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瞥他一眼:“你想出去玩了?”

李元婴不上他的套,一脸正色地说:“没有的事,我是记起了当初萧师和我说的赋税之事。您想想,宗室子弟越来越多,全都不事生产让朝廷白养活,朝廷要花的钱越滚越多,他们占走的地也越来越多,百姓怎么供得起?所以身为宗室子弟,总要为大唐尽点责任的。”李元婴哼了一声,“文成能去吐蕃,他们为什么不能去?难道堂堂男儿还比不过一个女孩儿吗?照我看,不仅吐蕃、吐谷浑要派他们去,北边、南边更远的地方也要派他们去去。那些刚考上进士还没什么事可干的官员、年纪还小天天闷头苦读的读书人,都可以把他们塞进使团,让他们都出去看看。您看看您手底下得用的人,哪个不是走南行北、见识过人的?”

李二陛下面带思索。

李元婴麻溜地讲完自己的想法,才兴致勃勃地说出自己的最终目的:“要是您怕别人不愿意,可以先让我去一趟,我保准给您起个好头!”

李二陛下想把他赶出去。

绕这么大一圈,还不是自己想去玩?

李二陛下道:“在家吃喝玩乐是不事生产,出去吃喝玩乐难道就不同了?那还更费钱。”

李元婴道:“当然不一样,在家吃喝玩乐是给自己人做坏榜样,出去吃喝玩乐是彰显大唐气派,再不济,那也是当别人的坏榜样,那不是挺好的吗?叫外头的人也学学吃喝玩乐!”讲到这个,李元婴又要给李二陛下讲《世说新语》里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了。

周处被乡里骗去打虎杀蛟,都以为周处和恶蛟死一块了,都高兴地庆祝。周处这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顿时有了悔改之意。所以,应该把那些个“第三害”预备役都赶出去祸害祸害别人,祸害完了,说不定就能幡然悔悟了!

实在不行,那也没损失,反正也是要白养着的,怎么给钱不是给?不肯履行义务的,得到的封赏自然少点,谁都别怨谁,谁叫你不干事。

李二陛下道:“道理一套一套,说到底,你还是想出去玩。你不是说你要当进士亲王吗?”他瞅着李元婴,“怎么?知道太难,决定不考了?”

李元婴道:“才没有,我才不怕考进士!难道读书就一定要闷在屋里读吗?出去见识见识,白天多走走,晚上再读点书,可能还能学到更多。”

李二陛下未置可否,摆摆手说:“行了,这事我知道了,你们都回去吧。”

李承乾都不知道李元婴和李二陛下还有考进士这一出。出了议事堂,李承乾问李元婴:“幺叔你真打算考进士?”

李元婴道:“皇兄许我考的,不考白不考!”

李承乾点头,说看好李元婴考个榜头。就前两年,李元婴还是所有人口里不学无术的混世小魔王,现在都把该读的书读了个遍,有底气考进士了!要是再学个两年,指不定还真能考个头名!

李元婴很谦虚地说:“进士我肯定是要考的,榜头就太难了,主考不喜欢我的文章我也没辙。”他把自己月考得了末等的事跟李承乾说了,表示自己一定要想法子说服马博士。他觉得自己出去走走,说不定就能想出来了,先去吐蕃看看文成、看看雪山,再跟金胜曼去新罗看看,人家新罗都能让王女当国主了,女孩子肯定都很厉害!

李元婴兴致勃勃地和李承乾勾勒出自己美好的出游计划。

李承乾确定了,刚才那通冠冕堂皇的话全是虚的,这小子是听说那牦牛可能活不了,就想去吐蕃骑当地的凶猛牦牛!

虽然不想泼李元婴冷水,李承乾还是得实话实说:“我觉得父皇可能不会让你去。”就这么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谁放心他往外跑?别说李元婴是李二陛下看着长大的,就算是其他宗室子弟,这个年纪也不可能带着使团去外头玩耍。都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谁家派使者派你这样的半大小子?

李元婴听李承乾这么说,也觉得这事没戏了。他唉声叹气地说:“要是我再大点就好了。”他摸了摸自己还光溜溜的下巴,恨不得自己也一早能和李二陛下一样长出胡子来。

李承乾道:“等你大点了,又会觉得小点好。”

李元婴不认这话,他觉得自己要是大点,能做的事就多了。不过,现在提了建议,哪怕不能马上出去玩耍,往后也许也有机会能去,所以提了不亏!李元婴又高兴起来,和李承乾在回廊尽头分别,跑回去陪柳宝林用膳去了。

柳宝林最近得了许多菜谱,又经常能收到丰泰楼那边的反馈,生活日渐充实起来。李元婴渐渐长大,柳宝林知道儿子守在自己身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她妥当地安排着自己的每一天,不让李元婴牵挂自己。

李元婴回来了,柳宝林自然欢喜,边给李元婴尝自己做的新菜边听李元婴说白日里的趣事。

这边母子其乐融融,另一边的李二陛下用过膳后又想起李元婴那个歪主意。

眼下宗室已经挺多了,太上皇儿子有二十个,活下来十几个,除了李元婴都已经就藩;他的儿子也有不少,年长的也都去了封地,只有几个小的留在身边。等将来他这些封了王的兄弟和儿子又会有许多子子孙孙,确实得给他们找点活干。

本来李二陛下是准备让儿子和功臣们世袭刺史之职,世世代代当各地的一把手,但是这个主意遭到魏征和长孙无忌他们的一致反对。他们宁愿自己也不要这份殊荣,也不希望地方上的刺史变成世袭制,毕竟,谁知道那些个后代是不是蠢人?

既然不能让他们世袭刺史这种实职,那么让他们代表大唐出使各国兴许是个不错地主意。他们乃是大唐宗室子弟,代表的是大唐皇室,走到哪别人不得好好招待?

至于危险,危险肯定也是有的,但是李元婴说得有道理,连文成一个女孩都能远嫁吐蕃,难道堂堂大唐皇室后裔连出使外邦的胆气都没有?

每年的贺岁、贺诞、封赐等等都可以派遣使者前往各国稳定邦交,派谁能比派宗室子弟更能代表大唐的重视?

要是能因此锻炼出一批得用的宗室子弟,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独木不成林,李家越枝繁叶茂、能人辈出,大唐江山就越稳固。

李二陛下拿定了主意,便叫人让魏征他们进宫商量这桩事。现在就让李元婴去是不可能的,等李元婴再大些、出使各国的章程再完备些,兴许还可以考虑考虑。

魏征等人一到,李二陛下便和他们说了李元婴那个损主意:放最会吃喝玩乐的那批宗室子弟出去祸害祸害别人!

魏征等人听得脸皮直抽。

这对兄弟真是绝了,一个比一个不要脸,这种主意都敢说出口。

李元婴就算了,人家本来就是个混世小魔王,李二陛下你怎么回事?

你堂堂一国之君,一点都不会害臊的吗?

第 112 章

李元婴出了个主意就跑,也不管李二陛下答没答应, 会到国子监后他又恢复了一贯的好学, 天天带着小伙伴们堵夫子。不过最近他多干了一件事, 那就是规划吐蕃出游路线,给每一个地点琢磨一个说法,串联成一个完整又激励人心的故事,好吸引众人前往吐蕃观光旅游。

编故事李元婴是最擅长的,但要编得真实, 便要立足于现实。李元婴接下来边搜集资料边整理故事线,偶尔还写信去询问江夏王他们这些送亲使具体细节。

一个多月下来, 李元婴把“文成和亲”的故事编了出来, 先用汉代公主和亲的种种遭遇作为对比,衬托出和亲的不易, 接着便是着重描绘文成的聪慧、大唐的慷慨。

这一段立足于商队带回来的吐蕃风土人情, 图文并茂、十分真实:吐蕃的人衣物简陋, 大多是皮毛经简单缝制做成, 只有实用性, 缺乏观赏性,大唐的衣饰华美精致;吐蕃没有精烹细炙的习惯,大多粗吃粗饮,不会烧制精美的餐具;这些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吐蕃无人学医, 大多信虚无缥缈的巫术,有伤病要么努力熬过去, 要么去求助部族里的巫师。

文成带去的工匠、医者、绣娘正在改变着这一切。

吐蕃也有许多值得一玩的东西,凶猛的牦牛,成片的羊马,无边无际的草原,经年不化的雪山。提到玩李元婴可是专业的,他逮着自己想玩的东西吹了一通,最后表示不走一次吐蕃算不得大唐人,不骑一骑吐蕃的马不是好男儿!

李元婴写写画画到六月初,终于把《文成和亲》弄出来了,托人把稿子带去给李淳风,让李淳风帮忙尽快印出来,先分给宗室子弟,然后对外也卖一些,给日后的出游做铺垫。

忙活完自己心心念念的事,李元婴还没来得及快活玩耍,又从媚娘那里看到篇特殊的文章。

这文章的作者是个外地来的读书人,叫张柬之,是襄州人士,今年年方十七。张柬之到长安后一下子被图书馆迷住了,每天几乎都早早在图书馆外排队,馆报更是一期不落地读完了。

后来光是读不够过瘾,张柬之决定自己动手写,内容他早在打腹稿了,下笔洋洋洒洒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张柬之写完,自己检查一遍,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就把文章投到了馆报上。

虽然武媚也进了国子监,但还是会定时收取馆报那边的文章细读,看到张柬之的文章后大受震动,很快把他交到李元婴手里。

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福手”“福足”的事。

隋朝末年,隋炀帝屡征高丽,又搞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大工程,直接导致百姓赋税繁重,日子越发艰难。为了逃避赋税,许多百姓自残手足,以残缺之身示人,表示自己不符合征集条件!

这种事情李元婴以前没听说过。因为不堪赋税之重,百姓宁愿弄残自己的手或者脚,还称它们为“福手”“福足”,这朝廷的赋税得是多可怕啊?

更可怕的是,这隋末兴起的风气,到大唐立国之后仍未根除,比如张柬之家乡就还有人这么做。

张柬之出身寒门,家中累世都没出过官宦人士,独他一人聪明机敏、得了重重举荐,这才有机会到来长安求学。

少年离家,他自是想要闯出一番名堂来的,这文章就是他投出去试探的小石子。

现在看来,这颗小石子扔得很准,至少李元婴读了就觉得张柬之文章写得好,有条有理又发人深省。李元婴道:“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的事。”他抬起自己的手看了看,和魏姝她们感叹,“我手上哪怕破了个小口,都觉得疼得受不了,他们怎么下得了手?”

魏姝道:“不到迫不得已,谁会想伤自己的手脚?这约莫就是苛政猛于虎。”

李元婴也是读过礼记的,自然知道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那讲的是孔子带着弟子路过泰山,遇到个居住在猛虎出没之地的妇人,一问,才知道妇人一家三代男丁都是被老虎咬死的。孔子问妇人为什么不搬离这个地方,妇人说他们更害怕苛刻的□□。

于是孔子便感慨“苛政猛于虎”。

武媚另有一番见解:“比起隋末,大唐的赋税已经轻了许多,不至于如此。这里头应该有一些人单纯是为了逃避苦差事,宁愿废了自己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当个别人眼里的‘废物’,长此以往,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应该下令禁止这些做法。”

狄仁杰也读完了张柬之的文章,他也赞同武媚的看法。赋税重的时候这么做可以理解,而且很让人同情;赋税轻的时候还这么干,那就太不应该了,不管对朝廷还是对自己都是不好,应该尽量禁绝这种做法。

唐璿道:“圣人应该会有决断。”

李元婴点头。馆报虽然不是什么正经刊物,但是百官之中爱读馆报的人还是有的,肯定会有人把这篇文章呈到李二陛下面前。

当然,坐着等人办事不是李元婴的习惯,他说道:“这张柬之文章写得真好,想法也很好,我要去和老孔说一声,赶紧把人招进国子监来,别摆架子白白将人送到其他地方去了!”

李元婴说干就干,当即带着文章去寻孔颖达。

正巧孔颖达在直舍中,见李元婴来了,眉头跳了跳,问他来做什么。

李元婴把馆报的头版文章给孔颖达看。

孔颖达不明所以,接过文章仔细看完了,心中也有些震动。他虽历经两朝,却是少年成名,没吃过什么苦头,一辈子都在研究经籍,于民生民情不甚了解。

看完这篇稍显稚嫩的文章,孔颖达也觉得作者是个人才。看末尾的小字介绍说作者张柬之年方十七,是入京求学来的,孔颖达便明白了李元婴的意思:“这么多同窗还不够你结交,又想招别人进来陪你玩了?”

李元婴不服气:“什么叫陪我玩,我做的可都是正经事。您看看我进了国子监后什么时候干过坏事了?”

孔颖达回想了一下,李元婴确实乖得不像话。他点头说道:“凭这文章,进国子监是足够的,等他来了我会尽早安排他入监。”

李元婴高兴了。他又怂恿孔颖达:“皇兄可没时间看我们这馆报,不如您把文章呈给皇兄,让他看看这事该怎么办。”李元婴说完又把刚才小伙伴们的讨论和孔颖达说了,不管是赋税过重还是百姓懈懒都不是他们这些没进朝堂的人能判断的,还是得房玄龄他们这些专业的来。

孔颖达应了下来。虽然他只管教育,但是李二陛下重文治,他若有事求见,李二陛下自是不会不见他。这篇文章写得详实有据,一查就能知道是否真有其事,应当作不了假,这些情况确实该让李二陛下知晓。

打发走李元婴,孔颖达便收拾收拾进宫面圣去。

李二陛下听人说孔颖达来了,还有些纳罕,这早不早晚不晚的,应该没孔颖达什么事才对。

李二陛下让人把孔颖达放进来,邀孔颖达坐下说话。

孔颖达便把馆报呈了上去,让李二陛下看看上头的头版文章。

李二陛下听说过图书馆那边办的馆报,也知道上头时不时会出些不错的文章。不过馆报到底只是非官身的读书人自由组织的东西,每期质量良莠不齐,虽说李元婴每日都让人送一份进宫,李二陛下却没那么多功夫每期都去读。

既然孔颖达特地过来让他看看这篇文章,李二陛下便接过馆报细读起来。

读完了,李二陛下叹了口气。他说道:“朕做得还是不够好,不能让百姓安心啊。”

孔颖达当然不能接这话,他赞颂了李二陛下一番,又把李元婴等人的讨论转述给李二陛下。他也觉得不管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这些自伤手足的百姓,都应该明令禁止这种做法。

李二陛下点头赞同,又看了眼馆报上的小字介绍,对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张柬之有了点印象。他说道:“这小孩的文章写得不错,等进了国子监你们要好好栽培。”

孔颖达应下了,又提了一嘴:“滕王殿下可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拉人家一起玩。”

李二陛下道:“那小子见到什么人不都想拉着人玩?”提到自己这个弟弟,李二陛下不动声色地夸了起来,“好在眼光不错,认识的人都挺有本事,没和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厮混在一块。”

孔颖达能说什么?孔颖达只能说确实如此,滕王殿下眼光精准,交好的朋友个个都不错,经常轮流霸占头名。

李二陛下很满意,又叫人把魏征他们找来说了“福手”“福足”之事,顺便让人把太子也叫来旁听。

君臣商量完明令禁绝“福手”“福足”的对策、对坐感叹了一番之后,李二陛下又状似不经意地夸起自家弟弟来,夸得还挺曲折,说这文章是馆报上的,馆报谁弄的?他弟弟!文章又是谁呈给孔颖达的?他弟弟!他们现在商量的这些东西,他弟弟身边的人也都讨论过,这说明什么?他弟弟人聪明,他弟弟身边的人也聪明!

混世小魔王弟弟现在变得这么出众,光对孔颖达夸哪够,当然要叫上所有心腹要臣一次性夸个够,还要让承乾过来听一听,好好学习学习!

所有人都听得十分沉默。

长孙无忌甚至还在心里想,对,您这幺弟眼光精准,连您的才人都给讨了去。您只管再这么纵容着他,很快这小子就能蹿上天去!

第 113 章

李元婴翘首以盼等待新小伙伴加入,没等几天, 张柬之就补缺进了国子监, 进的是太学, 专收低阶官员子弟或格外优秀的寒门子弟。

经孔颖达把他的文章往上一送,张柬之这个人算是在李二陛下那边挂了个号,虽说能不能出头最后还是要靠他自己,但若是他能冒头,往后的前程就比别人的要远大。

李元婴没琢磨这么多, 他只想结交新朋友。一听说人进来了,李元婴马上溜达去找人。

乍一见, 李元婴觉得这人平平无奇, 长相并没有多突出,身量也不算格外高大。好在李元婴现在不以貌取人啦, 上去便热情地邀张柬之坐下一块吃饭, 问他那福手福足的事。

张柬之本来不晓得李元婴为什么找上自己, 听李元婴起了话头他才明白过来。弄清楚李元婴的身份和来意之后, 张柬之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不是因为李元婴出身皇室、尊贵非凡,而是因为李元婴是个值得结交的朋友,不管是开设图书馆还是别的事,都有趣得很!

张柬之也是个有趣的人,他和李元婴的急脾气不一样, 他说话不慢不紧,吃饭喝水也不慢不紧, 整个人都慢腾腾的,但是说的话、做的事都很勾人,李元婴时常被他吊得抓耳挠腮。

没过几天,张柬之就融入到李元婴的小伙伴圈子里面,和每个人都处得挺不错。

国子监这边风平浪静,外头却不怎么平静。李淳风把印刷《文成和亲》这本新书的任务安排下去,很快将成品转交给戴亭那边去安排。

戴亭按照李元婴的吩咐将新书送到每一个该送的人手里,反响不一,有的人感慨和亲不易,有的人想去吐蕃玩玩,有的人则对这种粗浅的行文不屑一顾。随着《文成和亲》流传开,粗浅的好处也显出来了,这书上至八十岁的老妪、下旨三岁小孩都能看得懂,一时之间几乎人人都在谈论此事。

李二陛下那边也选好了第一个领头去吐蕃的皇室代表:吴王李恪。

太子李承乾自然不能随意远行,太子往下数就是李恪。对这个三儿子,李二陛下不算特别上心,但也还算满意,既然想把宗室子弟扔出去锻炼锻炼,领头的人自然得选压得住他们的,算算李恪也二十三四岁了,放出去走一遭正适合。

李二陛下有了决定,立即下令叫李恪回来,到时正好可以带着人到吐蕃走一圈。这两年的茶税收上来后,百官都对往吐蕃这些地方卖茶的事不抵触了,因为李元婴交上来的不仅有钱帛,还有于耕地征战都大有用处的牛马,大大地缓解了各地畜力急缺的问题。

为了稳固这桩买卖,把茶叶贸易变成长线收益,所有人都赞同李二陛下打发儿子或宗室子弟去稳定邦交。反正,去的不是自己儿子,有什么好不答应的?

没等朝臣们幸灾乐祸完,李二陛下又点了一份名单,名单上个个都是长安城内有名的纨绔子。这些纨绔子没别的优点,就是会吃会玩,吃喝住行样样都要最好的,长安城内能玩能闹的地方都被他们玩遍了。

李二陛下表示,这些人也要挑一部分跟着出去,好好历练历练,让他们也跟他们亲爹一样成为能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才!

不少人脸上的笑意都凝固了,包括房玄龄。名单上头一个名字,就是他儿子房俊,后头还跟着一串他的狐朋狗友。不知该高兴还是该哭,除了他儿子之外,名单上另一伙人就是杜荷和他的朋友们,名字点的非常精准,没一个是冤枉的!

房玄龄回去后没敢说这事,但他妻子卢氏还是从别人口里听说自己宝贝儿子在那份“出使名单”上。

卢氏当场逮着房玄龄骂道:“你说你,当上大官又有什么用?竟要让儿子遭这种罪!哪有这样的?非要俊儿出远门算什么事?他从小到大可没离开过我们身边!”骂完了,她又开始哭。

房玄龄被卢氏又哭又骂的架势弄得糟心不已,却不敢反驳什么。身在朝廷,儿女不用像百姓那样服劳役,不已经挺好的?百姓为了逃避服役,都弄出福手福脚来了。现在只是让他们跟着使团走一趟,又没让他们真吃什么苦头、冒什么危险,哪里遭罪了?

前头他们都极力赞成李二陛下让宗室子弟代表皇室出使各国了,难道牵扯上自家子侄之后又不要脸地反悔?这种事李二陛下和李元婴兄弟俩做得来,他们做不来,他们还是要脸的!

房玄龄好生哄劝了半天,才堪堪把卢氏哄好,夫妻俩都在心里暗骂:哪个王八羔子给李二陛下送了那么一份名单?!

这王八羔子自然是李元婴,李元婴进国子监后混得如鱼得水,不仅学业精进了,八卦也听了不少,把各家关系摸得门清,谁和谁玩得好,谁和谁臭气相投,李元婴现在闭上眼都能说出来。

一听说李二陛下采纳了他的建议,已经下旨把老三李恪召了回来,李元婴马上给李二陛下提供了一份详尽无比的名单,把自己认为可以放出去祸害别人的人才都列了出来。

李元婴认为先挑选一批出去就好,不能做得太明显,咱要走可持续祸害路线。

李元婴塞完纨绔名单,过了几天又给李二陛下写了封长信,说是为了不惹出大乱子,还得配套一批人随行监督他们,这批人的人选可以从于志宁、张玄素和孔颖达他们的门生手底下挑。

李元婴在信里洋洋洒洒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三个人很是了得,像于志宁,骂人都能编成本《谏苑》,连载好几十卷;像张玄素,什么事都能喷一喷,明显是找茬专业户;还有孔颖达,现在孔颖达对他挺好,他就不说孔颖达坏话了。他们的年纪都大啦,不能让他们来回奔波,但是他们的一些学生太适合放出去了,最好让他们在吐蕃开班讲学,教化教化吐蕃人,先别那么快回来。

李二陛下看得眉头直跳。

很明显,李元婴这是在明捧暗损。李二陛下回忆了一下,过去给皇子们讲学的大多是孔颖达几人的门生,李元婴一天到晚和他们对着干,这是逮着机会想让别人吃点苦头了。

不过李元婴这虽然是明目张胆的打击报复,理由却找得实在好,李二陛下听了很有些意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各国后,做的头一件事便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若是能派人前往吐蕃开班授课,让吐蕃人学大唐人的文字,学大唐人的度量衡,言行举止皆以大唐为方向,买卖相同,往来自由,那吐蕃和大唐又有什么区别?

李二陛下拿定了主意,又叫来房玄龄他们进宫拟了另一份名单。全按李元婴说的范围来选人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李元婴说的有一定道理,要选学问好的,大抵离不开孔颖达他们的门生!

就这样,皇家旅行团,哦不,皇家使团的规模一步步扩大,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主要人选分为相生相克的两拨人:一拨是专爱吃喝玩乐的宗室子和纨绔子,论起没事找事瞎闹腾他们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另一拨则是思维古板、半辈子都埋在书堆里的老学究,张口规矩闭口规矩,论起找茬他们是最擅长的。

李恪还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局面,到中秋时他正好回来过了个团圆节。

听李二陛下说要他去吐蕃,李恪懵了;再听李二陛下说要带着哪些人去,李恪更懵了。这是闹哪出啊!

这么个大团圆的日子,李元婴也从国子监回宫了,他拉着李恪表达了一番羡慕妒忌恨的心情,和李恪感叹:“皇兄怎么就不让我去呢?我可想去了!”

李恪没想到这事还和李元婴有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李元婴出的主意。对李元婴这位幺叔,李恪还是挺敬重的,主要是,不敬重李元婴的下场,他们这些已经就藩的皇子都有所耳闻。

李泰够被他们父皇偏爱了吧?结果两个人一对上,他们父皇的选择是把李泰送到封地上去,连阎氏有孕都没能改变父皇这个决定!

他们这幺叔虽只是他们父皇同父异母的兄弟,却是从小在他们父皇跟前长大的,又特别能闹腾,于他们父皇而言自然是不一样的。现在看来,和他们这幺叔不对付的人,下场都挺惨,比方说以前教过李元婴的一些夫子这回也被塞进“皇家使团”里头,奉命去吐蕃开班讲学了。都是些埋首书堆半辈子的读书人,远行一趟不知得吃多少苦头啊!

李恪虽然遭了无妄之灾,但也知道这是因为自己排行最靠前,心态挺平和。他说道:“幺叔你还小,父皇舍不得你吃苦。”

李元婴道:“哪能说是吃苦?多好玩啊!”他兴冲冲地给李恪介绍自己看好的游玩路线,要李恪一定得去试玩一番,回来告诉他好不好玩。

李恪听完李元婴充满向往的话,明白了,李元婴是真的想去玩,而不是想坑谁。他答应下来,表示不仅会帮忙试玩,还会跟其他人集思广益开发各种新玩法。

李元婴听了非常高兴,跑去和李二陛下夸了李恪一通,说什么“知我者,三侄子也”。

李承乾也在旁边听着李元婴由衷的夸赞,他觉得李元婴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好侄子又要换人了。不过这种“第一好”没什么可争的,反正有青雀垫底,他们总不会掉到最后去!

皇家使团的事算是定了下来,要去探望人家,自然得提前通知一声,使团还没出发,李二陛下便让人去信通知松赞干布那边。大唐的公主嫁了过去,家里人要去看一看,多名正言顺的事是不是?

李二陛下还表示,自己会派一批搞文教工作的读书人过去帮助吐蕃搞好教化,现在纸价降低了,他还赞助了一批经籍,让他们有机会学学四书五经,学学诗词歌赋,要是学得好了,欢迎来大唐留学,大唐甚至还能给留学生考科举的机会!

李元婴有机会读了这封信,觉得非常满意,要气度有气度,要内涵有内涵,很能显出大唐雄风!他还不死心地磨李二陛下:“明年让我去么?”

李二陛下瞥他一眼:“什么时候你能从国子监考出来了,我就让你去。”

李元婴道:“我想考的话,明年就能考出来!”

李二陛下慢悠悠应道:“等你考出来再说吧。”

李二陛下不给准话,李元婴也不纠结,又换了个主意:“早前我不是让人去挖龙骨,他们早挖齐了,我还让人照着它们拼起来的模样做出个大家伙,可大可大了,就放在水车对面!明儿没有大朝会,您要不要去葵园看看?”

第 114 章

照李元婴的想法,既然都有人拿他寻得龙骨做文章, 那他更要大张旗鼓地展示这块巨大的化石。

葵园现在陆陆续续修成了小县城规模, 光靠葵园产出虽也能支撑下去, 但是算起来有点亏,李元婴决定跟襄城宫一样对外开放,每天接纳一些人过来游玩。当然,人数得限定一下,不能让人把他的葵园糟蹋了!

既然要向外人开放, 让人过来看“龙骨”,李元婴自然得到李二陛下面前过个明路。这不, 他积极地游说李二陛下一起去葵园玩, 只要李二陛下都看过了,就没有什么祥瑞不祥瑞之说了!

李元婴努力给李二陛下数去葵园玩的好处:“现在有不少玉米可以吃, 我们看中哪根就让人掰哪根, 当场烤来吃, 多棒!还有花生也可以拔了, 刚□□的花生生吃都特别鲜甜, 煮熟也好吃!”

李元婴从李二陛下左耳念到李二陛下右耳,终于把李二陛下说动了,决定拖家带口去看看李元婴所说的“龙群”。

第二天一早,李元婴早早找齐小伙伴等着李二陛下忙完一起出发。

对这件事,魏征就有话要说了。

主要是李元婴这小子在国子监里读书还挺安分, 一从里头出来就能闹出动静来,还总爱把李二陛下怂恿出宫玩。

皇帝出游问题多多, 耽误政务还是其次,安全才是大事!你那葵园还住了许多高昌人,谁知道里头会不会有对大唐把高昌变成安西都护府这件事怀恨在心的人?

魏征堵着李二陛下一行人劝谏一通,大意就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你咋能老听弟弟的怂恿往危险的地方跑?你要是出事,江山社稷怎么办,天下动荡谁负责?

李二陛下听得一阵头疼,觉得这趟大约是去不成了。

李元婴带着一串小萝卜头跟在李二陛下后头听魏征喷人,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也在被喷之列。

见李二陛下靠不住,葵园之行马上要泡汤,李元婴马上捋起袖子自己上场:“老魏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安西都护府已经是大唐的一部分,曾经的高昌人如今都是我们大唐的百姓,你又不认得他们,怎么能凭空猜测人家心怀怨愤?如果在天子脚下都能说是‘危墙’,那世上还有什么地方是皇兄能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