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也想问太尉,他难道是与您相熟的人?我伸冤的事在云京闹得翻沸,又与您家走得近,难道他此前便识得我?”

  倪素这一番反问,倒令苗太尉有点愣住了,他竟也顺着她的话头思索起来,眉心拧成川字,半晌,他烦躁地抹了一把脸:“他妈……”

  余下的话还没出口,他抬头对上倪素的目光,讪笑一声,“倪姑娘见谅,我是个粗人,这些浑话说惯了……”

  倪素忍笑,摇头。

  “姑娘可知,那雅室里等着我的是什么人?”

  “当日您与蒋御史趁乱离开时,我也出了瓦子。”倪素故作不知。

  “是胡人。”

  苗太尉的神色严肃许多,“若那时我真去了,只怕如今我全家都要被送到夤夜司狱中刑讯。”

  “虽不知那公子到底是何人,但他与你都帮了我很大一个忙,我猜,他若不是事先知情,那么,应该便是一个上过战场的武将。”

  苗太尉下意识地想摸一把胡须,却只摸到自己光秃秃的下巴,“非如此,他又如何能对胡人那般了解?”

  武将。

  倪素闻言却有些发怔。

  她想起徐子凌的手,她见过那双手握笔,见过那双手翻书,也见过他握剑,但她常常会忘记,他原也有锋利如刀刃般的底色被收敛于那副清癯端方的表象之下。

  正如苗太尉所言,他是那么了解胡人。

  知道胡人佩刀的习惯,知道胡人行走的姿仪,知道胡人的草场有多辽阔,牛羊有多难得……就好像,他真的去过那里似的。

  “也许吧。”

  最终,她轻声回应苗太尉。

  若那胡人还活着,少不得还要咬住苗太尉不放,幸而那年轻公子对那八人都下了死手,以至于八具尸体抬进夤夜司,夤夜司使尊韩清却什么也查不下去。

  苗太尉今日借蔡春絮之名请倪素前来,便是想知道当日助他逃过此劫的人究竟是谁,哪知道这番话谈下来,他是越发糊涂了。

  夜已深,苗太尉也不好再留倪素,请二儿媳蔡春絮将人送走后,他一个人又在亭中坐了一会儿。

  殿前司都虞侯苗景贞携带一身寒气从宫中回府,一身甲胄还未脱,见父亲在亭中独饮,他走上前才发现苗太尉往嘴里灌的哪里是酒,分明是茶。

  “……爹,倪小娘子如何说的?”苗景贞解下佩刀放到桌上,一撩衣摆在苗太尉对面坐下。

  “她说与那人并不相识。”

  苗太尉吐了茶沫子,“要说她说了谎,可她又何必说谎哄骗我?”

  “丹丘意欲增加岁币,您才上了拒绝给丹丘岁币,并主战的奏疏,想不到立刻便有人借小叔之事,引您上钩,”苗景贞的脸色有些不好,“还是用一个胡人来加罪于您,这是存心侮辱您。”

  “还望爹往后三思而后行,不要听见小叔的名字便什么也不顾。”

  “还不是因为信中提及了雍州的事,你也知道你小叔是死在雍州,可我当时身受重伤不在边关……”

  苗太尉一改平日里那般爽朗的模样,显露出几分沉郁,“景贞,你小叔死的时候,才二十来岁,连媳妇儿都没娶呢,我如今倒是有你们两个儿子,还有两个儿媳在,可他的尸骨却被胡人的金刀砍得什么都不剩,我如今,也仅能给他立一个衣冠冢。”

  “就因为送来的信上说小叔之死另有内情,您便乱了方寸么?”

  苗景贞无奈,“爹,当年的军报还在,那些从雍州回来的官员也都在,便说那蒋御史,他也是从雍州回来的官员中的一个,谁都知道,当年丹丘将领蒙脱以青崖州徐氏满门性命相要挟,使罪臣徐鹤雪领三万靖安军投敌,而蒙脱出尔反尔,将徐鹤雪的三万靖安军屠戮于牧神山,若非小叔以命死守雍州城,只怕等不到援军,雍州城这个军事要地,便要落入丹丘胡人之手了。”

  “徐鹤雪”这三字从苗景贞口中说出,苗太尉的脸色立即阴沉下去,他一手攥着茶碗,竟生生将其握成了一把碎瓷片。

  “老子……”

  苗太尉哑声,“老子当年若早知他是这么一个没血性的人,就该让他滚回云京,何如由他……贻害大齐?”

  若在云京,他也许还能做他的少年进士。

  身在庙堂,也比身在沙场要好,

  至少不必在风沙血影里迷失自己,从天之骄子,到一败涂地。

  天色浓黑如墨,点缀几颗疏星。

  倪素入太尉府中时天还未暗,因此她手中此时提着的这盏灯也不是自己点的,她穿过热闹的街市,走到无人的静巷,一直有淡雾轻拽她的衣袖。

  她蹲下身,从怀中取出火折子,打开灯笼,将里面的蜡烛吹熄,又重新点燃,一捧火光摇摇晃晃,倪素抬起头,看见不远处有个小孩儿在家门口歪着脑袋看她怪异的举动。

  那个小孩儿忽然朝她露齿一笑,随即将手中的雪球抛向她。

  然而雪球没有砸到她便被淡淡的寒雾化成细碎的雪粒子落在她的脚边,那小孩儿瞪大双眼,像见了鬼似的,转身被门槛一绊,栽进了院门里,发出嘹亮的哭声。

  倪素忍不住笑起来。

  “徐子凌,你会吓人了。”

  她说。

  淡雾轻拂她的袖边,化为一道颀长的身影,他是依附着她的,从头到尾。

  他不说话,一双眼睛静默地看着她。

  倪素提着灯站起身,“我们回家。”

  似乎“回家”这两个字总能为他找到一丝有温度的归属感,倪素每回这样说都能在他宛如严冬般凋敝的眼底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情绪,他总会在这样的时候,显得很顺从。

  所以她也很喜欢这样和他说话。

  其实让这样一个久离人世的鬼魅感到开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倪素总是想这么做。

  两人并肩走过那间有哭声的宅院,听到里面小孩儿抽抽噎噎的,还在和娘亲叫嚷着有女鬼。

  倪素又笑出声。

  “你还痛不痛?”

  徐鹤雪有些不自在。

  倪素身上的伤还没将养好,那日在瓦子里又扯到了后腰的伤处,这几日又有些难捱,但她摇头,“已经不是很疼了,我每日都有用药的,你放心,我自己便是医工,我都知道的。”

  “嗯。”他应声。

  “我与苗太尉说的话你听见了吗?”倪素问他。

  “听见了。”

  “你觉得我说的有错处吗?”

  “没有,你答得很好。”

  徐鹤雪话音才落,倏尔想起她与苗太尉说的那句“不愿因我的不想,而弃一人于不顾”,他走在她所持的灯影里,忽然又道:“倪素,我虽不记得从前的许多事,但我想,我曾经,一定从未遇见过你这样的姑娘。”

  倪素一顿,抬眸望他:“我……是什么样的?”

  “敢于存志,不以艰险而生忧惧,不以世俗而畏人言,”徐鹤雪停下步履,迎向她的目光,“你是值得人敬佩的女子。”

  不因他鬼魅之身而对他避之不及,愿意暂且留在这个地方以成全他的所求。

  她便是如此令他敬佩的女子。

  倪素几乎呆住,她手持的灯笼中火光照着他周身弥漫的莹尘,他整个人在冷暖交织的亮色光影里美好得如一场幻梦。

  不知怎的,她的脸颊有点烫,躲开他清冷的眉目,嗫喏了一声:“我哪有你说的那么好……”

  “我没有在骗你。”

  他说。

  倪素有点难为情,“嗯嗯”两声,催促他往前走。

  两人之间寂静下来,但倪素却偷偷打量一眼走在身边的年轻男人,她伸手在残枝上拂来一把积雪,站定:“徐子凌。”

  徐鹤雪闻声回头,只见她扬手,一捧雪在灯影底下砸在他的衣袖。

  细如盐粒的雪沾在袖子边。

  他茫然地抬起眼。

  “你为什么不打我?”倪素又团了一把积雪。

  她在笑,眉毛微挑一下。

  徐鹤雪伸手在枝上握来一捧雪,试探般,收着力道朝她砸去。

  倪素看着那个落在她脚边不远处的小雪团,故意调侃似的:“你是不是要吃蜡烛才有力气砸到我?”

  “……”

第49章 采桑子(六)

  难得一日好阳光, 檐瓦之上的积雪被晒化许多,雪水顺着檐廊滴滴答答,颇有听雨之闲。

  徐鹤雪坐在窗畔, 一手撑在膝上,静默地看着桌案上的书册, 在将杜琮那本私账交给蒋先明之前,他已备下这抄本。

  其上银钱往来数笔,横跨十五年整, 而其中不具名之人,已添了数道清晰的脉络。

  炉子上的茶水煮沸, 发出“呜呜”之声, 徐鹤雪手指的冷足以消解陶壶的烫, 他面上一丝神情也无, 斟满一碗茶,抿了一口。

  还是无味。

  他只能凭借尚未消失的嗅觉嗅得它的一分淡香。

  抬起头,那道流苏帘子遮掩了在床上安睡的女子的身形, 她其实是习惯早起的人,但今日却是个例外。

  只因昨夜从太尉府中出来,她便临时起意, 拉他去蒋先明府中一探究竟, 却又因此而受了风寒。

  蒋先明是出了名的清官,家宅也陈旧清贫, 甚至不如杜琮那个五品官的府邸来得宽敞舒适。

  “你能带我一块儿去吗?”

  倪素还是担心这段距离会对他有碍,她指了指书房檐瓦之上的脊线, “我可以在那里等你。”

  徐鹤雪颔首, 一手揽住她的腰身,踩踏树梢借力一跃, 步履极轻地落在对面的屋顶之上。

  值此深夜,蒋先明却仍在书房伏案,徐鹤雪轻瞥一眼脚下的青瓦,他将倪素扶稳,令她站定,才俯身动作极轻地揭开一片青瓦。

  书房中,蒋先明正与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内知说话。

  “大人,这账册也不知是谁扔来给您的,它分明就是一个烫手山芋,您这几月为了这东西查来查去,那日还险些让人拦在瓦子里……”老内知苦口婆心地劝告,“依老奴看,他们就是知道官家只听得进您的谏言才将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扔给您,如今那杜大人都不知道是死是活,您查他的旧账,又有什么意思?”

  “那日瓦子里的事哪里是冲我来的,分明是有人不满苗太尉上疏主战,故意给他使绊子呢。”

  蒋先明冷笑,“我虽与苗太尉那个粗鲁的武夫一向不对付,但他上的奏疏却是没错的,咱们大齐总不能一直给胡人交岁币过活,即便咱们想,胡人欲壑难填,又岂能满足于此?”

  “再说这杜琮,他失踪便不能理他的旧账了么?十五年的时间,底下竟有十几名官员风雨无阻地给他送钱,他呢,又给上头那几个不具名的人送钱,这些钱不必想,定都是民脂民膏!既是民脂民膏,我又岂能轻易放过这些蠹虫?”

  蒋先明翻看着案上的账册,“孟相公如今推新政也只拿出个‘厚禄养廉’之策,可我看厚禄根本无益于养廉,只会令人私欲更甚,到头来苦的还是百姓。”

  “照您的意思,孟相公这回……是怕了?”老内知并非只是在家宅中整理琐碎事宜,他当年也是跟着蒋先明出任雍州知州,长过见识的,自然也能在这些事上说得几句话,“十四五年了,难道孟相公在文县待得已不敢再有当年那分锐气?可当年的事儿说起来,孟相公好歹只是贬官文县,最凄惨的,还是张相公,十几年的流放生涯啊……听说身上还刺了流放的字,他妻子儿子死在路上,如今回来的,就只有他自个儿了。”

  徐鹤雪握着青瓦的手一颤。

  重回阳世的这段日子里,他并非没有听过有关于孟云献与老师张敬的事,他知道他死后,老师从大齐文臣的至高至显之境,沦落于流放路上。

  刺字,戴镣,作为一个罪臣,颠沛多年,失妻失子。

  这些,他都知道。

  可这些话每每从他人口中听来,他心中总要为此而备受煎熬。

  “张相公受此流放之罪,不单是因当年新政有失,还因他是……”即便只是在自己家中,面对的是自己最忠心的老仆,蒋先明也很难说出张敬被流放的另一重隐情,实则是因官家的迁怒。

  张敬,是徐鹤雪的老师。

  适逢太师吴岱向官家进献了一部由民间颇负盛名的几位才子收录编撰的《新历诗集》,其中收录名诗共三十一首,张敬与其学生徐鹤雪互为应答的两首诗赫然在列。

  徐鹤雪进士及第之年,张敬拆解其名其字写了一首《子夜》。

  “冰魂雪魄”,是张敬给徐鹤雪的注解。

  诗中字句无不包含一位老师对于心中喜爱的学生的殷切盼望与毫不吝啬的赞赏,事实上张敬此人从未如此外放地夸赞过自己的学生。

  那首诗是张敬初闻徐鹤雪进士登科之时,高兴之余立时写下的诗作,本应无人知,但其另一位学生贺童收拾整理其诗作刊印时将此篇也夹在其中,故而被传至坊间。

  其诗曾被传扬一时。

  徐鹤雪亦写了一首《竹心》回应老师的赞许,愿以竹为心,尝其韧,感其直,知行一致,以报师友,以报家国。

  然,谁也未料老师与学生相互应和的这两首名诗,会在五年之后成为张敬获罪流放的关键所在。

  “冰魂雪魄”如何能用以形容一个身负叛国之罪,受凌迟之刑而死的罪臣?官家盛怒,下敕令销毁《新历诗集》,并严令若再有编撰刊印此二首诗者,杖三十。

  这便是著名的“新历诗案”。

  “新历诗案”后,张敬再非大齐宰辅。

  蒋先明长叹一声:“孟相公其人如何我其实看不真切,他这人太深,但张相公为国为民,即便徒罪流放,也仍受天下文生敬仰,其实我当初在他回京时说那番话也并非是刻意为难,只是我若不问清楚,若不让他当着众目睽睽与旧事割席,只怕官家心中还要有一番思量,他回来不易,自不能再出一回‘新历诗案’。”

  “前月我去宫中查阅《百官历年政绩考》却不成,后来才知,是被要到政事堂里去了,似乎是张相公要的,我看张相公是有心整顿吏治。”

  蒋先明一手抚摸自己剃了须的下颌,“若真如此,我清查杜琮旧账,也算能借上东风。”

  屋檐之上的徐鹤雪几乎是在听清蒋先明这番话的瞬间便反应过来此人意欲何为,他立即回头,压低声音对身边的倪素道:“你在这里等我,若害怕,便蹲下来,不要往底下看。”

  倪素还没来得及回应,便见他提灯起身,随即身影化如长雾,流散去了底下的庭院之中。

  “谁?”

  老内知随意地一抬眼,却冷不丁地瞧见窗纱上映出一道晦暗的身影,他登时吓了一跳,立即想要冲出屋外。

  哪知房门才被他拉开,便听一声泠然出鞘,随即剑柄击打在老内知的膝盖,老内知踉跄后退摔倒在地,才拉开一半的房门被从外面“砰”的一声合上。

  蒋先明立即站起身,去将老内知扶着站起来,他紧盯着窗纱上映出的那道影子,沉声:“你是何人?!”

  “我既将账册交予御史大人,自然也要来听听看,你到底查出了些什么。”

  徐鹤雪手持灯盏,侧身立在窗畔。

  “是你?”

  蒋先明面露惊异。

  老内知也才恍然,此人竟便是那个用账册砸了他家大人脑袋,却不见踪影的神秘人。

  “蒋御史既知张孟二位相公才回京不久,新政推行之艰,以至于处处掣肘,您此时要借东府的风是否有些太天真?”

  徐鹤雪压低了些声音。

  蒋先明一顿,自然也想到了其中的深浅,但他瞧着那道影子,冷声:“阁下是觉得将账册交错了人?”

  “只是以为,蒋御史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譬如?”

  “杜琮的账册上记有一尊马踏飞燕,白玉为胎,身长五尺,若我记得不错,此物应为西域古国瑰宝,于正元一年失踪于进献路上。”

  蒋先明几乎是在此人话音才落的刹那便立即有了些印象,他回身立即在那账册上翻了几页,果然在其中找到此物,他立时抬头:“阁下到底是何人?”

  徐鹤雪并不答他,只道:“明明此物便是东风,蒋御史又何必舍近求远?”

  蒋先明其实对这些金玉之物并没有多少印象,故而他也并不知晓账册中的马踏飞燕是什么来头,又有多么珍贵,经得此人提醒,他的确茅塞顿开。

  “当日在瓦子里,蒋御史是去见什么人?”

  忽的,蒋先明又听窗外之人发问,他立时警惕起来,“你如何得知?你一直在监视我?”

  窗外人不答。

  蒋先明等了片刻,却只听见极轻的一声冷笑。

  “难道,”

  蒋先明心中思绪百转,他面露愕然,“那日在瓦子里识破那胡人的,是你?”

  事实上徐鹤雪从未亲眼在瓦子里看见过蒋先明,但此时,他却不动声色地将蒋先明的思绪引到此处,诱他交底:“在瓦子里等着苗太尉上钩的人,也未必不识得你,蒋御史倒也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蒋先明将信将疑,试探般,反问道:“阁下将账册交给我之前,是否已先看过?”

  “十五年的账,共五千三百六十万贯。”

  徐鹤雪淡声道。

  蒋先明哑然,这数目是对的,所以当夜将账册交给他的人,真是此人?他沉吟片刻,道:“你既看过,想来也知道满裕钱庄,那日我也并非是专程去瓦子里寻人,而是去满裕钱庄的途中正遇那掌柜朝瓦子里去,我想知道他是去见什么人,便也没多想,便悄悄地跟去了。”

  满裕钱庄的掌柜常不在京中,留在京中的人手也少有知道多少内情的,蒋先明原本是想去探探那才回京的掌柜的口风。

  “此案尚不明朗便不能堂而皇之地去钱庄打草惊蛇,但经阁下提醒,我如今只需要查出那尊马踏飞燕在哪儿,便至少能够知道杜琮上面的其中一人,有了这一人,要知道其他几人应该也不难了。”

  杜琮的钱财流转都在满裕钱庄,但像马踏飞燕此种珍贵之物,想必钱庄中人也并未接触,故而,便也不怕惊动了他们。

  蒋先明手握风闻奏事之权,如今尽可派上用场。

  徐鹤雪不言,他的目的已经达到,转身欲离,却听房内传来蒋先明的声音:“敢问阁下,为何要将账册交予我?为何不送去光宁府?”

  闻声,徐鹤雪回头,灯盏的光影映于他死水般的眼睛,他静默地审视窗纱内隐约不清的那道身影。

  今年已是新岁,是正元二十年。

  正元四年,这间屋子的主人还是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读圣贤书,立报国志,以文弱之躯远赴战事混乱的边城雍州任知州。

  在蒋先明之前,已有三名知州的人头被胡人高悬于城墙之上。

  而他入城为知州第一件事,便是成全历经惨烈战事后,死里逃生的边城百姓以极刑处置叛国罪臣的心愿。

  官家的敕令只言死罪,而蒋先明从民愿,监斩凌迟。

  徐鹤雪其实并不知此人以前长的是什么模样,因为那时在刑台之上,他双目已被胡人的金刀所伤,并不能视物。

  他只能听得见此人的声音,有力,愤慨。

  “世人皆知,”

  徐鹤雪声线冷静,“你蒋御史最不愿辜负民意,他们视你为可达天听的喉舌。”

  “仅此而已。”

  炉上的茶水又翻沸了起来,帘子后传来几声女子的轻咳,徐鹤雪立时回神,他一手撑在桌案上,艰难地站起身,倒了一碗热茶走到内室里去。

  “我是不是睡了很久?”倪素的鼻音有点重,接来他递的茶水抿了一口,干涩的嗓子才好受些。

  “不算久。”

  徐鹤雪摇头。

  他接了她递回的茶碗,将其放在一旁的凳子上。

  倪素揉了揉眼皮,她始终注视着他,即便他很多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过多的神情,可她仍旧觉得昨夜与他砸雪团玩儿的那点开心,已经被他深重的心事消磨干净了。

  “我睡着的时候,你坐在那里的时候,在想什么?”

  她试图触碰他的心事。

  徐鹤雪一顿,他回过身,猝不及防地对上她的双眼。

  她一副病容,却趴在床沿,认真地关心起他。

  徐鹤雪喉咙发紧,昨夜回来后,他又想起了一些从前的事,想起老师素来板着一张脸,喜怒不形于色。

  可是,便是这样的老师,却在得知他进士及第的当夜,欣喜得难以安睡,更写下一首《子夜》,对他不吝赞许。

  在那之前,徐鹤雪从不知老师心中原来如此看重他。

  徐鹤雪回以《竹心》,以证己心。

  那时,他是真的以为,自己能与老师同朝,在他的期许里做一个大齐的文官,做一个以竹为心的人。

  记忆越是清晰,徐鹤雪就越是难捱。

  老师已经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他很想让老师好好地活着,至少这后半生,再也不要因为任何事而颠沛流离,徒惹伤病。

  他绝不能让蒋先明将老师再牵涉到杜琮的这一桩事中来。

  这条路,他要自己走。

  徐鹤雪放置于膝上的手蜷握住衣袍的边缘,他面对着这个姑娘关切的眼神,良久,哑声道:

  “倪素,我想老师了。”

第50章 踏莎行(一)

  倪素只听他说这样一句话, 便知道他的想,是真的很想,想到他这般冷静克制的人, 都忍不住向她袒露这分心绪。

  “若是想他,便去见他。”

  倪素一手撑在床沿坐起身, “哪怕不说话,哪怕,他不知道你回来, 你远远地看他一眼,也是好的。”

  “与你来京当日, 我已看过他一眼。”

  在桥上, 的确是远远的一眼。

  “那已经够了。”

  徐鹤雪一寸寸抚平膝上衣料的褶皱, “我可以想他, 却不能放任自己去见他,能够被你招回阳世便已经是我侥幸,我不该再消受更多。”

  若想要的太多, 那么有朝一日重回幽都,他又该如何割舍?

  一个死去的人,妄念本该少一些。

  “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徐子凌?”

  倪素伸手去拉他的衣袖, “我却觉得你可以想要更多, 你回来这里,本应该成全你所有年少未竟的遗憾。”

  徐鹤雪垂眼看着她白皙纤细的手指, 就那么轻轻地拽着他的袖子边,他轻轻摇头:“老师不是我的遗憾。”

  “那什么才是?”

  倪素追问。

  雪水融化, 轻敲黛瓦, 从棂窗外投来的浅金色的光影柔和得将倪素面前这个人包拢其中,像是裹着一捧干净的霜雪。

  倪素听见他说:“我如今所为, 便是在成全我的遗憾。”

  是杜琮?是那本账册?还是账册上那些不具名的高官?倪素的视线挪向帘外,那张搭在窗畔的桌案上有一卷翻开的书册。

  “咕咕”的声音忽然响起。

  两人目光相接,倪素有点难为情。

  “厨房里煨着粥。”

  徐鹤雪洞悉她的不自在,他错开眼,扶住床沿缓慢地站起来,转身欲走,可他一顿,回头才见她拉住他衣袖的手指还没松懈。

  倪素这才像是被火苗燎了手似的,一下松开。

  他掀帘出去了,倪素重新将自己裹回被子里,脸颊抵在软枕上,视线低垂。

  人明明已经不在屋中,但他衣袂带起的风却还在帘底轻晃。

  她在心里想着。

  自从徐鹤雪漏夜点醒蒋先明之后,云京城中渐渐又流传起当年正元帝初登大宝,河西节度使欲进献西域古国之宝给新帝却在半道上将其弄丢的旧闻,只因御史中丞蒋先明上了一道奏疏,重提正元一年的这桩失踪案,意指宝物并非为贼寇所掠,而是被有心之人贪墨。

  此事听来委实荒唐,试问哪个臣子有如此逆胆,竟敢贪墨到君父的头上?

  但蒋先明素来有清正刚直之名,他来挑起这样的事端,倒令不少人将信将疑。

  西域古国的宝物是一尊玉白马踏飞燕,据说身长五尺,是由小山般那么大一块的白玉石料耗时多年精雕细琢而成,可谓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它的失踪,是正元帝即位后第一件不顺心的事,何况正元帝如今又正对“钱”这个字极为敏感,蒋先明提起这尊玉白马踏飞燕,无疑是正中正元帝下怀,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清查百官,充盈国库的机会。

  “瞧瞧这一个月闹的,无不是人仰马翻啊。”

  今日正元帝难得上了一回朝,裴知远穿着朱砂红的官服,头戴长翅帽,一边提着衣摆,一边往白玉阶下去,“孟相公,我看朝中这些官员们哪还顾得上像从前一样恨您啊,他们现如今最恨的,应当是蒋御史。”

  孟云献听笑了,“他们也不是如今才恨蒋御史,我与崇之两个十几年不在京中,只怕蒋御史早就这般遭人恨了,你最知道,不是么?”

  “这话儿怎么说的?孟相公您不在,我这就在朝中浑水摸鱼了个十几年罢了,好多事儿都不关心。”裴知远摆摆手。

  孟云献挑眉,“敏行谦虚了,你可是个人精啊。”

  “诶,孟公折煞我也!”

  裴知远无奈一笑,俯身朝孟云献作揖告饶,随即不经意地一抬眼,他看见左侧远处的朱红宫门正有一对夫妇相扶而立。

  他们并没有在宫门处站立多久,只朝这边远远地望了一眼,便转身被一众宦官宫娥簇拥着离开。

  裴知远重新站直身体,转过脸看见前面翰林学士贺童正扶着没拄拐的张敬往另一边政事堂的方向去。

  “孟相公,您说,真是张相公给嘉王去的信么?若是,为何嘉王回京后,他却不见嘉王?”裴知远心中颇为费解。

  嘉王回京本非偶然,这是孟云献一早便在计划的事,正元帝在新年伊始杖杀的那名医正聂襄究竟是吃醉了酒误吐真言还是故意吐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元帝再不能沉浸于太医局的谎言之中。

  他必须正视自己不能再有子嗣的事实。

  只有如此,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原来还有一个从亲弟弟那里过继来的养子嘉王。

  “若不是崇之,嘉王怎会上那道请安折子?”

  孟云献瞧了一眼张敬快要消失在宫门口的背影,“官家在太子的位置上待到快四十岁才将将即位,他又一直有头疾的顽症,需要常服丹药才能减轻痛苦,时年朝中还多有直臣,官家仅即位一年,便有人提了立太子的事,可官家无子,哪里来的太子可立?朝臣们闹得是不可开交,终逼官家过继了亲弟恭王的骨肉赵益来做养子,却也只封嘉王,不立太子,以此也算堵住了朝臣的嘴。”

  “那年,正是您上《清渠疏》,拜参知政事的时候啊。”

  裴知远感叹一声。

  “不错,”孟云献一边往前走,一边道,“如今想来,官家应是那时便恨上了强逼他立太子的直臣,崇之就是其中的一个。”

  正元帝很在意自己初登大位,便被谏言裹挟着过继来一个养子,而这忍下的一口气,在正元帝看见孟云献的《清渠疏》时,他便已在暗自酝酿着该如何让这些谏臣来还。

  帝王之术,不可谓不深邃。

  以至于孟云献与张敬都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君父手中的利刃,终造就如今这般敕令如天,莫敢不从的局面。

  “嘉王是谏臣强逼官家过继来的养子,官家对嘉王心中又怎能没有芥蒂?嘉王幼年在宫中的日子本就不好过,后来先皇后又忽然有孕,生下了安王,养子又如何能比得上亲生骨肉?嘉王在宫中的处境自然就更尴尬,即便后来安王福薄夭折,嘉王与官家之间的龃龉之深,已非三言两语便能说得清的了……”

  裴知远顺着孟云献的话说下去,“嘉王巴不得离云京越远越好,又怎么可能正好在那时上一道请安折子?那时机也太巧妙了。”

  即便是裴知远与孟云献,也没有那个把握能将嘉王劝回云京,眼下也不是什么劝诫的好时机,他们本欲徐徐图之,岂料嘉王却出人意料地上了一道请安折。

  “所以崇之,才是嘉王回京的理由。”

  孟云献说道。

  “嘉王只是回来见老师的,我却不知该喜还是忧啊……”

  裴知远神情复杂。

  嘉王回京本是好事,可如今来看,纵是他们有意,嘉王也无心。

  “此事急不来的,敏行。”

  孟云献含笑轻拍了两下他的肩,“眼下我却有另一桩事要问你,你平日里滑得跟泥鳅似的,怎么今日也与崇之一般,站在蒋先明那头?”

  “……您这话儿说的,我这不讨官家开心呢吗?反正在御史台询问百官,清查玉白马踏飞燕的是蒋御史又不是我,我只是见局势稍微明朗了那么一些些,便上赶着说些漂亮话儿罢了。”

  裴知远凑近他,低声,“御史台如今有官儿承您的情,我不信昨儿您没得到信儿,蒋御史忙活了一个月清查来清查去,最后那尊玉白马踏飞燕,却在吴岱被抄没后还没来得及清理上报的家财里……”

  吴岱如今已非检校太师,是个实打实的庶人,他被抄没的家产之巨,之前逢着过年,主事的官员还没整理完全。

  孟云献不可置否,“即便如此,官家不也没治吴岱的死罪么?”

  到底,官家还是惦记着几分吴岱当年舍身救主的情分。

  马踏飞燕从吴府被抬出的当日,吴岱神情灰败,瘫坐在折背椅上一言不发,这几月来一直守在吴府的官兵带着所有被记录在名册之上的财物很快离开,偌大的宅院竟只剩下一名老仆。

  蒋先明奉旨询问过吴岱,但他却是一副痴态,整个人恍恍惚惚的,什么也答不出,他此时依旧是呆滞的,只瞅着亮堂堂的门口,没一会儿便呜咽出声。

  老仆在后廊里一边煎药,一边用袖子擦额上的汗,他根本不知有两道身影堂而皇之地进了正堂内。

  “看起来,的确像是患了癫症。”

  倪素一进门,便见吴岱又哭又笑,眼泪鼻涕都不会擦,嘴里也不知嗫喏着什么,她走上前,扣住吴岱的脉门,又细细地打量他,片刻后,她看向戴着帷帽的徐鹤雪,“肾水不足,肝气郁滞而痰浊,若体内还有淤血不散,的确有可能会罹患此种病症,患此症者,记忆消磨,不识亲友,不辨是非。”

  徐鹤雪隔着帷帽审视吴岱,而吴岱没梳成髻的白发披散着,他歪着头将徐鹤雪瞧了又瞧。

  “你过来。”

  徐鹤雪对倪素道。

  倪素走回他身边,却见他三两步上前,剑刃出鞘,冰冷的锋刃抵上吴岱的脖颈,而吴岱似乎被这种极致的冷意惊得浑身一颤,但他却傻傻的不知道躲,竟还伸手探向徐鹤雪的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