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穿之咸鱼三阿哥上一章:第38章
  • 清穿之咸鱼三阿哥下一章:第40章

  朝会不用去,奏折也不批了,他既然都快被老三架空了,那又何必再费心劳神的帮老三主持朝会、批阅奏折,只有老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才来请教他。

  明明是皇帝,却早早的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也就是老三梦寐以求的生活。

  每日可以睡到辰时(早上七点钟)再起,一顿早膳可以用上三刻钟,上午穿着常服去看马球赛,中午去酒楼用膳,下午去戏院听戏,傍晚到湖边垂钓,到了晚上还能找个人下棋。

  搬到畅春园后,康熙的心情一日比一日好,不像在宫里时那般憋闷了,还养成了日日给老三写信的习惯。

  说是写信,其实不过是把他当日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拿给老三看,老三半夜起来去宫里主持大朝会时,他还在睡梦中,老三办差时,他在看马球赛,老三批阅奏折的时候,他正喝茶听曲儿呢……

  一想到老三憋屈又郁闷的表情,他心情就畅快多了。

  这一招对余下那些儿子都没用,只对从小就喜欢偷懒的老三有用。

  此次的除夕家宴比去年热闹多了,去年除夕,老爷子臭着一张脸,既为咄咄逼人的老三,也为前一年除夕夜的太和殿之变。

  今年老爷子想开了,主要是宫外的生活太有滋味儿,难怪老三死活不愿意搬进宫去,非要在宫外设太子府,老三的乐趣不试不知道,一试便让人上瘾。

  老爷子高兴了,家宴上也就没有不高兴的人了。

  太后自从跟着皇帝搬来了畅春园,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还跟皇帝出去看过马球赛,比起男队的比赛,她更喜欢看一群小姑娘打马球,个个神采飞扬,让她想起曾经在草原上飞奔的自己。

  皇贵妃有心想在年后也搬到畅春园来住,这里风景极佳,让人心旷神怡,很能静得下心来写文章,至于宫务,大可以交给荣贵妃和钮钴禄贵妃,这二人若是不愿意管,那还有四妃呢。

  荣贵妃大半年不曾见万岁爷了,今日瞧着万岁爷的气色倒是比从前好了很多,让她松了口气。

  她这一年多最怕的就是万岁爷想不开,老三毕竟对万岁爷是有感情的,她虽然对万岁爷失望过,可过往的感情也不是全都没了。

  后宫诸多嫔妃中,良嫔的变化是最大的,论美貌,后宫之中无人能及良嫔,可良嫔至今都只是一个嫔位,万岁爷的宠爱对她而言也是昙花一现,就是因为良嫔美则美矣,可却美的并不灵动,是宫中出了名的木头美人。

  这位单薄的木头美人,如今却多了几分神采,就像一个木偶被注入了灵魂一样,和儿媳有说有笑,娘俩之前就说好了,等到她能出宫时,就去女子联合会名下的培训所帮忙,她练了几十年的绣功不比宫中的绣娘差。

  直郡王和兄弟们喝着热酒,不免想到还被圈禁着的老二。

  那些年他是真恨老二,可是如今想起老二,是又恨又可怜,还有那么一点庆幸。

  当年或许看不明白,可后来跳出棋盘,他哪还能不明白皇阿玛一直拿他当平衡太子的棋子,太子若是完了,他十有八九也要完。

  还好老三拉了他一把,他就不是当皇帝的料,老三如今那一摊子若是放在他手上,早就砸了。

  现在他做着统领三万多兵马的步兵统领,虽没有机会出征,可也算满足了他幼时的梦想。

  胤祉自从出宫开府后,最不喜欢的日子就是过年了,过年规矩多,跪来跪去,特别考验膝盖,畅春园这边比宫里头的规矩要少些,但愿老爷子明年还愿意在畅春园过年

  户部年前很是忙活了一阵子,以至于四贝勒现在都是满脑子的账目,无心吃酒。

  自从在三哥那儿看了皇阿玛的信后,五贝勒这颗心就像泡在醋缸里一样,也不知道他何时才能过上皇阿玛如今的日子。

  七贝勒这两年皮肤晒黑了不少,工部的差事实在磨人,但让他调到别处去他也舍不得,毕竟在工部他还有机会出京去外省视察河工和公路施工情况,能天南海北的走一走,自然比一直窝在京城要强。

  同样有机会出京的还有八贝勒,外省公办小学的建设和招生都是需要指导和监督的,他出京也不是一个人去,还能带着福晋,他有他的差事,福晋有福晋的差事,两不耽误。

  九阿哥就很是羡慕两个能出京的哥哥,所以明年视察广州十三行这差事,他是一定要向三哥争取的。

  十阿哥有些不在状态,人虽然来了,可心还在府里头,他儿子才只有几个月大,不能抱过来过年,福晋为了陪儿子也告了假,一家三口只他一个人在这儿。

  若是能陪陪额娘也就算了,可他们和女眷是分开的,皇阿玛儿子那么多,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用不着他来陪。

  今年的宫宴,十一难得没有告假,不过他饮不了酒水,依着太医的话,他最好连浓茶都不能喝,只能在席上喝一些果子露,还得是温过的。

  十二阿哥还在为自己的婚事犯愁,再有三个月就要选秀了,他也到了该娶妻的年纪,往年嫡福晋都是皇阿玛指婚,也不知道明年选秀是什么情况,是皇阿玛做主,还是三哥做主?别将他的婚事耽搁了,一旦错过这一劫届,再等就又是三年

  十三阿哥的位置虽然靠后,但起码人到了,皇阿玛不允许他进宫,可这里不是紫禁城,是畅春园,三哥特意喊了他过来,皇阿玛没派人驱逐他,应该就是默认了吧。

  十四阿哥不去找哥哥们,反而跟几个弟弟扎堆,聊他这一年在朝堂上办过的差事。

  城外的畅春园内一片平和,城内灯火通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大红灯笼,商家自发组织了烟花秀,今年的烟花爆竹比往年卖的好多了,不过春联的销量却是一年不如一年。

  家里有读了书会写字的孩子,便大都不想再花钱去□□联了,自家孩子写的哪怕不够规整漂亮,可贴在门上瞧着也是欢喜的。

第151章

  清世宗胤祉一生从未出过海,但却被后世之人称之为航海家,因为华夏从这位开始一改之前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启了航海大时代,成为海上强国。

  世宗一生传奇,研究近代史,总是要从这位开始,他不只是一位航海家,还是一位改革家。

  世宗出生于紫禁城钟粹宫,生母荣妃曾是康熙皇帝的宠妃,但是在世宗出生时,荣妃已经渐渐不得宠了,但康熙皇帝对这个排行第三位的儿子甚是喜爱。

  康熙皇帝晚年写回忆录,曾不止一次的在回忆录中提及幼时的世宗,世宗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聪颖,但却十分懒散,用功最少,可功课并不落于人后。

  康熙皇帝不希望皇子娇生惯养,相反,他希望皇子能够吃苦耐劳,那时候康熙皇帝虽然倚重的是嫡皇子,但对其他皇子的要求也很严格,在察觉到世宗读书偷懒后,康熙皇帝为此和这个儿子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父子二人终以康熙皇帝获胜。

  从史料记载和康熙皇帝亲自写的回忆录中不难看出,在康熙皇帝的三十多个儿子中,世宗是他尤为喜欢的,在很多年里都仅次于被立为太子的嫡皇子,而世宗也很爱父亲。

  回忆录中,康熙皇帝回忆了他在草原病重时,世宗日夜兼程过去探望,三天两夜不曾停歇,滴水未进,世宗因此病倒,不得不和康熙皇帝一同养病。

  在其他庶皇子都还没被封爵的时候,世宗就被封为了铁帽子亲王,后来世宗的生母又被康熙皇帝封为贵妃。

  德州之变和太和殿之变在康熙皇帝的回忆录中被一笔带过,但这两场政变却成就了世宗。

  德州之变,嫡皇子的太子之位被废,太和殿之变,康熙皇帝病重,三个月不能临朝,只能由世宗监国,朝中大臣、皇室宗亲有很多都折损在了这场政变里,朝中空出了多个位置,为世宗收揽朝政准备了条件。

  史学家普遍认为,在太和殿之变后,当时还是诚亲王的世宗就已经成为了国家直接的控制者。

  太和殿之变后,世宗便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公办小学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并实施的。

  太和殿之变十个月后,世宗被立为太子,完成了从亲王到太子的转变,在这之后,世宗皇帝的改革进程明显加快,

  无论是公办小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还是改革科举制,无论是大清女子联合会的出现,还是女官出现在朝堂上,无论是奴籍、贱籍的废除,还是八旗月俸的取消,无论是华夏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还是对民族大家庭的重新定义……

  这些在封建王朝发展到极致时几乎完全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全都是在世宗做太子时完成的。

  世宗在康熙四十二年被立为太子,到了康熙七十二年,已经八十岁的康熙皇帝驾崩,而执掌了国家三十年的世宗才自此由太子变成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七十二年,不仅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与之相反,世宗做了三十年的太子,一直到五十六岁才登基为帝,只做了一年的皇帝,五十七岁这一年便退位给了高宗,成为大清的第一位太上皇。

  康熙皇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世宗则是最长寿的皇帝,一直活到九十一岁。

  康熙皇帝曾不止一次的在回忆录中说到世宗懒散,而这一点在世宗退位后也得到了验证。

  退位后的世宗皇帝不理朝政,也没有办到畅春园去住,而是开始了在大清长达十几年的游历。

  世宗做太子的时候,常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但是在退位后,就没有世宗的文章留下了,世宗既没有像康熙皇帝那样写回忆录,也没有像文人游历时那般写游记。

  史学家只能从当时各地的报纸上凑出世宗这十几年的游历范围,世宗做太子时被戏称为‘抄家太子’,退位后也延续了他对贪官、昏官的厌恶,又被百姓们戏称为‘大清第一御史’。

  胤祉万万没想到自己到五十七岁这一年才迎来退休,论有一个死活不可挪位的皇阿玛是如何让他被迫延迟退休的。

  皇阿玛不退位,他自然也不能逼着皇阿玛退位,而做皇帝和做太子的区别便是,皇帝可以自由决定退休时间,而太子不能。

  他做了整整三十年的太子,登基后还得用一年的时间来稳定人心,给儿子适应和准备的时间。

  好不容易熬过这一年,弘晴早就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他这个做阿玛的总算是可以退休了!

  在退位之前,胤祉发了自己的最后一条政令——除明黄色外,大清百姓服饰发型自由。

  然后便带头剪了辫子,不等宗室里的那些人来念叨他,他就自己先溜了。

  他可不会像皇阿玛一样,三十年都留在京城,趁着身子骨还健硕,当然要到处旅旅游了,虽说六十岁以下去景点需要花钱,可他不是差那点钱的人。

  三十年前,坐车是件辛苦事儿,马车颠来颠去,时间久了说不定都能把人颠出脑震荡来。

  但三十年后,水泥路已经修遍全国,路平了,马车也升级了,在橡胶和弹簧出现后,马车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的更新换代,颠簸感被大大降低。

  胤祉旅游,半年在外,半年在家,朝政那边他已经完全放手了,不打算多管,但额娘和儿子、女儿都在京城,他和福晋也不能一直都在外面飘着,时间对半分。

  一开始倒还好,他退休了,兄弟们都没退,包括大哥在内,都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可他退休一年后,大哥也退了,和大嫂一起加入了他的出游队伍。

  紧跟着是老五,老五之后老七、老九、老十和十一也相继退休,硬生生组成了一个旅游团。

  他退休十年后,老四才终于致仕,老八夫妻俩俨然都有老四的架势,到了年纪也不愿意退,弘晴这小子自然乐意不放人。

  这两口子一个在礼部负责推动高等教育,另一个作为礼部的第一位女官员,这些年来始终都致力于解决女童失学问题,可谓是朝廷的两员大将。

  他们这个大家庭里,老四带头卷,老八夫妻俩是较着劲儿内卷,后头十三颇有老四的风范,十四又是个不肯认输的,既跟老四别苗头,又跟十三较着劲,硬生生的把自己弄成了个劳模。

  老年旅游团迟迟等不到老八夫妻俩,反倒是先等到了海外归来的二哥,这也是胤祉最后一次和兄弟们一起旅游,他们一路往北去了草原,在热河行宫住了小半个月才回京。

第152章

  太和殿之变虽然失败了,但在那之后的一两年里,废太子都没有后悔,他败了,可皇阿玛也输了,他败得痛快。

  可一两年之后,他才慢慢觉得后悔。

  他的后半生只能被囚禁在湖中心的这处宅院里了,他曾经举刀谋反,皇阿玛是不会原谅他的,也不会放了他。

  他是自作自受,可几个孩子跟着他被关在这个地方,就太让人心疼了。

  如果说,之前举兵谋反靠的是一腔孤勇,他其实并没有想杀皇阿玛,只是要把皇阿玛赶下那个位置而已,那么现在他是真的盼着皇阿玛可以早日归西。

  皇阿玛高坐在皇位上,他的孩子就要一直被圈禁在这里,可假如老三登基,即便不放他,也会放他的孩子一马,哪怕是贬为庶人,不做宗室呢,也总好过被圈禁在这里。

  日子过得越久,他就越后悔,若是没有太和殿之变,那也就是他一个人被圈禁,皇阿玛对孩子们尤其是弘皙,还是会留有余地的。

  康熙四十五年春,废太子病了,原本只是轻微的风寒,可他不想医治,或许他死了,就能放他的孩子们离开这儿了。

  小病拖成大病,拖到已是太子的老三都来看他了。

  “我这般活着还不如死了,老三你就别劝我了,若是可怜你二哥,那就看顾我女儿几分,她是最无辜的。”

  他的嫡长女,没跟着他过几年的好日子,等到他死了,女儿的处境也比儿子要艰难。

  “二哥你可不光有女儿,还有儿子,有福晋、侧福晋、格格,大清没有你的立足之地,二哥可曾想过出海?”

  “出海?去西洋吗?”废太子无意识攥紧了手中的被角,将他流放到海外去?

  虽说是夷族之地,可起码能有自由身,他是解脱了,可儿女妻妾呢,也愿意到那荒蛮之地吗。

  “西洋人画的坤舆全图,二哥以前也是见过的,这世界大的很,大清之外的世界还很广阔。我们去年已经组织过一次远航出海了,船手们都有了经验,安全方面也有所增强。”

  “二哥如果愿意,可以换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朝廷也需要在必要的国家或港口驻扎自己人,二哥不妨出一趟远差。”

  那就不能算是流放了,倒成了大清的使臣,背靠国家,即便是在蛮夷之地,日子也不会很难过。

  胤祉给二哥的选择不止这一项。

  “大清太平,但外面不太平的地方多着呢,二哥若是还能提起精神建功立业,我也愿意提供支持,将来大清也就能在海外有一个帮手了。”

  二哥不愿意受制于人,那就打下一片无主之地出来,哪怕小了点也能自己当家作主,做大清的藩属国,自然就能得到大清的庇佑。

  废太子撑着身体坐起来:“三弟可别是同我说笑?我若还有精神出去建功立业,大清能给我什么?”

  “太和殿之变后还愿意跟着你的人都可以走,大清可以给你提供一门火炮,五十把枪,两百刀剑,外加五千两银子,可以用船队送你们出海,要在哪儿留下你可以在路上慢慢考察。”

  “你的儿女妻妾可以先留在大清,等你过得安稳了,再给你送去,或者等你在外头呆腻了,再把你接回国,有功绩就可以抵扣过往犯过的罪,若是二哥你倒霉到寸功未建,那大清也有你的一碗饭吃。”

  只是如果真的寸功未建,回来怕是要继续圈禁了,毕竟是谋反的大罪。

  能有再搏一次的机会,废太子自然不会放弃,他没有选择代表大清驻守在海外之地,而是选择了后面一条更艰难的路。

  康熙四十五年六月,废太子带着四百余人远渡重洋,他的儿女妻妾在三年后被接了过去。

  占领的地盘不算大,只有一州大小,只是位置尤为的好,拥有港口,再加上他是华夏人,与华夏航队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所以很是富庶。

  为了不重蹈他和皇阿玛的覆辙,在领地安稳后,他便慢慢把手中的权力移交给孩子。

  他的孩子少,不像皇阿玛那么多,而且从一开始培养就是有针对性的,弘皙接手他的位置和军队,弘晋接过商队和铺子,他在各地的庄园则是交给了女儿。

  因为多次帮过来自于大清的船队,把位置让给儿女时,他就已经获得了在大清的自由身,功过相抵,他重回大清也不会再被圈禁起来了,可以作为良民自由的行走在那片土地上。

  只是在很多年里他都没有回去,收到皇阿玛驾崩的消息,他也没有回去祭拜。

  一直到他直觉自己只有一两年可活了,才有了回家的想法,落叶归根,死也要死在那片土地上。

  多年未归,大清都变得他快要不认识了,像他这样留着辫子头的倒成了少数,他从前还以为船队上的人都是为了入乡随俗,所以才有那么多剪了头的,没想到大清都没多少留辫子的人了,尤其是年轻人。

  有像汉人那样留头束发的,也有梳着西洋人发型的,还有留着所谓‘寸头’的,可能是因为方便,年轻人里居然留寸头的最多。

  大清的变化就像人们的发型一样大,原本昂贵的玻璃成了最最寻常的物件,被百姓镶嵌在窗户上,点明不用蜡烛,用的是会发光的灯泡,夏日燥热也不是只用冰块避暑了,有了风扇,就连他们去草原游玩,都不需要坐马车了,可以直接坐火车……

  能够瞧见这样的国家,他不后悔谋划太和殿之变了,但他后悔没有在皇阿玛走之前回来,也好让他和皇阿玛好好聊一聊。

  在这样的盛世面前,皇阿玛这个曾经被读书人鼓吹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输的太彻底了。

第153章

  四阿哥在兄弟们当中的人缘不好不差,他不是擅长交际的人,话又不多,性子也不算有趣,所以不像三哥那样受欢迎,但他也不是性格孤僻之人,不像十二那样总是独来独往,也有与他交好的兄弟。

  按理,一母同胞的兄弟总是亲的,就像老五和老九、十一,虽然老五是在太后膝下养大的,但并不影响这兄弟三人的关系。

  这三个兄弟当年在局势还未明朗的情况下就齐刷刷投奔三哥,说没有相互影响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大事上三兄弟能够共进退,就足以说明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了。

  反观他和十四,哪里像兄弟,简直就是冤家,私下见面不吵上几句,是不会收场的,尤其是他去永和宫给额娘请安的时候,若是碰上十四,不呲他一句,十四浑身都难受。

  在宫中如此,到了朝堂上,十四也没有收敛,尤其是三哥把十四掉到户部之后,十四算是跟他较上劲儿。

  每日清晨,一定要赶在他之前去衙门,在他入门时,肯定要从里面出来跟他打招呼,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二人兄弟感情多亲密呢。

  来的要比他早,走的也要比他晚,他不离开衙门,十四就绝不离开,他若是晚上宿在衙门里,十四这个混小子也会跟着一起。

  不仅在衙门里待的时长要比他长,工作量上,十四也较着劲儿呢,甚至为了更好更快的办差,还拜了当时的户部尚书为师。

  自从十四来了户部,他确实是轻松了不少。

  十四不光在公事上和他比,私事亦是如此,比如在额娘那儿,十四送额娘的年礼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再加一成,额娘对他有生恩,对十四则是有着生养之恩,年礼比他高也就高了。

  他是兄弟们当中少有的有侧福晋的人,李氏原本是他身边的格格,因为生子有功,所以他为李氏请封了侧福晋。

  后来宫里头再选秀,就只给嫡福晋赐婚,不再往下赐侧福晋、格格,像老七、老九府上的格格,那都不是宫里赐下来的,是自己纳的。

  十四府上的妾室也不是宫里头赐的,府里的格格比他多一个,还给一个生了两儿两女的格格请封了侧福晋。

  他一开始也觉得自己可能是多心了,在后院上较劲有什么意思,比他多一个格格,多几个儿女,难道就比他强了?

  但时间越久,十四身上的这股轴劲儿就越厉害。

  他今日去学校接孩子放学,十四明天和后天就把去学校接孩子的日程安排上了。

  他休假时带福晋孩子去三哥庄子上小住几日,不出两日,十四必拖家带口的来。

  甚至于他的字被兄弟们夸几句,转头十四就在家中苦练书法,等小有所成,哪个兄弟过生日都送一幅字。

  三岁小孩斗气的手段,十四一用就是几十年。

  他被册封为雍亲王那年,十四被封为勤郡王,是他们兄弟当中年纪最小的郡王,已经很是争气了,可大概是因为比他低一级,愣是耷拉了好几天的脸。

  他接皇额娘在他府上小住一段时间,十四就跑去申请接额娘回府小住,时间上一定要比他多一天。

  天底下就没有比这更糟心的弟弟了。

  一直到他致仕,才算是勉强摆脱了这个弟弟,毕竟十四处处跟他较劲儿,他致仕晚,十四致仕年龄就绝对不会比他早。

  人人都知道他和十四感情不睦,他有时恨不得打十四一顿,但有时又很感激十四。

  虽然在皇额娘和额娘之间他选择了皇额娘,但额娘毕竟是生他的人,他把皇额娘接到家中来小住,将额娘排到后面,是个人都会伤心的。

  但十四冒出来之后又不同了,皇额娘在他府上住着,额娘在十四府上住着,对外,额娘不算丢脸,对内,他心里头也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他知道十四为什么怨恨他,一是因为他待皇额娘比待额娘更亲,二是他不亲近乌雅氏一族。

  这两点都是他没办法改的,皇额娘待他更好,而且皇额娘就只有他一个儿子,额娘还有十四,至于乌雅氏一族,他不喜欢,也做不到爱屋及乌,更不可能为了和十四缓解关系就去亲近乌雅氏一族。

  说来也奇怪,十四到老都没有跟他和解,老了能比的东西就更多了,比儿女的前程,比孙子辈的学业,比谁的儿孙更孝顺,比谁更长寿……可他们的孩子却极为亲近,平时常有往来,也不像他和十四这样处处较劲。

  ***

  十四很不喜欢自己的亲哥,四哥对皇贵妃的孝心和对佟家的亲近都是对额娘的伤害。

  四哥是从额娘肚子里被生出来的,却瞧不上额娘,只想着攀高枝,让额娘被宫里人耻笑。

  而他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他比四哥更强,额娘比皇贵妃更会养孩子。

  他处处和四哥比,处处都想要比四哥强,慢慢的把自己活成了四哥的样子,他少时的梦想是做一个领军出征的大将军,可为了跟四哥较劲,去了户部,和账册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他其实也不喜欢搭理乌雅氏一族,不喜欢处理乌雅氏的烂事儿,却因为跟四哥置气,一直到舅舅去世,才慢慢疏远乌雅氏。

  他也不喜欢练字,却练了大半辈子的字,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个书法家。

  不喜欢养狗,却遛了一辈子的狗。

  四哥走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如果有下辈子,他还能和四哥做兄弟的话,他希望四哥不会再被抱到旁人那里养着了,他和四哥也能做一对好兄弟。

第154章

  主题帖:五爷和八爷谁更痴情?

  主楼:同样都是一生一世一双人,五爷为侧福晋守身,八爷支持福晋搞事业,哪个当大晋江的男主更有搞头?

  1楼:清穿文又来了!康熙年间都快被写烂了,就不能换个别的时期?别总是女穿,也来回男穿,清朝又不是没有女皇帝。

  2楼:楼上应该不是小姐姐吧,清穿文盛宠不衰,女穿才有意思,男穿有什么意思!

  3楼:楼主别听一楼的,清穿文我只看康熙年间的,别的时期都没这时候有意思,也不知道康熙皇帝是怎么养儿子的,个个都好,个个都亲老三不亲他。

  4楼:都别歪楼了,五爷和八爷要选一个,那肯定要选八爷,在当时那个年代,都是要求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八也能支持八福晋出来搞事业,甚至支持八福晋做大清的第一个女官,都是要承担很大舆论压力的。不像五爷,他喜欢侧福晋,也就是跟侧福晋过了一辈子,中间没找旁人而已,不能跟八爷比。

  5楼:楼上这话我就不服了!那个年代不娶正妻就没有舆论压力吗?论痴情,两个人只能算是打成平手。

  6楼:我投五爷一票,前段时间看康熙皇帝晚年的回忆录,大家知道五爷这怎么做到在封建王朝不娶正妻的吗?据康熙皇给回忆,他这儿子为了求他跪在地上哐哐磕头,不答应就继续磕,商量的话听都不听,磕得满脸是血,脑袋最后都留疤了,康熙这才同意。

  7楼:这么彪?

  8楼:这么憨?

  9楼:这么莽?

  10楼:那确实痴情,这是豁出去了。

  11楼:唉,康熙也不容易,摊上这么多痴情儿子。

  12楼:有一说一,虽然都是康熙在位的时候,但太和殿之变前和太和殿之变后社会风气是有很大不同的。康熙是典型的封建皇帝,他后宫光是有记录的嫔妃就有几十人,儿子生了三十多个,女儿二十个,他不光妻妾成群、子嗣众多,还很不喜欢所谓的痴情种,毕竟他爷爷是痴情种,海兰珠死了,他爷爷就抑郁而终了,他爹是痴情种,抢弟媳这种事都做出来了,而且董鄂氏死后,他爹年纪轻轻也跟着没了,直接把诺大的国家交到了只有八岁的康熙手中。在太和之变前,康熙作为当时大清的掌权者,他的态度就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五阿哥的办法虽然莽了点,但有用。

  13楼:这就不用比较了吧,两个人都痴情,为什么还要比出高低?

  14楼:谁让他们是兄弟呢?

  15楼:这俩人兄弟可一大堆呢,怎么单独把这两个人拉出来,痴情种也不止这两个,我直亲王第一个不服!

  16楼:我投直亲王一票,当大哥的有榜样作用。

  17楼:让老婆拼命生儿子的直男癌也能算痴情?楼上的可别辱‘痴情’这两个字儿了,直亲王福晋可是连生了四女一儿,在古代那种医疗条件下,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一样,真疼老婆谁会让老婆一直生。

  18楼:这么说的话,老五的孩子也不少,他可是这群兄弟当中儿子最多的,五子一女。跟老大的区别是,老大先得了四个女儿又得了一个儿子,老五是先得了五个儿子又得了一个女儿。如果老大不算痴情人,那老五也不能算,重女轻男的不能歧视重男轻女的!

  19楼:古代讲究多子多福,而且在直亲王成为马球巨星之前,他作为长子,是当时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这种情况下想要个儿子也不难理解,多一个嫡长子出来就多一份砝码。

  20楼:拿现代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代人,那就不讲武德了。

  21楼:大家可别忘了,八爷和八福晋成婚十五年都无子,据说京剧《鸳鸯叹》就是以八爷和八福晋为原型所做,里面的男女主角虽然夫妻恩爱,但是没有子嗣,女主角因为不能生孩子痛苦,男主角因为没有孩子被长辈责骂。

  22楼:《鸳鸯叹》可是康熙年间的戏,而且不是康熙末年,那个时候贱籍都还没有被世宗废除,戏班子敢拿皇子和皇子福晋为原型创作?还敢讽刺皇子福晋不能生?这未免也太扯了吧!

  23楼:《鸳鸯叹》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太和殿之变后了,当时是世宗也就是太子掌权,他掌权期间女子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鸳鸯叹》主要表达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痴情,即便女子不能生,两个人也依旧恩爱如初,歌颂的是伟大的爱情。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在六里七出中,头一出就是无子,成婚后多年无子,丈夫是被允许直接休妻的,《鸳鸯叹》的出现,也是对七出的质疑。在《鸳鸯叹》之后,涌现出了大量歌颂爱情的剧目,京剧的经典剧目之一——《负心人》是和《鸳鸯叹》同一时期出现的,以隆科多为原型所作,虽然现在看着有点狗血,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这出剧目还是比较新颖且有教育意义的。扯远了,喜欢看清穿剧和清穿文的人应该都知道隆科多这个人,康熙皇帝的表弟,皇贵妃的弟弟,这样一个权贵人物都可以作为戏剧当中的渣男原型,《鸳鸯叹》以八爷和八福晋为原型也不是不可能。

  24楼:有一说一,哪怕是放到现在,夫妻俩结婚多年不孕,能坚持十五年不离不弃的也是少数,更别说古代了,虽然三爷掌权后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但跟现在还是没得比吧。五爷是痴情人,但是跟八爷比,还是差了点。

  25楼:这到底有什么可比的,境遇不同,瓜尔佳氏是易孕体质,总不能让人家像八福晋一样只生一个,才能证明五爷痴情吧。

  26楼:楼里有提名直亲王的,怎么没有人提名太子,呃……后来那个太子,三爷比谁差了,一生一世一双人,跟福晋也是成婚好几年后才有孩子,而且人家优生少生,就只有一儿一女,一代封建帝王就只有俩孩子,这不比康熙他爹、康熙他爷爷痴情多了!

  27楼:三爷都快被写烂了,直接穿成三福晋的,穿成三爷未成婚事身边的宫女,穿成青楼女妓被三爷一见钟情……还有穿成其他阿哥和三爷发展兄弟基情的,实在太多了,很难再写出新意!

  28楼:想要新意,那就不能光去掉老三,老大、老二、老四、老五、老七、老八、老九、老十、十一、十三、十四这些人为主角的书我都看过,怎么就没有一篇写十二爷的,清穿女都不爱十二?

  29楼:没有点,十二一生顺遂,既没有鲜明的性格,也没做出过什么大事儿,他就是个普普通通封建王朝的皇子,没搞头。

  30楼:是挺没搞头的,康熙朝那么多皇子,就属这位存在感不强。

  31楼:姐妹们能不能都别歪楼了,认真讨论主题,给楼主点建议呗。

  32楼:我投八爷一票,这样主角穿过去可以一边谈恋爱,一边搞事业,写个大女主的文也不是不行。

  33楼:投五爷,看完楼上,特别想在书里看五爷为爱框框磕头的绝美场面。

  34楼:小朋友才做选择,大人当然是都要了,楼主要不换个平台,花站了解一下!

  35楼:排楼上。

  36楼:排+1。

  37楼:排+2。楼主再加一个我最爱的三爷!

  38楼:排+3。加个冰块四!

  39楼:楼主打开思路,皇子团都是你的!

第155章 第 155 章

  宜妃娘娘年轻时也曾宠冠后宫,是个明艳动人的大美人,接连为皇上生了三个儿子,但她过得并不是很开心。

  她是属于那种喝凉水都胖的人,为了维持纤细的身材,平日里米都不敢多吃一粒,吃份儿子从外面带回来的驴打滚,就要多在御花园走两圈,还得减掉一半的晚膳。

  这样的日苦日子她过了很多年,一直到她不年轻了,儿子们也都长大了,老五和小九都上朝参政了,还暗地里投奔了有心机有手段的诚亲王。

  俩大儿子有诚亲王做靠山,小儿子有大儿子做靠山,她又到了不能侍寝的年纪,何必再为难自己呢,人生短短几十载,前半辈子节食,后半辈子不如过的痛快些。

  想开了之后,宜妃也就不忌口了,酸的甜的辣的,她想了这么多年的好吃的,还守着御膳房,总算是不用压制自己的食欲了。

  不忌口,又是个容易发胖的,宜妃的身形是一天比一天丰腴,很快就成了一个中年胖……美人。

  这可不是她自夸,钮钴禄贵妃、荣贵妃都这般夸过她,说什么‘美人在骨不在皮,她就是胖了也是美人’。

  不过她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现在这副身材是入不了万岁爷的眼了,万岁爷哪怕是日后想找个宫里的老人说说话,恐怕都找不到她这里了。

  与她年纪差不多的德妃,仍旧保持着年轻时的身段,还是那般婀娜,又向来比她会说话,是万岁爷的解语花,她要是万岁爷她也去找德妃。

  论起情份,她也比不上万岁爷和皇贵妃之间的情份,荣贵妃陪万岁爷的时间也比她更久,人家之前也是宠妃。

  所以在决定吃好喝好的时候,宜妃就已经做好了日后和万岁爷不再独处的准备了,比起万岁爷的偶然关心,她选择好吃的。

  在她成为一个胖美人之后,万岁爷果然不怎么来找她了。男人啊,就是不如姐妹靠得住,她胖了在两位贵妃姐姐那里也还是美人,在万岁爷那儿,就没有她这个人了。

  还好她不是那种为情情爱爱活着的女人,她有位分有儿子,老五管着内务府,小九在刑部当差,还跟诚亲王合伙做生意,腰包鼓得很,十一虽然身体不好,但聪明,都用不着她去求万岁爷看顾。

  万岁爷的宠爱对如今的她来说,可有可无,有了,也就那样,她这仨儿子没有一个能当皇帝的料,她要万岁爷的宠爱做什么,没了,也影响不她,宫里无人欺负她,内务府就更不会为难她了。

  宜妃人到中年,放飞自我,想吃什么吃什么,万岁爷难得来一趟的时候,她也照样吃肘子啃猪蹄。

  本以为前半生克制,后半生快活的日子能长长久久,但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几年,太医便让她少食荤腥多运动,多食蔬菜多喝水。

  宜妃心里苦,可更苦的还在后头呢。

  万岁爷和新太子之间的博弈,到底是以万岁爷落败告终,万岁爷败走畅春园,大概是在园子里住的舒服,不光不肯回宫,还把后宫众人都陆陆续续接了过去。

  她生了三个儿子,自然不可能被落下,被落下的要么是像佟妃这样,没有生育过,也未曾得过宠,要么就是一些没有品级的庶妃,或者品级不高的答应、贵人。

  畅春园比后宫大多了,管理事务的仍旧是皇贵妃,宫人、份例也照旧是由内务府安排。

  最初搬到畅春园的时候,她是高兴的,选住处的时候,姐妹们都是挨着选的,她,钮钴禄贵妃,荣贵妃,皇贵妃,四个牌搭子的住处紧挨着,方便串门,也方便她们约牌。

  院子都是往大、往僻静处选,所以最终定在西北角的几处院落,和万岁爷的住处挨的并不近,可以说是最远了。

  不止她们如此,惠妃选的位置虽然没有她们偏僻,但也在后湖附近,离住在前湖南边的万岁爷颇有一段距离。

  挨着万岁爷住的,基本都是还年轻的妃嫔,除了德妃。

  不过德妃住的离万岁爷近也能理解,毕竟德妃的俩儿子不像她三个儿子这样亲密,四贝勒和十四阿哥关系不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四贝勒早已站稳了朝堂,十四阿哥这才刚开始参政,没有兄弟去提拔,当然得去敲敲万岁爷的边鼓了。

  老爷子虽然退到了畅春园里,一副不理朝政的模样,可谁都清楚万岁爷手里不可能没人,他也不是败给太子了,是败给太子身后的那诸多皇阿哥,万岁爷对朝臣能下得了狠手,不可能对自己大半的儿子也下得了狠手。

  要么说诚亲王脑子聪明、有手段呢,废太子当年拉拢了那么多的朝臣,步兵统领、兵部尚书、八旗都统,这样的角色都能拉拢到,可还不是被万岁爷该斩的、斩该关的关,若是像诚亲王,不,新太子这样对皇子们一网打尽,万岁爷就舍不得下狠手了。

  打牌、游湖、听书、逛园子,除了饮食上有限制,其余一切对宜妃来说都好,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不知万岁爷是哪来的恶趣味,非要传她陪膳。

  早膳和晚膳顿顿不落,至于午膳,那就要看万岁爷当天的安排了,毕竟她们宫妃不能随意出园子,可万岁爷就没这限制了,人家满城逛,不知道有多逍遥快活,午膳基本都是在外面用。

  不知道从哪儿听说她喜欢吃西街如意坊的驴打滚,买了一包回来,刚出锅的,还热腾着呢,跑到她的住处,当着她的面吃,美名其曰‘帮她尝尝味’,谁让她不能吃这些甜的呢。

  甜的不能吃,带皮的鸡肉不能吃,牛羊肉也要少吃,肘子猪蹄儿就更不能吃了,太医也建议她吃鱼吃虾吃菜,可关键这些东西也不能放太多的油盐糖。

  万岁爷找她用膳,基本就是各吃各的,她这边清淡至极,吃个虾不是白灼就是清蒸,而万岁爷那边,浓油赤酱,关键身材清瘦的万岁爷还不够用像她这样忌口,想吃就吃,拥有和她几年前一样的快乐。

  宜妃年轻时万万想不到,有一天陪万岁爷用膳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