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靠在窗下的窄榻上,嘴角噙着点若有若无的笑,听内监回报完毕,便对旁边的人道:“你说,德妃叫人送信回母家,是想做什么呢?”

“奴婢不知。”榻边的小杌子上坐着的,赫然是跟去了围场服侍皇帝的李菡。此刻她穿着宫女的服饰,一只右手上却缠着白布,并用布带吊在胸前。

“你不知?”皇帝呵呵笑了两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朕赦你无罪就是。”

“奴婢委实不知。”李菡欠了欠身,“据奴婢想,德妃娘娘若是担忧陛下伤重,也无非就是打发人回母家问问,如今该如何是好罢。”

皇帝似笑非笑地挑了挑眉头:“哦?居然不是意图立刻逼宫,让朕立齐王为太子吗?”

李菡神色不动:“其实奴婢很想说这话,但德妃娘娘得陛下宠爱二十余年,即以夫妻之情而言,也不会在此时此刻有这般大逆的念头。但——”

“说下去。”皇帝越与李菡相处,就越觉得这女子有趣,老实说,他后宫的这许多嫔妃之中,还没有一个能如李菡这般有趣的——说话丝毫不加掩饰,往往却又有出人意料之语,若以“直言”而论,倒是极有乃父之风。

“德妃娘娘与陛下有情,茂乡侯府却未必。”德妃这时候想不到逼宫立储,但茂乡侯府会不会想到,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皇帝脸上淡淡的笑容消失了。他原本以为李菡会对德妃落井下石的时候,李菡却说的是好话,可是好话之后,就是对茂乡侯府冷酷的判定。且这判定因对德妃的“宽容”而格外合情合理,更令人对茂乡侯府不得不起防范之心。

“德妃与朕有情,那朕于茂乡侯府便是有恩,德妃不思大逆,茂乡侯府为何要谋逆呢?”

“陛下,恩与情不同。”李菡又欠了欠身,侃侃而谈,“能与德妃娘娘有情者,只陛下一人;而能对茂乡侯府加恩者,却并非只限于陛下。”甚至,倘若齐王继位,对茂乡侯府的加恩还可以比如今更重,“至少,陆将军亦可得爵。”陆镇是陆家二房,虽然他是茂乡侯府最出息的子孙,可爵位却没他的份。

皇帝沉默片刻,轻轻笑了一声:“原来你在这里等着陆家呢。”

“奴婢只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罢了。”李菡面不改色地坐着,连角落里侍立的内监都不由得要赞一声大胆了。

“那依你看来,此次围场之事,究竟是谁做的?”

“这,奴婢就实不敢妄言了。”

皇帝一挑眉毛:“方才不是还说得很大胆?”

“那不过是涉及陛下的臣子,可如今却是涉及陛下的龙子,若奴婢言语失当,使陛下错诛臣子,其罪尚小;若使陛下错诛龙子,则奴婢百死莫赎。”

“呵呵——”皇帝没什么意义地笑了一声,“朕要听,你答就是。至于是对是错,朕自有决断。”

李菡欠身:“奴婢遵命。依奴婢看,两位殿下都有嫌疑。”

“都有嫌疑?怎么你连晋王也怀疑吗?晋王妃可是救驾有功。”

“正因救驾有功,才令人疑心,为何当时猛虎出现,晋王夫妇恰好在陛下身边。”李菡垂着眼睛,仿佛没看见旁边内监惊骇的神色,仍旧不紧不慢地说下去,“何况,如今重伤的是王妃,而并非晋王。”

“如此说来,这些猛虎是晋王所为了?”皇帝仿佛很是赞同地点点头,“那暗箭呢?”

“倘若猛虎是晋王殿下所放,那就不会再出现一支暗箭了。”李菡低头看了看自己吊在胸前的右手,“晋王殿下是要救驾之功,并不是要置陛下于死地。”

皇帝也看了看她的手。当时那一支暗箭射来,侍卫们都在一拥而上杀虎,皇帝身边的人反而少了,以至于暗箭到了眼前,无人能够相救。是李菡及时伸手,挡在了皇帝胸前,那支箭先射穿了她的手,然后射中了皇帝的胸口。虽然李菡只是仓促之中伸手,但毕竟将箭的来势减缓,以至于虽然射入皇帝体内,却不曾致命。但倘若没有李菡,这一箭射来,皇帝即使不死也会重伤昏迷,这才是他假称病于行宫,却私下里回了京城的缘故。

“那么暗箭与猛虎是两回事了?”是两个儿子都有动作?

李菡踌躇片刻,终于说道:“陛下身边有侍卫卫护,若仅仅只有一支暗箭,如何能伤到陛下?”行刺皇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若是当时侍卫们不因为那两只猛虎乱了手脚,皇帝怎么会被射中?

皇帝的眼神微微一冷。一支暗箭不足以成事,因此那猛虎必然是行刺计划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猛虎与暗箭,根本就是出自一人之手。既然暗箭不可能是晋王所放,那么猛虎也就不是晋王的手笔,所以说——晋王夫妇乃是真心救驾,而行刺之人,与晋王无关。

李菡并没有偏袒晋王,为晋王开脱,她甚至点出了救驾之事晋王大有自导自演的嫌疑;然而她后头的话,却完全将晋王的嫌疑洗清了。

“果然不愧是御史之女。”皇帝缓缓吐出一口气,“上士杀人执笔端,中士杀人用舌端,下士杀人怀石盘。你父亲是上士,教出个女儿来亦是中士,了不得!”

李菡却微微扬起了头:“陛下,奴婢自认可算上士。国家律法于谋逆有律例在,绝非奴婢口舌挑拨可逞。”

“难道你不是意指齐王行刺于朕吗?”

李菡摇摇头:“奴婢觉得,此时行刺陛下,于齐王似乎也并无好处。”

“哦?”皇帝这下真有几分诧异了,“你说齐王也不是行刺之人?”难道李檀之女竟当真能完全不偏不倚,甚至不计较自己父亲就是因弹劾齐王外家而死?

“陆家是陆家,齐王殿下是齐王殿下。”李菡对皇帝的疑惑只是报以淡淡一笑,“至少如今,齐王殿下与陆家尚并未是一体。”

皇帝的眉梢微微一跳。如今尚未是一体,那以后呢?假如齐王想要夺嫡甚至不惜逼宫,那时候他与陆家是不是就结为一体了呢?

“齐王殿下得陛下宠爱,即使茂乡侯府不再为陛下所重,也并不影响殿下之地位。陛下平安,殿下便更有继位之望。”

皇帝的眉梢又轻轻跳了一下。不影响吗?事实上,自从发现陆镇并非纯臣,他这个皇帝对大儿子的心思已经有意无意地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晋王得子之后…如果再拖延下去,齐王也未必像从前那般有优势了。那么,齐王是否已经发现了这种变化呢?如果他已经发现了,他会不会想着尽快取而代之呢?毕竟这个时候,他看起来还是更有优势的。

李菡微微低下头,被箭矢射穿的右手一直在一跳一跳地疼,她还要维持着腰背笔直的端坐姿态,此时后背中衣已经被冷汗微微湿了。现在回想起来,她都觉得有几分后怕:倘若当时她不在皇帝身边,或者没有及时将手伸出去,又或者箭矢上有毒,现在情形都不知如何了。但毕竟,她终于得到了机会,在皇帝面前说出了她想说的话。

皇帝靠着榻上的迎枕出神。箭矢毕竟也射进了他的胸口,虽然由于李菡救驾未曾致命,但受伤也不算轻。故而说了这一会儿话,一旁侍奉的内监便端了汤药过来,劝皇帝饮下后便休息。皇帝自觉也有些累,看了一眼李菡:“你就在偏殿歇下罢。”他不“回京”,李菡当然也不应该出现。

李菡俯身应了,正要退下去,又被皇帝叫住了:“既然行刺之人不是晋王一派,也不是齐王一派,那依你看又会是谁呢?”

李菡轻声纠正他:“行刺之人既非晋王亦非齐王——”仅指两位皇子,而不是指他们这一派系,“依奴婢浅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倘若皇帝有心,借此一事拖延时日,那背后的人一定会忍不住跳出来的,而且还有些别的心存异志的人也会一起跳出来。

皇帝微微点了点头,让她退下去了,半晌才道:“朕倒未想到,李檀之女如此公允,可见李檀教女有方。当年,或许是朕错杀了他。”

内监陪笑道:“并非陛下杀了李御史,是他自己在狱中染病身亡的。”

“自己…染病身亡?”皇帝轻轻嗤笑了一声,“去查查罢,李檀究竟是如何染病的。”

内监口中答应,心里有些叫苦。李檀都死了好几年了,这会子去查,纵然有什么蹊跷只怕也难以查到了。但是皇帝既有吩咐,他也只有去叫人照办。

李菡在偏殿门口隐约听见了皇帝这句话。她依旧微低着头走进了偏殿,在宫婢服侍之下歇下了。直等到那宫婢退出去,她才睁开眼睛,在帷帐之内无声地笑了——父亲过世已久,天牢之内只怕是查不出什么的,可是她要的也并不是查出什么,她要的,就是皇帝的疑心,只要皇帝对茂乡侯府、对陆镇不再信任,那么陆家就已经要土崩瓦解了,她一定会等到这一天的!

皇帝要操心的事太多,打发了李菡下去,又问内监:“晋王妃如何了?”

内监连忙道:“太医院已经派了三名太医过去…”不过晋王妃的伤实在不轻,且因伤在胸颈之处,十分危险,如今晋王府里传出来的消息也不敢说究竟能否将人救活。

皇帝轻轻叹了口气:“朕倒不知,这孩子竟如此…”晋王妃小时候就得皇后喜欢,时常接她入宫,跟晋王算得上青梅竹马。那时候晋王妃见了皇帝也是十分恭敬,成婚之后更是孝顺有加。

皇帝是天下之主,身边之人纵使是皇后也要对他恭敬有加,其余人的加意讨好更不必说了。故而晋王妃的孝顺,皇帝其实并没怎么放在心上。万想不到在那种时候,这个儿媳居然敢挺身而出…

内监低声道:“王妃孝顺。”

“是啊…”皇帝略有几分说不出的怅然,但随即转开话题,“救了宁泰的那个校尉呢?”

“他…他的伤势也不轻,太医院派了一位太医去。”虽然有救公主的功劳,可一个校尉,也不过就值得派一位太医过去罢了。

“他并非围场侍卫,却敢上前救驾——”皇帝摸了摸自己的下巴,“你说,朕该如何赏他?”

“他既是校尉,效忠陛下是应当的。既有此功劳,陛下升他的官,赏他金银也就是了。”

皇帝微微摇了摇头:“他救了宁泰。”而且在救人的时候,曾经将宁泰公主紧紧抱在怀里过。这可算得上是肌肤相亲了,被他这样抱过,宁泰公主日后下降之时,驸马会否因此而有隔阂?这名侍卫,说是有功,可是也实在有些麻烦。

内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陪笑道:“那陛下厚赏也就是了。”

厚赏了,岂不就有更多的人会知道此人跟公主…皇帝暗暗叹了口气,闭上眼睛:“朕歇一会儿,晋王府里若有了消息,立刻来禀报朕。”

并没有人阻止德妃往茂乡侯府传递消息,也不过是半个时辰之后,陆镇就在茂乡侯的书房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究竟是谁行刺陛下!”茂乡侯一生中都未曾遇到过如此的大事,一时之间只觉得心慌意乱,来回地踱步,“晋王妃舍身救驾,陛下会不会疑心到齐王殿下身上?”

陆镇没回答,只将德妃送来的消息反复咀嚼片刻,沉声道:“如此说来,陛下确实伤重?”

茂乡侯心乱如麻地看着他:“陛下悄悄返京,太医入昭文殿久久不出,想必是真的了。二弟,这可怎么办?陛下若是现在就驾崩,齐王能继位吗?”

“还是该先弄清楚陛下的伤势。”目标越是近在咫尺,陆镇反而越冷静了下来,“娘娘毕竟只是猜测,并非亲眼所见。”

“这,这该如何才能亲眼所见?”茂乡侯跺脚道,“难道叫娘娘闯进昭文殿去不成?”

“那便只有等。”陆镇淡淡回答,“好在娘娘在宫中,对我们极其有利。”而晋王生母早逝,宫中并没人给他提供消息。

“可晋王如今已回了京城,齐王却还在围场!”茂乡侯急了,“若是晋王下手…”晋王若登位,茂乡侯府哪还会有什么好日子过?

“大哥你冷静些!”陆镇眉头一皱。这位兄长真是对家族毫无助力,最精通的就是吃喝玩乐,若他有几分本事,这些年他又何必孤军奋战,“晋王要如何下手?他手中无兵无权,拿什么下手!” 陆镇不耐烦再跟这个无能的兄长多说什么,“我去与徐先生商量一二,兄长且稍安勿躁便是了。”

茂乡侯哎了一声,见弟弟头也不回地走了,不由得颓然坐了下来,一拳打在桌面上。他也知道自己才能平平,可过都是什么时候了,他也只是想出力罢了。不过只坐了片刻,他便突然跳了起来:“可是还有平南侯!平南侯也回京了!”他怎么就忘记了这件事?许骐如今还在北山围场,可平南侯周鸿却一道回京了,他可是手中有兵权的人!

“你,去往宫里传个信。”茂乡侯想起周鸿,再也坐不住了,连忙叫来心腹,“跟娘娘说,无论如何,要看看陛下如今究竟怎样了。若是我们不先动手,被晋王抢了先,大家就完了!”

此刻,周鸿正在齐家守着。虽然最好的太医都已经入宫或在晋王府,但太医院仍旧分出了一名太医来给吕良看病,周鸿也请了几个医馆有名的治外伤的郎中过来。

“侯爷放心,吕校尉已无生命之危。”太医听说这位是救了公主的,自然不敢不用心,此刻终于可以笑着说话了,“外伤甚多,要好生休养。幸而吕校尉年轻,仔细调养,日后亦无大碍的。”

周鸿亲自送了他出去,目送他乘车走了,便见齐家一名小厮飞跑过来:“侯爷,晋王妃那里,听说是情形不好。”

第124章

晋王府里,如今连最粗使的下人走路都是小心翼翼,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晋王妃自送回来就一直昏迷不醒,几名太医商讨了一夜,也不敢保证是不是能将晋王妃医好。

晋王是陪着王妃一同回来的。他与晋王妃自幼相识,婚后夫妻之情甚笃,虽然有几个侧妃侍妾,因怕是德妃或什么人送进来的眼线,也并不如何亲近,只纳了王娴和孟瑾之后,方去侧妃院子里略多些,但也压不过正妃去。如今晋王妃在屋里生死未卜,他在外头屋里坐着,一张脸阴得能刮下一层霜来,进进出出的丫鬟看见了,都觉得心里发凉。

王娴从儿子的屋子里出来,看了看天色:“王爷还在王妃院子里等着?”

“方才去前头书房了。”她的大丫鬟琉璃低声答了一句,“昨儿晚上听说王爷在屋子里坐了一夜,今日天明时太医们说王妃暂时无事,王爷才肯到厢房里歇了一会儿,然后就去前头书房里见幕僚们了。”

“王爷用了饭没有?”王娴问了一句,便自己道,“王妃这样子,王爷必然是没心思用饭的。小厨房不是炖了红枣淮山乌鸡汤么,赶紧盛一碗来——有没有新鲜的点心?”

“有枣泥山药糕和桂花糖糕。”琉璃连忙回答。

王娴产后体虚,院子里的小厨房时常给她炖些补汤。再加上她亲自抚养铭哥儿,一两样点心也是常备的,这会儿一说,立刻就有小丫鬟去准备了。王娴自己则返身就往屋里走,琉璃不由得有些疑惑:“侧妃,不去王妃院子里了?”

“王妃这会儿还没醒,有太医在旁,我去了也是添乱。”王娴对着镜子照了又照,“琉璃,我穿这个颜色会不会显得面色发黄?”她是真羡慕孟瑾,一样都是做侧妃,孟瑾怎的就能始终悠然自在,看起来与在家里做姑娘的时候没什么两样,而她产后却操了那么多的心事,以至于太医都说自己肝郁血虚,面色萎黄。

琉璃颇有些为难,想了想只得道:“侧妃为王妃担忧,夜不能寐,面色自然不好。”

王娴犹豫了一下:“还是略用一层脂粉吧。快来替我梳妆。”

琉璃吓了一跳:“侧妃,这时候不好用脂粉吧…”其实王娴若换件红衣裳,也能提一提脸上的气色,可这时候晋王正烦着呢,哪里能穿红色去扎眼?既然不能穿红的,那脂粉当然也不能用了。

“也是——”王娴不由得有些焦躁,“偏偏这脸色——罢了罢了,你只用茉莉水替我梳一梳头就是了。”她血气有些虚,头发却厚密乌黑,乃是晋王最喜欢的。这时候不好妆饰,便只好在头发上略做些文章了。茉莉水比头油清爽,气味也好闻,平日里晋王也喜欢。

琉璃一边拿茉莉水给王娴重新梳了个倭堕髻,一边迟疑着道:“侧妃,这时候孟侧妃定然去了王妃院子里问安…”侧妃却去书房送什么汤水点心,好吗?

王娴冷笑道:“她如今儿子都养在王妃名下,自是去讨王妃的好才便宜些。”孟瑾不去书房还不是正好?若当真孟瑾也去了,她还未必争得过孟瑾呢。虽然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可王娴又不能不承认——虽说都是做侧妃,孟瑾却比她得宠。

琉璃犹豫着,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她是王娴从娘家带来的陪嫁丫鬟,从前是不受重用的,只因上回王娴在铭哥儿满月宴上突然闯去席间说了那些话,晋王妃回头找了个由头,就将原本王娴那个心腹丫鬟打发到庄子上去了,琉璃才乘势起来。

琉璃从前不受王娴重用,倒让她在旁边冷眼旁观了好一阵子,反看清了些事。侧妃这个娘家是靠不住的,而侧妃本人也不是个有主意的,倒是孟侧妃,瞧着从容稳重,做事却挑不出毛病来。依琉璃看,侧妃最好是事事都比照孟侧妃,反而稳妥些。

譬如此刻,孟侧妃在王妃院子里侍疾,琉璃就觉得自家侧妃最好也跟着学,而不是去书房里送什么汤水点心。可是侧妃说的话似乎也有道理,孟侧妃跟着王妃,前程无忧,而自家侧妃已经得罪了王妃,除了讨好王爷,似乎真是没有第二条出路了。

琉璃就这样犹豫的时候,小丫鬟已经将鸡汤和点心都备好了。王娴对着镜子照了照,虽没用脂粉,却到底拿起眉黛将两道略有些淡的眉毛描了描,这才提了食盒,往前头书房去了。

晋王的书房这会儿仿佛风雨欲来前的天气,阴沉压抑。

“究竟是什么人做的?”这句话,晋王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人人都道晋王妃忠孝,敢于奋不顾身救护皇帝,但晋王却知道,晋王妃为的不是皇帝,而是他。当时那猛虎扑到皇帝马前,而他也正跟在皇帝身边。侍卫们都去顾着皇帝,竟没人护着他,只有晋王妃…

几名幕僚对看一眼,有一人硬着头皮道:“并非齐王所为…”晋王想听的肯定不是这句话,可这却是他们查到的事实。

晋王阴沉着脸没有说话。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幕僚不会说谎,可若说这不是齐王所为,那什么人有这样大的胆子?

“虽非齐王所为,但——未必不是陆家所为。”沉默之中,一名幕僚低声道,“平南侯前些日子揭穿西北军粮被袭另有蹊跷,又揭出昌平侯府和茂乡侯府子弟贩卖军粮以次充好之事,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对陆氏不利啊。”

书房中众人纷纷点头。不错,陆家确实有动手的理由——须知陆家若获罪,对德妃和齐王一派便大大不利。一直以来,晋王占着中宫嫡出的名份,齐王虽为长,但立嫡却在立长之先。齐王的优势,一则是他本身勇武,更得皇帝喜爱,一则却是来自他的母亲德妃的受宠,与外家陆氏的得力。

但真正说到储君之事,却并不能以皇帝的喜恶为准,否则帝位之传承就要大乱了。齐王纵然再得皇帝欢心,若晋王没有大不贤大不孝之事,皇帝也不能随便将齐王封为太子。之所以从前颇有人呼吁齐王为太子,有一大半原因还是因为晋王体弱且无子。但即使那时,也还有许多崇尚正统的官员支持晋王,否则皇帝早就可以将齐王封为太子了。

可以说,自从晋王有子之后,齐王的优势就被削减了一部分。且齐王背后有茂乡侯府,晋王的岳家许氏也不是无权无势的人家,两边可算是旗鼓相当了。在这种情形之下,若是茂乡侯府被掀翻,对齐王便是大不利了。

“那就去查茂乡侯府!”晋王紧紧攥起了拳头,“还有,父皇伤势如何?”他急匆匆地陪着晋王妃回了京城,便没有留在皇帝面前尽孝。

幕僚们自然早就关切着北山围场的情况:“陛下在行宫中养伤未出,并不见人,连齐王也未能得见。”

“难道父皇伤势很重?”晋王顿时脸色一变,“若只是受惊和扭伤脚踝,父皇何至于闭门不出?”皇帝这一生平顺,但帝王毕竟是帝王,倘若只因一次刺杀便受惊到闭门不出,又有什么资格坐在那九龙宝座上呢?皇帝就算再没出息,也不会如此的。

这个,幕僚们就有些回答不出了。毕竟皇帝受伤之时,他们又不在眼前,而唯一在眼前的晋王又只顾着晋王妃去了。

“当时那箭…”晋王回忆着当时的情形,脸色渐渐难看起来,“射中了父皇胸口…”但他记得当时皇帝中箭之后还说过话,并不像重伤的样子,莫非是他看错了?或是箭上有毒,虽然当时不曾致命,却是毒入脏腑?

一想到这里,晋王有些坐不住了:“立刻派人去行宫向父皇问安!”

“殿下,这有窥伺陛下之嫌啊…”一名幕僚忍不住道。

“父皇说不定已经伤重,这时候还要避什么嫌!”晋王对皇帝并非没有怨怼,可毕竟是生身父亲,对他也是照顾有加的。他早早就失去了母亲,宫里是德妃的天下,若是没有皇帝护着,他能不能长成也还不好说呢。若是平常时候,他自然也要顾忌帝王心术,不去做那些犯忌讳的事儿,可此时此刻,若不是他心系晋王妃实在不能分身,自己就会上马直奔北山行宫了。

几名幕僚对看一眼,心里既有些叹息无奈,却又有种异样的感动。天家无父子,王爷这样心肠慈软,或许是其弱点;可对下属们来说,追随一位仁厚之主,却比追随一个心肠冷酷六亲不认的主子来得安全些。当然前提是——这位主子能登上那九龙宝座。

幕僚们悄然退出书房,各司其职去了。晋王略有几分烦躁地在书房里踱了几步,提高声音向门外道:“王妃怎样了?”晋王妃这样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他几乎不敢去看,生怕多看几眼,就会听见太医们说王妃已经不治。

书房外的小厮知道他心意,就在方才他与幕僚们谈话之时,已经几次去王妃院子里打探过消息了,此时便小心翼翼道:“太医们还在诊治,孟侧妃在旁侍奉,说王妃尚未苏醒。”

虽然尚未苏醒,但太医们既然还在治,总归还算有希望。晋王已经提了几天的心略略松了一点儿,随即又提了起来——若总不苏醒,只靠灌进去的参汤和米汤吊命,晋王妃也会一直衰弱下去。

“王爷要不要用点粥?”小厮继续提心吊胆地问,“孟侧妃吩咐厨房里随时熬着鱼片粥,王爷若不愿用饭,用点粥可好?”这么水米不进的,王爷虽然没受伤,也顶不住啊。

小厮这么一说,晋王顿时觉得腹中空空,饥火烧心。之前他挂心晋王妃,根本没有胃口,何况端上来的饭菜肥鸡大鸭子的,又多油腻,更叫人无处下箸。这会儿一听说有粥,倒觉得有了些胃口:“也罢,端一碗来。”

小厮一听他肯用饭了,乐得颠颠的。粥早就在书房外的风炉上温着了,孟侧妃交待过,随时都放在火上,不论何时,只要王爷有了胃口便能食用。另外还有一碟隔水温着的白糯米糕,并不加什么,只拿出来之后薄薄洒一层霜糖即可,什么玫瑰酱桂花酱,统统不用。

鱼片粥里用的是拆过骨刺的青鱼肉,先是加姜汁和调料腌渍入味,稍稍风干后再入粥中煮滚。在火上炖过之后,鱼肉与上好的玉香稻米已然融为一体,一打开碗上的盖子,一股子鲜香之气便弥漫开来,有鱼香有米香,还有略洒上的一小撮咸鸭蛋黄,瞧着就叫人食指大动。

所配的糯米糕只有米香和淡淡霜糖的甜味儿,因味道不重,且没那些玫瑰桂花之类的香料味儿来与鲜鱼相冲,故而配在一起食用并不会令人觉得鱼肉腥气,只是咸甜相配,十分可口。只是小小一只青花碟子里头,只有两块小儿手掌大小的糕,实在不多。

晋王一口气喝了一碗粥,又将糕吃了个精光,还是意犹未尽。小厮便小心翼翼道:“王爷,孟侧妃说了,这糯米糕不易消化,王爷又是因王妃而心中郁结,故而这米糕不宜多食。且这会儿时辰还早,王爷且用这一点儿垫一垫,到午时再多用些不妨。”

晋王也觉得腹中的饥火已压了下去,皇家自有养生之道,他也知道孟瑾此举都是对的,正要叫人将空碗筷收拾下去,又有个小厮在门边上低声道:“王爷,王侧妃来了。”

“她来做什么?”晋王眉头微微一皱,“叫她进来罢。”他的书房在前院,就是晋王妃都不常过来,更何况王娴这个侧妃呢?

王娴一路走过来,心里既有些惴惴不安,又有些激动。待她到了书房外头,听说幕僚们已经离开,心里顿时一喜,从琉璃手里接过食盒,自己提着,踏进了书房。只是才一进门,就见一个小厮用托盘托着些空碗碟退了出来,不由得心里咯噔一声:“王爷用过饭了?”

“用了一碗粥,两块糕。”小厮很是高兴,“还是孟侧妃安排得当。”

“孟侧妃?”王娴一怔,孟瑾不是在晋王妃院子里侍疾么,还要照顾钊哥儿,怎么还能记得给晋王安排饮食?她,她可够忙的!

不过如今一只脚都已经踏进了书房,王娴也只能硬着头皮往里走了:“王爷——”

“你怎么来了?”毕竟是给自己生了长子,晋王虽有些不耐,口气却还温和。

屋子里还有鱼片粥的鲜香味儿,王娴不由得有些妒意,将食盒放在桌上:“本是怕王爷守了王妃一夜,身子受不住,特地给王爷炖了鸡汤,又做了两样点心送来。只是没想到,孟侧妃已经叫人安排了——王爷可还要喝碗鸡汤?这是妾特意下厨,炖了一两个时辰的。”

王娴是想表示一下自己对晋王的关切,才有意说这汤是自己亲自炖的,只是晋王听了,却没什么喜悦,反而皱起了眉:“你亲自下厨炖的?”

“是。”王娴小心地窥伺着他的神色,“妾从前在娘家时学过些厨下的活计,所以——”

晋王打断了她的话:“这汤,你可给王妃送过去了?”

“王妃?”王娴一怔,“王妃不是,不是还在昏迷…”

晋王的眉头皱得更紧:“这汤炖了一两个时辰,你岂不是一早就在炖汤了?今日可去王妃院子里请安了吗?”

王娴张口结舌。请安?这还要请什么安啊?晋王妃神智尚未清醒,能请什么安?

“怎么,王妃病了,你便不去请安了么?”晋王心里越发恼怒起来。

书房送汤,这把戏可并不是王娴一个人用过,从前那位已经过世的钟侧妃就用过,还有几名侍妾也曾经玩过类似的把戏,只是她们身份太低微,根本进不了书房罢了。

“你身为侧妃,正妃病重,不侍疾也就罢了,竟然连请安都不知去了么?”

王娴心里一慌,下意识地道:“并非妾不去侍疾,实在是,实在是铭哥儿身子不适,昨夜还略有些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