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滢目视周遭人等,太后会意,令众人退下,郑滢才道:“娘娘,皇后之位关系宗社大计,国朝有母后垂帘惯例,可预政事。如今娘娘听政,皇帝聪明,才使天下归心,海晏河清,有盛世气象。但世事不可料,元符皇后乃章惇扶持所立,异日若有机会借皇后身份预政,必然会重新启用章惇等人,而罢黜如今重臣,太后心血,岂非毁于一旦…”

“难得你有这般见识,不枉我教导多年。”太后拉着郑滢手,推心置腹地说,“岂止如此,她若得势,恐怕还会把我都废了,就像章惇当年要先帝废宣仁皇后一样…只是官家适才说她不可废的原因,倒也在理,恐怕不宜现在动她。”

郑滢道:“官家所言固然有理,但防微杜渐,也应想点对策…既然娘娘思念瑶华宫,何不接她回来,复她皇后位号?她若复位,按嫡庶先后之序,位在元符皇后之上,如此,即便有机会,元符也不能越过她去预政。”

太后亦颔首:“近日来,我也在想此事。既然你也觉有理,我听政时就向大臣们提出,废元符之事也一起提,让他们议议。”

而此时,赵佶已在迩英阁召曾布单独入对,将太后欲废元符皇后之事告诉他,曾布亦反对:“不可,陛下不宜因此事落人口实。”

“正是,朕意与卿同。”赵佶立即道,“太后必会让你们议这事,还望枢相于帘前坚执此议。”

曾布答应。赵佶想想又道:“太后或还有意复瑶华宫位号,只是一帝一后,乃万世常理,两宫并列,终究不妥,此事也望枢相稍加劝阻。”

曾布道:“太后钟爱瑶华宫,此事臣说恐怕无用。韩忠彦是太后信任的人,由他帘前开陈,太后或能听纳。”

“那就烦请枢相与忠彦等先行商议。”赵佶赞同,又道,“其余言官,也可知会一二,务必早作准备。”

翌日太后果然在帘中提议废元符皇后,复瑶华宫皇后位号,并细述当初章惇假拟太后手诏之事,说立元符过程有违典礼,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应该废掉。曾布有备而来,上前力争:“废元符之事万万不可。以伪造手诏之事废她固然有理,但一则会彰先帝之短,二则主上以叔废嫂,事理未顺。”

曾布已先与其余宰执众臣议过,于是群臣纷纷附议,说元符之立虽未尽典礼,但事已如此,无可奈何,不宜因此事招致物议沸腾,累及今上。

太后见众臣皆反对,遂叹了叹气:“是无可奈何,此事暂且作罢。”

曾布躬身:“望皇太后坚持此论,若稍动元符,则于理未便。”

太后漠然答:“只可如此。”

太后再提复瑶华宫皇后位号之事,曾布道:“此事无前例可循。以前事例,只有嫔妃薨后追册为后,未有生复位号者。况且有元符皇后在,若再复瑶华宫,恐两宫难并处。”

太后道:“未必要循前例罢,自我作古,有何不可?”

曾布沉默。赵佶目示韩忠彦,韩忠彦面有难色,但还是进至帘前,奏道:“自古帝王一帝一后,此事系万世论议,还望太后三思。再则,若两宫并列,嫡庶不明,易起纷争。”

太后冷笑:“自然要有嫡庶之分,卿不必多虑。”

这时言官左正言陈瓘出列,对赵佶道:“皇后废立,并非只关系嫡庶尊卑。当年绍圣大臣以继述神考为说,怀仇毁宣仁皇后之心。而瑶华宫是宣仁皇后选定的,一言一行,莫不承宣仁教诲。若有朝一日,瑶华宫以母后身份预政,必然会以宣仁是瞻,恢复元祐之事。所以章惇等为斩草除根,一定要废瑶华宫而立元符皇后。而今若皇太后下手诏,论当日先帝之过,陛下付予外廷令议复瑶华宫典礼,天下人必认为陛下对先帝之言不以为然,且不仅于皇后废立。故此事不可不慎。”

赵佶尚未开口应对,太后已怫然不悦:“如今官家年少体健,又将有皇子,哪里就论及瑶华预政之事?何况先帝废瑶华,本就有悔悟之心,每每跟老身说章惇误他良多,如今官家为先帝复瑶华位号,先帝若有知,必然也赞同。此事我主意已定,众卿不必多言。”

曾布见她语意坚定,势不可改,遂目视赵佶请示,赵佶亦微微颔首,曾布便欠身道:“如此就遵皇太后旨意,瑶华元符,两存为便。”

太后满意,命众臣商议相关典礼,旋即回宫。赵佶又留下曾布,密语道:“瑶华宫未复位号前,先宣召入禁中,然后当日或次日再降制,以免仓促张皇。”

曾布会意,道:“理应如此。若已复位号再迎入禁中,则须用皇后仪卫,确实张皇。”

赵佶一笑,告诫曾布道:“反对废元符一事及如此宣召瑶华宫,卿等当作自己的意见就好,切勿对太后说是朕的意思。”

曾布欠身答允。

(待续)

作者有话要说:上又嘗諭密院云:欲於瑶華未復位號前,先宣召入禁中。卻當日或次日降制,免張皇,令以此諭三省。眾亦稱善。余云:「如此極便,若已復位號,即須用皇后儀衛召入,誠似張皇。」上仍戒云:「執元符之議及如此宣召,只作卿等意,勿云出自朕語。」

第57章 心语

圣瑞宫大火后,朱太妃一直被以养病的名义软禁着,赵似也被禁足三日。三日后,圣瑞宫内侍高品白谔来到朝臣候朝的殿庐,将一封奏疏递交曾布,请他进呈皇太后,并公开对在场朝臣说出奏疏内容:“乞皇太后不候升祔还政。”

大宋明令内侍不许言国事,此中层宦官竟然自拟奏疏欲进呈皇太后,委实匪夷所思,众臣皆议论纷纷,讶异不已。

曾布看看奏疏,回复白谔道:“此事须与三省商量。”

三省官员商议后认为不须进呈,然而此事已传开,太后很快听说,特命人取了奏疏来看,看完对奏疏不置一词,但对赵佶道:“这白谔是圣瑞殿中人,蔡王小时候多由他教导,蔡王如今行事才极不近情理。”

赵佶愤然道:“果然小人无状,一派胡言!孃孃帘中听政,处分无不圣明,何须还政!这等妄语孃孃不必理会,且待我责内侍省处置他。”

内侍省闻讯,立即上奏,称白谔逾制言事及找密院官员陈述,乞求逐他出宫,去偏远处监当。赵佶迅速批复,编管白谔于五百里外的唐州。

曾布认为处罚过重,至帘前劝太后稍加宽贷,太后道:“老身本不欲施行,但皇帝执意如此,也只好由他。”

白谔虽遭贬逐,但请太后提前还政的话题已开始在士大夫中流传,亦有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千百双探视答案的眼都炯炯地盯着帘中的太后,令太后如坐针毡。

白谔遭贬后,赵佶宣布蔡王与定王不令从灵驾西行,对众臣称蔡王自请留下侍母疾,圣瑞宫甚喜,因她本就不愿儿子远行。

然后对圣瑞宫的软禁,也悄然解除了。

蕙罗原以为郑滢会因圣瑞宫之事询问她,责骂她,乃至处罚她,但是竟没有,一连多日都完全如常,见了她也只是谈职务之事,无一语提及圣瑞宫。

后来有一天,她来找蕙罗,让蕙罗跟随她上宫城与外间相连的宣德楼,与蕙罗立于城门上,垂目示意蕙罗看下方。

蕙罗但见一列内侍与内人的队伍正从宫城内往外走,迤逦不绝,似有数百人,都背着行李,其中不少人还被持兵戈的宦者押解着,一路大放悲声。

“这些,是圣瑞宫的人。”郑滢向蕙罗说明,“大火之后太后要求严查圣瑞宫一干人等,但凡有错处一律逐出,不少人还会受刑或削发。”

蕙罗立于高墙之上,萧瑟风中,看着这一群大部分还很年轻的宫城的囚徒,拖着沉重的步伐,缚着命运的枷锁,踏上前途未卜的去路,不由顿生寒意,身心皆冷。

走在队伍最后的是一位身材高瘦的中年宦者,两鬓微白,紧抿的唇角有一种蕙罗熟悉的执拗感,走得大步流星,只是临出宫门时步履稍歇,朝圣瑞宫的方向有一瞬的回顾。

蕙罗认出他正是那晚为她和赵似遮挡的宦官。

“那是蔡王的师父,内侍高品白谔,被逐往唐州。”郑滢淡然道。

“蔡王…如今怎样了?”蕙罗终于忍不住问。

“禁足几天后官家撤了看守的人,不过他至今闭门不出,太妃也如此。”郑滢回答毕,凝视蕙罗,“果然是你。”

蕙罗沉默,少顷举手拔簪,欲下跪请罪,郑滢却摆手止住。

“你的事,这次我帮你挡了,不过下不为例。”郑滢道,“奴婢和主人,是一条船上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是个明白人,想来不须我多说,以后该怎样做,你自己想清楚,总之万事小心,切勿行差踏错,害人害己。”

她又着意打量着蕙罗的脸:“何况,你还是官家瞩目的人。获额外的天恩,也会有额外的风险,稍有不慎,便会危及性命,切记切记。”

蕙罗不明白她何以知道自己受官家瞩目,但也不敢问,只低首受教。

郑滢随即给了她最后的警告:“还有蔡王,你越接近他,他就越危险。”

那日孙小鸾被拖出去时一路狂骂王湲,宫中人因此怀疑王湲与圣瑞宫纵火案有关,私下议论颇多。太后听说未免有气,但因王湲是自己旧人,终究不忍心严加责罚,经郑滢建议,决定送王湲去南薰门外的玉津园,远离宫城,暂避流言。

王湲临行那天也是一路哭泣,痛苦不堪,频频回首望福宁殿方向,但始终未等到挽留她的人。

蕙罗目送她远去,回想这宫中的女子,还真是都满怀爱恨痴念,刘清菁算是身行微恶业,郑滢意行微恶业,孙小鸾和王湲的恩怨自己虽不十分明了,但联想到她们素日所为,估计跟口行微恶业脱不了干系。再如太后和太妃,一生争斗不休,纵然获得了后宫女子最尊贵的地位又如何?还不是骄慢、我慢、诸般慢,也在那修罗道中轮回挣扎。

一念及此,但觉终生皆苦,穿行于这巍巍皇城的紫楼金阁、碧甃铜池之间,亦觉意兴阑珊,郁郁不欢。

蕙罗无日不思念赵似,但又不敢接近圣瑞宫或打听他的消息,唯恐给他再惹麻烦。这些日子也没收到来自赵似的任何消息,有时她不免会想,自己实在平凡,应该没什么值得他眷顾的优点,那火场一吻,只怕是他一时冲动之举,未必说明他对自己有意,自己又何苦陷落进去,也沦入修罗道,害人害己。

只是,想起这些的时候,心会隐隐作痛。

一日黄昏,一群去蜂场学习的小内人回尚服局,蕙罗数了数,发现少一位。过了片刻那最后一个才流着泪回来,脸上多了两个蜜蜂蛰的包。

那小姑娘才六岁,入宫没多久。蕙罗看得颇心疼,忙取出玉露散给她消肿,抹药时忽然闻到小姑娘身上有一缕龙脑香,顿时诧异,问:“你今天碰龙脑香了?”

小内人说:“刚才看姐姐们养蜂,有一箱蜜蜂忽然飞出来了,姐姐们都跑了,我跑不快,落在后面,蜜蜂追着我团团围住。然后有一位大哥哥冲过来抱起我跑了一阵,用他衣袖给我遮挡,待蜜蜂散去,才放下我,所以身上有他衣裳上的香气。”

蕙罗一怔,再问:“那他被蜜蜂蛰了么?”

小内人点点头:“他的包应该比我的多。”

蕙罗握着玉露散立即朝蜂场奔去。

蜂场中槐树下有一人独坐,果然是赵似。一别多日,他像是消瘦了,眼圈也微黑,颇为憔悴,神情寂寥。

蕙罗快步走到他面前,把玉露散递给他。

他一喜,站起接过,伸手想揽她,她立即退后,轻声道:“这玉露散大王多抹几次,很快会好。大王珍重,奴家告退。”

旋即转身想走,赵似却迅速挡住了去路,对她道:“许久未见,我们说说话。”

蕙罗摇头,想绕开他离去,他并不放行,总拦着她。

蕙罗一顿足,索性奔回蜂房,关上了门。

赵似敲门,唤她数声“蕙罗”,蕙罗只是不应。

赵似停下来,须臾,在门外道:“你是怕十哥么?待我想想,总能想出办法的罢。”

蕙罗依旧不答。

“别担心,我会娶你的。”他郑重承诺。

“大王快走罢。”蕙罗在门后对他说,心中酸楚莫名,却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镇定,“我说过,大王是天潢贵胄,千金之子,我是配不上的。我的愿望也不是做皇帝或亲王的妃妾…”

“我知道,你想出宫开香药铺。”赵似接过话说,稍作停顿,又道,“我不知道的是,将来你的香药铺中,会有我么。”

他淡淡一语,却让蕙罗如遭重击,泪水霎时涌出,强撑的镇静外壳悄然坍塌,她默默转身背靠着门滑坐于地。

与此同时,门外的赵似也有类似的动作,靠着门坐下,惘然望着逐渐隐去的绯色流霞,缓缓对她说:“我常常梦见一艘可以乘风破浪去远航的船,载着我浪迹天涯,四海为家。那次在太清楼与你聊过之后,那艘船上就多了个姑娘,梦里看来,有些像你…我们一同游东京之后,船上姑娘的身影更清晰了,似乎是你…你拒收我的蔷薇水,说出宫后也可养活自己,我好像看到船上姑娘在朝我转身,应该是你…当你不顾安危,对着大火高声唤我,述说我母亲都不知道的我的心愿时,梦里船上的姑娘终于向我走来…不就是你么。”

蕙罗强抑着哭泣的声音,抱膝埋首,身体微微颤动,泪落不已。

赵似沉默了一会儿,涩涩苦笑:“但是,梦终究是梦,我不会获得梦里那艘船,也不会拥有船上的姑娘…现在的我,就是一只斗败的王台蜜蜂,连自己的性命都操控在别人手中,如何能保护身边的人呢?连守护我长大的师父,我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去…所以,你离开我,是明智的,我有什么资格挽留你?”

门后的蕙罗不住摇头,想起郑滢所说“你越接近他,他就越危险”那句话,好容易才按下开门与他相拥的冲动,无力感蔓延全身,只觉肝肠寸断,悲伤郁气从心底浮升至喉间,几乎难以呼吸。

两人随后都无言,隔着一道门背靠背地坐着,默默相守不相见,直到银汉无声,玉蟾清冷,月上柳梢。

远处有更漏声传来,终于令赵似打破了沉默,“就此作别罢,我船上的姑娘。”

然后他站起,阔步离开了蜂场。

蕙罗又呆坐良久,待眼泪流尽,才起身出门,在皎皎月光映照下朝尚服局走去。

而待她在蜂场大门外转身后,赵似现身于后方宫墙转角处,黯然目送她,直到她萧然远去,消失在他视野尽头。

第58章 合香

四月十三日凌晨,王皇后开始阵痛,到晚上仍未分娩,赵佶颇焦虑,一直在坤宁殿等待。

蕙罗这天在元符宫陪刘清菁整理准备送给王皇后母子的礼品,深夜才回尚服局,路过尚食局附近时,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在向隅而泣,上前细看,发现是尚食局内人刘韵奴,以前曾向自己请教过香药知识的。

蕙罗忙问她因何哭泣,刘韵奴泣道:“李尚食命我送一屉羊荷包到坤宁殿,说是官家点的夜宵。现在厨房里只剩最后一屉了,我取出装好刚走到大门口,面前忽然蹿出一只老鼠,我吃了一惊,食盒落地,羊荷包滚了一地,没法吃了,官家还在等着,怎么办呀…”

羊荷包是用羊肉和菜叶为馅做成的包子,蒸制而成,如果刘韵奴刚才取的是最后一屉,现在再做确实来不及了。

蕙罗想想,问她:“厨房有糖蜜韵果和圆欢喜么?”

刘韵奴点头:“离端午不足一月了,这些饮食果子倒是备得多。”

蕙罗道:“那你就送一些圆欢喜,配一碟糖蜜韵果。官家如问,你就说这是应皇嗣降生之喜特意准备的,再说几句祝贺的吉祥话,官家多半就不追究了。”

刘韵奴半信半疑地问:“这样行么?”

蕙罗道:“虽无十分把握,但总比你两手空空地去请罪好。”

刘韵奴叹道:“只好试试看,碰碰运气了。”

赵佶皇长子于此夜出生,被命名为“亶”。

有了子嗣,赵佶欣喜不已,宣布大赦天下。

而次日,刘韵奴眉飞色舞地来找蕙罗,道:“我运气还真不错,送点心到坤宁殿时,皇后刚刚生下皇子,官家心情很好,看见我送来的是糖蜜韵果和圆欢喜,好像更高兴了,还和我聊了几句,今日通知司宫令和李尚食,把我升为正八品掌膳了。”

随即对蕙罗拜谢不已,并问她如何知道官家爱吃这两种饮食果子,蕙罗略一笑:“我也是听别人说的。”

皇子降生,令蕙罗想起了养母故皇太妃陈氏,如果她在世,现在也是可以含饴弄孙的人了,而现在,逗弄着小孙子的,却是向太后。

这几月发生的事太多,蕙罗悲伤之后颇感乏力,心里也空落落的,倒常常想起和养母在皇陵生活的那段日子,虽然那里不比大内,生活寂寥清苦,但好歹有母女亲情,那种两人相依为命的温暖如今是再也找不到了。

思念养母时,想起曾和赵佶讨论过的养母用的香药,忽然念动:何不按那日和赵佶讨论的配方合一剂香药,看看是否和故皇太妃用的一样?

于是蕙罗开始收集购买相关香药,只是平日事务繁杂,常不得闲做个人的事,待香药品类备齐,已至五月。

五月五日虽是端午节,这个日子自古以来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恶月恶日”,有百鬼夜行之说。故此当日每家每户都会在门上插艾蒿、菖蒲、柳枝等,并在手臂上系彩线百索,佩戴灵符,以辟邪驱恶。宫中也不例外,只是结合了一些游艺活动,宫人们系百索艾花,持花巧画扇,吃香药相和的香糖果子,还纷纷到栀艾争香的后苑,看菖蒲编成的天师驭虎像,观射柳,斗百草等等。

蕙罗难得有一日空闲,趁着尚服局内人们都出去玩了,独自前往尚服局香药坊,配制养母所用的合香。

她先取出所需的沉香、龙脑、金颜香、丁香、檀香、麝香、安息香之类,再根据香药的不同品性准备加工处理,例如檀香需要炒,甲香需要煮,龙脑需要研磨。平时这样的工作有其他小内人帮忙处理,而今完全一人做,颇有力不从心之感。

也不知忙了多久,忽闻门边有人问:“你是在合香么?”

蕙罗听那声音已是一惊,回首一见,立即施礼:“圣躬万福。”

“我路过这里,闻到蒸煮香药的味道,便进来看看,不料却是你在制香。”赵佶道,旋即走过来,逐一查看她所列香药,了然道:“原来你是要制我母亲用的合香。”

蕙罗低首道:“官家恕我唐突。”

“无妨,”赵佶微笑道,“我来帮你。”

然后他娴熟地把麝香、龙脑、金颜香、安息香等需要研磨的分列开来,或用捣棒,或用舟形香碾,分别研细,边研边告诉蕙罗香料不同,需要的粗细也不同,“太细则气息不绵长,太粗则气息不柔和”。最细的是用舟碾加水研磨,香末飞入水中,最后取浆液沉淀后的末滤干备用,“如此更为细腻。”他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