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青正咬了一大口,扭头看到方域吓了一跳。她可不应该认识他啊,虽说见过一面,但他也不该记住啊,真能记住那这人的记性真是做大事的了。

谁知方域还就是往这边走……走到肉粽店了,“老板,切个粽子。”

秦青松了口气。

方域端着切好的粽子,拿着瓶可乐就往秦青这桌来,她眼睁睁看着他走过来,站在桌前客气的问:“我能坐下吧?”

“能,能。”

司雨寒和秦青赶紧把自己的东西腾腾,给方域让个地方出来。

方域坐下后,跟平常闲聊一样。

“你们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吧?”

“我有个亲戚家的表弟也在这里上学,我刚刚就是去看他的。”

“他今年二年级,出了点事,家里大人都挺担心的。”

“他父母年纪也大了,唉……”方域摇头叹气。

他一上来就大打感情牌,再加上刚才司雨寒两人是看到他和秦城站一块的,自然而然就知道他说的是秦城。想想最近班上对秦城的“压迫”,再想想人家的父母,司雨寒的愧疚就小小的冒头了。

虽然他现在渣了她的室友,但她室友自己也有责任,而且之前室友说的那番话还是说到司雨寒的心里的。要不是秦城现在又暴出劈四条腿的事,说不定班里的风向早转过来,又不是小学生,谁还有功夫一天到晚排挤别人啊。

而秦青就觉得这一切都太巧了,巧到让人怀疑的程度。她狐疑的目光在对上方域之后,瞬间暴红了脸。

方域温柔一笑,还是很客气:“对了,刚才我就看你有点眼熟,上次谢谢你帮忙啊。”说完把他的可乐推过来,“我没喝过,这个就当请你吧。”

等司雨寒和秦青匆匆吃完走的时候,他还招手:“以后我表弟还拜托你们多照顾一下啊。”

看着两个小姑娘受惊吓一样溜了,方域不由苦笑,自己这都三张了,跑来骗小姑娘,怪不得把人吓跑了。不过这粽子倒是意外的料多实在,他吃完盘里的之后,又打包了几份打算下午带到公司去搞“贿赂”。初来乍到,总要多多上贡啊。

司雨寒和秦青因为被“拜托”要照顾秦城,就开始在班里人议论秦城时尽量说些中立的话。他劈腿四条这个是没办法了,罪证确凿。但遇难那事真是不能怪秦城,慢慢的除了网上还有一些嘴硬偏激的人之外,班上倒是没有人再说了。可秦城还是独来独往,问男生那边,结果他们竟然说秦城前头的女友忠贞不二为他死了,他回来还一个人勾搭四个,简直是人民公敌。

……这就让人没话说了。

开学后,最重要的当然是补考和新课。

秦青还想多看看民俗方面的书,她没有选这方面的课,只好查一些公开的大课能进去听的准备混进去听,也在图书馆和资料库找一些书,打算扩充一下知识面。

因为她目前的这种情况,实在没什么可以咨询的地方。民间高人是有,可让她跑去找神婆道士,她又觉得太过头,只好自己先想办法。

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库里的东西很多,但大部分都比较杂,没有单纯研究这个的。秦青东拉一篇西拉一篇乱七八糟看了很多都不得要领,而且记录这些的书和资料,有的就纯粹是记录,不负责分析再给出一个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答案。

秦青看了很多民间故事,意外的是古代的很少,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前唐,但那都是古人转述转记的,更像神怪异志小说。现代人研究的,最早是清末和民国,近代也有,建国后竟然也有不少。

秦青觉得好奇心大增,等她去蹭课时,抓住讲课的教授提问。

教授是个地中海的老先生,名叫施无为。五十多岁,笑呵呵的,对学生很和气。秦青上课时看到有人没交作业他也不生气不骂人,就冲这么和气的教授,她都后悔没选他的课。

施教授:“哦,你想知道哪里能看到更多这种记录吗?我记得咱们学校的图书室应该有,你问那边的人,就说你要看的是本校的资料。”

秦青是蹭课的,不太确定图书馆那里的人会不会理她。可不等她说,施教授已经替她写了个条子,“拿这个去吧。”

秦青感动得不得了,这么替学生着想的教授真是太好了。

施教授笑着说:“有很多都是咱们学校以前的人去收集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外面都找不着,你看的时候爱惜点。”

秦青:“谢谢教授!是的教授!我一定好好爱惜!”忍不住鞠了个躬,转身跑了。

施教授看这女学生蹦蹦跳跳的走了,笑着摇了摇头。

作者有话要说:十点见

☆、代玉书

图书馆的实习生还没有资料馆的钥匙,秦青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去堵门才见到拿钥匙的人。那人接了条子才领秦青进资料馆,一边解释,“你们的学籍资料,老师们的档案都在这里头呢,不小心不行。”

秦青就说那我站外头等吧,那人又问她找什么书,秦青哪知道,就笼统的说找民俗学方面的,跟着报出了施教授的名字,那人就拿了两三本过来了,“这是你们施教授编的,有他主编的,有他附名的,拿去吧。”

三本书都很薄,加一块还没有秦青一本课本厚。封面也很“土”,就几个几何图形加字,怎么看都像是用word做出来的。

但书很新,新的像是从来没人翻过。

拿钥匙的那人似乎在这里干了许多年,说:“这书是学校自己编的,自己印的,都没书号,就学校内部用用。这一本是这次重印时加上去的。”他点点最上面那本《徐家屯民俗初考》。

秦青拿着书回了寝室。

《徐家屯民俗初考》的初版日期是最远的,1953年1月初版,再版是1993年。它的年纪是三本中最老的。秦青大概翻了翻,发现这本的资料是最详实的,因为它薄薄的一本上竟然全是民俗故事,有一千三百多篇,而这些故事在开头都有记录人,讲述人,年代、地点、人物全都是实名。写这本书的人一定在尽全力还原这些故事的本来面目。

而且这本书的主编、主笔大部分都是同一个人,他叫代玉书。只有再版编辑是施无为教授。

秦青对这本书的兴趣最浓,吃过饭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了它。

“一九二一年,我辗转来到了徐家屯,油坊的少掌柜看我是块材料,识字又会算数,算盘打得也好,就送我去徐家家学念书。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油坊帮忙,跟掌柜一家一起吃过早饭后,跟少掌柜的儿子和侄子一起往家学跑,到晚了先生要打手板的。”

“我算是徐家的长工,但少掌柜没要我的卖身契。在徐家油坊的日子,是我从生下来后过得最幸福的日子。当时,我是真心真意要卖身给油坊,可少掌柜笑着说让我不要急,等我站起来比油桶高了再卖也来得及。我知道他是哄我的,那油桶高约一丈五,比油坊里最高的长工还要高一个头呢。”

“少掌柜一家都是好人,后来他们还送我去县里读书。等建国后我再回去,油坊已经没了,少掌柜一家也四处离散。我辗转找到油坊的一位工人叫徐四,他媳妇徐四嫂还记得我,非要留我吃饭,那顿白面条是他们家特意为我做的,还滴了两滴香油。”

“徐家屯有四百年的历史,村里的牌坊最早还是洪武年间立的,村长要宣布什么事时,就把村里的老老少少叫到牌坊下去说。我想研究徐家屯的历史,让后人也能了解这个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小村庄。”

代玉书的自序娓娓道来,原来他对徐家屯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所以才去研究徐家屯的民俗。可能在他选择这个课题时,第一个想研究的就是徐家屯吧。

从自序上看,代玉书研究徐家屯前后一共八年,在这八年里,他亲自走遍了徐家顿的每一户人家,还潜心研究了徐家屯的县志。这可是个大工程,因为徐家屯在这四百年里,竟被迁移了四回。一会儿是东边的县官管他们,一会儿是西边的,再过几十年,又被归给南边的县了。

除了县志,还有徐家的族谱。代玉书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由徐家祖先的传说而来。

秦青看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等到施教授又上课了,她带着书和笔记第一时间跑去占位。

施教授竟然还记得她,下课后看她凑过来,笑眯眯的冲她招手:“去借书了吗?有什么问题没有?”

秦青摇摇头,“正在看《徐家屯民俗初考》这本,还没透,我想再找几本印证一下,现在还没有问题能问老师。”

施教授长长的哦了一声,似乎带着点惆怅,“这本啊……”他摇头说,“这本书……算是孤本,学校也没有研究这个的,徐家屯也早就没有了,74年就改成了县,村民也早就搬走了,牌坊倒是还留着一个要搞旅游。当年的研究资料也早就遗失了。这本,你看看就行了。”

秦青很惊讶,“可是教授,这本《初考》的作者写的非常认真,他的资料找的也很齐全啊!”怎么可能研究八年就写了这一本?而且很明显,代玉书作者写这一本只是个开头,他后面肯定还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印证,不说之后发展成一个学派吧,怎么着也不会就这一本。

施教授摇摇头,没多说什么,“你看看别的吧,别的我还能给你讲讲。”说完摆摆手就走了。

秦青失望的回去,司雨寒说:“可能作者早就去世了吧,要是他还活着,可能资料会多一点,他一走,这个就搁这儿了。很多都是这样,没有人接手,自然而然的就没了。”

这么说也对。

秦青叹气,“我就是觉得有点可惜,你是没看那书。”她从床头把书拿过来,“别看书薄,真是没有一句废话,一千三百五十七篇,全是他自己走访得来,前后八年啊。”

“以前做学问的人都认真。”司雨寒接过来,对那完全看不出诚意的封面叹了口气,翻开里面,见第一个故事写道:“1936年,笔。讲述人,徐二毛,男……”往后翻,都是这样的格式。“那时还没电脑,他全是听人说自己写下来的。”

司雨寒看着故事也入了迷,不得不说,代玉书的文笔相当引人入胜,但她看到晚上天黑后就死活不敢再看了,“看得我发毛啊!”

第一个故事,就是说徐二毛的小妈死后作祟的事。

徐二毛的爹有两个老婆,大老婆是徐二毛的亲娘,是八抬大轿抬进门的,拜过天地祖宗。二老婆,也就是小妈,在徐二毛小时候就上吊死了。徐二毛长大后猜小妈是他爹骗来的。

徐二毛的爹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常常几个月不回家。小妈进门时,听说还没柜子高。徐二毛的娘知道后追着他爹一直打到牌坊那里才被老人给劝回来了。他娘说,小妈是戏班里的,干活时爱唱曲儿,声音像鸟一样好听。

徐二毛的爹骗小妈能帮她找父母才把人骗回家,一年后,小妈发现受骗,因为她问遍村里的人才知道徐二毛的爹就是个普通的货郎,这辈子都没走到徐家屯二十里外,根本不可能带她回家,也不可能见过她父母,到过她家乡。然后小妈就上吊了。

之后,徐二毛的娘和爹都梦到过小妈,徐二毛自己不记得,但他娘说徐二毛小时候梦到过小妈站在井沿和门口招手叫徐二毛过去,后来他爹就把家里的井填了,他娘也叮嘱他不许自己一个人出门。

徐家请过神婆,神婆说这人死了啊,魂没走,还记得徐二毛的爹说要带她回家呢。徐二毛的爹只好带着牌位四处去打听,找戏班的人打听,看有没有人记得小妈家乡在哪里。最后徐二毛的爹再也没回来,徐二毛记得他娘离死前说,他爹是让小妈给带走了。

秦青觉得这故事里有些地方跟她有点像,比如徐家人梦到小妈。但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只有这一个讲述的故事,她就像站在宝山外却抓耳挠腮不得其门而入。

作者代玉书似乎也是想避免他的想法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他在记述时摒弃了一切主观的叙述,尽量还原为讲述人自己的角度。他没有一丁点的评论,也没有任何前因后果。

看着故事,秦青就忍不住去想:代玉书在写个故事时是怎么想的?他从讲述人徐二毛那里感受到了什么?徐二毛的邻居又是怎么说的呢?小妈的坟在哪里?徐二毛的父亲当年真的是因为这件事失踪的吗?凡此种种,像代玉书这么认真的人,肯定不会只听完一个故事就走人了,他肯定去追寻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了。

如果、如果这个人还在世,如果他是学校的教授,如果能听他的课,当面向他提问不知道会有多好!

大概就因为秦青这样的想法,这天晚上,她做了个梦。

梦里,她在课堂上,就是施教授的课堂。但窗帘没有拉起来,窗外是绿色的枫叶被微风吹的簌簌作响,初夏的阳光洒下来,枫叶绿得透明。

一位腆着肚子、穿着旧式西装背带裤的教授站在阳台前侃侃而谈,他很洋派的一手拇指勾着背带,白衬衣的袖子高高挽起,让秦青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他像是留过洋。

“我们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土壤。跟美国那种建国两百年没有历史的国家不同,我们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能外边一个小村庄都有几百年的历史。”

底下学生发出温和的轰笑声。

“你们可别笑,就我知道的那个徐家屯,他们村里就有洪武年牌坊,你们算算这都几百年了?说不定咱们学校食堂的水缸都有个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学生轰堂大笑,一个男生站起来喊:“代教授,您的钢笔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讲台上的教授挑起眉,一本正经的从衬衣口袋里拿出钢笔,认真的说:“它有五十年的历史了,是我在英国留学时,在一个小店里买到的旧货,只花了我一镑。”他把笔转了个圈,“第一个拥有它的人,在上面刻上了日期。”他把钢笔递给学生们传看,“我猜,它是个不受欢迎的生日礼物。”他俏皮的说。

钢笔也传到了秦青手里,这真奇怪。秦青看到笔杆上确实有刻字,是花体的。

K·J·L F·1910

早上醒来,秦青回忆了一下梦境中的情景,然后翻出枕边的那本《初考》,翻到第二序,二序是施教授写的,他就是简单写了一下代玉书的生平和出生年月。代玉书的生卒年是:1910-1963.

秦青猜了一下,她觉得那根钢笔应该是代玉书买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它本来就是个生日礼物,被第一个主人嫌弃,又被第二个主人珍惜。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见,大家晚安^^

第 9 章

代玉书教授的那根钢笔实在让人心折,充满了岁月加成的魅力。秦青忍不住在网上搜了几天,结果发现竟然是一根古董钢笔(放到今天它当然是古董),德国产,想买一根要做好倾家荡产的准备(当然是她的产),倒是有外型近似的西贝货,怎么看西贝货都没真货美。秦青想不知结婚时不要钻戒要古董钢笔行不行?

第二天晚上,她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入睡,果不其然又梦到了代教授,而且,这天代教授真的在讲徐二毛家的事。

“任何民间传说都有其生存的土壤,也就是说只有在人民有这个需求的时候,这个传说才有生根发芽的机会。”代教授今天穿了一个棕黑与鲜红格子的马夹,还带了个怀表,一根细细细的金链子挂在领带上。马夹果然能起到男士胸罩的作用,它把代教授衬托的格外挺拔,连肚子都显得小了。

“我们跳出小老婆索命这件事来看徐家父母的反应,你们看到什么?”

秦青在台下,心里立刻蹦出答案:心虚!

有学生回答完之后,代教授一拍手,“说对了。他们心里有鬼!我们再来看徐二毛的父母在小老婆这件事上都有什么对不起人家的地方。先说徐二毛的爹,他成年累月走街串巷,担个小扁担,带上各种各样的小杂货,赚一份辛苦钱。”

“他的日子苦吗?苦。他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百分之八十的人民的真实写照,他们辛辛苦苦,可能还赚不够糊口的钱,可能还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但他就没有追求了吗?他不期待美好生活了吗?住大屋、开大车,再养个漂亮的姨太太。”

教室里轰的笑起来。

代教授也笑,“像上海滩的阔少爷一样的日子,谁不羡慕呢?”

底下有学生喊:“我们不羡慕!”

代教授笑眯眯的,“你们是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感到寂寞,因为我们的路上有着无数与我们同行的人!”

讲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我们再回到徐二毛的父亲的生活里。他当然有追求,虽然住大屋开大车一时半刻不是那么好实现的,但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姨太太,却被他干成了。”

教室里一片唏嘘。

代教授的神色也显得更沉重,“他在城镇里游走,哎,碰上一个戏班子。戏班子好啊,来看戏的人多,拖家带口,大姑娘小媳妇。戏班子一开唱,那门口都是卖瓜子卖花生卖糖人的。徐二毛跟戏班子应该是一种共生关系,他很可能跟这个戏班子有着很长时间的合作,说不定有好几年。”

“我们这么假设:徐二毛早就认识这个戏班,可能也早就认识那个被他拐骗的女孩,对她被拐到戏班或被卖到戏班的事情了如指掌。早几年,他可能对这个女孩没什么兴趣,或许这个女孩还没长大,或许那时他还没有起这个坏心眼。可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他对这个女孩说了一番话:你还记得你家乡吗?我还记得你刚来时说的一口山东话。”

“女孩可能已经早就忘了家乡,对家乡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她在戏班子里是肯定没有好日子过的。戏班子买孩子,不是为了做善事,而是为了让戏班子能够开下去。所以他们会买来长相漂亮,身段漂亮的男孩女孩,从小就买来,然后带着孩子远走,远离家乡。天长日久,孩子不再记得父母,也不再记得家乡,连家乡话也不会说,他们就走不掉了。”

“女孩小时候要帮着干活,每天还要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戏班子里除了能上台唱的那些角儿之外,更多的连个角儿都混不上,红不起来,日子就更难过。所以有的戏班也会做些拉皮条的生意。”

“女孩的人生就是这样。她小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干活,每日挨打受累,也未必能填饱肚子。等她长大,等待她的可能就是出卖身体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下,她难免怀念起父母来,虽然她可能都未必记得。但她会把希望都寄托在父母身上,好像她仍是那个小女孩,只要找回家就能接续之前的人生。”

“这时徐二毛能轻易把她骗回去就不难想像了。”

“徐二毛真的打算帮她找父母吗?我看未必。”

代教授深沉的说。

“我们再来看徐二毛的娘。她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还有一个儿子。我们这么看,徐二毛的爹一年也回来不了几次,而他每次拿回来的钱真的够这一对母子开销吗?显然是不够的。徐二毛家是有地的,所以种地的是谁呢?只能是徐二毛的娘。她一整年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干活,结果丈夫领回来个娇滴滴只会唱曲的小老婆。”

代教授掐个兰花指,来了个漂亮的亮相,一手托腮,两脚错步,仰首望月!底下轰堂大笑。

“你们说,这大老婆能饶了徐二毛的爹吗?能饶了那小老婆吗?”

“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太多实据。徐家是个普通的农家,除了堂屋就是灶间,而徐二毛说从来没见过他小妈进堂屋,让我们假设一下这个女孩住在哪儿?”

秦青想:厨房?也就是住在灶间里?

一个男生举手说,“老师,是柴房!”

代教授好奇的指着他说,“你答!”

“想也知道啊,灶间有吃的啊!大老婆能让小老婆住在有米缸面缸,房梁上还吊着腊肉的地方吗?”男生一摊手,反问得理直气壮。

代教授笑道:“有道理。嗯,同学你知道的很多嘛。”

底下又笑,那男生被几人拍头摸脑袋,呼撸了一头乱毛。

“我们再看,徐二毛的娘都要下地干活,小老婆会不用吗?”

底下学生齐声答道:“不会!”

“所以——”代教授说,“在我们假设这个女孩不会挨打受欺负的前提下,她从戏班里跑出来,日子并没有变得更好。”他突然一顿,先问底下的学生:“有谁没干活农活的举手!”

稀稀拉拉有七八个人举了手,代教授遗憾的说:“那你们可能无法理解,我建议秋收时,你们跟同学回老家体验一下。干农活是非常、非常、非常辛苦的!”

“事实上,这个女孩的处境可能变得更糟了。因为在戏班里,她有很多很多同类;但在徐家屯,她是唯一的一个异类。”

“而团体里的异类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

走在学校的林荫路上,秦青有些沉默。

“怎么了?怎么没精打采的?”司雨寒问她。

“没什么。”秦青看了眼手里的书,觉得这门课实让人不能理解,“学校搞什么?这个课有意义吗?”

刚开学才两星期,有很多课都还不熟悉,秦青多数是到上课前才看课表找是什么课,结果就发现可能是因为这学期的课安排的比较多,课表分单双周,这周是双周,所以今天下午的课跟上周不一样!

坑死爹了。

秦青跟司雨寒说的时候她也不知道,“什么?不是去视听教室吗?”

不是。

这个课也很奇葩,教材是学校自己编的,名字很直观大气,就叫《杉誉历史》。

秦青的学校就叫杉誉大学,所以这个课是讲本校历史的。

………………………………

所以秦青还带了《徐家屯民俗初考》,打算到时可以干点别的也不浪费时间。

他们上课的地方在北校区,因为听说这门课是新开的,拿他们二年级来练练手,效果好的话再推行到全校,培养本校学生的荣誉心和归属感。

走进北校区,路上的人就变少了,因为这一片大部分改成了学生宿舍,没有教室,现在上课时间当然没人。

远远的看到施教授从一个楼里出来,秦青犹豫要不要去打招呼,一犹豫,施教授就走远了。

……教授的身体真硬朗,肯定没有关节炎。

“你看那个,就是那个上吊的教授的楼。”司雨寒突然戳戳她。

两人你看我,我看你,一好奇就跑过去了。

这楼是个二层小楼,绕着它走了一圈,秦青发现这个楼还挺特别的。不是指它一楼的窗户都封上了,而是在它背面的屋顶上,还有个突出的小屋檐,让人一眼就看出那里应该有个小阁楼。而在另一面,则好像墙面上有什么东西给扒掉了。整个楼看起来真的还是推倒重建比较好。

“可能也不好推。”出来后,她跟司雨寒聊怎么不推了那个废楼,司雨寒说,“它一边是路,另一边有个楼是紧贴着它建的,推这个楼可能会伤了那个楼吧。”

“……这楼盖的真奇葩。”秦青说了句。

在《杉誉历史》这门课上,开小差的人不要太多,秦青坐下前扫了一眼,发现一坐下就拿出手机的人不在少数,还有女生带手工来做,桌子上摆得琳琅满目,引起一阵阵可爱的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