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素素是一心不肯主动说自己亲手砍人的事情,齐王却不好糊弄:“妇道人家下两道令,不足以服众。”

程素素以为这“两道令”是虚指,也只能为难地说:“事实就是如此。”

倒是谢麟看出端倪来了,轻声问道:“怎么砍的?你将当时的情形说一说。”

程素素恍然大悟:“哦!他们说校尉都战死了,城头上已经乱了,我就提了刀上……去……了……”

齐王怪异地看了她一眼,程素素弄明白了就更不怕了:“借殿下佩刀一用。”

齐王的佩刀颇沉重,齐王也痛快解给了她。程素素入手掂掂,很自然地问道:“砍谁?”

齐王抽抽嘴角:“随我来。”

幕府是谢麟布置,自然知道有一个小小的演武场,里面种种靶子也不少。到了一排木靶边上,程素素不用人催,随手劈下,厚重的木桩被斜劈作两半。程素素皱皱了眉,又甩手削了几个木人的“手臂”:“与砍人手感不一样。”

齐王望着她出了一会儿神,终于承认,女人里还是偶尔会出现一朵奇葩的。哪怕不喜欢她的人,也绝不能说珍珠变成了死鱼眼珠子。何况齐王突然觉得她还挺顺眼的,有点看晚辈的意思了。齐王的“晚辈”尤其是女性“晚辈”,是非常不好做的。

“我要是有个像你这样的儿子就好啦。”

等等,儿子是个什么鬼?!

齐王多了一点耐心,居然有点慈祥地微笑:“好啦,事情我都知道了。你回去好生休养吧。”这就是很看重了,齐王寻常是不会与人客套的,谢麟吃了一惊。程素素依旧淡定,她也是重新认识了齐王,心中十分平静。

此后,诸般事务有齐王主持,反而没了谢麟与程素素什么事情。程素素也乐得清闲,到了这个地步,她想插手也只会是自取其辱,慢慢等着就是了。有齐王出手,夏偏将的身后名也差不多有了,谢麟、王经等人当时不在城中的缘由也清楚了,皆是无过有功。齐王大概是真的不讨厌程素素,也顺手添了她一笔。诸人的旌表等,待剿灭教匪,才好一总算功劳,总不会少了就是。程素素很有耐心。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邬州私下为谢麟办的庆贺升迁的酒宴上,王经看她的眼神很是怪异。王探花终于知道了当初友情赠送匕首时程素素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了,她还真的会砍人啊!

王经回到邬州之后,他留在城里的手下自然事无巨细要向他汇报一番。王经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她一个小娘子居然……等等!我要缓缓。”缓了半天,王经才想起来,依稀仿佛,程同年那位父亲就是个……他砸了前大理寺丞家的大门啊,用石狮子!

王先生心中充满了敬畏,请柬上恭恭敬敬地将程素素给添了上去。

这一席是他请的,过两天是邹县令。二人都得升迁了,王经就临委派做了邬州的知府,邹县令则升作通判并非邬州通判,而是与谢麟一同往河北岸去。虽然地方不太好,毕竟是升迁,又在老上司手下做事,邹县令也还算满意。

两人升迁是由京中派员来宣布,而非二人去京中吏部跑关系。来的也是熟人,依旧是燕御史等三人,他三人回京报信也小有一功,只未及升迁罢了。三人除了给王、邹二人的公干,李御史还捎来了京中的消息有些人家乐意将子弟送了来,居然开始抢名额了!

程素素讶然:“这是为什么?”别逗了,这可不是什么富庶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好差使。

李御史惭愧地道:“我亦不知,伯父只叫我来传个口信,四郎也将过去,有什么事情等见着他就知道了。”

李巽?程素素更诧异了,李丞相居然舍得放他出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齐王:我很看好你哦!

素素:……

额,齐王这个人吧,主要就是“爹是皇帝,亲哥是皇帝”,所以……老子就是这样。

第155章 再次启程

李家的情况程素素多少知道一些, 李丞相自己的儿子还好些, 侄子们的天份委实不高,他对侄子们总有一种看待瓷器的小心翼翼。李巽是其中最聪明的,李丞相总把这个侄子带在身边教导, 纵使外放,也不应该到这样艰苦的地方来!

倒是对李御史的安排, 才像是李丞相的风格。只要不是太不堪用, 哪怕平庸,能出仕总比白身强,只是安排的时候要有耐心、有眼力。御史看似是个冲锋陷阵的职位,但是只要背后有人, 做御史反而是最安全的。李丞相儿子女婿都不错, 罩一个老实侄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李御史属于李家侄子里老实巴交的那一款, 想从他那里问到点什么,比跟聪明人打交道还要难他自己就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从他那里挖消息?

程素素只有等。

等也不是空等, 教匪伏诛、谢先生回来了, 程素素的功课又得拣起来了。这一回谢先生再也不怕将妻子变成了学生了,谢先生想对人好的时候必能投其所好。程素素成天被他逼勒得按在书堆里抬不起头来, 蓦然忆起高考岁月,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过不数日,谢丞相的家书又至,程素素读书读得头昏眼花,终于找到了喘口气的机会。不是代书, 乃是谢丞相亲笔,比代笔的那一封还要长许多,只是再没有一长串的车队,只有少少两个包袱了。

一同捎来的谢涛、谢涛信里写得明白,非是不愿,乃是情势不许,战况激烈还在享受是没有眼色,只好艰苦一些了。府里都很心疼谢麟夫妇,等教匪一平,他们就设法再贴补。又说他们给儿子争到了一席之地,拜托谢麟和程素素给照看。

程素素看了信,脸上直发烧,明明做了官儿还在不停地啃老,这回怎么也得将小叔子们给照顾好了。

谢丞相的信里并不提这些琐事,倒是表扬谢麟主意提得好,也是给了不少谢氏子弟出仕的机会。“用心调教,可做臂膀”,说的是谢家子弟,对于其他出身的官员,谢丞相也要谢麟“一视同仁,为国储材”。

同时告诉谢麟,不要争功,不要争那个光鲜,用心地做好庶务才是根本。谢麟这一次看似并不出挑,甚至还因身为主官不在城中有些非议,然而论起评价,他却是最高的,能把一片焦土在极短的时间内给理顺了,懂行人的眼里,他的光芒不在齐王之下。

朝中大佬不是瞎子,出风头、提醒别人自己还活着的事情偶一为之就可以了,他们看人看的是务实。谢麟是三元及第,谁也不能忘了他,所以不用再出那个头了,闷头做事就好。

谢丞相说得生动而尖刻,掐尖好强逞威风是妾,老成持国才是妻,不要自降身份,不要做跳梁小丑。

大概是对这个孙子比较满意了,谢丞相又特意指点了他一些庶务,尤其是与下属的相处。一府的属官、所辖县令之间的攀比,根本不算什么,与数量庞大的下属相处,现在才是刚刚开始。安抚使手下数府,每府数县,麻烦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这个时候的重点,更多的不是政务政策对不对,而是把人给调教顺了。

“要有宰相器”,但是谢麟还不是宰相,绝不能真将自己当宰相了,这里面的分寸是要把握好的。谢麟在庶务上的能力已经得到认可,在“人”上就不可以跌跟头。

同时指出,哪怕有些人是为了有个出身过去的,也不要一开始就小瞧人家,要稳住。治大国如烹小鲜,绝不可弄气任性,讨厌的人,放在心里就好了,不要把“你们都蠢”写在脸上。

两封长信看完,江先生道:“一片殷殷之意,拳拳之心。”

谢麟沉默不语,他还是别扭,谢丞相这次的表扬,绝不是良心发现,更大的原因乃是他提了这个建议,并且快马送信给京里,让谢府做准备,在谢丞相看来,谢麟这是为家族考虑了,对家族有担当了。不免有些腻味。

程素素将信放下,问道:“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回会有这么多膏粱子弟肯来?”

在这个方面,程素素还是生嫩的,她只知道老少边穷的地方别说出身不错的,哪怕是穷书生也不愿意去,吃苦在其次,送命才是真的冤。旱灾、蝗灾、教匪过后的地方,想想吧,得是个什么样儿?连西南边陲青山绿水的景致都没有。谢家有子弟肯来,大约是因为有谢麟照看着,成绩能好看些,别人呢?

江先生将谢丞相的信又仔细看了一回,叹道:“在下明白娘子的意思。娘子,不能胶柱鼓瑟呀,娘子可知,现而今出仕的门类?”

“呃?国朝有荫职、科考、举荐,此外有爵世袭者,入了法眼也会领职,这是文官。武将大抵相类,又有累功升职者。”

江先生道:“这就是了。举荐,这些年还有几个?地方贡人才,多是选入学里读书。荫职呢,按父祖品级有限额、还有一些也就是荫个国子监的监生,科考呢,本事不够运气不好的皓首穷经也未必能出头。想做官的多,做官的机会少!尤其是实缺。哪怕膏粱子弟比平头百姓机会多,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的!名额外的想出仕就要另寻他法了,有些人就天生没长那根科考的筋,东翁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先出仕,再说。”

“这回是苦差使,也不是好地方。”

江先生道:“娘子差矣!不是好地方?也不是真的穷山恶水不是?离京也不算太远,劝课农桑有一片平原多好的地势!现在穷点难点,是因为闹了匪,其实底子并不算很差了。太差的老相公也不会选来给东翁做邻居吧?事不好做,不是还有东翁吗?!东翁的本事在这里了,已将前路理顺,萧规曹随就好。不是东翁出挑,他们这次也不会来了。”

程素素指着谢麟道:“如此说来,这是相中他的本事,要他带着一群宝宝啦?还让不让人做正事了?”

江先生失笑:“哪有一群?满打满算也就几个,唔,五……六个,有府有县,都是主官。李巽此人,在下似乎知道一些,娘子也应该知道的,办事不蠢。”

“那咱们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谢麟抓起谢丞相的家书,又细细读了一遍,扬扬信:“就这么办吧。”

江先生大喜:“东翁豁达。”

谢麟冷笑道:“我疯了才在政务上偏与二十年宰相走反道。”

江先生干笑两声:“不如说说接下来的打算?”

才将这一节圆了过去。

因谢丞相这封信,谢麟心里就不大痛快,晚间歇息的时候,躺得直挺挺的,两手交叠放在胸前。程素素以为他已经睡了,却听他忽然说:“我已想到了的。”

“嗯?”程素素侧起身来,支起头来看他。

谢麟看着帐顶,气哼哼地:“我当然知道为政之要,早就想好了要怎么与府县官员相处。哼!这要看不出来,我还做什么安抚使?”口气委屈极了。

程素素指尖在他的眼眉间流连:“那可真不错,喵喵你已想到二十年宰相所想了。你更年轻。”

谢麟握住那根在脸上打圈儿的食指,歪过头:“不是猫猫吗?”

“喵喵也好听。”

“嗯。”

“我有心为国储材,提携兄弟们可不是为了培植势力才做的,三叔四叔,对我是真不坏,帮他们跟什么宗族没半分干系。”

“嗯。只不知道最后来的是谁,信里没写,恐怕还有得磨。”

“不会的,时间紧,就快有下文了,”谢麟低声道,“让我做保姆?拿我当梯子?呵呵。”

“你要发坏了。”

谢麟惊讶地道:“素素,怎么当我是坏人啦?”

“……”程素素翻身躺平,又冒出来一句,“肯定有坏主意了。”

谢麟低声笑道:“我不做保姆难道有错吗?听话便好,不听话的,由着他头破血流。以为我不会参人么?出仕就能一本万利了?想得美。”

别的不说,因许多人离开故乡,也因教匪烧杀抢掠,许多土地的旧主人已不知所踪了,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和人口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切太平。必有争执械斗的。谢麟别的不敢保证,至少留滞当地的时候,他是以大军为依仗摸过底的,其他人就没有这个条件了。

再有就是恢复生产等等问题,没见到实情,是不可能做好的。听号令还行,不听号令只有误事,一旦有苗头,谢麟必将他们踢走,再换合适的人来!

江先生早建议培植势力,谢丞相信中也是这个意思,谢麟自己亦如是想,这次正是良机。

只不过早已有几位府县官长是吏部先派好了的,并非监生之流,尚需谨慎观察。新来的府县长官,谢麟抱的希望不是特别的大,谢氏子弟还好调整,其他人也不知是龙是凤。又有一个李巽,谢麟是见过的,诚如江先生所言“不蠢”甚至有几分精明可取。但是姓李,很难成为自己人。不知道新派的人里,还有谁会是李巽这种情况。主官补齐了,还有辅官,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是怎么个章程。

谢麟略有些头疼,他是真的缺合用的人手。此时此刻,便是再不情愿,也要佩服一下谢丞相,居然能拢出那么一大拨的门生故吏。

见他想得入神,程素素也不再打扰他,不多时便睡着了。

过不数日,齐王再次聚集大军,专心致志要拿下释空。而朝廷也确如谢麟所料,很快地确定了部分缺员人选,补齐主官之缺,限定了日期下令他们如期赴任。因谢麟尚在邬州幕府,这批人便结伴直奔邬州先见谢麟。

六名缺员,姓谢的有两位,一个是四叔的儿子谢鸾,另一个却是谢侍郎家的谢理。李巽也在其中,又有一位乃是袁恺的堂弟。总算大家没有太过份,吏部也没有全安排这些有门路的人,别挑了两位往年考核优异的中年人夹了进去。

乍一看去,竟然全是很靠谱。

这些人里,程素素也只见了谢鸾与李巽两个,将谢鸾与谢理、李巽安排在府衙暂住两天,待自家行装整好,一同往北上。李巽也带来了几封书信,有程家的家书,也有李丞相的两封信,一致谢麟,一给程素素。给谢麟的写得较浅,致以问候,又略作提点齐王很好用。

谢麟转头就去找了齐王,让他做安抚使,他责无旁贷,不过安全问题呢?当地的驻军被教匪呼啸而过,渣都不剩了,齐王又在聚兵,当地的防务就很成问题了。

齐王反问道:“看来你是有主意了,你说呢?”

谢麟道:“臣的意思,灾民里择青壮招募成军。只作应急之用,长则一、两年,短则到明年春耕。他们对教匪有着切肤之痛,必然警醒,有粮饷又能养家糊口朝廷还能省些赈灾的粮米,也先不用急着再调兵来镇守。”

齐王道:“青壮剩下的不多了吧?”

谢麟道:“也不算很少了,夏末将至,补种等等也来不及了,青壮闲着也是闲着。待释空伏诛之后,朝廷缓出手来布置防务,再放他们解甲归田,还能种一季冬麦试试。”

“拘起来,免得饿肚子惹事?”

“是。”

齐王笑道:“可。”

“招募之事臣做得,整军之事,臣未曾识得,还要请殿下做主。”

齐王看他还算顺眼,明知道这是借自己的势,也还是答应了。此时释空未除,确乎不能再出乱子。谢麟既有办法,齐王乐见其成。

谢鸾初次为官,也是有心做点实事,央了王经带他们去看了一回灾民,正愁着要如何安置。临行前也被恶补了许多常识,晓得朝廷再赈济也是有限,搜肠刮肚在想办法,谢麟出手就将不安定因素给摘了。也不得不服,乖乖跟着谢麟北上。

北上之前,自是王经等人设宴送别,这一回只叙别情,不提公事。饮宴结束之后的悄悄见面才是正题,王经丝毫不见醉态地出现在了府衙的书房里,向谢麟请教,也是向谢麟表态:“但有驱策,无不从命。”

谢麟郑重地说:“同殿为臣,戮力同心而已。”

之后王经才提了一个要求:“还请赐一名帖。”这就是比较私人的要求了,王经有意与谢麟结好,但是因为自己处低位,故而请要谢麟的名帖,日后有事可持名帖见谢麟。

谢麟也痛快地取了一张名帖给他,王经想了一想,道:“还要一张娘子的名帖。”王先生自从知道程素素的事迹之后,就明白程素素这个“主母”能做主的绝不会只有内宅事务而已,她对谢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既讨了谢麟的名帖,便要再来个双保险。

程素素愕然:“我的?要我的名帖有什么用呢?”也就是女眷之前往来罢了。

谢麟想了一想,从王经手里抽出名帖,打开来摊在书案上,自执了笔与程素素:“你来署名。”

王经眉头一松:“不错,不错,这样好极了。”

程素素只得执笔在谢麟名字旁边写了道衍二字。

王经心满意足,笑吟吟地揣着名帖要走,程素素道:“且慢!”

“做、做甚?”

“拿了我们的名帖,你的呢?”

王经一笑,他早准备好了,郑重地递了过去。依附谢麟?并没有想好。不过他勉强算是谢麟“举荐”到邬州的,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谢麟的印记,与之交好也是必然的。反正不会有坏处。

次日,谢麟便动身启程,督促灾民返乡。他自己骑马,谢鸾等也不敢再乘车,都乘马观望,学着他怎么与灾民打交道。即使是堂弟谢鸾,渡河之后也不可能有时间总在谢麟面前跟着,由他手把手教,要抓紧机会,能讨教多少是多少。出仕便遇到这样的大阵仗,能学到许多东西,也是真的累,更有不少可能会出错的地方,谢鸾的神经绷得紧紧的。

与他们相比,程素素就安稳多了,车里坐着,累了还能小憩片刻。看似悠闲,实则在想:接下来我要做什么呢?

第156章 路上很忙

此番赴任与上回前往邬州不同, 沿途没有细吹细打的迎来送往, 却有紧紧张张的安排布置。主事官员都在,程素素的重心就是照顾好谢麟的生活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谢麟比在邬州还要忙,除了二位已有经验的中年官员, 其余四个都是没有任何亲民经验的菜鸟。来的时候,这四个人也是有些准备的, 譬如提前了解了一下行将就任的州县的情况。凡户籍、田籍等, 除了州县有备案,在京中也有存档,客观条件的原因,京城的存档多是五年、十年更新一次, 资料略陈旧, 有总比没有强。

带了一肚皮这样的知识, 到了谢麟面前就被打击了:“教匪横行,人口锐减,人口一旦少了, 田地就要有抛荒, 不管你们先前都做了什么功课,皆不能做数了。若是还以先前的人口、田亩数为准, 是要出岔子的。”

谢鸾涎着脸问:“那要怎么办哩?”

谢麟板起脸来:“你就没个想法?”家里也给聘了位先生相帮的吧?

谢鸾嘿嘿一笑:“我……呃,下官是有准备的,可刚才您说都不能做数了。嘿嘿……那个,请您示下。”

谢麟对三房、四房的堂弟是宽容的,叹道:“我这里有一些文档, 都是新近做的,你们按地方找了自己的州县,先看一看。笑什么?!只许看,我也只有这一份。但不能以此为基准征税征徭役,到任后还要重新拟定籍簿,这个我已经上书了,等政事堂批下来咱们就办。”

这年头档案全靠抄写,谢麟手上的一部分是邬州灾民的简单统计,另一部分是河北岸原籍的简单统计,都是新近才做的。说是简单,想要在路上抄完也是不可能的。还不如先看,能记多少是多少,心里有个数,到了地方才好施为。

谢麟也没有只帮着谢鸾谢理,连李巽等人一道,将手上的籍簿分给他们琢磨。两位中年官员心道,这安抚使年纪虽轻,却有胸襟肚量,对他渐生亲近之意。两人做官有些经验了的,是吏部为了平衡关系户特选的能员干吏,做事也有自己的窍门。谢麟冷眼看着他们两个不但看资料,还下到灾民里去走访,就恨不得抽谢鸾两巴掌,让他学着点。

两位前辈也知趣,不等谢麟吩咐便将自己的经验透露了一些给这些新丁。且说得很委婉:“安抚使为何要携咱们与灾民同行?就是要咱们事先走访,好有个数的。”

谢麟也确是这样打算的。这二位前辈确实做官做事有一套,全了大家的面子。彼此相处还算和谐,都是同僚,无论初衷为何,都是做着重整旗鼓的工作,在这个时候耍心眼儿闹矛盾,必要被政事堂狠狠记上一笔。都是聪明人,也都息了心思,想勤政爱民拿实绩来说话。

一路上,谢鸾等有背景的也沉得下心、吃得了苦,不鄙视出身不如己者,两位前辈也不愤世嫉俗,以为纨绔少伟男,居然有点和乐融融。

连江先生见状都乐得轻松,程素素就更是与赵娘子闲在一处嗑个瓜子聊个天儿了。

赵娘子是主动找上程素素的,她的心又有点活络了。

背靠大树好乘凉,千古不变的道理。赵娘子问过邹县令了,谢麟这样年轻已是正四品,前途无量,当然要抱紧了。然而安抚使并非每地都有、每地都常置,谢麟这次显然是从权,顺利的话,最迟到明年秋天,看到收成不错了,谢麟就会另有任命。可得抓紧了这一年的时间,好好与谢府打好关系。

再有一个,来了四个年轻官员,后台都很硬,除了李巽已有家室,其余三个皆是京城翩翩少年,赵娘子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自己女儿身上。凡有儿女当婚配的,遇到适龄的对象,做母亲的就难免往这上头去想。要她或者邹县令主动去提,多半要被打回,若有谢麟与程素素保媒,可能性就大了些。

程素素磕着瓜子儿,听她不住夸赞这几个京城来的年轻人:“又年轻又和气,最难得是肯俯下身子做事,哎呀呀,真是人比人要气死哩。我家那个孽障,到现在书还读不利索。”

程素素就劝导她几句:“说年轻,令郎不是也还年轻着吗?”

“年轻跟年轻不一样,老人跟老人也不一样,有的就是年高德劭,有的就是年纪活到狗身上。我家那个孽障,就是年纪活到狗身上了。哎呀,你说这一对儿孽障,别人说,就是儿女双全好福气,谁知道我的愁呢?儿子大些就罢了,女儿可怎么办?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愁,可要给她配什么样的呢?”

程素素笑道:“做母亲的可真不容易啊。”

“谁说不是呢?哎,家里那个死鬼也不知道操心儿女的事。”

程素素缓声劝道:“兵慌马乱过后,上头正盯着呢,不先安抚百姓、招俫流亡,先操心自家婚配?一本上去,什么前程都没了。”说着,摇了摇头。

“哎呀,还真是的,我可真是忙昏了头了。那……”赵娘子面露犹豫之色,低声问道,“出本钱生息的事情,还做得做不得了呢?”

上一回粮食的生意,她以为能收回本钱就不错了,赔本钱也得认,至少也跟着得了旌表赏赐,丈夫又升了职,有好处也都带上了一份。不想程素素最后还能将这本钱收回来,贴出去的粮食除了开头说好了要舍的,其余还都收回来了。赵娘子就很想再和程素素合伙做点别的生意了。

程素素道:“这个容我想一想,总要找个合适的行当才行。”

第二天,程素素就将高英叫到了自己车上。

与谢麟同行的,除了家眷、下属、返乡灾民,尚有一些先期探路的商人,其中就包括了高英。程素素对要不要带上高英一起走是有些犹豫的,只要她发了话,以高英的性子是必会跟着走的,但是不能保证是不是高英自愿的,是以程素素并没有主动提。

高英却主动提起要跟随程素素一道离开邬州的:“也没有什么好留恋的,妾倒喜欢四处散心。”

程素素道:“你可想好了,毕竟家乡。这次任期当不会长,到时候我们多半会另有去处,你再回邬州可就耽误年载了。你要想留下,我给你引见王家娘子。”高英现在的生意做得不算很大,但在邬州也是立稳了脚跟,离开经营得不错的地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高英道:“高家分了宗,妾与母亲都跟着弟弟,弟弟在哪里,我们一家人就在哪里。他留在邬州也没有出息,当然要跟着先生走。”本来就打算好了跟着谢家混的,才起步,岂有离开的道理?

程素素不再反对。高英将邬州的产业打点好,带上母亲一同上路了。

一路上,高英也在思索能做些什么,跑北面榷场的话,现在就要开始准备货物了。别的买卖呢,要说粮食也行,就是本钱仍旧不够丰富……

程素素唤了她去,她便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说了。

程素素道:“那个不急,你就没有想过,这样总是自己东奔西跑的不太像样子么?”

“娘子的意思是?”

程素素缓缓地道:“我的意思是,行商坐贾。”

“是有这个分别,不过坐贾也不是死守着一地的。妾家中便有铺面,也断不了亲自跑榷场。”

“知道,”程素素点点头,“若是做大些呢?”

“还请娘子示下。”

“那边遭了灾,想要一样东西翻出暴利眼下是没有买账的了,只有将摊子铺得大一些了。就算是自家行走倒卖,也要多几个分号。譬如甲地有老店,乙地有分号,甲地缺粮,乙地谷贱……先探探各州县的情形,有什么出产,有什么需求,风俗如何,气候变化将会缺什么、盛产什么。再有,各州县官长家眷的喜好、他们的手伸到哪里……”

高英想了一回,问道:“商人本就是为了互通有无。娘子的意思,妾还是不太明白。”

此时的有经验的商人做的运营已经比较成熟了,照搬后世的公司经营,一则程素素自己也不精通,二则还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程素素要将摊子铺得大一些,薄利多销只是借口,目的是为了织一张消息网。行商坐贾都要做,尤其是坐贾,也会向行商渗透,这是必然的,那好,以坐贾为中心,向外辐射。

利用商人身份作掩饰刺探情报,这手段不新鲜,不过现在不能跟高英挑明。解释起来就要费点口舌,说得含糊不清。

程素素道:“我看许多人做买卖,只做一样,代代相传,熟知内情。有利也有弊,利在做熟了不易出错,弊在一旦这门生意出了偏差,便没有退路。不如路子广一些的好。买卖想要做好,消息必须灵通。譬如去年你说路上干旱,就要先存粮来年再卖。现在要将这些做得更精细,不用灵光一闪,而是时时留意,专有人做这个。”

高英一点就通:“原来如此。”心道,娘子的志向不小啊!虽然一个官家娘子关心经商有些奇怪,不过高英喜欢。通过程素素的描述,高英明白程素素不止是出本钱让她跑腿,赚点脂粉钱而已。

高英道:“这又像是经营货栈了。也不全是,货栈不是过建库房给来往商人租来存货,这是既买也卖,也存?且不是在一地设货栈,这摊子确实有些大了。妾要好好想一想,恐怕不是一时能做好的。娘子若要急着见效,还是要请教王翁的。”

程素素挑挑眉:“你先做。”

高英心道,这是要抬举我?不过王瑱家业也大,年纪也不小,确不易驯服。点头答应:“娘子若没有旁的吩咐,妾这便去想。”高英也想自家底气足一点,份量重一点,这样即便谢麟高升,投到门下的商人很多,自己也能占一席之地不被轻视。

程素素捏出一张纸来:“这样,这几处先设点。这几处州县的灾民也有随行者,派个去探探口风。尤其要记着问,他们先前的官长,都做过什么,这是事无巨细哪怕与买卖无关的也必要告诉我的,咱们不要再踩到坑里。”

高英心道,到底是官宦人家出身,同一件事,她想的就是与咱不大一样,也答应了。

因拖带了许多灾民,行进就不快,高英做事效率又高,派了得力的伙计,往哪个人堆里一蹲,掏个窝头一掰,分与身边的人,两人一道吃一道聊,就聊出许多情况来。

高英每天连夜整理这些讯息,第二天早上便拿给程素素过目。虽有程素素指示,伙计还是更关心赚钱的事情,往往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哪样东西便宜,哪位当地商人做过什么样的买卖赚了大钱等等。总算有高英重视,且灾民家园在望不再压抑,提到原先的官长一肚子气不吐不快,积累下来也有不少的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