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上一章:第 36 章
  •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下一章:第 38 章

比如眼下,说了想装修下房子,康母眼神根本找不到焦距,你明明是坐在她面前和她说话,却能感受到她听话是入耳不走心。

“好,你装吧。”

她就这么不冷不淡回一句,康伟十分挫败。

好像他不管说啥做啥,他妈都无动于衷,对生活没有一丝积极性。康伟有时候觉得,他没见上面的亲爸牺牲的同时,就把他妈的魂儿一块带走了,杵在他面前的分明是个行尸走肉。

她有体面的工作,每天也把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

但她对一切都不在意,是随波逐流的。

连亲儿子也不太在乎,因为康伟有爷爷奶奶照顾,她就算不管,康伟也饿不着冻不着。但康伟也不能说他妈不爱他,家里面的大事小事儿,他妈都听他的——或者母子俩早该换一个环境了,康伟指望着重新装修房子能带来点改变。

他妈既然不反对,康伟就拍板要重新装修。

康奶奶很是舍不得,那房子里的好些东西,都是康伟他爸结婚的时候,康奶奶亲自给儿子挑的。

康伟爷爷很能想开:

“康伟今年都要满21岁,他爸走了也就是21年,我们放不下也要放下,总是顾念着死去的人,活着的人就不管了么?”

多优秀个儿子,偏偏在战争中牺牲。

再多的权势又咋样,人的生死半点不由人,全看命运咋安排。康伟爷爷不看淡也没办法,那也是他最喜欢最骄傲的儿子,人死不能复生,他和老伴儿看不淡,康伟他妈就放不下。

重新装修下房子也是应该,换了新的环境,老大媳妇也该慢慢放下。

康奶奶被老爷子说服,“那装修屋子的时候,让他们母子俩搬到这里住。”

康奶奶又挺高兴了,康伟小时候都是她在带,后来康伟小学毕业又搬回去和亲妈住,康奶奶最宝贝这个孙子,巴不得天天能看见。

康爷爷也想孙子。

但其他的儿女却怕二老太偏爱康伟,严防死守的,康爷爷心里挺担忧。要是两个老的一走,孤儿寡妇的还要靠康家其他人看顾。康爷爷就是发现了这点,才把康伟给送了回去。

现在么,康伟都快21岁的人了,最近在跟着周诚一起做事,晓得自己上进而不是指望着康家的谁拉扯,康爷爷的顾虑没那么多。

“让他们回来住,等房子重新装好了再看情况。”

康奶奶心情欢畅和人一起收拾房间去了。

家里的长辈们都没意见,康伟也就回复了刘勇:“刘叔,您这边随时可以过来。”

有电话联系的确要方便许多,哪怕打电话接电话比较麻烦,那也比电报要快,更别说信件。夏晓兰给周诚回信时也说了新的联系方式,并且说了去京城的大致时间。

等周诚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她和舅舅刘勇差不多也到了京城。

康伟这一单,夏晓兰就想尝试着和龚洋合作。

龚洋听说要去京城,实在惊了惊。

他顾虑的不仅是来回要耽搁的时间,还有路费和在京城的食宿花销。

夏晓兰直接打消了他的顾虑:

“你是我们请的设计顾问,这些费用都由我们承担的。大概半个月后出发,可能要耽误你三四天,你把时间安排好就行。”

给康伟装修房子才叫兴师动众,带个美术系的学生算啥啊,还带了俩工人过去呢。泥瓦工的介绍信找谁开,这些事儿都要刘勇去操心。负责人不是那么好当的,康伟那边说可以安排个便宜的招待所——这也是夏晓兰再三强调的。

康伟要想着双方的关系,给安排个贵的饭店,住的倒是舒坦了,这么几个人的食宿搞完,刘勇这单肯定又要往里面贴钱。做什么生意在起步阶段,当老板的都得控制成本,光想着享受了,那才是自己玩垮自己!

龚洋晕乎乎的。

不就是接了个小活儿,帮夏晓兰画几张海报么,后来又设计啥名片,现在更要跟着去京城?

龚洋嘴上说不一定能请到假,其实他内心已经是从了的。

又不让他花车费和食宿,干活有钱拿,还能去首都,这种好事儿谁会拒绝。

美术系大三学生要比其他学生自由,美术系还有个外出采风写生的要求,写生又不是只能去野外画画山水,他可以去画首都的风貌!

夏晓兰离开吧,正好让人给看见了。

最近夏晓兰来找了龚洋两趟,认识龚洋的人就起哄,以为是龚洋对象。

“长得真好看啊,龚洋你哪儿认识的?”

“卓师妹介绍的,人家来找我画画的。”

画画的?

龚洋是在外面接各种活儿,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儿总来找龚洋画画?听上去就挺奇怪嘛。

同学不信龚洋也没办法,他自己都觉得奇怪,夏晓兰才多大啊,不仅在商都百货大楼旁边有一家店,现在还把生意做到了京城?

京城人装修房子,还要从商都请人过去,这种事也超出了龚洋的想象力。

他自己为了多点颜料和画纸,别人瞧不上的小活儿他都接,真的难以想象有人能这么不把钱当成钱用——等等,刚才夏晓兰说了食宿和车费全包,好像没说待遇啊?

龚洋心里七上八下,一头钻进了图书馆。

别人花了钱把他请到京城,他要是不会画装修效果图,那就太丢脸了!

216全家一起进步!(8更)

“蓝凤凰”的活动颇有成效。

一百双丝袜快送完的时候,这一批春装也卖的差不多。3月初,商都的天气终于回暖,时不时出个太阳,这更拉动了服装店的生意。双重刺激下,这批春装销量就起来了,店里每天都忙的不得了。夏晓兰看店里的货不够了,肯定要再跑一趟羊城。

这次不能让陈锡良直接补货,3月份,羊城的各种春装新款都出来了,肯定要比上次的选择面大,季末才补已经卖过的款,正在热卖时当然要有新款来刺激人消费者的眼球。

这一次她就没带李凤梅或者刘芬去,店里的生意也丢不开手。

刘芬原本还想自己种分到的田地,看眼下这生意的架势,她哪里还有那个闲工夫?可天气回暖,让她把田地白白荒着也不可能,李凤梅就说学她家直接租给村里人种。

“这事儿早该在出门前办好,现在又要跑回去一趟,让涛涛他爸回去吧!”

李凤梅把刘芬说的不好意思。

刘勇还没接到生意,但刘勇不是每天闲着,一个就认识几个字的农民,通过夏晓兰认识的那个美术大学生龚洋办了个借书证,现在每天都钻图书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学习,夏晓兰说社会在进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不嫌多,早晚能用上。

同样是80年代发家,有的个体户把生意做成了集团公司,有的人再过几十年混的马马虎虎,最初发家是机遇,能不能长久的保持事业的活跃,肚子里有货的总比没货的强!

有的人当了老板在拼命学习进步,有的人暴发后就开始买车买楼包二奶,夏晓兰不批评后一种生活态度,但她更想一家人改善了生活环境,却不是家人彼此间面无全非。

两口子之间,舅妈李凤梅要是成了女强人,舅舅刘勇原地踏步,还是农村老一套的思想,家庭能稳定吗?反之亦然,刘勇要是哪天发了财见过大世面,李凤梅还是乡下的农村妇女,俩人话不投机半句多,感情不出问题才怪!

进步是一起的,变好也是一起的。

夫妻之间是这道理,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孩子有了出息,别嫌父母老古板,他们没有接触新事物的条件和勇气,多花点耐心带着他们一起走,一家人都在变得更好,谁也不被社会淘汰!

上了年纪,思维和记忆力都比不上年轻人,文化底子还差,对书本上的东西理解力也不足,刘勇这一番“充电”,比在乡下干农活时还辛苦。他学的东西更有专业性,刘芬和李凤梅这样翻翻时尚杂志的,对比之下就很轻松…刘芬也心疼大哥,就没同意让他回乡下:

“我下午时稍微早点走,到晚上也就到村里,和人讲好帮种田的事,我一打早再骑车回来,只耽误半天功夫。”

半天,李凤梅又卖衣服又收钱,也能勉强撑过去。

刘勇现在都学疯了,经常把眼睛熬的红红,瞧上去比要高考的夏晓兰还认真,刘子涛放学回家都不敢吵着他爸,自个儿乖乖学习,前天小测验,刘子涛成绩还进步了!

刘芬不想打断她哥这股劲头,李凤梅也没勉强。

夏晓兰刚刚踏上去羊城的火车,刘芬就骑着自行车回乡下——女士自行车小巧漂亮,车圈却不如28大杠大,跑的也没有28大杠快。女士自行车在商都市里骑骑还行,要说跑乡下的烂泥路,还得用刘勇那辆大自行车。

刘芬要回乡下,也得带点东西。

她这个是受夏晓兰的影响,夏晓兰从来不空手上门。这事儿不也得托陈旺达办么,人家陈村长把田地和宅基地帮母女俩争取到,你们这田地不打算自己种,还得给人说一声。

但是带啥东西回去?

刘芬对这些人情世故没啥经验,她从前也没有走礼的资格啊,在夏家当人媳妇时就没摸到过钱。

于奶奶十分无语:

“闷葫芦,木头人,戳一下才知道跳,也不晓得咋生出一个人精。”

女儿太精明,就衬托的当妈的傻。于奶奶念叨归念叨,面对这样连还嘴都不会的老实人,她不免要替刘芬操心:

“你们屋里不还有烟?拿上一条烟,买两包白糖、两封挂面。你也别管你们村长让谁帮忙种,东西送到了把要说的意思传达到,包你每年都不用操心…啥时候想把田收回来自己种,这事儿你们村长还会给你解决。”

请客送礼都是学问。

于奶奶别的不懂,这事儿难道不晓得么。

刘芬自己回去,请村里人种田,这中间的“租金”该咋算?要说完全不要点东西,这田地被谁家拿去种几年都不想还了。多好的事儿啊,白捡的田地每年能出粮食,还不用交公粮和提留款,开始会感激刘芬,到后来就成了理所当然。

给田的时候别人感激,收回田地时反倒是憎恨。

于奶奶见惯了这种事,就让刘芬找村长。给不给“租金”,又该怎么算“租金”,通通都由村长出面。不是说村长很有威信么,这种事就得交给村长办。别管村长给谈成啥条件,刘芬只要接受结果就行。

一个新年过去,于奶奶和母女俩的关系改善了很多。

“多管闲事”这个口子一开,于奶奶根本就停不下来。她说话的口气还是不中听,但肯掰开来给刘芬细讲,扫大街的老太太咋了,刘芬活了快四十岁,见识远远比不上于奶奶。

刘芬也有别人没法比的优点,她听话!

以前她是谁的话都听,逆来顺受成习惯,现在她有了进步,谁对她好她听谁的。

谁都比不上夏晓兰在她心中的份量,现在夏晓兰不是没在嘛,于奶奶说这些是好心,刘芬就静静听着了。照着于奶奶说的,她骑车回到七井村,就直奔陈家。

陈旺达还没回来,刘芬就把东西交给了陈大嫂。

陈大嫂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件事她公公肯定能办好,她将刘芬拉到一边:

“你们进城这个把月,你妹妹可是回了三趟娘家,我看她样子挺急的,也不晓得找你啥事儿。”

217:张记生意不行了(927票加更)

刘芳一个月回来三趟?

刘芬都不敢信。

就算从前没和娘家闹翻,刘芳嫁去梁家后,一年能回来三趟都算多。有三趟没见着面,算上年前回来吃饭和初二上坟,短短个把月,刘芳是回来5趟了才对!

刘芬就疑心她妹是遇到啥事儿要娘家帮忙。

她还没想到给夏晓兰介绍对象哪里去,毕竟当时已经拒绝过,明确说了夏晓兰现在有对象,刘芬也不会想到有人会如此执着。

和梁秉安感情不和?

也不能呀,年前回来吃饭,梁秉安还带着俩孩子一块儿来的。说话客客气气的,还说要赞助4000元给她家修新房。刘芬是不会要那4000元的,不过从这点看,刘芳和梁秉安两口子感情是没问题的。要是夫妻不和,哪里会给刘芳在娘家做面子。

除了夫妻感情不和,刘芬又想不到别的原因。

刘芳是不是上门发现一家人都不在,担心娘家人啊?

刘芬想来想去,只剩这个原因。

她想给刘芳留个口讯,却又想起刘勇等人的谨慎。大家谁也没把在商都的生意说给刘芳听,在村里也是紧闭着嘴。七井村的人除了晓得他们一家子在商都,对一家人做啥买卖却不清楚。刘勇说刘芳的男人是当干部的,有他们这样的个体户亲戚影响不好,刘芬也觉得在理。

店里只有李凤梅一个人,刘芬一大早就要赶回商都,她也没法去刘芳家看一看。

黑灯瞎火的,刘芳家比去安庆县还远。

“嫂子,阿芳要是再回娘家,您替我问问她有啥事儿,这个电话能找到我。”

刘芬还是把电话号码给留下了。

她留的是于奶奶家隔壁巷的公话号码。

陈大嫂一边接过小条儿,一边羡慕,“这都能打上电话了?我听陈庆他爷说村里也要安电话,就是这一两个月的事儿,安好电话联系你们就方便了!”

有的村早安装电话,七井村不是最快的,但动作也不慢。

刘芬也高兴,“那可好,打电话比跑回来一趟要方便。”

安电话的是村里,那和陈家安装电话也没啥差别,村里都要听陈旺达的,陈大嫂挺骄傲。刘勇带着家人跑出去干个体户是赚到钱,但刘芬留的电话号码也是公用的。农村人在省城肯定各种辛酸不方便,不过是过年回村时穿得光鲜亮丽,多少有些打肿脸充胖子。

陈大嫂心理平衡了,又问夏晓兰有没有好好复习。

“晓兰她爸有消息不?夏家人还有没有去学校闹事儿?”

夏大军真的“失踪”,反正从医院跑了就没出现过。夏家人也没到学校闹腾过,刘芬每天忙着看店,学着咋做账和有关服装的各种姿势,还真没有想起过夏家人。

陈大嫂还有点失落呢。

倒不是说陈大嫂一定有啥坏心眼,人都有八卦之心,这是没办法的。

张记小吃的日子不好过。

年后恢复营业至今,也有了一个月,张记是一个月盘一次账。发了工资,结算各种拿货钱,才知道一个月赚了多少。

年初四闹得那一场,对张记的生意影响太大。

先是高三的学生不往张记店里来了,不知道学校里流传着什么话,把张记说的极为不堪,连低年级也不来张记吃东西。张记的生意至少有三分之一靠的是县一中的师生,少掉的这部分他们不是不吃了,而是转到了黄嫂快餐。

一开始,这一带只有张记一家店。

黄嫂快餐本来就抢走了张记的生意,一中的师生们不去张记,又少掉许多生意。

年后一个月的营业额,只相当于从前的三分之一!

黄嫂快餐顺势而起,一间店面都满足不了爆满的客流量,把旁边的房子也租下来打通,扩大了店铺。

算完账,张翠的脸色很不好看。

钱数了又数,这个月也只有两百多点的利润。要知道年前那个月,张记的月利润有八百多,全年平均下来,都没有一个月下过700元的。一个月200多不算少,能抵得上待遇好的双职工家庭收入。

但人赚过多的钱,再看这200多就特别不能接受。

去年张记起码让两口子赚了近万,夏长征和张翠也是很低调的万元户。今年倒好,收入一下子暴跌,谁的心情能好啊。

“你一下子就给了子毓5000块?她在学校哪里花的完那么多!”

夏长征挺不高兴。

疼夏子毓,是这个女儿能给他争光,能想出赚钱的点子。如果张记生意还是像以前那样好,5000块钱给了也就给了,反正很快能赚回来。生意变差这么多,再想到那5000块钱,夏长征就很心痛。

夏子毓自己用了就不说,全贴王建华家里可咋办?

夏子毓说王建华肯定有大出息,夏长征不是不信。

女婿有大出息,当老丈人的能沾多少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王家就算在发达,能给他姓夏的多少?要不咋说女儿都是赔钱货呢,从前还看不出来,夏长征现在觉得女儿夏子毓的心就已经偏到王家那边去。

张翠也愁,她愁的不是已经给出去的5000元,而是张记之后的生意:

“你说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县一中的学生娃子们是不是有毛病,夏晓兰和他们有啥关系,低年级的都不认识她,也跟风不来张记吃饭?”

夏长征拍了桌子,“还有孙校长,收了我多少东西,翻脸不认人!县卫生局的这个月都来两次…咋不查查对面的黄嫂快餐!”

县卫生局的来检查,既耽误生意,又要塞红包打点。

搞餐饮的店,卫生局肯定抓得紧,人家一个月来跑两趟是正常的,不过以前有人打招呼,卫生局的人对张记才睁只眼闭只眼。现在对张记一视同仁吧,夏长征反而接受不了。

张翠也没阻止丈夫抱怨。

她也想不通,孙校长怎么就站在了夏晓兰那边。

从前对她家子毓多看重呀?

子毓说得对,不能让夏晓兰参加高考。“大学生”的身份可太管用了,现在夏晓兰就能抢走她家子毓找的“靠山”,等夏晓兰成为大学生,岂不是更厉害!

张记赚钱的时候,一个月给小舅子两口子100元夏长征能接受,现在他不仅嫌多,连侄女夏红霞也想弄走。黄嫂快餐才几个人?张记生意没别人好,还要开这么多钱的工资。

夏长征把这话一说,张翠就急了:

“我只听说过涨工资的,哪有降工资的?”

218:搅屎棍夏红霞(957票加更)

张翠给弟弟和弟媳妇开这么高的工资,张家人别提多高兴,她老父母夸她的时候比前头几十年加起来都多。这要降了工资,别说弟弟两口子咋想,张家二老首先就不同意!

把夏红霞叫回家张翠同意,一个月包吃包住,工钱不发多少,还得给夏红霞卖衣服呢?

辞了夏红霞,一个月也要节约几十块。

一个月赚七八百时几十块不算啥,一个月只有200多,几十块就是大钱了。

“那就给子毓她舅和舅妈减工资。”

张翠只想把夏红霞先送走,口头上答应了减工资。反正店里的账是她在管,表面上把工资减了,到时候私下里又偷偷给补上。

夏红霞接到走人的通知,哪怕张翠说的再委婉可怜,就是不要她在店里上班。

在张记几个月,夏红霞把自己养的是油光水滑。

张记包吃住,饭菜不要钱,夏红霞敞开肚子吃,整个人都圆润了一圈。不用在乡下晒太阳,皮肤也养白点,十八无丑女,夏红霞的确是变好看一点。县城的生活这么好,夏红霞咋舍得离开张记?

是,过年后张记生意变差好多,夏红霞杵在店里显得更闲了。

但凭啥只开掉她,不开掉张满福或者江莲香?

夏红霞在店里呆了几个月,别的不说,谁是张家真正的老板她还看不出来么。

她想要大喊大叫,想来想去,她一个人哪里能对付所有人,夏红霞这个棒槌也有点长进,或者说她的心眼子都用在这种时候了。

张翠说店里不缺人,夏红霞乖乖听话,说自己就回大河村。

回到家,王金桂就炸了:

“好啊,供你堂姐读书的时候,就说是一家人有劲一块使,现在你大伯他们开店赚钱了,就用不上家里其他人,自己吃香的喝辣的,连一口剩汤都舍不得给侄女!”

夏红霞假意拉她妈,王金桂越扶越醉,就往夏老太屋里冲。

王金桂是真生气。

开春了,地里的活变多,家里先是缺了刘芬那条老黄牛,现在夏大军也跑的不见人影。夏长征么在县城开店,张翠从几年前就去县里陪读。夏家的田地不少,老老小小的十几口人呢,田地里的活儿都要王金桂和夏红兵伺候。

王金桂偷奸耍滑惯了的人,用锄头挖了两分地要种菜,她就叫苦连天。

现在夏长征家一点便宜都让王金桂占,还让夏红霞回家…回家干啥,帮夏长征家种地啊?王金桂就把事情闹到了夏老太面前。

“那小吃店明明就是大哥和大嫂开得,为啥这么小气?我又没说让哥嫂两个拿钱回家来一起用,红霞在店里帮帮忙都容不下,我们就活该要给大哥一家卖命啊!”

王金桂嘴里像放着一杆机关枪,说的夏老太头昏脑涨。

夏红兵慢吞吞走进屋,一锤定音:“我这当弟弟的不占大哥便宜,妈您是咋对大哥一家的,别说大侄女读书,就说俊宝是不是您给带着?他们发了财瞧不起当兄弟的,咋说也要接您到城里享享福。”

夏老太嘴皮子抖动:

“那小吃店真是你大哥开的?”

夏红兵点头,“大嫂娘家那边都传出消息了,大嫂对张家人可大方,嫂子亲妈出来显摆的,一个月光工资就给开100元,过年还有红包拿。”

谁家吃顿肉都藏不住的年代,张翠一个月给娘家兄弟和弟媳妇100元工资,她娘家人说漏嘴也难免。消息慢慢传,就传到了大河村这边,夏红兵是一直忍着不发作。既然把夏红霞往家里赶,夏红兵还忍啥?

凭啥老二一家子都跑掉,老大两口子到县城当老板,他就要呆在家里种地当农民!

夏老太人也在哆嗦。

她是偏心夏子毓,不就是因为夏子毓有出息么。夏老太偏向有出息的儿孙,是指望着儿孙带她过好日子。“张记”能赚多少钱她不晓得,只知道过年的时候她给夏子毓400元,夏子毓也没透露过张记的情况。

夏老太有被蒙蔽的愤怒。

这事儿子毓知不知道?

是老三两口子在胡说八道呢,还是老大两口子把全家人骗的团团转?

夏老太抓住夏红霞的手,“小吃店真是你大伯两口子开的?”

夏红霞被抓住的地方特别疼,可见夏老太有多用力。她还指望着夏老太出面,忍下痛特别认真回道:“我有几次都看见大伯娘去银行存钱了。”

给人帮忙,一个月就那么点钱,不至于月月跑银行。

当老板的一个月肯定能赚不少,钱放在家里不安全,才需要月月存起来。夏红霞偷奸耍滑,眼睛都在别人身上打转,她不仅看到张翠去存钱,还看见张翠取钱给夏子毓。

夏红霞用手比划:“…那么厚的一摞钱,有几千!”

几千!

给人帮忙的,哪里会有几千块。

这数目大到夏老太没法想象,如果是真的,夏长征两口子肯定才是张记的老板。

她一心偏向老大家,却被老大家死死瞒着,夏老太自然气得要命。

没想到大儿媳张翠看起来老实,其实内里藏奸,夏老太下意识就把错全部推在了张翠头上。夏长征是她儿子,夏子毓是她宝贝孙女,骗她肯定不是这两个人的主意。

夏红兵特别孝顺,当下就要送夏老太去安庆县。

夏老太却对去县里有点发憷,上次那些学生情绪激动,差点冲上来打她。

“红兵,你去把老大两口子叫回来,有啥事儿关上门说,咱家闹得笑话还不够多啊?”

夏家最近是不顺利。

除了夏子毓考上大学的喜事,剩下全是笑话。

夏晓兰的风流名声,刘芬离婚,夏大军离家出走,别人就指着夏家的热闹当下饭菜,夏老太心里恼的要命!

夏晓兰也不是空着手去羊城的。

她带了不少土特产,送了点给陈锡良,陈老板很诧异。

诧异过后就是惊喜。

到他手里拿货的熟客不少,个个都是要给他讲价的,给他带东西的人夏晓兰还是第一个。陈锡良觉得和夏晓兰做生意太舒服,夏晓兰不仅爽快,做生意也大方。

给他出主意,上次还带着他一起赚了笔快钱。

陈锡良有点良心,他就投桃报李问夏晓兰:“你上次拿回去的货好不好卖?这边又除了新款,要是不好走的款,返回来我给你换点…先说好,只能换,可不能退!”

219:礼轻情意重呀(987票加更)

夏晓兰知道后世做服装批发的,兑换点款式算啥,走不动的款批发商甚至能直接推给厂家。当然,做零售的待遇就要差些,当季的衣服可以调换,春款换春款,夏款换夏款这种。

不过在80年代,服装是很紧俏的,个体户能拿到最新的款式就不错了,还想着给兑换款式呢?固定的批发摊位都是奢望,有的批发贩子搞的是一锤子买卖,下次再来很可能都找不到人,谁给你调换款式?

夏晓兰也算是把陈锡良的心给捂热了,无奸不商,陈锡良倒是开了服装批发贩的先河。

夏晓兰咋会拒绝这样的好事。

尽快她这次没啥要换的,不保证她每次拿的款式都抢手——特别是等李凤梅和刘芬出面选货时,说不定就要失手,陈锡良说可以调换款式,简直是帮了夏晓兰大忙。

“这次没有要换的,春款正在热销,有的时候再麻烦你吧。”

没等夏晓兰追问,陈锡良就说了自己去京城的事,他也没白跑,和《时装》和《大众电影》的编辑都吃过一顿饭。大编辑和他这样的个体户吃饭,陈锡良又是《时装》的忠实读者,别提他有多激动。

他没说自己是批发服装的个体户,而是说自己是晨羽制衣厂的,愿意免费给《时装》杂志提供衣服。晨羽的产品不是地摊货,出厂也很抢手,要不是积压了价值一百多万的羊毛大衣,哪里需要找杂志打广告。

陈锡良带过去的几件样品,《时装》的编辑挺喜欢,《大众电影》的编辑就不是那么好攻克了。《时装》是时尚杂志,《大众电影》的影响力大,人家却是专业性的刊物。

陈锡良也不气馁,一趟不行就多跑两趟呗,他还等着《时装》的编辑给介绍男演员呢。

“厂里的哪款衣服要是能上《时装》,我第一个告诉你!”

夏晓兰自然很同意。

她准备在店里放个小沙发,摆个书架,顾客试衣服的时候能歇歇脚,一边休息一边翻看着时尚杂志,很有点高档时装店的套路了。那杂志封面模特儿穿得衣服,同款就摆在店里卖,销量能不好么?

夏晓兰在陈锡良摊位上把货拿了,又在别家选了点衣服,直接把货发回商都。

现在火车站的流程夏晓兰也搞的挺熟悉,不必每一次都要人跟着货走。她这才再来羊城,发电报时就只通知了白珍珠和李师兄。

李师兄叫李栋梁。

李栋梁发现只有自己去接站,心里也有数:夏小姐这是把万师兄给淘汰了。

夏晓兰也不会和万师兄争论,那只是白珍珠的师兄,就算是白珍珠的亲哥她都不会多嘴。但她是出钱请人的,没道理出钱的反而还要看“保镖”脸色,万师兄觉得自己能干大事,夏晓兰也不拦着人家的前途。

拿她的钱,还要嫌她傻,夏晓兰才不会做这种事。

虽然没有正经的聘用,不通知万师兄,就是把对方开掉。

她问李栋梁还有没有其他可靠的同门可以推荐,她还要跑一趟鹏城。李栋梁又给找了个姓葛的,叫葛剑。也是个子高高的,典型的羊城长相,皮肤黝黑,李栋梁找到他之前是给人扛大包的。

抗大包一天才多少钱?

跟着夏晓兰,几天赚的钱比一个月工资都高,而且夏晓兰得大半个月才来一趟羊城,也不耽误他们平时打零工赚钱。葛剑就比万师兄识趣,对夏晓兰的态度和李栋梁一样。

这一次,夏晓兰再去鹏城特区,是正经有边防证的了。

白珍珠跑了很多关系,总算帮夏晓兰搞到边防证,她不必再”偷渡”进入特区。

她带了不少特产,一些给了陈锡良,另一些送到了白珍珠奶奶手里,剩下的一些当然是特意给汤宏恩带的。到了鹏城,夏晓兰找到公话亭给王司机打电话,对方接通了电话,很是吃惊,沉吟了片刻才说道:

“我问问领导的意思,你带的真的是土特产?”

“是我从豫南省带的土特产,想给汤叔叔尝尝。”

王司机过了半小时才给夏晓兰回过电话,问清楚夏晓兰的位置,让她站在原地别动,他开车来取东西。

夏晓兰就在公话亭附近等着,李、葛二人都是话少的人,夏小姐都能等,他们有啥不能等的?万师兄等的不耐烦,这份工作就搞掉了。

折腾送一点土特产,夏晓兰前后等了快两个小时。

王司机还是开上次那辆车,“领导在开会,我就自己来拿东西了。”

小王司机很谨慎,夏晓兰又没在箱子里塞钱,有啥不能看,还主动给小王介绍:“豫南产的山药和大枣,不值几个钱,就是给汤叔叔尝尝。”

小王面色古怪。

汤宏恩虽然不是豫南人,却在豫南呆过不少年头,豫南可以算汤宏恩的第二故乡。

要不是这事儿只有身边极亲近的人才知道,小王绝对以为夏晓兰是刻意投其所好。夏晓兰几乎没可能知道汤宏恩的过去,小王只能说夏晓兰运气好。

反正领导看见这两箱不值钱的土特产,心情肯定会不错。

小王不由多嘴问了一句:

“你晚上有住的地方吗?”

万一领导高兴了要见夏晓兰一面,小王得知道去哪里找人。

夏晓兰把招待所的地址说了,还把自己新印的名片递给小王:“我在鹏城只呆一晚上,这是我老家附近的公话号码,汤叔叔要有啥吩咐,麻烦王哥您及时知会我一声。”

小王带着山药和红枣离开,夏晓兰才掉头去人民桥小商品市场。

汤宏恩见她的几率很小,她也不急着和汤宏恩见面,存在感不是那么刷的,过于频繁就会让别人感觉舒服。无亲无故的,送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土特产就不一样,那是惦记着汤宏恩,还叫汤宏恩收的没有压力。

她急什么呀,想让汤宏恩介绍点装修业务,也得让舅舅刘勇先锻炼出来。

再见到白珍珠,她摊位上的生意还是那么好。

白珍珠的摊位上服装品种变多了,她增加了女装。

看见夏晓兰她也高兴,还把夏晓兰拉到一边说悄悄话:

“幸好我们只要了那一批收音机,最近不知道咋回事,收音机的出货量变得特别大,现在利润压得很低,羊城的批发商都不肯再大量收货。”

220:老大,你媳妇赚的钱呢?(1更)

还能是啥原因?

不知道用啥渠道走私进来的收音机变多了呗,从供不应求变成供大于求,像上次那样一台就赚60块的好事再难遇上,不说多少利润,有价无市这种情况给碰上了,谁压几万的货在手能淡定?

夏晓兰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没有预见性,她是用自己经验判断的。

人可以赌,却不能太贪。

“见好就收”的道理很多人懂,却没多少人能办到。

夏晓兰这次来鹏城不是为了赚快钱,她就是特意给汤宏恩送点土特产,也顺便瞧一瞧白珍珠。

白珍珠生意很好,人也挺精神。

夏晓兰把万师兄换成了葛剑,白珍珠也没追问。

万师兄留在手里的收音机最好是已经出手了,现在那东西在羊城不好卖,国产的收音机比进口的便宜许多,甚至比走私货更便宜。万师兄留下的10台收音机,当时卖给羊城的批发贩子能150元台出手,现在零售终端价差不多就这样。

哪有一次性卖给批发贩子省心。

夏晓兰不想让万师兄跟着了,白珍珠一句反对的话都说不出,就是白珍珠心里也不太高兴。她好意给万师兄介绍工作,万师兄自己却不珍惜。才跑了一趟鹏城,就恨不得把白珍珠做生意的门路给拿走,这事儿白珍珠搞水果摊时就遇到一次,再大方的人也不可能毫无芥蒂。

白珍珠还好意给万师兄出主意,如果一时没想好做什么生意,卖吃的也是路子。

万师兄连白珍珠的地摊都不太瞧得上,更瞧不上小吃摊。

白珍珠能做的都做了,她心里唯一不安的是让万师兄遇到了收音机大赚的生意,见识过来钱快的,万师兄可能更瞧不上细水长流的小生意了。

偏偏“收音机”最近成了积压货,白珍珠只希望万师兄没有在坑里陷的更深。

夏晓兰反正也来一趟,白珍珠这边又攒了百来双丝袜,就让夏晓兰顺便带回商都去。衣服是发货走了,丝袜这东西100双都不占多少体积,夏晓兰一个袋子就能带上。

她倒是瞧中了小商品市场上卖的皮具。

皮带和小钱包,说是港货,夏晓兰捏了捏,真是牛皮的。

价钱也挺便宜,皮带她压价到7元,小钱包5元,各自要了50个。便宜的不像是港货,夏晓兰拿回商都也只当港货送。

这东西用来当“赠品”,虽然不如丝袜的噱头大,其实更实用。

夏晓兰喜滋滋挑了皮带和小钱包,小商品市场上还有卖公文包的,大的能装下a4纸,她干脆买了两个。这俩公文包是她和刘勇用,给李凤梅和她妈选了两个女士包…这四个皮具的质量肉眼可见就要比小钱包好,夏晓兰想着是自己家人用,情愿买贵的,生意的钱走公账,这几个包都是她自己出钱。

刘勇要是接到单子,大小也是个老板,得有派头。

成品西装刘勇穿着都不合适,现在的西装风格就是松松垮垮,加上刘勇个子矮,长袖子和堆积在一起的裤脚,刘勇穿着一点气派都不显。夏晓兰看见公文包,就想着要给她舅顶两套西装,成衣不行,回商都请裁缝量身做。

直到夏晓兰离开鹏城,她都没等到汤宏恩的见面邀请。

她不知道的是,她刚出关没多久,王司机就把电话打到了招待所。听说夏晓兰人已经走了,汤宏恩摆摆手,“算了,她应该是真的顺路带点土特产给我。”

要是有事求上门,不会连电话都没等到就退房走掉。

真的是纯粹给他带点东西来,那山药和红枣就显得更珍贵。

小王瞅着领导挺高兴,心里对夏晓兰也很服气。

张翠和夏长征不高兴。

店里的生意一落千丈,前脚刚刚把夏红霞请回家,后脚夏老太就召唤夫妻俩回去。张翠很不想回去,她现在还需要奉承婆婆吗,夏家只有她和夏长征最有钱,夏老太能帮上的忙很小了!最听夏老太的老二夏大军不见踪影,夏红兵有自己的小心眼,夏家是榨不出多少钱的。

不回去不行,夏老太能闹夏晓兰和刘芬,也能跑来张记门口打滚撒泼。

张翠深知她婆婆有多么不讲理。以前这不讲理用来对付老二一家刚好,现在老二一家夏老太通通管不到,可不就是要来折腾别人了么。

张翠夫妻还以为叫他们回家是说夏红霞工作丢了的事,张翠在路上就排演好回家要如何讲她的不易,店里她又做不了主,因为夏晓兰的缘故现在生意不好,她弟弟和弟媳妇只能请红霞先回家。

想了一肚皮话,刚刚踏进家门,一只臭布鞋就迎面飞来,砸在张翠头上。

“你还晓得回来啊,在县城当着老板多自在,红兵他们在乡下把你家地种了,你连一口饭都舍不得给侄女吃!”

张翠捂住脑袋,她不给夏红霞吃饭,夏红霞还能长胖一圈啊?

等等,老太太话里的意思,是知道“张记”属于她和夏长征了!

张翠红着眼眶,“妈,哪个又在你面前说瞎话,我和长征能做主吗?那店可是——”

“大嫂,那店是谁的?”

王金桂说话阴阳怪气的,截住了张翠的话头。

夏老太阴着脸看着她,“那店是谁家的?亲家母到处讲,你这个当女儿的多大方,给娘家人开着高工资,在县城赚了大钱,你还敢回来给老娘睁眼说瞎话!”

张翠想跳河的心都有了,千防万防的,没想到是她娘家人泄露了底。

夏子毓说要闷声发大财,张翠觉得有道理。在县城赚再多钱,她回家后一个字不吭,旧衣服继续穿着,财不露白。从摆小吃摊算起,也有三年光景,大河村哪个知道风声?泥腿子们八百年都不进一次城,张翠一直没露出破绽。

夏长征狠狠瞪了张翠一眼,“张记到底是谁的本钱,你今天把话给我说清楚!要是再敢说谎话,我也学大军,和你离婚!”

王金桂翻了个白眼。

大哥演戏可真像!

夏老太却是打从心底就偏向自家人的,还真以为连夏长征都不知道。

“老大,你媳妇的心太大了,居然连你都瞒着,她开店赚的钱哪里去了,是不是拿去偷人养汉?”

221:夏家的炸掉引爆了(2更)

夏老太这话让张翠脸都气红了,她虽然知道夏长征的意思,但被夏老太说偷人养汉,张翠也急啊!

夏长征脸色讪讪:“妈,您说啥呢,让孩子们听到像啥样。”

张翠低着头不说话,夏老太骂了她足足有半小时。

夏长征也骂,母子俩一唱一和的,配合的很是默契。夏老太心头那口气出了大半,才对张翠冷笑,“家里没分家,你把之前赚的钱拿出来,以后店里的事你和老三家的一起管。”

王金桂简直喜出望外。

张翠抬头瞪着眼睛。

让她把“张记”交公?

老太婆想的倒是挺好,“张记”是怎么开起来的,连夏长征都没出气。全是她张翠一手一脚,从推着流动摊位到终于有店面,一点点练手艺,一点点攒本钱。现在让她把店交公…那她情愿学刘芬离婚!

夏长征骂老婆是演戏,自家的钱凭啥要分给夏红兵家一半?

不分家现在都成老黄历,夏长征咳两声:

“妈,让她把赚的钱交给我就行,店和红兵两口子有啥关系,家里的农活不要人做啊?”

夏红兵也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从天而降,立刻跳出来,牢牢抓住夏老太的话头:“大哥,话可不是那样说的,大侄女读书的时候就说大家是一家人,让我们都掏学费。这钱我和二哥出没出?你们家偷偷在县城赚大钱,还要榨弟弟们的血汗钱,这事儿做的也太不厚道,我大侄女也是,大学生多金贵,明明不缺学费和生活费,竟也心安理得接过叔叔们给的钱…我要去问问大侄女,这事儿她到底知不知情!”

夏红兵虽然没掏多少钱,说起来是很生气。

那时候他不知道张翠在县城开店,真是傻乎乎掏钱送夏子毓上学。夏子毓不是考上大学才让全家凑钱的,念高中开始,每个月都要送生活费去学校,夏老太就怕大孙女吃的差了影响学习。

不仅是供夏子毓,张翠在县城给夏子毓洗衣做饭没收入,也算是被全家人养着。

养个屁呢,全家都被老大一家三口给骗的团团转,他二哥最傻出力最多,他夏红兵也出了好几年钱啊。

“张记”的老板曝光,夏家自然是吵翻天。

张翠是不可能把钱交出来的,夏长征想分家。

夏红兵却不好对付,和王金桂两人胡搅蛮缠,就是要活生生撕掉老大家一块肉来。分家他才不同意,他也不想一个人在家种地,要不那店都不开,两兄弟一块儿回家当农民,要不就把张翠娘家人弄走,把夏红兵和王金桂两口子换上去。

“大哥,兄弟齐心才能干大事,别人都是外姓人,咱俩才是一个姓。”

一个姓,同一个娘肚皮里爬出来的,也没有睡一张床生儿育女的夫妻亲密。夏长征脑子有毛病才会听夏红兵的话,可夏红兵性格和夏大军不一样,一点都不好糊弄,几个月没咋相处,夏长征觉得这个弟弟变得像滚刀肉。

偏偏夏老太在气头上,是和夏红兵站在一个阵营。

夏长征是想不管不顾分家,夏老太和夏红兵却不肯放他脱身,吵到最后没分成家,还退了一步,同意夏红兵和王金桂两口子去店里帮忙。

至于张福满和江莲香,肯定是请不起了。

张记现在生意不好,哪能同时请四个人?

再叫张翠把之前赚的钱交一半出来,张翠咬紧牙不吐口:

“真是没存下钱,开这个铺子到处送礼,要是有钱我早把俊宝接到县里上学了!”

她这话谁也不信。

夏红霞在旁边想说都看见张翠拿了好多钱给夏子毓,她亲爹夏红兵觉得也不能把大哥两口子逼急,就没让夏红霞说出口。

夏红兵笑嘻嘻的讨好亲妈:

“您就该去店里坐镇,我看我们都一起搬到县城住,在家种地没几个钱,还是城里人的钱好赚。”

夏老太被小儿子捧得舒坦。

到城里住当然好,县城里热闹,而且买啥都有,街上干干净净,不像乡下到处都是狗屎和鸡粪。听说城里人用水都是自来水,煮饭全是蜂窝煤,不像乡下要挑水喝劈柴烧。城里人也不用下地干活儿,每个月单位发工资,买米买油吃。前几年城里人是各种节衣缩食,新衣服要攒布票才能做,可农民就更没有地方找各种票据了!

买自行车都要“工业卷”,农民哪里去找。

农民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当城里人,要不夏子毓考上大学,夏家上下咋那么高兴?

考上大学的夏子毓会先成为城里人,有出息的话带着全家当城里人。

夏老太想到城里人的生活,也十分羡慕向往。这时候她都忘了家里人全是农村户口,一大家子全跑去城里住,家里的地谁来种?不种地,每年的公粮要照缴,提留款也得出…除非像夏大军那样跑的无影无踪,一家子跑去安庆县,村里的干部就不会催缴这些钱粮了么!

夏长征一个头两个大。

家里不留下人种地,交公粮让他全部花钱去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