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朱煌又沉声道:“昔日我曾在西域见到一本极西之地的圣人之书,里面有一句话:

  ‘怯懦,乃是人类第一条大罪!’”

  背后的故事

  【01、本书】

  一切,都缘起于白衣侯的一句话:“怯懦,乃是人类的第一条大罪!”

  所谓西方之地的圣人之书,其实并不是指的《圣经》。

  我总有隐隐的感觉,神其实是喜欢人类怯懦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剥夺和给予,裁判和公正,以体现他的威严和权威,便如同他之于迦南的亚伯兰那样。

  不过这句话的的确确是有出处的,那是一本写于上世纪初的前苏联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

  那是一本……“很好玩”的小说。

  原谅我用这么一个不庄重的词来形容这样一部、在作者逝世二十年后才得以流传的作品,因为我到现在也想不出一个更为确切的词来形容它。

  ——一个热闹的出场,闹剧般的开头,瑰丽的梦,磅礴的书中书,绚烂的群魔夜宴……到最后,一切都归于淡淡的从容。

  我不想用“经典”、“哲理”等等沉重的形容词来描述这本巨着,因为这些词汇已经无数次地为它响起。对我来说,它曾经让我一口气读完,没有办法喘息,这就够了。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小,一页页翻过那些个喧哗无比的魔王大闹都市的情节,肆意嘲笑那些小人物栩栩如生的卑微,仿佛嘲笑着将来的自己。

  忽然之间,魔王带来了大师,带来了他的手稿,于是,火一般的文字开始燃烧,直到看到那句:

  “怯懦,是人类最大的缺陷。”

  罗马帝国的总督彼拉多屈从于自己的怯懦,于是他“为了某年某时的一个满月,便要付出一万二千个满月的代价”(书中语)。整整一千九百年,他都活在赎罪和忏悔之间,忍受着良心的折磨。

  那时候还小,只觉得这句话如利剑般直指内心,压得整本书都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却并不太懂。直到后来,一点点了解了那个时代,了解了那段疯狂的历史,才渐渐明白,能够在那时便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一声呐喊,需要何等的远见卓识,和何等的勇气!

  于是,这句萦绕在内心深处多年的话,便慢慢随着笔流淌到了纸上,绕着它,便有了这个故事。

  小说中有两个叙事层面交替展开。

  一个是现实与幻想的交融:小说开始于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来到莫斯科考察人心的变化。由于魔王的到来,莫斯科频频出现魔幻场景,如剧院里下起了卢布雨,公寓里开起了撒旦舞会,凡人涂上魔油后变成了会飞的女妖……然而,透过这些,人们看到了真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品质恶劣的文联主席、贪污受贿的房管主任、贪图钱财的小市民……当然,生活中也有美好的人与事。小说中手机无姓的大师为人真诚,有才华,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的真谛,却因害怕迫害而躲进了疯人院。他的女友玛格丽特则要勇敢得多,她不屈不挠地寻觅自己的理想,并最终和大师一起获得了他们所期待的和谐的内心、自由的空间和平静的生活。

  另一个是历史与传说的交融。小说中描写了罗马帝国的犹太总督彼拉多审判并处死约书亚的故事。彼拉多作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残酷暴戾;作为人性未泯的地方官,他矛盾胆怯。政治上的高压,使他不得不处死了约书亚。他试图为自己洗刷罪行,但是仍未能逃脱长达一千九百年的良心折磨,因为胆怯是人类最可怕的缺陷。

  【02、一个典故】

  《春雨封城》中张延的名字,来自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

  典故并不长,全文录之:

  〖相国张廷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史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复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张固《幽闲鼓吹》〗

  第一次读到这个笑话般的小故事时,虽然是在炎炎夏日,仍禁不住感觉到脊背一阵阵的发凉。

  真正的恐怖,其实并不是恐怖片里的血流成河、游魂野鬼,而是这样一条突如其来的绳索,硬生生把你的思绪拉离银幕,让你看清绝望地围绕在自己身边的那些锋利的冰冷。

  你又能撑到几万钱?

  【03、一部电影】

  郑重推荐一部老电影——《破晓时分》。

  前两年中国的图书出版,对于广大推理迷来说实在是天降福音。不仅约翰·狄克森·卡尔、埃勒里·奎因这些响当当的经典一版再版,像岛田庄司这样从未在大陆露过面的大神级著作也一部部地推出。

  我一边欣喜不已,一边又不禁暗自为当年扔到台湾的银子心疼。

  比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这部经典也终于出了简体版。趁着这股风气,我把由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找来过了一遍。因为我实在是好奇,强悍的编剧是如何把这样一部冰冷黑暗的推理小说改编成赚人眼泪的言情剧的?

  情节的增减就不说了,关键的一个问题——视角。

  小说版通篇是以受害者或侦破者的视角来中性地描述,而电视剧中,男主的独白贯穿了整部作品。于是,在那略带沙哑的声音中,人们的关注点自然转向了“纯纯的爱”。就这样,一部在第一集就彻底泄底了的推理剧照样成为了经典——纯爱剧中的经典。

  好吧,我承认,上面几段引子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凑傲月寒大人要求的字数,下面,才是这一段的正题:

  郑重推荐一部老电影——《破晓时分》。

  这是一部很老很老,几乎被人遗忘的电影,但这也绝对是一部让你看过一遍之后,便再也忘不掉的电影。

  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港台老电影,在那些耀眼名字的夹缝里,还有些看似暗淡,但却无比隽永的闪光,正如这部《破晓时分》。

  去年,不经意间淘到这张碟,看完后不禁抚胸称幸。所幸有二,一则没有错过这样的一部经典,二则自己没有更早地看到它。因为如果我更早,比如数年前看过它,或许便会没有勇气拿起笔,来写下“怯懦”这个故事。

  其实电影的剧情并不如何复杂,可以看出整个故事都脱胎于《十五贯》。而其中的区别在于,在昆曲《十五贯》内,前期观者以看客的视角来观看冤案的产生,后期大家则以清官况钟的视角来观看冤案的昭雪。末了,人们看过了一出传奇,至多再到梦中去过一把当清官的瘾,可谓皆大欢喜。

  但《破晓时分》却颠覆了这一视角。故事的讲述者换成了一个刚刚进入衙门当差的衙役老六,于是,同样的故事,便有了不同的分量。

  一个简单的故事,从况钟的视角来讲述,是一个中国绵延千年不绝的清官公案:从熊友兰和苏戍娟的角度来讲述,是一出才子佳人共患难的爱情传奇;从过于执的角度来讲,是一个揭露黑暗吏治的故事;甚至从娄阿鼠的角度来讲,还可以是一部不错的犯罪小说。

  这些故事,千百年来不知被讲述过多少次,赚取了多少眼泪、欢笑和愤慨。但是,当视角再小小地变一变,转向那个角落里无关紧要的小衙役,那么一切都不一样了,变得让人……疏离。

  为什么?因为你我,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太可能是清官巨盗,不太可能遇到如此离奇的冤屈,于是我们在戏剧里体验这一切,然后等待戏剧结束,长长吐一口气,便可以回家睡个好觉。

  但我们这些人,却有可能成为衙役,成为那一双迷蒙的、无足轻重的、在一旁窥视着的眼睛。

  我们刚刚步入社会,亲人的嘱咐犹在耳边,胸中的热血还未冰冷。迷雾虽然还没能完全遮住我们的眼睛,但我们已然懵懂地懂得了一些东西——什么叫明哲保身,什么叫事不关己,什么叫无能为力……

  于是,我们只好愣愣地看着一桩冤案被慢慢拉开,看着一件件“证据”经过自己的双手,甚至不得不亲自去做伪证,将一切罪恶再慢慢地向前推一小步,哪怕眼前不断浮现出无辜者可怕的惨状。这一刻我们完全不敢想,这惨痛之中,也有自己的一分功劳。

  电影的节奏冷静而舒缓,它甚至没有告诉我们所谓的真相,没告诉我们最后的结局。因为,这一切对于那个游离于事外的小人物、对于那双冷漠的眼睛来说,其实并不重要。而对于观看着电影的我们来说,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感觉到它那巨大的力量。

  这把慢慢剥开我们内心的刀子实在太可怕,太疼了!于是,我们只好疏离它,绕过它,忘却它……如果我们真能忘了它,那一切便可以结束了,就如同影片的结束。

  幸好,也许它并不会结束,因为,这世间还有一个字,它念做“侠”!

  世上是有侠的!

  我可能、也许、大概相信着这一点。

  这部电影,当你满心欢喜、志得意满的时候,不适合看;当你陷入低潮、心情抑郁的时候,更不适合看。

  只有当一个秋雨的夜晚,夜半醒来,你仿佛突然想起了些什么,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要更清楚地看明白自己,这时,请你打开DVD,放入这盘碟片,相信我,你决不会失望。

  〔破晓时分〕

  ■导演:李翰祥 ■编剧:姚凤磐

  ■演员:杨群(陈老三)、赵丽萍(陈妻)等

  ■影片类型:剧情/古装

  ■片长:92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剧情介绍:在一个寒天,徐周氏在家饥肠辘辘地等待着许久未回家的相公。相公带了食物回来,却也告诉她已将她以五百两银子的价格转卖给了他人。徐周氏深夜逃走,想回娘家避难,不想半途便被官厅的马队掳回。原来徐生当日被人谋害,五百两银子也不翼而飞。徐的原配夫人将徐周氏告到官府,以私通情夫、谋害亲夫的罪名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