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院后,卢老夫人先是叫了婆子媳妇们在自己房间的暖阁里整理出一个小被窝来,作为小婴儿的床,又让人去催奶娘。不一会儿,四太太刘氏的陪房把儿媳妇送了过来,那媳妇子立时便接过孩子喂起了奶。卢老夫人坐在边上歇息,视线却没离开过孩子,等孩子吃饱睡着了,她方才命奶娘与丫头们照顾好孩子,自己则来到另一边的耳房中。

石楠已经将这个耳房整理好子,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这里会成为卢老夫人的卧房。

文怡一直在外间坐着,照顾孩子的事,她一个未出阁的女孩儿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拉着赵嬷嬷,说起昨晚和今早的事。

赵嬷嬷叹气道:“我早就想到了,十五太太那个身子,这会子生产,必然凶险得紧!若她肯放宽心,倒还罢了,只是旁人怎么劝,她都只是笑着说无事,背了人却总是操心个不停!如今虽挣了命,把小小姐生了下来,可没了娘的孩子,也太可怜了…顺哥儿还不满十六周岁呢!另两位小爷,年纪就更小了!”不过她很快又露出了笑意:“十五太太肯将康哥儿过继给咱们六房,真真是太好了!咱们家总算香火有继啦!”

文怡回想起方才十七叔十七婶的神情,眯了眯眼:“只怕有人不乐意呢,事情一日未定,咱们就不能掉以轻心!”

赵嬷嬷却不以为然:“小姐怕什么?有大太太和四太太在呢!十七老爷和十七太太又算得了什么?敢跟这两位太太对着干?!”

文怡笑了笑,没说什么。大伯母与四伯母…固然是有手段的,只是她们真的会为六房出力么?前者倒还罢了,前些天才受了祖母的提点,多少会念着情份,而后者…身为族长之妻,又打理了十数年的族务,她怎会不明白,断了香火的六房要过继一个同族的男孩儿为嗣子,意味着什么?!

不过…不管他们是什么想法,她都要保证这件事的成功进行!这不仅仅是是关系到六房的香火,还关系到祖母日后的安乐生活!

卢老夫人从耳房里走了出来,文怡忙起身迎上去扶住她:“祖母劳累了一夜,怎不在房里多歇一会儿?”

卢老夫人在正位上坐下,微微笑道:“不妨事,我眼下精神得很呢!”然后朝赵嬷嬷笑了笑:“你昨儿夜里在家守着,着急了吧?你年纪也不小了,还不快回屋里歇着?!”赵嬷嬷哂道:“老夫人您还说我呢!您不累,我怎会累?您精神好,我精神也好着呢!”

卢老夫人失笑,摇了摇头,才换上正色:“你十五婶生的这个女儿,就是你十六妹了,她娘临终前请我给她起名,我便给她改了个‘文悦’,盼她一生平安喜悦。她如今还是九房的小姐,不过因为没了娘,因此便交由我教养。”

文怡怔了怔,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现今的世人在婚嫁上头有几样习俗,讲究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其中最后一项,意思就是没了母亲的长女不能娶,因为这样的女儿极有可能失了教养。其实她本身也是丧妇长子,所幸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祖母,充当教养之人,因此在婚事上不至于被人挑剔太过。而十六妹文悦,甫出生便失了生母,父亲又早逝,上头只有几位兄长在,若是留在家中,别说教养,连照顾的人都未必齐全呢!十五婶将她托给自家祖母,想必是打算借祖母的名头,免得将来说亲受阻。这一番爱女之心,也难为十五婶了。

文怡看向卢老夫人,有些伤感地道:“十五婶…是个好母亲…”

卢老夫人点了点头,正想说什么,忽而记起了自己的儿媳,还有那无缘的孙子,心下不由得一痛。

文怡见祖母脸色忽然一白,还以为她身子有哪里不适,忙问:“您不要紧吧?昨儿一夜您一定是累着了,还是快回房歇息吧!”

卢老夫人慢慢缓了过来,摇了摇头:“祖母没事。眼下还有许多事要办呢!平阴那边没信儿传来么?都有几日功夫了,还没找到萧老大夫?!”

赵嬷嬷不解:“老夫人还要找萧老大夫来么?可十五太太不是已经…”

文怡倒是理解了祖母的意思:“十六妹才八个月就出生了,先前十五婶身子又不好,只怕有什么不足之处。萧老大夫治这些比较有经验,请他来看看,大家也好安心。”

赵嬷嬷笑了:“原来如此!老夫人果然想得周到!不过您不必担心,方才我瞧了十六小姐,虽有些瘦小,但哭声可响亮呢!想必健康得很!等萧老大夫来看过,就更妥当了!老夫人这般周到,看谁能挑一点儿错!咱们六房一向是仁德厚道的人家,可不是那些黑心东西能比的!”

文怡低头暗笑,卢老夫人无奈地望了赵嬷嬷一眼:“好了,这些话你私下说说倒罢了,如今咱们屋里还有九房跟过来的人呢,别叫人听了笑话!”

“怕什么?只怕她们心里骂得比我们还狠呢!”赵嬷嬷示以为然,但还是往暖阁里瞧了瞧,然后道,“我到后头瞧瞧几个哥儿去,十七少爷身子从小就弱,眼下兵荒马乱的,可别累着他!”说罢给卢老夫人和文怡行了一礼,便抬脚走了。

文怡无奈地笑了笑,小声对卢老夫人道:“嬷嬷是心里高兴,只是面上不好露出来。”

卢老夫人点点头,伸出手:“扶我回房,我有话跟你说。”

文怡见她神色萧穆,不敢轻忽,忙照着做了,等她们进了耳房,石楠便带了小丫头们出去,然后自己守在门口,听候吩咐。

卢老夫人在孙女的搀扶下上了床,靠在大引枕上,吁了口气,方才压低了声音道:“这过继的事…我先前也恍恍惚惚有过念头,终究还是打消了。没想到今早你十五婶提起,我听着觉得倒不算坏,便应了下来,只是这么一来,咱们六房就有了子嗣,将来…这份身家就得落到小十七头上了,你…心里可有怨言?”

文怡没想到祖母会这么说,忙道:“怎么会呢?祖母日后有人孝敬照顾,孙女儿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会有怨言?!更何况,只要康哥儿日后能孝顺祖母,为祖母养老送终,便是全家的产业都交给他,又有何妨?!”

“好…好…”卢老夫人似乎挺高兴,轻轻拍着文怡的手,“你是个行事豁达的好孩子,不看重钱财,一心念着亲情,这样很好。你放心,祖母心里有数,该你的,不会少了你一分。至于康哥儿…咱们家有了嗣子,族产便理当发还了,这份产业便给了他吧,横竖都是顾氏子孙。咱们待他好,他的两个哥哥都是知好歹的,自当待咱们好。往后,你出了嫁,也有娘家人为你撑腰!”

文怡一愣,鼻子便开始发酸。过继嗣子这件事,她想的是祖母日后能有人照顾了,祖母想的却是她日后有娘家人撑腰,祖孙俩想的竟然都是对方!

她低下头,暗暗掉了几滴小,不着痕迹地抬袖擦了,方才仰起头来道:“祖母想得周到。这一回…也算是一举三得,过继了康哥儿,咱们六房有了香火,祖母有人奉养,孙女儿也有兄弟撑腰了,这都多亏了十五婶,她的后事,咱们就多尽份心,往后六哥与十一弟,咱们也可多加看顾。”

卢老夫人眉眼弯了弯,柔声道:“当初你父亲去时,也曾有人提起过继之事,可我却没应。你可知道是为了什么?”

文怡想了想,有些犹豫:“是担心嗣子对孙女儿不好?”

卢老夫人笑了笑:“当时那境况,若是我答应了,嗣子必是族中商议出几个人选,再推到我面前来,让我挑的,但不论是选哪个,也难保他没有父母兄弟,或是亲叔亲婶。只要有父母亲人,这嗣子终究会生了外心。我何苦替别人养孩子,再叫他得了我家的产业去?!况且…族中旧例,若是无父无母的孤女,出嫁时都会由族中安排一份嫁妆,除了其祖母、生母的陪嫁外,另有约五百两银子,也有奁田,足可让此女嫁人后不愁温饱,但若是家有兄弟…嫁妆的份额便是兄弟决定的了!我宁可舍了那份族产,也不希望自己的骨肉受一点委屈!”

文怡瞬间红了眼眶:“都是因为孙女儿的缘故,叫祖母吃了这许多年的苦…”

卢老夫人摇摇头,怜爱地摸了摸孙女的头:“我是为了你,也是为了自己。我老婆子要强了一辈子,可不愿意临老了,却叫个黄毛小子拿捏住!因此,当年便索性拒了过继之事。”

文怡吸吸鼻子,努力挤出一个笑:“祖母放心,康哥儿是个好孩子,他会孝顺你的…”

卢老夫人点点头:“我知道…说起来这孩子与我们家倒也有缘,当年,若不是你…他怕是还没来得及看这世间一眼,便要和他母亲一起去了…可见他是上天赐与我们家的孩子,你今后便把他当成是亲弟弟一般疼爱,知道么?”

文怡甜甜地笑着应了,心下生出几分喜悦,想起文康平日到家里给祖母请安时,那乖巧的模样,便更添了几分疼爱:“我叫人去收拾房子吧?还是让他继续跟兄长们一起住在后院?”

卢老夫人道:“先收拾房子吧,等过继仪式结束,就接过来。九房的屋子已经建好了,只是还要等些日子才能搬回去,趁着眼下他两个哥哥还在后院住着,让他们多亲近些。只是…仪式过后,便不能再这样了,虽然我们无意让他们兄弟生份,却怕有心人说闲话,从中挑拨。”

文怡忙正色应了,便起身出去带人收拾房屋。卢老夫人斜斜靠在引枕上,想起十五太太徐氏临终托孤时的情形,心下暗叹:难为她了,只怕她早就料到自己撑不过去了吧?这个法子在她心里压着,应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她身子不好,又怀着孩子,还要殚精竭力为儿女们谋划,身子又怎会好呢?

九房嫡脉本有三个儿子,因家逢大难,除去族田外,大多数财产都在匪劫中被付之一炬了,剩下的财物还不足原本的五分之一,而家中私下置的几样产业,因契书损毁,衙门那边又迟迟未能补办手续,九房一家可说是大伤元气。与此同时,又有旁系叔辈虎视眈眈,即便文顺兄弟三人守住了家业,等日后两个小儿子长大了分家时,也分不到多少产业了。

而六房,则是殷实之家,虽无族田祖产,却有私田与庄子,当家的老夫人,在族中德高望重,受人敬仰,而且还是一位诰命夫人!但因其家中只有一个孙女,并无子嗣,香火难继,等孙女儿出嫁了,老人跟前便无人奉养。

十五太太挣命生出一个女儿,将其托付给六房的老太太,又将小儿子过继给六房为嗣。这么一来,不但女儿有人教养,也可为几个儿子找到了个臂助。寻常读书人家的子女,与诰命夫人亲自教养的孙辈,在世人眼里可是两回事!将来孩子们大了,说亲就有了底气,只要他们恭恭敬敬地为老人送了终,六房的产业便可归文康所有!她的孩子,同时得到六房与九房两份产业,这盘算真真再周到不过了!

她用遗愿的名义,请了前后两任族长夫人来做见证,想必也是拿准了这两个妯娌是面和心不和,断不可能同时被人说服,坏了她的盘算。而且,有她们帮口,族里也不好反对。只要过继之事做成了,那六房就能得回族产,对康哥儿只会有好处…

卢老夫人盯着被子上的缠枝莲花纹样,轻轻叹了口气。十五侄媳妇终究还是对她有一分戒心,不然,直接求了她,她还能不应么?又何必用这种法子?

不过她并不在意,因为徐氏已经死了,在几个孩子心中,她还是那位真心关爱他们的伯祖母,只要他们能做到她所期望的,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紧呢?再说,他们的胞妹还在她这里呢!即使是嗣子,也不是能肆意行事的。

到了最后,还不知道是谁算计了谁…

第九十八章 皆大欢喜

文康被母亲在临终前过继到六房的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顾庄,许多人都被惊动了,然而却各有思量。

有人在暗暗琢磨,一直以来都拒绝过继的六老太太为什么忽然松了口?再想起六房与九房相交甚笃,自后者遇困以来没少伸手相助,难道说六老太太早就打人家孩子主意了吗?

有人则在偷偷骂十五太太狡猾:人都死了,还不肯消停,用苦肉计把人家六老太太给唬弄住,生生赚到了六房的家产,也不顾自己死了以后没命享用!

也有人心下后悔,早知道六老太太是愿意过继孩子的,便把自家孩子送过去了,九房的小十七,年纪已经有四岁多了,却还是豆芽菜似的瘦小体弱,也不知道能不能长大。六老太太连他都能看中,自家活蹦乱跳的小儿子不是更适合做这个嗣子么?

另外还有人在暗地里着急,六房有了嗣子,就意味着有了香火,那他家的族产、族田会不会收回?!那可就大大地不妙了…

就在众人各自揣着自己的小心思时,十七太太忙成了一团。她四处串连,鼓动九房的分支族人,把卢老夫人说成是个存心欺骗九房嫡系继承人、意图谋夺九房家产的坏蛋,还说文顺兄弟三人受了他人的挑拨离间,竟然跟亲叔叔亲婶婶顶嘴,再这样下去,九房的产业没两天就归了六房了!顺道还拉扯了蒋氏与刘氏一把,说她们意图在这件事中取利,再把九房的资产分一份去。

这些分支族人中,有几个跟她相熟,为人又糊涂的,被她哄骗住了,信以为真,,便应和着要去向族长讨还公道,绝不能让六房的人阴谋得逞!

另外也有几个聪明些的,不大信她的话,毕竟六房只是过继了九房的一个小儿子,九房的嫡长子还在呢,别说他们家没法夺走九房的产业,反而还要送一份家业给九房的血脉!更何况九房如今不过剩了几亩族田,房舍还是族里出资帮着修的,六房可是殷实之家,九房有什么可让他家图谋的?这件事对九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十七家要闹,岂不等于是把到手的富贵往外推了?便纷纷在私下劝十七太太,别犯糊涂。

十七太太一听,便愣住了,忽地脸色变难看起来,旁人问她怎么了,她却目光闪烁,支支唔唔地推说没事,然后急急寻个借口走了。

那家太太见状十分不解,便问丈夫:“她这是怎么了?刚才说话还好好的呀?”

她丈夫撇撇嘴:“别理他,宗族大事,十七哥都还没开口,她冒什么头?我看啊,一定有猫腻!”

十七太太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只是急急回到家,见丈夫穿着素色布袍,怔怔地坐在桌边拿着个酒壶在灌酒,忙上前夺了下来,急道:“老爷!如今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只顾着喝酒?!”

十七老爷不耐烦地抢回酒壶:“你别管我!我想喝就喝!”匆匆灌了一大口,也不顾酒水从嘴角流下,眼圈就红了,“方才我过去帮着理丧,六侄儿居然理都没理我,管家还带人将我赶了出来!”

十七太太一听便怒了:“反了他了?!胆敢目无尊长,咱们告他去!”

“告什么?!”十与老爷又灌了一口,“都是因为你,嫂子和侄儿们才跟我生份了,早知道,我就不让你过去了!”

十七太太撇撇嘴:“若是我不过去,六伯母一定又会在十五嫂跟前中伤我们,说我们冷面无情了!人家早就算计好了,咱们何必跟她客气?!”

十七老爷摇摇头:“罢了,以后还是少插手那边的事。静下心来想想,康哥儿过继到六房,对他也有好处…”

十七太太急得跺脚:“我的老爷哎!什么好处?!你只顾着侄儿,就忘了咱们自家的骨肉了么?!六房有了嗣子,肯定要讨回族产的,你别忘了咱们家的房子原是他家的,要是真让康哥儿过继过去,咱们全家难不成要去喝西北风?!”

十七老爷猛然惊觉:“我忘了…”但又很快冷静下来,“不会有事的,当年可是族里做主,把房舍与田地分给我们的,六房没那么容易拿回去。”说罢又拿起酒壶,“我不跟他们闹了,你也别去闹,叫人看了笑话!”

十七太太恨恨地跺了跺脚,转身出门,看着自家的五六个孩子在屋前嬉笑玩耍,暗暗咬牙:她才不会让人得逞呢!

但无论她怎么咬牙,真正能决定此事的人,并不是她。

此时此刻,在二房宣荣堂的宅子里,刚从城里回来的四老爷顾宜正,与四太太刘氏,也在商议这件事。

四老爷皱眉道:“你怎的就应下来了?六房过继嗣子之事,都已经消停好几年了,偏你又提起来!”

四太太叹道:“我的老爷啊,十五弟妹弥留之际把我请过去,我能不去么?我怎知道她会提起这件事来?!更何况当时大嫂子也在,便是我不应,大嫂子也会应的!到时候反显得我不识大体了!老爷也知道,六房的香火一直是个难题,只不过当年六婶娘硬是不肯点头,因此一直拖到今日。如今她肯了,人选也有了,难道我还能拦住她?!这可是大大不利于老爷的名声呀!”

四老爷暗叹,妻子的话也是正理,如今只怕六房没香火罢了,堂堂顾家嫡支绝了嗣,也是族长失职。当年他还只是辅助,长房自有私心,没坚持过继嗣子,他也不好说什么,但如今人家有了承嗣,他是绝不能拦的。

他有些头痛地揉了揉额角:“事情已经到这一步了,消息也传了出去,既然六房与九房两家都是愿意的,咱们也不好说什么,等十五弟妹的丧事过后,就把这事儿办了吧!”顿了顿,“只是…过继没问题,族产族田…却有些麻烦,论理,六房的族田族产都是有数的,还回去就是了,可你也知道当年是什么情形,正好有好几家分家独立,因此房屋田地都分了不少去,眼下叫我们拿什么还给六房呢?!你去跟六婶娘通个气,请她通融些,总不能叫我们自家拿银子出来填补吧?!”

四太太哂道:“哪个要我们家拿银子来填补了?!当年的族田族产是归了公不错,可你忘了,六房还有六十顷的地,是叫长房拿了契约去的?!那六十顷地,除去十顷给了七房,十顷分给了九房旁支,剩下的四十顷还在长房手里呢!他们得了这几年的收成,已经是占有了便宜了,你只管跟他们要去!六婶娘向来和气,又怎会难为我们夫妻?”

四老爷苦笑:“我何尝不知?只是长房交账过来时,那四十顷地并不在其中,说来又不是正经族田,话说不清楚,二哥又动不动就与我生气,说我要过河拆桥,难不成要我跟他们打官司么?!”

四太太闻言倒是没什么为难的神色,只是轻描淡写地道:“当年大老爷一家在外,那些事务都是二老爷二太太管着,如今大嫂子回来了,我便把这件事告诉她!老爷不知道,二太太这几个月办的事有些不对劲儿,我看大伯母似乎也跟她生了气,且让大嫂子去管,叫他们自家吵去!”

四老爷叹道:“便是讨回了这四十顷地,也还不到当年六房资产的三分之一,更别说他家原本的族田都分了,还有房屋,也极为麻烦。搬进宣和堂东西两路院子的族人共有四家,都是有妻有儿有女的,总不能把他们赶走吧?还是要请六婶娘多多谅解,虽说那是祖宅,但住的人都是姓顾的,也没什么要紧。”

四太太冷笑:“别家倒罢了,就是老十七一家,最该被赶出去!亲哥哥亲嫂子都死了,他们还只顾着谋产 ,我们顾氏一族有这样的人,我都替他们丢脸!”说罢稍平了平怒火,方才道:“午后六婶娘找了我去,跟我商量过了。九侄女儿已经派家人去看了几处小宅,打算买下来补给那几家族人,但是宣和堂的宅子,他家是一定要收回去的!”

四老爷大吃一惊:“他家居然愿意这么做?!”

四太太点点头:“六婶娘为人宽厚,想得也周到。她说都是顾家人,各家都不容易。她叫九侄女寻的小宅,都在前庄,虽是两进的小院,又旧了,但比起宣和堂的宅子,还是要新得多,只需简单粉刷一下,就能入住了。有一座小宅已经下了定,就在前庄,我让人跟六房的仲大去看了一下,说地方虽然不大,但比起宣和堂原本的院子要宽些,房间也多。我想着那几家都是孩子多的,原本一两进的院子已经住不下了,这新宅子正好解了他们的困,想来是不会不愿意的。”

四老爷皱起了眉头:“虽说如此,但是…前庄…一向是只住外人的。我顾氏族中,除非是庶支中的庶支,不然少有在前庄落户者。那四家虽然都是偏支末系,但未必乐意离了后庄。”

四太太笑了笑:“乐意不乐意,是他们自己的事,六房已经做到这个份上,再不知好歹,可就是自找没脸了!六婶娘是怕我们为难,方才提出这一条的,就连族田,也说若是实在难办,就让得了田地的族人将地价补上也就是了,用不着把原本的地都还回来。而且,那四十顷地,若能还回来,六房也只要三十顷,剩下的归入公中,充作祭田,以感叹祖宗庇佑,让六房香火得继。”

四老爷眼中精光一闪,转头看了妻子一眼,四太太微笑道:“老爷,六婶娘既然如此慈爱,咱们也要多孝敬她老人家才是,对不对?”

四老爷抚须笑而不语。

十五太太徐氏在停灵七天后,便出殡了。当时也有过九房的几个分支族人要闹场,但都被四老爷带人压了下去。十七老爷倒是很安静,只是默默地跟在队伍后送行,十七太太则完全没出现过。文顺兄弟看在眼里,倒也稍稍减了几分怨恨。

卢老夫人没参加丧礼,文怡因为是未婚女儿,也不便出席,但出殡前的几日,祖孙俩天天都送饭过去,对兄弟三人嘘寒问暖,又让他们不必担心小妹妹,还请到了萧老大夫,为兄妹四人看诊,以免他们身体有差错。兄弟三人对六房祖孙更是感激了,也在心中暗暗拿定了主意。

就在送丧回来的第二天,文顺亲自带着两个弟弟,前去求四老爷出面,为幼弟主持过继仪式。于是在十月初一那一日,十七少爷文康正式成为了六房的嗣子,尊七老爷顾宜诚为父,敬七太太聂氏为母,称卢老夫人为祖母,文怡为长姐,从此承继六房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