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玄宗、杨贵妃、李白皆已撒手人寰。

史书如此记载。

只不过——

关于杨贵妃生死,后世留下众说纷纭的传闻。

传说最多的是,杨贵妃——杨玉环这名女子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远遁至蓬莱国。

蓬莱国,指的就是日本国。这说法委实令人难以采信。不过,日本存有数处杨贵妃之墓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一位于山口县向津具半岛,面临油谷湾的二尊院内。

坟墓以石塔建造,塔形为五轮。

此坟墓由来如下:

据说,死于马嵬驿的杨贵妃,实际上是替身,贵妃本人则平安抵达日本。

又据说,贵妃流亡日本的计划,主谋为玄宗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另一则是在马嵬驿主导叛乱,对贵妃来说是敌方的陈玄礼。

高力士是奉玄宗之命,执行赐死杨贵妃的当事者;陈玄礼则以叛乱主谋之身份,负责验尸。当时两人若密谋,保住贵妃性命,协助逃往远方,倒也不无可能。

换句话说,传言指称,马嵬驿造反主谋陈玄礼,因同情将死的杨贵妃而放她一条生路。

陈玄礼与高力士共谋,杀死侍女作为替身,好让杨贵妃逃离。

正因搭载杨贵妃尸首的轿子,为高力士所运送,且由陈玄礼勘验,密谋才得竟全功。不过,真相是否如此,便不得而知了。

另有一说,当时在幕后活动的人是安禄山。

史书记载,安禄山比杨贵妃年长,却是杨贵妃养子,两人实际存有暧昧关系。

自玄宗的年龄观之,他必然无法满足年轻杨贵妃闺房之需。现实上,当时后宫众妃偷诱男色之事,确曾发生。然而,即使杨贵妃与安禄山有这层关系,在当时那种状况下,欲营救贵妃一命,似乎不太可能。

再回头来谈油谷湾传说吧。

话说杨贵妃搭乘的大船,囤积不少食粮,自现今的上海附近出航日本。

据说,该船航行之后,东漂西荡来到油谷当地。

传说叛乱敉平后,玄宗念念不忘杨贵妃,于是派遣方士东渡,赠予贵妃二尊佛像。杨贵妃也摘下金簪,托付方士回赠玄宗。自己则滞留日本直到驾命归天。

这是杨贵妃东渡油谷的传说细节。

顺带一提,向津具半岛安佐地方,曾出土有柄细形铜剑。此一有柄铜剑,显示当地与唐土有所往来。因此,便被视为贵妃东渡的证物。不过,依笔者之见,这种证据十分薄弱。

总之,久津二尊院有一石塔,被视为杨贵妃之墓。塔形为五轮塔,据说是镰仓时代所建造。以石塔为中心,外有十五、六座的五轮塔相绕。据说,这些外围五轮塔是贵妃侍从的坟墓。

此外,京都泉涌寺也有一尊菩萨像。

此菩萨像被供奉在观音堂内,名为“杨贵妃观音”。

先前已提及,书册记载,玄宗曾派遣方士搜寻杨贵妃,方士千里迢迢抵达蓬莱国,并将玄宗托付的二尊佛像寄存贵妃身边。

根据另一说法,其中一尊就是泉涌寺的杨贵妃观音。

然而,泉涌寺的寺传记载,与此略有出入。

该尊菩萨头顶戴妃冠、单手持白花,是玄宗伤痛贵妃之死所造。天正七年(一五七九),泉涌寺僧人湛海留学唐土(明国)将其携回。

《都名所图会》记载:

观音堂之本尊圣观音,系玄宗皇帝与杨贵妃别离,临摹追忆贵妃形貌所作。补陀山之匾额同出此帝亲笔。

令人兴味十足的是,据说,这座泉涌寺为空海所创建。

《都名所图会》又记载:

该寺为弘法大师开山立基,其后文德帝御宇齐衡三年,左大臣绪嗣公再建,成为天台宗,称名“仙游寺”。意指此山为仙人云游之地也。

在热田神宫也有怪诞传闻。

据说,杨贵妃实为神宫祭神赏赐玄宗之物。

玄宗皇帝平定中国四百余州之后,亟思出手拿下日本国。祭神得知此事,将倾国倾城的杨贵妃送进唐土,藉以紊国乱世。

因此,当安史之乱起,杨贵妃虽已遂愿而死得其所,其魂魄却飞返蓬莱国,隐身蛰居热田。

其后,平息叛乱返回长安的玄宗,派遣方士杨通幽,寻觅杨贵妃魂魄栖息之所,最后打听到栖息于日本蓬莱山。

方士与贵妃魂魄相会后,返回唐土禀告玄宗,玄宗悲不可抑,病情加重而死——

以上是传说内容。

传说梗概见诸《仙传拾遗》、《晓风书》。

奉秦始皇之命,走访蓬莱仙山,寻觅长生仙丹的徐福,也曾来到热田神宫。

《东海琼华集》记载,徐福曾说:“此处即为蓬莱宫。”

根据热田神宫寺志记载,杨贵妃坟冢原位于主殿西北,后移往清水社附近,最终因故将坟冢掩埋。

热田神宫另有一名为“春敲门”的门扉。

朱鸟元年(六八六),该门建于本殿东侧,贞享三年(一六八六),因热田神宫整修而移往东参道,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三月遭空袭烧毁。

当时于事前拆下的“春敲门”匾额,幸免于难。而春敲门实与杨贵妃别馆同名。

如上所述,日本各地,残存不少杨贵妃遗迹或遗物。

相同传说,也流传于中国。

据《杨贵妃传说故事》所载,杨贵妃有一侍女张氏,深受贵妃宠爱。

据说张氏自愿穿上贵妃服,替贵妃受死。

张氏舞艺精湛,貌似杨贵妃。曾与杨贵妃共舞,备受贵妃与玄宗皇帝疼爱。

由于敬爱玄宗皇帝、杨贵妃,她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回报恩宠。

如此机会来了。安禄山之乱兴起,安禄山部众攻入皇宫。

安禄山要挟将贵妃逐出宫并处死。当时,张氏愿替贵妃受死,她挺身而出说道:

“让我代贵妃娘娘受死吧!”

说毕,张氏穿着杨贵妃之服,于安禄山面前受刑。

贵妃之墓所埋,正是张氏尸骸。

贵妃本人则一身民家打扮,先逃至四川,后搭船抵日。

当时日本天皇为女帝孝谦天皇。

以遣唐使身份滞唐的晁衡——也就是安倍仲麻吕,为贵妃引见孝谦天皇。此事记载于上述之书。

据说,杨玉环当时为证明自己是杨贵妃,曾在宫里舞了一阙“霓裳羽衣曲”。

这些传说为何流传至今?

一大理由乃出自白乐天的《长恨歌》。

此故事背景发生于八○五年——当时白乐天的《长恨歌》尚未登场。

实际上,空海返日后的八○六年,此篇长诗才问世。

此一《长恨歌》内容,无疑是日本诸多传说的背景。

奉玄宗皇帝之命,寻觅杨贵妃香消玉殒的魂魄,有一方士千里远至蓬莱宫,终于与贵妃相逢,此为长诗最脍炙人口的章节: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贵妃摘下头上金簪,一分为二,其一托付方士返回长安面交玄宗。日本诸多杨贵妃的传闻,即以此诗发想编纂。

虽然日本书上记载,白乐天以此传说创作《长恨歌》,不过,相反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既然传说故事中触及《长恨歌》,即表示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创作于《长恨歌》之后当较为可信。

只不过——

既为日本传说源头,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又出自何处呢?

继续述说杨贵妃传说之前,在此可以提出的史实,是上皇玄宗返回长安之后,曾迁移杨贵妃之墓的事实。

我们先来看看史实,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有如下记载:

玄宗返回长安,曾命人秘密改葬,但下葬所在不明。

中央公论社《世界之历史》第四卷(唐与印度)也曾提及杨贵妃之墓:

七五七年岁末十二月,上皇玄宗撇下马嵬路边埋葬的贵妃,恋恋不舍重返长安。当时虽经劝谏,上皇仍悄悄令宦官改葬贵妃。贵妃丰满玉体已成骸骨,唯有织锦香囊仍留原状。宦官将之携回,玄宗目睹贵妃随身香囊遗物,因思念而泪涌如决堤。

这些记载出处,皆以《旧唐书》中《杨贵妃传》或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为本。

顺带一提,《旧唐书》中《杨贵妃传》,有如下记载:

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香囊,意指香包,袋内装有形形色色的香木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