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骨者的传奇 极地深寒上一章:第8章
  • 拾骨者的传奇 极地深寒下一章:第10章

张松和周清远心中都是暗暗叫苦。

二人都是不明白为何这一路上这些怪物为何会层出不穷。

眼见那浮冰被这滩涂一角一撞之后,便即横了过来。

跟着身后暗河之上的浮冰又继续向下冲了过来。

身后的那一块浮冰甚是巨大,亦且来势迅猛,这一下便将张松,周清远,风慕容三人所乘的那一块浮冰,通的一声撞到那滩涂之上。

而后,那块巨大的浮冰随即向远方飘了过去。

三人此时此刻就这样被浮冰所困,困在这滩涂之中。

三人忍不住抬头向那怪物望去,只见那只怪物也正呆呆的望着自己。

那只怪物的眼光之中充满了冷冰冰的杀意,似乎三人的到来已经让这黑暗之中的怪物感到恐惧万分。

三人和那只黑乎乎的怪物四目相对,都是一凛。

那只怪物站在滩涂的顶端,似乎对这二人是大起敌意。

张松骂道:“你奶奶的,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还不顺眼呢。”

周清远心道:“看来今日难免和那怪物大干一场了。”

周清远和张松出来的时候,除了随身带的御寒衣物之外,就只有一把瑞士军刀了。

周清远看这怪物的样子,似乎随时都要暴起发难。心中道:“你奶奶的,说不得只有动用暴力手段。跟你大干一场。”

当下,一俯身从靴筒里面拔出一把瑞士军刀。横在自己身前。目光炯炯的看着那只黑色怪物。

那只黑色怪物,目光牢牢的一动不动看着自己。

周清远心中不禁暗暗发虚。

就在这时,那只黑色怪物突然间发作起来——

第一章黑色怪物

第一章黑色怪物

幽幽的洞窟之中,只见那黑色怪物陡然间纵身而起,向张松疾扑而来。

这一跃之势快捷异常。真的像闪电一般。

张松一呆,还未来得及反应过来,那只黑色怪物已然扑到自己数米之前。

张松鼻端只闻到一股腥臭的气味扑面而来。

那种气味闻到鼻端,直欲做呕。

张松此时手中只有一个手电握在手里,无可奈何之下,一按手电上的按钮,一股强光陡然间亮了起来。直直的照在那黑色怪物的脸上。

这一下顿时将张松吓得心惊肉跳。只见那黑色怪物脸上毛绒绒的,一张阔嘴从一直延伸到耳际。没有鼻子,本应是鼻子的地方只有两个小孔。更可怕的是那两只眼睛白惨惨的,根本看不到瞳孔。

张松心里一寒,这是什么怪物,说是人吧,又感觉并不太像,说不是人吧,但又有眼耳口鼻。虽然这鼻子似乎并不太像鼻子。

周清远在一边也是看得暗暗惊心。手中拿着那把瑞士军刀,一时间倒是不知道该不该上前出手攻击于它。

那风慕容却还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似乎天塌下来也与他无关。

就在这时,奇变陡生。那黑色怪物被那手电的强光所照,竟而似乎甚是害怕。急忙抬起手臂遮挡脸孔。

就这么一下,那只黑色怪物便从半空之中掉了下来,俯伏在地上,慢慢蠕动。

张松大喜,急忙将手电牢牢照在那黑色怪物身上。

那只黑色怪物似乎甚是怕光,被这手电一照,立时蜷缩成一团,一动不动。

周清远和风慕容慢慢围了过来,周清远皱皱眉道:“小兄弟,你看看这黑色怪物是什么东西?”

风慕容双目凝注在那黑色怪物身上,片刻之后,摇了摇头,道:“我也不太清楚。”

风慕容看了看那依旧不住蠕动的黑色怪物,沉声道:“张大哥,你把手电关了。”

张松依言,将手电关了。

手电一关,四下里顿时又是漆黑一片。

第二章深坑

第二章深坑

只有暗河上的浮冰反射出的点点荧光,让三人隐隐约约的看得见四周的情况。

三人望向那黑色怪物。

那黑色怪物甫一离开手电的光照,立时全身伸展开来,嗖的一声,向前方疾奔而去。

风慕容心中一动,低声道:“咱们跟着这个怪物。快,莫要走失了。”

当即身形一跃而起,向那黑色怪物急追而去。

张松和周清远二人跟在风慕容后面,也是跟着急追而去。

那黑色怪物行动甚是快捷,不一刻功夫就已经赶出数百米。

那风慕容紧紧跟在后面,寸步不离。

张松和周清远二人在这滩涂之上奔出半里多地,就已经气喘嘘嘘。上气不接下气。

这滩涂之地又湿又滑,行步甚是艰难。

二人眼见那风慕容在这滩涂之上健步如飞,心中都是大为佩服。

这少年年纪轻轻,想不到这一身功夫可是够惊世骇俗的。

二人眼见再也追不上那风慕容还有那黑色怪物,当即放慢脚步,慢慢向滩涂高处爬了过去。

这一块滩涂远远望去,似乎不大,但张松和周清远二人站在这滩涂之上,这才发现这一块滩涂差不多有十余里大小。

二人沿着这滩涂的斜坡慢慢向上面爬了过去。

半小时之后,终于来到破顶。

张松一眼望去,只见那风慕容正站在坡顶正中一块地方,向下而望。

张松和周清远对望一眼,心道:“难道那神秘少年又发现了什么离奇的物事不成?”

二人当下顾不得疲惫,提起精神,快步走了过去。

走到那风慕容所站立的地方,只见那坡顶正中好大一个深坑。

那深坑足足有三四十米方圆大小。看上去黑乎乎的就仿佛一张巨口一般。那深坑之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蠢蠢蠕动。

第三章巨人骸骨

第三章巨人骸骨

张松和周清远都是一惊。

张松道:“小兄弟,那是什么?”

风慕容低低的声音道:“那就是适才咱们三人遇到的那黑色怪物。”

张松心里一惊,不由自主的按亮手中的电筒,向下面照了过去。

这一照不要紧,下面的一切更是让张松和周清远大吃一惊。

只见那深坑足足有数十米高,口小肚大。下面好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那个黑色怪物正躲在一堆白惨惨的物事下面,探出头来,似乎向上观望。

此时见张松手中电筒那一股强光照了过来,立时将头缩了回去。

张松手中电筒照在那一堆白惨惨的物事上面停了下来。只见那一堆白惨惨的物事赫然正是一堆白骨。

张松吓得机灵一下,手里一哆嗦,手电差点掉了下去。

周清远低声道:“这个深坑里怎么这么多骨头?”这是什么骨头,是人骨吗?“

风慕容沉声道:“好像就是人骨。”

张松奇道:“你说这是人骨?”顿了一下,道:“小兄弟,这南极人迹罕至,又哪里来的这么多的人骨?”

风慕容眼光转动,缓缓道:“人迹罕至?你可知道那希特勒就带了六千人来到这里。这六千人繁衍至今,又会有多少人?”

一句话顿时说的张松哑口无言。

那黑色怪物躲在那一堆人骨后面,隐匿起来。

三人从上面看过去只见到这深坑之中,一堆堆的白骨遍布一地。

其中,靠左面更有一架骸骨庞大无比,看上去竟似一座巨人的骸骨。

三人看到那一架骸骨都是心中凛然。

谁都没有想到在这深坑之中竟然有这么一架如此庞大的骸骨。

张松看得目瞪口呆,过了良久良久这才缓缓道:“小兄弟,你看那一具骸骨看上去就像一个巨人一般……”

后记:阿蒙森,斯哥特

这本书写到这里,很遗憾,因为出版的原因,还有别的一些因素,先写到这里

对不起大家

非常抱歉

乃把网上关于阿蒙森和斯哥特的一些资料附录在后面给那些喜欢

阿蒙森和斯哥特的朋友

附录在南极探险史上,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是最著名的英雄之一,同时也是头号倒霉蛋。他本来最有希望成为第一个到达极点的人,完全没有料到结果会被挪威的阿蒙森抢先一个月。更不幸的是,阿蒙森来去一帆风顺,他却在历尽艰险之后死在了返途上。我一直想了解这幕悲剧的详情,新近翻译出版的《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一书使我如愿以尝。这本书被美国地理协会列为十本最佳探险书之首,对此我丝毫不感到奇怪。只须想一想,本书的作者彻里就是斯科特探险队的成员,当年刚从牛津大学毕业,受的是文学和史学训练,在两年半的旅途上认真写日记,可资利用的还有包括斯科特在内的其他成员的日记,在此基础上写出这部旅行记,其内容之翔实、细致、生动自不待言了。我曾经在南极洲生活过两个月,因而在读这本书时更有了异乎寻常的亲切感,几乎觉得它是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当然这话过分地夸大,我只是一个坐享其成者,所经历的艰险不足千万分之一,但毕竟亲见过极地特有的奇丽景物,也领教过南极可怕的地况和气候,所以书中所述的情景常常会历历在目地呈现在眼前。

1910年6月,当“陆地之星”号轮船离开英国港口驶向南极时,已经有先行者包括斯科特本人曾经到达南极的一些地区,人们对南极并非一无所知了。但是,就危险而言,南极永远是一片未知的大陆。人们可以描绘出南极的地图和气象图,却永远无法测量出积雪和薄冰掩盖下的无数条巨大冰缝,茫茫冰原上来去无常的暴风雪,以及会吞噬人的生命的其他各种突发险情。在彻里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从接近南极大陆的那一刻起,危险便已无处不在。在登陆时,随后在补给站之旅中,队伍在海冰区行进,队员们必须带着马、狗、装备在漂流的浮冰上跳跃,从一块跳向另一块,用这个办法向陆地和目的地靠近。脚下的浮冰随时可能因不胜重负而碎裂,不仅如此,请看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十二条巨大的鲸鱼排着完美的队形,头全冲着我们所在的那块浮冰。”海冰区有无数这种被称做杀人鲸的可怕动物,它们会潜到站有人畜的浮冰下拱动,企图把冰块击碎,美餐一顿。有时真把冰块击碎了,只是靠了侥幸,上面的人马才没有落水。

对于彻里来说,在全部历险中,冬季之旅是最可怕的经历,其可怕没有语言能表达。南极的冬季是极夜,继续四个月的黑夜加上零下五十度的严寒,使得任何野外活动都变得近乎不可能。然而,在这样的季节,包括彻里在内的三人组离开驻扎在哈特岬的大本营,向遥远的克罗泽角出发了,那里是皇企鹅的聚集地,他们要去解开皇企鹅冬季繁殖之谜。旅途果然苦不堪言:黑暗中盲目的摸索;严寒把汗冻成冰,衣服和头套被凝固在身体上;狂风中帐篷的门帘刹那间迸裂成千百块小碎片,发出震耳的巨响,接着整个帐篷被吹走……以至于在绝望的时候,彻里只求一死了之,渴望掉下冰缝,想不再保暖快快冻死,想使用药箱里的吗啡。他当时的感受是:人并不怕死,通往地狱的路未必坎坷。但是,他们终于活着回来了,收获是三只企鹅蛋。

如果以为在南极探险只有苦难,没有欢乐,那就大错了。事实上,探险者们会品尝到许多不寻常的快乐,并且不只是与苦难作斗争的意义上的快乐,更多的是完全正面性质的轻松的快乐。快乐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别的地方所看不到的景物。彻里常常情不自禁地描绘他所看见的美景:在阳光普照的日子,由于光影作用和大海、天空、云彩、积雪、冰峰之间的互相映射,万物都染上了奇妙的色彩。他说得对:南极绝非一片纯白,到处呈现的是亮蓝、翠绿和紫红。到过南极的人也一定会熟悉他的这一感受:面对眼前的奇丽景色,人们很难回想起也许昨天还支配着自己的沮丧心情了。他对企鹅的生活习性观察得特别细致,在书中有极为有趣的描述,很值得一读。在南极生活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快乐,便是摆脱了对现代社会中所谓必需品的需要,不为物所累,真正做到无忧无虑。由于这个原因,彻里把在哈特岬度过的日子视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不过,有时候代价未免过于惨重。斯科特的极点之旅无疑是全书中最悲惨的一章,这次探险活动就是因此闻名于世的。极点是整个探险活动的真正目的地,但全队二十四名队员中,只有五人参加了这最后的远征,其余人对此的贡献是后勤,在沿途建立补给站,使极点组在返回时能够得到必要的食品、燃油等物资。彻里不是极点组成员,他参加了搜寻之旅,在极点组遇难六个月后找到了遇难的地点。根据斯科特等人留下的日记,不难判断当时的情形和遇难的原因。最致命的是南极夏秋季节罕见的坏天气,导致了行进缓慢,进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油短缺。体格最棒的埃文斯最先垮掉,死于营养不良。接着,严重冻伤的奥茨为了不拖累别人,自己离开帐篷,消失在暴风雪里了。在最后宿营地的帐篷里,躺着斯科特、威尔逊、鲍尔斯的尸体。他们的死亡和一个微小的细节直接相关:油箱冻裂,燃油告罄。这个地点离最近的补给站只有十一里,可是,因为连续九天的暴风雪,也因为体况极差,他们已经无力到那里去取燃油了。他们是活活冻馁而死的。

最感人的是这些遇难者在临终时日的表现。斯科特大约是最后一个死去的,他的日记坚持写到1913年3月29日。3月17日,在奥茨走进暴风雪之后,他写道:“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以相似的大无畏精神去迎接末日的到来,并且我们确信,终了之日已经不远了。”写完最后一日的日记,他加上一条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照顾好我们的家人。”他还分别给两位难友的夫人写了热情的慰问信,给英国公众写了沉痛的告别信。在后一封信中,他表示:“我并不后悔进行这次远征,它展示出英国人能够承受苦难,互相帮助,即便在面临死亡时也可以一如既往地保持坚忍和刚毅。”搜寻组看到的情景是:帐篷内十分整洁,三具尸体的表情和姿势都显得平静,各人的日记本以及气象日志、地质标本、摄影底片等物件安放得井井有条。一切迹象表明,他们是安详从容地离去的。

比起斯科特来,阿蒙森的运气实在太好。他找到了一条新路线,既近又好走,没有牺牲一个人,几乎是轻松地到达了极点。据说他在出发时玩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小花招,宣布去北极而实际上驶向了南极。他的抢先使得斯科特既愤怒又沮丧,以至于在到达极点后,斯科特也兴奋不起来,在日记上写下了一句评价:“上帝啊,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单从竞争的角度看,斯科特探险队未免输得太惨了。很自然地,一个疑问折磨着彻里:这次探险到底值得吗?他的结论基本上是肯定的。他想明白了一点: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竞赛,而是对南极进行科学研究,以填补空白。这的确是事实,他们这个探险队有一半成员是科学家,沿途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更重要的理由是,驱使人们去南极的真正动力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对新知识的渴望,也包括战胜自身弱点的愿望。世上并无天生的勇士,恐惧之心人皆有之,而正是在各种形式的探险活动中,人们以向恐惧挑战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敢。彻里在全书的结束语中说:“探险是精神动力在身体上的体现。”我想把这句话稍做改变,来表达我对探险的理解:探险是一项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

为什么阿蒙森和斯科特进行南极探险时要选择冬季?南北极有极昼极夜现象,冬至的时候,南极是极昼多,阳光照射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利于考察。而且,夏季往往会有风暴,所以只有在冬天去的时候,才正好可以在持续的夏季风暴之前赶回来。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阿蒙森征服了南极。

这是一个事实,毋庸置疑。但是一个细节令我费解,为什么阿蒙森要留下一封信给他的对手——下一个到达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呢?为了炫耀吗?还是说这仅仅只是一个探险家们的惯用做法?一个传统习俗?

我已经找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一些人,可惜我还是没有得到一个令我信服的答案。所以,请各位高人指点迷津,给我一个准确而有根据的答案。

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1911年1月,挪威人阿蒙森乘着“弗拉姆”号船,经过半年多的航行,来到了南极洲的鲸湾。阿蒙森在那里建立了基地,准备度过6个月漫长的冬季。同时,阿蒙森也着手南极探险的准备工作,他率领3名队员,带着充足的食物,分乘3辆雪橇。从南纬80度起,每隔100千米建立一个食品仓库,里面放置了海豹肉、黄油、煤油和火柴等必需品,仓库用冰雪堆成一座小山,小山上再插一面挪威国旗。这样,在茫茫雪地上,很远就能发现仓库的位置。阿蒙森一共建立了3座食品仓库。

当阿蒙森回到鲸湾的时候,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也到了,两个竞争对手进行了友好的互访。阿蒙森看到斯科特带的西伯利亚小马和摩托雪橇。而他自己率领100多条爱斯基摩狗组成的雪撬队探险,阿蒙森坚信,爱斯基摩大狗有着比西伯利亚小马更惊人的耐寒能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0月20日,阿蒙森带领4名队员,分乘4辆由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正式向南极进发了。斯科特在11月1日,也踏上了南极探险之旅。两支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展开了一场争夺光荣与梦想的竞争。

阿蒙森前进的速度很快,他用了4天时间就赶到一号仓库。在到达南纬85度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是连绵起伏的南极高原。阿蒙森下令,把较为瘦弱的24条狗杀掉,用18条强壮的狗牵拉3辆雪橇,带足60天的粮食,轻装上路。这时,南极地区天气异常恶劣。暴风雪连续刮了5天5夜,为了抢先赶到南极,阿蒙森他们顶风冒雪,艰难的前进。12月15日,阿蒙森终于率先到达了南极。

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好给斯科特他们带去了灾难的探险队带来了,他们西伯利亚小马部在探险途中全部冻死。虽然斯科特在1月18日也到达了南极,但由于他们的体力衰竭,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在归途中相继倒下了。8个月后,营救人员发现了他们的遗体,和斯科特留下的一本日记。

挪威的两位伟大极地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和罗阿尔?阿蒙森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历史的巧合之一。阿蒙森1872年出生于挪威南部的萨普斯堡,比南森年轻11岁。他放弃了原来计划的医生职业,决定献身于极地研究。作为一名合格的海员,他曾经在一艘航行于北极海域的商船上工作过。后来,他以大副的身份参加了1897至1899年“贝尔吉克号”在南极首次越冬的探险。

在以往航行中获得的经验,为阿蒙森提供了充足的信心。他决定挑战困扰航海家达300年之久的“西北航线”。探险家们长久以来一直意识到北美大陆以北有一条连接欧亚的航道,但是从未有任何一条船能够完成全部航程。阿蒙森购买了排水量45吨造型坚固的“格约亚号”。船上装备有风帆和一个13匹马力的引擎。“格约亚号”于1903年夏季从奥斯陆峡湾缓缓驶出,六名船员准备在布满坚冰的“西北航线”水域完成航行。

“格约亚号”于1906年8月突破最后一段航线成功地完成了航行。水手们在航行过程中还收集到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地磁和北磁极准确位置的观测。此外,他们还积累了有关“西北航线”沿途爱斯基摩人的人种学资料。

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下,阿蒙森将注意力转向北极。他计划在白令海峡北部让自己的船冻结在浮冰上。然而,他无法得到必要的经济资助。1909年9月传来了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和弗雷德里科?库克抵达北极的消息。阿蒙森遂决定推迟探索北极,并同时争取在罗伯特?法尔康?斯科特之前抵达南极,而这时斯科特已经率领一个大型远征队出发了。

阿蒙森于8月份驾驶由南森提供的“前进号”向南出发。当时,船只为了通过白令海峡必须绕道合恩角。因此,当“前进号”驶向南方时,没人猜测他已经改变了计划。

当船只在马德拉岛停泊时,阿蒙森通知探险队员他们将继续向南,而不是向北航行。斯科特收到一份电报,得知挪威探险队正在向南极进发的消息。那之后的戏剧性竞赛至今仍然吸引着读者。

阿蒙森在鲸湾安营扎寨。这里与斯科特的出发地点麦克默多海峡相比距离南极更近。不过,鲸湾与南极之间的地形尚无人知晓,而斯科特却可以沿着他的英国同胞沙克尔顿1908年标明的路线前进。阿蒙森与四名伙伴、四部雪橇和五十二条极地犬于1911年10月19日离开营地。阿蒙森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到达南极。这项任务在两个月之后完成,比斯科特和他精疲力竭的队员们提前5个星期。斯科特抵达南极时发现了阿蒙森的旗帜和帐篷。

挪威国旗于1911年12月14日在南极上空冉冉升起。为了抵达一个冰川交错的高大山脉的脚下,挪威探险队曾穿越遍布危险的罗斯屏障。在当时看来,继续前进的征程上充满了风险。然而,由于他们技术娴熟和运气较好,探险队员们奋力登上了海伯格冰川,翻越了山脉,并最终抵达了通往南极的高原。

对于像阿蒙森这样的探险天才已经不存在挑战了。然而他还想做一件事情:在空中探索北冰洋。他和探险队于1925年乘坐“N25号”和“N26号”水上飞机冒险远征。飞机在北纬88度被迫在冰上着陆。但探险队成功地使其中一架飞机重新起飞,于三星期后返回斯瓦尔巴德群岛。

美国人林肯?埃尔斯沃思资助并和阿蒙森共同参加了这次飞机探险。翌年,阿蒙森、埃尔斯沃思和意大利人安贝托?诺比尔共同领导了从斯瓦尔巴德群岛乘“挪威号”飞艇飞越北极前往阿拉斯加的探险飞行。这些探险家飞越了此前人所未知的地域,填补了世界地图上最后一个空白点,白色的荒原。

阿蒙森为极地探险而生,并为极地探险而死。当诺比尔两年后乘坐“挪威号”的姊妹飞艇“意大利号”进行第二次北极飞行时,探险队失踪。阿蒙森参加了前往寻找飞艇的搜救队。另外一只搜救队发现了飞艇和仍然活着的诺比尔。但是,阿蒙森与他的伙伴却再也没有回来

参考资料:世界五千年

附录2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亚孟森征服了南极,从而两极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纪元。一个月之后,他的英国对手,罗伯特-斯科特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点。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为饥饿和严寒而牺牲,当时,他们离下一个供给站仅仅几英里的距离。

从此,斯科特成了一个传奇,一个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胜利者,亚孟森却为人们轻蔑、不屑。同样的经历,却带来如此强烈的反差。或许,这个现实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数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结局规律。

回答者:不吃人的狼-经理五级5-1721:04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亚孟森征服了南极,从而两极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纪元。一个月之后,他的英国对手,罗伯特-斯科特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点。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为饥饿和严寒而牺牲,当时,他们离下一个供给站仅仅几英里的距离。

从此,斯科特成了一个传奇,一个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胜利者,亚孟森却为人们轻蔑、不屑。同样的经历,却带来如此强烈的反差。或许,这个现实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数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结局规律。

回答者:meiyoutianli-试用期一级5-1809:33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险家,他们的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经历更像一部系列剧(其中的一些,确实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这6位无畏的探险家,勇敢地面对一切,最终发现了地球上那些原来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有人与狮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胆量的话,你也去探险吧!……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间:1513年……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