几乘小轿,一家子依次上轿,别的丫鬟婆子,全都步行下船。能在主人家贴身服侍的大丫鬟们,比起普通人家的小姐还要娇惯一些,此时见竟然要抛头露面走上去,不免有几个丫鬟面有难色,悄悄地问管家:“大叔,可还有别的轿子雇一顶来,不然我们这走上去,码头上那些人,气味未免太过肮脏。”

管家回头瞧一眼就摇头:“你当我不想多寻几乘?这里我又不是没回来过,原先说一声我是陈家的人,要寻轿子,轿行里立即就给我备十来顶,可是今儿你晓得是怎么一回事?不是捏着嗓子说,大轿都被人定了,就是说连小轿都只剩下这么几顶?你瞧瞧,连我婆娘,都是走路上去的。”

丫鬟们越发面有难色,秋霜正瞧着人把行李点运上去,听到她们这样说话就把脸一沉:“太太已经有了吩咐,难道你们还要不做不成?这轿子都已经上去好多时候,你们还在这不动?还不快些上去。”丫鬟们被她这么一喝,这才一个个用衣袖把脸遮了,吩咐小厮们在旁护着,慢慢地往码头上去。

富贵人家的贴身丫鬟们,都是外人少见的,当这群衣着鲜明富丽的如花少女走上码头时,顿时码头边有几个扛活的力夫的眼都被吸引过去。已经有人在问,这是哪家的丫鬟,怎的不坐轿子,而是走路上码头。有人故意声音很高的说,这原本是陈尚书府里的丫鬟,陈尚书现在倒了霉丢了官还乡,想要多雇几乘轿子,谁知那轿行得了本县老爷的吩咐,不敢多雇。

这些丫鬟们听着这些乡下人高声议论,评头论足,只觉得如受到从没受过的侮辱一样,有几个的眼里,顿时有泪出来。有那老成些的管家娘子瞧见这些丫鬟的表现,不由在那皱眉,连下人们都如此,多是只能受富贵不能忍苦难。

一家子回到家里宅中,除了管家,也有几个族人在那里等着,应酬一番后曼娘先请那几位族人往厅里面坐,然后把陈老太太安置了才进厅和她们说话。阔别当年,都有无数的话要说,当年的族长太太,现在也已白发苍苍,看见曼娘就道:“见你们都平平安安的,我就放心了,你不晓得,三侄儿辞官的消息传来时候,这什么流言都有,甚至于有要抄家的传言,还有那可恶的小人,跑到我们面前说三道四,说的不外就是陈家现在没了尚书,门户没原来高。真是没见识的人才说,陈家虽没了尚书,可那做官的人还有十来个呢。”

曼娘由族长太太把那些发泄的话都说的差不多了才带上惭愧的笑:“本是我们的事,没想到连累了族里,着实不应该。”族长太太摆下手:“这算什么,不过就是辞了官,这年头这种事多着呢。”说着族长太太的眉就皱一皱:“你们这回回来,我见竟然只有几乘轿子,那些从人都只有走路回来,想是轿行里不肯雇轿。”

曼娘虽能想到这回来会受到冷遇,但没想到最开始竟是轿行不肯雇轿,不由淡淡一笑:“我还觉得奇呢,别的罢了,可这轿行我们又不是仗势欺人不肯给他们银子,怎的不肯雇轿?”族长太太还没接话,旁边一个妇人就拍一下手:“三嫂子,这事我告诉你,是本县老爷晓得你们将要到家,特地让人去和轿行里说的,说不许雇轿给你们,还去书院里面也这样说,说不许聘三哥为山长。那副嘴脸,着实是…”

曼娘只低头一想就想出缘由,辞官归乡的官员也多有起用的,造出这种现象,不过是想让人知道陈铭远在乡里不受欢迎,哪堪为官。不由淡淡一笑:“由他们去,横竖这会儿安置好了,以后出门自有车马,这雇轿的机会不多。”这话立即迎来众人的赞扬,说曼娘的心平,果然不愧做了这么多年的当家主母。

晓得他们远道归来,族人们也没说多长时候,也就告辞。曼娘送她们出去,依着门细细想着心事,袖子被绯姐儿拉了一下,曼娘低下头:“怎么了?”绯姐儿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娘,就是我身边的那几个姐姐,不如换了吧。”换了?这刚到家,就要把身边服侍的人给换了?曼娘看着女儿笑一笑:“为什么要换呢?”

绯姐儿的眉皱起,把方才下船时候那几个丫鬟的话说出来,落后又道:“我晓得,我身边的贴身丫鬟,未免娇惯了些,可是这做主人的还没叫吃苦,她们一个个就在那各种委屈,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在我身边,只会让我不好,所以,娘,换了她们吧。”曼娘捏捏女儿的小鼻子:“我的绯儿,现在也是有主意的。可是你要晓得,换一个人容易,但要让她们心服口服是难的。借了这个机会,敲打她们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可以?绯姐儿的眉又皱起,曼娘拉着女儿坐到椅上,和她细细说起来,母女俩还在说话,陈铭远就走进来:“哎,这家里的天,比京城要热一些,都这个季节了,还要穿夏衣。”说着陈铭远看向女儿:“我的小绯儿,怎么不高兴了?”绯姐儿的把嘴巴紧紧闭住,看向曼娘,曼娘会意,让女儿回房才对陈铭远道:“她和睐儿不一样,睐儿是能吃委屈的,她不能。”

我的女儿怎么能吹委屈,陈铭远的话在嘴边,猛然想起现在已经不是在京城,忙把话咽下去,对曼娘道:“女儿家本来就娇惯些,你想睐儿了?”曼娘点头:“不光想她,还想阿颜了,她的身孕,算着也快到时候了,也不知道给我们生个孙女,还是生个孙子?”陈铭远顺手从妻子发上捻下一根白发:“瞧瞧,你就是想的太多,白发比我的还多。”

曼娘并没反对丈夫的这句话,而是轻声把今日听来的话告诉他:“虽是乡居闲住,可瞧这样子,他们是巴不得你永不录用才好。”想来想去,也只有陛下遣人送行惹的祸了。陈铭远勾唇一笑:“由他们去,一个个眼睛只看得到那点地方,恨不得长久占着这个位置,可是陛下他,不会允许的。”

皇权和相权,历来都有争执,陛下这次退让,目的是让他们下回做出更大的让步,毕竟天子,没有永远退让的道理。曼娘看着丈夫的眼,轻声道:“你还是想回朝中。”这句话不带疑问,陈铭远只把妻子的手握在手心,曼娘的眼低低垂下,他到哪里,自己就到哪里,也只有如此。

陈铭远回乡数日,附近的乡绅们,也有来拜访的,只是本地知县老爷,并没上门拜访,已有人悄悄提醒陈铭远,都说破家的县令,虽曾做过那等高官,可是对知县也要应酬一二,免得到时他造几句谣,说有闲住官员陈某,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致当地官员苦不堪言。到时总有人要下来查,虽无凭据,却不能白白地惹了这等小人。

陈铭远但笑不语,回来数日这知县的来历已经知道的清楚,上一科会试得中的,原本不是在本地任官,而是在湖北任官,是自己回乡前一月才调任过来的。而上一科的会试总裁,就是梁首辅,他为了让自己得到一个永不录用的评价,真是费尽心机。陛下您本是让我走的好一些,谁知给我惹了这么大的麻烦。

陈铭远摇头叹气,这些事情,不是远离朝堂就可以避免,或者说,曾在朝堂上一日,就难免会遇到这些事。陈铭远按兵不动,依旧在家中访亲问友,教教小儿子功课,就等着看那位知县,还有哪些招数?

陈铭远在这不动,急坏了那位知县,毕竟本县回来一个辞官而归的尚书,按照官场礼仪,很该去拜见,况且当日也在老师面前夸下重口,定会让陈铭远忍不住,有了劣迹,那时再由自己上报,让陈铭远再加一个永不录用的评语,绝了老师的后患才是。可是陈铭远每日那么平静,不管是什么事都到不得他跟前。

思来想去,知县索性先去拜见陈铭远,寻机而动罢了。

看到知县送来的帖子,陈铭远的眉微微一扬,果然是年轻人,耐不住。吩咐管家到那日好生备一桌酒席,陈铭远也就要去看陈慎的功课做的怎样。管家接了陈铭远的话就道:“老爷,难道不难为?”陈铭远笑出声:“有什么好难为的,他毕竟是父母官,本地父母到此,总也要好好招待才是。”

管家依言退下,心里还在叹气,不过就是个七品知县,当初在京城时,这样的官员,要进陈府的门还要说好话。现在,什么叫做虎落平阳被犬欺,算是明白了。

到了约定那日,知县果然乘轿而来,知县出门,这排场还是不小,轿前喝道的,轿后跟随的,前呼后拥到了陈府。知县下了轿,端正看了看,陈铭远在家乡的宅子是当初九阿公修建的,用料上乘,到现在也有五十多年,知县瞧瞧就在心里点头,果然是有底蕴的人家,这一路过来,陈家人聚集的地方,全都透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味道。

、341

这样人家出来的高官,自己真要去捋虎须吗?知县此时有些想打退堂鼓。当日在梁首辅面前的话又在耳边,能做好这件事,得了老师的青眼,那以后的仕途可就平顺许多,至于陈铭远,怎么说他已经辞官不做,再有圣眷,有自己老师在那任首辅,不过就是枉然。想到此,知县又整理一下衣衫,示意从人上前叩门。

从人尚未敲响陈府大门,大门就打开了,走出一个管家,满面笑容地上前给知县行礼:“见过本县老爷,我家老爷已经在厅里等候,还请随小的来。”本县老爷,自己就是这县里的父母官,他一个冠带闲住的前尚书,怎么也要给自己三分薄面。知县一边在心里告诉自己,一边走进陈府。

走进去只觉得庭院深深,转过一个大影壁,走过一个天井,才看到陈铭远在厅前站着,见知县过来就拱手道:“在下回乡日久,料理一些家务,不曾去拜访本县父母官,倒要老父母前老拜访,着实失敬。”看见陈铭远,知县不由自主就想下跪,但想到自己现在是本县父母,而他不过冠带闲住,那膝盖又立起来,对陈铭远道:“老大人是朝中重臣,下官前来拜访是应当的。”

寒暄已过,陈铭远把他往里面请,坐在厅上,你来我往说了几句,见陈铭远为人和蔼,说话可亲,这知县的胆子渐渐大起来,可心中也开始焦急起来,这陈铭远越发和蔼,要怎样才能让他有劣迹,这着实有些难办。

陈铭远已经给知县指一指茶:“这茶不错,是家祖在世时,最喜欢喝的,还请尝尝新茶。”知县应是,端起茶碗喝了一口什么味道都没品出来。本想着用话激陈铭远变脸,想他少年就得中,不到四十就登上高位,这样少年成名的人,定会用话一激就忘了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可从进来到现在,陈铭远却是和颜悦色,并没半分居高位者的倨傲,这样的人,该怎样用话激他发怒?知县在脑中想着,猛地想起一件事,对了,都听说这位大人极其爱护儿女,他还有个小女儿,今年已经十岁,尚未婚配,何不讨他小女儿做自己的儿媳,若事成,那就是和陈家攀上关系,若是不成,到时也可以说,陈铭远为人倨傲,和他好好说话,谁知他竟大怒。

想到此知县只觉得计,面上笑容更恳切几分:“老大人回来,下官前几日就该来拜访的,还有件事,下官存在心中,不晓得该不该说。”就知道这知县今日来此,不是什么好事,陈铭远面上笑容没变:“我现在不过一个闲人,有什么事能帮忙?”知县得意洋洋地道:“下官有一犬子,今年十一,虽不能说聪明俊秀,可也不差,贱内这些年也着实为他寻个好媳妇,寻了不少日子,可总寻不到什么好的,今日来此,听说老大人有一爱女,今年十岁,尚未婚配,下官就想做个儿女亲家,不知老大人可肯?”

这是给自己设陷阱跳呢,陈铭远心里一哂,这样的人,大概也只能想到这样的主意了。陈铭远连脸色都没有变就对知县道:“这种事,本是美事,不过老父母只知此女是我爱女,却不晓得此女更是得我岳父疼爱,此次我回乡,他特地和我说了,说此女的婚事,千万要他亲自看过才可。我岳父虽有两子,却只有拙荆一女,从来待我的儿女如珠似宝。老父母若真想做这个儿女亲家,不如等下回进京时,去我岳父家里,和他恳切求亲就可。”

天下哪有女儿的婚事要外祖父做主的?知县的脸登时就变了:“老大人说笑了,天下哪有外祖父做主婚事的?”陈铭远的眉皱起:“这还真不是笑话,你是不晓得我们家里的事,当初我长女挑女婿的时候,我岳母重重叮咛,于是我岳父不满,说到这个孩子婚事时候,定要他做主才可。这天下,没有偏了这个,不偏另一个的事。”

岳父岳母?知县细算一下,陈铭远的岳父现是翰林掌院学士,岳母是皇家郡主,当今天子见了还要称一声姑祖母,难怪连首辅都要忌惮,不敢穷追猛打,只求永不录用这四个字。此时知县细细想来,不由身上出了一身冷汗,当日怎么答应的这么爽快,就忘了官官相护,此时再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知县想到此,登时对陈铭远转过心肠,更熄了这个心,只是呵呵一笑:“原来如此,听说新安郡主常出入宫廷,还不晓得这宫廷是何等的宏伟。”当日殿试时候,知县虽能入宫,但不过是在那里考试,等到进宫谢恩,心里也揣着一把汗,名次低的,在的又远,真是连御容都没有细细瞧过。

陈铭远听到这话就笑了:“宫中虽宏伟,但也有那不高的楼阁。记得我幼时,做皇子伴读,下了学常去那些楼阁玩耍,现在一晃就三十多年了。”皇子伴读?知县再一细想,额头上就有汗珠,心底开始骂起梁首辅来,这不是看顾我,是坑我啊,曾为天子的伴读,除非犯了什么谋逆大罪,不然天子都不会赶尽杀绝,你倒好,把我当做一把刀使,难道说看我好欺负吗?

知县在心里把梁首辅骂了好几回,也不管梁首辅在京中是不是耳朵火辣辣地热,这里对陈铭远越发亲热:“也不知道下官什么时候,有缘去细细玩了。不过说来,就算以后有缘入京,也不过要揣了一颗害怕的心,在那急急地看。”这样的淡话,陈铭远随便应付几句,管家们来报酒席已经备好。

陈铭远陪着知县喝了两杯酒,也就推辞自己头有些痛,进去歇着了。知县到了这时,哪还敢说陈铭远招待的不好,恭敬请陈铭远进去歇着,自己也就告辞。

等陈铭远一进了屋脸色就变了,这样的人,也敢觊觎自己的女儿。曼娘正在和绯姐儿做针线活,瞧见陈铭远进来脸色不好,就放下针线给他倒茶:“不是说你今儿有客?怎的这会儿进来,脸色还不好?”陈铭远瞧瞧小女儿接过茶喝了一口才道:“旁的倒罢了,我并不在意,可是他竟敢开口为他儿子想求我女儿为妻,真是可恶。虎女岂可配犬子?”

绯姐儿在那听着,故意张大眼:“爹爹,您什么时候成了武将?”陈铭远不解,绯姐儿笑的越发甜了:“不然,您怎么说我是虎女。”陈铭远只觉得所有的不愉快都被女儿这句话化去,拍拍自己女儿的手:“我就算不是武将,你也是虎女。”绯姐儿又是一笑,陈铭远这才把自己怎么应付知县的话说出,说完了就道:“家乡比不得京里,以后若再有人来求亲,你也就用这样的话来回。说来,怎么我们绯姐儿也要被人求亲了?”

绯姐儿在陈铭远说这件事的时候就躲出去了,此时屋内只有他们夫妻二人,曼娘应了才道:“绯儿也不小了,都满了十岁,有那定亲早的,早早就定了。你还当她是孩子?”陈铭远嗯了一声才道:“我不光当她是孩子,我还记得你是孩子的时候。”

曼娘啐他一口:“全没个正形。”陈铭远又是一笑,拍拍妻子的手,曼娘听到他的叹息,忍不住问道:“你还在想,要不要…”陈铭远嗯了一声:“我答应过陛下的。”所以这回,只是蛰伏。曼娘心里下着结论,明白丈夫还是想重新有一番建树。

知县自那次拜访过陈铭远之后,陈铭远突然发现,附近有不少书院想请他去做山长,本地读书人多,书院也多,出名的书院也不少。况且闲住官员,在家中没有事情,去书院做山长,教出一些弟子,也是造福乡里的事。陈铭远和曼娘商量了,选了一家,也不远,就在这附近,到时可以不住在书院里,而是住在家里,真是什么都不耽误。

在家里的日子就这样很平静的过去,八月底的时候,京里来了信,说阿颜生下一个女儿,随信来的,还有陈二太太写给陈老太太的信,说一家子都很好,让陈老太太不用担心。陈老太太听的又添了一个重孙女,很想回去瞧瞧,可是这来回一趟也要花好些时候,也就按捺住了。

再说陈老太太虽没有常回来过,但这族内的人不少,经常来拜望的人中,也有和陈老太太一起斗斗牌的,陈老太太住的时候慢慢长了,觉得这里虽没京中繁华,但也有另一番滋味。

曼娘趁了这个时候,也收拢一下这家乡的产业,有那连年生意不好的店铺,或卖或租,还有那租子都收不齐的田地,索性叫来佃户,半卖半送,剩下的产业,都是那膏腴产业,出息甚多,算下来的话,倒省了许多事情。她在这里收拢一些产业,未免有些别的流言就出来,这日曼娘还在算账,就有人报徐家大老太太来了。

这些年长辈们都凋零了,这位徐家大老太太已经是曼娘的大伯母了。虽然年轻时候徐大老太爷十分荒唐,这位大老太太吃了些苦头,可随着年纪渐老,那位大老太爷也荒唐不了多少,虽然在曼娘祖父去世时候,闹了一场要分家什么的,不过也没过几年,这位大老太爷也就去世,徐大老太太到了此时,才算真正能直起腰来做人。

况且她有女儿是郡王妃,儿子虽然读书不大成器,但托赖祖上的福,做过两任小官,此时儿子索性辞官回来养亲。家里的银子不少,来往的人也多,她算是真正有晚福的人。

、342

听到丫鬟们报,曼娘忙出去迎,徐大老太太也年过七十了,虽然身板硬朗,但鬓边还是白发丛生,见曼娘迎出来就道:“哎,都是一家子,你还迎出来做什么?我不过是在家里闲不住,想着那日你匆匆回家,我也没和你说多少话,今儿天好,这才过来瞧瞧你。”曼娘忙扶住她,笑着道:“这一路虽好走,可也三十里地呢,大伯母今儿就在我这里歇了,明儿再回去。”

徐大老太太点头笑了:“你果然从来都是周全人,我还和你大嫂子说,让她别担心,这一路平安着呢。若不是我左拦右拦,她啊,还要让你侄孙儿送我呢。”说笑着两人走进屋里,徐大老太太一眼就看见上面放着的账本,不由皱一下眉,见曼娘在那招呼丫鬟送上茶果,唤住她道:“别招呼了,过来陪我说话。”

曼娘应是走到徐大老太太身边坐下,徐大老太太这才点着那账本道:“你在这算账,我也是个直肠子,就直接问你,现在外头,可在说你算账这事呢,都在说你产业消乏了,在变产呢,还有…”

徐大老太太凑近曼娘耳边轻声道:“还有说姑爷亏空了,你在变卖嫁妆补呢。”曼娘这下是真的笑了:“难怪大伯母要来探我。大伯母信还是不信?”徐大老太太仔细瞧了瞧她的打扮才皱眉道:“我瞧你的打扮,和原先倒差不多,我也不想信,可是…”曼娘轻轻拍下徐大老太太的手道:“可是外面传的有鼻子有眼睛,是不是就难免要多想,大伯母,您放心,虽说你侄女婿不做官了,可是这家里还是有银子花的。”

徐大老太太面上放轻松:“那就好,你不晓得,我还想着,你这要变产的话,到时你这小女儿和小儿子都还没定亲,那可怎么办?”这话听起来却和平时不一样,但曼娘也只淡淡一笑就道:“大伯母说笑了,就算真要走到变产这步,别的罢了,一份嫁妆我还能舀得出,况且母亲虽不是我亲娘,历来疼爱孩子们。”

徐大老太太的脸色变了变才点头:“我也这样说,旁的不说,郡主待你,那是何等亲热,除了笀阳县主,旁人都要退了一箭之地。可恼有些人,偏偏想着别的,实在让我无话可说。”这话就更奇怪了,曼娘又是一笑,和徐大老太太说了几句家常,徐大老太太也就去探陈老太太。

两位老太太在一块,说说儿女经,夸夸自己的儿孙,又讲讲哪里有些好吃好玩的,还商量着等过几日,去庙里住上一些时候,吃吃素斋,听听经文,也好给子孙们积些福气。两人在那长篇大论地说,曼娘也就退出,到厨下吩咐人去做一桌软和些的饭,好招待徐大老太太。

这日吃过晚饭,陈老太太又让人请族长太太来,拉上曼娘,正好四个人在一起斗牌,直斗到三更才散。曼娘又送徐大老太太在房里安置好了这才转身回房,路上听着脚步声,突然想起儿女们来,虽说他们已经各自成家,可这做母亲的心还是在那牵挂着。

曼娘愣一会儿神,径自进了房,陈铭远已经在醉翁椅上呼呼睡着,曼娘上前把窗给关了,又摸一摸他额头,虽没盖毯子,但也没发热,这才放心坐下。陈铭远已经睁开眼,打个哈欠道:“我还以为你还要再斗会儿牌呢。说起来,你和那边的大伯母也不是很亲热,怎的她今儿会特地过来。”

曼娘也觉得困了,用手撑着额头轻声道:“我这些日子把原来的产业给理一理,有些实在不好的,索性就卖了,想是因为这样,传出了什么闲话,说我们现在有了亏空,在变产呢。大伯母听到了,就特地来探我,仔细问问也是有的。”陈铭远的大拇指在下巴那按住,接着就摇头:“不止这个,定还有别的原因,不然大伯母都过七十了,哪还想跑这么远。”

曼娘笑了,这笑有几分苦涩:“这事也瞒不过你,上回我们去徐家时候,大嫂曾和我说起,说家里有个十二的女儿,正在说亲呢。”陈铭远的眉微微一挑,这么说来,徐大太太有意想和陈家结亲,这嫁女儿和娶媳妇是不一样的。

曼娘的眉头又皱起:“慎儿今年都十六了,说起来也不算小,本该早早定亲,可原先在京里时,一提这事他就摇头,还说什么小舅舅二十多才成亲,他就算比小舅舅早,二十成亲也算不得晚,我心疼他,难免纵容了些。结果现在,真要说亲就难了。”陈铭远拍拍曼娘的手:“你也别想的这么多,就算定亲,遇到事退亲的人家还不是尽多,就像冯家,当初和刘家定亲退亲闹了许多风波。现在冯五老爷那头,听说房中不少美妾,你说夫妻做到这个地步,又有什么意思?”

真要退了亲,那才更叫打脸,曼娘嗯了一声:“我也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什么风吹草动就有人想的那么多,实在无趣。”陈铭远笑了:“你不是说最要紧的是心平,怎么到现在你自己反而心不平了?我瞧着慎儿虽有些孩子气,也是有主意的人,他的婚事,你也别想的太多。”

曼娘靠在丈夫的手上,轻声道:“我明白,只是发几句感叹罢了。”陈铭远的眼神变的很温柔,捏捏妻子的耳垂没有说话。第二日送徐大老太太时候,虽然陈老太太在那挽留她,让她多来家里坐坐,徐大老太太嘴里也是应着的,可看向曼娘,却总有那种,想说又说不出来话的意思。

曼娘心里清楚,既然生了嫌疑,徐家这边的亲事,只怕就成不了。但曼娘也不会明说出来,只是和平日一样,含笑送走徐大老太太。

那些产业收拢的差不多,也到了年下,腊月里时,曼娘就命管家,今年给下人们,再多做两套冬衣,管家们每位十两银子的赏钱,丫鬟们是多发两个月月钱。这样比平常丰厚的多的赏钱,如给下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而除了例行的施衣舍粥之外,曼娘又舀出银子,把路上的几道烂桥给修好,这些举动把那些传言都打的烟消云散,陈铭远这边要真是没了银子,哪能这样大手笔地花销?

见那些下人们自出京后的蠢蠢欲动全都消失,曼娘晓得此后的日子会过的更平静些,再没有什么流言传播。过年京里也送来年礼,除了那些常见的,陈谨还送了一千两银子回来,信上说若花销有些不凑手,还请曼娘和他说,宁肯他那边省着,也不能让曼娘这里没银子花。

儿子真是长大了,曼娘欣慰的同时也知道,连儿子都问银子的话,看来这传言已经传到京里去了。细想想也平常,徐陈两家和京里的联系都十分紧密,更何况这地面上,致仕的官员也不少,只要谁多带了一笔,到了京中被当成新鲜话传播。

纵然身处乡里,可还是有不少人盯着。曼娘想写信给儿子解释,但想了想又把要说的话给改掉,这个传言在京中也好,免得有人还放心不下,还想再做别的手段。思及此,曼娘给儿子婉转说了,又叮嘱他不必把实情说出,京中有这样传言也好,让人以为陈铭远为衣食苦恼,也免得有人时时念着他。

把信写好,连着这边送的年礼送到京里,曼娘放下笔看着窗外的竹子,都快半年了,梁首辅还放心不下,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儿子怎么特地送银子回来?”陈铭远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曼娘回身瞧着他:“儿子在京里听到传言,说我们在变产,伤心不已,特地让人带了这些银子回来,还说若不够花,他那里省着些就是。说来他手里哪有银子,还不是从阿颜那里来的。我给他回信时候可没好话,说他一个男人,要媳妇的银子花还要的这样干脆。”

京里有传言,陈铭远笑了:“怎么好端端地京里会有这样的传言?”曼娘瞧丈夫一眼就道:“这京里有传言,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我就巴望着,梁首辅早日记不得你,我们好过几日清静日子。”陈铭远坐在醉翁椅上,稍微一使劲,那醉翁椅就摇了几下:“他盯着我也没用,再说,再过几日,他也就不用盯着我了。”

这话有原因,曼娘看向丈夫,陈铭远把手一摊:“我今中午看见邸报,湖北巡抚奉诏进京,诏令,着湖北布政使补湖北巡抚,为军政事,无需进京陛见。”湖北巡抚?曼娘的眉微微皱起,陈铭远从椅子上起身,笑容不变:“山东巡抚老范,和梁首辅可是对头。当初梁首辅初入阁时,动了手脚,让老范只得外放到湖北任巡抚。现在都五六年了,梁首辅或者以为,陛下都已经忘掉老范的时候,陛下调老范入京。只怕梁首辅是真的会气到。”

走了一个陈铭远,再来一个对头。况且陈铭远当时在时,并没和梁首辅翻脸,梁首辅所忌讳的,是陈铭远的圣宠罢了,可是这位范巡抚可不一样,他和梁首辅,那是能在朝堂上当了陛下的面都吵起来的。这回梁首辅是真的被气到了。

陈铭远看着外面,面上笑容灿烂。曼娘看着丈夫的笑,轻声问道:“你,还是想回朝堂吧?”陈铭远的笑容凝固个在那里,接着点头:“我不瞒你,我的确想回去。”那是从少年时就被埋下的念头,从来都没变过。曼娘深吸一口气,什么都没说,只是偎依在丈夫身边。

、343

范巡抚的突然被调入京,还是在腊月底,各衙门都收印的时候,几乎打了梁首辅一个措手不及,而更让他料想不到的是,在大年初一,群臣朝贺天子的时候,天子突然降旨,以范巡抚为户部尚书,填补陈铭远留下的空挡,之前户部尚书一职,因没有合适人选,已经空闲半年,只由户部侍郎代行其事。

梁首辅欲待反对,可天子立即以,群陈半年都没一个人选出来,索性朕做了这个决定为由,让梁首辅无言以对,况且又是在朝贺之时提出,若惹了天子的怒气,梁首辅也只有咽下这个结果。

谁知事还没完,吴尚书同时启奏,内阁尚缺一人,既然尚书已补,同时行入阁之事也可。天子当然准奏,梁首辅却没料到自己亲家在这个时候插了一脚,登时气的话都说不出来。

消息传到时,已是三月时候,此时江南正是处处鲜花开放,时时春雨蒙蒙。曼娘见陈铭远看了信后唇就往上翘,忍不住开口问他,当听到竟是吴尚书说出让范尚书入阁的事,曼娘的眉不由微微一皱:“吴梁两家可是亲家。”陈铭远面上笑容越发轻松:“这朝中官员,真要一个个算起来,那可真是盘根错节,彼此有亲有故的自是不少,可就算是有亲有故,背后拆台的还不是很多。别说互相嫁娶,有些人家,一家子还在背后斗个不停呢。”

曼娘哦了声就笑了:“我竟忘了这一茬,想是因为离京太久,在家日子好过,竟忘了这些。”陈铭远握住妻子的手:“你也别这样想,我知道,有时这些事,难免会让人觉得心里烦恼。”联姻的人家翻起脸上,那也是很快的。曼娘嗯了一声:“我们在家里,还要待多久。”

没多久了,陈铭远眼里的闪出亮光,或者再有个一年,自己就会被重新起用了。曼娘没有得到丈夫的回答,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你别担心我,我说过,你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真好,陈铭远再次露出笑容,有妻子陪在身边,真的很好。

春雨绵绵的春日过去,又进入夏日,江南的夏日雨多不说,连空气中都能挤出一把水来,陈老太太瞧着丫鬟们把箱子里发霉的衣衫给拿出来,眉皱紧一些:“哎,原先我还笑话,江南的人怎么一过了夏日,就要把箱子里的衣衫拿出来晒,还晒的一院子都是,简直就是怕别人不晓得他们箱子里有些什么东西。现在我才晓得,原来不晒晒,这些衣服都会发霉。”

曼娘也在那瞧着,听了陈老太太的话就道:“也是我做媳妇的疏忽了,忘了这江南的夏日,和京城是不一样的。”丫鬟们已经把一些有霉点的衣衫给寻出来,听曼娘这样说就道:“也不是太太疏忽,说起来,京城里也有连日雨的情形,可只要把箱子垫高,里面的东西就没事,那晓得这里,竟是连箱子垫高都没用。”

陈老太太见丫鬟们都做的差不多,叹口气:“都说江南好,可这夏日,确实不好过。”曼娘给她端上一碗绿豆汤,笑着道:“婆婆要实在住不惯的话,等过了秋,媳妇再陪您回京?”陈老太太的眉皱起:“你陪我回京,那老三呢?”曼娘只笑没说话,陈老太太摇头:“这不好,哪有我回去了,他们还在这的道理。罢了,不就是雨水多些,衣服霉了,我会习惯的。”

久居北方的人来到江南,哪里能真正习惯,即便是曼娘这样在江南住过七八年的,有时也会不习惯。更何况陈老太太,但曼娘知道,这是陈老太太一片爱子之心,也没有劝说。

雨水连绵的夏日过去,总算到了秋日,去年就是秋日到的家乡,陈老太太算是瞧出江南秋日的妙处,这里的蟹比起京城的蟹要肥些,水蜜桃也比京城的水蜜桃要甜蜜多汁。更兼曼娘把庄上送来的东西都捡尖儿奉给陈老太太,陈老太太觉得,若江南一直都是秋日,那该有多好?

这样的念头也不过想想就罢,天下哪有只有一个季节的地方?此时京城也该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了,也不知道儿女们过的怎样?睐姐儿上回写来的家书里面说,又有孕了,希望这回生个聪慧美丽的千金。而阿颜和陈谨,现在也过的很好。

“阿珠,你瞧,这是谁送来的信。”魏钰的笑声已经从门外传来,睐姐儿用手按下头,对阿颜道:“和他说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听,还说,别人都叫我睐姐儿,只有这个称呼,是他一个人叫的。”阿颜拍拍睐姐儿的手:“这也是你们小夫妻的情趣,你没见你三哥呢,只叫我阿颜。”

说着话,魏钰已经走进来,先对阿颜作个揖:“舅嫂好。”这才把手里的信显摆地一扬:“你猜猜,谁送来的信。”睐姐儿也不想理他,别过身道:“谁送来的信不都差不多?”魏钰见妻子没有想象中那么欢喜,有些讪讪地坐到她身边:“不是旁人,是阿昭来的信。”

阿昭?自从她远去,再加上后来传来天朝子民在吕宋被杀的消息息导致重开海禁,销毁海图之后,就再没有她的消息传来,而此时,还有她的信送来。睐姐儿的欢喜简直无法想象。阿颜也极其欢喜,想去拿魏钰手上的信又觉得不好,推睐姐儿一下:“你快些给我瞧瞧,信上说些什么?”

这样才对嘛,魏钰把信交给妻子就对阿颜道:“我听送信的人说,不止这里有信,你府上也有,还有长宁公主那里,还有陛下那里,都该有。”睐姐儿已经把信拆开,看到阿昭熟悉的字迹,泪水不由流下,这是阿昭的字,虽然看起来有些奇怪,可这字迹做不得伪。

阿颜也凑过去,面上开始有喜悦之色:“原来,他们到了那么远的地方,算算日子,已经走了快三年了。”也不知道这一路上,他们是怎么过来的,阿颜和睐姐儿往下看,这日子,已经是一年前的日子了,连封信都要送一年,阿颜不由叹气。

“我的阿昭,她这过的是什么日子?我金尊玉贵的女儿啊。”伤心的话语从长宁公主的嘴里传出,泪已经打湿面前的衣衫,手里捏着一张纸,正是阿昭派人送回来的信。坐在她面前的周太后的脸紧绷,说出的话也充满怒气:“陛下他是昏了头,竟然做出这种事,可是女儿家一嫁了人,怎好?”

长宁公主把信纸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看向周太后的眼里闪出希望:“母后,你说,我们能不能把阿昭接回来?”阿昭信上说,他们并没有去那个大荣所在的国家,而是一直沿着海往西边走,经过了昆仑奴在的地方,现在来到另一块极大的地方,那里有皮肤全是黑的人,不过也有不少的波斯人。

周太后拍拍长宁公主的手:“总是嫁了人的,我晓得你心里伤心。”长宁公主突然站起身:“那我去求陛下,既然他重开海禁,那也就该让我的阿昭回来。”周太后尚未说话,内侍已经传报陛下驾到。

天子已经走进来,还没给周太后行礼,长宁公主已经道:“阿弟,我的阿昭,能不能接回来。”天子的眼里闪过一丝讶异,这声阿弟,已经很多年没有从长宁公主的嘴里听到,但天子依旧给周太后行礼后才起身对长宁公主道:“皇姐,阿昭她也不愿回来。”长宁公主眼里的期盼消失,看着天子道:“你好狠的心啊,你想瞒住天下的人,阿弟,那不是正途。”

天子的眼已经从长宁公主身上转开,声音很轻地说:“我知道,所以,我不是重开海禁了?”重开海禁又如何,自己的女儿已经远涉重洋,重开海禁,不过是让自己和女儿之间的信,传递的更加困难。如同这封好不容易送到自己手里的信,日子,竟然是一年前,也不晓得转了多少手,才由商人送到京城,送到京兆尹的手上,然后送到自己面前。

一年,是可以发生很多事情的,天子的眼里渐渐没有温度,若对阿昭还有几丝歉意,也随着被迫重开海禁,销毁海图的举动而消失。他低垂下眼对周太后道:“母后既安好,我也就告退了。”说完天子行礼退出,周太后看向失魂落魄的长宁公主,轻叹一声:“阿昭和陛下,真是一对亲甥舅。阿宁,罢了,你就当从没生过阿昭这个女儿。”

长宁公主的手颓废地垂下,眼里的泪又落下,怎么可以当做从没生过这个女儿,可是她的心,却早已不在自己身上。

阿昭送信来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京城,很多人似乎也开始记得,当年陈铭远送人出海,奉的是当今天子的谕令,而陈铭远实为能臣的话,也在京中重新出现。毕竟在这一年多里,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范尚书强行入阁,在内阁中竟有压梁首辅一头的感觉,梁首辅虽依旧在首辅这个位置上,但已有些力不从心,毕竟梁首辅已经老了,年近七旬,而范尚书,不过刚刚过了五十,比他小了快二十岁。

这样的形势变化,很快传到陈铭远耳里,告诉他的人不是别人,而是知县,知县既有上进心,这京城里的消息就比别人要知道的迅速,听到范尚书要压住梁首辅,再想到陈铭远身上,天子的喜恶已经很清楚,不由懊悔自己当初听梁首辅的话,若有人记得自己是梁首辅提拔的,要拿捏自己那是很容易的。

于是知县又去求见陈铭远,这一年多,知县和陈铭远的交往,算不得多但也算不上少,听到知县又来,陈铭远的眉不由皱了下:“这个人,倒是机灵。”曼娘手里正在为陈铭远做着一件内衫,听了这话就笑道:“又发生什么事了?”

陈铭远伸出双手,让曼娘给自己试这件内衫合不合身,笑着道:“也没什么事,不过有些局势,不一样了。”曼娘推他一下:“去吧,还有客人等着呢。”陈铭远笑着离开,曼娘继续低头做衣衫,绯姐儿走进来,坐到曼娘的身边:“娘,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曼娘捏捏女儿的鼻子:“绯儿想不想京城?”

说不想是骗人的,毕竟绯姐儿从出生一直到十岁,在京城里的日子多,况且京城里面的相识也更多。看着女儿圆溜溜的眼,曼娘笑了:“或者,再等一些时候,我们就可以回京城了。”

真的吗?绯姐儿的眼里闪出喜悦,曼娘继续做着针线,瞧瞧,还是孩子最坦白,而不是大人。

知县对着陈铭远,早已是十分恭敬,听他说了不少的话,陈铭远吩咐人送走客人,信步走回房里,听着曼娘和绯姐儿在那说话,陈铭远的唇不由往上翘。或者,再过一些时候,就可以回京了。家乡再好,毕竟不一样。

陈慎的脚步声历来很急,此时也不例外地打断了陈铭远的遐思,陈铭远回头瞧着儿子:“你这是怎么了,一身的汗,往哪里去了?”陈慎笑嘻嘻地给自己的爹作个揖才道:“儿子和几个哥哥出门跑马去了,哎呀,这里就是和京城不一样,又是秋日,庄家都收了,田地里正好可以跑马。”

说着陈慎把手伸出来:“爹爹你瞧,我们一口气跑到徐家,在那里吃了午饭,又一口气跑回来,来回六十里地,家里都还没开晚饭呢。哪像平日坐车,那么慢。”

“七哥你又不听娘的话,出外跑马,还在这炫耀。”绯姐儿的小脑袋从门边探出,一脸对哥哥的不赞成。陈慎捏捏妹妹的鼻子:“小丫头,又说你哥哥坏话,我不给你买糖吃。”绯姐儿的小鼻子一皱:“我才不爱吃你买的糖,不好吃。”陈慎愣住,曼娘已经走出来:“好了,你们兄妹俩都少说几句,慎儿你既然去徐家吃了午饭,想来吃的很饱,今儿的晚饭就不用吃了。”

陈慎啊地叫了一声:“娘,您就这样对我?”曼娘勾唇一笑,也不理儿子,牵了绯姐儿的手离开,陈慎还要追上去,陈铭远叫住他:“好了,你娘不过说笑,哪会不让你吃晚饭。”陈慎呵呵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突然对陈铭远道:“爹爹,我听堂舅舅说,京中梁首辅近来很不得陛下圣心,只怕您有起复时候。”

陈铭远皱眉:“你去你哪个舅舅家吃的饭?”徐家人口众多,又不是每个房头都有人为官的,也有些并不关心这些事。陈慎眨眨眼:“本来想去大舅舅家吃,可他家今儿招待亲家,我想着不想去应酬,就去二舅舅家,结果遇到二外祖,他见了我,就说了我好一会儿,说本是书香世家,哪能学十一舅舅。还说爹爹你可能要起复,要我好生收心。哎呀,早晓得,我还是去大舅舅家应酬别人好了。”

儿子这连珠炮一样的话让陈铭远面上露出欣喜笑容,当听到最后一句时,陈铭远的眉不由微微一皱,问儿子道:“如果我真有起复那日,你不想回京?”陈铭远这话像从天外飘来的一样,陈慎的话顿时被卡在嘴里,但很快就点头:“爹爹,我喜欢这里,没多少拘束,不像在京里,去哪里都许多小厮跟着,生怕遇到什么事。爹爹,你若真要起复了,我也不跟你回京,就在这家里待着可好?”

陈铭远瞧一眼儿子就叹气:“你在这里待着,会学坏的。”陈慎急急摇头:“不会的,爹爹,我在这里也不会学坏的。还有,我还和徐家表兄们约好,去游历呢。”陈铭远的眉皱一下,接着松开,记得数年前,儿子就想出门游历,可是那时候他年纪小,接着又遇到很多事情,于是他就安安稳稳待在家里。

一只小鸟长大了,也该飞出去了,陈铭远不说话,陈慎急了:“爹爹,儿子向您保证,绝对全须全尾回来。”还全须全尾呢,陈铭远在心里笑了下,面上神色没变:“还说什么,吃饭去,我瞧见庄上送了鲜鱼过来,你平日不是最爱吃醋鱼。”话还没说完呢,陈慎又要追着父亲去问,可是陈铭远还是不理他。

吃完晚饭,陈铭远就和曼娘说起陈慎去游历的事情,曼娘的眉一挑,接着就问:“你肯放你儿子出去?”陈铭远笑了:“他也不小了,十六了,我记得我头一回出门的时候,还不到十五岁。”那是陈铭远第一次回家乡,虽然是跟着徐琴一家子来的,可后来就一个人出门了。那也是陈铭远头一回瞧见曼娘,那样平静的一个人,虽然长的普通,可只觉得她身上,总和别人不一样。

曼娘抬头,正好看见丈夫盯着自己,不由微微一笑:“瞧我做什么?有想起什么事呢,他要出门,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他那个脾气。”陈铭远已经摊开手:“我儿子,我清楚,并不会胡闹的,就让他去吧。再说我听了他一起去的,都是那稳重的。长这么大,也要像鸟一样飞出去瞧瞧外面的世界。”

这就是答应了,曼娘笑了:“你自己心里早就应了,还偏要来问我,你说让他去就让他去,这回,我连小厮都不让他带,也要让他晓得,行路人的辛苦。”陈铭远笑了笑,握住妻子的手,眼里满是温柔,曼娘的笑容还是没变,如同平日一样。

陈慎第二日一早就守在爹娘门口想问问,来往的丫鬟见到了,都笑着道:“七爷今儿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344

刚过了年,这京中又是哪家有信?曼娘有些奇怪,但还是出了外面去瞧来人,当一瞧见来人,曼娘就有些诧异,忙对来人道:“不知天使降临,还请恕罪。”这来的是天子身边的近侍,曼娘原先在京中也见过的,瞧见曼娘这样此人急忙摆手:“陈夫人休要如此,杂家只是受陛下的命,前来瞧瞧陈大人,谁知陈大人今日碰巧不在,这才请陈夫人相见。”

曼娘在短暂的诧异后已经和平常一样,吩咐秋霜去预备一间洁净房舍,以备内侍歇息,这里就对内侍笑道:“拙夫做了附近一个书院的山长,此时正在外面和学生们在一块。天使还请稍待。”内侍摇着手,不急不急。

说话的功夫,陈铭远已经来到厅里,他跑的有些急,见了内侍就笑道:“这么大冷的天,还要劳烦你跑这一趟。”内侍依旧恭敬:“这是杂家该做的事,况且陛下这一年,也着实想念陈大人。”他们说话,曼娘也就退出,吩咐厨房备一桌酒席送上,好挡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