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杨师母余桐上门来了。两人忙向她问好,寒暄几句,余桐便把先前答应帮忙做地几个络子递给了真珍。真珍再三谢过,又叫人装了一盒点心和几样果子作回礼,还关心地问起杨先生近日身体可好,余家父母的病情如何,是否需要帮忙找好大夫。待送走了余桐,她又吩咐丫环们送点心给几个男孩子,免得他们肚子饿,顺便还斥责了一个丫头整个上午都不见人影的偷懒行为。待她处理完这些,转回屋里时,见淑宁看着她笑,便有些奇怪地问:“怎么了?你在笑什么?”

淑宁抿嘴道:“我瞧你料理家务,已经很是有模有样了,称得上游刃有余,与一年前相比,真是大不一样。”真珍不由笑道:“你这话说得是,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呢。从前我在家时,只是在旁边看过二娘管家。那时还以为凭我的聪明,这些小事绝不在话下。谁知真的遇上手,才知其中地难处。我哪里经过这些?先前有额娘和你在还好。你一出阁,二嫫又跟着额娘去了保定,我一个人担起那么大地家业,有事也没处问人,真是慌了,恨不得把事情都丢开。”她低头笑了笑。道:“那时候,想到你哥哥喝明哥儿还要靠我照顾。多么辛苦都是为了这个家,我才硬着头皮撑下来的。”

淑宁听了。若有所思:“你说得不错……”

丫环送上新蒸地点心,真珍连叫几声,才让淑宁从沉思中清醒过来,两人再度聊起家常。到了快开饭时,端宁终于赶回来了。

他见妹妹来了。便很高兴地道:“回来了?正好,有极嫩的野鸡,我交代了中午焖好的,留下来吃饭吧。”淑宁低头偷笑,真珍嗔了他一眼:“早说过了。快去洗脸换衣裳吧。几个小的都饿坏了。”端宁笑着转头去了。

午饭就摆在梅院,一桌人和乐融融地。吃完饭。贤宁要再拉明瑞去玩,小宝拦住道:“刚吃了饭就去玩,当心肚子疼,明哥儿待会儿还要午睡,咱们不如好好歇一歇,回头去了成师傅那儿,还要扎马步呢。”

贤宁有些沮丧,不过还是依了,小宝见他不高兴,便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贤宁便宠幸扬起笑脸,拉着他跑了,惹得真珍在后面提醒他们别跑太快。端宁笑道:“定是看二哥从青州捎回来的玩意儿去了。其实那些大贝壳大海螺什么的,咱们也不是没见过,只是贤哥儿那时候年纪小不记得,才觉得稀罕罢了。”

真珍要看着人收拾碗筷,淑宁便与端宁到书房去说话。端宁提起父母最近从保定寄回地信,淑宁才知道父亲在衙门里又遇上了麻烦。

原来先前秋冬季节时,因为银子终于拨下来了,张保提议的小型农用水利设施整修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而省内几处较为危险的河堤,也作了加固,先前圣驾在直隶境内时,直隶巡抚与布政衙门都得了夸奖。眼下雨季将至,只要今年直隶再次顺利撑过,到了年底论功,张保的政绩又会大大加上一笔。等布政使离任,他接任的可能性又大大提高了。因此便有人眼红,想寻机将他挤走,占下这个功劳。

淑宁担心地道:“既然如此,阿玛和额娘怎么没跟我提起?先前写信来,还说一切都好呢。”端宁道:“他们也是怕你担心。再来,便是不想让那一位知道。”他伸出四个手指头,道:“这回跟上次不一样,无关公利,若是再让他出头帮忙,被人拿住把柄就不好了。其实你也不需太过担心。如今在直隶巡抚位子上坐着的,可是那位李光地大人,他是皇上亲信之人,底下地人不敢做得太过分的。阿玛政绩显著,人缘又好,行事又向来小心,那些人不能拿他怎么样。”

既管如此,淑宁还是有些担心,端宁见状,便与她说起另一件高兴地事。如果没有意外,他再过两个月,就能升上六品主事了。淑宁惊喜之余,想起他今日的去向,便问:“难道是顶那位荣休地主事的缺?”

端宁笑着摇头道:“不是,是刑部的主事。如今西北又不打仗,我不耐烦继续呆在兵部。从前在广州,我见过那位苏通判办案,挺有趣的,如今也想试一试。”

淑宁倒是没想到,不过也觉得挺有趣:“从兵部到刑部,这跨得也太远了。”端宁却摇头:“这很正常,接任那位荣休前辈的人,还是工部来地呢。与我同期的一个笔贴式,则是去了理藩院做司务。”

原来如此,各大部院之间的互相调任么?这倒是个不错的法子,不然象陈良本那样,因为在吏部多年,多吏部人员影响太大,幸好他不是个爱为非作歹的人。

回到贝子府,淑宁虽然有些担心父母,但心情还算是愉快地。尹总管求见,问道:“四王爷府地大阿哥生日快到了,虽不摆席,夫人可要送礼过去?”淑宁道:“当然要送,今年三岁了吧?照往年的例,再加一成。”尹总管应了,又问:“可要再备一份给您姐姐地?”淑宁摇头道:“给小孩子庆生,没道理再送礼给别人。我那位堂姐如今横竖有娘家人照顾。我何必多事?”

尹总管应下,又递上一个贴子,道:“这是今儿送来的贴子。请夫人去吃寿酒的,夫人看该怎么会话?”淑宁接过来瞧,发现是上次康亲王出殡时认识的国公夫人,今年五十五岁生日,儿女给她摆了寿酒。想起这位夫人严肃而温和的模样,她道:“应下吧。照例给我备一份礼,挑几个人跟车。”尹总管应了去了。

淑宁看着手上的帖子。叹了口气,其实,有的社交场合还是可以去的,有的女眷也可以结交,倒也不必因噎废食。毕竟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她和桐英的这个家。

五月中,传来消息,圣驾即将抵达通州。淑宁忙吩咐众人做好准备,等候桐英回家。虽然桐英回府的时候,时间已经很晚,但淑宁还是高高兴兴的迎接了他,不但安排了清爽而营养丰富的饭食。还准备好洗澡水和干净的衣服。

桐英看着黑了许多,不过气色还好,只是当桐英脱下官服与管靴时。淑宁才发现他背上长了许多痱子,脖子和手臂上有许多蚊子叮咬后抓出来地包,而最眼中的是,因为在高温天气下长期穿着湿透地靴子,他脚上不但掉皮,还有红肿溃烂的现象。

淑宁看着心疼不已,桐英忙道:“没事没事,过几天就好了,先前因为要赶路,又要照应仪仗,才没功夫多管。太医已经开过药了。不过我把药膏给了底下地人,再到太医院讨就是。”

淑宁看了他一眼,走到架子边,打开成药匣子拿出一瓶药来,小心帮桐英洗过脚,拿干净的布擦干所有的水分,才把药汁涂上去。

桐英觉得脚上凉凉的,痛痒大减,忙问那是什么药。淑宁道:“从前给我阿玛做过师爷的一位苏大人给的,说是福建那边地方子。两三天就好了,你别乱动。”

桐英忙定住脚,任她给自己上完药,才笑嘻嘻地喊着要吃饭。吃饭时,他问起家中有什么事,淑宁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简亲王生病、瓜尔佳氏会奉天、以及素屏的事都告诉了他。

她小心留意这桐英的神情变化,看能不能看出些端倪。

不料桐英一听说素屏的事,便顿时严肃起来:“她说她男人死了?怎么死的?几时地事?”“怎么?有问题么?”淑宁察觉到有不对。

桐英顿首:“当然不对,钟大一向身强力健,一拳都能打死一头牛,去年腊月时,还写过信来给我请安,送了一车年礼,就是装了半车土豆儿、四坛精酒,几张毛皮和一盒珍珠那车,。这半年不到,怎么就死了呢?最要紧地是,钟大管着我的几处产业,既然他死了,怎么没人报给我知道?”

淑宁听了,也顾不上问素屏地身份,忙道:“素屏如今在王府那边呢,嫂子派她砍柴去了。要不明天叫人把她喊来,问个清楚?”

桐英点点头。

结果第二天下午,素屏被押过来时,世子雅尔江阿也跟过来了。他见了桐英,先是兄弟俩亲热了一番,又向淑宁问好,便指着素屏对弟弟道:“这贱人不是个好货,若不是碍着她从前是你的人,我已经处置了。听说你要问她话,可别心软呀。”

桐英笑笑,很快板起脸来对素屏道:“你说男人死了,几时死的?怎么死的?我怎么不知道?”素屏脸上手上俱是伤痕,颤抖着答道:“是……是二月里死的……得了急病……忽然就……”

“急病?腊月时他还写信给我请安,送礼过来,怎么会生了急病?而且,他才刚死,你不好好守丧,奔京里来做什么?我问你,钟大病死,可有大夫作证?”

“这个……他、他突然厥过去了……没等大夫来……就……就……”

桐英冷笑两声:“那么他死以后,原本照管的庄子和店铺,又是谁管着?”

“奴婢……交回王府去了……”

桐英脸色已是铁青,雅尔江阿忙问是怎么回事,桐英缓缓吐了一口气,道:“这是我从前在奉天时弄的一些小产业,想着额娘的奶娘年纪大了,其他侍候过我们母子的老人再待在府里,不知会不会受委屈,便拿私房钱出来置下的。一个庄子,几十顷地,两三间铺子,那些仆人和他们的家小。合共也就几十人,都有个安身的地方,有口饭吃。这些一向是钟大照管着,我很少插手。可如今他突然死了,这个女人把我的产业归入王府,到了谁的手里。大哥也能猜到吧?”

雅尔江阿脸也青了:“岂有此理,这点小产业。他们也不放过?!”顿了顿,又有些惭愧地对桐英道:“我竟然没想过安置他们地事。还好二弟设想周到,不然让额娘身边侍候过的人受了委屈,我就太对不起他们了。”然后又转头对素屏狠瞪了几眼:“贱人!你居然不问过主子的意思,便擅自处置主子地产业?!谁给你的胆子!”

素屏已经抖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了:“福晋说……王爷……准了的……”

这话一出,兄弟俩脸色更差了。淑宁在旁边已经听说端倪来。忙劝道:“若是王爷发过话,这事就不好办了,毕竟咱们那时候不曾分府。不过如今最要紧的,是先派人去打听这些产业里的人怎样了,可别被人赶出来了吧?”

桐英一个激灵:“对。我这就派人回去问。”雅尔江阿忙道:“我每隔两天就要派人回去问安的。派个人一起去吧。”桐英点点头:“也好。可恶!瞒下这桩事,只怕也是不想让我拦人吧?”

但淑宁有些疑惑:“照理说。这几处产业真地不大,几十顷地在奉天,也算不上什么。王府名下的田庄铺子还少么?怎么会看上这点……”桐英若有所思:“那几家铺子位置不错,可王府也有更好地,慢着……那个庄子上有个小湖,有南边来的商人租了去,专门养珠子,听说收益很不错。我向来不在乎这些,与那些人也算是相处融洽……”

雅尔江阿一拍大腿:“定是那女人想图人家地珠场!我听说好几个这种珠场,都极有赚头。阿玛自打去年生病,身体便一直不太好。想必那女人是怕阿玛有个三长两短,所以想趁机多捞些好处防身呢。”

不管桐英与淑宁怎么想,雅尔江阿已经确信了这个说法,对继福晋恨意更深了,觉得她是在咒自己父亲死,便指着素屏问桐英:“这女人你还有用处么?交给哥哥处置吧?”

桐英犹豫了一下,道:“大哥还是把她送官吧。我始终觉得钟大死因可疑,若跟她有关系,也叫她罪有应得。”

雅尔江阿想了想,应了,命人拖素屏出去。素屏一路哭喊着向桐英求情,桐英却只是冷冷地目送她消失。眼看着人没影了,雅尔江阿才重新笑着对桐英道:“还有一件事,我想跟二弟商量。阿玛如今身体不比从前,我想着,京里有好太医,不如尽快把阿玛接回京城养病如何?”

桐英顿了顿,道:“这个想法我赞成,不过如今天气越来越热了,阿玛未必受得住,还是等天气凉快些再说吧。”

雅尔江阿却不同意:“有病怎么能拖呢?早些接过来,阿玛身体也能早些好起来。”桐英仍有些犹豫:“我只怕路上颠簸……不知阿玛受不受得了。”淑宁心想,若是简亲王夫妻进京,顶多是自己要勤快些去请安,但却能让瓜尔佳氏回京,伊尔根觉罗氏也会有所顾忌。于是便到:“奉天的夏季不长,进了七月天就凉了,若是王爷身体还行,到时候接来也不算晚。”

雅尔江阿忙点头,桐英想了想,便答应了:“慢慢坐车过来就是了。”

素屏从此不知下落,她到底跟丈夫钟大之死有没有关系,也没法审出来。派去奉天打听消息的人,找到被留在铺子中打杂的原任掌柜,才知现在掌柜的是继福晋所出地六阿哥的奶公。其他人还算平安,但庄子却被王府派来的管事接管了。桐英得到消息,稍稍松了口气,便与妻子商量过,拿出一笔钱来,派人带回奉天再安置那些人。至于那几处产业,只好日后再想办法了。

桐英的工作重新回到从前的状态,不过因为处于休整期,不用加班。他瞧着休沐日将至,便到淑宁商量了,再请一天假,好好在家里歇歇。

但就在假期结束前地那个晚上,孙侍卫来找桐英,报告说銮仪卫一个叫小于地人失踪两天了,因为先前他得罪过太子,又有些可疑的人在他家附近徘徊,不知他如今是凶是吉。

二四九、风刀

桐英眉头大皱:“是几时不见的?他家里人知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自从前日下差,銮仪卫的人就没再见过他了。他家里只有奶娘和几个仆人,还以为他去谁家里玩了呢,直到今儿他一天没来,让人去问了,才知道他失踪的事。”

失踪的小于,亡父曾做过銮仪卫的冶仪,因为资历老,有不少人都是从他手里出来的,在他去世后,銮仪卫的人便对他的儿子十分照顾。自打小于去年满了十六,进入銮仪卫以来,因为长相讨喜、腿脚勤快、嘴又甜,又是老前辈的独子,銮仪卫的人都把他当成小弟弟一样宠,常请他到家里玩,因此他没在休沐日回家,家里人才没起疑心。

桐英想了想,又问:“那些可疑的人,知不知道是什么来历?”

孙侍卫摇摇头:“说不清楚,虽然疑心过会不会是那位贵人派的,但想来小于身上有正经武职,那位贵人总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就害他性命吧?”

桐英叹道:“罢了,你跟其他人说一声,从銮仪卫衙门到小于家这段路,挨着查探一番,看有没有什么人见过小于。另外,留意那位的动静,再派个人去安抚小于家的人吧。”顿了顿,又补充道:“你先走,顺便叫上老冯。我换身衣裳就赶过来。”

孙侍卫应了,转身离去。

桐英回房间换衣服,淑宁见状,忙丢下手中的针线,道:“这么晚了还要去哪里?孙侍卫有什么要紧事么?”

桐英一边套衣裳一边道:“銮仪卫有个人失踪了,不知是怎么回事。我要帮着找人,今晚可能会迟些回来,你不用等我了。”

淑宁听了,忙回头拿了个布袋装了些点心,递给他道:“饿的时候吃吧,别回来得太晚,明儿你还要上差呢。”

桐英接过布袋往怀里一塞,穿好靴子便走了。淑宁望着他冲进夜色中,不知怎地有了股不祥的感觉。

桐英这天晚上并没有太大收获,只打听到当日有人在正阳门大街上看见小于在一个酒楼里逗留了大半个时辰,出来时还是好好的,似乎喝了点酒,但后来去了哪里,便没人知道了。

桐英回到家时已是半夜,只来得及咪了一会儿,便要起身洗脸上差。淑宁有些心疼的看着他喝下一大碗浓茶,只听到他笑着安慰自己:“没事儿,南巡的时候,整夜不睡也试过。我中午会寻机打个盹的。”淑宁叹息一声,便出门叫人去把先前赁的小院子再打扫一遍,让桐英中午觉睡得舒服些。自己也拿了主意,要再到那里去做饭。

那位失踪的小于继续失踪,銮仪卫所有人都已经听说了,担心不已。有人始终疑心是太子搞的鬼,但也有人认为,小于所谓的得罪太子,只不过是去年在外头遇上时,没有理会太子手下的要求,上前斟茶侍候,以及南巡回来后再遇上东宫的侍卫时,有过几句口角罢了,太子怎么可能因为这样就要害他?桐英一边让人去寻找,一边压制住手下人的议论。很是头痛。

然而,就在桐英以为再也不能瞒着上头时,小于出现了。他整个人憔悴了许多,嘶哑着声音说自己只是遇到朋友多喝了两杯,结果醉得病倒了,才会失踪了整整三天,他失职了,愿意接受惩罚。

桐英当时真是气极,立时将他大骂一顿,其他人虽有些同情,但也都认为小于活该。但桐英看见小于苍白的脸色,行动也有些艰难,想起他方才说是病了,便没再多难为他,只扣了他半个月的俸禄,派个人送他回家了。其他銮仪卫的人得知这件事,都笑说白白担心了一场。

小于却接连又再告了三天假,等到再出现时,整个消瘦得厉害。他接连误了六天的差事,不可能再瞒住上头的人,结果掌銮仪卫事大臣罚了他三个月的俸,还通报批评了一番。

所有人都以为这事就这样结束了。桐英重新回到从前最轻松的工作状态,而且又因为遇到不少顺心事,心情十分畅快。

先是奉天那边,所有的老仆都重新安置好了,生活无虞,让人大大松了口气。再来,就是现任掌銮仪卫事大臣年纪大了,南巡期间因为体弱,居然病了两回,认为自己不能再担心这个职位,但上书皇帝告老。

虽然皇帝并未应允,但他年老多病是事实,皇帝可能只是看在老臣份上多留一留,迟早会答应的,朝中的人便不由得考虑起接任的人选来。当中以桐英呼声最高,他年轻有为,出身宗室,担任銮仪使一年多,表现称得上非常出色,在銮仪卫中颇有威望。但唯一的缺点是太过年轻,资历不足。

而与此同时,还有另两位大臣也是热门人选。一位是在西北大战中曾与皇长子合作过的参将,一位是与太子妃同族的散秩大臣。他们各有长处,也各有背景,但都不是銮仪卫出身。最后鹿死谁手,无人可知。

不过,后两个人选的出现,出暗示了皇长子与太子之间的斗争再度被摆到明面上来。皇长子、明珠一派的官员已经取得不少胜利了,太子、索额图一方虽然仍占优势,却吃了不少暗亏。

桐英对自己能不能升职并不是太在乎,不过若能升上去,他就可以指使别人去做事,不需要再事事劳累,这点倒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但最令他自豪的,是銮仪卫的人都很拥戴他:“我刚去时,别人瞧着我年轻,又是这么个身份,都不大看得起我,以为我只是去享福的。等我真的做出个样子来,他们才相信我是真能干。如今就连那几个眼红的,都服我管了。看着他们信任的目光,我心里甭提多畅快了。”当然,他对属下的关心也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