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殿里,萧庆之按规矩行礼问安。然后就垂目而立。淳庆帝阴沉沉的气场发散了好半晌好,才开口说:“你父亲哪里去了,不要告诉我你也不知道。”

微微朝高处扫一眼。萧庆之从怀中掏出还没有开封的书信递上:“陛下。这是家父留下的书信,臣还没有看过。至于家父去了哪里,陛下,臣确实不知道。”

冷眼看着苏德盛呈上前的书信。淳庆帝冷笑一声后接过来展开书信。书信上写得很简单,无非就是告诉萧庆之他离京了。勿必以他的行踪为念,该见的时候自然能见得着。上边还写了关于淳庆帝如果问起他的行踪时该怎么回答,无非就是萧庆之刚刚说过的三个字而已。

“至若陛下问及陈年往事,便直言,为父从不曾向你提及,既是陈年往事长辈纠葛,不知是福。”萧梁就掐准了,淳庆帝不可能真的摆明车马来问萧庆之,凭着萧梁对儿子的了解,真要是淳庆帝摆明车马,他也会生疑问,然后暗地里去查。

对于萧梁说,这一切都随着这封信结束了,从前的事他不会再过问,以后的事他也不会再管。至于冥冥中要怎么安排,那就看天意,那些天意都左右不了的东西么,那就随他们去折腾。

京城一夜秋雨,洗净了那片灿烂,留下的是枝在天,叶在地,处处一片萧瑟。枝头原本叫着的不知名雀鸟也趴在窝里不出来叫唤,更使得人觉得分外压抑。萧庆之倒还好,他不用上朝,压根不用去看淳庆帝的臭脸色,不过他被谢春江吓得不轻。

因为,谢春江正在渐渐接近事实的真相。

“我或许不是哪家王侯所遗失的血脉,而是可有可无的血脉,甚至,我的生身父亲,这二十几年来从不知道有我的存在。子云,我一想到自己并非受到众人期待与祝福来到这世间的,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谢春江满眼惆怅,如同这使得满城凄凉的秋风秋雨一般。

“你要都一无是处,这天下只怕多半是废物。”玉璧好不容易例休,不用看淳庆帝的黑脸,没想到,还要跑到静庐来看谢春江灰蒙蒙的脸色。真是宿命,老子心情很差,儿子心情也不好,真是父子俩。

窗外的雨被风吹了几点进来,落在谢春江的衣袖上,他盯着看了好一会儿才苦笑道:“多谢陈尚令瞧得起我。”

凄风冷雨之中,静庐之下忽然有一队身身着蓝色锦袍的人无声无息地行过,就算他们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萧庆之还是注意到了。站起身到窗口,萧庆之面色凝重地说:“难道陛下怀疑父亲还没有出京,难道陛下会认为父亲还会留在京中等着他去找出来吗?”

玉璧也看了一眼,原来是淳庆帝身边的精锐侍从,淳庆帝完全没有放下找寻萧梁的念头,甚至这几天变本加厉了:“庆之,父亲到底知道些什么,为什么陛下这么些天了还是不肯死心。”

那队侍从走远后,萧庆之才又坐下来:“我哪里知道,我要是知道早告诉陛下了,也省得陛下成天派人照三顿地问我父亲的去向。”

“我不是说过,陛下问过父亲一句她在哪里,我总觉得这个她是位女子,对陛下很重要,而且父亲与她也有很深的渊源。很有可能是从前互相认识,陛下当年做皇子在江南当差时,父亲也在那一带,陛下和父亲就是那时候认识的。我猜测着,当时还有其他人与陛下和父亲来往密切,只是不知道这些人现在在哪里,那个她又是谁。”玉璧几乎把事情猜了个七成,但关键的三成凭她的八卦精神,只怕很有可能猜到歪处去。

她能想到的,萧庆之也不是没想过,其实隐约之间,他甚至想到了一些玉璧都没有去想的东西。只是这些,又怎么能说出口,毕竟是长辈之间的事,既然长辈们不说,那就算了吧。陛下待他不差,何必追根究底,等过一阵子淳庆帝的火气消了,也就会一切恢复如常了。

萧庆之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转头对谢春江说:“潮生,就算你不是在期待和祝福中来到世上的,但是,来到这世上之后,你所收到期待和祝福比任何人都多。上天很公平,给予你一些,就要收回一些,多珍惜现在拥有的,而不是慨叹你早已经失去的。”

有一句话,萧庆之没有说出口,那就是——比起我来,你拥有的期待与祝福已经够多了,不要不知足。

玉璧仿佛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似的,把自己的手伸过去放在他手心里说:“以后,我会期待你平安,祝福你健康。潮生,你也一样噢!”

本来谢春江被萧庆之宽慰得挺不错了,玉璧这一句直接让他从萧侯爷微微冒着点火星子的眼神里回过神来:“陈尚令,你还是把你所有的期待和祝福都留给子云吧。”

“不知好歹。”玉璧瞪谢春江一眼,又回过头冲萧庆之笑得分外甜蜜:“庆之…”

“等等…”

“谢春江,你想干什么。”玉璧双目圆睁地看向谢春江。

谢春江连连摆手,十分正经严肃地说:“接下来不管姑奶奶您要说什么,等我走了再说,我可不预备为今天听了不该听的话,而在将来承受侯爷的滔滔怒火。”

说罢,不待玉璧和萧庆之反应,谢春江就脚底抹油地溜了。

愣愣地看着谢春江逃命似的背影,玉璧直想把谢春江逮回来吊起来抽打至半残不死,她脑子里构想着要怎么代表月亮惩罚那个无良小人。萧庆之这时却在看着她,就这么静静地看了片刻后,才轻飘飘地扔出一句话来:“你刚才想说什么?”

“什么?”

“潮生走前,你想跟我说什么。”刚才那么甜蜜的语调,让萧庆之原本低落的心情瞬间高涨起来,他觉得那应该会是一句很美好的话,所以他坚持应该听到。

“啊…我想想。”玉璧一时间转不过弯来,好半晌才说:“我刚才是想说,中午给你做好吃的,不给潮生吃,让他蹲旁边干看着,馋死他…就这句。”萧庆之大感不满。

要不然还能是哪句,玉璧看了一眼萧庆之,然后收回眼神心里琢磨自己到底应该说什么,才是萧庆之睁圆了眼睛满怀期待听到的:“你到底想听什么。”

“算了,你还是想想中午做什么吧。”萧庆之气结,有时候聪明得让人想摸着她脑袋夸她聪明,有时候笨起来,让人恨不得咬她一口。

“等着吃吧。”做菜不是什么难事,玉璧就是觉得,她确实应该说点什么。忽然间灵光一闪,她眉开眼笑地扑进萧庆之怀里说:“你刚才不会是在期待,我跟你说,我喜欢你,我爱你之类的话。那怎么可能,潮生在这里耶,怎么也不可能说…呀,讨厌。”

“我就当你说过了。”说完,特严肃地啃了玉璧一口,然后特帅特酷地转身下楼去,留给玉璧一个修长结实的背影。

玉璧在原地直吐血,哪有这样的,哪有这也可以当的,萧庆之你这个死腹黑!

那天忽悠我不算,今天又黑我,你果然是个坏蛋。

第一一八章 那串解开重重谜团的佛珠

所谓的党争平息之后,朝堂就不会再有诡异莫测的波澜起伏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这些跟萧庆之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春节一过他又重新踏上了去江南的路。这一回还是吴州,不过萧庆之再临吴州时,他的职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动,他成为了新一任的吴州知府。

吴州辖下共有二府十四县,吴州城既是吴州府所在,知府是从四品官员,萧庆之的升迁之路还是走得很平衡的。出于淳庆帝对于他的殷殷期待,绝对不会出现连升三级这样的异常情况。

对于吴州来说,萧庆之原先就算品秩不高,那也是京城来的天官,所以行事处处方便,如今再临吴州,他已经成为了当地官吏中的一员,自然也就没这么便利了。

车马甫一进吴州城门,吴州府前来接应的官员就迎了上来:“下官杨绶拜见萧知府。”

“杨经历请起,咱们也算老相识了,既不是生人,就不必这般客套,这是内子玉璧。”萧庆之扶起杨绶,顺便把玉璧介绍给众人。

其实就像萧庆之说的那样,大家都不是生人,彼此都认识,这也就是走个过场。一一问候过后,杨绶带头领着一行人往知府衙门去,按例,赴任的官员可以与家眷住在知府衙门后园。不过他们在吴州原本就有宅子,这时倒不用占着知府后园:“大人既然不用后衙,下官倒有个提议,不知大人能否同意。”

“嗯。说来听听。”

“府学的宅院已经老旧不堪了,大人若不用,倒不如将府学暂迁到后衙,等府学的院舍修缮妥当了。再将府学搬回去。”杨绶说道。

“这是善举,你们安排下去就行了。”萧庆之说完想了想,问道:“府学修缮的款项可以备齐?”

果然。戏肉来了,杨绶略带迟疑地说:“回大人,这却有些麻烦,原是想将今年修河堤的款项腾一些出来用到府学上去。毕竟修河堤还有些时日,府学却一日都等不得了。”

萧庆之闻言,笑道:“河堤关乎整个江南的生死存亡,不能缓。府学暂时安置在后衙,至于修缮事宜,待我熟悉了吴州府的事物再来细说。”

上任第一件事,没钱!

上任第二件事,处处要钱!

来之前萧庆之就意识到了。人人都说江南是富庶天下的地方,倒确实也是,只是江南如今处处的亏空也是既定的事实。至于银子都流到哪里去了,那就不宣而明,虽然他去年在江南治了大半年的贪腐,但,江南积弊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所以江南的危机不是一时一日能解决的。

不过。他既然来了,这吴州府没跑了。

淳庆帝放他下来一是让他带个好样儿,二是让他在江南得个好名,为将来回京之后步步青云铺平道路。

官场上的事,大部分都和玉璧没有任何关系,她能鼓捣的无非也就是杏花楼那点事。谢春江也回吴州来了。如今还是在司度局做主事。

“妈,可不可以不读书。”饭桶同学十分不爱读书,而且读书要去远离吴州城几十里外的鹿山书院,这对饭桶同学来说简直是个噩耗。他好不容易从边关回来,可以有爹妈在身边,现在居然又要把小小年纪的他送到很远很远的书院去,太不人道了。

“当然…不可以,这是你爹决定的,你爹当年曾经在鹿山书院游学,很喜欢那里,所以就算吴州有府学,你也得乖乖去鹿山书院。”终于可以把这家伙送去受管制了,玉璧本来很想把饭桶同学留在京城读书,可萧庆之早已经联系好了,鹿山书院也不错,听说出了名的严格。

可怜的饭桶同学就这么被打包拎走了,临走时眼泪汪汪地看着玉璧说:“妈,你要看好我爹啊。”

“为什么?”

“因为好多漂亮阿姨都喜欢爹的。”

临走前,饭桶同学终于扳回一城。

送走饭桶后,玉璧就拉着桑儿一块进屋,把从京城带回来的东西分类放好。桑儿是萧庆之新安排给她的婢女,至于为什么把芍药换掉,玉璧问过,萧庆之笑而不语只说桑儿更合她的脾气。

“夫人,您捧着那匣子做什么?”桑儿正要把一堆首饰装好放进柜子里,却见自家夫人捧着个匣子坐在地上怔怔出神。

玉璧原本是在想芍药的事,因为柜子里的东西都是芍药从前分门别类放好的,她从来没仔细瞧过。桑儿一说,她就下意识地把匣子给打开了,里边的东西都很让她觉得眼熟:“咦,桑儿,这匣东西好像不是我的,不过又像是见过。”

桑儿接过匣子看了一眼说:“夫人,这些很旧了,不像是宫里制办给您的东西,夫人想想,可能是哪位长辈赠予的。”

长辈,一提到长辈两个字,玉璧就有思路了:“嗯,我记起来了,是姑姑的遗物。”

桑儿正要把匣子盖上放进去,玉璧手一伸,从里边挑出一件来,皱眉看着好半天,有些惊疑不定:“夫人,您把这串挑出来做什么?”

被玉璧从匣子里挑出来的正是当时第一次去松间禅院的时候,萧瑜所赠,玉璧仔仔细细地看着,又在脑子里对比了一下谢春江手上那串。她几乎敢肯定,绝对是出自同一时期,同一批次由宫中出产的物件。

她心里一惊,伸手拨开两颗佛珠,毫无意外地看到了用不染色的蚕丝缠金丝银丝制成的线:“怎么会这样?”

桑儿不太明白:“夫人,这佛珠不是很普通吗,这结线的手法虽然是宫中的,但宫中赐下的物件您还少么。”

是不少,偏偏就没有这么一件,宫中赐物,没有赐佛珠的成例,除非某位爷特别稀罕这物件,又或者说信这个。就她所知,当年也就淳庆帝做皇子是信佛礼佛,其他的皇子,如今的诸位亲王们,几乎没有人有这爱好。

也就是说,姑姑之所以出家,很大的可能就是因为陛下!

玉璧猛地双目圆睁:“天啊,我扒出什么来了,这可比什么都劲爆…只是姑姑已经过身了。看来这份八卦怎么都扒不到了,姑姑,您和陛下到底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话她当然只敢在心里想一想,桑儿已经主动把她“请”到一边去坐,省得她挡着道。

“陛下,父亲,姑姑,嘶…”玉璧觉得自己好像了悟了,这样的故事版本可能很多,但归结起来大纲无非是这样:“姑姑和陛下之间有一段情,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分别,但陛下对姑姑用情很深,就算姑姑和他分别了他还惦记着,所以那天才会在大殿里问父亲,她在哪里。”

揉着手里这串珠子,玉璧决定拿出来戴着,以后就一直戴着。然后找个机会,到陛下面前现一现去,要问起她来,她就一问三不知呗。当然,她也就敢这么想想,真让她做这不知死活的事,她怕小命休矣。

把佛珠收到妆盒里,玉璧觉得自己应该再去仔细看看谢春江那串,如果说谢春江是陛下的…呃,那啥,萧庆之应该不至于和陛下有什么关系吧。

“应该不会,不对,谢春江会不会是姑姑的儿子?”玉璧琢磨着觉得实在很像,因为松山离这里很近,而且真要细说起来,谢春江和萧庆之还真有那么一点点相似的仪范。长相面目在一边,说的是两人的喜好脾性。

“真要是姑姑的儿子,那倒说得通了。”

这件事,还是不扒出来比较好,万一是真的,只怕要惹出大事来。毕竟,现在萧瑜已经过世了,而且萧梁既然把事情瞒了下来,自然有瞒下来的道理。

让玉璧没有想到的是,她把佛珠放在妆盒里好好的,原以为不会有什么事。毕竟这妆台,她难得用一回里边的东西,萧庆之就更没兴趣了。但意外还是发生了,萧庆之看到了那串佛珠,他比玉璧更明白宫中制出来的东西有什么样的记号。

“十七,李十一,是陛下早年还是皇子时的东西,玉璧怎么会有。”萧庆之念出的这两个字是代表年份和承设司制作这件东西的师傅留下的铭文,裕和十七年,承设司李十一。

裕和十七年淳庆帝大约二十出头,宫中不大赏赐佛珠一类的物件,只有淳庆帝有礼佛的习惯,所以萧庆之才敢肯定是淳庆帝的东西。

电光火石间,萧庆之想到了自己那位在寺庙里的姑姑,又想起了淳庆帝这些年一直在向萧梁问着一些什么:“难道,陛下找的是姑姑?”

“姑姑,父亲,陛下,江南。或许吧,只是姑姑都已经过身了,再谈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只是谢春江也有同样的佛珠,难道当年陛下在江南处处留情之后便派佛珠,用以纪念?”萧庆之想罢摇头失笑,又顺手把佛珠放回去。

这佛珠倒是轻易放下了,但萦绕在萧庆之心头的疑惑始终没有淡去,他到底还是忍不住去猜测,当年在父辈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纠葛过过往。

姑姑和陛下有着怎样的过去,为何姑姑最后会出家,父亲远遁朝堂,甚至他还想到了为什么母亲如此疏远他这个尖锐的问题。

第一一九章 尴尬而危险的位置

别问我为何不恨,因为恨也是很奢侈的情绪。

这是某天玉璧写给茶楼里说书先生的故事中让萧庆之印象深刻的句子,平铺直白,但却是至理。

三月江南烟雨天,柳丝下丝竹袅袅,给江南的烟水更添上了几分空濛,代表性显得有了几分轻愁。莫怪乎江南的文人们总能写出那么凄婉的诗句来,身处这样的山水之间,人总要发一点千古幽思之类的东西。

萧庆之在府衙里整理公文之余,忍不住想起那串佛珠,不讳言,那串佛珠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一个十分不好解开的结。他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诘问:“为什么父亲要在十岁之后把我送进宫中,送到陛下身边,为什么母亲疏远于我,待我与子和完全不同。为什么父亲要用完全没有商量的语气让我执子侄礼给姑母送终,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姑母与陛下有那样一段过往。”

这种种般般串成一条线,萧庆之很不愿意去面对那个结论,但是他必需面对。这样的线串起来,再愚笨的人都会去猜想那样一个可能性,所以他也同样猜想了。一经猜想,他发现自己的人生就完全是个纯粹的玩笑,或许他应该去感激那十年无忧的童年时光,或许他应该怨恨后十年内心可谓暗无天日的少年时光。

他最好的岁月,与最坏的时光,此刻都浮现到眼前来。甚至还有萧瑜走时,空洞中带着解脱的眼神。

“陛下,臣唯愿只是臣一厢情愿的猜测,而非真实。我不是谢春江,没有那样恬淡的情怀,我也不是玉璧。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事务,我更不是父亲,可以将一切埋在心底永不言明。我是萧庆之,是看到就会说破,说破便会做破的愚蠢之辈。”萧庆之紧紧握住手中的笔。然后缓缓松开。他不信这一切,因为在此时一切不过只是猜测而已。

玉璧明显觉得萧庆之最近心情不是太好。就算天天哄着他,给他做好吃的,他脸上的笑意也并不曾增添一点。直到玉璧看到那串佛珠似乎换了位置时。才惊觉萧庆之可能已经知道了这串佛珠背后的故事。

他比她想得更多更远。可能这串佛珠背后,还有她所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庆之,你最近在想什么?”玉璧特意把萧庆之拖出来逛街,街上阳光晴暖。行人如织,市井间交杂的买卖声给人一种很平凡而安定地感觉。

顶着阳光。萧庆之微微眯起眼睛:“玉璧,倘若不幸被你言中,我该如何?”

侧脸认真看向萧庆之,玉璧不太能明白,所谓的不幸言中是指的哪一件事:“什么不幸言中?”

萧庆之轻笑:“我不是母亲所出,甚至还可能不是父亲的血脉。”

这个雷未免也太吓人了,玉璧甚至停下脚步来:“你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这么说。平时也就我胡思乱想,今天你怎么也胡思乱想起来了,你怎么能不是萧家的血脉。你如果不是,父亲为什么让你继承爵位,萧家的族老们又怎么肯让你继承,他们看血脉可看得比什么都重。”

“玉璧,我是说倘若。”

可他这倘若分明是在说,我已经有证据了,已经把事儿像串珠子一样串起前因后果来了,玉璧皱眉说:“那又怎样,你也读过佛经的,佛家的教旨是,成佛之前穿衣吃饭,成佛之后吃饭穿衣。成佛前后都没什么别,就算真不幸被我言中了,那你以后的生活一定要和现在不同吗?”

她说的这两句话已经算是她能说出来的最好的宽慰了,看着萧庆之这样,玉璧实在有些无从宽慰起。

“倒也是这么一说。”萧庆之说完又继续拖着玉璧逛街,但心里却满是苦涩,他没有告诉玉璧,倘若不幸言中,真相和真相也会有区别。正是因为他不久前才经历过谢春江这件事,所以心里对这样的事情怎么发生,怎么开展,怎么结束有很深刻的了解。

假如这时候所想的就是真相,他的身份就远比现在更复杂,所处的位置也会十分尴尬。不要以为因为这层血脉关系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什么便利,恰恰相反,这会是无尽麻烦与危险的开端。

“你怎么还是皱着眉头,事情真的很严重吗?”玉璧这时候有点烦恼了,萧庆之愿意一肩扛着所有风风雨雨固然是好的,但一味的独自承担并不是好事,就算萧庆之很强悍,这也会把他压垮的。

萧庆之冲她笑着摇头说:“没事,或许只是我想错了方向而已。”

玉璧严肃而认真地抬头看着他,直直地看进他眼底去,有一丝慌乱与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畏惧。是什么能让萧庆之产生畏惧感,跟山一样沉稳无两个的人会畏惧什么,或者说畏惧谁:“人这一辈子,肯定有些事是没有办法一个人扛下来的,你不如跟我说明白,还有什么是我们之间不可以说的。”

“是一个很麻烦的可能。”

这句话就说得很明白了,能让萧庆之觉得麻烦的,八成和天子家有点关系,就算不是直接和淳庆帝有关系,那也和他们老顾家扯不清:“你怎么忽然知道了?”

轻叹一声,萧庆之说:“那串佛珠。”

真…真是天雷与狗血齐飞,传奇与传说并重啊!萧庆之一说到那串佛珠,她就想到了,那串佛珠有七成可能是淳庆帝赠给萧瑜的。现在萧庆之又说起那串佛珠来,那最终的可能性就只有一个——萧瑜才是亲妈,至于淳庆帝,在前者成立的情况下,大概就跑不了亲爹俩字了。

“为什么要说麻烦,大不了我们当自己不知道就好了,难道非上赶着说明白,把自己弄到这堆麻烦里去。”玉璧想得比较简单。

萧庆之却不能这么简单地去想,但玉璧既然说了,就不要让她跟着自己再困扰下去:“是,那我们就当什么都不存在,回头把那串佛珠收起来,放到谁都捞不出来的地方去。”

见萧庆之不再那么沉着张脸,玉璧总算放过了他:“行,我一定收到个自己都找不到的地方去。”

五月,吴州夏汛至,因为萧庆之没有把河堤的工程停下来,河堤很好地防御住了泛滥的洪水。至于府学,递了本子到道台衙门去,道台衙门还在商议款项拨发的相关事宜,大约要等夏汛过后才能完成。

“杨经历,夏汛一过就是一年一次的吏员考评,门下省会派人过来,到时候你们接待一下。该准备的名册都准备好,至于他们要怎么办,不必多管,也不必时时相随。”吴州事务很繁杂,不是说多重要,而是件件事情都要经知府衙门出来,所以萧庆之很多时候都在伏案处理日常事务。

“是,大人。”

“报,大人,京师来信。”

“进来。”

京师来信,萧庆之现在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这四个字,展信一看,果然是淳庆帝发来的。除了问吴州夏汛事宜外,最主要的还是问谢春江,还提起一句,如果谢春江差事办得不错,提提他的职务。甚至,还在末尾用心照不宣的语气写道:“子云,你既已知晓此中因由,便好生代朕照拂一二。”

“大人?”

“噢,是陛下的书信,问夏汛的事,还问及吴州大小衙门的官吏是否各安其职,旁的也没什么,只是些闲话。”萧庆之本来不需要解释,但心神失守,莫明地就解释了一句。

杨经历倒没多想,只是觉得新上任的萧大人后台很强硬,陛下的书信随随便便就接到了,还全然不当回事的神色:“大人若无事,下官便下去安排考评事宜。”

“去吧。”

萧庆之把书信搁在案头,久久地看着出神,最终长叹一声说:“还是玉璧想得最直接,当一切都不存在,不知道就好了。可惜,这世上的事哪里有这么简单,以后我再见陛下,当真能半点不漏,以陛下对过往的执着,哪能永远地隐瞒下去。除非…除非我能离开朝堂,永远不再过问政事,不为官,只做市井中一小民,那倒可以永远瞒下去。”

“只是,陛下蔫能放我离开。”萧庆之把信用火石点着扔进香炉里,一丝青烟升腾飘散之后,他又觉得飘然隐于市井是最好的选择:“陛下那里,倒也不是没主意可想,倘若良臣不再是良臣,陛下大约也只能放弃。”

“陛下,我不再是那个扶不起,就害怕丢了性命的少年郎了,如今,我自然知道该如何全身而退,而这一切,是您所教给我的。”萧庆之说完,算是作出了决定。

如今的朝堂看起来很安稳,但哪朝哪代皇子间为争大位没有发生过惨剧,太子固然仁德,但缺少淳庆帝所期待的雄主气魄。至于其他皇子,小的太小,大的也基本上各有各的缺点,所以一旦他的身份被揭破,将会处在极其尴尬而危险的位置。到时候不止是身死就可以消去一切的,而是整个萧家上下,连同玉璧都要填进去的天大窟窿。

要离去,但要慢慢来。

只是,萧侯爷呀,这变体容易,要知道淳庆帝可不是那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无私先生呐!

第一二零章 太子啊,你可长点心眼吧!

四月,夏汛一过,吴州府就开始热闹起来,最热闹的却要属吴州府衙外不远处的府学。原本已经年久失修的府学,在雨季过后大兴土木,众人交口称赞知府萧大人乃士林典范,不因为别的,只因为萧庆之做了一件在百姓们看来是善举的事儿。

他自掏腰包,把府学给修了,说是说萧大人看着几百年生员挤在小小的吴州府后衙心有不忍,所以不待上边议下修缮款项来,就自己掏腰包让人去整修府学。而且,萧大人这次掏得还不少,所谓的修缮简直可以称为推倒重建,怎么也得万两白银。

这件事一传扬出来,吴州府百姓无不拍手称好,对百姓们来说这才是真正为民着想的父母官儿,那像别的官员是奔挣钱来的。瞧瞧我们吴州府的萧大人,在吴州府一钱银子没捞,反倒自己掏出万两白银来给吴州修府学。

前前后后十几位知府都没办下来的事,硬生生是被他拿银子砸下来了。

“这萧子云脑子被门夹了吗?”姚清甫差点气得要冲到吴州去把萧庆之打一顿,回了书信说在议,只要等些时候肯定能把款项准备下来。他萧子云就这么沉不住气,这不是在打他的脸,而是在打陛下的脸面。

“大人,这事该如何上报?”

“上报,怎么报?赶紧让度支部拨出银子去把账平了,萧子云向来办事老道,怎么这件事办得这么幼稚。”姚清甫就算是被萧庆之涮了一道,但姚清甫没把事儿怪到萧庆之头上。毕竟萧庆之也是受淳庆帝所指派。如今萧庆之在江南,淳庆帝殷殷吩咐让他好生关照,他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是,大人。”

此时吴州刺史和盐铁转运使也都在跳着脚骂萧庆之糊涂。江南有不少官员都可以上书直达天听,自然而然地就有人把萧庆之近来在江南做的几件事都报到了淳庆帝御前。淳庆帝看了也忍不住破口大骂:“蠢货,你把脑子落京城了吗。要不要朕派人给你送过去。”

太子顾弘承真在旁边帮助处理奏折,听到这句话不免侧目:“父皇,谁把您气成这样,儿臣去收拾他。”

把折子递给顾弘承,淳庆帝说:“你看看,你看看,子云这事办得何等愚蠢。”

接过来细看。太子看完后,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父皇,这不是善举吗?江南道既然拨不出银子来,子云慷慨解囊又有何错?”

远在天边的萧庆之踹不着,淳庆帝也只好踹踹儿子过瘾。不愧是一起长大的,蠢都蠢到一处去了:“子云愚蠢,你也好不到哪去。往小了说这叫拉拢人心,他一个臣子拉拢人心做什么,朕倒是不怀疑他的动机,但真到风口浪尖上谁要动他,随便参一本他这辈子就足够受用了。往大了说,他这是让天下臣民知道朝廷如何不作为,竟让他一知府自掏银钱修缮府学。妇人的口舌,御史的笔,天下士子的文章,传点什么写点什么,这就是直接往朕脸上扇巴掌。”

噢,原来有指责父皇不勤政爱民。不体贴民生的意味在。顾弘承仔细想了想,说道:“父皇,子云想来也没想到这层上去,儿臣与子云一道长大,子云的心性儿臣再清楚不过。想来也是急情于吴州府学,否则不会自己掏银钱,他再阔绰也不至如此撒钱。”

淳庆帝也不怀疑萧庆之的动机,只是心里不免想,难道这孩子就适合做个文臣领袖,却不是个实干的能臣。琢磨片刻,淳庆帝觉得挺不是滋味,这可是他寄予厚望的臣子啊,怎么能这般不济事:“朕不疑他,只是这件事做得太愚蠢,让朕有些失望。”

“父皇,儿臣不是也没想到嘛,儿臣与子云毕竟都还有些不经世事,很难在做事之前把方方面面都想周到,总会有缺失的地方。姚道台不是说已经拨下银钱去平账了吗,想来不会有什么大碍,至于子云那里,再去封书信,让他以后谨慎行事就是了。”其实搁顾弘承的话,巴不得,有臣子肯替君上分忧,这多好的臣子呀,怎么还责备人愚蠢。

太子啊,你可长点心眼吧!

淳庆帝心中长叹,这就是他不喜欢顾弘承的地方,目光短浅了点,想事情片面了点。正是因为是厚爱的臣子,才会严格地要求,才会骂他愚蠢,顾弘承却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顾弘承没有想得那么长远,只觉得眼下好就好,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一个帝王怎么能有“只求今日,不问明朝”的念头。

淳庆帝看着他这个长子,心中涌起一股深深地失望,如果说萧庆之做这件蠢事,他只骂一骂,斥责一顿,那么对太子,淳庆帝仅有的就只是失望。臣子有错,帝王可以去纠正,但帝王若轻易犯错,承受错误带来的结果的就是天下子民,太子还是不懂啊!

“罢了,你去写信给子云,告诉他,这样的蠢事,做一件就足够了,再有朕亲自去江南收拾他。”或许真是要求太高,寄望太多,他们都才二十出头,淳庆帝心想,自己也才四十出头,不说多了,至少还能看着他们二十年。但愿给他们二十年时光,他们能长点心眼。

接到顾弘承的亲笔信,玉璧就看得萧庆之一副牙都快笑掉了的样子:“太子殿下给你什么了,把你乐成这样。”

“未来。”

发疯了,玉璧瞪他一眼,抽过萧庆之手里的书信从头看到尾,半点所谓的未来都没有看到。只看到大半篇是顾弘承替淳庆帝骂他,小半篇是顾弘承说,其实这不算什么大事,不过既然淳庆帝说得这么严重,还是注意一点好。最后,顾经承写道:“我与子云之情谊远甚旁人,愿与子云一世相得,两不相疑。这是你说的未来呀,怎么感觉不对劲啊!对了,你做什么了,让陛下用这么严厉的语气专程写信来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