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公路公司为什么会这样做?就在于国有经营,公路的经营不会把成本与收益归结到使用者身上。无论对公路公司来说,还是车主来说,整个效率都在这种经营中消耗掉了。
对于私人经营来说,情况是截然不同的。笔者前几天从香港回北京,准备在深圳搭飞机。一出罗湖海关,就有人迎上来,问笔者去不去机场。如果去机场,可以搭他们出租车前往。笔者问去机场多少钱?他告诉30元就可以了,4人合乘一个车。
笔者一算计,如果搭机场巴士,从罗湖到华联大厦乘出租车费用要17元,再到华联乘巴士到机场要20元。而现在他给出的价不仅比自己乘巴士少7元,而且时间上、便利上也要优越许多(如时间花得少,也减少在路上转车搬行李的劳累)。对于出租车来说,4人拼一车,去一回机场花时间一个多小时,收益120元,比街上找客收益要增加一半以上。
也就是说,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出租车交公司的费用是一定的),出租车的最优行为就是收益最大化。而要收益最大化,靠欺诈拐骗肯定不行。一则有行规约束,二则有市场约束(因为市场中的欺骗随时都会被发现,一旦发现其代价肯定不小)。惟一的出路就是在增加消费者的效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收益。出租车司机动的脑筋就在这里。而这也正是私人经营活力所在。
可见,如果北京的五环路也以私人方式来经营,收费与回报的问题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2节 电视采访的收费

现代社会,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政治的、经济的、生活的、社会的等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扑面而来,但是人们是否想过,这么丰富多彩的节目除了电视台本身自己做的节目之外,还有许多是通过采访专家、名人及种种社会人士而制成的。
在市场经济中,对于专家与名人来说,不仅知识是值钱的,而且时间也是有价的。对于电视台的采访,专家们不仅要贡献知识,也花费不少时间。既然有花费,那么这种对专家与名人的采访会不会付费,如果不付费,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付费,这个市场是如何定价的?市场的供求法则在这个市场中是如何进行的?
在日本与中国台湾,如果电视台对一名专家或名人进行采访,被采访者一定会收到一笔可观的报酬。可是在香港特区,情况就有差异了。有些电视台邀请嘉宾参加一些评论节目会给一些报酬,但不少节目则不会给报酬。在北京,其情况也与香港较为相似。为什么一些电视采访会付给专家报酬,而另一些节目则报酬为零呢?看来这完全是市场的供求法则决定的。
对于名人来说,他之所以成为名人,当然是各种媒体传播的结果,而电视则是最容易成为名人的一种传播方式。因此,名人到电视台做节目,有没有报酬对他们是不重要了,因为,他们做节目并不在于做节目时所获得的报酬多少,而在于通过电视如何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自己的影响,有些人甚至自己出钱,也愿意争取做节目的机会。
因为,这样能够增加与积累这些人的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财富了。既然有人做节目不要付费,那么电视台为什么一定要支付这笔费用而增加其运作成本呢?
但是,电视台要找的不一定都是这些名人与社会人士,否则,观众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就太平平常常了。因此,观众们更需要一些专业人士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对于这些专业人士,如果也是如名人那样不付费给他们,就不一定合适。专家们是否如名人们一样频频出镜呢?可能情况会有不同,因为,做不做电视节目对专家来说没有什么利益,他们也不需要靠频频出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与增加知名度,反之,频频出镜还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
对此,如果我们做一点经济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了。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如果做节目,电视台不支付报酬,那么所做的电视节目肯定是一些简单即时回应的访谈。因为,这些节目不需要花上太多时间与精力,更不需要为了做这个节目准备什么,只是电视台的记者来时即兴而做。这样做即使会浪费一些时间,但也会有助于提高专家的知名度,增加个人的无形资产。成本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也相配,否则,专家们一定会不接受电视采访。
但是,对于一些专门性的节目,专家们不仅要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如对要讲的问题重新温习与准备,而且每做一次节目要花相应的成本,如花一定的时间到电视台,路途的交通费等。而且,尽管有不少人也愿意免费去电视台做这类节目,但是能够做这类节目的专家是十分稀少的,电视台肯定会选中再选。如果电视台做这样的节目也不付费的话,那么要选到真正的专家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于这类节目,电视台要想做就非付给专家们报酬不可,否则,或是滥竽充数,或是真正的专家根本不会前往。
人的行为看上去就是那样简单,但简单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经济分析。这就是经济理性原则。
(20003年11月30)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3节 劣币岂可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good money )也称为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据说是由英国的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而命名的。格雷欣法则源于在金本位制度下,本身以贵金属铸成的货币,其质量直接影响货币的价值,人们倾向于保留完整的新货币,剩下残旧破损的货币在市面上流通。由此引申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允许两种货币流通,而这两种货币又有优劣之分,那么劣货币(价值较低的)就会将优货币(价值较高的)驱逐出市场,以致无人使用优货币。在这里,格雷欣法则是假定两种货币有着公开兑换率(但这种兑换率不是市场决定的),从而使两种货币的价值不在一个均衡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到市场购物,每个人都会抢着使用价值较低的劣货币,而优货币就慢慢地退出市场了。
在香港市场,如果以港币的流通性、可自由兑换性及币值较高的情况来看,港元应为“良币”, 而以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币值较低及流通范围小则称之为“劣币”。最近,央行同意香港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也就是人民币正式在香港流通了。如果从两币特性与香港所发生的情况来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正在香港出现。
从香港1997年回归以来,随着两地经贸关系、人文往来、民众旅游的增加,特别是香港开放内地民众自由行,人民币早已成了香港的第二货币。人民币在香港广泛的使用,促进了香港零售业的发展,带活香港的经济。而且随着香港各行业商人抱有对内地民众到香港旅游带来无限商机的憧憬,除了不少服装及化妆品连锁店以一兑一汇价吸引旅客购物外,越来越多的商户表示欢迎使用人民币,兑换率要比正常汇价还要优惠。
目前,在银行,港元与人民币的汇价比价是100∶106,如果以一比一兑换,使用人民币可获得超过6%的折扣。在目前世界低利率、低回报,经济低迷的年代里,6%的折扣不能不说是十分吸引人的事情。如果香港的店铺都这样大量使用人民币,那么港元自然会退出市场,即劣币驱逐了良币。
但是格雷欣法则真的成立吗?我们可以看到,在优、劣两种货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买者当然是愿意付出劣币,但问题是,卖者为什么愿意收取劣币呢?除非卖者或是不知情或是不理性,否则他一定会对劣币敬而远之。如果要卖者收劣币,那么他所卖物品的价格一定会提高,用以补偿劣币的价值;同时,以良币购物时,价格会较便宜。
比如,最近香港的《苹果日报》在报头上印有“只售港元六元,人民币六元”,而且其他一周传媒系列的报纸杂志都可以以同样的方式用人民币来付款。对于精打细算的香港市民来说,选择人民币付款肯定是上乘的做法。但是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如愿以偿。在香港的报摊,报贩们都表示不欢迎顾客使用人民币,甚至于表明只收港元,原因是报贩向代理商交涉时手续十分麻烦。
报贩表示,收取人民币后,需向代理一周传媒的出版社报数,查证后才获准以人民币兑换成港元。因涉及汇率差价,如果人民币的金额大,代理商就会质疑报贩“虚报”,怀疑报贩从中赚取汇率的差价,因此,除非顾客强烈要求,否则报贩只会收取港币。而且购报读者多为香港人,买一张报纸差价又小,因此,人们也就不在乎一定要收港元了。
但是,如果香港店铺广泛使用人民币,而且港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1∶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价格的优势让店铺里生意大增,而且店里的业绩也大为改善,那么所损失的6%差价损失可能补偿回来。如果店里的业绩没有改善,那么问题就来了,卖者或是在物品的价格上做手脚,或是会拒收人民币。最后还是劣币退出市场。
也就是说,由于交易费用或信息费用的存在,最后还是良币驱逐了劣币。如果交易费用不存在,那么格雷欣法则当然可以大放光彩。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用优币的人可以将物价压低,用劣币的人亦可能要加价,正是这种讨价还价,用任何一种货币也就没有区别了。
目前,我们社会中经常会看到盗版光盘代替正版光盘,欺骗驱逐诚实,好的东西往往容易被不好的东西所取代,何也?是因为劣币代替良币吗?其实并非如此。
拿盗版光盘来说,为什么越是打击盗版光盘该市场越是繁荣?并不是由于盗版光盘质量差而来代替质量好的正版光盘,而在于从光盘使用来说,由于现代光盘制作技术的普及简便,无论是正版的还是盗版的光盘在使用上是没有多少质量差别的。但是从两者的价格上来说,由于正版光盘强调知识产权的成本,追求巨大的超额利润,使得正版光盘售价十分昂贵。这就是为盗版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即使是在法律上对盗版光盘打击得十分严厉,但受暴利之驱使,盗版者仍然会冒着巨大风险从事盗版光盘活动,而购买盗版光盘,消费者则只是花微小成本就可以获得正版光盘之效用,盗版光盘市场就自然盛行起来。
这与劣币驱逐良币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在股市上为什么欺骗行为会盛行?并不在于这种行为有市场,而在于相应的制度安排对这种行为打击处罚不严厉,市场上欺骗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往往会大大地超过可能受到惩罚的成本,特别是对这种欺骗行为惩罚成本微乎其微时,市场上的欺骗行为也就盛行了。
许多事情从外表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不然。许多事情外表上看有相同的特征,但实际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2003年11月24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4节 从价格歧视中获大利

在新古典的市场中,一种商品,同样的质量,同样成本的价格,在同一地点交易出售,其价格肯定是相同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个市场就是无效率了。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价格歧视(即同一商品、同一成本,在同一地点与时间卖出不同价格)的现象则到处可见,而正是这种价格歧视成了卖者谋取利润最大化的不二法门。从张五常教授年宵之夜香港街头卖桔,到不少旅游地点货品不标明价格,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漫天要价,北京近郊出租车黑车随地喊价,都是价格歧视例子。
张五常教授曾在年宵之夜在香港街头卖桔观察到:顾客都知道在街头是没有不讲价的市场,因此,卖者无论报出多少价,顾客一定会讨价还价,很难以不二价成交。在这种情况下,卖者知道开的价总是会压低的,而每个顾客所获得的信息不同,所以成交的价格也就殊异。对卖者来说,他希望以最高的平均价格及时地把手中的货品卖出。对买者来说,则希望自己所买的货品价格是最低的。在这样的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实际上买者出价买得货品从30~80元不等。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说,他们几人年宵在香港街头卖桔,如果没有价格歧视,生意是很难不亏本的,而价格歧视出现,则让他们获利收场。
前几天笔者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在旅游点看到路边上小店里货品琳琅满目,特别是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更是应有尽有,但是对于这些货品没有一家店是明码标价的。货品的买卖为什么不把价格标明清楚呢?这样不是可以让顾客购买更方便吗?其实,这里有它的奥妙,其奥妙就在于如何在价格歧视中获利。
当时,笔者走向小店,准备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买。刚一离开队伍,导游小姐就提醒我,小贩都会开天价,如果挑选到合适的货品,还价时一定要压低一半。导游所言不虚,笔者每次问价,店主一定会看着我数秒钟后才开价,并以此来探究我可能的底价在哪里。最后,我看中了一个铜币,压价一半25元购得,但是其后一个老外,同样的东西则是花了60元。同样的东西就是存在如此之大的价格歧视。
这里店主,别看他们生活在边远的地方,但他们定价策略却是很高明的,即把价格歧视原理运用得得心应手。因为,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中,如果店主货品定价比他人高,那么顾客就会跑到其他的店里去买。但是在游客云集的地方,店主不愿意明码标价,就在于游客既无法获得购买货品的信息,也无法识别货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店主单一定价,如果定价太高,那么许多顾客可能不购买这里的货品,如果定价过低,又不能从那些愿意出高价的顾客手中多赚钱。而随市就价,不同的人出不同的价格,通过讨价还价来探究每一个顾客愿意出价的底线,把货品的价格定在顾客愿意出价的底线上,这样店主就可以获得大利了。
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按照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分析,要实施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就是要将市场或顾客分开,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二就是付不同价格的顾客的需求弹性必定有所不同,即付高价的弹性一定是很低的。但是,由于价格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成本很高,只要买者相信自己已议定价是便宜的,买者就不会再花时间去查询及公布自己的买价。而信息少的付价较高,但信息的多少与需求弹性是没有一定关系的。正是理论上的条件有特定约束,在市场中,价格歧视则随处可见。
正是这种价格歧视,对卖者来说,成了赚得高利润的不二法门;而对买者来说,如果是讨价还价高手,不也是可以购最低价的货品吗?读者看此文有何想法呢?不妨在实际中一试。
(2003年11月22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5节 美色的供求法则

当你在繁华的大街上,一群美女迎面而过时,你会看到什么?当你在上层社会的生日舞会上,成群上百的淑女们穿着华贵的晚礼服在舞池翩翩起舞时,你能注意到什么?还有,当你在西班牙的海滩,成千上百的美貌女郎赤身裸体沐浴在海边阳光之下,你又能够观察到什么呢?笔者想,如果以正常男人的心态,你可能什么也没有看到,特别当这一场景在眼前消失时,这些美色也会随之荡然无存。
但是,在地铁乘车时,如果你站在站台上,在涌动的人流中,当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突然映现在你的眼前时,你的心灵一定会在陡然中颤动,少女的印象也很快会映入你的脑际。她的美丽与清纯、她的音容与笑貌、她的衣饰与打扮——一个意想中的漂亮女孩一定会进入你的记忆中。她太美丽啦!这个漂亮女孩的形象瞬间就把你定格在原地上,静静地看着她在你眼前飘然而去。这时,尽管你会站在那里目送这个女孩飘然而去,但是这个女孩美丽的形象却很难在你记忆中消失。
还有,在那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几十个翩翩起舞的少女为漂亮的女歌手伴舞,人们的注意力为什么仅是放在漂亮的女歌手身上,而对这些伴舞的少女则视而不见?再有,在一个反映鸦片战争的电影故事中,当一个年轻妇女冒着枪林弹雨、带着少许粮食走进浴血奋斗的前线,整个战场的年轻士兵都聚焦在她一个人身上,何也?上述这些男人对美色的情绪波动与反映,正是美色的供求法则所导致的结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母亲对穿着十分性感大胆的女儿说,“你这样会很吃亏的。”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听到这话之后也许会想,这有什么吃亏呢?既然她自己喜欢,别人只是多看几眼又会对她有什么损失呢?但是,如果能够从美色的供求法则来思考,该母亲之言则道出了经济学的大道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道貌岸然的人之外,大多数男人都不会介意在街上见到的美女穿得很暴露,他们可能把这些看做是一种不用付钱的免费午餐,只要不被误会、不刻意做点什么,远近处欣赏之,男人们无论看多少眼,也不会以为看了美色后对她有什么损失。
但是,多数女人的反应则是不同的,不少女人一定会对那些暴露太多的美女说三道四,甚至于会骂之,“这个女人太贱!”正是骂这种“太贱”,也许正好道出了美色的供求法则。因为,按照经济学的供求定律,某件物品的供给太多,它的价格就会下跌,如果美色街上供应太多,在街上随处可见,那么男人对美色的吸引力或价值自然下降。街上成群的美女,西班牙的海滩出现的情况正是如此。
如果该女子美色的价值下降,也一定会殃及其他女人的美色,其他女人美色的吸引力同时受到影响,她们由于缺乏受男人的注意而贬值。当然,也有些自以为有姿色的女人,以为自己美色超越群芳,不需要把自己纳入这类美色的竞争中,因此,对他人暴露多少她也不会太在意,我行我素。但是,对大多数女人来说,则没有这种雅量。
如何让女人的美色既对男人有吸引力,又不是大量供应,这也就为商家提供了种种的商机。因为,对于希望靠衣着来吸引男人的女人来说,既不想穿得太保守,否则女人的美色与性感对男人则视而不见,穿得大胆又怕美色供应太多,自身贬值。面对这样一个窘境,服装设计师就设计出了种种不同的时装,让美女们在不同的场所、不同时间穿着不同的衣服,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美色。人们只要看看各种时装美色所暴露的差别,男人就知道该是什么场合,从而男人也可以根据情况表现出自己不同的风度及对美色不同的需求。
同样,目前世界上为什么关于女人的杂志会越出越多?而且销售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这些杂志会使一些年轻女孩趋之若鹜,就在于它们能够为女人们的美色如何显示出来献计献策。这些能够告诉女人应该如何暴露、如何来化妆、何种方式对男人最具有吸引力。试想想为什么美容业会如此之火暴?为什么女人的化妆品市场会越来越大?而且这些市场的产品都是价格不菲,何也?就在于商家知晓美色的需求法则,并从中找到了无限的商机。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美色市场则带来许多行业的繁荣。
其实,在生意场上,商机随时随地都存在,问题就在于如何寻觅这些市场的需求法则。美色,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同样存在着需求法则,商家也就是在这种需求法则中找到了生机。
(2003年11月22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6节 游刃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读钱颖一的《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要颖一把所写的论文汇集成册,还是在笔者1996年组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学术论丛》时(这是一套专门收集海外留学的经济学人的丛书,最早有汪丁丁、徐滇庆、杨小凯等的著作),就找过颖一,但是那时他没有答应笔者。颖一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欧美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能汇入这套丛书,笔者一直感到是个憾事。但是,颖一的《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出版,尽管比笔者所希望的晚了一些,但是一收到此书,这些年来心中的憾事也就烟消云散了。
与颖一交往已经有多年了,1993年读到他的《企业理论》后就在想方设法与他联系,后来有一些通信,而第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颖一来香港大学,张五常请他到梁求踞楼饮茶,我在旁边作陪。那天下午,大家面对着维多利亚港的海景,加上张教授性情所致,大家海阔天空聊得甚欢。颖一那次去香港,是希望转战香港,以自己的才学更好地来报效国家,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谈成,从而也就失去了一个更好地向他请教的机会。
收到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笔者早就阅读过,重新温习之,更加感到颖一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颖一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十分娴熟,无论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斯金的现代激励理论、科斯的制度经济学等,这些理论在他手上信手拈来,就能够用很浅显的语言道出现代经济学许多深奥的道理。
比如《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一篇短短的文字,就把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现代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文献及读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阅读此文,无论是最初入门经济学的人,还是教经济学的教授,一定会被现代经济学的魅力所吸引,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现代经济学的认识,重新找到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关注点。笔者涉猎经济学多年,当读到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该文所显现出的理论上的震撼同样深深地打动我。笔者也就如初入经济学门道的学生一样虔诚地反复阅读,并以此为基点来看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来看自己对现代经济学问题与文献的把握。而且,笔者还要求我的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反复阅读该文,以加深个人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刚上大学的时候,买到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一买到手,翻之一阅读,就无法放下,直到花了一天一夜把此书读一遍。读该书时学理上的震撼、心灵上的快感及文字上优美的感受,让笔者20多年后仍然难以忘怀。因为,一本好的书,一篇好的文章,它像人们喝了一杯上乘的清茶,永远地沁人肺腑,融入人的心田。《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也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永远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芳香。冯友兰先生的书之所以如此为读者厚爱,就在于他对现代哲学精湛的理解,在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哲学渊源,否则,冯友兰先生要写出这样深入浅出震撼读者心灵的书是不可能的。正如冯友兰先生一样,颖一的文章写得那样备受读者所青睐,也在于他对现代经济学理解的透彻,在于他能够游刃有余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正因为颖一能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所以,无论是对现实的经济现象的分析,还是对经济理论的理解,都能够入木三分,显示出独到的慧识与洞见。比如,对市场经济,当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人们往往会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价格机制,理解为一种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因此,在一般人来看,凡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就是市场经济,而凡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就理解为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其实,这样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错,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同样可以无效率、有些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这只是我们看问题仅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没有把握问题之实质。在颖一看来,由于各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法律规则等方面的约束条件不同,这就使得市场运作机制在不同的国家其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的。而法治就在于约束政府,在于约束经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这样法治就造就了一个有限与有效的政府。政府就成了整个市场“守夜人”。由此,好的市场经济自然涌现。否则在一个“以法治国”的市场经济中,法律成了政府管制民众、牟取私利的工具,坏的市场经济也就此产生。当人们把该问题道明之时,看上去十分浅显的事情,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同时,也把法治、市场、政府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