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这么普通的医案会被挑出来——孕妇健康,用药也没有任何错误或超标之处,可出生的婴儿却得了这么奇怪的病。

写着医案的纸已经很旧,可见这案例是多年之前了,可是到现在蒋老太爷大概也还没有想明白,所以才会写下何药所致四个字。只是不知道,这婴儿现在怎么样了,如果能见到本人,说不定能了解得更清楚一些?

桃华正琢磨着,只听外头有人说话,抬头从窗户一瞧,是薄荷在院子里跟甘松说话:“什么事?”她来抄写医案是不带薄荷的,这会儿忽然跑来肯定有事。

果然薄荷抬头看见她,连忙道:“姑娘,二老爷一家到了,如今都在正院呢。”

☆、第44章 谋官

蒋二老爷蒋铸一家上下只有四个主子,然而来的马车行李和下人,却至少是蒋锡一家的三倍。桃华从百草斋往正院走的时候,就见安排给他们的西偏院里全是人,许多箱笼川流不息地往里头搬,似乎要把整个院子都塞满。

“二老爷一家排场可大了。”薄荷从前头过来,已经见识过了,“二太太和二姑娘身边,各有四个大丫鬟,全都穿着绫罗绸缎,头上戴的都是镀金簪子。”蒋铸一家只是从商,家中下人戴镀金首饰已经是极限了。

“听说二伯母当年嫁妆就极其丰厚,这些年二伯父又在外头经商,自然豪阔。”做生意这种事,既要有本事,又要有人脉,蒋铸有本事,又有蒋二太太景氏的娘家帮衬,生意自然做得好,可不是蒋锡一家能比得了的。

薄荷连忙声明:“奴婢可没有羡慕的意思,就是觉得眼花缭乱的。瞧着二太太的排场,一下子就把大太太都比下去了…”

桃华不禁摇了摇头。庶子媳妇比嫡长子媳妇还要贵气逼人,恐怕又要起些风浪。幸好大家不是长期聚住在一处,否则哪有太平日子过。

于氏院子里又聚了一群人,桃华才进院门,就发现薄荷一点也没有夸大。门前台阶上一字排开六个陌生丫鬟,个个穿绫着缎,虽然限于身份,都是素面无纹,但看颜色质地却也都是上好的。每人头上至少一件镀金首饰。有两个年纪略大一点的,还有一对镀金耳坠子,看来等级比另外四个年纪小的还略高一点儿。

桃华一想就明白了。平日家里人进于氏的屋子,身边都只带一个丫鬟,蒋二太太和二姑娘蒋莲华并不打算违了这规矩,因此把多余的几个都搁在屋外了。只是倘若真的要守规矩,不必带来就是了,这样巴巴地带着过来,这里头的用意…桃华懒得去想。

屋子里,于氏依旧坐在上头,却有两男两女正在向她行礼。

桃华在旁边观察了一下。蒋铸生得像极了朱姨娘,眉眼都淡淡的没什么太鲜明的轮廓,但长身玉立,颇有点儒商风范。蒋二太太景氏却生得十分美貌,瓜子脸丹凤眼,身材小巧,典型的南边人长相。

后头的蒋楠华蒋莲华兄妹两个,生得却是都肖似景氏。蒋楠华已经十七岁,身材倒是继承了蒋家人的高大,或许是在外头走动得多,肤色微黑,肩膀宽厚,已经有些青年人的样子了。蒋莲华倒是跟景氏一样娇小,加上景氏保养极好,乍一看上去不像母女,倒像两姐妹似的。

这几人磕了头起来,于氏照例命丫鬟给了蒋楠华兄妹见面礼,脸上的神色却仍是淡淡的,只道:“回来了就好,老太爷一直惦记着呢。一会儿,记得去百草斋见见你姨娘,多年不见,她也惦记你。”

小于氏在旁边站着,闻言便笑道:“母亲说的是。过些日子二弟又要离京,儿媳想着也该多跟朱姨娘说句话,所以就把二弟一家安置在西偏院了,那边离百草斋也近些,朱姨娘过去也方便。”

景氏轻轻笑了一下,柔声细气地道:“多谢大嫂考虑得这样周全。”论起来于氏才算是蒋铸的母亲,小于氏却直说让蒋铸跟朱姨娘多亲近亲近,这是要提醒他们一家子是庶出的身份吗?

“不过,这次回京,老爷大约是要多住些日子了。”景氏说话还带一点南方口音,一句话听起来柔软婉转,似乎每个字都带个小尾巴似的,“蒙大将军提携,大约要为老爷谋个官职。这事儿也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办下来的,只怕少说也要三五个月才能有点眉目。”

“谋个官职?”小于氏声音不由自主地高了一点儿,“二弟不是要捐官吧?如今这事,可不比前朝那时候…”

前朝末年皇帝昏庸,满朝的官员都只想着捞钱,只要肯出银子,五品以下的官儿随便挑。可如今不一样,开国皇帝最恨贪官,不知杀了多少,现在虽然没那时那般严厉,八九品的小官也有人私下里操作,但若是在京城里这般做,却是不行的。更何况蒋钧自己就是官,特别被人盯得紧,若是有人揭发他兄弟捐官,蒋钧也要一起受牵连,也就难怪小于氏反应这么大了。

景氏却拿着帕子掩了嘴,笑了一声。她虽是商家女,但大商人富贵到一定程度,也会请人教导子女读书,想着摆脱身上的铜臭味。景家数代都是大茶商,论起子女读书来,并不比一般小官人家差,只不过大半不为出仕,所以不学应试写文章罢了。

景氏本人据说是琴棋书画都通晓的,所以举手投足之间,根本看不出一点商户女的局促,衣着打扮更是雅致,头上的首饰不多,颜色也多素淡,只有一枝赤金回鸾钗金光灿然,在乌云般的鬓发里格外醒目。鸾口中垂下一串珍珠,颗颗滚圆,随着她的动作轻轻在鬓边晃动,末端那颗水滴形的翡翠坠子通透得真如绿叶上的一滴水珠一般。

相形之下,小于氏这个长嫂,正经的官夫人,倒显得寒酸了。

“大嫂不要着急,老爷怎么会累及大哥呢?这谋官职,也未必就是捐官一途。”景氏笑微微地,目光对自己一对儿女一转,“楠儿莲儿,怎么不给你们大伯母行礼?”

小于氏还想再说,于氏已经看了她一眼,将她的一肚子话都压了下去。蒋楠华和蒋莲华双双上前行礼,小于氏扯着笑脸各给了一个荷包,心里却像猫抓一样,恨不得马上就问清楚这件事。

“什么捐官?”门外忽然传来蒋老太爷的声音,蒋锡亲手打起帘子,蒋老太爷背着手进来,后头还有曹氏带着蒋燕华和蒋柏华,蒋杏华居然也在其中,看见桃华已经到了,就对桃华笑笑,往她身边走了走:“三姐姐已经过来了?我方才还想着去找三姐姐呢。”

桃华也笑笑,低声道:“我在伯祖父院子里抄书,平日若是无事,大概都会在那里。”

在百草斋抄书?蒋杏华微微怔了一下。她记得前生蒋老太爷对桃华也十分亲近,但去百草斋抄书,究竟有没有这事呢?蒋杏华真恨自己前生为什么那么闭目塞听,整天就只知道在屋里做针线孝敬于氏和小于氏,以至于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做不了。

蒋老太爷一进来,众人乱哄哄又是一通行礼,直到礼罢,蒋老太爷才又问道:“方才在门外听见说捐官,是怎么回事?”

蒋铸垂手立着,恭敬地道:“父亲,并非是捐官,只是陆大将军有意,愿为儿子谋个一官半职。”

“陆大将军?”蒋老太爷眉毛一扬,“是东海抗倭的那位陆大将军?”

陆大将军的名字,桃华也知道。无锡虽然并不临海,但离得也不远,东海那些倭寇的事儿,无锡人都有耳闻。十几年前,倭寇屡屡上岸劫掠,有一次甚至深入内地打到了松江,还差百来里就到苏州了。无锡紧临苏州,若是苏州破了,无锡也逃不了。

就在那次劫掠之中,陆大将军横空出世,领着当地卫所的部分残兵,以及本地的民众,还有各寺庙里的僧兵,在深入内地的道路上布下重重陷阱,一点点消耗倭寇的有生力量,最初反败为胜,不但将倭寇赶回海中,还杀掉了一个大头目。

之后陆大将军镇守上海,十余年间,倭寇再也没能上岸五十里以外。他本人则从一个百户升到副千户、千户、骑都尉、轻车都尉,直到如今授了从二品镇国将军,对沿海各卫所均有调动指挥之权。只要一提陆大将军,人人都知道说的就是陆靖。大家都说他的功劳比当初的靖海侯还要大。

“就是镇国大将军。”蒋铸恭敬地道,“前年夏天,倭寇在上海一带屡屡受挫,就绕到福州去企图偷袭。陆大将军赶到福州调动兵马抵御,却不想那些倭寇歹毒之极,竟弄了些得病的老鼠来,在福州一带传播霍乱之症!”

厅中众人,除了景氏和蒋楠华蒋莲华兄妹早就知情之外,都不由自主抽了口冷气。霍乱那可是重症,与疟疾天花之类可以并称,不但史书上曾有记载十室九空之惨状,就是本朝也曾有地方爆发过,虽有朝廷极力救治,结果也仍旧颇为可怕。

“这些没人性的畜生!”蒋锡忍不住就骂起来,随即又道,“去年我往广东去,途经福州一带,瞧着仿佛——”并没有十室九空的样子。而且如果霍乱流行起来,这种事不能不上报朝廷,否则死的人多了,福州知府要负责任的。

蒋铸微微一笑:“原来三弟去年经过福州的。不错,那些倭寇弄的老鼠,被陆大将军派兵全部及时杀灭了,只是福州军中已经有人得病,倭寇趁机大肆攻城…”

众人都听得十分紧张。虽然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倭寇,但倭寇上岸如何烧杀抢掠,却是大家都听说过的。

“福州军既染疫,如何守得住城?”蒋锡本来藏不住话,且是在自己家里,心里想什么,嘴里就问了出来。

蒋铸微微一笑,景氏却细声细气道:“是老爷将手里的药草全捐给了福州军中,止住了不曾传播开来。”霍乱这东西最怕还是大面积爆发开来,一旦病发,病人呕吐腹泻直到脱水抽搐,别说守城打仗,根本连站都站不稳,整个福州卫所数千人就等于全废了。

蒋老太爷眉毛不由得又往上一扬:“你捐了药草?甘草、干姜、白术、附子?”

治霍乱常用方便是理中汤或四逆汤。四逆汤主用炙甘草、生附子与干姜,理中汤则为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并可根据情况另加辅药,变化为附子理中汤或连理汤、黄耆汤之类,不过治霍乱大体就还是这四种药。

“还是父亲,一说就知道了。”蒋铸笑得很温和,眉宇间却不由自主带出一丝自得来,“还有些山参,品质倒还不错。”

他自娶妻之后,并未跟着岳家贩茶,而是借着岳家的人脉,开始做药材生意。这几年他时常跑西北到福州一线,对贩南北两方的药材,渐渐与福州知府搭上了关系。

前年那一次,他贩卖的大批甘草和干姜,其实是贱价自一个同行手中收来的。那同行本看好了这两样货物的行情,谁知道竟走了眼,以致积压在手中周转不灵。

蒋铸成亲之后,景氏便将自己嫁妆拿出来,尽做为他的生意本钱。蒋铸虽然不肯多拿,但有妻子的嫁妆做后盾,在钱财上是底气十足。他知道做生意固然要精明,但也不可失了人情,因此若有同行困难之时,也会加以援手,十数年来,在药行里倒博了个仗义疏财的名声,渐渐地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倒不必受限于岳家了。

因他有这个名声,那同行万般无奈之时就找上了他。蒋铸头脑十分灵活,又懂些药理,他听说江南一带流行起一种花茶,就想到这甘草干姜亦可用来制做药茶。甘草清热解毒,干姜祛寒温中,他有药,岳父有茶,还不消用什么明前雨前的新茶,只要用陈年旧茶炮制,就可当做新茶推出,因此慷慨地收购了这大批药材,一并运去了福州。

谁知药材刚到,就听说福州军中起了霍乱之症,而倭寇亦兵临城下,要趁虚而入了。老话说乱世出英雄,亦是极有道理的,人只到乱时,才能更容易地分出高下。这等内外交困之地,若换了别人,少不得哭天喊地,自悔不该这时来做生意。蒋铸却是当机立断,将所有用得上的药材一并捐给军中,并献上四逆汤和理中汤的方子。

这方子乃是成方,军中军医也有知道的,不足为奇。但既献方又献药,可见是个明白人,陆大将军立时就见了他。

也是蒋铸时来运转。这次贩卖的药材中,除了大量的甘草干姜之外,白术与附子也有许多,更有一批人参,乃是产自东北,都是生长了二十年以上的好货。

甘草干姜并不值什么钱,白术附子也不是贵重药材,但这批人参却价值不菲。蒋铸眼都不眨就全捐了出来,可见魄力。

有了这批药材,军医全力救治,终于及时止住了霍乱蔓延,陆大将军毫无后顾之忧,将倭寇又打了个落花流水。这批倭寇本来人数不多,只想着用老鼠散播开霍乱,自己就好趁火打劫,谁知老鼠军团未起作用,于是根本不敢直撄陆大将军锋芒,灰溜溜就逃回海上去了。

因来袭之敌不多,福州方面便未大张旗鼓向朝廷报捷——其实要按福州知府的意思是想报来着,但被陆大将军阻止了,言道等他后年入京述职,会亲自向皇帝面禀。福州知府虽然有点舍不得这功劳,但因那施放老鼠的倭人入城,他也跑不了一个失察的罪名,倒不如陆大将军面圣,还能替他开脱一二。

“陆大将军此次入京述职,便是想着为你也表一表功劳?”蒋老太爷微微有些动容。若是在奏章里写到一个商人捐药草,朝廷最多给点赏金,再夸奖几句,撑破天表彰个义商什么的,也就到头了。然而蒋铸方才所说的是谋官,也就是说,陆大将军是想当面代他向皇帝讨个官职,这可不是小事!

蒋铸笑得很谦虚:“陆大将军素来仁义…”

小于氏闭紧了嘴唇,一言不发。本朝不像前朝那么苛刻,即使是商家子,也能参加科考,只是一旦自己亲自经商,那就不行了。蒋铸不但自己经商,连蒋楠华现在也在学着经商,本是至少父子两代都别想入仕途的。可倘若陆大将军真的替他讨了这个官职来,哪怕只是个闲官,这门楣就立刻变了。

连蒋老太爷都露出了一丝高兴的模样,不过随即便道:“此事也不可强求,若能成自然最好,若是不成——你捐药是为救城,并不是为得官。”

“父亲说的是。”蒋铸低头答应,神态仍旧恭敬。

“陆大将军亲自面圣请功,纵然不成也是极大的体面了。”蒋锡有些兴奋地道,“二哥一心为民,功在社稷,这是抹不掉的。”

蒋铸眼中露出一丝笑意:“三弟过奖了。”这个堂弟不大会说讨巧的话,否则也不会说什么“纵然不成”了,但后头的夸赞却是发自肺腑,教人听了格外舒服些。其实当初他捐药时也不无私心,然而一心为民这样的话,谁都会更喜欢听的——有谁不愿意别人觉得自己是个高尚的人呢?

于氏和小于氏婆媳两个沉默不语,厅中的气氛就有些古怪。景氏微微一笑,看向桃华:“这个是桃姐儿吗?十年不见,都出落成大姑娘了,生得这样俊俏,真是看着就叫人喜欢。”

她这一开口,蒋锡才猛醒过来:“可不是十年没见了。桃华,还不快给二叔二婶见礼。”

如此一来,厅里一众晚辈纷纷给蒋铸和景氏行礼,蒋楠华和蒋莲华又给蒋锡夫妇行礼,忙成一团。

景氏一摆手,身后丫鬟立刻端上一个盘子,连着外头的几个丫鬟也走了进来,每人手里都珠光宝气,竟然是几套头面:“一晃眼不见,女孩儿们都出落得这样好,一个个跟花朵儿似的,正该好好打扮。这几套头面,你们每人一套。赶明儿三月三,戴着出去踏青玩耍。”

这下连桃华都有点吃惊了。

头面这东西可不是一件两件,而是成套的首饰。虽说给未出阁的女孩儿戴的头面不比成年人那般繁多,却也至少有发梳三支,钗和步摇各一对。景氏给的这个,还额外多加了一对耳坠,连蒋燕华都有。四个女孩儿,就是四套头面,均是赤金镶宝,这可是极大的手笔了。

曹氏手里本来拿着要给蒋莲华的那支钗,顿时就僵住了。比起这些头面来,这钗也太拿不出手了。

小于氏的脸色更难看。曹氏只是弟妹,她却是长嫂,刚才送给侄儿侄女的见面礼被这些头面一衬,简直寒酸到可笑的程度。

蒋丹华看着送到自己面前的头面,眼睛不由得就向桃华面前那一套溜了过去。她素爱红色,可是景氏给她的这套头面,偏偏镶的都是珍珠,而把镶红宝的那套给了桃华。

这些珍珠都是上好的,颗颗圆润,宝光莹莹,凭谁看了都得赞一声好东西,可偏偏珍珠颜色清淡,是她所不爱的。景氏送这种礼物,真是教人如梗在喉,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

蒋丹华一口气憋着出不来,转眼看见曹氏面色有些尴尬,眼珠一转便大声道:“多谢二婶。三婶娘,您给二姐姐什么见面礼呀?”

曹氏手里的钗大家都看见了,做工精细,份量也合适,然而比起这一套套的头面来,就差得太远了。然而曹氏又实在没有别的东西,只得从自己手腕上抹下一对镯子,一并递给蒋莲华,强笑道:“一点小东西,二姑娘拿着玩罢。”

这对镯子是她去年生辰时蒋锡送她的,此刻抹下来送人十分肉疼,但心里又有些庆幸——幸而今日戴的不是南华郡主给的那对玉镯。

蒋莲华却是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去,还仔细瞧了瞧,脸上就露出笑容来:“多谢三婶婶,这珊瑚珠颜色极正,侄女虽有一串珊瑚手串,却没有这个好呢。”

她生得身材纤巧,眉眼与景氏极其肖似,气质却是不同。若说景氏肤白如雪,仿佛呵口气就会化,蒋莲华的肌肤却是白皙到有点半透明,如同水晶琉璃一般,让人不由自主就生起一种“轻拿轻放”的感觉。

即使笑着的时候,蒋莲华眉宇间也仍旧有淡淡的冷意,但是言辞之恳切,却冲淡了这冷意。曹氏心里一松,一句话不经思索就溜了出来:“是郡主赏的呢。”

☆、第45章 辛苦

桃华很想捂上曹氏的嘴,然而已经晚了。蒋丹华已经一扬眉毛,一脸惊讶:“三婶婶说这钗是郡主赏的?哪位郡主啊?”骗谁呢,一家子长年都在无锡呆着,这个曹氏恐怕还是头一回进京城,她会认识郡主?

到了这会儿曹氏骑虎难下,支支吾吾地转眼去看桃华,嘴里含糊道:“是说这上头镶的珊瑚珠子,是南华郡主赏给桃姐儿的。”

满厅的女眷都有些惊讶。能明确地说出南华郡主的名字来,可见曹氏不是瞎编了,只是南华郡主怎么会赏桃华呢?

只有蒋丹华从鼻子里嗤了一声,声音不高不低地嘀咕了一句:“郡主为何要赏赐三姐姐?别是三婶拿不出好东西,糊弄二姐姐的吧?”

蒋燕华忍不住道:“我娘才没有说谎!姐姐陪着郡主去寺里进香,江少夫人有孕不适,姐姐献了些腌梅给她,江少夫人用了说好,郡主才赏下来的!是一串珊瑚珠呢,姐姐舍不得戴,才拆了来打成钗子的。”

所谓送腌梅云云,是桃华对外的说辞,至于诊出喜脉之事,曹氏和蒋燕华是都不知道的,母女两个一直以为,除了腌梅之外,桃华必定是那天侍候南华郡主高兴了,才得了那样的赏赐,只因为这侍候的话说出去不好听,才只说腌梅的事。

蒋燕华撇了撇嘴,小声道:“腌梅才值几个钱,郡主难道没见过的不成?就赏一串珊瑚珠下来…”这珊瑚珠虽然不是什么极贵重的宝石,但若是一串都同样大小颜色正红的,也是颇为难得,比起腌梅来实在是…

众人的目光都落在桃华脸上,桃华只是笑了笑:“江少夫人成婚多年一朝有孕,郡主自然欢喜。当时在寺庙之中,少夫人身子不适无处寻医,用了腌梅之后有所好转,郡主便将腌制的方子取了去,听说是家里传下来的方子,这才赏了珊瑚珠。”

这下蒋丹华无话可说了。她虽在闺中,可也知道江少夫人多年不孕之事,现在忽然有孕,南华郡主高兴之下,赏什么也都有可能。再说取了人家家传的方子,多赏点东西,也就不欠什么人情了,对南华郡主这等眼高于顶的人来说,倒是合情合理。

景氏第一个开口笑道:“想不到南华郡主竟然去了无锡,桃姐儿还能投了郡主的眼缘,这可真是好事。”

蒋丹华低下头,小声道:“什么投了眼缘,不过是献了一张方子罢了。”

“五妹妹说得对。”桃华微微一笑,“也是机缘巧合罢了。若说投眼缘,那是二伯母看自家侄女好,抬举我呢。”她可不想再跟南华郡主扯上什么关系了,免得被人知道,再想着通过她讨好南华郡主什么的,那可是麻烦大了。

景氏笑起来:“我就喜欢桃丫头这股子从容劲儿。”招招手把桃华叫到身边,随手从自己手腕上又抹下一只碧绿的翡翠镯子套到桃华手上,“女孩儿家这样的年纪,正该穿戴些鲜艳的颜色,拿着玩儿罢。”

桃华觉得这镯子略微有点烫手,但众目睽睽之下,也只能道谢:“多谢二伯母。”

小于氏被蒋铸结识陆大将军与桃华取悦南华郡主的事连番震惊,已经觉得心里不快,再看景氏这样亲近桃华,更是不耐烦,轻咳一声便道:“二弟一家远来难免疲倦,如今见了礼,还是回去歇一歇,我这就去吩咐晚饭。记得二弟爱吃粉鱼,二弟妹爱吃虾仁,不知如今口味变了没有?楠哥儿和莲姐儿有什么爱吃的,也对大伯母说。”

景氏笑道:“还是大嫂周全呢,到现在还记得老爷和我的口味。老爷这些年在外头,一到夏日就惦记着长安的粉鱼和凉皮呢。”

蒋老太爷从刚才说完了陆大将军的事之后就开始耷拉着眼皮,此时才慢吞吞站起身来,淡淡道:“刚进门就过来,都没来得及梳洗,快去吧,想必一会你姨娘就会去看你们了。”说完倒背双手往外走,一眼看见桃华,便对她虚点了点,“还不快回去抄书。”

桃华笑嘻嘻跟着往外走:“伯祖父,正好我今日看见一个古怪的医案,正想请教您呢。”

蒋老太爷倒背着手慢慢在前头走,随口道:“哦,什么医案?”

祖孙两个一前一后出去了,这里景氏轻笑一声,也起身告辞,一家四口退了出去,径往西偏院去了。

西偏院里行李已经收拾了一半,可还有许多堆在外头,一个五十出头的妇人正指挥着小厮们挪东西,一见景氏等人回来,连忙上前道:“老爷太太先去正房歇歇吧,厢房这边还没弄完。这院子小了些,东西实在铺排不开。”她是景氏的乳娘,上下人等都叫她良妈妈。

蒋铸皱着眉头看了看被一堆箱笼衬得越发狭小的院子,转头向景氏道:“且先住几日,等大将军的消息。若是能往外头去就不必麻烦,若是一时没个实缺,就在京城买处宅子搬出去住,也省得你们娘儿们这般委屈。”想岳家家宅如园林一般,景氏未嫁前自己住的院子都比这西偏院大,如今却是一家子挤在一起,可不是委屈了么。

景氏含笑道:“瞧老爷说的,这好歹也是一个院子呢,哪里就委屈了。不过,另买个宅子也是应该的,就是老爷能谋了外放,京里有处宅子也是好的,难道就没回来的时候了吗?这事老爷就不必操心了,我自会托人去看的,老爷这些日子只管往陆大将军处走动。对了,崔知府家的船走在咱们前头,这会早该到了,过几日我就领着莲儿去拜访。”

蒋铸点了点头:“崔知府是送女入京成亲,本人又不能来,只怕也有些不便。你过去见了崔夫人,能帮忙就帮忙——只是,又要累了你了。”他成亲后多有借妻家之力,妻子又能干,时日久了不免就多有愧疚。

景氏只是笑:“这又有什么累的。崔家必定带了管家过来,便是有用到我的地方也有限。老爷别站在院子里说话,快进去换换衣裳,也该去瞧瞧姨娘。”

良妈妈略有为难地道:“奴婢方才打听了一下,姨娘现跟着老太爷在百草斋伺候,可那地方——听说是连老太太都不得进去的。”她是景氏身边最得力的人,一边忙活着收拾屋子,一边还能抽出空来向引他们进来的蒋府下人打听消息。

景氏沉吟了一下:“可是呢。方才父亲说,姨娘一会儿就来看我们了,如此说来,百草斋那个地方,怕是——老太爷不喜人搅扰。不管怎样,老爷先换了衣服吧,一会儿姨娘来了,也别叫姨娘看着风尘仆仆的不像样子。”

屋子虽没全收拾完毕,但给几位主子更衣休息的地方却是有的,景氏带了蒋莲华在一间房中更衣,一群丫鬟连忙上前服侍,蒋莲华将手里的钗交给其中一个丫鬟道:“雨前,收好了,三月三出门的时候,就戴这个。”

景氏一面更衣一面笑道:“别说,你三婶拿出来这钗子,倒在我意料之外。这珊瑚珠子颜色难得,纵然不是郡主赏的,也很看得了。”

良妈妈就着雨前的手看了看那钗子,也有些诧异:“想不到三老爷家还能拿出这样好东西来。”倒不是说蒋锡家就买不起这样的珊瑚珠子,但一来这等品质的少见,有钱未必买得到。二来这是给侄女的见面礼,也没有个花大钱买脸面的道理。依着蒋锡一家的穿着来说,不会做这样的事。

“若不是郡主赏,大概也就不会有了。”景氏笑了一声,又道,“只是不知桃华那丫头怎么就结识了郡主…不过我看那丫头的意思,并不想叫别人沾光呢,分明是借着丹丫头的嘴来堵了我的话。”

蒋莲华淡淡地道:“听说南华郡主脾气大得很,三妹妹不愿上前也是对的。能得她的赏,纵然有江少夫人的缘故,也不定三妹妹是如何伏低做小的呢。”

景氏笑了笑:“自来就是这样的,在贵人面前,少不得要这般。”难道她在福州知府夫人和陆将军夫人面前,就不必伏低做小了吗?

良妈妈忙道:“姑娘这是心疼太太呢。”

景氏知道女儿有些清高。虽则出外极有分寸,并不会得罪人,但也轻易不肯去趋奉那些贵女。偏偏他们是商家,自来商为四民之末,纵然如今比前朝在这上头松得多了,然而到了那些官眷们跟前依然低人一等。

蒋莲华自幼是跟兄长一样延师教导的。不但请了江南一带有名的女夫子教导琴棋书画女红针指,七岁前还跟兄长一起在外院听老先生讲四书五经。论才学,她比兄长蒋楠华还强,就是拿到外头跟那些官家女儿比也毫不逊色。

景氏是知道女儿受过委屈的。蒋莲华最初跟她出门的时候曾经大展才华,结果被那些不如她的官家女孩儿讥为酸文假醋,后来知道内敛了,又有人说什么商家女毕竟如此的话。景氏岂不心疼女儿?可这些应酬是免不了的,就是以后蒋铸得了官,这不是正经科举出身的也天然留一段话柄给人。更何况你做了官,上头可还有更大的官呢,就算是为了前程,你要不要奉承?

“莲儿,你如今在家里做姑娘,一切都还好说,总有爹娘替你担着。可日后嫁了人家做媳妇,就算为了夫婿的前程,这些人情往来也是要走的。”景氏这会儿有些感慨,也顾不得正在更衣,拉了女儿的手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今儿瞧着你大伯母,脸色憔悴许多,给你们兄妹的见面礼更拿不出手。这还是你大伯父今年刚刚升了官,谋了好缺呢。娘不用问就知道,必定是为你大姐姐的事。她进了宫,那是娘娘了,可算得贵人了吧?结果怎么样?如今孩子没了,她在宫里的日子必定不好过!你觉得她平日里,要不要在皇后和诸妃面前伏低做小呢?”

“我知道你觉得娘在那些官太太们面前有些丢脸,可咱们做生意要倚着她们,若是得罪了她们,你爹爹那里就吃不消。就算你爹爹得了官,也至多是个六品七品,到时候在上司的家眷面前,娘还得去奉承。这都是为了你爹爹!”

良妈妈见景氏有些激动,忙道:“姑娘年纪还小,太太细细跟姑娘讲这里头的道理,姑娘明白就好了。”

景氏叹道:“她十四了,再过几个月就要及笄,眼看着就是要说亲事嫁出去的人了,哪里还小呢?老爷当时不但捐药,还自己跑到军营里去献方子,还不是为了改换门楣,让他们兄妹都有个出身?可毕竟咱们根基浅,将来嫁人也就是个小官人家,为了夫君的前程,这些事她也少不得要做的。”

蒋莲华一直沉默着,这时才低声道:“娘,我并不是觉得你丢脸,只是觉得累…”

“我的莲儿——”景氏摸着女儿乌黑的头发,深深叹了口气,“女人哪个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做女人命苦,娘嫁给你爹,已经是幸运了的。”

蒋铸虽然没什么出身,初做生意还要靠着岳家,然而他们甫一成婚,蒋老太爷就允他们夫妻一同外出,也就免了景氏要伺候两位婆婆的辛苦和尴尬。且蒋铸也因此总觉得有些亏欠妻子,对景氏就格外体贴些。

景氏刚嫁过来时,家里也给准备了两个收房的丫鬟,结果蒋铸一个没碰,到了年纪都打发出去嫁人了。单凭着这个,景氏就觉得心满意足。每逢在那些官太太们眼前受了委屈,但想想她们后院里那些莺莺燕燕,就顿时心平气和起来。

良妈妈正欲劝解几句,就听外头有声音,景氏的丫鬟紫笋进来回道:“太太,姨娘来了。”

朱姨娘早就听伺候的丫鬟说儿子一家到了,只是没有蒋老太爷的话,并不敢随便往这里跑。虽说这几年家里下人都传说她得蒋老太爷宠爱,能住进连于氏都不能轻易进入的百草斋,但她自己却清楚,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刚才蒋老太爷带着桃华回了百草斋,让她来西偏院看看,她这才匆匆赶了过来。蒋铸一见她便带着儿子跪了下去,又哭又笑:“姨娘这些年可好?”

“都好,都好。”这话倒是没错的。她跟蒋老太爷一起住,份例那是从无人克扣的,且还能分润一下蒋老太爷的份例,日子自然过得不错。

景氏也带着蒋莲华出来,给朱姨娘行了礼,又叫下人抬了一箱子东西过来:“这是老爷在外头给姨娘搜罗的补身药材、衣料首饰,还有些小玩艺儿,一会叫他们给姨娘送过去。”这次他们带回来的行李里头,有一半是给府里众人备的礼,毕竟是十几年不曾回来了。朱姨娘这一份看着不多,但里头样样都是好东西,是蒋铸用了心的。

朱姨娘吓了一跳,忙道:“我整日也不出门,要这许多衣料首饰做什么?这药材我就收着,衣料首饰都留给二姑娘。”

景氏笑道:“老爷挑的都是适合姨娘的,姨娘就留下吧。若是这次运气好能留在京里,还能和姨娘多见面。”

朱姨娘听着蹊跷,忙问究竟,听蒋铸说了谋官的事,喜得双手合什直念菩萨保佑。她是信佛的,然而蒋老太爷不信,是以平日只敢在自己房里念念经,此刻高兴得有些忘形,顺口就说了出来。

蒋铸从箱子里取出一尊白玉观音,道:“知道母亲信菩萨,特地请了寺里大师开光,母亲带回去供奉也方便。”这白玉观音只有手掌大小,玉质不算太好,乃是青白玉,只是雕得巧妙,青色雕成观音背后的宝光及身上缨络,观音本身则是白玉,瞧着维妙维肖。

朱姨娘爱不释手,嗔儿子道:“什么带回去供奉,这是要‘请’回去供奉的。我每日念一卷经,上三炷香,菩萨能保佑你们一家平安康健,也就是我的虔心了。”

景氏叫人把箱子抬去百草斋,朱姨娘不肯把观音也一起抬了去,用帕子小心包了,交给跟来的丫鬟银花捧着,一会儿亲自请回去。

蒋铸虽也思念生母,但到底是个男人不好久坐,说了几句话,就带着蒋楠华去前头找蒋锡说话去了,留下景氏和蒋莲华陪着朱姨娘。

“姨娘,听说百草斋轻易是不让人进的?”景氏吩咐丫鬟上了茶,笑盈盈问道。

朱姨娘犹豫了一下:“是。老太爷这几年想要将从前的行医案例都编纂成书,不让人打扰。我也不过是跟过去伺候茶水罢了,因老太爷不爱用丫头们,小厮又不够精心,我才搬进去的。”她打小就伺候蒋老太爷,后来虽然做了妾,这些端茶倒水的事仍旧是拿手的。

“老太爷这些年不过是好静。正院里每日大太太都要去请安,又养着五姑娘。老太爷也没个合适的地方铺摆那些个医案,所以才搬到百草斋的。”朱姨娘字斟句酌地道,“下头人乱嚼舌头,你们可不能当真…二老爷若是当了官,我听说那些御史别的不做,就等着抓人的不是呢,这可不能马虎了。”若是被人参个不敬嫡母,那可是大罪。

景氏笑笑:“姨娘放心。我们老爷自然是要孝敬老太太的。”送给于氏的礼物仅次于蒋老太爷,绝对堵得住众人的嘴。

朱姨娘这才放下心来:“二太太做事,我自然是放心的。”蒋老太爷虽不替庶子谋前程,却替他挑了个好媳妇。

“对了,方才我见老太爷把三姑娘招了去了,莫非三姑娘能进百草斋?”

“可不是。”朱姨娘有些感叹,“听老太爷的意思,三姑娘懂点医术,所以老太爷特地叫了她去整理抄写。哎,当初老太爷教过二少爷一点,被大老爷闹了一顿,之后就再不提这事了。我瞧着,老太爷其实还是想有个传人。”

景氏略有些好笑:“再怎么传,三姑娘一个女孩儿家,总不能传了衣钵吧?”

朱姨娘摆摆手:“这哪里能够,不过聊胜于无罢了。若得空,叫大少爷多陪着老太爷说说话,也是好的。”

“楠哥儿平日里还要陪着老爷…”景氏露出为难之色,“如今家里的生意,楠哥儿已经能上些手了。”蒋老太爷看起来脾气越发的古怪了,朱姨娘贴身伺候他也没得什么好处,蒋楠华过去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还真去学医不成?何况说起来,蒋楠华虽是长孙,却不是长房长孙,怎么也比不得蒋松华在蒋老太爷心目中的地位,又何必硬往上贴着呢。

朱姨娘忙道:“我也只是说说。大少爷真是能干,这才多大年纪就能做生意了。倒是这亲事,可有眉目了?既然二老爷要谋官,倒不如暂且等一等。”

景氏一笑道:“老爷也是这么想的。何况楠哥儿才十七,不急。”她原想着让蒋楠华娶自己娘家侄女儿,如今丈夫若是能更上一步,儿子前程自然只有更好的,何必着急。

朱姨娘多年不见儿子,虽有许多话要问,但到底碍着自己妾的身份,说了几句就恋恋不舍起身,亲手捧了玉石观音回百草斋。先将观音在自己屋里悄悄摆好,上了三炷香,这才往蒋老太爷屋里来。才走到窗户底下,就听屋里头桃华在说:“如此说来,这用药并没错的。”

蒋老太爷的声音随后传出来:“用药应是没错的,就是婴儿落生之时,也是一切如常,然而到了六岁上,便发现他双眼不能见红。我思索了十余年,仍旧不得其解。”

朱姨娘听见在讲医案,连忙停下脚步。蒋老太爷在编书的时候根本不许她进去,这会儿听见里头说这个,便悄悄又转回自己房里去了,心里却也忍不住地想:这是什么怪病,什么叫双眼不能见红呢?

☆、第46章 来访

“到底怎么个不能见红法呢?”桃华在同一时刻也问出了这个问题。医案上记载得实在太简略了,“是一见红色就眼睛疼痛吗?”

谁知蒋老太爷居然摇了摇头:“我亦不知。”

“您不知道?”桃华大为诧异,“那这医案上——”

“是那家传出来的,说是其母本不该死,却因我医术低劣而至血崩身亡,乃是冤死,其魂不散。婴孩出生即见母亡,母子连心,痛哭至双目不能见红,因红乃血色,是亡母之血所化…”

“这也太荒谬了。”桃华觉得哭笑不得,“难产血崩身亡的妇人不知凡几,难道她们的孩儿都不能见红吗?再说婴儿痛哭——孩子生下来不哭才危险吧?”这可是古代,既没剖腹产也没输血设备的,因生育死亡的女人简直比比皆是,可也没听说她们的孩子都落下这种古怪的病。

蒋老太爷也牵了牵嘴角,眼中却并无笑意:“所以我多年来一直将这些药方反复研究,只是始终找不到半点端倪。”

桃华想了想:“那婴儿发现此病的时候,您为什么没有去亲自看看?”既然蒋老太爷说不知,那应该是没有看。

蒋老太爷摇摇头:“病家对我恨之入骨,哪里肯让我去诊脉呢?”

“这就荒唐了。既然不让您去诊脉,又怎么能肯定他家孩儿的病是因您而致呢?而且诊病的人又是谁?这双眼不能见红的病症,他是如何诊定的?”

蒋老太爷叹了口气:“诊病之人可信,但他已然故去,究竟病情如何,却不及向我讲述。”

“那病人呢?现在多大年纪了?是否还在京城?这些年他是否找过别的医者医治?伯祖父没有想办法去见见他吗?”

桃华连珠炮般的发问引来蒋老太爷的苦笑:“病人确诊不久后就迁出京城了,并没有机会见到。”

桃华皱起眉头。这可就难了。说实在的,这病情描述得不清不楚,根本就不知道究竟是真正的双眼病变还是纯粹神经性的反应,又或者根本就是病家误会了什么,毕竟病人诊出病症的时候才六岁,小孩子或许不会表达,所以医生也误诊了?

“那诊病之人怎么会不及向您讲述病情就故去了呢…”难道是从病人家里出来就猝死了吗?

蒋老太爷摇了摇头,将桃华手中的那叠纸收走了:“这个先不必誊进书中。此事关系颇多,你也不要对外人讲——”他略一沉吟,又加了一句,“除了病家之外,尚无人知道此事。”

所以一旦说出来,就会成为蒋老太爷行医生涯中的败笔和污点?桃华琢磨着,那位确诊病症的医生不会是蒋老太爷的朋友吧?为了替老朋友隐瞒这一失败,所以缄口不言,等到想要说出来的时候,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叙述了?

但病家如果对蒋老太爷十分仇恨,又怎么会保密呢?早就把这事宣扬得到处都是了吧?又或者那时候蒋老太爷还是太医,病家不敢得罪?但是从蒋老太爷的药方上来看,并没有问题啊。

桃华心里有一万个问题想要冒头,但看蒋老太爷的表情,还是都咽回去了。蒋老太爷那种神情很难形容,像是悲哀,又像是歉疚,总之在谈这件事的时候,桃华总觉得他的后背好像又伛偻了一点似的,仿佛肩头上有极大的负荷,让他有些承受不住。

屋子里静悄悄的,桃华觉得气氛沉重得有点难受,不得不转移了话题道:“四月里就是您花甲大寿,爹爹原本说要拿这《草药纲》给您做寿礼的,我说肯定等不到四月,爹爹还不肯信,我看这下子他到时候拿什么给您祝寿。”

蒋老太爷一怔,随即呵呵笑起来:“你爹那个性子啊——罢了,这《草药纲》就是最好的寿礼了,我也不要别的。”

桃华故意掩嘴笑道:“那可不成。难道到了您寿诞那日,爹爹就空着手来吗?到时候,我可要当面问问。”

“你这丫头,哪有给自己父亲拆台的。”蒋老太爷有些无奈地点了点桃华,“既然这么说,把你准备的寿礼也拿来给我瞧瞧。”

“伯祖父您怎么能这样啊,这是偏心呢…”桃华假意埋怨,一面叫人去自己屋里取绣好的桌屏。

没一会儿,薄荷就带着三七把四扇桌屏送了过来。桌屏用的都是月白色软纱为底,分别绣着紫红色的辛荑、深红色的蜀葵、紫色的丁香和浅黄色的蜡梅,下头镶了淡褐色桃木底座,雕着如意祥云图案,只刷一层清漆,依旧保留着木头的纹路。

蒋老太爷眯着眼睛依次看过来,脸上泛起笑容:“这个好,今儿就摆上。京城里风沙大,正愁没个合适的东西挡风。这上头的花也好,店里卖的那些屏风,要么就是花团锦簇看得人眼晕,要么就是匠气十足,都不如你这个好。针线好,选的花更好!”

桃华笑道:“您是因为我选了能入药的花,才说好的吧?我就知道您会喜欢,所以才投您所好呢。”

蒋老太爷见她做出一脸沾沾自喜的模样,知道她是有心逗自己高兴,便顺着道:“原来你是打的这个主意,岂不是投机取巧?不行,这屏风我扣下了,到我过寿那日,你还得送寿礼。”

“伯祖父,您这样可不行啊,我还要替您抄书呢,哪儿还有时间再备一份寿礼。您看,就为绣这桌屏,我两只手都被扎成蜂窝了呢…”

“嗯,这证明你女红不够娴熟,正该多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