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圣旨(三更求粉红)

“拿来我瞧瞧,到底编得有多好。”

他吩咐,知道圆儿必定带了货样来的。

圆儿忙转身到外面,叫人搬进来两卷东西,都是用篾编的套子套着。他打开来,共有四五幅,铺在旁边长条几上。

方初便起身走过去观看。

这一看便有些出神。

圆儿见他不出声,心中忐忑,问道:“大少爷?大少爷!”

方初被他惊醒,看向他,“何事?”

圆儿指着竹丝画问:“编得怎么样?”

方初点点头道:“有些功底了。只是还不够…”

要像江明辉编的那样,才能真正称得上艺术品。

圆儿得意地笑道:“这并不是最好的。”

方初诧异道:“这不是最好的?”

他以为他定会将最好的拿来给他瞧呢。

圆儿眼睛灵活地眨了眨,道:“小的故意拿这一般的来给大少爷瞧,就是想看大少爷怎么评。若对这还满意,那清园里那些好的也不用看了;若对这个瞧不上眼,那我回去再磨练他们!”

方初瞪着他看了半响,才骂道:“就数你猴儿精!”

一面用手在他脑袋上拍了一巴掌。

小厮捂住头躲开,呵呵笑道:“大少爷交代的事,小的怎么敢不用心呢!当然要做最好了。我晚上还让意匠给他们讲课呢,教他们认图识字。江家的画儿我也买了不少,专门给他们做比较…”

方初看着才十几岁的少年,感觉他要成精了。

圆儿表功完毕,便问方初可能开张做买卖了。

方初没有回答他,只叫他先住下来。过几天再说。

圆儿以为他还有事要交代,答应一声,自去找人安顿不提。

这里,方初对着那几张竹丝画又出神半响,才收了起来。

再说郭家诸人,从醉仙楼回去后,便迎来了泼天的喜事。

原来。朝廷颁旨嘉奖了夏织造。对于贡献机器、惠及百姓的郭家也没落下,皇上和皇太后均派人来赐赏。

郭守业听说后,激动得险些发晕。

吴氏都不敢相信。还只管拉着人问。

郭大全急得叫道:“爹,娘,先接旨。”

又命人去沈家叫清哑回来。

那圣旨是传给清哑的。

清哑得信后很意外,没想到会有这殊荣。忙在沈亿三陪同下赶了回来,沈亿三帮着张罗安排香案等。

朝廷赏赐了郭家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两;另,皇太后也赏赐了清哑金、银、玉梭(织布的梭子)各一对,各类珠宝头面首饰十盒,各类珍稀药材和补品五箱。各类绫罗绸缎数十匹,各类精美吃食数盒,平安如意的小金银裸子两匣…

赏赐绫罗绸缎。一是宫中惯常用此来赏赐,二却是皇太后听说清哑会织。所以特地挑那些珍稀料子给她研究,希望她看后有所启发,能织出更好的东西来。

除了这些东西外,朝廷还赐给郭家一项殊荣:那就是专利!

因皇帝和朝臣们商议后觉得,专利牵涉太广,涉及各行不说,各行各类创新标准也不同,还有奖惩措施等也难定,若是全面实行,会引发什么后果难以预料。

当今宰相原是户部尚书,精通经济,他提议:郭家将关系国计民生的机器公开,为了嘉奖和补偿,就在湖州一州、霞照一地、纺织这一行,仅给予郭家布专利保护。

这殊荣郭家当之无愧!

也就是说,今后郭家新出的布料,只要在锦署衙门备案后,可通过收费的方式转给其他用户经营,朝廷视同郭家财产给予律法保护。

朝廷将根据郭家专利实行的结果,再行定夺是否全面推行专利;若要推行,可根据郭家的经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有备无患。

接旨后,沈亿三帮着打赏接待了传旨太监等人。

送走他们,才大笑恭贺郭守业:“亲家,这真是天大的喜事!”

郭守业也笑得合不拢嘴,道:“咱们两亲家同喜。这事还要感谢亲家。我虽然没多少见识,也晓得朝廷有人好办事。这件事亲家肯定出了力的,你就不说,我心里也晓得。”

沈亿三摆手道:“也就是托人说句话而已。重要的是郭家对朝廷有大贡献,他们说了才管用。不然,我就是再托人,谁肯理咱们庄户人家?”

郭守业笑道:“亲家就是实在。”

吴氏等人听着二人说话,都喜气洋洋。

沈亿三说笑一会,又告诫郭守业父子要慎重,“…虽然这样,亲家往后更要格外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就作威作福起来,更不能借这专利敛财。要知道,这旨意一下,天下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郭家呢。千万别大意了,回头给郭家招来祸患。”

郭守业听了连连点头。

郭大全道:“沈伯伯放心,侄儿不敢乱来。”

清哑也在旁听着,沈亿三的话让她警惕。

她便对爹和大哥道:“我们继续教百姓织布。朝廷虽许了专利,我们也别太苛刻了,只要不是明目张胆侵犯郭家,就别追究…重要的是为朝廷提供一个参照…”

她一边想,一边说,把郭家今后的大方向定下。

沈亿三赞道:“侄女点到紧要处。正是凡事要以百姓为重。”

众人商议半天,拟定数项规划,郭大全都记下了。

正在这时,严纪鹏和方瀚海闻风上门来祝贺,跟着又是曾家、刘家等人家,都登门恭贺,郭家父子一一迎入看茶,喧嚣一直持续到晚间才散。

掌灯后,吴氏领着儿媳和清哑等人清点赏赐品。

后院上房内,点了数盏油灯,桌上、几上都摆满了东西。

灯光下,绸缎纱罗绽放光华,珠宝首饰烨烨生辉,奇香异果香气浓郁。

巧儿拿起一样首饰,惊叹一番,放下,又拿起一样…

郭勤吃了一样果子,又换一样…

清哑挑了一对羊脂玉镯,帮吴氏套在腕上。

“人养玉,玉养人。这个给娘。”

她觉得戴玉比金银要好。

吴氏用手摸了摸,想说“你留着自己戴吧。”到底没舍得,且她知道这是闺女的孝心,于是笑逐颜开地收下了。

“帮你两个嫂子都挑一样。这些东西不送娘不要紧,嫂子不能落下了。将来你还是要靠哥嫂多些。有了事他们帮你出头。”

她瞥了一眼那边整理绫罗绸缎的阮氏,悄声点拨清哑。

******

朋友们,搜搜票夹,帮原野一起加油!!我们要持续加更!

第216章 妙手

清哑对她一笑道:“我知道。”

她拿了一套攒珠点翠头饰,道:“这是我帮二嫂挑的。还有这个——”将一套红宝石的推到她面前——“这个给大嫂的。”

吴氏看得晃眼,忙道:“这就够了。剩下的你自己留着。”

清哑道:“再帮沈姑娘挑一套。”

吴氏赶紧点头道:“是该帮寒梅挑一套。”

巧儿仰头问:“小姑,我的呢?”

清哑微笑道:“有。小姑帮你选两套,等你长大再戴。”

巧儿便满意地低下头去。

吴氏戳了孙女一指头,笑了。

清哑清点一遍,忽见一尊尺来高的玉佛,急忙捧起来送到吴氏跟前,道:“这个放在娘屋里,娘好早晚上香。”

吴氏果然欢喜,道:“这个好。我正要拜菩萨拜佛呢。”

待收拾完毕,清哑将那套点翠首饰送给阮氏。

又趁着大家高兴,亲自帮阮氏梳妆,戴上给大家看。

梳头、洗脸、上脂粉、描眉、涂唇,再戴上点翠镶珠宝凤钗、梅花翠钿、珍珠耳坠等,转眼间阮氏就像变了一个人。她本就生得不错,只是原先在乡下,做活计多了,才没那么显眼;如今丢下农活一年多,养得细致了,再这么被清哑一捯饬,便成了风姿绰约的少妇。

众人都看呆了眼。

郭大有几乎认不出自己媳妇了,看得两眼放光。

巧儿惊叹道:“娘比画儿上的仙女还好看!”

阮氏难得红了脸,嗔道:“别瞎说!”

又不好意思地瞅了郭大有一眼,赶紧就闪开了。

郭大全急忙道:“小妹,回头帮你大嫂也弄弄。不然她该说你偏心你二嫂了。”

郭大贵笑道:“是大哥自己这么想吧!”

众人都哄笑起来。

清哑对大哥保证道:“我帮大嫂弄。”

别看蔡氏泼辣粗俗,眉眼长得却不差,要不然郭大全当初也不能看上她。她眉宇间一股子英气,清哑暗自为她做了形象定位:要把她打造成王熙凤那样的厉害角色,所以为她选的首饰都是华丽耀眼的。

郭大全见小妹妙手回春,对于自己媳妇的新形象不免期待起来。

郭守业和吴氏看着一群儿孙,笑容就没断过。

吴氏心细。叫帮亲友都挑些东西。一是让他们粘粘喜气,二也是鼓励人心的意思,若受了这等赏赐却一毛不拔。肯定不妥。

清哑便道:“娘安排。”

这方面人情世故她可比不上吴氏,送多送少,也没主张。

吴氏便和阮氏商议。

阮氏道:“那些首饰是太后赏给小妹的,样样贵重不说。也不好拿来送人,也不够分;那些绫罗绸缎也不能送。小妹有用的;药材补品挑些送长辈,再把金银裸子和吃的分些送各家,要是不够,再去外面买些…”

吴氏满意地点头道:“老二媳妇想得细致。就这样办!”

一面叮嘱清哑道:“那些东西你自己收好了。别随便就给人。”

清哑微笑点头。心里却想挑一样送严未央。

严未央自然不缺首饰,以前还送了她许多呢,但这些是宫里出来的。送她一样正好表示自己心意。

忙到快三更时,大家才洗漱睡下。

鲍长史府上。鲍二少爷对父亲道:“爹,你也瞧见了,郭姑娘多出色的女子,连太后都夸。这样的儿媳爹不想要,难道要娶那平庸的?”

鲍长史呵斥道:“那也要她愿嫁你才行。你想给爹惹祸?”

鲍二少爷道:“爹请大媒去提亲,怎么就惹祸了?!”

鲍长史道:“爹已经提过了,郭家拒绝了。”

鲍二少爷道:“我不信!”

鲍长史气道:“你不信,郭大全亲口说的,他妹子不想嫁人。已经拒绝了许多家。难道你没听说过?”

鲍二少爷道:“那些人算什么!难怪郭姑娘不愿意。郭大全问过郭姑娘吗?怎见得郭姑娘就不愿嫁我?”

鲍长史无奈道:“她现在是谁去说都不愿。”

鲍二少爷只是不甘,也不信。

鲍长史警告道:“这件事先放着,若有机会爹会再试试。朝廷才下旨赏了郭家,你不许胡来!郭清哑去年可是差点死了,若因为婚事再出事,别说爹保不了你,连爹也要被你连累。”

鲍二少爷忙道:“我想娶她,怎么会胡来呢!爹好歹记着这事,儿子无不从命。”

鲍长史听了叹气,挥手令他退下不提。

次日,郭家西城坊便开始招织布女工。

城西作坊由郭大贵负责,外管事仇一,坊间管事娘子由冬儿等人担任;郭守业和吴氏带两儿媳负责照管绿湾村的作坊,那是郭家根基,自然更重视;郭大全总揽各处人事,郭大有和清哑则专研机器和设计。

城西作坊一直在教百姓织布。

这日,清哑跑完九大世家,闲了便和二哥一起去西坊。

这两日作坊人来人往不断,有应招的,有学织布的。

她们都是听说朝廷下旨奖赏郭家后,蜂拥而至。

仿佛经朝廷这么一嘉奖,郭家的布就不凡了,个个都要亲自来学,哪怕已经从亲友那学会了,也要来这看看,方是学到正品的意思,将来卖布时也好跟人说,“我这布是跟郭家学了织的。郭家布,朝廷都夸的!”

郭大有正和一个木匠说织布机,忽然过来两个妇人,其中一个问他:“请问郭二爷,原来的织布机能不能改成新的?”

郭大有道:“能。就是费些事。”

那妇人道:“那郭二爷能不能帮忙画个图,我叫我家那口子自己慢慢改。我们没钱买新的,木匠铺子又不肯帮忙改…”

郭大有却看着她身边另一个年轻媳妇一愣。

那媳妇眉眼细致,略带些愁,看见他也是一惊,低下头去。

这女子姓曾,原是乌油镇那边的人。郭大有少年时跟着师傅在曾家做木工,对她很喜欢,回来跟爹娘说。郭守业就托媒人上门提亲,却被拒绝了。后来,听说曾氏好像嫁到府城去了,谁知在这里碰上了。

跟曾氏一起的是她表妹黄氏,还在喋喋不休地问。

郭大有便问清黄氏家中老机器样式,然后画了如何修改的图给她,叫她去找城西陶木匠作坊,陶木匠看了这图肯定帮她改。

黄氏接了图,欢喜地找了曾氏,又去那边看织布。

******

谢谢朋友们支持!本月还剩几天了,亲们努力扫荡票夹,作者也努力坚持加更!!!

第217章 冤家(二更求粉红)

郭大有见曾氏一直低着头,他也没跟她打招呼,只奇怪她穿的不俗却来这地方,又不像来学织布的,且脸上一团愁苦不乐的模样。

另一边摆了几台织布机,好些媳妇挨个织布。

这些大多是应郭家招工来的,也有来学织布的。

贾大娘又来了,看见清哑喜不自胜,问了她许多问题。

清哑一一回了,觉得这大娘比一般媳妇有些见识,好像读书人家出来的,就是穷困了些。

贾大娘也对清哑越看越爱,不嫌弃她商贾身份,起了别样心思。

正说得热闹,郭大全过来催道:“小妹,走了。”

他们只是来看看而已,具体经管自有郭大贵安排了人。

清哑忙交代了冬儿等人一番,才和二哥离开了。

车至田湖南槐树巷,清哑掀开车帘对郭大有道:“二哥,我想去湖边走走。你先回去吧。这儿近,我逛一会就回家。”

郭大有看看街对面的湖堤,点头道:“当心些。”

于是清哑便和细妹下车,往湖边去了。

站在湖边柳荫下,清哑看着湖面连绵铺呈的荷叶荷花,以及花叶间飞舞的蜻蜓和蝴蝶,还有穿梭在其中的画舫,心情说不出的好。

面对这样的水乡景色,没法心情不好!

她略一想,来这已经两年了呢。

那么巧的,今天又是七月半!

正想着,细妹忽然碰了碰她。

她转脸,只见细妹紧蹙眉头,顺着她目光一看。旁边来了几个穿戴不俗的小姑娘,被丫头们簇拥着。她只认识其中一个,是冯佩珊。

冯佩珊正用痛恨的眼神盯着她。

讨厌一个人是不用理由的!

清哑见她这样,当然不会主动跟她招呼;加上她之前所作所为,根本不想理会她,而不是冷眼盯回去,或者恶语反击回去。

冯佩珊见她只看了自己一眼就转开目光。一副无视的模样。气得忍无可忍,然郭家才被皇上和太后嘉奖,她又不敢对她怎么样。

等走过了。她才告诉那几个小姑娘,说刚才是郭清哑。

那几个小姑娘惊讶不已,频频回头张望。

冯佩珊道:“别看了!人家眼里可没咱们这等人!”

众女想起清哑刚才清冷的神情,果然心里有些不舒服。

冯佩珊轻笑道:“郭家还真是会笼络人心。从没听见过敞开门教人织布的。他们也算用尽心思了…回报也来了…”

她心儿都恨肿了,实在按捺不住自己。又踩踏清哑。

那时,她们刚好从湖边一家绿茶馆前经过。

茶楼内出来两个人,将她们的话听得清清楚楚。

方初带着圆儿刚在绿茶馆和几个客商会谈后出来,就听见冯佩珊说那番话。他也没理会她。只扫了她一眼。然这一眼如寒芒,刺得冯佩珊激灵惊醒,遂记起被方则羞辱的前事。脸涨得通红。

她可是认得方初的!

那几个女孩子也都认得方初。

她们又不是傻子,都看出他鄙夷的目光。也都惊醒,想起冯佩珊被方则和鲍二少出言呵斥的事,知道自己也被她连累了,后悔不来。

当即一个女孩子就对冯佩珊道:“郭家这样连皇上和太后都下旨赏赐,照你说皇上和太后还不对了?”

又一个女孩子道:“就是!郭姑娘做好事还错了?”

又一个道:“冯姑娘,你干嘛这样讨厌郭姑娘?”

先前那个道:“没听说郭家要跟鲍家结亲啊!”

又一个道:“是,冯姑娘,你就别嫉妒郭姑娘了。”

众女孩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劝冯佩珊。

冯佩珊急道:“我不是那意思。我是…”

她后悔不迭,怎么就没管住自己的嘴呢!

她什么意思,众女孩心里明明白白。

当下,就有两个女孩儿找借口告辞,说要去挑首饰;紧跟着,又有两个说要回家,来时长辈有交代的…一来二去的都避开了,只丢下冯佩珊一个在当地。

她那气恼又添加了一分,简直比谢吟风还恨郭清哑!

她便独自带着丫鬟往湖西岸走去。

想着谢吟风,就看见前方柳荫覆盖的通道上驶过来一辆马车,车边跟随的婆子,可不就是常跟着谢吟风的妈妈!

她惊喜万分,急忙迎上去叫:“谢姐姐!”

这一个总该跟她心思一致吧!

谢吟风见是冯佩珊,本不待多言的,然她说“刚才在前面碰见郭姑娘,不大理会人。我就想起谢姐姐,谁知转眼就碰见了。”她便想听听怎么回事,便下车和她闲逛,一面闲话套问内情。

冯佩珊就将刚才的事说了,愤愤道:“难道我说错了?她是什么东西!当初明明是江少爷去接的姐姐绣球,都拜了堂了,还能不认?都说‘一女不侍二夫’,她自己不坚贞,退了亲,还到处跟人说姐姐抢了她的夫婿。呸,拜堂和定亲哪个更重要?旁人为了巴结郭家说我就罢了,方家少爷也说我!前次是方二少爷骂我,今天是方大少爷瞪我,这胳膊肘怎么往外拐呢?我也替姐姐不平!”

她只顾讨谢吟风的好,却触到她的痛处。

一来谢吟风可当不起“一女不侍二夫”这话;

二来她也不想提及抛绣球和拜堂的往事,那对她是耻辱的过往;

三就是在外人面前怎么也要维护自家脸面。

因此她道:“你这嘴也太没个轻重了。不管当着什么人什么话都说起来,外人听了还以为是我谢家指使的,怎么怨得人说你呢?再说郭家如今风头正盛,你何必去摸老虎屁股。”

冯佩珊听见说“以为是谢家指使的”,不禁尴尬;再一听后面的话,冷哼一声道:“就得了些赏赐,就张狂得这样,将来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她随口一说,发泄气恼,谢吟风却笑了。

两人又走了一段,谢吟风劝了冯佩珊几句,才告辞上车。

等坐进车里,方揪紧了丝巾,脸上再无笑容。

“郭清哑!且让你得意几天!”

她眼中呈现隐忍的神色,好一会才轻吐一口气。

“晚上回去别院看娘。”她向外吩咐道。

******

朋友们,求粉红!!

第218章 顿悟(三更求粉红)

再说方初和圆儿,走向湖边,准备坐船回去。

忽然方初看见前面两个身影,正是清哑和细妹主仆。

他的心不可遏制地急跳起来,想要上前跟她道声祝贺,又迈不动脚——见了她本能想回避。

然不等他做出决定,圆儿却惊喜地跑了过去。

“郭姑娘,你怎么在这?”

小厮看着清哑满脸欢喜。

“你是…圆儿?”清哑有些不确定。

两年过去了,殷圆长高了不少。

可是,她还是记起这个卖了古琴给她的少年。

有了琴,她生活丰富许多,她一直很感激他。

圆儿见她也记得自己,更喜欢了,道:“是我!郭姑娘,你长高了,也长好看了,我差点没认出你来呢。你怎么来这了?”

清哑微笑道:“我们家在城里做买卖。”

圆儿惊喜道:“你们家也来城里做买卖?什么买卖?”

他们互相问候,看呆了一旁的细妹和后面的方初。

细妹还只是疑惑,方初心里却有些发慌——郭清哑怎么认得他的小厮?不是他失惊打怪,而是上次清哑弹琴惊了他,他恐怕这里面又有什么牵扯和玄机。

他慢慢踱步过来,满眼疑惑。

细妹先看见了他,扯了扯清哑衣袖。

清哑回头,用眼神询问她何事。

细妹低声道:“方大少爷。”

清哑侧目一看,果然是方初。

圆儿看见她主仆动作,忙看过去,才想起方初,“郭姑娘。这是我家大少爷。我家少爷姓方。我们家是做织锦买卖的。”又笑着叫一声方初,“大少爷,这位是郭姑娘。”

方初对清哑微笑道:“郭姑娘,好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