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皇帝奉着太皇太后在上首金丝回文榻坐下,方回身道,“两位爱卿请起吧!”

“谢圣人。”

年轻的皇帝回过头来,掀开衣裳下摆在一旁的坐榻上跪坐下,杨钧和和朱潼拱手谢恩之后,也掀开衣裳下摆在殿中下首清漆榻上坐下。皇帝抬头,平望了两位宰相一眼,在朱潼的身上落了一会儿,方优容道,“今次唤几位卿家前来,依旧是为了碎叶城之事。”

朱潼顿时皱了眉头,碎叶城之事在朝堂上纷纷攘攘月余,朱潼是最不赞成开战的人选,此时不悦开口,“此事政事堂不是已经议论过多次了么?先帝大行未久,关中又出现大旱,当此之时,最重要的还当是稳固腹心,相比之下,西域之患犹如芥藓,不当过于看重。”他语重心长道,“圣人春秋年轻,怕是不知道,一旦开战,粮食、马匹花销如流水,我大周尚有无数百姓尚未得以温饱,又岂能为了一小小的腾里斯而致这些子民于不顾?”

皇帝皱了皱眉,微微一笑,望向杨钧和,“杨卿家觉得如何?”

杨钧和打了个哈哈,捻了捻花白的胡须,“此役朝堂上已经纷争多日,老臣以为,战可扬我大周国威,为腾里斯主持公道,不战亦可收缩腹心国力,治理朝堂,战与不战俱有好处。或可遣朝中一使者前往碎叶城,谴责达奚部叛行,命其退让出碎叶城,若不果行,则再发兵征讨也就是了!”

太皇太后坐在上首金丝回文榻上,冷眼旁观着殿中君臣对问之景。西域达奚部叛起,年轻的皇帝一力主张征伐,自己以女子之身参政,政治主张惯来偏向保守,自是不希望在新君继位之初在万里之外擅起边战的。政事堂的两位宰相,朱潼态度强硬的支持自己,首相杨钧和却是服从皇帝的意见的,只是态度颇为温和暧昧。

她一敲金丝楠凤头拐杖,喝道,“好了。”积威之下,整个武阳殿一时之间竟静了一静。

太皇太后摩挲着拐杖光铮铮的凤头,漫不经心说,“卿等都是大周国家柱石,言的都是老成持重之意。考虑国事只有偏重之分,并无对错之别。不论定断如何,此事之后,大伙儿心中都不许记着仇。”她转头看着年轻的皇帝,“圣人,你是否一意要发兵打这一场战?”

皇帝凤眸中闪过一丝微愕,起身肃手道,“皇祖母,孙儿只是不想辜负了碎叶子民和太宗皇帝的雄风。”

“好。”太皇太后昂声道,“既如此,老身便同意西域都护府出兵。”

太皇太后一言既发,皇帝顿时大喜过望,朱潼则诧异非常,失声唤道,“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伸手摇了摇,“不必再说了,老身已经想明白了。西域亦是我大周领土,碎叶城陷入叛逆之手,城中子民无不盼沐浴天恩,老身不忍逆其意,圣人这便命中书拟旨,命西域大都护张孝瓘即刻派兵讨伐达奚叛部。”

皇帝主战态度一贯以来十分鲜明,太皇太后如今妥协,首相杨钧和态度暧昧,朱潼在武阳殿中独木难支,只觉心中一口郁气,似乎要从胸膛喷涌而出,却生生忍住。

他不得不忍。

政事堂是大周朝堂最重之地,他以这样年轻的年纪和资历能够跻身进来,在先帝朝时能与唐忠民分庭抗礼,便是如今锋芒亦直逼首辅杨钧和,便是因为身后有着太皇太后的支持。

太皇太后冯氏是个传奇女性,自高宗年间入安王姬敛王府为滕,一步步的走到了如今太皇太后的至尊位置,身虽女流,但温柔明慧之外,亦有坚毅果敢。长安三年之时,当初宰相张阑之和右羽林大将军李荣、太平公主姬寰逼宫,逼迫应天女皇退位,拥立安王姬敛继位。应天女皇自高宗皇帝中晚年便主掌政权,在位多年内,大肆屠戮宗室,连亲子英宗姬敬都流放在外,最终在流放地病死。安王自幼在其积威之下长大,一时竟不敢入宫,时为孺人的冯氏在一旁劝道,“王为女皇独子,自当受命于天,何故辞也?”安王遂入宫,后继位,奉应天女皇为太上皇,君临天下,便是后来的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感念胞妹太平公主拥立之功,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因元妃杜氏已亡,便立了冯孺人为皇后,世子姬玢年前病逝,冯皇后所生的三皇子姬琮被册为皇太子。冯氏入主中宫之后,谦慧柔和,政令不出后宫。仁宗皇帝在位时,偶以政事咨询,冯皇后答之,多中其妙。神宗皇帝继位后亦多赖其母。神宗驾崩之前以新君托于母后,故太皇太后在新帝登基之后,虽托言以女子之身不愿临朝堂垂帘听政,但时常出临前朝武阳殿,对家国大事有决断之权。

在这位历经六朝经历丰富的传奇老妇人面前,朱潼低下头去,应道,“臣遵旨。”生生吞下心口的一口血。

太皇太后转过头对皇帝道,“圣人。”

皇帝肃手站立在一旁,“孙儿在。”

太皇太后肃色道,“你是神宗皇帝亲自择出来的嗣皇帝,先帝对你寄予厚望。你如今君临天下,当好好思索着怎么为国为民。”

皇帝闻言肃然起敬。恭敬拱手拜道,“孙儿谨听皇祖母教诲。”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疲惫道,“此次出兵碎叶城,安西兵力空虚,就近从朔方军里调一些兵西上补上吧。”

“是。”皇帝躬身恭敬应了,想了想,开口道,“皇祖母,朔方军本有守土之责,若将之抽调一空,似乎有不妥。不若从河东军里抽调一部分?”

“也好。”太皇太后没有在意,随口应了。“时候不早了,我老婆子先回去了。”

殿中臣子在她身后跪拜道,“臣等恭送太皇太后。”

作者有话要说:姐妹们看明白了这一局了么?

西域事乱,太皇太后和皇帝针对是否发兵在朝堂上起了分歧对峙。皇帝为了说服太皇太后,派人从江南湖州接回了我们的女主小阿顾,挟着这份恩情说动了丹阳公主,让公主出面向太皇太后求情。太皇太后因为一些原因最终让步。这一局,算是皇帝胜。只是咱们女主在这局里做了一颗棋子。

大凡言情小说,读者们都喜欢看缠绵悱恻的感情,不爱看政治戏。但我始终认为,一部小说终究是要有这样一些硬通货撑着,才能够挺的起来,不至于干瘪瘪的失色。今天这一章,主要是为了介绍大周朝如今的政治格局。今后我会尽量注意压缩政治戏的篇幅。么么哒!

今后剧情更精彩哦!

第三章:今还燕巢梁(之万福礼)

燕子从九州池的水面低低掠过,鸣岐轩外石榴树的叶子在近午的阳光下微微招展,青翠苍苍。室内,白瓷莲花尊香薰吐着渺渺苏合香,阿顾一头青丝披垂,只着中衣,躺在东次间的楠木小榻上。一名戴着白折冠巾的医女跪坐在一旁,双手交握置于阿顾腿心上,按摩少女凝涩血脉,手法忽轻忽重。

太医院认为午时乃是一日之中阳气最盛之时,此时行按摩之事,与天时阳气相和最发挥效果,于是每日遣医女午时前来鸣岐轩为顾娘子按摩。此时,阿顾卧在楠木小榻上,只觉得腿脚之间泛起一阵暖酸之意,额前发丝渐渐染上滴滴水意,面上也泛起淡淡的红晕,忽听得堂间忽的传来少女的声音,“阿顾,你在么?”

“是阿鹄么?”阿顾听得是十公主的声音,在楠木小榻上半支起身子,扬声道,“你进来吧!”

金色的阳光从屋檐一角偏移到南墙的窗上。白冠医女拭去额头涔涔的汗珠,提起药箱退到一旁。阿顾披了一件衫子坐起身来,朝白冠医女点了点头道,“有劳闵医女了!”

面色平淡的闵医女点了点头,淡淡道,“这是臣女应当做的。今日的按摩已经事毕了,臣女便先告退!”

桃儿望着闵医女远远而去的背影,撇了撇嘴道,“不过是个小小医女,神气什么?”

阿顾瞪了她一眼,“胡说什么呢?”

圣人和太皇太后巡幸东都,最多不过小半年时间便要返回关中。鸣岐轩中,陶姑姑和大宫人金莺乃太皇太后所赠,自会随自己一道回去,阿娘给的绣春也是一样的道理,自己珍爱碧桐,到时候也定会求了阿婆和阿娘一并将碧桐带回去,只桃杏菊桂这四个小宫女,是太初宫中的小宫人,当日由韩尚宫划拨到鸣岐轩中,日后多半是要留在东都,不跟自己回长安的。

阿顾自那日在乌程驿站中对小丫头赤儿犯了村后,便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如今对权贵人家的用物、规矩、风尚等尚不太明白,索性便不要强出头,将鸣岐轩中的一应事物都托付给陶姑姑和金莺、绣春两个大丫头管理,自己只管受着她们伺候。她自己命途多舛,如今一朝富贵,怜惜桃杏四枝花年幼娇憨,又念着她们日后必不会长久服侍自己,倒不狠拘束四个小丫头的性情,四枝花的小性子都保养的极好。桃儿明媚飞扬,活泼可人,偶尔有些刻薄小性,说出来的话便常常有些难听。阿顾不免皱了皱眉,开口道,“桃儿,这太初宫中自有宫中的规矩,我虽然不大管你。但你也不能太过随性,若是养成了性子,它日在外头得罪了人,便是我也不一定能护得住你。”

桃儿悚然而惊,忙跪在地上伏拜下去,惭然道,“娘子,奴婢知错了,日后定不敢再犯了。”

阿顾微微一笑,换了一身缃色冰绡刺花上襦,一条八幅暗绣凤凰花斗罗裙,从东次间出来,西间猩红织四合如意云纹帘子打起,十公主甜美的笑容便流淌了出来,“阿顾,你可总算好了。每次我到你这儿来,你总要我等这么久?”

阿顾好心情笑道,“是,都是我的错。公主要怎么才肯原谅我?”

姬红萼咯咯一笑,挽着阿顾在罗汉榻上一道坐下,亲亲热热道,“咱们姐妹什么关系。怎么好这么计较?”

轩外春光明媚,柳枝染着柔媚的嫩绿色,一丝丝的荡漾着新晴,姬红萼挨在阿顾身边,一双圆眸亮晶晶的,“阿顾,你听说了么?前朝今儿传来消息,说是咱们大周的军队要出军碎叶城了!”

“宫里的人都在说这事,我也听了一耳朵。”阿顾点了点头,太初宫规矩森严,后宫女眷宫人禁止入前朝,前朝官员侍卫也不得入后宫。但消息却像是不长脚的鸟儿,总能够很快的在两者间传个来回。昨日大朝后,圣人御命安西都护府出兵讨伐达奚叛部,发兵诏书已经是经由门下审核、尚书省发了出去。西域战事在前朝僵持了近月余,最终以西域都护府发兵碎叶城、圣人取得最终胜利而终结。消息传入后宫,后宫之中顿时沸然。阿顾在鸣岐轩中也听到了一星半点儿的消息。

“是呢!”姬红萼扬起小小的下颔,神气骄矜,“咱们大周军威无双,大军一到碎叶城下,达奚叛军必将望风而败,碎叶城之围则可立解。”转过头来询问道,“阿顾,你说是吧?”

阿顾怔了怔,抿唇微微一笑,“你说的这个我可不太懂!”她斟酌片刻,慢慢道,“你也知道,我才刚刚从湖州回宫,从前也不过就认得几个字,哪里敢评论朝廷大事?再说了,这些事情,本也不是我们这些小丫头该过问的。”她说的这话四平八稳,本来无论怎么说,都是没有错的,没料到姬红萼闻言顿时恼了,“阿顾你怎么可以这么说?”

小公主扬起精致的下颔,高声反驳,“碎叶城乃是我大周领土,达奚部胆敢兴起刀兵,便是没有将大周国威放在眼里,吐蕃更是驻军一旁虎视眈眈。这等耻辱但凡是大周儿女都当有一雪之心,如何能说咱们小丫头便不该过问呢?”

她的一张雪脸上涨起淡淡红晕,显见得情绪十分激动,一双圆目似烈火在烧。阿顾顿时愕然,姬红萼这些日子表现的乖巧可喜,她一直以为这位小公主十分的好脾气,却没有想到这位小公主也有着这般烈性的时候。愤怒的小公主犹如一匹胭脂小马,有着漂亮的毛皮和耀眼光彩,美丽的让人移不开眼。

“呃——”姬红萼打了一个嗝,在阿顾诧然的目光下回过神来,一张脸顿时飞红了,低下头,讷讷道,“阿顾,不好意思,我好像太大声了点!”

阿顾扑哧一笑,“没关系,阿鹄大声的时候很漂亮呢!”顿了顿,又道,“嗯,你也别和我计较,我虽说是公主之女,也不过是刚刚回宫几天,对这些打仗的事情确实是不太懂,所以才不好说话的!”

姬红萼便被逗的掌不住笑了,“阿顾你说的真好听!”她起身走到窗前,柳眉一轩,“我大周有万里之土,百万府兵,自当臣服四夷。我只恨我不能生为男子,否则定要亲自领兵,率大军亲自打败敢向大周叫嚣的敌人。”

盛意昂扬的小公主神采飞扬,阿顾看着这样神采飞扬的十公主,心中陡然一惨。

年幼娇弱的十公主也有这般的豪情壮志,她望着窗外说着这样的话的时候,一双圆目熠熠生辉,好像天上星辰。自己的一生却是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她看了看烟縠般暗花斗罗裙下,自己孱弱无力的双腿。

自己日后的一生,没准都会困在斗室间的方寸椅榻之中!

“阿顾,”姬红萼回过神来,觉得自己张狂了些,脸上一红,小心翼翼的望着阿顾问道,“你是不是觉得,我实在是荒唐可笑啊?”

阿顾抬头看了姬红萼一眼, “不会啊!”她抬头,望着自己娘和光殿的翠绿檐宇,唇角微微翘起,“有梦想是好事!阿鹄,你这一生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向往,而我,却是再不可能了!”

姬红萼呆了一呆,这时候方想起阿顾的足疾,心中顿时生出愧疚怜惜。阿顾只觉自己手腕上忽的一暖,姬红萼握住她的腕子,柔声劝道,“阿顾,你别灰心丧气。人生际遇奇巧出乎意料,说不定哪一天,找到了一个什么神医,你的腿就能治好了呢!”

太初宫风和日丽,廷中石榴树伸展着嫩绿的枝叶,在阳光下闪烁着泛白的光泽,窗下的金丝鸟笼中,绿尾鹦鹉巧巧鸣啾跳跃,摇头晃脑的吟诵着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前面便是一马平川呢。阿顾回过头来,朝着姬红萼宛然一笑,“多承阿鹄的吉言啦!”

十公主在鸣岐轩待了一会儿,便告辞离去。阿顾瞧着次间的四合如意云纹帘子动荡摇晃,心思深处辗转。这座恢宏的宫廷金玉满堂,住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并不简单,便是天真童稚如十公主,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心计。阿顾居于其间,深觉自己因着身世的缘故已经落后很多,如今既已回宫,也就愈发要加紧将功课补起来。陶姑姑之前婉转提醒过自己,自己身为大周贵女,有很多东西需要重头开始上手学习,这其中,最要紧、当务之急的乃是礼仪。宫中行走见了人要相互行礼,女子礼仪最重的本是跪拜礼,应天女帝在位时,为了提高天下女子的地位,令今后女子行礼,只须拜而不跪。如今大周女子只有正式的拜见尊长,谢恩接旨,才需要行隆重的肃拜礼。平常时候,便算是面见君王,也只需道一个万福就可以了!因此这万福礼是大周贵女最常用到的礼节,须得好好下功夫习练。

所谓万福礼,乃是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同时弯腿屈身,口中道一个万福。这礼仪本不为难,但阿顾因着罹患足疾的缘故,这弯腿屈身便做不了了。阿顾这些日子用心揣摩,觉得这福礼关键所在,一是在于屈膝压身,才显得对受礼之人的尊重;二是上身须得挺拔秀直,方显得行礼之人优雅漂亮,至于行礼动作干净利落,姿态婉秀,便又在其次了。自己既足行不良,终日坐于椅榻之上,屈膝已是不能了,要达到“既要身子压下一定高度,又不能让上身倾曲靡软难看”的效果,便只能在腰背之间下些功夫。

她想明白了,便私下里在轩中练习。

碧桐伺候在一旁,看着阿顾坐在次间的楠木小榻上,上身挺直,目光微垂,腰背之间用力,身子便陡然之间压下一截。这样子施行分外费体力,很快的,少女额头的汗便渐渐滴下来,打湿了身上的朱红暗花斗罗裙。碧桐不由心疼不已,用白色柔软帕子擦拭去阿顾额头的汗滴,劝道,“娘子,你已经练了这么久了,还是先歇一会儿吧。”

“那怎么成?”阿顾摇了摇头,拒绝道,“阿婆和阿娘这般疼我,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要更加争气,免得到时候丢了她们的脸去。碧桐,”她微笑着道,“我没关系的。比起我们从前在湖州的日子,这些又算的了什么苦?只是这练习万福礼有些不太好看,我不想见着旁人,你替我守着这儿,别让旁人进来。”

碧桐望着阿顾,泪眼盈盈,郑重应道,“小娘子,你放心就是,我一定替你好好守着。”

待到阿顾精疲力竭,方瘫软了身子,倚在楠木榻上,吩咐道,“碧桐,给我取一件袍子来。”

碧桐“哎”的应了一声,转身进了内室,不一会儿,便取过来一件烟青吴绫绣卷草半臂,披在阿顾身上。

陶姑姑掀起四合如意云纹帘子进来,赞道,“小娘子聪慧,不过这些日子,这万福礼就已经学的有模有样了。”

阿顾抬起头,略微作势笑了笑,薄薄的唇抿的用力有些发白,“姑姑过赞了!”

陶姑姑瞧着面前这个苍白瘦弱的少女,目光怜惜之中带着一丝赞赏。她当日虽提醒了阿顾,却着实没有想到,阿顾小娘子悟性既这般的好,短短的日子便想出解决万福礼的法子。这些日子她冷眼瞧着这位顾娘子行事,觉得她的年纪虽小,心中倒有几分丘壑格局,更难得的是有毅力,心中欣慰不已,有些话本是藏在心中想着等等看再说的,如今便想着开口了,“小娘子,太皇太后将奴婢给了娘子,奴婢便是娘子的人,日后自是要跟着娘子养老的。娘子禀性聪慧,昔日在湖州顾家的行事,老奴在宫中也曾听过一些。奴婢这儿有几句话,想说给娘子听,不知娘子愿不愿意听?”

阿顾怔了怔,知道陶姑姑这是对自己推心置腹,郑重道,“请姑姑赐教。”

陶姑姑开口道,“娘子处置了湖州顾家,既处置了欺主刁奴,没让人看轻了你去,也斩断了湖州顾家和你的关系,手段称的上是干净利落。”她赞赏着阿顾,唇边带着笑意,语意忽的一转,“不过,娘子有两个地方没有考虑得当:”

她扣下了一枚手指,“其一:如今娘子是已经千真万确的金枝玉叶,但当时在湖州,娘子的身份其实并没有得到确认,奴婢知道小娘子是在顾家受的委屈狠了,但娘子想过没有,若娘子来到东都事情不谐,还要回到顾家过日子的,到时候顾家已经被娘子得罪狠了,娘子要如何度日?这样想起来,娘子这事情却做的绝了一些,以后娘子应当学着凡事给自己留一条余地,有了退路,才能事事从容。”

作者有话要说:写到阿顾的伤感情绪和练习行礼的辛苦,自己都忍不住难过起来!忽然记不起来当初是怎么想起来写这么一位双腿不良于行的女主角的了,阿顾小Loli太惹人怜了,我是越来越BLX了,恨不得早早让江南的那位神医上京,好医治好阿顾!

卖萌O(∩_∩)O~,大家走过看过留下点脚印让我知道你们曾经来过哟!

对了,下一章的名字叫《问父》,大家有没有一点联想呢?皇帝哥哥正式出场也快了!

第三章:今还燕巢梁(之问父)

阿顾不以为然的抿了抿嘴,但陶姑姑这是老成持重之言,确是为自己着想,于是作出一副顺服的声气,“陶姑姑说的是,是阿顾当时欠些考虑了。”

陶姑姑微微一笑,扣下第二枚手指,肃声道,“其二,刁奴无状,你惩治于她本是应该的。但娘子应当知道,你是主子,她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奴婢,你亲自出面和她计较,无论对错,已经是失了身份。也亏了那个刁奴心虚,也没见过大场面,见了你的势头,自己心里头就怕了;若她是个刁钻的,当场狡辩的你下不来台,你却要反而受制了。娘子今后若要处置这样的刁奴,大可将话交给身边的人去说。”

“单就这两样便算了。毕竟娘子幼时少人教养,不懂很多东西,也是情有可原。娘子真正做的不当的,还不在于此。”陶姑姑面色肃重,“娘子做的不当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娘子处事之时情绪过于失控。诚然,小娘子当时骤然得知自己身世,念起自己多年受顾家薄待,情绪激越了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老奴在宫中待了这么些年,明白一个道理,人凡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下的决定多半是不理智的,事后想想多半会后悔,可是当时情绪驱动身不由己。所以为上位者需冷静处事,不应让自己为情绪所制。一旦为情绪所制,便容易做下错事,日后后悔莫及。”

阿顾悚然而惊,回想当日种种,背上不由惊出一层冷汗来,这才心悦诚服,深深拜道,“姑姑金玉良言,我受教了!”陶姑姑忙伸手扶住,眸中不由闪过一丝柔和的笑意。“娘子言重了,老奴愧不敢当。”

二人相视一笑。在这座宫廷之中,主子和奴婢虽尊卑分差,却也是相辅相成,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做主子自然是想要挑选忠诚能干的下人,对于陶姑姑而言,太皇太后既然把她给了顾娘子,她日后的命运也就和阿顾息息相关,她自是希望阿顾一切皆好的,毕竟对于一个仆人,拥有一个聪慧自省的主子,总要比愚笨的来的好的多!至此,陶姑姑算是奉上了自己的忠诚,阿顾也暂时收服了陶姑姑这个掌事姑姑。主仆二人都甚是满意。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少女童稚清甜的声音在和光殿中响起。芭蕉簌簌作响,细雨蒙蒙落下,打在和光殿檐之上,激起一片水雾。支摘窗下,公主低头瞧着认真念诵《千字文》的爱女阿顾,微微一笑。殿中回雁黄铜长擎宫灯灯光微微摇晃,照在她的面颊上,映出一段暖黄光泽。

阿顾自小流落在外,在湖州的时候只随顾家姐妹一道认了几个字,后来罹患足疾之后,便困守在老宅床榻间,再也没有碰过诗书笔墨,公主幼承庭训,亦是饱读诗书,如今既找回了爱女阿顾,自是要将这启蒙的事情重头拾起的。《千字文》是大周幼儿通用的启蒙书籍,丹阳为阿顾启蒙,便也择的也是这本书。

细雨打在庭前台阶之上,泛起一痕水渍,和光殿中气氛温融,空雨打起帘子悄无声息的进来,将室中绿底描金镂空牡丹纹香炉中的安息香换了,回过头来,瞧着书案后教书读诵的公主母女,唇角扬起会心一笑。

“阿娘,”阿顾抬头问道,“我都九岁了,才开始学这千字文,是不是太笨了啊?”

“怎么会?”公主失笑,抬头瞧了阿顾一眼,声音亲昵,“咱们的留儿那么聪明,只用了这么些日子就学了大半本《千字文》,阿娘可觉得你很棒呢!”

“真的么?”阿顾恋慕的望着阿娘,一双荔枝眸闪闪发亮。

“当然是真的!”公主咯咯大笑,低头将阿顾揽在怀里,在阿顾额头亲了一口。

“空雨,”公主转过头对着一旁的美貌宫人道,“待到留儿日后学到诗书的时候,你也来教导她一二吧?”

空雨涨红了脸,低下头去嗫嗫道,“公主您说笑了。小娘子是金贵人,奴婢是什么位份上的人呀,哪里有资格教小娘子写诗呢?”公主身边有四个以佛意取名的大丫头,空雨是其中容貌最美的一个,细致的如同一朵盛开的白莲,带着风拂水面的娇羞。有着一手出神入化的盘账功夫,却内向怕见生人,见了生人便容易面红耳赤,连说话都有些结巴。

“这有什么?”公主不在意笑道,“你们四个是我看着长大的,我瞧着和自己的女孩儿也没有多大区别,教导一下留儿有什么关系?”

“哦?”阿顾抬头好奇问道,“空雨姐姐会作诗么?”

“是啊,”公主转向阿顾笑道,“留儿,你怕是不知道吧?空雨虽然不爱说话,于诗书之道上却有奇才,若不是在我身边拘着了,在宫外头的话,如今也算一个小才女呢!当日作的那首荷花诗,是怎么说的来着,‘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对仗公整,文采斐然,先帝听了也赞了一声清丽别致呢!”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阿顾重复念了一句,想象着诗句吟诵的景象,赞道,“果然诗句很美,空雨姐姐确实诗才别致。”空雨却连连摇头,羞的连脸都抬不起来,吭吭巴巴道,“先帝只是…只是觉得空雨是一介奴婢之身,能写出还像点样子的诗句,才随口,随口赞了一声。若奴婢是和旁人一般自小受教导的,怕,先帝就不会赞了!”

公主瞧着空雨这般赧然,不忍她为难,笑着道,“好了,你将水盂端出去换上清水,下去,再捧一盘新切的果子进来。”

空雨屈膝应“是”,端起案上的朱红卧鲤水盂退了出去。看着她的背影走的很急,仿佛逃难似的。

公主看了一眼阿顾,开口道,“留儿,伽兰、空雨、默莲、圆秀四个都是我身边的丫头,这些年,你不在阿娘身边,阿娘宫中寂寞,便将她们看的很亲,日常里可能看重她们一点。可留儿,你才是阿娘掏心挖肺疼着的孩子。你知道么?”

阿顾瞧了阿娘一眼,笑着道,“阿娘以为什么呢?我心里其实很感谢四位姐姐。我不在的时候,有她们陪在阿娘身边,阿娘方会得了许多欢乐啊!”

公主瞧着阿顾会心一笑,她蹉跎半生,只得了这么一点骨血,着实将这个女儿看的如眼珠子。小女儿这般贴心,公主只觉得一颗心都浸在暖暖的温水中,通泡酥透,伸手刮了刮阿顾的小鼻头,笑道,“好了,快点继续读《千字文》吧。”

阿顾嘻嘻一笑,重新执起书卷,朗声诵读道,“…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犹子比儿。

阿顾念到这一句,不由心中一扯,微黑的眸色微微凝住,诵读的声速也渐渐慢了下来。

公主听她念诵的声音停住,不由望了过来,疑惑问道,“怎么了?”

“阿娘,”阿顾抬头看着公主,丹阳公主的笑容在宫灯晕黄的光泽下分外温文,公主有着一双秀美的眸子,笑起来的时候分外柔和好看。阿顾忽的问道,“都已经过了这些日子了,阿爷那可收到留儿回来的信了?”

公主一怔,身子陡然间一僵。

阿顾的心微微沉下去,握着书卷的指尖缓缓发白。

每一个孩子都是渴望着自己的爹娘的。阿顾自然也不例外。久别重归,她恋慕着疼爱自己的阿娘,也着实思念着长安自己未曾见过的阿爷。可是…自己并不傻,在太初宫的日子,公主很疼爱自己,她几乎仿佛是愧疚似的,将从前所有欠失的母爱统统补偿在自己身上,阿顾每一次倚靠在这样的阿娘怀中,几乎要被温柔的母爱溺毙。可是这样的阿娘却很少在自己面前提起阿爷。除了初次在同心阁相认的时候草草提过一次,之后便对阿爷分外回避,甚至再也没有在自己面前提到过自己的阿爷…

人静无声的时候,阿顾时常想…阿爷和阿娘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是不是阿爷曾经对不起阿娘,或者…阿爷并不喜欢自己这个女儿。想到有这样的可能性,阿顾十分难过,可是…无论如何,那终究是自己的阿爷呀!

“阿娘,”她扯着公主的衣袂,抬着一双荔枝眸殷殷追问,“阿爷可知道留儿回来了?他有没有话给女儿?…他会不会赶到东都来”…看…我。

公主怔了一刻,笑的极为勉强,“留儿,阿娘知道你很想你阿爷,可是你阿爷怕是没法子来看你。”

“为什么?”阿顾急急追问。

公主嘴角的笑意几乎支持不住,旁顾左右而他言,“许是你阿爷事情忙,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走一趟东都。”

阿顾稍稍失落,可是很快就继续振作起来,“就算阿爷真的抽不出时间来,他也可以派个管家下人来东都,好歹来看看我呀?”

公主嘴角微翕,无言以对,望着阿顾殷殷的神情,一张脸苍白到了极处,几乎要倒下。朱姑姑连忙上前,扶住公主摇摇欲坠的身子,大声劝道,“小娘子,你就别难为公主了!”

阿顾愕然,陡然住口,看着面前的公主主仆。公主和朱姑姑主仆俱都面色惨然,公主坐在一旁,低下头默默垂泪,朱姑姑望了公主神伤的神情一眼,咬了咬牙,请求道,“公主,有些事情终究是瞒不住的。既然小娘子想要知道,咱们便告诉她吧!若你不想开口,便由老奴代说就是了。”

公主闭了闭目,转过头去,苍白的脸上滑过一道泪珠。朱姑姑知道公主这便是默许了,转过头去,朝着阿顾道,“小娘子,从前的事情,公主本想当做过去了,掩了再也不提。可那终究是你的阿爷,你想要知道他的事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你阿娘已伤透了心,老奴从小侍候在公主身边,随着公主一道出嫁国公府,亲自伺候着小娘子出世。国公的事情老奴都一清二楚,便由老奴代她来说吧!”

阿顾浑身微微颤抖,不自觉的伸手碰了碰脑后簪着的黄铜鱼簪,于是定了定心神。铜簪特有的温润手泽传导给自己勇气,就好像小时候,顾大母抱着自己在膝上温暖的温度。顾大母是个有着人生智慧的老妇人,她曾经教导过自己:遇到棘手的事情,要学会勇敢面对。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到最后,你终究是要转身面对。

这世上,总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面对的!

她开口道,“朱姑姑,您请说吧!”面色平静,眸似琉璃。

“小娘子,”朱姑姑娓娓叙述的声音在和光殿流淌,“你阿娘是仁宗皇帝的第六女,生母为冯太皇太后,是最尊贵的嫡公主,仁宗皇帝一共有十个女儿,其中,只有先肃明杜皇后留下的永泰公主,你阿娘,还有太皇太后的小女儿玉真公主是嫡出。公主幼承庭训,钟秀贤良,最得仁宗皇帝宠爱,太宁五年(周历82年)受封丹阳公主,封邑丹阳是个十分富庶的地方。仁宗选了韩国公顾伉嫡长子顾鸣为驸马,第二年春天,公主出嫁的时候,当真是十里红妆,满目生辉,第一抬嫁妆进了韩国公府,最后一抬嫁妆还没从宫门中出来呢!”

阿顾听的入神,不禁追问道,“后来呢?”

“后来啊,”朱姑姑怔了怔,回过神来,“后来,仁宗皇帝驾崩了,你皇舅舅神宗继位,没几年,你祖父韩国康公也去世了,驸马继了韩国公位,奉上命赴营州统率兵马,你阿娘跟着他去了营州,建兴九年(周92年)在外头有了你。第二年,驸马带家眷回京述职,途径关内道延州的时候,带着你和你庶长姐顾嘉辰一同上街游玩,集市中人多,驸马疏于关照,不知怎竟将你给弄丢了,待到发现的时候,已经过了好一阵子,贼人早就将小娘子抱的远了。后来当地官府派出大批人手在延州内外搜寻,却再也找不到小娘子的踪迹。”她背过身去,偷偷拭了一把泪,忿然道,

“小娘子,你阿娘嫁进顾家十年,方才有了你,将你看的和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经此一事,经受不住,大病了一场,病好了之后心也灰了一大半,避入宫中休养,日子过的和槁木似的,直到前些日子将你找了回来,这才又鲜活起来。”

阿顾静静的听着,一双手在袖子的掩蔽下攒的紧紧的,缓住了自己的丝丝心脏抽痛。金尊玉贵的大周嫡公主嫁入夫家,十年功夫才有了这么一个女儿,却偏偏夫君因为疏忽将自己的女儿弄丢掉了,公主又如何能够不伤心?公主为了女儿离开夫家,避入皇宫,不问世事,直到自己重新归来才终于恢复了生气,自己身为她百般疼爱的女儿,又如何能够舍了阿娘去寻阿爷,再伤害疼爱自己的阿娘呢?阿顾投入公主怀中,哭道,“阿娘,你别难过,我再也不问阿爷了,再也不要他了!”

公主早已经是泪落如珠。将女儿瘦弱的身体狠狠抱在怀中,不住呢喃,“留儿不哭,不哭,阿娘什么也不求,只要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作者有话要说:第三章:今还燕巢梁完结。

阿顾鸣岐轩人物配置:

陶姑姑:教养姑姑一名,太皇太后所赠,员额暂时挂靠在太皇太后处。

金莺:大宫女,原仙居殿二等宫人,太皇太后所赠,员额暂时挂靠在太皇太后处。

绣春:大宫女,原和光殿二等宫人,丹阳公主所赠,员额暂时挂靠在公主和光殿(公主用度则由太皇太后私库出)

碧桐:二等宫人,员额鸣岐轩,阿顾用度由丹阳公主,最终由太皇太后出。

四枝花桃儿、杏儿、菊儿、桂儿:小宫人,太初宫尚宫所拨。

1:空雨所作诗歌,为隋朝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全诗如下,“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要找一篇不太知名的荷花诗,也不太容易是吧?这儿其实应该自己上手的,不过我不想再折腾诗歌了,如果用有名的荷花诗的话,大家一念就有印象,瞬间就会出戏啦!所以找首陌生的,嘻嘻!

2:写到了这一章,透露出了部分当年阿顾走失内情,下面评论已经群情激愤起来!其实公主和顾鸣夫妻之间的事情是一座巨大的冰山,目前我写出来的只有冰山一角。大家大可不必这么着急激愤。有部分姐妹觉得小说设定不合理,在这样一个民风张扬、公主大多彪悍的年代,有太皇太后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母亲,公主不应该过的这么憋屈。其实关于当年延州阿顾走失后事情的后续处理,我是有详细设定的,只是小说暂时还不到全部透露的时候,姐妹们大可不必急着打标签说不合理!等看到事情全貌之后再下最终评价吧!

下一章进入新章节。有新的重要人物出场。大家期待吧!

第四章:光风流月初(之女师)

三月东都,莺飞草长。鸣岐轩院子中的石榴树在朝阳中舒展着枝叶,宿露在渐渐和煦的阳光中消亡。这一日,针织局将新制的春裳送过来,共计十套素绢中衣,十色素绫衫,十色花绫衫,八条锦半臂,二十条各色花裙,另有各色缤纷披帛,都置在东次间的榻上,如同花团锦簇,衣料光滑柔软,色彩绚烂如霞,精美之程度,阿顾生平仅见,鸣岐轩的小丫头们也是大开眼界,在东次间里围着纷纷观赏,叽叽喳喳的说着话儿。

“娘子,针织局的春裳真是漂亮!”

“是呢,”绣春将送来的春裳在手中抖了抖,展开细看,抿着唇笑道,“针工局也算尽心了!奴婢自小对这些绫罗绣花、梳妆打扮之事拿手,你们瞧,这几套中衣的绢用的是鹅溪绢,针脚也细密整洁,看不出一点线头来;这些花纹绫衫一半用的是兖州的镜花绫,一半用的是阆中的重莲绫;素绫衫用的是越州吴绫,衣摆裙裾上的绣花是出自春十三娘的手,娘子瞧瞧,这兰草绣的多鲜亮?…”

阿顾将这件粉色吴绫绣兰草衫捧在手中,果见衣襟衣摆处的兰草绣活鲜亮,自有一股清雅活泼之意从绣活中透出,端的是栩栩如生。不由赞了一句,“果然是好手艺!”

“春十三娘?”碧桐望了绣春一眼,好奇问道。

绣春抿嘴笑道,“碧桐妹妹是从外头来的,有所不知。针织局给宫中主子做衣裳的有一班子供奉绣娘。这春十三娘在这班子的手艺是数一数二的,满局也只有曹云娘能够堪堪压过她一小头。”

轩中小丫头惊叹出声。菊儿脆生生道,“奴婢也曾听过曹云娘的名头呢!说是圣人的衣裳都是由曹云娘绣的。”

金莺立在一旁笑着看着,到这儿方上前一步,抿唇笑道,“好了,看了这么久也该够了。还不快择了新春裳给小娘子换上,小娘子该去仙居殿请安了。”

绣春便挑了刚刚的那件云雁纹锦滚宽黛青缘边对襟衫,带着杏儿、桂儿一道伺候着阿顾穿上,又择了一条六幅碧罗裙为阿顾围上,在腰间系了一条绿色双宫如意丝绦,挽起倭堕髻,发髻紧致层层盘叠,戴上金坠脚扁簪,最后画了一双淡淡的却月眉。绣春于梳妆打扮上果然颇有一套心得,这样一番作饰下来,阿顾果然便显得颇是清新娇俏,带着少女特有的清甜可喜。

“换上春十三娘的手艺,果然比之前鲜亮多了。”太皇太后啜饮了一口茶羹,将手中的夔梅紫砂盏置在一旁,抬头望着阿顾眸中闪过一丝欣赏的笑意,

阿顾转头,抿嘴嗔道,“哪有的事,阿婆怎么只说衣裳鲜亮,留儿的人就不鲜亮了?”

太皇太后被逗的哈哈大笑,“是,阿婆说错了,咱们留儿一直是最鲜亮的。”揽着阿顾在身边坐着,问道,“春日干躁,留儿这些日子夜里可觉得燥了?那些小丫头可有刁钻出气的?”

“阿婆,我很好。”阿顾抿着唇笑道,“我每天晚上酉时都要饮一盏蜜水,且屋子里夜里都有人值夜,若是有不适的地方,姐姐们都会来伺候。”

太皇太后一笑,“那就好。”

公主在一旁看着,顿时便有些吃醋,佯怨道,“母后,你和留儿这般亲热,儿臣都要吃醋了!”

太皇太后斜了公主一眼,嗤声笑道,“我不是想着留儿早些年都不在身边,如今加意补偿着些么,至于你,这些年都赖在我身边,早就看的眼疼了,哪里还值得我的心疼上一疼?”

太皇太后转身问身边的大丫头道,“匠作监的那东西可送进来了?”

端紫上前福了福身子,清亮禀道,“太皇太后,匠作监的连少监说是已经是送进来了,如今就在殿外头候着。”

“那就好,让他们送上来。”

阿顾听着太皇太后和端紫的对话,不由好奇问道,“阿婆,你说的是什么呀?”

太皇太后抿唇一笑,公主却是知道的,面上露出一丝喜色,握着阿顾的手柔声道,“留儿,你阿婆可是特意命匠作监给你造了这东西,你一会儿看喜不喜欢?”

两个青衣小宦官抬着一个重物进殿,将之放在殿上,伏跪在地参拜,揭开盖在其上的白布,方引颈退了出去。阿顾仔细打量,见这重物配着大小两对车轮,看起来仿佛是一辆车,上面以桐油涂过,尚泛着锃亮的光,车身颇小,只容一人坐有余,顶上没有车盖。她看了半响不得玄机,疑惑道,“阿娘,这是…?”

公主笑着努了努嘴,朱姑姑上前将小阿顾抱起来,放在“车”上。阿顾挺直背脊,双手自然而然的便搭在两侧“车”把手上,低头瞧了瞧车轮,忽然福至心灵,猛的抬起头来,望着公主一双荔枝眸熠熠生辉,急急问道,“阿娘,这是?”

公主笑着朝她点了点头!

阿顾身子微微颤抖,就连呼吸也轻轻急促起来,转头吩咐道,“碧桐,你推着我走走看。”

碧桐应了一声“哎”,步至“车”后,看着面前的车子,神情微微茫然,双手握在车背上,迟疑片刻,轻轻向前发力。车轮轧轧,向着前面滚动,带动着其上的车舆在殿中顺利的行驶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