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肃宗任命鱼朝恩为观军容使,把讨伐安庆绪的数十万大军交到他手里的这一刻起,邺城会战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十月,郭子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攻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大破燕军守将安太清,毙敌四千人,俘虏五百人。安太清带着残部撤至卫州(今河南卫辉市),郭子仪乘胜进军,将其包围。

安庆绪闻报,立刻与大将崔乾祐、田乾真共率七万大军来援。郭子仪命三千神箭手在营垒之内设伏,然后率部与安庆绪接战,随即佯装败退。安庆绪大喜,下令追击。郭子仪率部退入营垒时,燕军追兵紧随而至,埋伏的神箭手突然出现,瞬间箭如雨下。燕军慌忙后撤,郭子仪挥师反击,大破燕军,擒杀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进而一举克复卫州。

安庆绪一路向邺城逃窜,见唐军穷追不舍,便集结残部,在愁思冈(今河南安阳市西南)一带匆忙组织了一次反击,却再度被郭子仪击溃。燕军前后被杀三万人,被俘一千余人。安庆绪仓皇逃回邺城。二十几万唐军随即将其团团围困。

安庆绪知道这回是凶多吉少了。

现在天底下只有一个人能救他,那就是史思明。

安庆绪即刻遣使向史思明求救,并声称愿意把燕朝皇位让给他,只求他出兵援救。

接到安庆绪的求救信时,史思明笑了。

他发出的是冷笑。

不过,冷笑归冷笑,史思明还是及时出兵了。

邺城是范阳的屏障,要是邺城丢了,范阳就会暴露在唐军的眼皮底下,所以史思明必须援救邺城。

当然,史思明要救的只是邺城,不包括安庆绪。

史思明亲率十三万大军南下,命前锋将领李归仁领步骑一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接着又在这一年十二月从唐军手里夺取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然后就在魏州城里按兵不动了。

前锋李归仁所驻的滏阳距邺城仅仅六十里,可他得到的命令却是:只准摇旗呐喊,不准轻举妄动。

史思明的态度明摆着——等安庆绪和唐军鹬蚌相争,斗得两败俱伤,他再后发制人,坐收渔翁之利!

【邺城之战】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忽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魏州筑坛祭天,自立为“大圣燕王”。

史思明是什么意思?他为何早不称王晚不称王,偏偏在唐军与安庆绪激战正酣的这个节骨眼上称王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安庆绪马上就要完蛋了,燕朝也必然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史思明在此时称王,就等于是向燕朝的文武百官宣布——从今往后,我就是燕朝新的政治权威,我就是你们的老大!

说白了,史思明是在为称帝作铺垫。

自从史思明挥师南下的那一刻起,李光弼就有了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此后史思明进抵魏州却按兵不动,摆明了就是在坐山观虎斗,李光弼就更是如坐针毡。他担心的是:如果唐军久攻邺城不下,史思明趁唐军师老兵疲发起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光弼随即向鱼朝恩提议,分兵北上进逼史思明,就算不能取胜,与之相持,也足以解除唐军腹背受敌的危险。

可鱼朝恩却断然拒绝。

他当然要拒绝。一个堂堂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岂能让麾下的一个节度使指手画脚?更何况,在鱼朝恩看来,唐军拥有数十万之众(除了刚开始的二十多万,随后又有大量兵马陆续前来),攻克邺城根本不在话下,因此没必要如此忌惮史思明。等到拿下邺城,再集中兵力挥师北上,定能将史思明一举击溃!

然而,鱼朝恩太自信了。

邺城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打。

从乾元元年十月到次年二月,数十万大军将邺城团团围困、日夜猛攻,可耗时将近半年,就是拿不下这块弹丸之地。

唐军久攻不克,最后只好采取水攻之策,在漳水(流经邺城北)上筑了两道堤坝,挖了三条壕沟,硬是把汹涌的河水灌进了邺城。

顷刻之间,邺城“井泉皆溢”,成了一片水乡泽国。燕军官兵就在水上搭建木屋。围城日久,粮食逐渐耗尽,城里的人就吃老鼠。鼠肉行情立刻暴涨,一只鼠卖到四千钱。实在连老鼠都吃光了,人们就抠墙上的泥土,把原来筑墙时羼杂进去的麦壳淘洗出来,再从马粪中淘取尚未嚼烂的纤维,就这样混起来吃。

最后的时刻,原本离心离德的燕军官兵竟然表现出了惊人的顽强,这一点实在大大出乎唐军的意料。当然,也有很多人想要投降唐军,可城里城外到处都是大水,让他们根本就出不了城。

乾元二年二月末,史思明终于出手了。

通过将近半年的冷眼旁观,史思明已经彻底摸清了唐军的底细。他知道,唐军的兵力虽然庞大,但是号令不一,进退无据,基本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之所以如此,皆因其统帅是一个宦官——一个自负而愚蠢的军事盲。

一想到李唐天子居然把这么多唐军精锐交到一个宦官手上,史思明就忍不住想对李亨说声“谢谢”。要不是李亨走出这步臭棋,把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可怕的对手置于一个军事盲的指挥下,史思明又怎么有机会战胜他们呢?

对于一心准备称帝的史思明来说,李亨的这个错误决策无疑帮了他一个大忙。

史思明亲率大军从魏州出发,命各将领进至邺城五十里处扎营,每营分发三百面战鼓,日夜擂动,虚张声势。随后,史思明又命每营遴选精锐骑兵各五百人,到唐军大营附近打游击。若唐军不备,他们就劫掠骚扰;唐军一出动,他们就四散逃跑,各回本营。如果唐军白天防备,他们就晚上偷袭;要是唐军晚上防备,他们就白天偷袭。总之,这些游击队严格贯彻史思明提出的“敌疲我扰,敌进我退”的战术思想,把唐军搞得疲于奔命,苦不堪言。那些日子,唐军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官兵、牛马或辎重遭到劫掠,很多小兵甚至只是出去砍个柴、割个草,也会被燕军的游击队员悄无声息地抹了脖子。

除了对唐军日夜进行骚扰之外,史思明还有更损的一招。

那就是劫粮。

当时,由于李唐朝廷几乎倾尽全力在攻打邺城,陆续前来邺城集结的唐军最后竟然多达六十万,所以这六十万人的粮饷补给就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从江、淮(华东)和并、汾(山西)等地,天天都会有大量的车队和船队络绎不绝地往邺城运送粮食。史思明就让他的游击队化装成唐军,四处拦截唐军的运粮队,以速度缓慢、延误时日为名,将负责押运的官兵和民夫全部砍杀,然后把那些粮食付之一炬。

对于这些神出鬼没,来去无踪的燕军游击队,唐军伤透了脑筋,却又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全都穿着唐军军装,就算大摇大摆地从唐军面前走过,也没人能认出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唐军粮草不继,军心大为涣散。

到了这一年三月,史思明感到时机成熟,遂亲率大军进抵邺城城下,摆出与唐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三月六日,唐军与史思明在邺城外展开了决战。

唐军步骑六十万全部出动,在安阳河(流经邺城北)北岸布阵,史思明仅率精锐骑兵五万迎战。唐军望见燕军兵少,以为不是史思明的主力,顿生轻敌之心。

史思明率先发起进攻,唐军的李光弼、王思礼、鲁炅等人率部接战。一开始,双方不分胜负,伤亡大致相等。不久,鲁炅被流箭射伤,仓皇率部后撤。郭子仪的朔方军刚好在他身后,一下子被冲乱了阵脚。

就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变得一片漆黑。紧接着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刹那间天昏地暗,咫尺莫辨。见此情景,所有人全都吓坏了,于是不约而同地掉头而逃——唐军向南逃,燕军向北逃,一个个奔跑如飞,只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

双方都只顾着逃命,铠甲、武器和辎重被扔得到处都是。燕军规模小,损失自然也较小;而唐军则遭受了巨大损失——“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资治通鉴》卷二二一)

九大节度使中,只有郭子仪还保持着相对冷静。他担心史思明稳住阵脚后,会趁势南下进攻洛阳,于是率部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以确保洛阳无虞。其他的八个节度使,也只有李光弼部和王思礼部在撤回本道的时候秩序井然,既没有骚扰地方,也没有出现逃兵。剩下的各道兵马,建制全都丧失,军纪更是荡然无存。逃兵们所过之处,大肆抢劫百姓钱粮,地方官吏丝毫不敢制止。沿途州县经受了十几天的严重骚乱,等到数十万乱兵们过后,才算消停了下来。

洛阳的官吏和百姓听说六十万官军顷刻间星流云散,吓得魂都没了,于是纷纷出逃,躲进了附近的山区。东京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官员逃得更远,一口气逃到了襄州(今湖北襄樊市)、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等地。

这场讨伐安庆绪的邺城之战,就这样以必胜的姿态高调开局,却以六十万人的大溃逃黯然收场。

虽然唐军不是败在史思明手上,但此次惨败无疑在客观上助成了史思明的强势崛起。

史思明退至沙河(今河北沙河市北),得知唐军已全部南逃,遂集合部队回到邺城,在城南扎营。他既没有进城去见安庆绪,也不向南追击唐军,而是天天在营中饮酒作乐,犒赏三军,要看安庆绪作何反应。

准确地说,史思明是想看看安庆绪如何兑现“让位”的诺言。

唐军走后,安庆绪命人搜罗了唐军遗弃的六七万石粮食,然后紧闭城门,一声不响,仿佛根本没有意识到史思明的存在。

安庆绪如此冷落史思明,令邺城的大多数文武官员相当不满。高尚、张通儒等人就对安庆绪说:“史王远道而来,解除了邺城之围,臣等理应出城迎谢,不该避而不见。”

安庆绪知道,从他死乞白赖地求史思明来救命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关键倒不在于那个出让皇位的许诺。因为诺言从来都是很不靠谱的东西,天底下自食其言、出尔反尔的人多了去了,何止我安庆绪一个?

问题在于——胆敢食言的人必须有实力做后盾。

说白了,安庆绪之所以出现权力危机,归根结底就是他的实力跟史思明差得太远。没有实力做依托,不管你有没有许下出让皇位的诺言,结果都是一样的。如今,高尚、张通儒等人之所以帮史思明说话,并不是因为他们平时做人都很高尚,认为既然许诺就不能食言,而是因为他们看出了史思明的实力,所以一心想要改换门庭、另投明主了。

其实安庆绪比谁都清楚,请史思明来解围纯粹是引虎驱狼之计,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从他逃到邺城的那一天起,他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挨一天算一天了。现在的处境也是一样,明知道这么拖下去不是办法,他也只能拖一天算一天。

事已至此,安庆绪只能有气无力地对高、张二人说:“随便,你们想去就去吧。”

史思明见到高尚和张通儒后,立刻痛哭流涕,大倒苦水,作出一副忠心救主却遭人猜忌的冤枉状,然后送给二人一笔厚礼,恭恭敬敬地送他们回城。

实际上到了这一步,燕朝的人心基本上已尽归史思明了。三天后,史思明又秘密约见了安庆绪的心腹安太清,命他想办法诱安庆绪出城。

安太清随即回城大造舆论。最后,在文武百官的同声谴责、甚至是软硬兼施之下,安庆绪不得不命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向他俯首称臣。不过,安庆绪还是不打算出城。他让安太清转告史思明,请他“解甲入城”,说自己将亲自“奉上玺绶”。

解甲入城,亲奉玺绶?

听到这样的话,史思明在心里发出了一串冷笑。我要是真的解甲入城,恐怕还没见到皇帝玺绶,就先见到刀斧手了吧?

史思明很快就给安庆绪回了一封信,说:“愿为兄弟之国,更作藩篱之援。鼎足而立,犹或庶几;北面之礼,固不敢受。”(《资治通鉴》卷二二一)然后把称臣表一同送还给了安庆绪。

史思明这段话的意思是:你我今后就做兄弟之国吧,一有情况就互相支援。大家鼎足而立就好了,至于面北称臣之事,我绝不敢接受。

看见史思明的回信后,安庆绪生出了一丝侥幸心理。他觉得史思明这番话说得蛮真诚的,应该不是什么圈套,于是又惊又喜地要求与史思明见面,并请求双方歃血为盟。

史思明随即向安庆绪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数日后,安庆绪仅率三百名亲兵,高高兴兴地进入了史军大营。史思明命那三百人全留在大帐外等候,然后亲切地领着安庆绪进了大帐。

一进入帐中,安庆绪就向史思明纳头便拜:“臣无能,弃失两都,久陷重围,没想到大王能念在太上皇的旧情,千里迢迢赶来救援,让臣死而复生,臣摩顶放踵,无以报德!”

安庆绪觉得,既然自己的性命和皇位都保住了,那不妨把身段放低一点,拍拍史思明的马屁,自己身上也不会掉块肉。再者说,把史思明哄高兴了,日后邺城再有危急,定能再次得到“兄弟之国”的“藩篱之援”。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安庆绪的幻想。

当他跪在地上声情并茂地拍完马屁后,头上突然响起史思明震耳欲聋的怒喝:“弃失两都,亦何足言!尔为人子,杀父夺其位,天地所不容!吾为太上皇讨贼,岂受尔佞媚乎?”(《资治通鉴》卷二二一)

安庆绪绝望地抬起头来,看见史思明的怒容后面分明是一张得意而狰狞的笑脸。

姜还是老的辣。

安庆绪最终还是玩不过史思明。

当天,史思明就把安庆绪和他的四个弟弟,连同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人全部斩杀,同时把张通儒、安太清、李庭望等人收入了麾下,分别授予了他们新的官职。

高尚与张通儒长久以来的明争暗斗,至此也算有了一个了局。

随后,史思明率军进入邺城,打开府库犒赏将士,紧接着派人分赴各地,顺理成章地接收了安庆绪辖下的各个州县及其部众。史思明本欲乘胜南下,进攻洛阳,但转念一想,自己刚刚夺取大权,根基未稳,于是留下他的儿子史朝义镇守邺城,自己率部返回范阳。

乾元二年四月中旬,史思明在范阳自立为大燕皇帝,改元顺天;立其妻辛氏为皇后,立其子史朝义为怀王,任命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大将军,改范阳为燕京。

史思明称帝的消息传至长安,肃宗李亨顿时感到了一阵剧烈的眩晕。本以为天下指日可定,岂料转瞬间风云再起,一切又都脱离了他的掌控。

李亨百思不得其解:这场该死的叛乱为何就像春天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呢?安禄山后面是安庆绪,安庆绪后面是史思明,天知道这个史思明背后,还会有多少人想称王称帝?天知道这种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的日子,要到哪一天才是个头…

【李光弼的手段】

邺城惨败无疑给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的唐帝国再度造成了重创。

帝国要再花几年时间,才能集结这么多兵马,筹集这么多钱粮,打这么一场大规模的平叛战役?

没有人知道答案。

不是不会算这笔账,而是不敢算。

很显然,这场始料未及的失败令肃宗李亨至为心痛,也让朝野上下失望已极。所以,肯定要有人来担这个责任。

当然了,观军容使鱼朝恩是不会担这个责任的。他想都没想就把黑锅扣在了郭子仪头上。鱼朝恩很早就在嫉妒郭子仪的军功,看他很不顺眼,这回刚好抓他当替罪羊。

鱼朝恩回京之后,就日夜不停地在李亨耳边唠叨,说两军刚刚交战,他就亲眼看见郭子仪率先逃跑了,若不追究郭子仪的责任,无以正朝廷纲纪。

郭子仪没有辩驳,他愿意背这个黑锅。

原因很简单,鱼朝恩是天子跟前的红人,若得胜还朝,功劳自然归他;如今战败,责任也自然是九大节度使的。而郭子仪身为九大节度使之首,他不背这个黑锅,还有谁能背,还有谁肯背?

乾元二年七月,肃宗把郭子仪从洛阳前线召回长安,让李光弼取代他的朔方节度使之职,并表示要让李光弼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很敏感也很谨慎地提议,还是派一个亲王来当元帅,自己当副职就可以了。肃宗听了很满意,随即任命赵王李係(李亨次子)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元帅。

郭子仪就这样被解除了所有职务。他离京的那一天,朔方将士们涕泣不已,纷纷拦在道上不让他走。郭子仪强忍眼泪,对他们说:“我今天是要替一个离京的朋友饯行,暂时还不走。”将士们信以为真,让开了一条路。郭子仪立刻挥鞭,头也不回地疾驰而去。

郭子仪走后,其兵权全部转移到了李光弼手上。

也就是说,此时的李光弼已经成了帝国的王牌部队——朔方军的一把手。

不过,兵权固然可以在一两日内移交,可朔方将士的军心却没那么容易移交。

李光弼深知,郭子仪这些年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且宽仁待众,深受朔方将士拥戴,如今因邺城之败而背了黑锅,又被自己一朝取代,朔方将士必然不服。虽然朝廷授予了自己朔方节度使之职,但这并不等于他会自动获得将士们的拥戴。换句话说,要想当朔方军的老大,不仅要凭朝廷的一纸任命状,更要凭自己的本事和手段!

为了防范朔方将士在他进驻洛阳接管军队时耍什么花样,李光弼不敢在白天公开进城,而是满怀警惕地带着五百河东骑兵,在某个深夜悄悄进入了洛阳。

李光弼赴任后,立刻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接连颁布了一道道严厉的军令。数日之间,洛阳守军的军容涣然大变,无论是士卒的精神面貌,还是营垒的布局结构,甚至连旗帜插在什么地方,都鲜明地刻上了李光弼的烙印。

郭子仪治军向来以宽仁著称,而李光弼治军则以严整见长。现在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光弼更是要处处表现出与郭子仪的不同。

如此一来,将士们自然是越发怀念郭子仪,也越发排斥李光弼了。

就是这种普遍的排斥情绪,差点激起了一场兵变。

当时,朔方军的左厢兵马使张用济驻守在河阳,李光弼传檄让他到洛阳晋见。张用济本来就对李光弼心存抵触,后来听说他到洛阳赴任时还玩了一下手段,顿时大发牢骚:“朔方军又不是叛军,李光弼居然乘夜而入,为何疑心到这种地步?”

现在,李光弼忽然召他晋见,张用济自然是满腹狐疑。

他怀疑,李光弼很可能听说了他那些牢骚怪话,所以就想拿他开刀,杀一儆百。

思虑及此,张用济决定抗命。他马上召集众将领,打算组织一支精锐部队突入洛阳,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

张用济是火爆性子,说干就干。突击队很快就集结完毕,人人全副武装,刀剑出鞘。眼看一场兵变就要爆发,时任朔方都知兵马使的仆固怀恩阻止了张用济。他说:“邺城兵败,郭公确实负有一定责任,所以朝廷才罢其兵权。今日你若是驱逐了李光弼,强行迎回郭公,就是抗拒朝廷,就是谋反!”

同时,另一个大将也力劝张用济:“你发动兵变迎请郭公,朝廷必然怀疑是郭公在幕后指使,你这么干,等于是害他家破人亡!试问张君,郭公一家百口哪里对不住你了,你要置他们于死地?”

张用济闻言,顿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只好悻悻作罢。

这场兵变虽然没有爆发,但是张用济闹出这么大动静,李光弼当然不会不知道。

数日后,李光弼带着数千骑兵,以巡视防务为名离开洛阳,沿着黄河走到了汜水(今河南荥阳市西北),等着看张用济作何反应。张用济知道自己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只好硬着头皮前往行营叩见。李光弼二话不说,当即以违抗军令为由,命人将张用济推出辕门斩首。

张用济没有及时前往洛阳晋见,自然是违反了军令,但无论如何罪不至死,了不起也就是打几十军棍而已。现在,李光弼之所以如此小题大做,对张用济痛下杀手,目的就是要杀戮立威,以此震慑三军。

这就是李光弼的手段。

有道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意气用事的张用济很不幸地当了这根出头的椽子。

张用济前脚刚被推出辕门斩首,仆固怀恩后脚也进了李光弼的行营。作为朔方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当然也要来拜见这位新老大。

李光弼面无表情地请仆固怀恩入座。两人还没说上几句话,李光弼的卫兵就一脸惊惶地入内禀报,说有五百个胡人骑兵直闯大营,现在已经到了大帐门口了。

李光弼顿然变色。

不用想也知道,这些人是仆固怀恩的手下。

仆固怀恩不动声色地瞥了李光弼一眼,赶紧起身来到门口,指着那些骑兵厉声斥责:“我一再告诉你们不要来,为什么偏偏还来?”

李光弼明白了,这是仆固怀恩和他手下人设计好的一出戏,目的是对他进行武力威慑,以防他大开杀戒,把仆固怀恩变成第二个张用济。

李光弼面带笑容地拍了拍仆固怀恩的肩膀,说:“士卒跟随主将,这是人之常情嘛,何必怪罪他们呢!”说完即刻命人搬出酒肉,设宴款待仆固怀恩一行。

那五百胡骑大为意外,一时颇有些受宠若惊之感。

就这样,李光弼并没有花多大力气,也没有花多长时间,就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收揽了朔方将士的心。尽管还有不少人打心眼里不服他,但至少在表面上,他们不得不接受李光弼指挥和调遣,从此再也没人敢随便违抗他的军令。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经过六个月的养精蓄锐之后,史思明终于点燃了南征的战火。

史思明命少子史朝清镇守范阳,然后兵分四路:一路由将军令狐彰从黎阳(今河南浚县)出发,进攻滑州(今河南滑县);他本人亲率一路出濮阳(今河南濮阳市),史朝义率一路出白皋(今河南滑县北),周挚率一路出胡良(今河南浚县东),分别渡过黄河,从三个方向围攻汴州(今河南开封)。

十几万范阳铁骑掀起漫天黄尘,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汹涌南下。

一切就跟四年前的那一幕如出一辙。

唯一的区别只是——当初的主角是安禄山,如今的主角是史思明。

此时,李光弼正在黄河南岸巡察防务,得到燕军大举南下的战报后,立即赶赴汴州,对驻守汴州的守将许叔冀说:“你只要坚守十五天,我一定发兵来救。”

这个许叔冀,就是当初龟缩在江淮拒不援救睢阳的那个家伙。别说坚持十五天,就算让他坚持三天恐怕都办不到。当然,许叔冀是不敢对李光弼这么说的。他当场猛拍胸脯,对李光弼赌咒发誓,说自己无论如何也要与城池共存亡。

但是,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史思明大军一到,这个缩头乌龟很快就败了,旋即毫不犹豫地举城而降。史思明马上任命许叔冀为中书令,命他仍旧镇守汴州,随即乘胜西进,兵锋直指郑州和洛阳。

李光弼意识到洛阳无险可守,便与东京留守韦陟商议说:“史思明乘胜而来,兵锋甚锐,我军利于坚守,不利于速战,洛阳易攻难守,韦公有何良策?”

韦陟听出来了,李光弼的意思是想暂时放弃东京,只是身为军队统帅,这种话不方便说,只能由他这个东京留守来说。尽管韦陟很不情愿放弃洛阳,可他也很清楚,从战略上来讲,李光弼的想法是正确的。

韦陟随后提议,大军撤出东京,分一部驻守陕郡,主力则退入潼关固守。

李光弼听完后淡淡一笑,摆摆手说:“暂时撤退肯定是必要的,但也不能退得太深。倘若无故弃守五百里地,敌人的气焰势必更加嚣张。而今之计,不如退守河阳,跟北方的泽潞战区遥相呼应,形势有利则主动进攻,形势不利则依险固守,让史思明不能向西前进半步。韦公啊,要论政治上的事情,我不如你;可在军事方面,你不如我啊。”

其实,李光弼这话未免太谦虚了。

他这个“撤离东京、退守河阳”的战略,恰恰是把军事和政治两方面都兼顾到了。我们都还记得,当初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所以掉了脑袋,就是因为只单纯考虑军事,从洛阳一下子退到潼关,“无故弃守五百里”,丝毫没有顾及到这么做在政治上犯下了多么严重的错误。假如李光弼没有汲取前车之鉴,势必重蹈高、封二人的覆辙。

李光弼说完后,韦陟没有反驳,但另一个将领却提出了质疑:“洛阳是帝京,岂能如此轻易就放弃了?”

李光弼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他一眼,说:“若要守洛阳,则汜水、崿岭(今河南登封县南)、龙门(今河南洛阳市南)等要害之处皆应派重兵布防,你身为将军,你倒是说说看,依目前的形势该怎么守?”

那人眨巴了半天眼睛,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光弼随即发布军令,命韦陟带着东京的所有文武官员及其家眷,即刻西行入关;命河南尹李若幽负责疏散百姓,出城避难;最后,李光弼又命将士把城中所有的重要物资全部运往河阳。

李光弼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洛阳变成一座空城。

洛阳军民有条不紊地撤离时,李光弼亲率五百名骑兵殿后。当时,史思明的前锋已经逼近洛阳东门的石桥。将士们请示李光弼该走北门还是走石桥,李光弼神色自若地说:石桥。

当天夜里,李光弼命全军燃起火把,保持着威严整肃的军容,缓缓向河阳方向行进。燕军的前锋部队在后面紧追不舍,却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不敢迫近。最后,燕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军渡过黄河,从容进入河阳。

这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东京洛阳。

然而,他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史思明也知道洛阳无险可守,便在白马寺附近扎营驻守,并在黄河南岸修筑了一座月城(半圆形的堡垒),与李光弼对峙。

冤家路窄。

这两个老对手又见面了。

史思明来势汹汹,志在必得,一心想速战速决。

而李光弼则气定神闲,坚守不出,准备跟史思明打一场持久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说实话,对于李光弼这个老对手,史思明还是心存忌惮的。他打了大半辈子仗,佩服的人不多,畏惧的人更少,而让他又恨又怕的,也许就只有李光弼一个了。

不过,李光弼也不是没有弱点。

相对于擅长野战的史思明而言,李光弼更善于守城,野战方面并不占优势。在史思明看来,只要能把李光弼诱出城外决战,自己就有很大的把握取胜。所以,他并不急于攻城,而是派人天天到河阳城下骂阵。

当时,史思明麾下有个叫刘龙仙的将领。此人自恃骁勇,特别嚣张,常常单人独骑在河阳城外叫骂,把李光弼的十八代祖宗挨个问候了一遍,而且骂人时还摆出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姿势——把一条腿翘到了马脖子上,另外那条腿还一晃一晃的,一脸欠抽的表情。

刘龙仙的挑衅很快就把唐军将士给惹毛了,可李光弼却不愠不怒,对此视若无睹,置若罔闻。

当然,李光弼不生气,不等于他对刘龙仙没有办法。

一连几天,李光弼只是冷冷地站在城头上欣赏刘龙仙的表演。直到身边将士都快忍不住了,李光弼才忽然开口,问左右说:“谁能干掉这小子?”仆固怀恩马上请战。李光弼说:“杀鸡焉用牛刀!这不是大将该干的事。”左右随即推荐了一个叫白孝德的偏将。片刻后,白孝德奉命前来,坚决要求出战。

李光弼问:“你要多少人?”

白孝德答:“在下一人足矣。”

李光弼很赞赏他的勇气,可还是坚持让他带兵出战。白孝德略为沉吟,说:“那我就带五十个骑兵做后援吧;另外,请大军擂鼓呐喊,为我助威。”

李光弼拍拍他的后背,亲自送他出城。

白孝德手提长矛,策马从浅水处涉河而过。他刚走到一半,城楼上的仆固怀恩就对李光弼说:“白孝德赢定了。”李光弼说:“还没交手,你怎么知道?”仆固怀恩说:“看他跨马揽辔时气定神闲的样子,就知道他已成竹在胸了。”

刘龙仙望见河阳城中慢条斯理地走出一骑,压根没放在眼里。等到白孝德靠近,刘龙仙正准备拍马迎战,却见白孝德向他摇手示意,好像不是要来过招的。刘龙仙满腹狐疑,只好停在原地。白孝德继续走,一直走到离刘龙仙大概十步远的地方,才勒住缰绳,开口跟刘龙仙说话。

刘龙仙耐着性子听了几句,还是没搞明白他想干什么,索性扯开嗓子接着骂。白孝德沉默良久,突然圆睁双目,厉声喝问:“叛贼,你可识得我?”

“你是谁?”

“我,白孝德也。”

“嘿嘿,”刘龙仙冷笑,“白孝德是哪里来的猪狗?”

白孝德大喝一声,手中长矛飞动,身下坐骑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向刘龙仙。见白孝德动手,河阳城上立刻响起震天战鼓,早已等在城门后的五十骑也紧跟着飞驰而出。刘龙仙大惊失色,想射箭也来不及了,只好掉转马头,企图绕过河堤逃跑。

可是,他已经逃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