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刀站在门外不说话。
李小燕也没有太在意,想是爹被自己的话说到了痛处,就把李三刀让进了门里。
李三刀进门之后,院子里的大狗旺财也站了起来,对着李三刀就叫个不停,还不停地往后退着。
李小燕听到自己家里的旺财叫个没完,张口就对旺财说了一句,“旺财,别叫,你没有看到是自家主人吗?”
旺财不但没有停止叫声,反而冲到李三刀的面前挡住了李三刀的去路,对着李三刀两眼放着凶光地呲牙咧嘴,旺财走到李三刀身边就咬住了他的裤脚死死地不放。
旺财的这一举动彻底地惹恼了李小燕。李小燕抬起脚就朝旺财踢去,并且骂道:“瞎了你的狗眼了,连我爹都不认识了吗?滚!”
旺财被李小燕踢得后退了好几米远,呜呜地叫着,一脸委屈地看着自己的主人,像是在问李小燕: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俗话说,好狗不咬自家人。李小燕对从地上爬起来的旺财又骂了一句:“再叫,再叫我就打断你的狗腿子。”
大狗不再叫了,只是对李三刀心存戒心。
在屋里的小燕他娘听到外面一片嘈杂,便问道:“燕子啦,门外是谁呀?”
李小燕笑了笑,对着屋里的母亲回答道:“娘,是爹回来了。”
“哦。”小燕他娘应了一声,又问:“那旺财为什么还叫个不停啊?”
李小燕回答说:“娘,我也不知道今天的旺财是怎么了,它一见到爹就叫个没完,刚才还紧咬住爹的裤脚不放呢!”
小燕他娘从屋里开门出来,唤了一声旺财,旺财回头看了看小燕他娘一眼,又扭头继续朝着李三刀叫了起来。
彻底恼火的李小燕狠狠地瞪着旺财,她无意间发现旺财充满恐惧地看着自己的爹。李小燕不由得望了望自己爹一眼,这一望不要紧,吓得李小燕全身汗毛竖立,虽然自己面前站着的是自己的爹,但是他的那一双眼睛却特别地吓人,正直勾勾地看着自己,如同是一双长着长长指甲的手,要把自己的心肝肺都掏了去一样。怪不得旺财见了自己爹就像是见了陌生人一般。
“爹,你这是怎么了?你可不要吓我呀。”李小燕大声地朝着李三刀问道。可她刚一哭闹,李三刀却眼珠子一翻,直接晕了过去。这下可不得了,俗话说的好,坏事成双。小燕她娘眼见得自己老伴这幅摸样,也惊的半天说不出话来,末了眼一黑,也跟着晕了过去。现在已经是午夜时分,根本找不着医生,李小燕也只得如那热锅上的蚂蚁,满地打转摸不出个东南西北。忽的她想起了刘大少,这小子会点医术,说不定能帮上忙也不一定,于是只得提着灯摸黑敲响了刘大少的家门,刘大少本来还是骂骂咧咧的,说什么人他妈的打扰自己睡觉,但看到是李小燕,什么气也消了,当下一拍胸膛,就跟着她到了家,给二老把把脉之后才说并无大碍,大概就是惊吓过度,抽过去罢了。而李三刀却是身子骨遭了凉,虚脱了。
好生安顿好他们之后,刘大少给李小燕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今天保证他们没事,明天自己再去抓药给二老调养调养,但李小燕却不干了,硬说家里屋子大,又没个人,自己害怕。当然,这可以说是正中刘大少的下怀,于是在推推拖拖,一番大义凛然的说辞之后,终于咬咬牙决定那就好人做到底,勉勉强强在你家住一晚吧!亏你是小燕,要是其他人,咱理都不理!
聊了下天之后,见小燕是在困得不清了,刘大少便微笑着目送李小燕回房,然后熄了煤油灯,贴着墙角摸回自己的房间。
其实吧,天一黑,刘大少心里还是有点发颤,把门反锁了。
李小燕家生活水平在全村来说,还算是不错的。整整两间砖瓦房,都是她爹这十来年忙里忙外的跑生意赚来来。因为这房子刚造不久,粉刷过的墙还是雪白雪白的,家具没换,仍旧是先前老屋里的那套,就重新粉刷了一下,还偷着一股油漆味儿,煤油灯亮的晃眼,放在床头柜的小怀表滴答滴答的响。
刘大少有点闷得慌,索性熄了灯睡觉。
唉!这村子里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前些日子不还过得挺安稳的吗?怎么现在三天两头的就出一档子怪事来,真他妈闹心。
一熄灯,黑呼啦啦的,那怀表的声音就更明显了,滴答滴答惹人烦,刘大少伸手去床头摸怀表,想拧掉它。
按理说手一伸就能摸到,结果手摸过去没摸到闹钟,倒摸到一个毛乎乎的东西。刘大少心里猛地一惊,那是什么?
他大着胆子伸出另一只手顺着拿东西摸下去,那触感像是皮肤,再往下一点,摸到两个洞,刘大少又摸了摸,确定那个形状,这次整个背都凉了。
那是一个人的鼻子!
有人在手那边咯咯咯的笑,刘大少屏着气望过去,发现哪里有一个男人的人头,正冲自己咧着嘴,刘大少一手抓着他的头发,另一手的手指正插在他的鼻孔里。
那男人咧着嘴冲刘大少道:“别这样,我没法呼吸。”
去你大爷的呼吸!刘大少条件反射的抓起那头扔了出去,那脑袋在快要撞到墙壁的时候,嗖的一下消失了。
房间又归于安静。
刘大少坐在床上,大口的喘着气,油漆味充斥着他的鼻腔,但是那之间,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铁锈味。
铁锈味?
刘大少低下头,门缝底下流进来一大滩深色的液体。
流水这东西是有一定自然规律的,就像如果现在是在枪战现场,地上那水一定是汽油一样。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再参考这段时间的倒霉经历,猜都不用猜,凭直觉都能知道那是什么。
于是,他连忙伸手去点煤油灯,灯芯闪了几下,没反应。
门外却传来了走路的声音。
‘哒’‘哒’‘哒’
随着那声音,地上的深色液体越来越多。
刘大少拼了命的擦火柴,可连续擦断了好几根,就是不生出火苗来。
‘啪’的一声,灯绳被刘大少拉断了。
之前燕子说这房里的灯好长时间没用了,要不要把灯芯给换了,免得不好使,可刘大少历来怕麻烦,也不把这当回事,想也没想的就拒绝了。这会他捏着段成半拉的灯芯,毁的肠子都青了。
走路的声音停在门口,再没有响了,只有深色的液体不停地流进来。
刘大少蹲下身子,找了一个能最快滚进床底把自己藏起来的位置,然后趴在地上,从门缝里往外看。
刘大少看见一双穿着红色绣花鞋的女人腿。
那是一双非常漂亮匀称的小腿,皮肤透着晶莹的白,白的像是在这黑夜中能发出光一般。
这样的肤色,本应该非常的诱人。如果除去那上面有一道道的细细血流下来的话。
那些血流到地上,从门缝中流进来。
刘大少悄无声息的退回去爬回床上。
地上的血还在源源不断的涌进来。
原来村头的白秃子每次讲到鬼来了的时候,都会加一段鲜血流淌的开场。对此,咱们的刘大少一直是嗤之以鼻,还顶嘴说,你个老秃子净爱整事,不知道就瞎扯,搞得跟自己亲眼看过似地。
可现在,他算是悟了。
刘大少从床上慢慢的移到窗口,正想打开窗户从窗口跳出去逃生,忽然门口传来激烈的敲门声。他身子一僵,拉窗户的动作顿了一下。
“狗少!”李小燕在门口剧烈的敲着门,声音还带着抖,“狗少,你开开门!快点,开门呀!”
“出啥子事了,这三更半夜的。”刘大少对着门口说道,不过看他那动作,暂时还没有开门的意思。毕竟这屋子太诡异,刘大少不能认定门口站的就是李小燕,说不定是什么鬼怪变了声来骗自己的也说不准。
“我叫你开门,听见没?”门口的女人焦急的喊道,但声音喊到一半,却又卡住了,紧接着门外就传来了一阵噪杂声,拍门的节奏更加剧烈了,还伴随着“救命!”,“救命!”这样的呼喊。
眼见得此情此景,刘大少就算是再矫情,再犹豫的人,也得付出点实际行动了,作为一个扛把子的大老爷们,要是抛下女人自己逃走,自己这辈子就别做男人了,所以,他娘的,就用这一百多斤的身子赌一回吧!即使门口是鬼,老子也认了!
刘大少一咬牙,跳下床闭着眼睛开了门。
随着一声尖叫,顿时温香软玉抱了满怀。
刘大少脑子顿时当机,随后便是李小燕那张带着惊慌的脸在刘大少眼前放大。
“狗少,外面有鬼!”李小燕发着抖,贴在刘大少身上低声说。
但是刘大少抖得比她更厉害,说句老实话,生平第一次看见如此活生生的穿着单薄上衣的美女站在自己面前,是个男人都会抖,除非你下面的兄弟断了,不过,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终上所述,你肯定会抖,或者是热血沸腾,当然,用兽血沸腾来描述的话应该会更贴切点。
虽然自己曾无数遍的幻想过这样的事,但也只是在田国强借给自己的小说书里饱饱眼福而已,最多最多,也仅仅是摸黑到小年轻的窗口下躲着,听他们折腾罢了。可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却都是活生生的摆在自己面前的呀!
想到这,刘大少顿时泪流满面,觉得哪怕是死,也死而无憾了。这会儿,刘大少的勇气值直接翻了N倍,连眼睛珠子都带神采了。不要说是鬼怪,就算是阎王老子再现,刘大少也会二话不说的冲过去和他拼了。要是自己不幸阵亡了,她肯定会记自己一辈子,要是自己活下来了,俩人肯定就成了。电影都这么演的,这是纯洁爱情产生的最佳情节。
于是,刘大少伸出伟岸的肩膀,把李小燕护在身后,伸出头往门外望。
刚才那个穿着红色绣花鞋的女人已经不见了,客厅里静悄悄的。
李小燕趴在刘大少背后,低声问:“它还在吗?”
她说话的时候正对着刘大少耳朵,那声音让刘大少心里默默的激荡了一下:“不在了。”
“我房间那个也没有了?”
“没有了……”刘大少一边说着一边抬头看,一个长相实在不敢恭维的小鬼正伸着舌头,慢悠悠的从李小燕原来的房间飘出来,傻-比比的瞪着个眼,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刘大少见状,赶忙缩回头,紧紧的关上了门。
李小燕紧紧的贴着刘大少,娇滴滴的道:“我好害怕啊,吓得心里都是火,怎么办呢?”
刘大少紧紧贴在门上,晃晃手示意她不要说话。
李小燕果然不说话了,默默地抬头看着刘大少,片刻之后,她贴着刘大少的身体因为过度害怕而开始发热,然后为了凉爽一点,她开始脱自己和刘大少的衣服。
刘大少没想到在如此惊险的情况下她还能做出这样豁达而有创造性的举动,把本来的纯洁爱情片往限制B级以上的和谐片发展,顿时对这位纯洁的小丫头佩服的无以复加。虽然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但刘大少由于过度震惊而无法动弹,干脆就闭上眼睛,准备牺牲小我成全大她,舍生取义,任她为所欲为。
刘大少乐滋滋,不,刘大少紧张的等李小燕纤细的手指解开自己的衣服扣子。
大概扣子解到第三个的时候,李小燕忽然惊叫了一声,贴着刘大少的身体猛的弹开。
刘大少惊讶的睁开眼睛,却看见李小燕远远的趴在地上,怨恨的盯着自己。
与此同时,刘大少胸前的那枚玉佩白光大作,将半间屋子都找的一片雪亮,就像是月亮钻进了家门,又好像村子里纷纷扬扬的下起了一场大雪。玉佩正中,那只雕刻的惟妙惟肖的貔貅一跃而出,嘶吼一声就拦在了刘大少和李小燕之间,周身满是剑刺样的光晕,鳞甲鲜明,一对铜铃大小的眼睛直勾勾的瞪着李小燕,呲牙咧嘴的,面怀不善。
龙虎山(1张)龙虎山仙水岩
龙虎山[1]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龙虎山景区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道教发祥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A级国家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龙虎山(包括龟峰)等六处风景名胜区组合申报]项目,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已经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2009年龙虎山还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龙虎山美景(1)(20张)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龙虎山美景(2)(15张)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中国大多数的丹霞地貌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大,故以雄奇险峻为特色。而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大只有240米左右,因此总体显得秀美多姿。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也较为多样,集中分布在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约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景区内又有泸溪河流过,将两岸的丹崖地貌景观串联一体,也有碧水丹崖的特点。
山名由来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20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二谓据张陵故事得名。龙虎山
①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②后说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③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⑥张盛建传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
历史回顾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道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此期所建宫观为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两宋时期,张道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期间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其中,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地理位置
龙虎山确有龙山和虎山。形似龙与虎。但本志所记述的不仅仅指龙山虎山,也不是历史上贵溪县所属的龙虎山范围。自20世纪80年代设立景区管理机构、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以来,龙虎山的境域范围几经变更,至本志编纂时,鹰潭市划定以仙水岩为中心的约200平方心里的范围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所辖,本志所记述的范围即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范围。龙虎山的地理位置,依照区域演变发展的历程,只有分为4个不同层次的地理单元,才能分别界定其范围。一是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为道教肇基之山,是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二是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以清乾隆五年(1740’)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所记述的范围为代表。三是现时龙虎山风景旅游区。:以今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辖区为范围。四是规划建设中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其范围以仙水岩风景区为中心,约200平方公里左右。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位置古籍中关于龙虎山的位置及其在道教创立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如下记载:清乾隆版《龙虎山志·卷二山水》:“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按:应为仙源乡)。于天官斗牛之分野,星纪之次也。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唐上元元年(760)置信州,永泰初(765)割余干、弋阳地置贵溪县,山在其境内。东距广信府二百里,西距饶州府三百里。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电。”清乾隆乙巳年(1785’)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此处录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最所修宗谱):“上清龙虎山图序”:“第三代系师(鲁)嘱第四代天师(盛)日:‘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篆往住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四代天师自汉中还鄱阳人龙虎山,得其故栖,为世居之图。,”同谱“天师世家”:“四代盛…·携印剑经莱,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莱,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元赵道一所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九:“盛,字元宗,历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封都亭侯。尝喟然叹日:‘吾先世教法,常以长子传授;而诸兄皆不娶,可使至此无传乎?’西晋永嘉中,然夜望大江之东,有瑞气彻天,谓其妻日:‘是可成吾丹矣!’乃弃官南游,至鄱阳郡,望之日‘近矣’,即山行五日,至一处,山岭秀丽,登而喜日:‘吾得之矣!’山顶有真人丹穴、井灶存焉,乃昔日炼丹修养之地。:遂就其井穴左右结庐。:居一年,(妻)卢氏来寻之,遂与同居此山,得一子。(原注:一云卢氏携一子自蜀来处山之下。)居九年,丹成,一日,尸解而去,人呼其龙虎,子孙多居山之北。”据此再参以其他有关记载可知,先是张道陵于东汉时遍历天下山川,自淮人鄱阳,溯流而上,最后选中此山炼丹修道,丹成而名此山为龙虎山;后又在西仙源壁鲁洞(龙虎山东北75公里)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为其晚年二次人蜀创立道教奠定了基础。后百余年,张道陵曾孙张盛遵祖训从汉中回归龙虎山,觅得曾祖丹灶故址,与妻、子定居于此;并建传篆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天师,广收徒众,创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道教龙虎宗正一道。此后,正一派天师世代在此居住传教,龙虎山遂为道教第一名山、正一派祖庭。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位置自张盛回归龙虎山创建坛宇招徒传教以后,其子孙世袭效法,修真味道,传经授篆,治病御灾,历500余年。:至唐初,开始受到朝廷重视,加张道陵汉天师封号。宋元明清,历代天师频频奉召人觐,以“虚心正身,祟俭爱民,以保天下”之说和养生祛病之术,越来越受到皇帝的尊祟与扶------------------------------------------------------------------------------------------------------------------------------------------------------------------------------------------------------------------------------------------------------------------------------------------------------------------------------------------------------------------------------------------------------------------------------------------------------------------------------------------------------------------------------------------------------------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⑥张盛建传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