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帝妃二人相对而坐,也不让人服侍,便自自在在动起筷子来。

皇帝看她贪吃了几口醉虾,甚是喜欢的样子,便高兴道:“虽然贪吃也慢些,到底里头是有酒的。咦?你怎么没喝几口酒就红了?”

如懿笑着摸了摸脸:“新描的眼妆,皇上喜欢么?”她且说且笑,如玉双颊上透出几许红晕,似初露的晚霞弥散,眉眼旁都化为淡淡的芙蓉浅红,更显得明眸灿若星子,顾盼蕴漾。

皇帝伸手轻轻抚摸:“如懿,朕希望你一直这样高兴。”

心跳得有点快,混着红罗轻炭暖融融的气息,将殿中沉水香的气息烘暖出来,徐缓地在空气里面迷漫着。如懿低下头,莞尔一笑,轻轻挠着他的手心,似小鱼轻啄。这般温存,直到有添酒的小太监步入,才稍稍中止。

李玉随后进来道:“皇上,上回您说要在年前晋封魏常在为贵人,叫内务府拟了封号来看,内务府已经拟了三个送来,想请皇上过目。”

皇帝微一颔首,李玉一拍手,内务府的小太监捧着一个红纹木盘子恭谨入内,上面放着洒金纸,分别写着三个大字:令、恪、睦。

皇帝扫了一眼,随口道:“后两个都俗。令,令,美好为令,这个字前人也未用过,便是这个令字吧。”

“令贵人?《诗经》中说‘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是赞美如玉般美好之人。”如懿轻声念过,笑盈盈觑着皇帝,“皇上似乎很喜欢她。”

皇帝静了须臾,眼底的笑意愈来愈浓,几乎笑得眸如弯月,含了几分促狭道:“如懿,你是吃醋么?”

如懿面上微微一红,转首不去看皇帝,故意有些怨怼:“皇上是取笑臣妾么?”

皇帝侧身靠近她,咬着她的耳垂低低道:“‘如圭如璋,令闻令望’的下一句便是‘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乃指两情恩爱,共效于飞之乐。你是觉得朕过于宠爱魏氏了么?”

如懿嘟了一嘟嘴,面色愈红,极力自持道:“臣妾没有这样想,是皇上最爱多心,胡思乱想。”

“好吧,那便是朕胡思乱想。但即便是胡思乱想,也不会是魏氏,而是你。”皇帝捉过她白皙如凝脂的手背轻轻一吻,笑着道:“嬿婉有几分像年轻时的你,但青春虽好,却还失了一段成熟风韵,或许年长些会更好。”

听他娓娓说起那样情长的语句,不是不曾有一分心旌动摇,牵起往日的少年恩爱。然而如懿听完,轻轻啐了一口,便一笑置之:“皇上觉得合心意,那就嘱咐内务府去办吧。”她侧首吩咐侍奉皇帝的毓瑚,“把那甜白釉玉壶春香炉挪远些,里头点了龙涎香,香气太重影响进食。”

毓瑚忙答应着做。二人正说着闲话,只听闻外头细细尖尖的太监的嗓音轻巧道:“皇上,魏常在求见。”

太监的声音一贯尖细如丝,若非听惯,必然觉得扎耳。如懿抿嘴笑道:“说曹操曹操就到,魏常在来得好巧。”

皇帝的眼笑得如弯起的新月牙,闪烁着明亮的璀璨,吩咐道:“唤她进来,正好也在用膳,人多热闹些。”

外头厚厚的明黄重锦团福帘一扬,一个清婉女子莲步姗姗而入,彼时地上铺了厚厚的素红色销金绒毯,她的脚步极轻盈,落在地上寂然无声,牵动碧蓝闪银明霞缎长裙扬起浮波似的涟漪,连着洁白耳垂下挂着的二寸长的金坠子和鬓际的浮花银镀金嵌碧玺珠翠簪上垂落的寸许珍珠流苏微微轻颤,如点点光溢。因着年轻,连用的珠花也是那样明媚柔丽,粉红碧玺是盛开的花朵,红宝粒子是娇盈盈的花蕊,黄玉花苞生生待放,绿色碧玺作五瓣花叶。她的脸如天际的霞色,映着鬓边珠翠珊珊,真恍若一道轻霞柔柔撞入眼帘。

如懿心中微微一颤,无论皇帝如何说嬿婉失了成熟韵致,但青春之美,拱得她若一只骄傲的孔雀,那分清艳是那般肆无忌惮。

皇帝见了嬿婉便含笑,伸手示意她起身:“不必拘礼。外头天寒,你怎么来了?”

嬿婉娇怯怯道:“臣妾炖了一晌午的燕窝,听说皇上和贵妃娘娘正用膳,所以特意奉来给皇上和贵妃娘娘品尝。”

如懿如何不懂她话中之意,蕴了一丝浅浅的笑道:“魏常在的燕窝定是特意备下给皇上的,臣妾沾光了。魏常在来得正好,皇上正说起要给你贵人的位分呢,连封号都拟定了,圣旨一下便是令贵人了。”

嬿婉乍惊乍喜,掩不住唇角满溢的欢愉,连连欠身谢恩不已。皇帝欣赏着她娇媚喜色,亦十分满足。嬿婉脆脆道:“皇上刚有意晋封臣妾,臣妾也备了新制的燕窝,换了新巧的做法进献皇上,真算与皇上心意相通。”她说罢,睇了皇帝一眼,眼波悠悠荡荡,极是轻媚。皇帝看得心醉,嬿婉含了几分羞涩,并不与他目光相触,转首唤道:“澜翠,将我备下的燕窝奉上。”

澜翠喜孜孜从五角红纹食盒里小心翼翼捧出一碗燕窝细粉,柔声道:“臣妾家乡盛产绿豆制成的粉丝,家母额娘托人送了些进宫,原是小家子玩意儿,吃个新鲜罢了。臣妾早起用鸽蛋和金针丝煨了,再配三两燕窝炖制浇上,请皇上和贵妃试个新鲜。”

如懿望了那盏中一眼,细粉原近乎白色,那燕窝更是透明的白,一眼望去,白霜霜堆了满满一盏,几乎要盈了出来。如懿按住心底逸出的一丝诧异,面上淡淡地道:“三两燕窝,所费不少呢。”

澜翠在旁赔笑道:“小主早起便为这道点心费心,还怕皇上吃惯了御膳的菜色,吃说让皇上尝尝心意便是了。只要皇上喜欢,也不怕靡费什么。”

皇帝看了一眼,唇角的笑色越来越浓,几乎忍不住了,他转首看如懿道:“说到制菜,贵妃亦颇为拿手,这道燕窝细粉,贵妃怎么看?”

如懿看着满桌琳琅菜色,含了薄薄的笑色,语音清朗如珠倾落:“魏常在的燕窝细粉素白一碗,颜色倒颇清爽。”她顿一顿,看着喜不自胜的嬿婉,本不欲往下说,然而她想起嬿婉昔日对凌云彻的态度,忽然起了几分恶作剧之心,衔了笑意道:“燕窝贵物,原本不许轻用,如必定要用,先得用天泉滚水泡足,须巧手妇人在光下用银针挑去黑丝和细毛,一丝一缕都不得残余,以免损了滋味。若用嫩鸡、新摘菌子并上好火方三样汤滚之,火方则以金华产最佳,细细煨透后除去杂物,撇去油脂,只余清汤慢炖才是最佳。其次以蘑菇丝、笋尖丝、鲫鱼肚、野鸡嫩片炖汤与燕窝同煮亦可。民间常用肉丝、鸡丝夹杂其中,这是吃鸡丝、肉丝,口味浑杂,并非只吃燕窝之妙。如今常在妹妹用三两燕窝盖足碗面,与细粉混同,一眼望去如满碗白发,反不得其美味了。”

皇帝轻嗤道:“东西用得贵而足,但配制不当,真乃乞儿卖富,反露贫相。”他凝视如懿,笑道:“你善于美味,只是轻易不露真相,如今娓娓道来,可做御厨的师傅了。”

如懿婉然道:“臣妾卖弄了。本该洗手做羹汤侍奉夫君,只是有御厨专美,臣妾的微末技艺,算得什么。只是与魏常在一般,拿心意侍奉皇上罢了。”

皇帝似想起什么,欢喜之色如孩童一般:“朕记得你从前在潜邸时做过一道冬瓜燕窝,滋味甚佳。以去皮冬瓜之柔配燕窝之柔,以燕窝色泽之清入冬瓜之清,重用鸡汁、菌子汁熬足,入口清醇,一试难忘。”他颇为叹惋,“只是如今你不大肯做了。”

如懿摆首,含了一缕黠色:“偶尔一试,才能难忘。若是常常吃到,便也没什么稀罕了。而且臣妾多年不做已经手生,若做得不好,却连皇上记忆中的美味都不保,还是不做也罢。”

如懿的喜色与微嗔都分明落在眉梢眼角,二人一应一答,恍若寻常夫妻。嬿婉侍立在旁,听得如懿字字句句评说,脸早已窘得如煮透的虾子一般红熟。末了皇帝的话,更羞得她成了夹在满桌膳食中的那碗燕窝细粉,一分分尴尬地凉了下午。

还是澜翠悄悄碰了碰她的手臂,示意她赶紧告退。嬿婉竭尽全力挤出一个笑容,道:“皇上与贵妃娘娘用膳,臣妾偶感风寒,还是不陪着了,以免损及皇上与娘娘康健。”殿里暖洋如三春,她只觉得背上黏腻腻的全是汗水,吸住了薄而滑的云丝小衣,闷得透不过气来。皇帝正与如懿说话,只是草草点了点头,也不多理会。

嬿婉匆匆转身,仿佛一刻也待不住了似的,她转得太急,身子撞在了一旁的甜白釉暗花葡萄玉壶春香炉上,炉身一翻,里头的龙涎香洒出大半,殿中立时弥漫了甜腻香气,近乎窒闷。

皇帝不自觉地蹙了蹙眉,睨了嬿婉一眼,旋即向毓瑚道:“方才贵妃嘱咐你把香炉放远些,就是怕香气过于浓郁,影响进食的情绪。怎么你还是如此不当心?”

毓瑚忙跪下请罪,嬿婉听得皇帝有不悦之意,惴惴不安地欠身:“皇上恕罪,是臣妾不当心,碰翻了这白瓷香炉,不干毓瑚姑姑的事。”

皇帝微微瞠目,旋即失笑:“白瓷?这怎是白瓷?”他从容拂袖,细细道来:“这是甜白釉,乃前明永乐窑所产。甜白釉极莹润,白如凝脂,素犹积雪,几能照见人影,触目便有温柔甜净之感,故称甜白。其名贵难得,怎是寻常白瓷可比?”

寥寥数语,几如措手不及的耳光,打得嬿婉几乎站不住。嬿婉的身影微微一颤,好在澜翠在身后紧紧扶住了,她极力自持着颤颤请罪:“臣妾愚昧无知,还请皇上宽宥。”

皇帝摆一摆手,似乎不愿再多言:“依你出身所见,必不知此。罢了,跪安吧。”

皇帝叫臣子“跪安”乃是客气,若是对妃嫔这般说,便是不欲她多留眼前的意思了。嬿婉本是新封贵人之喜,此刻只觉足下无丝毫立锥之地,只得讪讪退出。

如懿望着她仓皇背影,又见宫人退下,方浅笑道:“皇上往日似乎很喜欢魏常在。”

皇帝淡淡含笑:“不过尔尔。只是宫人扰攘,总说魏常在因为像你而得宠,你喜欢么?”

如懿撇一撇嘴:“有什么可喜欢的?臣妾却不信这样的话。”

皇帝大笑:“啊!原来你觉得嬿婉不够美,所以不是因为像你年轻时而得朕欢心。”

如懿轻一旋身,半开玩笑:“因为臣妾不信人与人可相互替代,容貌与性情也不会重复。皇上喜欢魏常在,自然是有她不可取代的好处。”

皇帝笑着拧一拧她的脸:“如懿,那么,你也有你不可取代的好处。”

如懿斜睨他一眼,盈盈双眸几能滴出水来:“臣妾也知道,自己有十足十的坏处,旁人学也学不去。”

皇帝一牵她手,拥入怀中,咬着她耳垂笑道:“那朕来告诉你,你坏在哪儿?”

殿中,一色春意浓。

第十六章 琮碎

殿外朔风剧寒,如能蚀骨,嬿婉跌跌撞撞走到玉阶之下,只觉得浑身冷汗肆意,钻骨透心。澜翠慌不迭紧紧扶住了: “小主别在意。您费了半日心意,又冒着严寒送来,这份苦心皇上是知道的。”她见四下无人,低声抱怨道,“都怪娴贵妃,卖弄什么呀,也不过是个家道中落的货色!”

嬿婉死死地掐住澜翠的胳膊,硬着酸涨的脸哑声道:“不许胡说,原是我自己不得脸没见识罢了。娴贵妃家道中落,我不也是个破落户的出身么?”她咬紧了牙关,屏了半日,回首望着灯火通明的养心殿,一字一字着力道,“原本,是皇上给了我一丝希望,他对着我笑,告诉我可以凭自己改变门第命运,我却甜白釉也不识,连燕窝都做得粗俗,可不是自己没脸么?皇上没撤了晋封贵人的旨意,已算留了脸面了。”

澜翠忧心道: “那小主打算怎样?”

嬿婉忽地捏住澜翠的下巴,拧着她的面孔对着自己,哑声道:“澜翠,你仔细瞧,我的脸还在不在?我有没有变老,有没有变难看?”

澜翠见她神色狰厉,吓得一颗心突突乱跳,忙赔着笑道:“小主的脸好好儿的,小主貌美如花,青春正盛。”

嬿婉的手重重地垂落下来,如卸下千斤巨石。她摸着自己的脸凄怆道:“澜翠,我不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宠。为着皇上一时的兴致,为着一个男人偶然所起的一点欲念,更为着,我的脸,还有几分像娴贵妃年轻时的样子。难道我都不知道么?”

澜翠忙扶着她的身子,柔声道:“小主,娴贵妃位分尊贵,您像她,不算折您的福气。更何况,虽说是三分相像,您却胜过娴贵妃年轻时许多呢。”

嬿婉勉力支起身体,面容渐渐沉静若寒水。她裹紧了身上的青云缎锦毛披风,那声音像从嗓子底处透着心窝迸出来的: “是。能因为像娴贵妃而获宠,自然是我的福气。哪怕我再不懂事,只要这张脸在,只要我不犯下大错,就不会和娴贵妃当年一样,躺进冷宫里去。因为皇上看着我这张年轻的脸,就会想起曾经委屈过娴贵妃的年岁,自然会格外优容。且我还年轻,娴贵妃懂的,我慢慢学着,终有一日也都会懂得。她会的不肯轻易做的,我要什么都做的比她好,那便是最好的打算了。”

殿中晚膳己毕,便有小宫女伺候着捧茶漱口,一众人忙忙碌碌,却是鸦雀无声,丝毫不乱。李玉见一切事毕,方进来道:“皇上,太医院齐鲁大人有要事求见。”

皇帝面色微微一沉,如懿会意:“那臣妾先告退。”

皇帝摆手,笑得轻快:“不必。今夜你留在养心殿。李玉,着人去伺候贵妃沐浴。”

如懿转身离去,才走到后殿,她觉得左耳上空荡荡的,一摸之下才发觉戴着的白玉菡萏耳坠不知去了哪里。她心下微微一沉,只念着这是皇上赏赐的爱物,兼着几分酒意,并未多想便径自往东暖阁去。

才走到东暖阁外,只听见里头齐鲁的声音道:“前日中午,魏常在身边的宫女澜翠来,说要照着这瓶子里的坐胎药配一份,恰巧是微臣在太医院当值,便叫留下了。微臣细看之下,那份坐胎药竟是和皇上赐给舒嫔小主的那份是一模一样的,想是魏常在从舒嫔那儿偷弄去的。魏常在一心想要有孕,所以……”

皇帝的口气有些沉肃:“既然魏常在这么想要,你就照样配一份给她。只告诉她那是上好的坐胎药,是舒嫔没福气才到今日还没怀上。”

齐鲁连连称是:“舒嫔小主问起时,微臣也是说她体质虚寒,不易有孕罢了。”

皇帝淡淡道:“也好。这个药朕本来就只是防着舒嫔是太后的人,又是叶赫那拉氏出身,才不想她轻易有孕。那药是你调制的,你自然知道,哪天停了也还是无碍的。魏常在既然动了这心思,朕反正有了那么多皇子,最要紧是有永琮。旁人能不能生,生儿生女,也无谓得很。”

齐鲁道:“是,皇上仁慈。那微臣这就去办。”

朔风刺寒侵骨,如懿倚在墙上,只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一颗心突突地几乎要从胸腔里蹦了出来。她的脑海里一片混沌,只是糊里糊涂地想着。

怎么会这样?居然是这样!

隐隐约约地,她不是第一次知道这样的事,慧贤皇贵妃生前服用的汤药都是加重她病症的,而舒嫔,皇帝更是决绝。也许,皇帝还以为是仁慈的,可不是么?他一定以为,本来一碗汤药就绝育的事情,他却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让她们只是暂且不能受孕而已。

她紧紧按着自己的腹部,心里一阵一阵发凉,这便是帝王家啊!哪怕宠遇再多,恩眷再深,也不过是一念之间的天与地罢了。她脚下一阵阵发软,有些畏缩地蹲下身。正巧凌云彻与人换班经过,见她瑟缩在暖阁后地下,急忙道:“娘娘,娘娘,你怎么了?”

如懿赶紧捂住自己的嘴,亦示意他捂住,拼命地摇头。云彻连拖带拉将她扶到后殿廊下,低声道: “娘娘可不舒服么?”

如懿强撑着身子起来:“没事,你回去吧。”她挣开他的手,虽然觉得他此时的一句寻常关心,让她在方才巨大的震动与惶惑里觉得有一息的温暖,可她明白,这样失态的自己,是不能让人瞧见的。她茫然地走到后殿,惢心刚想问她是否找到了耳环,见她这般,便知道不能多问了,忙打发了人出去,独自伺候她沐浴。

如懿把整个身体浸在滚热的水里,方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一丝暖气。沐浴所用之水最是讲究,按着时气用豆蔻花并佛手柑拧了汁子熬煮的,醇厚中不失清新之气,熏得混沌的脑仁渐渐安静下来。如懿静了良久,方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茫然地转过脸,木木地问:“惢心,你说会不会有一天,皇上也不许我生下孩子?”

惢心不知出了何事,忙掩住如懿的口道:“小主,您胡说什么呢?”

如懿只觉得脸都僵了,只得揉着发酸的面颊道:“是啊,我正是胡说呢。”

豆蔻花被热水浸泡后氤氲的香气兜头兜脸地包围了如懿,她在那样沉醉的甜美里迟疑地想着,舒嫔该不该知道?或许,舒嫔是爱着皇帝的,才会在皇帝病重不得相见的日子里日日在宝华殿制作福袋祈福,却在皇帝病愈后一言不提自己的辛苦。若她知道,一定会很伤心吧?偏偏,她是那样孤高而骄傲的女子。”

所以,不!一定不能让她知道!哪怕是骗局,也宁可被欺骗的幸福,而不是清醒后钝刀刺身的痛苦。她紧紧地掩住了自己的嘴,将整个人浸了下去。

待到沐浴更衣回到寝殿之时,皇帝亦换好了明黄寝衣在等她。养心殿寝殿高高的房梁上,明黄的锦缎帷帐铺天盖地落落垂下,角落蟠龙金鼎内燃着上等紫檀香,青烟一缕一缕渐渐朝上扩散淡开,整个大殿肃穆而安静。如懿在踏入的一刻已然缓过了神色,温婉如常。

皇帝半垂着眼睑,慵懒道:“有佛手柑的气味,真好闻。”他伸出手向她,似笑非笑,“来,走近些,让朕细细闻闻,仿佛还有豆蔻的甜香。”

如懿静静一笑,走到榻前的双鹤紫铜烛台前,正要吹熄蜡烛,外头慌乱而仓促的脚步骤然响起,拍门声显然已失却了分寸,皇帝蹙眉道:“越来越没规矩!进来回话!”

扑开门滚进来的是皇后身边的赵一泰,他整张脸都扭曲了,大呼小叫地道:“皇上!不好了!不好了!七阿哥的乳母出痘了!七阿哥也紧跟着出痘了!他、他染上痘疫了!”

如懿的心陡然一跳,几乎失去了应有的节拍。积久的怨恨在她身体里如蚁附骨,无声地啃啮着,并随着时光的荡涤愈加深刻。她不是不曾想过,如果当时听了茉心的话,动了手会是如何?然而她心底一闪而过的阴暗的念头,却以这如刺又平顺的姿态破空来到人世。她还来不及细细去分辨心底是怜悯还是意外,皇帝已然霍地起身,撞翻了身边的双鹤紫铜烛台,火苗顺着明黄色碧金盘龙帐霍霍地燃烧起来。

七皇子永琮是在四日后,乾隆十二年的腊月二十九去世的。那是除夕的前一夜,他过早降临世间的身体根本经不起任何看似微小的病痛,何况是痘疫这样来势汹汹的恶疾。即便是在所有太医的拼力救治下,也未能熬到新的一年。

皇后在目睹亲生儿子死于怀中的一刻昏厥过去,且忧伤成疾,再难起身。

皇帝在悲痛中喃喃不绝:“明日就是腊月三十,过了明天,联的永琮就长大一岁了。”他大悲之余,特颁谕旨:“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

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然而活着的人哀痛再深,如何能换回死去的孩子,一切也不过徒劳而已。

披着离丧之痛,这个新年自然是过得黯淡无比。过了大年初一,皇帝便开始郑重其事为爱子治丧。正月初二,将永琮遗体盛入“金棺”。诸王、大臣、官员及公主、福晋等齐集致哀。初四,将“金棺”移至城外暂安,沿途设亲王仪卫。初六,赐永琮谥号为“悼敏皇子”。十一,行“初祭礼”,用金银纸锭一万、纸钱一万、馔筵三十一席。宗室贵族,内廷命妇齐集祭所行礼。

二十三,行“大祭礼”。乾隆皇帝亲临祭所,奠酒三爵。

丧仪再隆重盛大,也洗不去皇帝的哀恸。嫡子夭折,皇后病重,嫔妃们自然不能不极尽哀仪。如懿协理六宫,费尽心神料理好永琮身后之事,以求极尽哀荣。私下时也不能不动了疑心,去问海兰。海兰却以瞠目之姿显露她同样的意外与震惊,然而她拍手称快: “原来咱们不动手,老天爷也不肯放过她呢!”

这一晚,如懿正前往长春宫探视悲痛欲绝的帝后,却在长春宫外的长街一侧,以惊鸿一瞥的短促,看到了素服银饰的玫嫔,正望着被凄怆的白色包裹的长春宫,悠然噙着一丝诡艳的笑容。不知怎的,如懿便想到了那一日,玫嫔生下那个怪异的孩子那一日。这样艳美的笑容,确是久未在她面上出现过了。

这样寻思间,经不住身边三宝的连连催促: “娘娘,宝华殿的超度事宜还等着您来主持呢。”她摇了摇头,便也走了。

乾隆十三年二月初四,皇帝奉皇太后,欲携后妃,东巡齐地鲁地。秦皇汉武皆有东巡之举,尤以登泰山封禅为盛.皇帝登基十三年,自以为江山安定,民众富庶,放眼四海之内,唯一不足唯有嫡子之事,然而困在宫中,亦不过举目伤心罢了,于是便动了效仿皇祖东巡之意。

自从永琮夭折,皇后大半心气都被挫磨殆尽。在新年后的一个月里,她躺在床上形如幽魂,除了眼泪和绝望,她的眼睛里再也看不到任何明亮的东西。

而太医带来的消息更让她失去可以支撑的意志。

齐鲁在为皇后搭脉后摇头道:“皇后娘娘,当年您一心催孕,太过心急,是在高龄体弱催得皇子,所以皇子早产,天生孱弱。而您也大伤元气,微臣与太医院同僚诊治过,娘娘想再有子息,只怕是不能了。”

听到这番话的时候,皇后的眼里只有一片干涸。淡淡的苦笑在她虚弱而下垂的嘴角边显得格外凄怆,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素色瓜瓞绵绵的帐顶,缓声道:“有劳太医。”

过多的悲伤与绝望终于如蚀木的白蚁渐渐毁坏她的身体。皇后一下子苍老如四十许人,一眼望去与年华犹在的太后并无分别。素心替她一点一点梳着蜿蜒在枕上的青丝,那夜夜丛生的白发如秋草衰蓬一般触目惊心。素心一边替她梳理一边想尽量用黑发遮住白发,然而怎么遮也遮不住。素心一急,忍不住默默流下泪来。皇后侧身躺在床上,看了眼素心手中的头发,居然一点焦灼与哀惋也无,只是淡淡道:“有什么可哭的?我本来就老了。”

这是皇后自册封后第一次自称“我”,素心自皇后名位定正之后,知晓皇后极爱惜矜持身份的“本宫”二字,此刻居然以“我”相称,口气中亦不觉如何惊恸。素心才惊觉,她侍奉多年的女子,心气已经灰败到如何地步。

皇后侧了侧身子,微微又窸窣之声,她的声音听上去疲惫到了极点:“一个无法再生育,传不下子嗣的皇后,老了,死了,又有什么要紧?何况是几缕青丝而已。”

素心含泪相望,双手亦有些颤抖:“皇后娘娘不要焦心,您积福积德,上天垂怜,一定还会有皇子的!”

皇后倚在枕上,神色平静得如一个即将离世之人。她沉默了许久,忽然轻声笑了起来,那笑声在宁静得如同深渊的殿阁里听来有太多的凄绝与幽惶:“不能够了,我的身子已经不能够了。素心,我的永琏和永琮都保不住,难道都是报应?”

素心跪在皇后床前,拼命摇头道: “皇后娘娘,不是的,不是的。您只是防着该防的人,又没害死了他们,有什么报应不报应的话?”

殿外有微弱的哭声响起,皇后凝神听了片刻:“是谁在哭?怎么早早就替我哭上了。”

素心忙道:“皇后娘娘,是三公主在外头。她一直想进来看您,但以为您睡着,都不敢进来。公主都等了很久了。”

皇后轻叹一口气: “那就让她进来吧。”

和敬公主的步入并没有让皇后有太多的反应,她依旧安静地伏在重重堆锦绣被之中,如同一脉被抽尽了水分的枯叶,抑或,是一尾离水太久的涸泽之鱼。

和敬在进殿后明显收敛了她的哭声和眼泪,极力展露出几分笑意,向着背对她的皇后深深一福到底: “皇额娘万安。”

皇后闭目片刻,口吻淡漠: “你是皇上唯一的嫡出公主,站在长春宫前哭,太失仪了。”

和敬鼻子一酸:“皇额娘,儿臣是担心您。”

皇后的神色冷冰冰的没有温度,以训诫的口吻道:“你是大清的嫡亲公主,任何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再说,你弟弟都死了,哭还有什么用?”

和敬的眼泪哗然如决堤:“皇额娘,永琮和二哥虽然都离皇额娘而去了,可皇额娘还有女儿啊。女儿也会是您的依靠,会给您争气。”

皇后闻言倏然睁开了双眼,吃力地支起身子坐直,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和敬。和敬从未见皇后用这样的眼光看过自己,不觉悚然,被皇后的目光逼视,渐渐垂下了额头。

皇后冷冷嗤笑:“女儿?女儿有什么用?有了儿子,女儿是锦上添花的点缀;没有儿子,女儿连雪中送炭的那点炭火都比不上。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皇后虽对女儿的疼惜远不如皇子,但也从未讲过这般刺心之语。和敬心气甚高,何曾听过这样的话,一下就被逼落了眼泪:“皇额娘,您就这样看不起女儿么?”

皇后怆然摇头,伸出手慢慢抚摸着女儿的脸,只是那手势并无多少温情的意味,而是带了一丝丝探索之意:“不是皇额娘看不起女儿,而是看不起自己。像我这样连儿子都保不住的额娘,难怪你皇阿玛伤心归伤心,这些日子也渐渐不来了。”

和敬本是自伤,听得皇后这样的话,不觉激愤地抬起眼睛,握紧了拳头道:“永琮死了还不到一个月,皇阿玛这些日子都流连在纯贵妃与嘉妃宫里。

说到底她们不过是个妾侍,凭什么不让皇阿玛来多安慰陪伴您?”

皇后抚了抚自己憔悴得脱了形的面庞,那种干涩而松弛的触感,连自己触手也是心惊。她苦笑道:“你皇阿玛自己不来,旁人也无法。额娘人老珠黄,连个儿子也没有。你皇阿玛当然喜欢有了儿子又长得青春娇俏的女人。你皇阿玛有别的皇子陪伴,很快就会忘了额娘和永琮的。”

和敬忍不住落泪:“皇额娘怎么心气颓丧到这种地步?您是皇后,皇阿玛唯一的正室啊!如果您自己都灰心丧气,您要教女儿怎么办?皇阿玛有嘉妃,有纯贵妃,有娴贵妃,有别的阿哥,可女儿只有您!”她凄然别过脸,“皇额娘病成这个样子,还不知道吧,皇阿玛已经打算东巡,要带着娴贵妃和纯贵妃为首的六宫嫔妃去齐鲁之地,他们会去祭泰山,祭孔庙。这是皇阿玛登基十三年来第一次东巡。您是天下之母,您怎么可以不去? "皇后有一瞬间的茫然,继而是深彻的震惊与疑惑,她看着素心道:“什么东巡,本宫怎么不知道?”

素心有些怯怯的: “其实皇上一直是希望皇后娘娘能去东巡的,只是担心娘娘您悲伤过度,病体未愈,经不得车马劳顿,所以一直没有对您说……”

皇后的眼底有两行清泪涌出: “本宫还没有跟着永琮去了,她们就都当本宫死了么?”

和敬看着皇后的悲怒,不自觉地含了一缕笑:“当然不能!皇额娘能这么问,儿臣真心为皇额娘高兴!”她紧紧握住皇后的双手,跪在皇后身前,“皇额娘,不要紧,哪怕二哥和永琮都不在了,您是皇后,还是不可动摇的皇后。

儿臣虽然没用,但好歹是皇阿玛与您唯一的女儿,儿臣一定会紧紧扶着皇额娘您,咱们母女,一定会走得很好很好。您放心!”

皇后所有的意志在这一瞬被和敬眼底的坚毅与不肯服输激得竖硬如铁,她不自禁地伸手抿好蓬乱的鬓发,沉声道:“素心,去传齐太医来,本宫要请他好好看一看了。”

第十七章 远嫁

十日之后,皇帝起驾东巡,皇后严妆丽服,从容相随。那样的好气色,连皇帝亦感叹:“本来朕东巡就是想带皇后一同前往散心,可以一起纾解丧子之痛。原以为皇后病卧不起,却不想这么快就见好了。”

皇后含笑雍容:“皇上登基后第一次东巡,臣妾怎可不相伴左右?只是臣妾病体初愈,还得齐太医在侧,随时诊候。”

如懿与绿筠伴随在侧,亦含笑道:“皇后凤体安康,臣妾等也就放心了。”

和敬公主伴随在皇后身侧,倨傲道:“皇额娘母仪天下,自然神佛护佑,你们不过是皇阿玛的妾侍而己,一定要悉心伺候,恪守本分。”

这样的话,听在耳中亦是刺在心上,温和如绿筠,亦不觉变了脸色。如懿笑着在背后按住她的手,含笑如初: “公主孝心,说得极是。”

如此,二月二十四,帝后至山东曲阜谒孔庙。二月二十九,登东岳泰山。

三月初四,游济南览趵突泉。这般游山玩水,舟车劳顿,皇后却时时陪伴在皇帝身侧,须臾不离片刻。沿途臣民官员们偶然窥见,亦不觉感叹帝后鹩鲽情深,形影相随。

然而,唯有素心与和敬公主知道,皇后每天是如何服下剂量极重的提神益气之药,又以大补人参提气,才支撑着她日渐枯竭的身体陪着皇帝言笑晏晏,游历山水。

而年正十七的和敬公主,她的婚事,便是在东巡至济南行宫时议起的。

事情的起初,蒙古博尔济吉特部求娶的只是嫡出公主,而非意指和敬。皇帝的意思,亦只是以太后的亲生女儿,先帝的幼女柔淑长公主下嫁。

但这一提议,几乎是受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尤其是朝中侍奉过先帝的老臣,反对之声尤为剧烈,皆称“太后长女端淑公主已经嫁准噶尔,幼女再远嫁,于情于理于孝道,都是不合。”

皇帝回到如懿宫中,神色阴阴欲雨。如懿知道皇帝心中不悦,便打发了宫人们都下去,在旁折了雪白香花供在清水中,方问道:“皇上为何不高兴?”

皇帝将手中茶盏重重一放: “朕一直尊养太后,孝敬有加。却不想姑息了太后这般权势,在后宫她事事干预也罢,便是前朝也不肯放开手。”

如懿暗暗一惊,脸上却依旧凝着练达笑色: “后宫不许干政,太后怎会不懂。再说太后的儿子只有皇上一个,但凡太后有权势,那也是皇上以仁孝治天下,尊敬太后的缘故。”

皇帝的脸色稍稍和缓,摩挲着手边莹润如玉的茶盏:“可朝臣们都极力反对朕将太后幼女柔淑长公主远嫁博尔济吉特部。满蒙联姻乃是旧俗,博尔济吉特氏又是我大清历代后妃辈出之地,先祖皇太极与顺治爷的皇后都是出自那里,难道柔淑嫁过去还是委屈了她不成?要朕看,那可是一个极好的归宿。”

如懿沉吟片刻,看着风轮吹过香花缓缓地带来拂面的清馨,柔缓道:“朝臣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臣妾看来,这对柔淑长公主不是委屈,而是极大的抬举了。”

如懿轻笑,一双美目沉着得辨不出颜色:“太后的长女端淑公主便是远嫁最骁勇善战的准噶尔部,若是柔淑再嫁最富庶尊贵的博尔济吉特部,那么不是蒙古宗亲中最大的两个部落,便可从此紧密联结再无二致了。而皇上治理蒙古之道,一向可提倡花开两朵,平分春色的呀。”

皇帝不觉凛然:“那么,你的意思是……”

如懿乌黑的眸子里有幽幽的柔光闪烁:“既然博尔济吉特部一直是至亲,那么与至亲联结,密不可分,便由自己的女儿嫁去,才是最好最稳当的。”

皇帝郁然道:“纯贵妃的和嘉公主璟妍还小, 朕何尝不知道璟瑟是最合适的,可永琮死了才没多久,璟瑟是皇后唯一的孩子,朕怎么再忍心教皇后承受生离之苦。”

如懿的眼波里涟漪潋滟,仿佛是夜色的深沉: “和敬公主是皇后唯一的孩子,又是皇上的长女。但国有重用,公主首先是帝王家臣,然后才是父母之女。皇后一向说嫔妃先是皇上臣子,然后才是侍奉皇上的枕边人。皇后以此教导后宫嫔妃,自然也如此教导公主。”

皇帝颇有几分伤感不舍:“朕有六个儿子,公主却只有璟瑟和璟妍两个。

璟瑟自幼承欢膝下,朕自然是有些舍不得。最好她嫁得近些,每日都在眼前。

这件事,许朕再想想。”

皇帝这一别,两日都没有到嫔妃宫中来,也不往太后宫中请安,太后自得了要下嫁公主的消息,更兼知是柔淑下嫁的可能最大,急得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但太后在先帝身边多年,却是极沉得住气的,虽然心急如焚,但对着底下的宫人却是如常和缓坦然,只是暗中叮嘱福珈道: “去告诉舒嫔和玫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该要她们去好好劝皇帝的时候了。那些朝中的老臣虽然看在先帝的颜面上肯为哀家进言,力劝皇帝不要再嫁幼妹,但他们的话哪里比得上枕头风的厉害。”

福珈答应了一声,又道:“可,娴贵妃那边下午来过人,说是请太后一定要知会朝臣们,以力陈柔淑长公主下嫁的益处为由,极力劝谏。”

太后眉眼间隐隐有青色的憔悴之意,支着下颌道:“她居然这样说?也不知是真心假意,别害了哀家唯一的女儿才好。”

福珈低低道:“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