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道:“我也没把他们跟爷爷奶奶比呀!我家所有的野味和鱼都是人家送的。我们就是回人情礼。并没送旁的东西给他们。”

黄大娘道:“你做菜送人。不送爷爷奶奶就不对!”

杜鹃道:“照这样算,我娘生黄鹂的时候,村里好多人送了月子礼。我记得这个李奶奶是捉了一只鸡去的。李奶奶的儿媳妇眼看就要生了,我娘到时候肯定也要送一只鸡过来的。还要加上鸡蛋。那我们是不是也要送一只鸡和鸡蛋给爷爷奶奶?所有其他的人情礼都要另外准备一份给爷爷奶奶?奶奶,真要是这样,那可不得了,我家日子没法过了,我们没法活了!”

黄大娘张大嘴巴,她真气糊涂了。

这账怎么算不过来呢?

有些个乱!

李婆子和另一个老婆子也都摇头,觉得这样就太过了。

黄雀儿站在一旁静静听着,伺机插嘴。

黄鹂则眼珠骨碌转,看看奶奶。又看看二姐。

这么好的现场学习机会,她当然不会放过了。

二姐姐说了,小娃儿要多看、多听、多学,还要举一反三,才能长进。因此。她很用心地听二姐姐和奶奶说的每一句话,并察看在场人的脸色。

瞧,二姐姐一直都是笑眯眯的,奶奶却越说火气越大,先还坐着不动,现在却屁|股磨来磨去,都坐不住了。

大妞姐姐皱眉想事呢,怕是想主意,好给奶奶帮忙的。

哼,大妞姐姐要是帮奶奶,她也不能干看着,也要插嘴。她都有点等不及了呢,心里想了好几句话,就是没机会说出来,怕打断了二姐姐的话哎,两个老奶奶好像偏向二姐姐呢!

连黄鹂都能看出李婆子的心思,黄大娘如何看不出来?

她愤怒极了,冲杜鹃道:“哪个要你的鸡和鸡蛋了?我是说你做的菜!你三十晚上烧的菜!!!”

杜鹃道:“那个菜,是这么回事:我小姨家,我干娘家,还有大头伯伯他们,都常常接济我们。我家里穷,没东西好回礼,我只好自己动手,做些菜送他们,也算是一份心意。不然能怎办?难道跟送爷爷奶奶一样,也送肉和鱼给他们?那些东西本就是他们送我家的,再送回去也太不用心了,看着也不像。倒是我亲手做的菜,好歹有些诚心…”

“你送他们菜,就不能送一碗给爷爷奶奶?”

“…奶奶的意思我听懂了,就是说我做的菜和点心也要送给爷爷和奶奶。可是奶奶,这没烧的也送,烧好的还要送,我们家…真的…也没法弄啊!一锅烧不了许多,昨儿又忙。不像油炸圆子,炸得多,我们就送了。”

杜鹃一边说,一边尴尬地扯嘴角。

黄大娘蛮横地说道:“你们能送旁人,送给爷爷奶奶就没法弄了?”

黄鹂听得心痒痒的,瞅着机会赶紧插进来道:“奶奶,我们没送旁人肉圆子,也没送人家兔子和鸡、鹿肉、獐子肉,还有羊肉,还有小炸,还有鱼呢。这些就送给爷爷奶奶了。”

黄大娘瞪眼道:“我是你奶奶,当然要比旁人强!”

这才是重点!

在她看来,儿子是她的儿子,孙女是她的孙女,不管怎样,都要以他们为先。有东西送给别人,他们做爷爷奶奶的倒没有,这还得了?

她想得不错,杜鹃觉得可笑极了。

“奶奶是我的亲奶奶,当然要比旁人强了。我也好喜欢这个李奶奶,可我就没送肉给李奶奶呀!做菜送给小姨和干娘,那是因为我们分的肉都是干爹和小姨父送的。不然我们家能有什么?哪有什么鹿肉山鸡送给爷爷奶奶。我爹也不会别的,就只会干些力气活;我娘那年在山上生我,差点半条命都去了,后来也没养好,落下一身的病;我们姊妹三个也都是没出息的,顶不得大用。不像小叔会做木匠,小宝哥哥又是能干的,小顺弟弟也聪明,将来都是顶门户的,能弄许多好东西来孝敬爷爷奶奶。我爹和我娘种几亩地,一年挣到头,也就糊弄一张嘴,弄个肚儿圆罢了。”

她一边说,一边勉强笑着,仿佛为自家的贫穷感到羞愧,似乎还为奶奶的无理要求感到为难和委屈。

第120章 “减免”孝敬

杜鹃这么长篇大论地说这些话,就是要提醒爷爷和奶奶:别吃着用着她家送来的东西,还嚼舌说大儿媳妇和孙女不好,还仇恨小姨。

杜鹃并非故意要给奶奶难堪。

说真的,她家若是刨去小姨家的帮衬,甚至林家的帮衬,那真是什么都没有,也就能混个温饱罢了。

她不过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已。

可笑的是爷爷奶奶好似瞎了眼,看不清这个事实,一面享受着人家帮衬的东西,背地里还左一个“旁人”,又一个“旁人”,连孙女还人家人情都要攀比。

她就是要提醒他们:这些东西不是你大儿子挣来的,不然还以为大儿子有多能耐呢。

黄大娘气得不知如何说才好。

想要解释,又无从解释;想要骂,又不能骂。

终于,她最后忍不下去了,口不择言地骂道:“一天到晚叫穷!我们跟你要了什么了?你爹上山打猎弄的东西,孝敬他老子娘不应该?你有心做菜送干娘,就不记得爷爷奶奶?…”

反反复复就是那句话。

杜鹃觉得很无力。

她再次道:“奶奶,要是没烧的要孝敬,烧好的也要孝敬,我们真的弄不起。说我爹会打猎,只怕叫人听了笑掉大牙。不过是干爹和小姨父瞧我们姊妹可怜,想接济我们,所以带他上山充个数,好借口分点肉给我们。可我们也不能白占人家的便宜,总要还人情。要是每回走人情礼,都要同样多备一份给爷爷和奶奶,给小姨家的要也要做给爷爷奶奶,给干娘家的也要做给爷爷奶奶,给隔壁林婶子的也要做给爷爷奶奶,奶奶,那我们没法活了!”

黄大娘:“…”

另外两个老婆子却恍然大悟:杜鹃是用自己做的菜和点心走人情礼,因为拿不出别的贵重东西,又不能把任家和林家送她家的东西再送回去。

可人家给的东西她们已经孝敬爷爷奶奶了。

要是走人情礼的时候。给爷爷奶奶再来上一份,加上每年规定的养老口粮和年节孝敬,乖乖,这比那地主老财收租还厉害呢。

于是,她们脸上表情就精彩了。

因怕得罪黄大娘,不好开口插话,只能用目光交流心意。

黄大娘瞧着她们的神情,那还看不出来。

那心里一万个不满,却说不出一句来。

大妞在旁边做针线,听见杜鹃伶牙俐齿。说得奶奶下不了台。有些不悦。

她是知道的。大伯家并不像杜鹃说的那样穷。

奶奶也不过就是想吃孙女做的菜和点心罢了,这不是应当的?杜鹃这样,难道平常的孝心都是装出来的?

她便淡声道:“杜鹃,别说得那么可怜。你们家过得怎样。谁不晓得?不过就是一碗菜,你愿意呢就送,不愿意呢就不送,别说的像爷爷奶奶逼你一样。”

杜鹃深吸一口气,笑道:“大妞姐姐说的对。我也觉得怪丢人的。靠着小姨帮衬,三不知的弄些野味吃,不知道的,还以为我爹是个打猎的呢。有时候我想,要是我小姨没嫁过来。我们家怕是一年也吃不上一次兔子,更别说送兔子呀,山鸡呀,鹿肉呀,羊肉什么的孝敬爷爷奶奶了。大妞姐姐。你说是不是?”

大妞脸“腾”地就涨红了。

她说的不是这个,怎么杜鹃扯那上头去了?

黄雀儿忽然插嘴道:“往后,咱们不能要小姨家帮衬了。老是靠旁人过日子,总不是个事。像小叔家日子过得好,我们就不好意思上门来要东要西、借东借西的。娘不许!”

黄鹂天真地问道:“不要小姨家帮衬,那往后我们不是没有东西孝敬爷爷奶奶了?”

黄雀儿点头道:“肯定没有了。”

她已经决定了,不让小姨父带爹上山打猎了,她们想吃肉,直接上小姨家吃,还方便呢。

黄大娘本来见大妞插话,还高兴呢,不料那三姐妹一齐开口,竟然堵得大妞无话可说,越发气得倒仰。

凤姑在厨房已经听了半天了。

她本不想管的,可是,大妞居然插嘴了,她就不能不管了,于是出来。

她一开口,就抓住关键问题。

她道:“杜鹃,你别想多了。你爷爷奶奶就是因为你会烧菜,想尝尝孙女做的东西,也没说烧好的要孝敬,没烧的也要孝敬…”

不等她说完,杜鹃立即拍手笑道:“二婶说真的?我说呢,爷爷奶奶怎会这么狠心,要我们一年孝敬那么多东西。这样就对了。往后,除了口粮和年节的孝敬,我们也不用送别的了。我要是烧了好菜,就送一碗过来给爷爷奶奶吃。”

说完,满脸喜悦地看着黄大娘,一副感恩的模样。

送一碗菜,能跟送几斤十几斤肉比吗?

凤姑惊呆了,满心觉得不妙,不敢去看婆婆脸色。

如果说黄大娘之前是气闷,那现在几乎要暴怒了——怎么说着说着就“减免”了对她的孝敬?

屋里,黄老爹也怒不可遏,竭力握紧粗茶杯,才能掩饰心中的愤怒和憎恨。

杜鹃洋洋洒洒说了那些话,还有黄雀儿,居然也敢跟奶奶顶嘴,这些孙女,真是胆子大的没边了!

本来孙女不听话,他做爷爷的,骂两句就算了。可是,他想到的却是冯长顺——杜鹃竟然跟她外公一样,再一次将那遮羞布给扒开了。

还有,说什么她们姊妹是没用的,这是记恨那天他对黄鹂说的话呢?

可是,他却不能发怒。

杜鹃,跟她娘冯氏是不一样的。

全村老少,谁不知她孝顺?

但凡有东西,就拿来送爷爷奶奶;人前人后,必定以爷爷奶奶为先;见了面,喊得也特别甜。对这样的孙女,他说不过骂不得。否则,明儿村里人的口水怕是都能把他淹死。

这屋里屋外几个老人,都是一把年纪,谁不是明白人?

他好容易控制住情绪。对两老汉干笑一声,冲外面喊道:“老婆子,你害馋痨了?前儿送了那么多肉来,还有炸肉圆子和小炸,还有鱼,你还不知足?大上午的,娃儿过来拜年,水都没喝一口,果子也没吃一个,就说这些淡话。叫人听了像什么样子!”

真是奇怪的很。他嘴上说得明明白白。偏偏心里不是这样想。——他心里恨极了。觉得大儿媳故意教孙女来对付自己,成心不让他好过,没准这里面还有亲家冯长顺的功劳。

外面,黄大娘勉强回道:“哪个说什么了?就是玩笑的。”

一面招呼杜鹃姊妹坐。

杜鹃见她很没诚意的模样。也懒得坐,就站着。

黄大娘故意要冷落她们,便不再叫,也不喊吃果子,也不喊倒茶。连大妞凤姑都不吱声。倒是隔壁的李婆子亲切地喊杜鹃坐。

杜鹃瞧出她们心思,才不会自我惩罚呢。

她先拉着黄雀儿和黄鹂进屋,给爷爷拜了年,然后出来对黄大娘道:“奶奶,我们走了。”

黄大娘立即冷嘲道:“哟。在我这一会都待不住?”

杜鹃不耐烦,问道:“奶奶还有话?我站得腿酸呢。”

黄大娘大怒道:“刚才不是叫你坐?”

杜鹃委屈道:“我不敢坐。奶奶,你板着脸的样子好吓人呢。小婶和大妞姐姐也生气不睬我们。我们还是别在这现眼了,省得奶奶和小婶看见我们就来气。奶奶,你别生气了哦!好好歇会儿。我们走就是了。等你哪天气消了,我们再来玩。”

哼,想跟她玩儿心机手段,算是白瞎了心思!

对不住的很,她一向喜欢把话说得明明白白。

黄鹂也小声道:“姐,我好怕!!”

将小身子往黄雀儿身边使劲靠靠。

黄雀儿忙将她搂紧。

杜鹃也忙安慰道:“小妹别怕。奶奶也没骂人,不过就说了两句。奶奶是奶奶,说咱们两句也是应该的,咱们就该好好听着。走,先回家去,千万别再惹奶奶生气了。”说完,牵起黄鹂另一只手,和黄雀儿往外走去。

“你们瞧瞧…这丫头!我说什么了,啊?我也没说什么呀!…”黄大娘眼睁睁地瞅着三个孙女头也不回地走出院子,气得话也说不连贯了。

李婆子和另一个老婆子对视一眼,暗自撇嘴,心想你这还叫没说什么?孙女来拜年,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年前送了许多孝敬,就为了一碗菜没送,就这样对孙女。

唉,这好的孙女,黄家怎就不惜福呢?

要是她有这样的孙女,睡着了也笑醒了。

连凤姑也皱眉,不知如何说好。

这下好了,想必很快就有人说婆婆和她把上门拜年的侄女给骂走了。

杜鹃姊妹出来后,黄雀儿问:“就这么去干娘家?”

杜鹃摇头道:“先回家。喘口气再说。”

她心情有些不好,急需平复。

这可是很少有的事。

想不到以她万事随心的性子,也会有这样的时候。

刚才她进去给爷爷拜年,黄老爹的眼里充满了恨意,完全不像他说出的话那样有情有理。

她很厌烦,可是又没有办法。

因为她现在不是独生子女,不能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她有两个姐妹,还有爹娘。

三姐妹沉默着往回走,杜鹃忽然想一事,叮嘱黄鹂道:“回家别把这事跟娘说。晓得么?”

黄鹂急忙点头。

黄雀儿见一向笑眯眯的二妹脸色有些不大好,安慰道:“杜鹃,你别气了。管奶奶说什么,咱都不理她。往后,也不送东西了。随她闹去。”

杜鹃见大姐反过来安慰自己,便笑道:“是。随她闹去。”

回去后,三姐妹绝口不提刚才的事。

第121章 我们也长嘴的

黄老实晚一步去的爹娘家,被二老狠狠骂了一顿出气。

这便是遭遇池鱼之殃了,他回来也不敢说。

这一天,杜鹃除了去了九儿家给干娘拜年外,也没去别人家,也没跟着林春九儿去看他们舞狮子,只在小姨家玩,或教黄雀儿和黄鹂认字。

接下来的几天,她们也没出去,跟着任三禾在任家东厢读书。后来林春和九儿也来了,也跟着读书。

读书累了,大家就在院子里踢毽子,或者习武。

如此过了十几天,到了正月十二,黄大娘从梨树沟走亲戚回来,又带了一大群客人。

照例,黄老实要出头招待娘舅家的人。

算上小娃儿,总有十七八个人。

往院里一坐,平常空荡荡的小院就显得拥挤起来。

当下,黄老爹和黄老实父子陪着男客喝茶,媳妇婆子们则由黄大娘陪着。

凤姑是不会来的,但黄老二、小宝、大妞和小顺都来了。

冯氏母女就在厨房忙得脚不沾地了。

黄鹂则到处转,帮忙递东西,顺便看着那些小娃儿,不许他们乱碰乱撞。

黄大娘年初一被杜鹃气得不轻,心想今儿都上门了,看你还怎么推?她又要在娘家人面前卖好,便使劲吹杜鹃烧的菜好吃。

她娘家嫂子和弟媳妇都不信,说杜鹃才一点大,就会做菜了?就算会做,也不能做的那么好,吹得都神了。

黄大娘信誓旦旦地保证,又喊杜鹃出来吩咐。

杜鹃今天却没掌勺,她在灶下烧火。

今天是黄雀儿掌勺,冯氏帮忙洗菜、切菜打下手。

“奶奶喊我?”杜鹃出来问道。

“我跟你大舅奶奶她们说,你烧的糖醋排骨最好吃,她们还不信呢。你今儿就做给她们尝尝。还有酸菜鱼,红烧肉,那个猪蹄子。还有什么豆腐,还有…”

黄大娘边说边努力想,有些是她吃过的,有些根本没吃过,像酸菜鱼则是听林大头吹出去的。

杜鹃不等她数完,就笑道:“今儿我大姐掌勺。”

黄大娘不悦道:“你舅奶奶她们好容易来一会,你就不能用客气些?烧个菜都不乐意了?烧给旁人吃倒勤快。”

杜鹃觉得,要真跟奶奶较真,非活活被她气死不可。

她又不是冤大头,没事烧菜给人吃?

吃她烧的菜的人。哪不是有恩于她。或者对她家尽心照顾的?倒是爷爷奶奶。什么心都没操,就因为养了老实爹一场,便理所当然吃现成的,吃了还挑三拣四。

这些理由奶奶明知道。偏要说“烧给旁人吃”什么的。

难怪娘被她气得那样,多少年都耿耿于怀,她又不是容易想开的人。

想毕,她便淡笑道:“我可没工夫烧给‘旁人’吃。就烧了一回送给干娘和小姨家。没他们,我家什么野味和鱼也捞不着,也没的孝敬给爷爷奶奶。”

为什么非要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

黄大娘一见她摆出这脸色,便知自己又不小心说错了话,羞急之下质问道:“你不是还送了隔壁?”

杜鹃笑道:“奶奶,要不是大头婶子喂我奶。我还不晓得能不能长大呢。死了还烧什么菜?那鱼也是林春和九儿下水网来的。”

当着人,黄大娘气得黄了脸,“旁人一点恩情你记得倒清楚,就不记得你爹是从哪来的。没你爹,哪有你们?”

杜鹃失声笑道:“哎哟奶奶。我要是不记得这个、不感激爷爷奶奶,年年、回回送那么多东西给爷爷奶奶,为的是哪样?我小姨那么照顾我们家,我们也没送呢。还有,这可不是一点恩情,我要是不吃大头婶子的奶,早饿死了;要是没有干爹和小姨父帮衬,我就有心做菜给人吃,也只能炒青菜。炒青菜你们也不稀罕吧?”

她真想把奶奶的脑子劈开,看看里面都装了些什么。

怎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她就只顺着她自个的思路想呢?

杜大小姐简直要抓狂!

因为,她没觉得奶奶在故意刁难她,奶奶是真的很生气、很不忿!

黄大娘被她堵得面色青红交替。

但她那肯干休,依然说她对外人如何如何,对自己人却不上心怎么怎么的,如同复读机一样,反复重述同一句话。

那些亲戚见黄大娘难堪,忙劝解。

正说着,黄雀儿从厨房走了出来。

“奶奶,我手艺虽不大好,烧出来也不是不能吃。我烧给大舅奶奶吃还不成?杜鹃过年才九岁呢,抡不动锅铲。她今儿帮我烧火。”她平静地说道。

“抡不动锅铲还烧给旁人吃?”

黄大娘听得一头火,总归还是咽不下那口气。

“那是她闲的时候,身上有劲,才烧一两个菜。今儿来了这么多人,最起码要烧十几个菜呢。她哪能扛得住?我记得大妞姐姐是到十岁才开始煮饭烧菜的吧?”黄雀儿依然不紧不慢地说。

杜鹃呵呵笑道:“我们哪有大妞姐姐那好的命,有奶奶照顾着!我们娘又要忙家里,又要忙地里,还要上山,我们都是四五岁就学煮饭了。不然饿死啦!”

大妞就脸红了。

黄大娘更是羞怒交加、心如煎熬。

她这才意识到,人人都夸杜鹃能干,可杜鹃才九岁。

还有,这几个孙女都是大儿媳自己带大的,她一点没伸手。

若是她自己想通的,没准还会怜惜;可这么当着人被两孙女堵得没话回,那点怜惜就被愤怒代替了。

“你娘呢?你娘今儿没上山吧?”

“我娘在洗菜、切菜。她说我们人小手嫩,那些骨头啊、鱼啊都不好弄,怕我们把手划破了,所以就抢这些粗活干。我们只管烧就成了。”

黄大娘看着黄雀儿,几乎诧异了。

这个大孙女什么时候这么胆大会说话了?

大舅奶奶等了解黄雀儿的人也都不由正视她:小女娃细条条秀丽的身材,弯眉杏眼,安静大方,说话清楚有条理…

嗯,出落的这样了?

一个婆子笑道:“他大姑,别说娃儿了。雀儿烧也是一样的。都是一家人。谁烧不是吃。瞧雀儿这小模样,清爽爽的,比杜鹃也不差。十几了?”

黄大娘这才缓过一口气,道:“十二了。”

大舅奶奶笑道:“哎哟,真是女大十八变。雀儿小时候胆小的要命,现在可出息了。”

众人便纷纷夸赞黄雀儿出落的好,又将她喊到身边,拉着她手问长问短、摸头发捏脸颊,评头论足。

黄雀儿安静地站着,并不多话。问一句答一句。

杜鹃感觉有些怪异。忙喊道:“姐姐。鸡焖好了。”

黄雀儿忙夺手就走,一边道:“奶奶,我去烧饭了。大舅奶奶他们该饿了。等久了不好。”

她走了,有几道视线还沾着她的背影跟进厨房。

杜鹃刚要进厨房去。就听一个小娃儿喊道:“我要吃小炸!我要吃小炸!呜呜,哥哥都吃完了。”

黄大娘急忙喊住杜鹃,吩咐道:“杜鹃,小炸没了,再弄些出来。多弄些。你小虎弟弟他们都喜欢吃,你舅奶奶她们也都喜欢吃。”

杜鹃顿了下脚步,脑子一转,对黄鹂道:“黄鹂,你去抓。我要烧火。”

黄鹂忙点头。端着那小竹碟子就跑进屋去了。

不一会,又端着碟子出来,送到小桌子上。

众人一看,才半碟子小炸,还有许多碎末子。

黄大娘不悦道:“怎么就这点?”

黄鹂忽闪着黑眼睛道:“没了。就这些了。”

黄大娘狐疑道:“真没了?”

黄鹂摊摊手道:“真没了。奶奶不相信?”

这娃儿也逗。说完了还反问一句。

黄大娘还真不相信。

无他,这个小孙女手紧嘴甜会哄人,比杜鹃厉害多了。所以她觉得她很可能撒谎了。可是,当着人,她也不好查问的,只得算了。

半碟子,几个小娃儿便哄抢起来。

黄大娘见了生气,喊冯氏“老大媳妇,你出来。”

冯氏叉着两只*的手走出来,问道:“娘,什么事?”

黄大娘指着那竹碟子道:“再弄些小炸来。亲戚们一年才来一回,有什么别不舍得。哪里就吃穷了?”

她真挺有本事的,只一句话,就成功地让冯氏气得浑身发抖;而冯氏每每气冲脑门时,就手脚发软、站立不稳。

杜鹃听见奶奶叫娘,忙也跟了出来。

她一听这话,不等冯氏出声,就抢着问黄鹂:“不是叫你抓了?你怎么不抓?”一面示意随后跟出来的黄雀儿,把娘拉进厨房去。

可冯氏站那死盯着黄大娘,就是不动。

黄鹂鼓着嘴大声道:“没有了!吃完了!我说了奶奶不信,还要问娘。先就剩了不多,已经抓了两碟子了。”转向男客那边,“那边也抓了两碟子。我家的罐子又不是聚宝盆,吃了又长,掏不完。”说完“蹬蹬”跑进屋去。

黄大娘再次羞怒,额头青筋直跳。

今儿真不是个好日子!

杜鹃恍然,提醒道:“奶奶,今儿已经正月十三了呢。”

农户人家,基本上三天年一过,家里好吃的也就不剩什么了。家底厚的,东西会多一些。

黄大娘一再受挫,又见大儿媳满脸悲愤的样子,一句话没有,好像还在怪她,也气得不得了,对着她喝骂道:“你是怎么操持这个家的?十三也好,十五也好,你家有亲戚上门来?老黄家就这一门亲,这还没上门呢,就把东西吃干净了…”

“奶奶!”杜鹃打断她的话,笑道,“我们姊妹也长了嘴的,跟小顺弟弟他们一样长嘴的。我家也请了干娘、小姨他们吃饭,还请了本家三爷爷他们吃饭的。”

黄大娘大怒道:“哪个说你们没张嘴了?人情大似债,没听人说把东西都留给自己吃,不待客的。你爹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六亲不认哪?”

第122章 护母

杜鹃见冯氏要说话,急忙坚决把她往身后划拉。

她自己上前笑道:“奶奶,我娘可不就是留着的。要不然,就黄鹂那个馋丫头,再来一罐子也吃完了。刚才黄鹂说抓了四碟子出来,这就是了,加上这个都五碟子了。咱家也没炸多少。不管谁家待客的东西,就算是抠门的,一次只抓一碟子出来,也总有吃完的时候。当然了,等我家有钱了,炸他几大罐子小炸,放那随便亲戚们吃。”

亲戚中也有明理的,听了杜鹃的话觉得尴尬不已,又暗怪黄大娘多事,便出来打圆场道:“大姑,没了就没了。我家也是一样,连瓜子和花生都吃光了呢。”

这时,黄鹂费力地搬着一个瓦罐子从屋里出来,放到小桌上,气呼呼地说道:“你们自己看,都空了。”

众人更尴尬了。

黄大娘嘴角直抽。

今儿她好像说什么都不顺,到底是怎么了?

大舅奶奶见杜鹃始终笑吟吟的,也没冲撞长辈,也没担待不是,十分赞赏。

她还惦记为小孙子牛儿娶杜鹃的事,指望这门亲呢,因此打圆场道:“他姑,算了,没了就没了。这东西吃多了也不好,待会就要吃饭了呢。”暗自用手推黄大娘。

又对杜鹃道:“杜鹃,你忙去。你奶奶也就是问问。”

杜鹃笑道:“我晓得奶奶就是问问。”

黄老爹早听见了,那愤怒丝毫不比老婆子少。

吃不吃的,他倒不在意,只是孙女当众这样对奶奶说话,俨然又是一个冯氏。不,比冯氏更厉害,因为凡是杜鹃姊妹说出来的话,都有情有理,叫老婆子无话可回、颜面无存。

大儿媳妇自己不出头,教孙女专门对付公婆。心好毒!

大儿子家已经不姓黄了,成冯家的了!

黄老爹其实比黄老实强不了多少,不但心实还愚顽不化。长辈尊严受到挑战,又没理由骂孙女,便瞪向大儿子,半响才恨声道:“你养得好闺女!”

黄老实被瞪得一脸莫名其妙,赔笑道:“闺女是懂事能干。村上人都夸呢!”

他也成功地把黄老爹气得要吐血。

大舅爷见这边桌上的碟子里还有些小炸,忙道:“这还有一些。拿过去吃吧。吵什么吵!”

小宝就把那碟子端了送过去了。

才安静下来,忽听黄雀儿惊叫道:“娘,娘。你怎么了?”一边努力用自己纤细的身子撑住冯氏。使劲搀着她往厨房拖。

杜鹃也急忙过来搀扶。心里懊悔不已,又气又怒。

奶奶的话她可以当耳旁风,可是娘不行——娘尽心尽力招待人,还当众被奶奶责怪小气不舍得。着实忍无可忍。

众人也都吓了一跳,急忙跟过来看。

只见冯氏脸色煞白,闭眼坐在一张小凳子上,靠在厨房墙上不动;黄雀儿在一旁扶着她,杜鹃在帮她揉太阳穴,黄鹂似乎吓坏了,把个食指咬在嘴里,要哭不敢哭的委屈模样。

黄大娘见闹得这样结果,越愧。越怒,就越恨!

外面,黄老实听见黄雀儿喊叫,慌忙就要过来看。

黄老爹一声断喝“老娘们的事,你跟着起什么哄?”

黄老实愣了下。忙道:“爹,雀她娘好像不好了。我去瞧瞧去。”

黄老爹怒道:“你这是咒她死呢?还不给我坐下!你娘在那,你大舅母和小舅母都在,还有你表嫂她们,这些人都不够伺候你媳妇的?就算她死了也能张罗过来了。你去顶个屁用!”

黄老实听了傻眼,讪讪坐下。

大舅爷表示关切,叫过小宝,吩咐道:“去,瞧瞧你大娘去。看怎么了,过来说一声。”

小宝忙答应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