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制见哥哥嫂子来了,有些心虚,赔笑道:“大哥来了,嫂子坐。弟弟胡说的,没想到中间还有这些关窍。”一面躲闪着清哑的目光,一面大声喊丫头倒茶来给大少爷和大少奶奶喝。

他为何不敢看清哑呢?

因为清哑看他的目光似乎还是不肯相信,不信他这个不成器的庶弟忽然就长大成器了,而且变勇猛了,居然敢不顾生死地阻拦刺客就为了救她这个大嫂,昨天她看他的目光就满是不可思议。

当时她也没说什么,就是很安静地看着他。

看得他心狠狠地悸动了一下,体会到被关怀的亲情。

清哑走上前,关切问他:“还疼得厉害吗?”

方制急忙笑道:“也不大疼了。”

他在这样的目光下感到很不自在,心中嘀咕“大嫂忽然这么温柔好不习惯啊”,若是方初听见他心声,定要敲他脑袋,呵斥说“你大嫂一直很温柔好么。”

他忙找话岔开,问方初:“适哥儿封忠义伯,就加封祖父母和父母,不加封叔叔吗?”

饶是方初性子沉稳,听了他的话也是嘴角抽搐。

清哑却一本正经回道:“没听说过呢。”

适哥儿瞅着美丽的三叔哈一声笑出来,“哪有封叔叔的!”

方制在方初诡异的目光下,讪讪道:“这个,不是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么?那我做叔叔的也应该沾点光才对。”

********

哈哈,我也乐得合不拢嘴,想起上学时有次得第一名,那个开心!当然,这话肯定会被学霸鄙视,咱不跟那些学习好的变态比!这是二合一章哦,四千多字,加更章含在里面了,有的读者只看章节数,若以为原野糊弄大家原野就冤枉了。

第1036章 叔嫂的流言

方初道:“怎不沾光!将来人家提起你就会说那是忠义伯的三叔,你要——”方制喜道:“对哦!”刚说完就听大哥下面说道——“干了坏事给适哥儿丢脸,父亲和我都不饶你!”

方制顿时垮脸,这不是比从前更拘束了?

清哑见他这样,也微笑起来。

方初不再啰嗦,说自己和清哑要带适哥儿去慈善中心,嘱咐他好好养伤,想吃什么叫厨房做等,然后三人离开了。

方制见他们转身,忽然叫道:“大哥!”

方初转身,问“还有什么事?”

方制想说“有人想杀大嫂你们还是别去了吧”,顿了顿又改口道:“多带些人。把咱家护卫都带上。弟弟在家不要紧。弟弟不重要的人,没人会想要我的命。”

方初定定看了他一会,道:“知道了。”

然后转身,和清哑出去了。

在马车上,方初对清哑道:“去那应个景,中午咱们就回来。昨天出那么大事,适哥儿又受了伤,你受了惊,一夜没好生睡,今天没精神,早些离开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清哑才明白他不让她补妆的用意在这。

她点头道:“我知道了。”

方初又嘱咐适哥儿几句,马车向王府驶去。

他们计划很好,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今日虽不像昨天那样惊险,却也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们想应个景就回家的打算落空了。

乾元殿,早朝时,顺昌帝昭告天下:革新不可行!革新派提出的“在江南设立官营织造总局,收回锦商皇商的经营权,压制民间锦商”,以及“限制海上贸易和边境通商”这两条,永不许再提。

这宣告“重农抑商”的改革彻底失败了!

众臣凛然,眼前浮现一个安静女子面容。

紧接着,顺昌帝任命蒋志浩大人为钦差,代天巡狩,巡视监察各地民生经济,肃清地方吏治,清查官商勾结等不法事。

这算是对之前打击革新派的安慰,说明皇帝虽鼓励工商业,却也不会放任商贾横行,此后会加强对商贾管理,约束商贾行事。

京城市井间,百姓掀起议论热潮。

在这样的冬日,家境稍过得去的人都不愿在家待着,哪怕家里暖和,独自待在家也寂寞无聊,不如去酒馆要一壶酒,就着一碟油盐花生和一碟五香豆干,便可以浅酌慢饮,听周围人闲话;或者去茶楼叫一壶清茶,几样小点心,听书听曲,也可消磨半天;也有家境富裕的,约了三五好友在家中聚会,赏雪赏梅,作诗作词,为风雅事。

然不管在哪里,人们的话题都不离昨日慈善中心发生的大事。

大家从郭织女弹琴募捐说到刺客弑君,从刺客弑君说到织女儿子救驾,又说织女怎样“舞功高强”踩死刺客,又说皇上封七岁孩童为伯爷…这些国家大事,他们说得仿佛亲眼所见。

在一茶馆二楼,几个男人靠窗坐着,也在议论此事。

座中仿佛有人很了解方家,细数方家辉煌经历后不禁咂舌:方家家主方瀚海已经很厉害了,要不也不能将方家经营得如此兴盛;方瀚海养了个儿子方初青出于蓝,自立门户也混得风生水起;方初娶了个儿媳更吓人,被封为“郭织女”,享一品夫人俸;两人生的儿子更了不得,才赚了一座御制牌坊,今日又被封为伯爷…

“方初经商的手段还在其次,我最佩服他的还是他的凝聚力。都离开方家自立门户了,对家族的影响力依然强劲,连庶弟都被他收得服服帖帖。听说昨天他那庶弟见刺客追杀郭织女,拼死阻拦,抱住刺客不放,差点被刺客杀了。富贵人家嫡子庶子为家产争得你死我活的不知多少,谁见过这样的兄弟!”一胖子感叹道。

“方初的凝聚力毋庸置疑,但他那庶弟拼死救大嫂,却是另有缘故。在下听人说,以前那方制曾经…”回话的是个矮子,坐在靠窗边,正不停擦拭窗玻璃上的水汽,好看外面街上情景,闻言回头答话,说着说着声音忽然低了下来,仿佛说什么隐秘。

听的人都把头往他那边靠,听完一齐瞪大眼睛。

“不可胡说!郭织女心性高洁,这是没有的事。”

之前说话的胖子连连澄清,一面还对周围小心张望。

方才那矮子说方制对嫂子有私情,所以才如此拼命救织女。这话胖子也听说了些影子,都是听人私下悄悄说的,公然议论是不敢的。胖子也是为了矮子好,否则以郭织女如今的名望,这话若被人听去了,不用方初出手,就凭那些拥护郭织女的文人士子口诛笔伐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若再加上敬爱郭织女的百姓们,怕是要拿大棒子撵着揍他不可。

不相信?

想想昨天往慈善中心捐款的人吧!

那矮子还不以为然,正要再说,被胖子一顿打岔将话题轻飘飘地带转了过去,胖子说的是另一件隐秘事:昨天刺客制造混乱时,一帮世家贵女惊吓之下对一帮男子投怀送抱,乱了鸳鸯谱。

众人一齐瞪大眼睛,同声问“都有谁?”

胖子慢悠悠道:“这就不知道了。”

众人明显不信。

若他不知道,这消息从哪来的?

众人便反复追问。

胖子想了想,才小声道:“听说有礼部尚书吴大人家两位姑娘,还有睿明郡王的表妹,端肃郡王的七姑娘,王家的慧怡郡主,还有太仆寺卿大人的女儿,还有一位是朱雀郡王家的姑娘…”

全是身份显贵的贵女!

众人追问:“男子都有那些?”

胖子使劲摇头,道:“这真不知道。”

知道了也不会说,说了惹是非乃其一;其二,说了便没有悬念了,须得让这事吊住大家胃口,一直关注此事的后续发展。就像摇骰子,最引人瞩目的是开盖之前,紧张等结果才最刺激;等掀盖亮底了,高兴也好咒骂也好,就没什么兴头了。

众人被他吊得不行,一个劲追问。

胖子笑道:“问我做什么?在下当时又不在场。且看这几家把姑娘嫁谁,不就知道了!”

********

感谢大家订阅、打赏和投票支持!再呼唤订阅!没有推荐位的时候,需要正版增加订阅支持。咳咳,这话不对,任何时候都需要正版订阅支持!(*^__^*)

第1037章 睿明郡王

不等众人再问,他熟练地再转话题,笑道:“昨天虽出了刺客,今天慈善中心照常募捐。听说为了酬谢百姓,特地召了京城有名的几位姑娘为赈灾义演呢。咱们喝了这茶,去瞧瞧吧。不管捐多少,全当花钱听一回曲子。平日里就算花大钱去了那地方,也未必能见到这些姑娘一面呢。”

矮子忙问:“郭织女也演吗?”

胖子嗤笑道:“你当郭织女是什么人了!”一面起身就走。

众人纷纷起身,跟着他往慈善中心去了。

长安东大街,慈善中心。

经历昨日一场混乱后,今天守卫更加森严。

来捐款的人还是很多,且都满脸欢乐,一副赶场寻乐的模样,清哑顺着他们目光看向大殿门口,只见台阶上坐着一个美丽的女子正弹琵琶,不禁疑惑:这是谁家姑娘,也来学她义演?

方初却一眼看出关窍来,面色一沉。

这便是那胖子口中有名的“姑娘”了。

京城有名的姑娘,乃是指京城几大秦楼楚馆当红的红牌,大多是清倌人,或善弹,或善歌,或善舞,总有其独特才艺,配上无双容貌,和守身如玉的节操——这大多是捧出来的,既然要她红,当然不能轻易让她接客——吸引得无数男人趋之若鹜。

方初想起昨日清哑的义演,心中暗怒。

这无异于将清哑和这些名妓相提并论。

他冷冷看向皇家慈善中心大总管胡近。

胡近正在那边指挥人维持秩序呢,一眼瞄见方初和清哑,急忙小跑过来,赔笑道:“方大爷,郭织女来了。”

清哑目光看着那女子,问:“这是谁?”

胡近没回她,低声对方初道:“方大爷别生气,昨天太乱了,睿明郡王便想了这个主意,稳定民心。这些女子虽然…也是一片为国为民的心意,不过是弹弹唱唱,没别的意思…”

方初目光沉沉,看不出喜怒。

胡近正等着,忽然他对清哑道:“走吧。”

拉着清哑转身便往东角门去了。

胡近叹了口气,嘀咕道:“妓女也是人啊。”也转身走了。

清哑感觉方初和胡近瞒着自己什么,等转身才问方初:“睿明郡王是谁?”安排的这女子又是什么人?

方初道:“睿明郡王是先皇第八子…”

睿明郡王,先皇第八子,长相俊美,文采风流。其母原为李嫔,王妃是王氏一族女儿,也是位有名的才女。他喜爱与文人士子交结,却不做什么正事,常参加些文人聚会,每日作诗评画、弹琴听曲、寻花问柳、饮酒作乐,无所不为,是个逍遥的皇子,只不问政事。

逍遥畅快了,财力未免有些不支,他便经商捞银子。

和那些想争皇位的兄弟比,他经商干得肆无忌惮。

当然,他这样一个雅人,不会真的像商贾们那样勤勤恳恳算成本、计利润的,他做的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比如盐、茶等项。

先皇狠狠申斥他数次,他总也不改,反振振有词说“身为天潢贵胄,荷包总是瘪的,难道要儿臣去勒索百姓、向官员伸手讨要?”他反正也不想争皇位,根本不在乎,实在逼得狠了,他便将银子上交一些。一来二去的,先皇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他去了。他便成了皇家小金库的财源,专门为皇家小金库搂银子,以至于后来连挖矿这些事都干上了。当然,他自己也顺便享乐。

当大笔银子交上去时,他会说“父皇贵为天子,手里没几个闲钱怎么行?建个行宫还要听御史唠叨,为皇祖母修个佛塔也要被谏言,这都是没银子的缘故。有了银子,咱们想修就修。”

先皇去后,睿明郡王接着为顺昌帝的小金库搂银子。

他风流潇洒,又不与兄弟争权,夺利也是夺的国家利益,虽然自己也花销,更多都上交给皇家私库了,行为上更像是皇族的大管家,所以在王公贵族中人缘很好,地位有些超然。

睿明郡王虽经商,却与锦商们没有交集。只因一百多年来,织锦这一行早被民间锦商经营成了气候,只看冯尚书想将织锦收归朝廷官营,遭受的反抗便知道了。睿明郡王才不会引火烧身,有这工夫不如做点别的买卖,比如他近几年便建了官窑烧瓷器。

然而,他这个想法随着混纺布的出现改变了。

混纺布一出现,他便嗅到巨大的商机,加上朝廷要在西北建立军工织造局,这可是官营,他怎么能不插一手呢?

他便关注起纺织这一行来。

既关注这一行,便不能不关注郭织女。

巧的很,清哑两次进京,睿明郡王和王妃都不在京城,所以他并未见过方初和清哑,所有关于他们的消息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

他和王妃对郭织女的盛名都不以为然。

在他心中,郭清哑就是会织布的织工而已,传得太神乎其神。

他虽经商,与真正的商家还是不同的。他骨子里是文人雅士,觉得奇淫技巧都是些小道,登不得大雅之堂。譬如家里的厨师、绣娘、花匠,庄子里的农夫,坊间的木工和篾匠,手巧者众多,有能力的也都出名,然后挣钱多些,这都无可厚非,可是皇帝御赐“织女”称号、赐建御制牌坊,他以为简直太过了。

不过,他心里虽有这看法,却不会在人前诋毁清哑,以他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不会刻意为难一个民间女子,横竖与他无关。

他只与王妃私下谈论过几次。

比如民间盛传方初和清哑的传奇爱情,他很好笑,说方初当年在谢家夺郭清哑未婚夫一事上助纣为虐,后来却抛弃谢吟月而娶郭清哑,骗骗郭清哑这样不谙世事的村姑也就罢了,怎么人人都赞他情深不悔,称他为“情种”呢?简直不可思议。

对于两人联弹琴曲,他试验了一番后断定:那是因为方初一只手残废了,不得已情形下努力的结果。物以稀为贵,人们从古至今未听过见过两人联手操琴,便认为旷古未闻、以为是奇事了。其实,一人弹也好,两人弹也罢,方式方法都在其次,重要的是琴音动人。

他虽未听过方初和清哑联弹,想来也不会太出色——与别人的手配合,能比自己两只手操作更自如吗?应该不会。只不过这联弹方式奇特,震住了观者,便是一般也要渲染得神乎其技了。

第1039章 相遇

他笑对王妃道:“譬如瞎子,因为看不见,所以耳朵特别灵。聋子会根据人说话的口型辨认说的什么。腿断了的人用手撑着也可以行走。所以这联弹,郭清哑或许真有些才气,方初却是哄人的伎俩。”

说着,他拉了王妃坐下试验联弹。

王妃摇头,微笑道:“我有两只手,何必做此哗众取宠之举。王爷说方初骗了郭清哑,妾身却觉得未必。他们各取所需罢了。”

睿明郡王笑问:“哦,怎么说?”

王妃道:“郭清哑一介村姑,初入商场毫无根基,想要出头并与谢家抗衡何其艰难,方初所图对她来说适逢其会。”

睿明郡王道:“不对,听说韩希夷先向郭家求亲了。”

王妃道:“韩希夷父母不答应,为他定了谢吟月。郭清哑别无选择,只能选方初,这也是对谢吟月最好的报复。”

顿了下,她又道:“只可惜了谢吟月,为了堂妹赔上了终身。郭清哑不是简单的女子。人都说她安静纯良,若真是那样,怎不安安静静在家相夫教子,却屡屡出风头?最近更是接连举办画展、纺织和服装展,引得文人士子趋之若鹜,还不是为了博取名声。”

她出身簪缨豪族,对这种情形再清楚不过了。

一女子若想出名,不外乎通过参加各种聚会、展露才情。等名声鹊起,除了能结交更多的关系,也会被男子们爱慕仰望,每每出现在一些场合,都会成为视线中心,如众星捧月。

王妃当年就曾名满京城,被无数世家子和少年倾慕。

不过,王妃出名,除了自身容貌才情外,家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郭清哑以村姑的身份,混到一品夫人地位,又被文人士子吹捧,说真的,王妃很佩服她,私心里觉得她相当有手段和心机。

在王公贵族中,睿明郡王和王妃算是琴瑟相和的夫妻。

两人无论去哪都是一道,在外游山玩水,十分恩爱逍遥。

王妃纵然才情出众,在外也是事事以王爷为主,似郭清哑这样身份地位都比方初还高、所到之处比方初还受追捧的情形,在王妃看来很怪异。王妃觉得,方初和郭清哑的爱情很耐人寻味:那些去幽篁馆的文人士子,谁知是真为了看画展,还是冲贞节的“织女”去的呢?又有谁成了郭清哑的入幕之宾,外人可不清楚。

王妃私心觉得,郭清哑就像被吹捧的秦楼楚馆的红牌。

嗯,是清倌人。若不是清倌人,再红也会落于下乘。到一定层次高度,狎*妓也变得含蓄文雅起来,脱离了粗俗的肉*欲。文人们喜欢听红牌姑娘弹曲,和她们诗酒文章、说些风雅话题,似乎便将这“嫖”的行为漂白了,升高了层面,赋予了高尚的格调。

当然,这也是王妃心里所想,从未对任何人言。

睿明郡王也听说了方初和清哑在幽篁馆举办画展,吸引文人士子趋之若鹜,心中也不喜。但他认为这是方初的手段,目的是为了替幽篁馆打招牌。商贾么,都唯利是图。

因以上缘故,睿明郡王对涉足纺织这行自有打算。

他们夫妻昨天下午才回京。

八月,睿明郡王在官窑等一批瓷器出窑。等瓷器烧成出窑,又传来谢吟月献金矿,顺昌帝命他去渝州勘察金矿,将矿藏量和开采量等事查清回禀,以防下面官员隐瞒谋取私利。

昨天下午一回来,便听说郭织女赈灾义演和皇上遇刺。

睿明郡王听说郭织女募捐了五千多万,心想明明是皇家的面子,却说是郭织女的功劳,这真是越传越离谱了。

他也不多说,先进宫见了皇帝,自称能继续为慈善中心募捐更多的银子。顺昌帝听了很高兴,便让他与郭织女和仁王商议进行。睿明郡王也不知会清哑,命人召集京城有名的花魁名*妓,第二天都来慈善中心,轮流义演,吸引百姓前来募捐。

仁王觉得不妥,说这不是落郭织女脸吗!

睿明郡王却道,郭织女一心为灾民,花魁们也是为了赈灾义演,难道善心还分什么高低贵贱,那岂不是沽名钓誉?

仁王反驳不出什么话来,只好任他去了。

所以,方初和清哑一进门便看见红牌表演。

方初当然不可能知道睿明郡王的心思,告诉清哑有关这位王爷的消息,比作者阐述要少的多,印象中就是一个逍遥的风流王爷,日子过得很潇洒。不过,他们很快便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这位郡王了。

清哑首先接触到睿明王妃。

她和方初还是分开的。昨天大家自觉男女分开,今天则是被禁军强制分开。每一间展厅门口都站了数名女龙禁卫,院内也有许多禁军,指引男子去哪间展厅,女子去哪间展厅,半个时辰一轮转。

巧儿和细妹都赶了过来,陪在清哑身边。

现在,女子们都聚在第二进院的后殿和东偏殿,男子们则在西偏殿,以及通往前院的前殿。

清哑听见后殿隐隐传出浅笑低语,而东偏殿却安静的很,便信步走向东面游廊。她并不认为这会展需要自己主持,插手管的人多呢,这不就冒出个睿明郡王吗。她只想静静待一会;再者,她记得昨天这间展厅她还没看呢,正好可以看看。

走进去却发现,里面已经有不少人了。

展厅并不是空荡荡一览无余的,隔断处悬挂着帐幔,将整个展厅分隔成北、中、南几个小厅,都配有桌椅。此时,北边厅内聚集着一群贵夫人,还有几位少女,衣饰和举止都不俗,不是一般人家女眷。当中一位美丽的少妇身穿凤冠礼服,看规制是一位王妃,雍容华贵却不失温雅,带着浓浓的书卷气。

听见清哑等进来,她们好奇地看过来。

清哑目光扫一圈,居然没一个认识的。

她眼角余光看见前面墙上挂了一套衣裳,心下奇怪,也顾不得同那些人招呼,只礼貌地向她们点点头,便走向前方。

那是一套女服:上衣立领斜襟,掐腰及臀,两侧开叉包圆角,袖宽适中;下身是裤子,裤腿宽松,宽裤脚,镶滚边装饰。

隔壁还有一套类似的,下面是裙子。

乍一看,有些像民国时期的女学生服饰,就是裤子和裙子长些。

********

又是周一,早上好朋友们!o(n_n)o~~有一波新情节,放心,暂时不会虐地。以此为引,会有一大拨情节降临…

第1039章 不相识

抱歉,上一章节数弄错了,应该是1038章,不过内容是正确的。

********

清哑之前也设计过类似的服装,专门为百姓人家女子设计的,为方便她们做活计,还将其中一款的裤脚改小了,免得蹲下做事拖泥带水。然后许翰林提议说,这样露出足踝不妥当,她便又设计了外露的花边袜子。那些衣裳都在最后一层院落的后罩房展厅展示。

清哑很奇怪这几款衣裳怎会挂在这里,一看就是异类。

这前面两层院落都展示的贵族服饰,设计和做工繁复考究。

巧儿低声道:“这是谁安排的?怎不放后面去?”

清哑没出声,管他谁安排的,她只看这设计样式。

她们姑侄低声说话,北厅那边也在低声谈论:

“崇尚节俭古来有之。史书记载:陈思王曹植妻崔氏服饰华美,曹操登台见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下令赐死。”

“正是。天下人虽多,十有八九都是百姓,剩下一二方为豪门富户。既办纺织会展,那十之八九人的需求不能忽视了。”

“好在王妃拾遗补缺,设计了几款平民女子的服饰。”

“商贾谋利,自然以利益为先。王妃不做买卖,考虑的是百姓的需求,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这些人谈吐相当不凡,一个字没贬损举办这次会展的发起人郭织女,但有心人自能听懂她们的意思:织女是商贾,商贾重利,因此设计的服装都是给贵族和有钱人穿的,却将平民给忽视了,实在有负“织女”的名头,也有愧于这次会展的历史传承意义;同时,她们也不着痕迹地称赞了睿明郡王妃的高瞻远瞩和大气。

被她们围在当中的凤冠女子含笑听着,注意力却不在这边,而是盯着刚进来的清哑等人打量。

有位夫人见了,顺着她目光看过去。

看了一会,不认得,低声问:“这是谁?”

另一人摇头道:“不认识,没见过。”

凤冠女子道:“看气质举止很不俗。”

先前那夫人猜道:“许是地方官眷,刚调任进京的。”

当中那女子便是睿明郡王妃,另外有国子监博士家眷杜夫人、翰林学士妻李夫人金夫人,以及督察院陈、章两位大人家眷,并镇北侯三儿媳汪夫人、安国公二儿媳黄夫人…这些世家贵夫人贵女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身上书卷气特别重,和睿明郡王妃是一类人。

也真是巧了,这些人居然没一个见过清哑的。

清哑的名头太盛,以至于她们都像睿明王妃一样,觉得郭织女是个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女子,至于传言说郭织女安静纯真,她们并未放在心上。试问哪一个受《女诫》教导的女子不懂贞静?便是有才能的也要收敛了锋芒,在人前做出柔顺态。

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们与清哑对面也想不到郭织女身上。

其实,睿明郡王妃等人实在误会清哑了。

清哑自出道以来,抛头露面次数并不多,至少和谢吟月严未央相比,她不曾出头与人会谈买卖、交结关系,这些事婚前都是三个哥哥和父亲在做,婚后则有方初,她根本不插手。从前每年的织锦大会她都参加,婚后有四五年织锦大会她都没参加。

清哑进京后,公开场合露面也就是蔡老太太生辰那一次,还有进宫为太皇太后贺寿。蔡老太太生辰挨着太皇太后寿辰,不敢大办,只请了近亲;而太皇太后寿辰又不是一般人有机会参加的,这里也就睿明郡王妃有资格参加,偏偏她又不在京城;昨日倒是见清哑的好机会,可惜清哑刚进展厅不久就被刺客追杀,后来根本没露面,所以,这些人也就一直无缘得见郭织女真面目。

所谓的在幽篁馆开办画展、吸引文人士子趋之若鹜,那都是方初在运作,断没有让清哑出面迎客的道理,有两次清哑出面了,也不过和许翰林等德高望重的儒生们在一起探讨绘画。

因为这认知上的误差,导致了眼前这局面。

且说北厅一干人见睿明王妃对清哑似乎很关注,互相对视一眼,不等王妃开口,安国公二儿媳黄夫人便站起来,向清哑走来。

清哑看得很专注,细妹悄悄碰了碰她,提醒有人来了。

清哑转身,冲黄夫人微微欠身致意。

黄夫人含笑道:“夫人觉得这衣服如何?”

她想以此为突破口,和清哑聊上几句,再介绍彼此身份,这样不显生硬,会自然许多。

清哑也微笑道:“风格简约,不失俏丽。不过,这衣裳我等怕不方便穿着。”穿出去别人会说闲话的。

黄夫人赞道:“夫人说的没错,这是给平民女子设计的。”

清哑目露疑惑,心想我当然知道是给平民女子穿的,为何摆在这呢?这展厅事先都划分好的:前两层院落都展示的古往今来贵族服饰;最后一层院落是后罩房,展示的是平民服饰,怎么这间不一样?

那黄夫人将她疑惑神色看在眼里,主动解释:“这是睿明王妃设计的。王妃与王爷在外行走,见那些村姑村妇…这设计简洁大方,方便她们做活计,且不像我等穿的裙装费布料…天下人丁十之八九都是普通百姓,他们才是服饰的传承者…”

她滔滔不绝地说起睿明王妃的见解和想法。

巧儿心中诧异极了:明明她和姑姑设计了那么多平民服饰,怎么这夫人不知道?听这夫人口气,说得那王妃多了不得似的。

她朝清哑看看,清哑正认真地听着,便也隐忍不发。

清哑并没有问黄夫人这衣裳为何挂在这里,或炫耀自己早为平民设计了许多款衣裳,都在后罩房展示,她想黄夫人也是来参观的,未必清楚内情。听了黄夫人的介绍,觉得睿明王妃能想到这点,确实心怀百姓,比一般的权贵女子有心了。

黄夫人说了一大篇,正要请问清哑身份并带她去见王妃,忽听有人叫“细妹”,转身一看,门口站着一个夫人正冲她们笑,不禁疑惑。

清哑见是严未央,忙对黄夫人歉意道:“抱歉,失陪了!”

欠身施礼后,匆匆带着巧儿和细妹出去了。

严未央在后殿窗前看见清哑进院,却一等也不去,二等也不去,便过来寻找,因见清哑和人说话,才叫细妹的。

黄夫人看着外面,严未央从容冲她点头,然后和清哑携手去了。

第1040章 有女人的地方话多

黄夫人看着她们背影,只觉脑中有模糊亮光闪过,待要细追,却又无影踪了。有这感觉,只因这黄夫人便是昨日为谢吟月包扎伤口、讥刺韩希夷的人。她当时见过清哑逃跑的背影,那飞奔的矫健和翩然的姿态,很难令她将郭织女和眼前安静的女子重合,却又有些熟悉,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故而迷糊。

她一边仔细回忆,一边回到北厅。

众人问她刚才是哪家夫人,她摇头道:“没来得及问。”

又将刚才和清哑谈话说了一遍,道:“我看她对那衣服很感兴趣,想必待会还会再来细看,那时便知道了。”

睿明王妃也以为待会一定有人来,并不在意。

于是,她们便认真探讨起平民服饰的影响,等待被黄夫人“高论”打动的清哑再带人过来,以便再说得深远、高尚些。

然她们等了好一会,也没有人过来。

她们坐不住了,便起身到后殿看怎么回事。

再说严未央,一边走一边问清哑:“刚才那是谁?”

清哑摇头道:“不认识。还没来得及问。”

跟着又道:“好像是和睿明王妃一起的。”

严未央倒也听说过睿明王妃的名头,却没有交集,便不再多问,转而关切问道:“你看着很憔悴,昨晚没睡好?”

清哑道:“嗯,没怎么睡。”

严未央皱眉道:“逝者已去,别想太多了。”

清哑不想影响她心情,便说起今早的圣旨,要和她分享儿子封爵的喜悦,“封了忠义伯,适哥儿高兴的很。”

严未央大喜,正要说呢,已经进了大殿了。

后殿里面来了不少客人,有夫人也有姑娘,有不少清哑认识的,见了她都纷纷招呼并关切地询问适哥儿伤势,有赞的有叹的。

清哑一一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