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宪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送了姜律出门。

第713章 暗线

送走姜律的姜宪并没有立刻就折回东暖阁,而是站在树下望着天空发起呆来。

有当值的宫女、内侍从她身边走过,屈膝给她行礼,低低地称着“郡主”。

姜宪回过神来,吩咐身边的小宫女:“去帮我把情客叫来。”

小宫女疾步而去。

姜宪继续琢磨着宫里的这些糟心事。

等到情客到来,她对情客道:“你去约了刘清明,让他去刘小满那里见我。”

赵翌宾天,刘清明做为曾经服侍过大行皇帝的大太监,十之八九是要去寝陵继续服侍大行皇帝的。若想继续在这宫里待着,就得看能不能重新攀上继位的皇帝了。

情客知道姜宪这是要用刘清明,恭声应是,退了下去。

姜宪在外面站了一会,被太皇太后身边的大宫女印霞发现了,她笑着拿了件皮斗篷出来披在了姜宪的身上,温声道:“外面还是有点凉,郡主当心受了风寒。”

“知道了!”姜宪胡乱地应了一句,叮嘱她看着点牌桌,“我要借刘公公的地方办点事。”

印霞知道这是让她拖住刘小满,不慌不忙地笑着应承下来。

姜宪去了刘小满住的地方。

几个服侍他的小内侍小宫女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不过两柱香的功夫,戴着孝的刘清明就忽匆匆地赶了过来。

“郡主!”他给姜宪行了大礼。

这还是姜宪进京之后第一次见他。

自赵翌去世之后,宫里就很乱,这个乱不是指的行为举止,而是心情,特别是他们这些近身服侍赵翌的,知道赵翌是怎么去世的大太监,按着宫里的惯例,很有可能被秘密的处死。就连孙德功那样的牛人,也泄了气一般地无精打采。他也着急得不得了。他虽然和嘉南郡主有些香火缘,可如今赵翌都不在了,谁知道姜宪能不能把手伸到宫里来?特别当他听说嘉南郡主已进了宫,但姜宪却没有召见他,他那个心里啊,像井里桶似的,七上八下的不是个滋味,整日想着怎么能给姜宪提个醒,让姜宪知道还有他这么个人。

谁知道正当他搭不上话的时候,姜宪派人来找他了。

他丢下手头的事就赶了过来,一面急行,还一面庆幸,还好他当初帮嘉南郡主办事的时候一文钱也没有收,不然等会儿还真不好去见嘉南郡主。

刘清明垂手恭立地站在一旁,比往常见到姜宪的时候还要恭敬。

可惜姜宪并没有感觉到。

对她恭敬的人多着去了,不恭敬的人才会被记住。

她道:“我奉了大行皇帝的遗诏抱了皇长子进宫,等到大朝会之后,皇长子就是皇帝了。他的日常起居自有从小照顾他的闵州负责,可我还需要一个人在司礼监主持大局,你可有兴趣?”

刘清明激动的人都发起抖来了。

进宫三十几年,等的就是这一天!

他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到司礼监去当大太监。

“郡主!”他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姜宪的面前,“奴婢多谢郡主抬爱,奴婢一定不会辜负郡主对奴婢的一片苦心,一定好好地和闵州闵公公相处,让皇上知道,这天下对他最忠心的就是郡主和…”他犹豫了一下,不知道是该把李谦搭上还是把姜镇元搭上,但时间紧迫,他乱糟糟的脑袋里灵机一动,先说出了李谦,“李大人了。是您和李大人的鼎力相助,皇上才有可能在辽王兵临城下的时候依旧登上了皇位…”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这点好。

不管是闵州还是刘清明,立刻明白了她的用意,知道她找他们要干什么。

姜宪因为之前姜律所说的事情一直绷着的脸终于缓和下来。

“起来吧!”她温声地道,“既然你心里有数,我就不说什么了。你且不要着急,回去后好好侍奉大行皇帝的祭礼,只管安下心来等好消息就是了。”

刘清明再次给她行了大礼,退了下去,没有提现在的司礼监大太监孙德功。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宫里也是一样。

姜宪觉得事情都安排好了,心里这才觉得好受了些。

可她望着庭院里孤零零的枯树枝,却倍觉得孤单。

李谦,在干什么呢?

他怎么没有来看自己?

难道真的生自己气了?

她都主动给他写信了,他还生她的气不成?

姜宪想想就觉得心里乱如一团麻似的。

她虎着脸回了东暖阁,掀帘的那一瞬间才神色微霁。

太皇太后几个还围在桌前打牌,而且战事正酣,刘小满不知道打了张什么牌,太皇太妃不依,说她之前要吃牌,非要让刘小满把牌重新收回去,可刘小满打出来的牌太皇太后要吃,刘小满就手里拿着张牌进退不得,惹得白愫呵呵直笑。

姜宪的心突然就静下来。

不管外面如何的天翻地覆,这小小的慈宁宫里,小小的东暖阁里,却从来不曾变过。

她又悄悄地退了出去,坐在正殿里喝着茶,等着姜律。

下午快酉时的时候,姜律赶了过来。

他一进门就神色怪异地上下打量着姜宪。

这让姜宪想起之前白愫看她的目光,然后就引来了韩同心的愚蠢。

她不由心中一紧,道:“是不是那边又有了什么变化?”

“没有!”姜律从姜宪身上收回了目光,撩袍坐在了她身边的太师椅上,啧啧了两声,颇有些感慨地道,“没想到,你还真有两把刷子。我照着你说的当着汪几道的面跟爹说了,汪几道当场就变了脸色,倒是你公公还挺正常的,不过,比起杨俊来,你公公也不算什么了——杨俊的主张是不管辽王愿意不愿意,先把人留下再说。如今汪几道能依仗的就是我爹和李家、杨俊手里的人马了。他不答应也得答应。不曾想有变数的是辽王。他听说我从内宫出来后汪几道就同意了他给大行皇帝守灵的事,立刻就改变了主意,说是汪阁老既然不同意,那他就出宫好了。爹就让他先回自己在京城的府邸,辽王却说这些日子忙着打仗,紧接着又听到大行皇帝逝去的消息,他急急忙忙的,还没有犒劳过辽东卫和密云卫的人,还是出城去,到两卫驻扎的大营好了。爹却强硬起来,说皇上还没有出殡,这个时候辽王出城不太好,就在自己的府邸住下,每天进宫来给皇上祭拜,正好参加明天一早的大朝会。”

第714章 出手

姜宪冷笑道:“辽王定是不同意了!”

“嗯!”姜律这两天受到的冲击太大了,对姜宪的敏感锐利已经没有了感觉,他按照姜镇元交待的仔细地对姜宪道,“不过,爹这么说之后,他也没有执意要出城去,说既然明天一早有大朝会,那他今天晚上就在宫里给大行皇帝守一夜灵好了。正好明天去参加大朝会。汪阁老听了直皱眉,出言讽刺辽王出尔反尔,辽王也恼了,说让他留在宫里的是汪阁老,不让他出城的是我爹,如今大行皇帝刚去,朝廷里就乱成了这个样子。他到底是留还是走,让内阁立刻给个明白的说法。汪几道不知怎么地,像是被辽王挑起了脾气似的,也不跟我爹商量,直接把辽王留在了宫里。等辽王走后,简王直赞汪内阁做得对。说只要辽王在宫里,在他们的手上,辽东卫和密云卫的人就不敢乱来,汪阁老做得对。我爹气得不得了,总觉得辽王的目的就是留在宫里过夜,辽王应该还有其他后手才是。特意让我来跟妹妹说一声,让妹妹晚上小心。”

姜宪闻言想了想,道:“汪几道有什么条件?”

姜律一时没明白。

姜宪只好解释道:“汪几道支持姜家、支持简王,他可曾提出什么要求?”

姜律明白过来,佩服地看了姜宪一眼,压低了声音道:“他提出由他和几位阁老组成顾命大臣,爹和简王都不同意。”

也就是说,汪几道想由内阁把持朝政,而她伯父和简王则想推了韩同心出面以太后的身份摄政。

简王还好说,她大伯父这是图什么?

姜律悄声道:“我爹说,汪几道太贪了,若是由内阁组成顾命大臣摄政,到时候我们这些功勋世家都不会有好果子吃。特别是镇国公府。这次京卫失利,汪几道好几次提出换防,把九边的军士充盈到京卫中来,把京卫的一些人调到九边去…他分明是想把这次京城战败之事归罪到爹的身上。爹当然不能让汪几道成为顾命大臣。”

这又是一笔糊涂帐!

可汪几道做为内阁首辅,只要他一直把这事记在心上,总有机会能把这顶帽子扣到她伯父的头上。

姜宪觉得有些头痛,道:“辽王留在宫中,不外乎几种情况。一是他在观望,明天之前什么事也不会发生,可一旦公布了遗诏,他或是他的人就会立刻跳出来质疑赵玺的身份,让登基的事不能成行,然后他就可以先帝长子的身份回朝主持大局,暂时摄政。这虽然与汪几道所谋背道而驰,可到时候汪几道一样有机会利用他只是皇上庶出兄长的身份把他踢走。所以辽王这么做汪几道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时,十之八、九会同意。二是他已有了安排,所以和伯父的对峙不过是计划中的一环。三是他因为判断不力失了先机,只能将错就错,先保下效忠于他的辽东卫和密云卫再说…”

姜律听着轻轻点头,困惑地道:“你说的这些爹之前跟家里的幕僚说起来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你跟我说这些是干什么?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姜宪却道:“伯父可有了什么万全之策?”

姜律道:“具体要怎么做,爹没有跟我说。不过,我觉得猜来猜去都没有什么用的,只要我们把辽王看牢了,等到明天宣读了遗诏,他就算是有异议,只要赵玺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大可以和他一直耗着,反正他耗不赢我们。”

姜宪听了不由在心里暗暗叹气。

她这个堂兄什么都好,就是没有什么经验阅历,到底嫩了一些。

前世,他也是在她做了摄政的太后之后,才慢慢地成熟起来的。

她想着,神色就变得严肃起来,正色地问他:“大堂兄,你相信我吗?”

姜律的直觉是这句话后面隐藏的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