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不语道,“这个啊,说不得是他在考验你。”

“考验我什么,我还用考验?”

“考验你眼神儿,当初我有没有劝过你,我说让你等等看,你就急吼吼的过去与他割袍断交了。”

“那会儿哪里等得,外头人都说他跟曹家搅在一起,别人能看热闹,咱们能看么?我是去劝他,他不听劝,一来二去的,我也是一时冲动,就把他袖子给那啥了。”

“你当时怎么割的啊?”苏不语好奇的紧。

小唐没明白,“割什么呀?”

“不是说你带刀过去,把你师傅的袖子割了半截么。”坊间都传,你师傅俩“断袖”啦!

“没有的事儿,我去劝师傅,带刀做什么呀,又不是寻仇。”小唐道,“是我一直劝他,他不听劝,又要走,我不叫他走,他非要走,我一急就拽住了他袖子。也不知是力气大,还是他衣裳不结实,嗤啦一下子,一个袖子就叫我给拽下来了。”小唐强调,“我赔了十件新的给我师傅。”

小唐过来是找苏师叔拿主意想法子的,看苏师叔问来问去的,小唐道,“师叔你到底有没有主意啊?”

苏不语憋笑,“有个主意,就不知你能不能用了。”

“啥主意,只要有用,我一定用。”

苏不语神秘兮兮的在小唐耳际低语几句,小唐连连点头,深觉苏师叔是个好人。

于是,离了苏师叔家,小唐开动脑筋,熬了半宿,写了封厚达三公分的奏章,当朝歌颂他师傅牺牲名节做卧底的高尚品质。对,就是那封麻倒了半朝人的奏章。

结果证明,果然人人都爱听好话啊,果然他这奏章一上,他师傅看他的眼神总是仿佛欲言又止。小唐大人当下认为,苏师叔出的这法子,还是很管用的。

奏章是面对朝廷百官的,小唐大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他准备写本书,面对百姓来歌颂他师傅。待小唐大人这书写成了,还特意拿过去给他师傅先看一遍,让他师傅过目后,他再去印。要是师傅哪里不满意,他还能当时改一改,修一修啥的。

李九江李尚书也算是历经世事、宦海沉浮,见识不可谓不深远。再说李九江出身,侯府出身,师承江北岭,其学识,不可谓不渊博。就是这样一位既有见识又不缺学识的当朝大员,看过小唐这书,仍觉大开眼界。小唐还跟师傅说着自己的计划,“先印他三万本,也好叫世人知道师傅你品性高洁。”

李九江诚心诚意的表示,“这就不必了。”

“必!必需滴!”

“真不必了!”

“一定得必!”小唐坚持,他还有后续计划,道,“我跟国子监的老沈说好了,介时我亲自去国子监讲学,就像当年师祖在国子监讲学一样。我没师祖那学识,我就专门儿讲讲我这书,也宣传一下师傅你。”

李九江连声道,“不许印!”

“师傅你就是太谦虚。”小唐定认他师傅是为善不与人知的谦虚,更是拿出死活要印的精神来。

“行了,你只要不印这破书,以前那事儿就算了。”

“真的?”小唐一喜,又道,“不会不理我了吧?”

李九江头疼,道,“我哪里有不理你。”

“那我给你赔礼道歉送饭送菜,你怎么对我那样冷淡。”

李九江轻咳一声,道,“我这不是怕你一激动再拽掉我袖子么。”

这算是讽刺么?

反正小唐大人不管是不是讽刺,他还得寸进尺了抱怨了师傅一通,“我那是着急,又不是故意的。师傅你当初就应该告诉我实情,这样我就不会误会了,而且,我还会帮你呢。”

李九江道,“你已经帮我了。”

“真的?”

李九江很真诚的点头。

是啊,小唐明明只是扯掉了师傅的一只袖子,结果却演变为拿刀砍掉了师傅的一只袖子,当时明明只有师徒二人的行为。那么,这件事怎么传播出去的,结果不是显而易见么。

至于小唐大人取得师傅原谅后,三司那里也跟着恢复了往日的食堂餐,苏不语还说呢,“小唐怎么不来送饭了。”

李九江心说:还不是你给出的馊主意。

李大人原本的计划是,起码把曹家这案子结了后,再恢复师徒情义的。

小剧场:

小唐大人:师傅,你看我时那欲言又止的小眼神儿是个啥意思哩?你那时是不是就已经原谅我啦?

李九江:我是觉着你那奏章写得太恶心,想叫你闭嘴的。

小唐大人:印书去!

李九江:好吧,我那会儿就原谅你了。

第518章 番外之二

继续福利番外~~~~~~~~~~~

大家呼唤的双胞胎的番外, 双胞胎的性格呢, 一直不如阿晔稳重,这种性格的产生,除了天生原因,就是双胞胎并不是长子,而只是次子三子的原因。

古往今来, 大到家族小到家庭似乎都会对第一个孩子要求很多,石头也是老大, 所以, 石头真是从心里表示对老二老三的羡慕啊~~~

这一章,继续福利, 有些看盗版的朋友不如过来看看正版吧, 只要一个点, 因为,少于167个字, 不能发表,于是, 石头就又啰嗦了一百多字~~

作者有话要说:番外之双胞胎

双胞胎是定了亲后才知道自己重新成了婚介市场的香饽饽的,主要表现就是,那个曾在大街上装不认识他们的易翰林突然跑过来重提亲事,然后,被他们爹给收拾到冷衙门去了。

当然,易翰林调任的事不提,但从易翰林此人的举止,便可知如今帝都的风向标啊。

何子衿特意嘱咐了双胞胎几句,大意就是,徐吴两家都是咱家落魄时候的贫寒之交,当初多少有交情的人家都远着咱家,徐吴两家待咱家反是亲近,可见两家的门风。主要是担心,双胞胎打小就很会过日子,何子衿怕他们看家境好了,会改主意,更愿意亲近那些家世好的姑娘。

双胞胎倒并不如他们娘想的那般嫌贫爱富啥的,他俩现在忙着恋爱还来不及,哪里会在意岳家的家境。再者,用双胞胎的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俩自诩为小君子,就是爱财,也是爱自己攒,双胞胎其实甭看年纪小,很有些大男子主意,媳妇嫁妆什么的,俩人要说没考虑过是假,但依俩人的心眼儿,与徐吴两家来往这么久,早知道两家的家境。倘是在意贫富,就不会总三天两头的往岳家跑了。

双胞胎的话,“媳妇有没有钱都不要紧,反正我们有钱。”

所以,双胞胎虽然有些小抠儿,三观还是很端正的。

而且,随着渐渐长大,双胞胎做人很有一手。他俩去岳家,鲜少空着手的,庄子里的出产,他们娘胭脂铺的胭脂膏啥的,双胞胎还时常去街上买些小礼物送未婚妻。

两家丈母娘都说呢,“又不是多少时日不来,带些东西倒罢了,你们这隔三差五的就过来,就不要总带东西了,家里都有。”

双胞胎道,“都是家里土物,并不贵重,家里都用得到。”贵重的就是他们娘胭脂铺里的胭脂膏,双胞胎过去,还不用花钱。

别说,双胞胎这样热心,虽然时常被老丈人拉着问功课做文章,老丈人们觉着,女婿应该把心放在读书上,这、秀才只是科举路上的开始,后头还有秋闱春闱要考啊。这成天来老丈人家算是怎么回事,担心耽搁了女婿前程。

两位丈母娘倒是很欢喜,谁不喜欢这样的女婿啊,一看就体贴。再者,因江家官复原职不说,还调到了更有前途的实权部门通政司,所以,老丈人们普遍心宽,因为这年头亲事一定,就鲜有更改的。像吴曹两家,倘不是曹家非得与帝都曹家连宗,吴夫子不耻其所为,不然,纵曹公子婚前有姬妾通房,吴家也不会退亲的。所以,亲事一定,老丈人们基本上就是等着闺女到年龄嫁人了。

丈母娘们心细,因着江家现在更加兴旺,丈母娘就担心江家会不会觉着自家现在不够显赫啥的。纵不会悔亲,可做亲娘的,不能不担心闺女以后的日子好坏啊。

女婿这样的殷勤,倒是叫丈母娘们打消了心里的担忧,格外的熨帖起来。

双胞胎过来,也不全是看望未婚妻谈恋爱啥的,他们还要到舅舅家的举人堂听课,是的,沈素因进士堂的生意好,早在数年前就又开了举人堂,是帮助秀才们考举人的补习班,堪称秀才们的指路明灯。

双胞胎听课免费,他俩现在已是秀才,就常过来听课,中午在岳家吃饭。

上进恋爱两不误。

双胞胎非但岳家跑的勤,他们正式的定亲礼还没举行,就先到朝云祖父那里打了招呼,以后有了儿女,还得请朝云祖父帮着取名儿。

朝云祖父大悦,赞双胞胎有品味有见识。

双胞胎道,“祖父,将来那名儿,可得刻在玉牌上呀。”

朝云祖父道,“那是,我给你们用上等玉做得玉牌,好不好?”

双胞胎顿时觉着,朝云祖父就是他们的知音啊!

至于他们的爹是不是也有给孙子的赋名权,双胞胎表示:爹给取名儿,顶多就是把名字写纸上,祖父给取名儿,却是把名字刻玉牌上,当然是让祖父取啦!

爹表示:老子明天就去进一吨好玉!

要说,双胞胎这势利眼吧,还分人。

双胞胎对未婚妻就一点儿不势利,因为三家人先时只是交换了信物,算是小定,大定的日子还没定。大定就是正式的换名帖择吉日写婚书的定亲礼。何子衿卜了吉日,请两家亲家挑选过吉日后,她就得开始准备给双胞胎的定亲礼。

双胞胎的聘礼要怎么准备,一桩桩的,皆不能马虎。

好在有长媳苏冰帮忙,阿曦也常过来看看。

相对于世宦之家的苏家,徐吴两家都是寻常的书香之家,不过,虽然徐山长吴夫子都未出仕,但在这个年代,书香之家皆是清贵人家,很受人尊敬的。何况徐山长是江北岭弟子,吴夫子虽然无功名,才学上却是很受坊间认可。故而,江家给双胞胎结的亲,很受清流的赞誉。

就是,两家嫁妆不算多,徐家,徐瑶是幺女,小女儿,哥哥姐姐虽然做官的做官,出嫁的出嫁,但知道妹妹定亲,都着人捎了东西和银子回来。徐家的嫁妆在一千五百两左右,吴家就要少一些,吴夫子这个性子,学问是有,却不是能发财的料,吴静的嫁妆在五百两左右。

好在,双胞胎卜了吉日,俩人的吉日没有一天是相同的,故而,并不在同一日定亲。

何子衿并不嫌媳妇嫁妆少,何子衿的话,“当初三姐姐和阿文哥成亲,嫁妆也就这些,如今日子多么红火。这日子啊,哪里在成亲时有多少聘礼多少嫁妆,日子都是自己过的。”

阿念道,“是啊。”倘先时想给儿子寻富贵人家,就不会给儿子定下两家的亲事了。阿念看中的,原也不是两家的富庶。

江家这些年有何子衿经营,阿念也不是只知做官的呆子,攒下的家当却是不少。何子衿寻思着,要不要多给些聘礼。可又怕亲家为难,因为时下规矩,聘礼和嫁妆基本上是相当的。

阿念道,“这却不必,两位亲家都是清肃人,咱家出太多聘礼,反叫亲家为难。这样,当初阿晔聘礼约摸在万两左右,双胞胎这里,除去下聘的银钱,把剩下的银子,介时他们成亲后,再给他们。然后就随他们怎么过日子吧。”因近来帝都落马的人家不少,不少宅院田地出售,阿念还在就近置了两处四进大宅,阿念道,“待双胞胎成亲后,咱们就分家。”

分家啥的,阿念这位原装古人比何子衿这穿来的还想得开,阿念是认为,分家有助于锻炼小两家单独过日子的能力。

何子衿却是不想这么早把孩子们分出去,她家里人又不多,何子衿道,“再说吧,定亲还没定呢,成亲的日子更远。”

待何子衿把聘礼单子礼好,双胞胎还要求看了看,因双胞胎渐渐长大,家里的事,何子衿都会与他们说明白,就说了以后再补他们银子的事儿,双胞胎道,“娘,眼下帝都可是有不少好地出手,要不,你现在就把银子给我们,我们趁这个时机置些田地。田地虽不能发财,却是个稳当进项。”

何子衿想了想,这也成,就把剩下的银子算了算,待双胞胎要置地时再给她要。

双胞胎为了买地,还跟他们娘举债了,一个借了一千五百两,一个借了五百两。这样,俩人一人置了十顷地。这里头的银钱用项,何子衿也与长子夫妇交待了一声,至于双胞胎借的银子,阿念说了,明年要能全都还清,就不算利息。要是还不了,就按银庄的利息算。

双胞胎一听一年还不上就要算利息,那是拍着胸脯保证,定能把爹娘的银子还上的!

至于双胞胎过日子的本领,真是还未成亲就名扬岳家了。

两家丈母娘都打内心感到欣慰:自己嫁的是不通庶务的臭书呆,到闺女这里,总算是比自己有福啊!

至于双胞胎成亲后的日子,用何老娘的话说,谁要嫁了双胞胎,想过不好日子都难。便是徐瑶吴静,过门儿后虽有些不大适应官宦人家的应酬,但在婆婆与大嫂的指点下,她们二人都是聪明伶俐的女儿家,也便渐渐的上了手。

不过,这样顺遂的日子也不是没有烦恼,对于双胞胎,最大的烦恼就是,他们爹总想着分家是闹哪样啊!

倒不是爹分家偏心眼儿啥的,父母一向公道,就是分家也说了,分四份儿,老房父母这里一份,余下的,三个儿子平分。然后,他们爹还一幅很理解年轻人的口吻道,“我听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自己过日子,自己当家做主的,也自在。”

反正,不管爹怎么说,双胞胎是死都不分家的!

干嘛要分家啊!

双胞胎真是想不通死了!他们就想吃家里住家里好不好!省钱又热闹!

因为爹总是提分家,双胞胎找来东穆律例给他们爹看,上面清晰写着:父母在,不分产!

双胞胎表示:不能让爹你知法犯法的呀。

或者是因分家翻刑律的影响,阿昀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后来竟然在刑部做的很不错,至于阿晏,这小子天生的理财一把好手,用阿念的话说,“小抠儿也能成才啊。”深觉不可思议。

何子衿笑眯眯地,“这就叫天生我才必有用。”

阿念笑,“下一句切不可与双胞胎讲的。”

因为啊,双胞胎最不喜欢的诗句便是李太白的这句“千金散尽还复来”,用双胞胎的话说,怪道李太白晚年落魄,便是观念所致!

好吧,双胞胎无甚诗才也是真的。

第519章 番外之三

福利第三章~~~~~

很多朋友, 自《千山记》便开始追问江侯爵弟弟的下落, 嗯,这里算是做个交待吧。本来东穆江山便是系列文,不过,《千金记》时并没有写《千山记》的灵感,但后来《千山记》时, 在人物设定上,因果连接上, 借助了《千山记》的家族与人物。

如今看来, 还是很有趣的~~~

这章番外,算是释疑了。

当然, 石头也给《千金记》里的宋皇后打个广告, 虽然是老文, 同属东穆系列,只是也要提前大家扫雷, 非才子佳人型,还有神转折之忧, 有兴趣的朋友, 可以一观~

作者有话要说:

番外之三,大仙儿

话说,曹家夷三族之后,江家跟着咸鱼翻身,阿念也有了更好的职司,去了通政司当差。

当然,因着阿念在太皇太后处置谋反一干人时,对阿念绝对的另眼相待,不少人对阿念有了许多猜测。这些猜测,五花八门。但有一个猜测,在江家还没有留意时,其消息已是甚嚣尘上。

那就是,江念江通政是不是真的精通占卜之术啊!

遥记当年江通政当朝痛斥曹太后抽曹斌一记大耳光时,还曾说过“曹氏邪祟,有碍帝室,有碍帝星”,最后,江通政更是诅咒曹家“将来阖族必死无葬身之地”。如今看来,这可不就应验了么。

曹家夷三族。

如今许多大臣想到江通政当时所言,不由心下发悬,都怀疑江通政是不是真的精通占卜一事。

后来,不少人多方打听,才晓得,原来精通占卜的不是江通政,而是江太太。

至于江太太占卜之术如何了得,北昌府至今还有江太太的传说呢。

不过,北昌府离帝都太远,一时间,江太太的名声还得不到证实。直至后来发生了一件不得了的事,落第多年的吴夫子,就因与江家结了亲,做了亲家。于是,在吴夫子打算再下场一试时,其女婿江晏拿了一面自己母亲做的改运金牌给吴岳父。让吴岳父带着,同吴岳父说了,带着这金牌,必中的。吴岳父生性狷狂,不以为然,吴太太道,“亲家母特意花心思费精力做的,你若不佩在身上,岂不是枉费了亲家的一番好意。”

吴夫子只好戴在身上。

就这么一面不出奇的金牌,真的,完全看不出有何出奇之处,上面就是有些神人看不懂的玄奥花纹,但,就是这面金牌,落第多年的吴夫子佩于身上,春闱之后,金榜题名,居榜眼位,之后,顺利入了翰林。

要说先时还是传说,这可就是真真儿的了。

吴家因此给江亲家送了份厚礼,江亲家何子衿笑道,“这哪里是我做的,怕是阿晏随便哪里得的。亲家几番落第,阿晏是担心亲家心绪不宁,心性不能安稳,故而弄了个小金牌吧。”

虽然江太太并不承认是自己做的,但,有事实为证啊,事实就是,江太太娘家弟弟、自己儿子科举,都会佩这金牌,果然,他家这文风多旺啊!

于是,大家认为,江太太这就是谦虚,为善不与人知。

但,江太太不认,大家也没法子,尤其许多还想替儿孙求金牌的,江太太都不认自己会占卜,大家遂也不好开这个口。

于是,江太太的大仙儿名声,遂只是个传闻。

何子衿在家里兴旺之后,是真的很少再行占卜事了。给吴夫子的金牌,到底是何大仙儿做的,还是阿晏自己弄的,这就成了大仙儿传说生涯中的一个谜。

但,有一事,是真的记入了野史。

那时,何子衿已上了年纪,太皇太后突然亲自谴内侍送了一套占卜器具来。何子衿看后,倍觉眼熟,想了想,才想到,这不是她少时自朝云师傅那里得到,后来又归还到朝云观的龟壳与金钱么。

太皇太后是请何子衿过去兴国侯府,给兴国侯江行云江侯爵占卜。

江侯爵病久矣。

太皇太后亲自吩咐,何子衿不好不去。

江侯爵卧在一处精致绣榻之中,年轻时的绝代容颜悉已老去,但在江侯爵眼睛轻睁的那一瞬,那样强大的气势瞬间迸发开来,见到是何子衿,江侯爵眼中精光敛去,道,“江夫人怎么来了。”

何子衿说明来意,江侯爵道,“我这桩心事已有许多年了,多年前,我便不再查了,不想,娘娘却是一直记在了心里。”示意何子衿坐下说话。

到江侯爵这位的地位这样的年纪,似乎也没什么话是不好说的。江侯爵要问的,是一桩如今说来也颇令人不可思议之事,江侯爵道,“我少时,曾有一个同胞弟弟,有一年,西蛮出兵西宁关,父亲出去打仗,弟弟于乱军中走失了。后来,我在江南随仁宗皇帝征战,靖江逆王曾着人带了一块弟弟当年失踪时随身所佩的玉佩给我,我怎肯受此要胁,当时就把送玉佩的人杀了。自此之后,便再没有了弟弟的消息。都说你善占卜,要说我此生还有什么牵挂,就是这件事了。”

何子衿道,“我多年未曾占卜了,今日勉力一试。”

江侯爵微微颌首。

要不是太皇太后令何子衿过来,依江侯爵的性子,怕不会再提此事,更不会问什么大仙儿。

但,何子衿都来了,而今何子衿已是一品夫人的诰命,又是太皇太后亲自吩咐。于情于理,二人的面子,江侯爵总要给的。

何子衿尽管多年未曾占卜,但,她当真不负曾经小仙儿、大仙儿之名,手法依旧流畅,带着一点骨黄色的龟壳与澄黄的金钱在何子衿手中翻飞出无数奥妙,直接金钱落地,何子衿看一看卦相,道,“侯爵想问什么?”

“我的弟弟,还在世吗?”

何子衿摇头,“不在了。但,这卦尚有一息之气,可见有其后嗣仍在世间。”

饶是江侯爵这样传奇人物在听到此间话时,都不禁心绪震荡,江侯爵双目之中,光华凛凛,直盯着何子衿问,“可能算出,他的后嗣之人在哪里?”

何子衿摇头,“卦相只是一点指引,具体的地点是算不出的。自卦相看,其后嗣并非福薄之人,但,你们两脉后人,会有重逢之日。彼时,令弟后人中,会有一位,啊!”何子衿一声低呼,江侯爵道,“可是有何不妥?”

何子衿望一眼江侯爵,道,“自卦相看,你们两脉之人相逢之时,令弟后人中会有一位姑娘,有凤凰之兆。”

“凤凰之兆?什么意思?”江伯爵与算命的打交道,这还是头一遭。

“有凤仪之相。”

凤仪宫,唯中宫皇后可居。

江侯爵问,“能算出,何时方能重逢么?”

何子衿道,“卦有双生,当侯爵的后人中,出现双生子之时,三十年之内,他们便能相逢。”

江侯爵眼睛不知看向何方,或者是回忆起曾经的往昔,或者只是静静的出了一时的神,良久,江侯爵道,“这样,也是好的。”对何子衿道,“有劳了。”

何子衿起身施一礼,告辞离去。

百年之后,当凤仪宫宋皇后偶尔翻阅一本藏书时,见此则记录,与陛下道,“这是真的吗?”

陛下过去看了一眼,道,“前兴国侯府的确是起家于江行云江侯爵,江侯爵本姓宋,出身西宁将军府宋家,因少时多病,请高僧算了,命中缺水,非得改姓江不得平安,遂改姓了江。后来,果真建功立业,女子封侯,本朝唯此一人。江侯爵也确有一位弟弟少时遗失,至于这则占卜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就不晓得了。”

宋皇后倒是很有兴致,道,“兴国侯府既然是自江侯爵兴起,陛下怎么忘了,吴双吴玉便是双生子。”

陛下并不愿意提起这对逆贼兄弟,当然,吴双吴玉是后来这对逆贼改的名字,这对逆贼原该姓冯的,而江侯爵当年所嫁丈夫冯飞羽,亦是史书名人。所以,兴国侯府这一支,初时姓江,后来都是姓冯的。陛下道,“倘这么说,嘉言你现在是朕的皇后,难不成,你家祖上与江侯爵的祖上同出于宋家。”

宋皇后笑道,“倘此事为真,也说不定,听闻宋家人生就美貌。我爹当年便因貌美,险自状元跌落到探花去。只可惜,我这相貌不肖父亲。”

陛下知道宋皇后的心事,便因出身寒门,宋皇后当年入主凤仪宫,很受了些阻碍。听皇后自陈不甚貌美,陛下连忙道,“哪里,嘉言你于朕心中,无可能及。”

宋皇后微微一笑,那上挑的眼尾飞扬出一丝飒爽气,对于文官家族出身的女子,有这样的英气格外难得。宋皇后道,“纵非真话,我也爱听,陛下可时常说来,讨我开心。”

陛下大笑。

第520章 番外之四

福利番外之四。

很喜欢朝云道长, 所以, 不想写忧伤的番外了。

遇到子衿,于子衿,是一种机缘。于朝云道长,未尝不是一种机缘。

说一说何子衿这个人物的设定吧,大家都知道《美人记》开文时间比《千山记》要早, 《美人》最初的人物设定,就是何子衿似朝云道长故人的设定。

可以说, 《千山》完全是由《美人》激发出的灵感。因为在做魏国夫人这个人物设计时, 与何子衿,其实就是同一个人物, 只是, 一个生于公主府, 因家族一生不幸。一位生于市井,反保留天性, 平安顺遂到老。

算是石头对一个人物的两种人生不同境际的描写吧,同时, 这也成就了, 《千山》与《美人》的同一个时间段的系列文。

这两本的系列, 联系最紧密的并不是年代, 而是魏国夫人与何子衿, 不知道同时看过两篇文的朋友们看出没有,有没有这样的感触~~~~

朝云道长的番外,也是本文最后一个番外了, 结束在520章,既温馨又吉祥,还有一点小小的闷骚,石头是很注重数字的人啊。

再说一下新文吧,新文的梗早就有了,石头现在就有五个梗想写。但是,不能写,得憋着。因为,石头发誓,一定要先填完《开国风云》再开新文!

不然,就太对不起开国的读者了!

啰嗦半天,就是想说,有兴趣追《红楼之开国风云》的朋友,可以去追啦,因为,接下来石头会更新开国,直到完结。

如果没兴趣的,待开国完结,石头便会再开新文,大家可以关注石头的微博,新浪微博,晋江石头与水。也可以收藏作者,介时开新文的话,会自动提醒。

好了,大家晚安。

下一篇文,再见~~~

作者有话要说:

番外四,朝云道长

在这青山碧水之地,我遇到了我的亲人。

朝云道长第一次见何子衿时,当然不会觉着小小子衿像他的姐姐。尽管,彼时,朝云道长比所有人的认知中都更早的得知了姐姐过逝的消息。

但,何子衿真的与姐姐长得完全不像。

小小子衿是杏眼桃腮的相貌,以及蜀女独有的雪雪白的皮肤,这样的好相貌,本就能讨得大人的欢心。但,他的姐姐是那一种特有的凤眼飞扬的模样。不过,朝云道长依旧很喜欢小小子衿,尽管名字着实是土了些。

子衿,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