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衙门,沈平感叹的道:“不愧是进士啊,这文采就是好,我这跟着一听,都觉得受益非浅。”

  唐爷爷他们都跟着点头,称赞起了应禹海来。

  唐二哥唐三哥都感觉很荣耀,唐三哥说是:“我还没和县太爷一起吃过饭呢。”

  唐爷爷笑道:“谁说没有,你不是天天跟县太爷一起吃饭,吃了六年了么?”

  唐三哥想要反驳,想起唐瑾现在也是县太爷,他以前天天和他一起吃饭,也算是跟县太爷吃了六年饭。就算是唐瑾当了县长以后,也就吃了那么几次,也的确吃过啊。

  “那……那不一样。”唐三哥一时不知道怎么反驳,下意识的说。

  “怎么不一样啊?”唐二爷笑着逗他,唐三爷也跟着笑。

  唐三哥想了一下,说:“他是家人嘛,就感觉……很是亲近。”

  唐爷爷呵呵笑道:“那也一样啊,应县令也是你这么大的孩子的家人啊,他在他家里人的眼里,和小四在你眼里是一样的啊。你又为何觉得他高高在上?”

  唐三哥想了一下,好像也是这样。这样一想,倒觉得县令没有那么可怕,心下对他感觉到了一份亲近。

  唐二哥也有些感触,轻声开口:“他是父母官,从小到大都觉得他是我们接触不到的大人物,见一面跪着磕个头都是荣幸的,哪里会觉得他和咱们一样?也就是我弟考中了状元被圣上封了官,这才对他生出亲近的感觉来。”

  以往你要见一面都难的人,见了都得磕头的人,如今见了面不用磕头,他还请你吃饭,对谁来说都是个荣耀无比的事情啊。

  平民见官要跪,唐爷爷他们是平民,又没有什么身份,见了县令按礼肯定得跪,可他是唐瑾的亲人,县令又想与他家相交,自然不可能让唐瑾的家人来跪他。

  唐二哥说了这话来,唐爷爷他们都叹了口气。别说孩子了,他们谁不是这个心理?

  唐瑾当了官,家里人的心理当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经历丰富的长辈适应的快,接受的快;年龄小的适应的慢,反应激动也正常。

  唐二爷感慨的叹了一口气:“所以说啊,你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考上秀才举人,便是随便谋一个差事,也会是和县尊那样受人尊敬的存在。”

  唐爷爷看了唐二哥一眼,本来想说,你也是个聪明的,学习也努力,怎么就过不了府试呢?今年的成绩看着比去年好很多,要过府试还是很难啊。

  话到嘴边的时候,想起县试刚过,四月还要考府试,这话什么时候说都比这个时候说好,现在说容易打击孩子,就不说了。

  找个机会应该鼓励他,就算进步慢,有进步就好,每年都进步,总有一天会过了府试,考中童生的。

  几人现在在县里,就顺便买了一些家里用的东西,再买一些好吃的,带回去。

  家里人听到几人县试都过了,高兴的很,一大家子做了一顿好的。

  饭后,唐爷爷就与唐二爷说起了去府城的事来。

  在县衙的时候,应禹海给他们讲卷子让他们受益非浅,期间有一段谈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北方没有文教大省,像江浙那样的文教大省,每年到县试府试院试前,各种有名的夫子那里挤满了学生,都是在考试前补习的。

  像一些秀才专研考试,对于复习的重点都抓的比较好。

  唐爷爷就想着,要不要去府城找人补习一下。

  唐二爷县试是案首,府试肯定会过,这几乎可以说是绝对的,不过唐二哥和唐三哥还有唐三爷就差一点,要是上课效果很好的话,说不得一次就能考中童生。

  唐二爷就道:“去府城找夫子还不如去长安找呢,两城离的那么近,也不再乎远一个时辰的路,长安的夫子肯定要比府城的夫子好很多。”

  唐爷爷迟疑了一下,他觉得这个说法也对,就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这不是老大他丈人是夫子,家又是府城近的,就想着有他介绍,肯定能找一个靠谱的夫子来。长安的夫子虽然好,咱们却不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来。”

  唐二爷不太赞同的这一点:“这是亲家呢,你问他哪个夫子好,不是说他教的不好吗?说不得亲家也是教的好的那一类夫子。”

  唐爷爷倒是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他了解第二晟,知道他不是那样的人。

  唐二爷一说,他还是有些顾虑。最后想了一下,便道:“那就去长安吧,老二对那边熟,写信让他打听一下。要是最近能打听出来的话,就让小二小三去。”

  唐二爷点了点头,唐爷爷继续补充:“明年又是院试了,主要打听教童生的夫子,秀才可是要比童生重要。”

  唐二爷应下,点头笑道:“不写信了,过几天他回来了,我就叮嘱他。”

  过了年以后,唐二叔要去长安的书院,一个人走了。

  过几天,就是唐二姐过大礼的日子,唐二叔肯定会回来。

  唐爷爷想信在路上一个来回也是费时间,就算早收到信一时也找不到好的,就同意了。

  说完了这个,就说起了要是过几天能找到夫子在府试前补习,谁都去。

  肯定要唐二哥唐三哥两个小的去。

  唐爷爷觉得自己府试基本没有问题,唐三爷要是这次府试能发挥好,就能考中童生,让唐三爷去,他看着家里。

  唐三爷不同意,觉得唐爷爷好好去学了,童生才是铁板上钉钉子的到手了,他去学了也不一定中。

  最后,就决定县试过了的四人都去了。

  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也去大城市里住一住,见一下世面,体会一下长安的繁华。

  家里暂时还有唐转他们,等过了府试以后,唐爷爷他们回来家里,再让唐转他们兄弟去长安学习。

  等唐二叔回来,家里说了这事,唐二叔自然是同意了。

  而后给唐二姐定了亲,要去长安的一伙人就拉着嫁妆过去了。

  因为奉天离长安虽然不是很远的,就半天的路,不过要是嫁娶的话,半天的路真的很不方便,家里商量了一下,就打算让唐二姐从长安租住的地方出嫁。

  到长安路途有些远,来往不方便,有机会能带多少东西就带多少东西过去。

  去了长安以后,就和对方商量成亲的日子。

  因着唐二姐年龄大了,对方也一样,两家人都着急,就想着早早的把婚事给办了,是以看的日子比较近,往五月选。

  五月之后太热了,怕来参加宴席的亲戚中暑。

  三四月时间太紧了肯定不行,而且家里五个人要参加府试,不能让婚事影响了大家。唐二哥是亲弟弟呢,他多少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

  不过可惜的是,按两人八字,五月真的没有什么好日子,最后就定在了九月初。

  其实八月四号的日子是最好的,不过亲家是军户,好些亲戚也是军户,而今年是大比之年,八月有全国的大事——乡试,有些亲戚要进考场去值守,不合适。

  就这种按自家情况来回商量日子,商量好了后已经到了三月中旬了。

  当然,唐爷爷他们找的夫子早就找好了,上过一段时间的课,还是有些收获的。

  看唐爷爷熟悉了长安以后,唐二叔就向着唐爷爷建议,要不在长安里买块地,建个宅子。

  唐二叔租的是那种单进的小院,有七间屋子,现在大家一起住还是能住开的,不过总是租住别人家的房子也不方便。

  明年有院试呢,他兄弟四个和儿子,再加这次府试能中的人,都来长安学习住自己家的宅子肯定方便。这大家一起参加院试,能中的肯定少,不能中的多,三年以后还是要过来。

  唐爷爷觉得说的也有道理,也没先应下,而是说写信问一下唐老爷子。

  唐爷爷都六十岁的人,唐老爷子将家里交给了他,往常这种情况他自然能做主。

  不过唐家情况特殊,唐爷爷怕自己万一想的不周道了,或者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决定做错了对唐家有影响,再加之尊敬父亲,就要问问唐老爷子。

  不管是买地建宅子还是买现成的,也不是马上就有合适的,家里先打听着,等府试过了以后,给唐老爷子写信的时候,再把这件事一说。

  很快,就到了府试的时候。

  四月的时候,长安这边不冷不热,正是考试的好时候。

  唐爷爷兄弟三个和两个孙子辈的一起进了考场。

  别看唐爷爷和唐二爷头发几乎全白了,在众多的考生里边,却不是很突兀。

  县试虽说容易,府试却不好过,多的是人考到老了连个童生都考不中。

  第一场考试下来,年龄大的唐爷爷和唐二爷就有些累了。

  县试考四场,府试考三场,每场都是一天,其实从体力上说起来,府试考起来要比县试容易。

  唐爷爷他们觉得累,主要还是府试竞争激烈,他们压力有些大,心里累,人就显得很累了。

  考完也不敢乱吃饭,就吃了一些好克化的。

  人老了,觉也少,心里又想着明天的发案,竟然一下子睡不着。

  最后还是强迫着自己睡了,不过第二天起来精神就不那么好了。

  幸好第二天不入场考试。

  唐爷爷决定,要是发了案他初场中了,一定要去药店里抓几贴助眠的药来,不然考试前要是再睡不着可不好。

  几人早早的吃了饭,去了发案的地方。

  咸阳府的府尹还没有换,依然是万茂通,唐瑾与他还稍微熟一点,唐家的人与他可就不熟了,也不好贸然去问人家自己考的怎么样,太失礼了。

  没有后门可走,着急看结果,还是得去挤。

  唐爷爷他们年龄大了,唐二哥没有让他们去,与唐三哥一起去早早的点了地方。

  着急的等待里,很快,发案的时间到了。

  等差役把圆案一贴,大家都挤了上去。

第209章 番外10

  唐二哥他们年轻,有力气,挤到了前边,一眼就看到了上边熟悉的名字,激动的叫了起来。

  两人一看,他们五个人第一场全中了,高兴的很,很快挤了出去,高兴的跑到了唐爷爷他们身边:“爷中了,中了中了,都中了!”

  唐爷爷松了一口气,露出笑容来,笑着问:“数了没,第几个?”

  两人一怔,唐三哥有些懊恼的道:“忘记数了,你和我二爷名字在前边呢,我们在后边。”

  知道中了唐爷爷就放了心:“一会再去看一看,不着急的。”

  不过案前的人一时也散不了,唐爷爷他们就去抓治失眠的药并吃饭去了。

  结果在药店里,一个大夫看唐爷爷他们年龄大了,又是考生,怕出了意外,竟然不卖给他们。

  最后另走了一家,才抓了一包助眠的药物来。

  这里就离发案的地方远了,干脆也没再过去看,好好休息,明天好好的考试。

  第二场顺利入场,考试的题有些难,唐爷爷其实答完的早,不过为了让文章更加的好看,他在草稿上修改了很久,才誊写好了交卷。

  交完卷爷往外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约摸五十岁的长胡子考生,看唐爷爷年龄大了,便与他搭话,叹息着说考试题难,自己这一场怕是过不了。

  唐爷爷也没觉得有他说的那么难,只是笑着点头。

  出了衙门,唐三哥就跑了过来,问唐爷爷考的怎么样。

  唐爷爷还没回答呢,长胡子就笑着问:“这是你孙子?唉,说起来也是没脸,你看考场里那些年龄小的,十来岁,我们这么大的年龄了还要跟他们一起入场,真是难为情。”

  唐爷爷对着唐三哥点了点头,这个时候就不好问唐三哥考的怎么样了,免得对方难堪。

  “你几岁了啊?”长胡子问唐三哥。

  唐三哥望了这人一眼,出于对长辈的尊敬,还是回应着:“十八岁了。”

  长胡子便笔道:“十八岁了啊,比我那小孙子还大一岁。我打算明年就让他下场了。”

  唐爷爷要说刚开始对这人没什么不好的感觉,现在也感觉出来了,这个人说这话就是炫耀的意思了。

  刚才找他谈话,怕是看他年龄大了,在他身上寻找优越的感觉。

  唐爷爷点了点头,笑道:“早下场好一些。”

  说完,他便问唐三哥:“你二爷三爷和你二哥他们都出来了么?”

  唐三哥接过唐爷爷手里的考篮,回应着:“都出来了,就等您了。”

  唐爷爷对着长胡子点了点头,道一声先走一步,就和唐三哥一起去往骡车的方向。

  长胡子看唐爷爷不太想与他聊天的样子,有些不高兴,等人走远了,哼一声:“得意什么,一家子考到老了,还以为自己多长厉害呢,这么傲慢,活该不中。”

  唐爷爷自然没有听到这话,回去后和家里人都商讨着考题,早早休息了。

  第二天第二场成绩出来了,大家都去看,自然是唐三哥两人挤进去看成绩的,发现五人都中了,高兴的很。

  他与唐二哥挤了出来,正要回去给长辈说这个喜事,就被人一把拉住。

  昨天那个长胡子,一脸喜意的问:“唉,小伙了,你爷考的怎么样,这场过了么?”

  “过了,您呢?”唐三哥应着,反问对方。

  长胡子有些失落,点着头应:“过了。”还以为对方年龄那么大还来考,是成绩不好,没想到竟然也过了。

  唐三哥笑着说了声恭喜,快速的跑了。

  回去以后,唐爷爷他们听说五个人都过了,极为的高兴,问了名字的位置,知道唐二哥和唐三爷名次在后,唐三哥在中间,他和唐二爷在前边,就安慰三人:

  “第三场还没考呢,不知道题怎么样,要是答的好了,成绩说不得能好,不能放弃。”

  大家点了点头,早早的回去准备了。

  这人的缘分啊,有时候就很奇怪,你遇到一个人的时候,就总是会遇到他。

  比如那个长胡子,唐爷爷在入场的时候,又遇到了对方。

  对方主动过来打招呼,闲聊了两句。

  府试的试题都是知府出的,难度自然相同,对于唐爷爷和唐二爷来说,就是有一点难,不要紧。

  对于唐三哥和唐二哥唐三爷来说,就有些难了。

  第三场考下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也不急着回家,就在外边吃饭。

  遇到一起考试面熟的,还能聊两句。

  府试发案的时候,唐爷爷三人和沈平坐一桌,长胡子自来熟的凑过来,与四人聊天。

  聊天当中,便知道了这人是北边长武县的,考了十七八次了,还是没有中。

  他还问唐爷爷:“不知唐兄考了几次了?”

  “嗯……”唐爷爷现在已经看出来了,这人就是学的不好,考了这么多次也没中,被打击了信心,在他这里找自信来了。

  他不好说自己第一次考打击对方,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长胡子却误会了,以为唐爷考了很多次了,比他考的次数还多,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就体贴的没有追问,反而问年龄小的沈平:“不知沈弟这次是考第几次了?”

  沈平也是内心温良的人,一时不好说自己已经当了秀才好多年了,笑着道:“我考府试的次数很少。”

  长胡子看沈平比自己小,也不给他面子,追问:“几次?”

  唐三爷有些不喜欢这人,为自己的亲家出面,平淡的道:“我亲家去年过了科试,今年八月就要去乡试了。”

  长胡子有些意外,他还以为沈平和唐爷爷一样,是一起来考府试的呢,当时闹了个大红脸。

  唐爷爷看他面子薄,笑道:“这是这次为我们做保的秀才,在一块儿坐着等我们成绩呢。”

  长胡子是真没想到沈平是过来给唐爷爷做保的,他自己的保人在他入场后就离开了,早都回了县里了,哪里会陪着他在这里等成绩啊。

  他尴尬极了,最后找了个机会,说去看成绩,溜了。

  唐爷爷有些好笑,这么点小事都不好意思,难怪要来找他聊天寻找自信了。

  发案了以后,唐爷爷和唐二爷如当初所料,中了,唐二爷竟然是府试第五名,唐爷爷成绩也好,是府试第二十一名。

  最让人高兴的是唐三哥,竟然也挂在了末尾,倒数第二个,同样中了。

  唐爷爷听到这个消息,极为高兴,追问道:“你二哥真是第五?”

  唐三哥点头,唐爷爷拍了一下唐三爷的肩膀,赞扬他:“好样的!”

  说着呵呵笑了起来,唐二爷也笑呵呵的。

  就是唐二哥情绪低落,他都考了两回了,还没过。家里的人,除了年龄小的,如今就只他和他三爷没过府试,其他人都成童生了。

  唐二爷高兴了一阵,温和的安慰唐二哥:“你不用泄气,你去年连第一场都没过,今年却是走到了第三场,下去继续努力,明年一定能过。”

  唐二哥有些蔫的点了点头。

  看他兴致不高,大家便都宽慰他,唐二爷顺便教育了他:“要我说啊,你这考不中,还是不用心的缘故,你看你弟念书,那是没有一天不认真的,你呢,总想着玩,要是认真了,这一场也过了。”

  这个弟,自然指的是唐瑾了,家里人,除了唐三哥的努力几乎可以与唐瑾媲美外,没人有他们那样努力了。

  唐二哥其实并不是总想玩的人,他读书也用功,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用心的程度不比其他人。

  唐爷爷和唐二爷从小就受到了唐老爷子和母亲胡氏的用心教导,其实学的很好,只是后来因为不能去考试,闹出了一些事,唐老爷子后来教唐三爷和孙子的时候,就只教他们识字算术了,不教太多。

  这几年唐爷爷和唐二爷跟着学习,知识早捡回来了,是以一次就中。

  唐转他们兄弟能中,是因为经历了三四十年的艰难人生,知道读书的可贵,又看到唐瑾当了官有了希望,越发的努力,也中了。

  唐大哥也成天有着唐二婆在耳边念叨,说他是唐老爷子的重长孙,要他努力,给弟弟们做榜样,也让人看看他是怎么样优秀的人,如何如何。

  唐二婆以前不觉得念书有什么好的,她不过就是要争一口气,不想唐老爷子只看到唐瑾,才督促唐大哥督促的狠。

  后来唐瑾一下子考上了状元当了官,家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唐大哥这辈子书读的再好都不会超过唐瑾了,唐二婆不也没有懈怠,督促的更用心了:她感受到了读书的天大好处来。

  其实真要说起来,兄弟两个里边,唐二哥的脑子要比唐大哥灵活一些,念书学的也比他大哥学的快,只是他真的没有他大哥用心,也没有他大哥认真。

  唐二叔顾着自己读书的同时,对于儿子也只是问几句,考察一下学问,学的不好骂几句,没有成天关注。

  而唐二哥吧,八九岁以前,虽然家里没有什么奶呀蛋啊肉呀的好东西,却也是没饿着没冻着,没受过什么苦。

  唐瑾出生后家里吃的更好了,生活的更是好了。

  他又是唐二婶唯一的儿子,唐二婶又是个脾气好的,看唐二哥成天读书,也不会强硬的逼迫他,是以没受过什么苦也没什么人生经历的他,读起书来用心的程度自然跟长辈和哥哥比不了。

  是以,唐二哥没中,真的不是他笨,也不是他偷懒,只是他没家里人用功而已。

  至于跟他情况差不多的唐三哥能中,自然是因为唐三叔自己拼命读书,也时时督促唐三哥念书。唐三婶见过京城的繁华,望子成龙,也时时念叨,盯着他,这才幸运的中了。

  至于唐三爷吧,他没中,完全是心态太好太平稳了。

  他小的时候学的也不多,如今从新学起也努力了,只是他是老小,上有两个的哥哥,下又没有什么大的负担,加之两个儿子都争气努力,唐瑾又当了官家里兴旺起来他没有危机感,就……有些佛系。

  说的好听点吧,就是淡泊名利,说的难听点吧,就是不求上进。

  所以说,唐家人中了的有中了的道理,不中的有不中的原因。

  大家宽慰完了唐二哥,唐爷爷就看向一脸平静的唐三爷,不知道他这样是性子稳重安静自己看不出来他心里不高兴,还是他真的不失落。

  他道:“这一次府试都到了最后一场了,下去再努力一年,明年一定能中。”

  唐三爷摆了摆手:“算了,不受这罪。”跑了县里跑府里,一连好些天,麻烦的很。

  他当了童生对于家里的影响真的没有多少,也不想考了童生再考秀才。

  考秀才很困难,太累,还不如自自在在的过日子,费那心在念书上干什么?他又不是什么天才,人生还有几年可活?他可不想把时间用在努力学习上,还不如滋滋润润的过他的日子。

  反正如今,不管他是平民,还是童生,都不影响别人对他的尊重。

  “没一点上进心。”唐二爷说了唐三爷一句,唐三爷也不怎么在意。这也没说错,他的确没什么上进心,儿子有上进心就行了,他也不怕被人说。

  唐爷爷看唐三爷这个样子,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家里长辈说话,唐二哥唐三哥两人很安静,沈平也不能插手别人家的事,是以他们这桌气氛很是安静。

  显得唐爷爷这一口气叹的,很无奈。

  这个时候,旁边插进来一句话:“唐兄怎么叹气?你是不是也没中?”

  这长胡子这次也没有中,深感失落,便过来看看唐爷爷的情况,想要和他相互安慰一番。

  在他看来,唐爷爷这么大年龄了还来考试,肯定是很多年没中,那这次也中不了。要是真学的好了,该中时早就中了。

  至于长胡子认识的其他读书人,和他年龄一样大的,要么早就考中了,要么觉得没有希望早就放弃了,是以都是比他年轻的。

  他脸皮薄,不好意思去找那些人。

  年轻人没中也没什么,他这么大年龄还没中就有些丢脸了。

  他远着见这边人聊天,也没什么笑脸,近了听到唐爷爷叹气,以为唐爷爷没中,这才发问。

  听到声音唐家一桌人都盯着长胡子看,唐爷爷看出来这人脸皮薄,没出声。

  唐二爷沈平他们,也没打击他。

  唐二哥没与这长胡子说过话,不认识,不知道这人怎么说他大爷没中,不好让场面冷着,应道:“是我没中。”

  至于唐三爷,唐二哥自然不会当着长辈的面给外人说长辈没中。

  这话的潜在意思就是,唐爷爷中了。

  长胡子却没有听懂这潜在的意思,叹了一口气:“我这次运气不好,差一点就中了。”

  而后坐下来,打算与他们长聊。

  唐爷爷不想与这人浪费时间,聊了两句,唐三爷就出声要回去,而后唐爷爷就与长胡子告辞了。

  倾诉的欲望没达成,这让长胡子很失落,望着唐家一家人出了店门。

  等看不到唐家人的身影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就凑了过来,笑着问:“哎,叔,你认识唐家的人?”

  这人也是长武县的,已经是个秀才了,带儿子和学生来考试。

  长胡子一看,县里有名的郑秀才竟然主动与他搭话,很是意外,心里自在起来,又有些心虚:“刚认识,怎么,你知道他家?”

  唐家人该不是几十年考不中,都出名到外县去了吧?那外县的人不会也知道他吧?要是以这样的方式出名,可真够丢脸的。

  郑秀才看这反应就明白了,有些意外:“你不知道他们是唐家人吗?”

  长胡子有些莫名其妙:“我知道啊!他们姓唐啊?怎么,有什么不对?”

  郑秀才动了动唇,知道长胡子的性子,便道:“没什么不对。”

  长胡子却拉着他不放,追着问:“你这样肯定是有事故意不告诉我,倒是说说,这个唐家是个什么有名的人家?”

  郑秀才心下叹气,知道以自己不说走不了,只好道:“自然有名了,咱们秦省唯一的一个状元,唐大人,就是刚和你聊天的那家人的子孙啊!”

  长胡子懵了。

  旁边有人听到他们聊唐瑾,加入了话题里:“这唐家人不愧是唐大人的亲人啊,他们家里的人啊,不下场则己,一下场啊,那真是潜龙出渊。最近这三四年啊,他们家年年有人下场,年年有两人中了童生,真是了不起,我可是佩服极了!”

  “今年唐家有三个人中了!”有人在旁边纠正。

  唐瑾的名气早就传开了,就算前一两年其他人不知道唐家人下场了,这两年很多人也都知道了,都顺便关注着呢。

  “唐家现在都有八个童生了吧?”有人问。

  “错了,有七个,有一个都已经是秀才了。”

  “厉害啊!你说一个人考一两次就中没什么,全家人都考一两次就中,这是什么样的天赋啊!”

  “我还以为唐家这次来的年龄大的长辈怕是中不了,没想到人家都五六十岁的人了,竟也是一次就中!”

  有不解的人就问:“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唐家的人啊,你又没见过。”

  “可我见过给他们做保的沈秀才啊!这四年来都是他给唐家人做保啊!”

  众人议论起了唐家来,长胡子感觉像是被人狠狠抽了两个大耳刮子,脸上火辣辣的疼起来,只觉众人看他的目光都变得鄙视了起来,像是在无声的嘲笑他。

  ——你以为人家跟你一样不中用,考了几十年都没中。

  ——没想到吧,人家比你年纪大,却是第一次下场,一下子就了。不说下场几次是给你面子!不好打击你!

  ——看人家叹气,就以为人家没中吗?人家是来了五个中了三个才叹气啊!

  来了五个中了三个就叹气,长胡子感觉到了人与人巨大的差距!要他家里有一个人中了他都能笑得合不拢嘴,哪里能叹出气来。

  长胡子想起他问唐家人下场几次时他们的沉默,他在这时感受到了他们的体贴,也更加觉得无比难堪,想在唐爷爷面前找优越感的心思此时更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耻笑着他,让他落荒而逃。

  好丢人啊!

  丢脸丢大发了!

第210章 番外完

  离开了府城的唐家人自然不知道长胡子那种恨不得待家里三年不出去的心态,他们高高兴兴的去了长安。

  今年府试发案的早,他们到的时候才刚过午正(12点)。

  唐三婶闻声出来了,看到唐爷爷他们回来高兴的很,笑着问好。

  唐三婶在长安这里,是因为唐二婶给唐三哥介绍了一个人家,她过来相看人家姑娘的。

  “娘,我中啦!我是童生啦!”唐三哥见到母亲,欢快的跑过去,像个小孩子一样给母亲报自己的喜讯。

  唐三婶眼睛一亮,兴奋的上前问:“真的?中了?哇,我儿就是厉害!”夫君中了童生,儿子如今也中了童生,这说出去是多么脸上有光的事情啊!连婚事都好谈了。

  被母亲夸赞,唐三哥荣耀极了,眼睛亮亮的:“我爷和我二爷都中了!”

  “好好好,一会儿做好吃的!”唐三婶高兴的说着,看了一眼进了门的唐二哥一眼,便猜着唐三爷和唐二哥没有中。

  唐三婶扬声叫唐三叔出来,又问唐三哥:“你中了第几?”

  唐三哥有些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倒数第二,说了声“我爹出来了”就要跑,被唐三婶一把逮住,明白迟早要被她知道,只好回答她:“名次不好,倒数第二。”

  唐三婶一点也不嫌弃,还是很高兴:“管他倒数第几,只要中了就行了,以后找差事也好找。”

  “我现在也不难找。”唐三哥随口应了一句。

  唐三婶想着家里有当官的,又认识县里的县令,干什么都方便,找个好差事也容易,就想着他年龄也不小了,是不是给他找个差事。

  随后这个想法就打消了,家里注重读书,还是让儿子读书的好,要是能考上秀才,甚至考上举人,那以后就不得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