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衿道,“你心中所想的那个人。”

罗大儒这回没用人请,自己衣裳都不及收拾,令仆从阿甲阿乙守家,便带着一位积年老仆随阿念何子衿去了。待纪大将军闻了消息,一行人已离开了北靖关。

纪大将军与江氏念叨,“你说这事儿多稀奇,我与我先生情同师徒父子,我请他来咱们府上,他都不来。那江探花人虽伶俐些,可要说他能请得动罗先生,我是不信的。”

江氏道,“江探花亲自过来,定是有什么好法子的。”

纪大将军悄与妻子道,“阿甲同我回禀,说江探花前番过去,任如何巧舌如簧,先生都未应的。后来,江探花带了江太太去,不知因何,先生立刻便与他们去了。”纪大将军原是流犯出身,这样的出身,不过数年便居北靖关大将军之位,可见此人才干。当然,没有才干是生而有之的,生而有之的,叫天分。纪大将军有天分,他的才干并没有随着他坎坷的经历而消磨贻尽,相反,他在北靖关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良师——罗先生。之后,纪大将军在北靖关地位略有起色时,就先给罗先生送了两个服侍的小厮阿甲阿乙。所以,罗先生那里有什么事,纪大将军多数都是知道的。

听丈夫这般说,江氏道,“我看何姑娘,不,江太太的口才也就一般。”

“所以我说此事稀奇。”纪大将军感慨一回,端起盏新沏的春茶,慢呷一口,道,“此间定有咱们不知晓之事。”

江氏也是机敏之人,想了想,“罗先生走得这般匆忙,可见定是一件要紧之事。”

“倘是要紧事,江探花在见先生第一面为何不说?”

说到此处,便是江氏也有些想不通了,道,“看江探花夫妻,那般和睦,断不能有什么事江太太知道,而江探花不知吧。”

纪大将军夫妻二人猜不出来,只得暂时搁下,想着阿念何子衿都是认识的,纵将罗先生请至沙河县,也不会让罗先生有什么危险才是。

纪大将军因身在军中,遇事先虑安危,也是习惯了。

罗大儒此刻却是恨不能飞到沙河县去的。只是,阿念何子衿小夫妻显然安排诸多,他们还得去北昌府接何老娘,何老娘没什么太多收拾的,她老人家现在想的是,先去孙女那里小住几日。住个新鲜,她就回来。何恭沈氏也都是这个意思,因着何老娘没想长住,兴哥儿年纪小,也跟着一道去,说是去看看姐姐、姐夫家。何子衿阿念自是乐意,还在北昌府歇息一夜。罗大儒虽恨不能立刻见到故人,到底这把年纪,阅历修养都是有的,在与何恭说起学问时亦是耐心,没几句就把何恭说的心悦诚服,以至于何恭夜里都同妻子商量,“待罗先生那里安排好了,不若让阿冽俊哥儿过去念书。”

沈氏道,“罗先生学问这般好咧?”

何恭点头。

沈氏听了就有些舍不得儿子,但想着此事一时也不急,自己遂也不急了。

在何家歇一夜,第二日,阿念一行辞何恭沈氏,带着何老娘兴哥儿回沙河县去了。何老娘与兴哥儿余嬷嬷坐车,其他人骑马。何老娘见着自家丫头骑马,极是惊讶,直道,“唉哟喂,你可小心些,别从马上摔下来。"

“看您说的,我骑的好着呢。”何子衿驱马到何老娘车畔,道,“兴哥儿,要不要骑马?”

兴哥儿自然是要的,何老娘笑,“皮猴子一般。”

兴哥儿跟姐姐同骑一骑,他小小人儿还是头一遭骑马,倍觉威武,还问,“祖母,你看我气派不?”

何老娘笑呵呵地,自车窗往外看,竖着大拇指夸孙子,直道,“我兴哥儿气派的了不得哩!”

阿念江仁等人皆目露笑意,就是罗大儒那一门心思想去沙河县见故人的,见江小县尊一家人和乐,目中亦露暖意。

自北昌府到沙河县也有两日车程,尤其有老人,不敢走快,直走了三日方到了沙河县。何老娘大路上早被罗大儒把话套完了,因为头一天晚上在驿馆休息时,何老娘就与自家丫头片子道,“你不带阿晔阿曦来也是对的,咱们来北昌府时沾朝云师傅的光,处处有朝云师傅的人打点,饮食住宿样样都好。咱家可是没那个条件的,阿晔阿曦年岁又小,这一路如何受得哟。”

何子衿道,“我也这样说。”

罗大儒这等人物,早听到“朝云”二字时就入了心,其后同何老娘一打听,何老娘这存不住事儿的,知道不知道的,就都哗啦啦的同罗大儒说了。何老娘尤其赞颂朝云师傅的人品,再三道,“我老婆子活了这几十年,除了我家那早死的短命鬼,再不有见过朝云师傅这般仁义的人啦!”

罗大儒既是伤感又是惋叹,道,“他自来如此。”

何老娘一听,忙问,“大儒先生与朝云师傅早便认识不成?”

罗大儒微微颌首。

何老娘一喜,笑道,“那咱们可不是外人哪。我家丫头是朝云师傅的弟子,大儒先生跟朝云师傅是亲戚吧?”

罗大儒叹,“我们算是表亲。”

何老娘忙道,“那大儒先生就是我们丫头的叔祖了。”忙叫了阿念何子衿兴哥儿江仁过来认亲,饶是罗大儒一肚子学问也给何老娘闹懵了,这,这都啥跟啥哟!他怎么就平白多了这一堆的晚辈哟!不待罗大儒抗议,何老娘道,“以后我还叫你大儒,你要愿意,叫我老太太或是老嫂子都成!”

面对何老娘的热情,罗大儒简直是无言以对。

而后,既是亲戚了,何老娘还把自己的一系列著作送给了罗大儒一套,何老娘还很是谦虚道,“您是有学问的人,原该送您精装本的。哎,精装本在帝都送完了,就剩下这普通的了。不过,要我说,那什么装什么装的,不过是个外在,里头内容都是一样的。”

罗大儒在北靖关都能熬成大儒,可见其才学修养了。一见何老娘竟然还有著作,顿起敬佩之意,连忙双手接了何老娘送的书,正色道,“待有闲暇,一定深读。”

何老娘笑道,“随便看看就成啦,这也就是我老婆子的一点儿见识罢了。”

罗大儒道,“您实在太过谦虚了。”想着何家虽不显赫,但一个老太太都能出书,可见是书香之家。

何老娘见罗大儒对她这书如此重视,心中很是喜悦,遂又在罗大儒的“引导”下,说了诸多朝云道长之事。这事儿叫何子衿知道后,没少背地里同阿念说罗大儒狡猾。

阿念笑道,“他乡遇故知。罗大儒不好跟姐姐打听,他与祖母年岁相仿,同祖母打听也是人之常情。”

何子衿笑,“我是说,真不愧是朝云师傅的朋友,一样都跟狐狸似的。”

阿念哈哈大笑。

这古代房子可不隔音啊,阿念笑得大声,罗大儒正同何老娘说话呢,听到这笑声,不禁道,“江县尊江太太情分真正好。”相处几日,罗大儒对这家子人也有了基本认知,就何老娘这存不住话,别人一打听便啥啥都说的性子,就知这是一家了本分人。而且,何老娘显然没有得到江县尊或是江太太的叮嘱,不将昭云之事说与他知道什么的。可见,江县尊江太太也不是要拿此事与他交换条件。正因阿念何子衿何老娘都是坦诚之人,罗大儒对这家子人不由多了几分好感。

何老娘见人家大儒夸她家丫头片子和孙女婿情分好,脸上很是荣光,略带几分骄傲道,“那是,他们自小一道长大,知根知底才做的亲。你说,给孩子们做亲,还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好生过日子么。情分好,这才好哪。我们丫头家里还有一对龙凤胎,唉哟,您不知道多招人喜欢。当初连接生的嬷嬷都说,她接生好几十年也没见哪家生过龙凤胎?有双生胎就是难得的了,何况龙凤胎呢。您说,这是不是福气?”

罗大儒怎么能说不是呢?

然后,罗大儒一说是,就被迫听何老娘足足絮叨了一个时辰,就说她家龙凤胎多么聪明多么可爱来着。后来听得兴哥儿都困了,闹着睡觉,罗大儒才得以解脱。何老娘还有些意犹未尽道,“明儿我再继续跟你说啊。”

罗大儒简直是逃回自己房的,因晚上受何老娘聒噪,第二天早上险些起晚。老仆都笑,“这位何家老太太颇是风趣。”

罗大儒将脸一板,嘀咕,“风趣在哪儿?不如你今晚听她絮叨去。”

这老仆的面貌很有些难以形容,但嘿嘿一笑时便露出几分滑头来,可见年轻时的“风采”了,老仆笑,“那不成,我耳背。”

罗大儒心说,你耳背个头!

罗大儒受了何老娘一路聒噪,最后,罗大儒不得不拉着兴哥儿教兴哥儿学认字,何老娘那些说古的话方少了。因为何老娘让余嬷嬷备些茶点,自己找自家丫头片子说去了。何老娘喜滋滋地赞颂罗大儒,“真不愧是大儒先生啊,这不,见咱兴哥儿还算可造之才,教兴哥儿认字去了。”

何子衿笑,“这也是兴哥儿的福缘了。”

孙子给大儒先生瞧上了,何老娘也觉着孙子有福,点头对孙女的话以示认同,还道,“可见这趟没白跟你过来。”

“那是。”何子衿道,“我有什么好事不想着祖母您哪!”

何老娘深觉受用,嘴上还说,“你不想着我能想着谁,你也就我这一个祖母罢了。”

何子衿最会治何老娘这“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性子,笑道,“我这么想着你,也没见祖母想着我些。”

“我怎么不想着你了,在北昌府天天想咧。”

“光说有什么用,看不到实际的。”何子衿摊摊手。

何老娘嘀咕,“怎么做了县尊太太还这么不开眼啊。”最后给了丫头片子支金钗,方堵了丫头片子的嘴。

阿念见着子衿姐姐的金钗,还说呢,“姐姐又逗祖母了。”他家子衿姐姐也不知啥毛病,要说首饰,子衿姐姐多的是,不见得就看上这么一支金钗,偏生子衿姐姐还特喜欢自何祖母这里敲些首饰啊衣料啊啥的。

何子衿与阿念道,“我单看不上祖母那偏心眼儿孙子的劲儿!”

阿念一乐。

一路上,何家祖孙说说笑笑,罗大儒则近乡情更怯,至于罗大儒与朝云师傅相见时的情形,怎么说呢。那含泪相望的眼睛,那紧紧相握的双手,那欲语还休的意境,竟让何子衿活化出一句宋词来。

词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作者有话要说:PS:准时更新,晚安~~~~~~~

第331章 北昌行之十九

第331章

罗大儒已有心理准备,他早从何老娘那里得到了一系列关于相见之人是少时伙伴的信息, 换言之,相较于当初何子衿模模糊糊的那句“是先生心中所想之人”, 罗大儒已知道, 他将所要见的是少时旧友兼远房亲戚方昭云。我大儒已有心理准备,可朝云道长没有啊,朝云道长是直到罗大儒到他家门口, 他才知道老友已至, 对于空旷多年,无亲无友多年的朝云道长而言, 可想而知是何等震荡。

于是,二人执手相看泪眼了。

朝云道长这样素来神仙一样的冷淡人, 竟然眼圈微红了。

罗大儒这惯来一张黑脸,最喜叫人碰壁的,竟也双目湿润了。

两位年过半百老友,就这么, 历经数十年, 在一个夕阳微薰的午后,重逢了。

罗大儒张张嘴,似是要说什么,喉中却似被什么哽住,一时说不出话。

朝云道长的模样也不比罗大儒好大少,倒是罗大儒身边的老仆张着嘴嚎了起来,那位老仆一把扑将过来,抱住朝云道长那叫一个嚎啊,一边儿嚎一边说,“方公子,小的总算见到您啦!方公子,这些年您可好啊!小的在北靖关,日日夜夜的都在惦记您啊!自从知道您在这里,小的更是归心似箭啊!”

望着罗大儒与朝云道长一沧桑一神仙的同是错愕满脸的面孔,何子衿认为自己见到了打娘胎里出生以来认识的,最会抢戏的人——黄贞忠黄老伯。

黄贞忠黄老伯真的太会抢戏了,人家俩人正无语相看泪眼呢,他扑过去一通嚎,这不,转眼间,啥啥意境都没啥,就剩一地鸡毛。黄贞忠嚎了一通,嚎的朝云道长硬生生的在自己非富即贵的人生交往里记起了黄贞忠的名字,与罗大儒道,“唉哟,这是阿黄吧,他还跟着你呢。”

罗大儒点头,“是啊,这些年,多亏有他。”

黄贞忠拭拭泪道,“我虽身在我家老爷身边,心却一直在公子身边哩。”

这么自然而肉座的话,逗得朝云道长一笑,道,“阿黄还是老样子啊。”

黄贞忠道,“心还是那个心,就是模样不若以往俊俏啦。倒是公子,数十年未见,您越发超逸啦。”

罗大儒见黄贞忠与朝云道长俩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絮叨上了,简直没自己什么事了,给气的,说黄贞忠,“你能不能少说几句!”他也有很多话想跟昭云说好不好。

黄贞忠见主人有些臭脸,满是无奈道,“好啦好啦,你去说吧,自小就这样,我跟公子多说两句你就不乐意。”

朝云道长与罗大儒明显要私谈,黄贞忠很体贴的给二人留下私密空间,何子衿等人自然也都退了出来,何子衿悄悄问黄贞忠,“黄伯伯,罗大儒同我师傅是啥关系啊?”

黄贞忠无奈的摊摊手,“表兄弟啦,我们老爷的生母是公子的姑妈,他们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后来公子很是喜欢我,老爷总是因此吃醋啦。”

何子衿两生一世的穿越人士听这话都险没噎死,黄贞忠却是乐呵呵的找着闻法去安置起居啦。

何子衿知道朝云道长见了故人,一时间怕是说不完的私房话,就与阿念先将宝贝们接回去了。宝贝们见着父母很是高兴,张嘴就喊,“祖父祖父——”

何子衿阿念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喜的是,孩子们这么几天就学会说话啦!悲的是,看来只会叫祖父的!这一看就是朝云道长教的啊!何子衿也挺高兴,笑眯眯的亲亲这个又亲亲那个,她抱着阿晔,阿念抱着阿曦,一道回家去啦!

何子衿阿念手脚太快,以至于朝云道长在与罗大儒诉完情后想显摆龙凤胎时,才知道龙凤胎被两人带走了。朝云道长笑,“明日再见吧,生得尤其聪明漂亮。”

罗大儒这把年纪见到亲戚兼旧友,也很是高兴,听朝云道长提及江小县尊家的龙凤胎倒不陌生,道,“路上听何家老太太念叨一路,听说还是你给取的名字。”

“是啊,男孩名晔,女孩名曦,如何?”

罗大儒点头,“挺好。”他又有些想不明白,“你怎么认了个女弟子?”

“约摸是命里的缘法吧。”

听近话,罗大儒不禁撇一撇嘴,“多少年了,你还是老样子。”

“你倒不是老样子,如何苍老这许多?”朝云道长说着,很有些伤感,“说来,你年纪还比我小哩。”

罗大儒道,“真个不识大小,明明我比你大。”

朝云道长摆摆手,做出一幅仙风道骨的模样来,“罢了,兄长不与你计较。”

罗大儒觉着自己才是不计较的那个,由于见到故人,心情大好,罗大儒就不争大小了,道,“自从那贱人死后,我就痛快的了不得。”

朝云道长道,“倒也罢了。”

“我听说,他一死你就回了帝都,当时我远在北靖关,知道消息时今上也登基了,却没料到你会来北靖关。”

朝云道长沉默半晌方道,“那种权柄渐渐滑落的样子,与母亲当年一模一样。”

罗大儒挑挑眉,朝云道长既已说开,索性便说开了,“当年离开帝都,我以为怕是再无机会回到帝都了。后来,我一直住在蜀中,几年前,那会儿今上还是藩王的时候,莫如就开始打发人给我送东西。当年,母亲摄政,先帝长大时,就开始偏向胡家与胡贵太妃,时有赏赐看望。我知道母亲是不悦的,料想母亲当年滋味儿,先帝在临终前几年也尝过了。那时,我就知道,终有一日,我将再重回帝都。”

罗大儒问,“莫如就是皇后娘娘的名讳么?”

朝云道长点点头,叹息中有几分怜惜,“她很是不易。”

罗大儒倒没这许多感叹,道,“自来登高位者,谁是容易的?就是先帝那贱人,看他前几年把江山弄的生灵涂炭硝烟四起,那也是不易的。”

朝云道长道,“他最终也没对我下手。”

“大权在握时,你生死都在他掌中。待他至晚年,他既想立今上,自然要考虑到皇后娘娘的立场,他便是不为自己,也得为他身后之人积些德,不说别个,他死了,他那老娘还是要活命的。”罗大儒道,“利弊权衡,他自然不会对你下手。”

不过,想到死对头死之前要这样百般权衡,也够罗大儒痛快的。

说来,一旦开口,罗大儒还真没啥大儒气质。

罗大儒非但没啥大儒气质,他还特八卦的打听,“你怎么没在帝都住呢?皇后娘娘怕也是乐见你在帝都的?谢韬那墙头草,真不知他家里人如何。从母系说,皇后娘娘也只你这么一位嫡亲的舅舅了吧。”

朝云道长道,“我少时就想各处走一走,见到皇后一切都好,我也就放心了。何况,她有她的路,我趁着还走得动,就来北昌府了。说来也是巧,竟不料你在这里。”又问起罗大儒这些年如何过活的。

罗大儒道,“我就一直在北靖关,初时也颇是不易,后来小黄找了我来,有他在,日子慢慢也好了。之后,项家来了这里,他家不知是何主意,倒是对我有些关照,我先前在军中做些抄写差使,也足以温饱。后来,上了年纪,就办了个私塾,教孩子读书。先时,今上得立储位,大赦天下时,我也得了赦免,如今日子还成。”说着又补了一句,“当然,同你是没法儿比了。”想着先帝那贱人,自来就与他不合,后来将他流放至北靖关这等苦寒之地,想也是没安好心,想他死这儿了,可他罗靖偏就命大,就是不死!非但不死,他还熬到大仇人先帝先死了!

朝云道长道,“我倒宁可与你一般流放。”

“你可别说这大话了,我自来身子骨结实,才撑得下来。你那身子骨儿,还流放着,非交待半道儿上不可。”罗大儒感叹,“也是天缘凑巧,不然,自让你我于此地相遇呢。”

朝云道长笑叹,“是啊,再想不到的。”

两位老友相聚,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朝云道长还让窦太医帮罗大儒诊了诊脉,看罗大儒的身子可有需调理之处。罗大儒这把年纪,身子骨儿自然不可能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窦太医诊下来,罗大儒这身子不真没太大问题,只要开几剂汤药调理一二即可。说到自己身子骨儿,罗大儒道,“流放的路上我也一直在修习内息,说来,我功夫虽一般,于身子,却是受益颇多。”

朝云道长就让闻道去找何子衿要些红参做的面脂来,罗大儒还道,“要那做甚?”

朝云道长道,“明明你还要叫我一声阿兄的,如今瞧着,我倒似你长辈一般,你用一用那面脂,当可恢复一些青春。”

罗大儒气煞,说朝云道长,“自小就是个肤浅的,你现下去打听打听,谁不说我是北昌府第一名儒,就是江小县尊,也是三延四请,我才来的。脸好有什么用,没学问不过一幅空皮囊罢了。”说着啧啧直叹,“你这肤浅毛病什么时候能改一改啊。”

甭看朝云道长这辈子颇是坎坷,但说来,他这辈子还真没受过什么委屈,哪怕在芙蓉山上做道士,也没人敢委屈到他啊,就是薛帝师那样的身份,朝云道长想见他,一句话送过去,薛帝师也得立刻到。更甭提后来朝云道长有了何子衿这个女弟子,何子衿别个本事没有,哄人的本事一等一,常哄着朝云道长高兴。故而,朝云道长其实很有些小脾气的,见罗大儒如此不识好歹,朝云道长也不高兴了,留下一句,“你就跟着老白菜帮子似的活着吧。”也不管他了。

奈何他已叫闻道去要了面脂膏来,朝云道长还是命人给罗大儒送去了,管罗大儒用不用,都随他了。罗大儒此人呢,在北靖关一带名声的确响,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有学问的老先生,对他也是极尊敬的。不过,此人能就谁大谁小,谁表哥谁表弟的事儿同朝云道长争大半辈子,也可见此人脾性啦!

这人的脾性啊,纵历经坎坷,也不是容易改的,要不,怎么能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老话呢。罗大儒私下同黄贞忠抱怨,“你说说,这都什么岁数的,还是这幅脾气。哎,一不顺着他就要生气的。”

这话,一听就是在抱怨朝云道长啦。

黄贞忠黄老伯心说,您这性子也不比方公子好哪儿去呢。黄贞忠一面喝着窦太医给他开的滋补方子,一面道,“公子也是好心哩,您不是自诩做哥哥的么,既是做兄长的,自然当让着做弟弟的一些。”

“总叫我让着他,我都让他大半辈子了,也没见他敬着我啊!”罗大儒一见故人,往日的性子也上来了。

黄贞忠见劝不下来,索性不劝了,又见他家主子不肯用那红参面脂膏,黄贞忠黄老伯不忍糟蹋东西,又听说有保质期,必要一月用光方好,超过一月就不能再用了,干脆自己收起来用了。他老人家非但日日用红参面脂膏,还跟朝云道长讨了几根首乌,同窦太医商量了方子,三不五时的就喝一碗。闹得罗大儒私下同朝云道长絮叨,道,“你说,阿黄是不是看中何家老太太了,我看,人家可没再嫁的心哪?”

这话,险没叫朝云道长呛死。

朝云道长瞪他,“亏你还自称名儒,你也就这点儿眼力了。阿黄岂是这样的人,就是人家老太太,也是正经老太太,儿孙一大把,焉能改嫁。”

“我是说,近些天来,阿黄臭美的不行。每天出去接阿晔阿曦,必要对镜打扮半刻钟。”

朝云道长道,“阿黄自来就是个喜欢鲜亮的。”

黄贞忠黄老伯甭看一把年纪,而且,生得不大英俊的模样,但,爱美之心,真的不看年纪,这位老伯以往是没条件,自从找到朝云道长这位大户,就开始了全方位的改变。他一把年纪,自然不会往花哨里收拾,但,一应穿戴,皆稳重颜色,就是一头黄白头发,今也每日用桂花油梳的齐齐整整。再加上他注重保养,朝云道长打何子衿这里要的红参面脂膏,罗大儒星点儿没用,都给他用了。这东西吧,自不能令人返老还童,但在北地这风霜凛冽的地方,对于护养皮肤,还真是极有用的。

所以,黄贞忠黄老伯不过半月,就有脱胎换骨的意思。

连何老娘都说黄老伯是个齐整人,于是,明明来沙河县时都差不多的模样,人家黄老伯打整的很快就显得比罗大儒年轻五岁一般,把罗大儒给郁闷的,时不时就对着自家老仆来一句,“这面脂膏首乌汤还挺有效用啊。”

黄老伯一笑,待朝云道长再送罗大儒面脂膏何首乌之类东西时,罗大儒就没再拒绝了,朝云道长私下都说,“还是阿黄你有法子啊。”

黄老伯一笑,“主子就是这么个脾气,他知您的好意,只是,他年轻时都不重这些,如今一把年纪了,自然更不重了。”

朝云道长沉默无语,罗靖不重这个,他却是不忍看他明明同一年纪,罗靖就如此苍老模样的。

朝云道长全方位的关心着罗大儒,当然,他也没放松对阿晔阿曦的教导,有时兴哥儿也会过来,以至于,朝云道长偶尔都会感慨:生活实在太充实了有没有!

罗大儒不是朝云道长这样的性子,甭看他们少时就有交情,而且交情不错,但,两人的性子完全不同。罗大儒不是朝云道长这种远程谋算之人,罗大儒一向是着眼于眼前的。既被阿念请来了,且阿念何子衿与他家表弟方昭云又是弟子与弟子女婿的身份,罗大儒也就没再端着架子。教书什么的是,自是罗大儒的老本行,只是,此人非但精于传道受惑,对于衙门的钱谷、刑名之事亦是精通,罗大儒略指点一二,皆是说到点子上,阿念如获至宝。

罗大儒自是可靠之人,阿念敬他如长辈,对于心中之事,也就没什么不好意思请教的了。阿念就说了先许县尊遇刺之事,阿念道,“张知府余巡抚问我先许县尊一事倒不以为奇,毕竟,先许县尊一县之首,为人所刺,而迟迟捉拿不到贼人,上峰心中自是不悦的。但,纪大将军原是武官之首,我不解的是,为何纪大将军也会提点我此事呢?”

罗大儒微微一笑,“县尊真是当局者迷了,余巡抚之妻谢氏,出身帝都谢家,谢家早便是帝都有名的,族中科举之人颇多,代代皆有进士出身的子弟为官。何况,如今谢皇后就是余太太的娘家嫡出的侄孙女,谢家因谢皇后之位,得封承恩公,今位列公府,何等显赫。朝中亲贵之事是瞒不过余巡抚的,县尊怎么忘了,你们是同谁一道来的北昌府呢?”

阿念茅塞顿开,“先生是说朝云道长?”说完,阿念自己就拍了自己脑门儿一记,他当真是当局者迷了!!

罗大儒含笑道,“昭云的身份,虽今无权无势,但他出身显赫,辅圣公主亦是葬于帝陵的,况今有皇后娘当位。皇后娘娘就这么一位嫡亲的舅舅,何况,凭先帝心性,怕就是临终前也不放心昭云的,昭云今虽出了帝都,帝后亦会关注于他。关注他,自然会关注他所在之地,此地竟有前县尊遇刺身亡之事,倘不及时解决,不要说于县尊风评不佳,就是帝后二人,怕也会多想。就是知府巡抚之人,吃个挂落什么的,也不稀罕,他们自然是急的。”

罗大儒点破此事时,阿念就想明白了,他依旧不明白的是,“那纪大将军所为何呢?”

罗大儒皱眉思量,道,“纪大将军一向心思不好预料,此事,他既是明说,他之意,待先许县尊遇刺之事水落石出之时,必可得知!”

阿念道,“那咱们就先来彻查此案!”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

第332章 北昌行之二十

第332章

阿念要重查许县尊之案,何子衿琢磨着, 许县尊这案子,接她前世就相当一县县长遇刺身亡啥的, 而且, 耽搁这许久也没能捉到行凶之人杨大谷,说不得其间就有什么不得了的内情呢。就是阿念要重查此案,何子衿脑洞一想, 立刻脑补出无数奇诡案情来。她还问阿念, “是不是许县尊真凶另有其人?”

阿念有些奇怪,“姐姐如何这般想, 许县尊之死,多有人证, 再做不了假的。”

何子衿听这话也有些奇怪了,道,“难不成许县尊就在大庭广众之下遇刺,这么些人就眼瞧着也没捉到贼人。”这也不可能吧。倘是如此, 许县尊身边人起码是个护卫不严, 都要入罪的。

阿念道,“这倒也不是。”这才说起先许县尊遇刺之事,原来许县尊有一癖好,最爱吃沙河县老杨家的八珍汤,那八珍汤,必得早上新做的才好吃。因许县尊爱这一口,杨家每天早上都给县尊老爷送新做的八珍汤。这杨家的饭铺子,就是杨大谷家开的。不过,杨大谷不会做八珍汤,他一向是在市井上游逛的人,会做此汤的是杨大谷的父亲。一向过去送八珍汤的,也不是杨大谷,而是杨大谷的弟弟,杨二谷。那天杨二谷头一天晚上就不舒坦,故而,送八珍汤的就换了杨大谷。许县尊有早上晨起练字的习惯,杨大谷送八珍汤送去就回了,结果,下人再去找许县尊,见人已死在书房内,半碗泼洒在地的八珍汤。

何子衿道,“杨大谷又不是失心疯,总不能平白无故的就去杀一县县尊吧?”

阿念叹口气,“这里头自然虽有缘故。”

何子衿就见不得人这么问一句答一句的,瞋阿念一眼,“你倒是一气说完的好。”

阿念此方说了内情,内情也简单,许县尊爱吃杨家的八珍汤,杨家也乐意免费送给许县尊来吃,可谁知许县尊吃了几日杨家的八珍汤,就相中了杨家的闺女。要说小门小户的女孩儿给县尊做小啥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就如同当年李赵两家能以向宫里荐贵人之事骗得那些好人家的闺女,甭看何子衿不乐意进宫啥的,乐意的有的是。就杨家,虽说许县尊年纪有些大了,但说好了,生下儿子立刻抬二房,而且,所予聘金颇多。杨家也就乐意了。不乐意的是杨大谷,杨大谷觉着,妹子连个二房都没做上,这简直就是没名没分的过去服侍县尊,故而,不大乐意。许县尊虽没将杨姑娘纳为二房,却是给了杨家五十两银子,这银子很是不少了,就是一般小地主家娶亲,也就这些聘金了。杨家一见这聘金,也就不管闺女是去做二房还是去做丫头了,高高兴兴的把闺女送了去。

后来,这杨姑娘孩子还真有了,就是没料到,生产时一胎两命,母子二人共赴黄泉了。

就杨姑娘过身,许县尊还伤心的小病一场,后来给了杨家百十两银子,杨家也就没什么话了,还日日给许县尊送八珍汤呢。就是没料得,杨大谷好生烈性,竟趁着送八珍汤的机会,杀了许县尊。

更让人怀疑杨大谷一点儿是,杀了许县尊之后,他就走的无影无踪了。

何子衿素来缜密,道,“那这事儿也可疑,怎么许县尊身边儿就没个近身服侍的人了。”

阿念微微一笑,“所以说要彻查么。就是杨大谷,倘他是真凶,杀人之后自然远走,如何还会再回沙河?姐姐记不记得,咱们刚来赴任,马县丞就于我提过,他们得到信儿要去捉查杨大谷,可惜被他跑了。要搁谁,犯下此杀人命案,哪个还敢回家来呢?”

何子衿对于听案子有兴趣,查案子就没兴趣了,叮嘱阿念,“你既要查明此案,自己也要小心才好。”

“姐姐放心,我晓得。”

何子衿又说一句,“待这事儿查清楚,可与我说一声。”

阿念笑应,又问起何老娘起居可还适应,何子衿道,“适应的了不得,昨儿庄太太带了煎小鱼过来,祖母说那小鱼煎的焦香味儿好,今儿我叫厨下又做了。”

阿念笑道,“庄太太甭看嘴碎,煎小鱼儿的本事一般人比不了。”

何子衿道,“她家里孩子家,嚼用也大,祖母过来咱们这里,别的太太奶奶的见了,都有孝敬,她家里银钱不丰,就做些吃的送来。她走时也没叫她空过手,家里点心都会给她包些带走。”

阿念点点头。

话说何老娘自从来了沙河县,甭提多滋润了,虽阿念公务忙,何老娘也没觉着如何,就是以往在帝都,阿念也是要早起五更的去衙门当差呢,就是小时候,也要见天儿的早起去书院念书呢。今做一县之长,忙是正常的,要何老娘说,不忙才不正常。

故此,阿念忙啥的,何老娘一点儿意见都没有,就是时常叮嘱厨下炖些鸡汤鱼汤猪脚汤的给阿念补身子,大夏天的,硬把阿念小脸儿补的红润润的。

其余的,何老娘一来就操持着给自家丫头片子晒干菜,她老人家虽是初来北昌府,却是早就打听清楚了,北昌府冬天没别的鲜菜吃食,除了萝卜白菜大葱山芋的还能放窖里存放,鲜菜什么的都难以保存,故此,者要提前备下干菜,将来以做吃食。

何老娘是个巧手的,除了干菜,她还指挥着丸子带着府里新买的丫环做了许多泡菜酸菜,以备冬天食用。何老娘还说,“可惜咱们来的晚了,倘是春天,正好做酱,就能腌些酱菜了。”

何子衿道,“这也是。我想着,我娘的酱菜铺子,开在北昌府,定能赚不少银子的。”

何老娘笑,“是啊,只是如今谁有空打理呢。”

何子衿道,“待咱们站稳脚跟儿,倘阿仁哥回老家,看可有勤快肯干的族人可愿意来,也是一门儿营生?”

何老娘感慨,“这也是呢。今咱们在这里,这生意啊,只要肯干,可是好做的。”说起以前来,“你娘刚做这酱菜铺子时才不易哩,衙门里每月还要打点些铜钱。跟现在没法儿比。”

何子衿笑,“可见咱们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那是!”何老娘这才来不多几天,就收了不少东西,虽没什么值钱的吧,但也有衣料子、上等点心、药材等物,更甭提每天过来说话的太太奶奶们,见了她老人家尽是好话的。

故而,她老人家觉着,自家丫头片子除了不大会过日子外,福气还真是一等一的好哩。

尤其,何老娘自打来了沙河县,她老人家说起话来,那比何子衿纯显摆皇后娘娘所赐璎珞更见排场,因为,何老娘直接把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给显摆出来了,还说沙河县这一众没见过世面的,“不是我老人家说大话,你们可活了几岁,见着这璎珞就觉稀奇了,当初我那丫头去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的慈恩宫服侍,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赏的那个,怕是你们更不见过了。”说着,何老娘将话一顿,伸手接了余嬷嬷递上的茶,慢呷一口,将茶撂下,做足了排场,方继续道,“慈恩宫,知道不?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住的地界儿!哎,说来那会儿先帝还在世,那会儿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还是太后哩!话说,你们知道太后与太皇太后的差别不?”这话甭看浅显,在何子衿看来,这完全是常识啊,但说实在的,这种常识,沙河县一半太太奶奶不知道的。

然后,何老娘就跟这些人说了,太后是皇帝他娘,太皇太后是皇帝他奶奶,辈分不同滴。

何老娘这一通显摆,直把沙河县的太太奶奶们听得大开眼界,有何老娘这一坐镇,何子衿见过大世面这事儿,再无半人怀疑,就是阎氏金氏二人,每想到自己当初竟笑话过县尊太太那宝贝是假的,面儿上就很有些灰灰的。

何子衿还同何老娘道,“我的天哪,我以为她们都知道呢。”怎么就连太后与太皇太后的差别都不晓得呢。

“知道啥啊!小地方窝着的,没见过世面,哪里能知道哩。”何老娘心说,要不是儿子孙子这么念书奔前程做官啥的,她老人家跟着去帝都长过一番见识,不然,她也不晓得太后与太皇太后有啥区别哩。

何老娘还说自家丫头片子,“平时看着伶俐,说起话来这般粗心,怪道人家都说你那宝贝是假的!”

何子衿大惊,“唉哟,祖母这才来几日,如何这事儿也给您老人家知道啦!!”

何老娘得意的将嘴一撇,“我啥不知道哟。”

何子衿猜都不必猜,道,“定是庄太太同祖母说的。”

何老娘道,“庄太太是个实诚人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