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太太的咸鱼人生上一章:第27章
  • 老太太的咸鱼人生下一章:第29章

  结果,她才进了灶屋没一会儿,就听到猪崽呜呜呜的哭了起来,紧接着就一溜儿小跑,咣咣咣的奔到了灶屋里。

  “咋了?”杨冬燕也没太当一回事儿,手上的动作并不停,随口问了一句。

  猪崽边哭边控诉坏哥哥的恶性:“……要烤了我!”

  这时,窝头也过来了,一脸无辜的解释道:“我在给猪妹背书,她睡着了,我把她弄醒让她认真听,要考考她。”

  “烤!”猪崽指了指灶膛,“烤地瓜、烤花生、烤毛栗。”又反手指了指自己,还把手指头戳到了自己的鼻子上,“烤烤烤猪崽?”

  “不是那个烤!是考试!”窝头很认真的解释着。

  猪崽才不听解释,她就像每个闹脾气使小性子的小姑娘似的,把身子一扭,屁股冲着倒霉哥哥:“不准烤猪崽!”

  杨冬燕忍着笑安抚小孙女:“不烤猪崽,不烤猪崽。窝头,你去考隔壁的萝卜土豆去!”

  猪崽猛点头:“烤萝卜、烤土豆!”

  反正只要不烤猪崽,她才不管她哥想烤啥。

  搁在别家,兄弟姐妹之间发生了矛盾,当长辈的要调解起来还是蛮难的。好在,放在老魏家那就不是个事儿。杨冬燕打发窝头折腾堂兄弟去,自个儿则顺手掰了一截小黄瓜,往猪崽手里一塞。

  成了,世界终于清静了。

  整个农忙阶段,类似的事情就没少发生过。猪崽一开始是真的搞不懂,后来大概是弄明白了,可她知道每次自己一哭,她奶就会随手塞一些吃的给她。

  于是,她哭得可起劲儿了。

  偶尔碰上哭不出来的时候,她拿手捂住脸,呜呜呜的假哭着,从手指缝里看她奶拿了啥好吃的。

  杨冬燕:……

  真是小看这娃儿了。

  谁说爹娘都是蠢货,生出来的娃儿一定蠢上加蠢的?瞧瞧她家猪崽哟,看着是傻乎乎的,可实际上貌似也不是那么傻?

  等到秋收结束后,别人看着都是又黑又瘦的,就连小杨氏都瘦了一大圈。没办法,秋收太苦了,就算家里的伙食不差,在高强度的劳作之下,想不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直到粮食都收了上来,大家才总算松了一口气。

  其实,接下来的事儿还有不少,粮食总得晒干吧?自家院子不够大,就得去挤村里的晒坝,或者借别人的院子晒。晒干了的粮食也还要脱粒去壳,到这一步才算真正的结束。

  不过就算还有不少收尾工作,对比前些日子的忙碌,那可要轻松太多了。

  杨冬燕总算没再出幺蛾子折腾家里人,而是让他们好好的休息了几天。

  偏生,大牛二牛是闲不住的,主要也是心里惦记着买地的事儿。很快,他俩就开始结伴往外头跑,东家瞅瞅西家看看的,弄得村里人一度觉得很纳闷。

  方氏可没他俩那么好的体力,在家里足足歇了三天后,她才总算缓了过来。

  很快,方氏也开始频繁的出门,她比大牛二牛的人缘好多了,门路也广。毕竟,早先为了草市的买卖,她没少到处串门子收东西。

  又几天后,方氏就回家报告了好消息。

  其实每年秋收之后,一直到年关之前,都会有人家卖地的。有些是卖了下等田再添些钱买中等上等的田,有些是为了儿女嫁娶,也有些是为了还债。

  通常来说,每到年关之前,就会有人贱卖自家田地,为的就是还上欠债好过年。毕竟,收债的人也想过个好年。

  不过像这样的地,一般人是不会接手的,不是田地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会胡乱借钱又还不上的,能是好人?当然,如果是家里人得了疾病,因为看病抓药这种事情欠债的,就是另外一回事儿的。像前者那般,年前是贱卖了,搞不好年后就会来搞事。不怕事的人家倒是会乘机以低价收购,老魏家就算了吧。

  想也知道,之后大牛二牛又会离家外出,真要是有麻烦上门,还不够折腾家里人的。

  也因此,当方氏提到缓一缓兴许会有低价田出售后,就被杨冬燕一口否了。

  还是那句话,可以,但没必要。

  于是,方氏又说了两处。

  一处是一亩中等田并半亩上等田,田应该是不错的,大牛二牛之后也可以去仔细看一下,关键是价格略贵一些。

  “一亩中等田要八贯钱,倒是还好。可那半亩上等田也要八贯钱。”顿了顿,方氏猜到杨冬燕要说什么,忙道,“不拆卖,他们家就是指着那半亩上等田发财呢。”

  杨冬燕几乎立马歇了这份心,想起方氏刚才说是有两处,又问:“那另外一处呢?”

  “那处更麻烦。”方氏一脸的挣扎,“田没问题,价格也公道,可人家说了,要么五亩地一齐卖,要么让咱们自个儿再去找买家,凑份子一起买。”

  大牛急急的问道:“价格多少?地儿在哪一块?”

  “五亩地都是中等田,要价四十贯钱。”方氏又详细的说了那地的位置,大牛边听边认真的回想着。

  其实,像这种一齐出手的也好理解,卖家是为了方便,买家也是很乐意的。谁不希望自家的田产是连成一片的?不然东一块西一块的,打量着好玩啊?像这样连在一起的田产,无论是自家耕种还是赁出去给人种,都方便得很。

  “钱倒不是问题……”杨冬燕迟疑了一番,随后指派大牛二牛先去瞧瞧,不能对方说是中等田就是中等田的,亲眼瞧过总归能安心一些。

  大牛点头答应,说明个儿一早就跟方氏一起去瞧瞧。

  索性买地一事不着急,况且虽说秋收已经过了,但也不是每户人家都干完活儿了,碰上动作慢的,指不定还在地里忙活呢。

  杨冬燕的心态就很好,谁让她上辈子买地都是几百上千亩的买的。哦不,她上辈子那就不叫买地,而是叫买庄子。直接将田产连带山头,包括原本就生活在那里的庄户全都一起买下来。

  唉,往日如烟……

  真他娘的怀念啊!

  杨冬燕只顾着怀念往昔,窝头却是兴高采烈的。秋收假长归长,其实也就半拉月,他马上就可以去上学了。

  总得来说,老魏家这边是属于忙碌中带着喜悦的,哪怕之后大牛和方氏又将其他村子跑了一遍,就为了寻找合心意的地,也是乐颠颠的。

  直到窝头再度开学的三天后,大牛脸色凝重的找了杨冬燕。

  “咋的了?你这是啥表情?买地的事儿黄了?”

  杨冬燕就很纳闷,按说就算黄了也没啥的,他家能看中的地,别家也一样能,只要没到最后一刻,卖家换了交易对象,都是很正常的。

  可大牛却摇了摇头。

  拖了一把凳子过来坐下,他脸色相当凝重的告诉杨冬燕一个消息。

  今年的收成不太对。

  杨冬燕一脸的茫然。

  秋收都已经结束了,各家各户的粮食都应该已经收上来了,这个时候才跟她说收成不太对?

  “其实咱们家今年的收成就不太好,我想着,会不会是地里没人管着,这精心侍弄田地,跟隔三差五的照看一下,肯定是不一样的。”

  大牛耐心的跟杨冬燕解释着。

  其实单论他们老魏家的话,那么就不是今年的收成不太好,而是连带去年就已经大不如前了。这也是没办法,以前大牛二牛极少出门,他俩虽木讷不爱说话,但却是老庄稼把式,侍弄田地的好手。可随着两年不断的外出,肯定没办法像往年那般精心侍弄田地了。

  所以在发现田地减产后,大牛二牛虽然是不太高兴,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可那是他家!

  别人家多半还是有认真侍弄田产的。多数庄稼人,就是靠自家的那几亩地养家糊口过日子的,怎么可能不精心侍弄呢?那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田地上头。

  结果跑了这几天,大牛就发现,不止一个人说收成不太好。

  一开始,他还没太在意,因为减产的数量还属于能控制的,谁家的田产也不可能每年都收获一样份量的粮食,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个高低起伏的。

  可随着跑的人家越来越多,类似的话也是越来越多,大牛不由的心里打鼓。

  终于他忍不住去找了老叔。

  魏家老叔是真正的老庄稼把式,种了一辈子庄稼的那种。甚至于,连大牛二牛都是他一手教出来的。

  “老叔也说了,他家今年的收成也很一般。”

  很一般就代表着,这个收成是能养家糊口的,不至于让家里人挨饿,日子也是能过去的。

  但感觉就是有哪里不对。

  杨冬燕听得一愣一愣的,说真的,她完全是白瞎了乡下出身,两辈子对于田边地头的那些事儿,都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的。

  不过,就算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儿,但闹灾荒粮食歉收这种事儿,她还是听说过的。

  努力的回想了一下,上辈子碰上这种事儿她是怎么做的?

  上辈子的年轻那会儿,要不是碰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干旱和蝗灾,她和她男人压根就不会背井离乡的逃难。也是因为各地都出现了很严重的灾荒,才有了后来的战乱四起。

  说白了,普通老百姓就是盼着安稳过日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哪个都是安安分分的。可一旦连吃饱都成了稀罕事儿,眼睁睁的看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饿死……

  那还安分个屁啊!

  豁出去一切还能挣出一条活路来,安分守己最后只能沦落到等死的结局。

  至于等上辈子的后来,杨冬燕记得每次听说哪里遭灾了,王府都会拨钱拨粮去赈灾,也会定时在城门外施粥。

  ……

  然而这些经验放在眼下,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绞尽脑汁的想了半天,杨冬燕小心翼翼的开口试探道:“那兴许,明年会好的?”

  “希望吧。”大牛还是忧心忡忡的,他本来只是自己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儿,在跟老叔交谈之后,又得知以前每次遭遇大灾荒都是要预兆的。

  像水患,多半都是连日暴雨来袭,河床淤泥堆积未曾及时清理。

  又如旱灾,除了久不下雨外,前几年也会发生类似的减产事件。

  再一个就是,恶性循环。

  今年兴许只是减少了一小部分的粮食产量,大家伙儿的日子还是能过去的,毕竟前面那些年,地里的收成都十分的不错,绝大多数人家都是存有余粮的。

  可那是今年。

  如果明年的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发不行了呢?到时候,只怕就要动用存粮了。可存粮又能捱多少日子呢?

  还有种子的问题。

  今年其实并非粮食减产,而是粮食看着没往年那般好,份量减轻了,意味着今年的粮食可能就不大适合留种了。毕竟,种子的好坏关系到下一年的收成,本来用作留种的,就是这一批里最好的粮食。

  对了!

  大牛猛的一拍脑袋,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忙起身往外走去。不多会儿,他就抱着几个小麻布袋子回来了。

  “娘你还记得不?我和二牛在邻县买了一些粮食种子回来。”

  杨冬燕就算本来是不记得的,这会儿都看到了还能不记得?

  遂假装一切尽在老娘掌握的模样,点了点头:“记得。”

  “其实,那是有人想买一头小牛犊子,可钱不过,拿粮食种子抵的。”

  大牛十分得不好意思,不过就算如此,那种子他也是仔细检查过的,确实十分不错。他还想着,这两年家里的地没了他和二牛的侍弄,只怕到时候想选出合适的种子都能,就顺便留了下来。

  甭管过程如何,这些种子都是十分不错的。

  且数量还蛮多的,应该能种个四五亩地。

  杨冬燕忽的想起来了:“地里收成不太好,岂不是地价就便宜了?”

  她依稀记得,丰收年粮食跌价地价却高,碰上灾荒时却是正常反过来的,粮价奇高地价反跌。

  当然,这个是指极端的情况,眼下的确还没到这个地步。

  大牛只摇了摇头,表示地价还是正常的。其实,要不是因为他们家想买地,跑了那么多户人家,一般人甚至不太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确实没那么严重。

  “那这样吧,都发现了,咱们也不能当做啥事儿都没发生。今年的粮食都留下,回头再多买一些粮食囤着。”

  杨冬燕想了想,提议道:“你跟二牛别出门了,偷摸着在家里挖个地窖。”

  “咱们家有地窖啊!”大牛十分得不解。

  老魏家是有个小地窖的,冬天用来存放萝卜白菜啥的,不算大,但因为家里人口不多,却也是足够用的了。

  可杨冬燕要的是一个隐蔽的,不为人知的地窖。

  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大牛其实还是不太能理解,好在他是个听话的牛。

  只这般,家里暂定先多买两亩地,完事之后在家里挖地窖。为了避免别人发现,可以选择在后院挖。再说了,其实也没人会一直盯着老魏家的,前头的事儿都过去了,如今最新鲜的该是各家各户的儿女嫁娶了。

  像隔壁魏大嫂家,据说就看中了一个好姑娘,正忙着托人从中牵线搭桥。

  老叔家好像又要嫁姑娘了,还有几个年岁也快到了,就算不着急定下来,也该相看起来了。

  大家都很忙,暂时没人搭理老魏家。

  趁着这个机会,大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买下了两块地。

  那五亩连在一起的中等田,最终还是没买。不是出不了这个钱,而是那地方距离礁磬村太近了,甭管是自家耕种还是赁出去,都免不了将消息透出去。

  横竖田产有的是,也没必要纠结这一块。

  老魏家买的两块地,一块就在村里,跟他们家原先的地离得非常之近,可惜就是品质不太好,属于勉勉强强算是中等的田,实际上应该是偏下等了。不过离得紧,面积也不小,足足有三亩半,关键是价格便宜,才花了十八贯钱。

  这也是为什么老魏家无视了这个品质的缘故,主要还是便宜,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而另外一块地,离得就略远了。只是杨冬燕算着明面上家里有二十八贯钱,才花了十八贯钱,卖家还是本村的人,那简直就是分分钟打听出详情的。所以剩下的钱还是得花出去。

  又折腾了一段日子,买下了间隔两个村的一块地,大概一亩半的面积,田倒是好田,十贯钱花得一点儿也不冤。只是这个距离的话,就算大牛二牛来年不出门了,来回也太费时间了。

  最终,那一亩半的田被赁给了那个村的另外一户人家,约定了拿三成收成当佃租。

  等搞定了这一切后,大牛整个人都瘦了两圈。

  二牛也没享福,大牛往外跑的时候,他正忙着当牛做马的推磨呢。结果,气人的是啥呢?他这边才刚磨完了,窝头放学回家来报讯,说人家托他给家里带一句话,要卖壮年驴子,两贯钱。

  方氏一口答应,第二天送窝头去上学,顺便就将钱给交了,领回家一头驴子。

  不止方氏非常高兴,连带家里其他人也十分高兴。

  添牲口本来就是喜事一桩,哪怕家里已经有牛了,谁会嫌弃牲口多呢?

  只有二牛不是很高兴。

  那种感觉要怎么说呢?

  他先前辛辛苦苦的推了多少天的磨啊!本来是想着,早晚都要磨的,早点儿干完早点儿了事。

  可他咋能想到,他嫂子跟人说了要买驴子呢?都要买驴子了,咋就没人跟他提一嘴呢?买就买了,怎么就偏生挑了个他把活儿都干完的好时候呢?

  之后好几天,二牛都一脸怨念的盯着家里新来的驴子,气这头傻驴子咋就不早点儿来家,害得他当了这么多天的驴。

  驴子:……

  我当时害怕极了。

第053章

  二牛也就是欺负人家驴子不会说人话, 不然人家一定喷死他。

  真以为驴子晚来老魏家是在享福?想啥呢,这不是上一家也想着在卖驴子之前,先将自家田里刚收上来的粮食给磨了, 省得回头卖了驴子,还得靠人来磨磨。

  卖牲口之前肯定要物尽其用啊!

  多么合乎情理的事儿。

  好在, 瞪了驴子两天后, 二牛也就放下了这桩事,不然他还能一直跟头驴计较?

  结果他前脚放下心事,后脚他娘就给他安排了一项新任务。

  带着驴子去别人家做工。

  早先也有类似的活儿,不过那会儿是牛。秋收割麦子时,牛帮不上啥忙的,耕牛嘛,主要还是春耕前夕,将冻得邦邦硬的土给犁松了。不过,就算牛没办法帮着割麦子,可它能将地里收上来的粮食拉回去。这可比用人力挑、扛省事省力多了。

  前阵子, 收完自家地里的粮食后, 二牛就赶着牛车帮忙了。碰上自家亲戚, 顺道也就帮了,别家就按照先前牛车载客来算, 看距离, 单趟收两到五文钱,一天下来兜里能揣不少铜板。

  同样的, 驴子也能挣钱。

  给人家磨磨呗。

  “……人家运粮食就是集中那几天的,磨磨就不一样的,你可以这家折腾完去下一家。咱们村的都磨完了,就去隔壁村。”杨冬燕说着说着, 眼神古怪的看向二牛,疑惑地问道,“你咋了?不乐意干活?”

  二牛哪里是不乐意干活啊,他是不想跟那头傻驴子待在一块儿。

  因为那头傻驴子,总让他产生一种自己比驴子还傻的错觉。

  呃,也许……不是错觉?

  杨冬燕只是交代任务,她其实没打算给二牛说不的权利。因此,疑问的话刚出口,她很快就又添上了一句:“你要是不乐意干这个活儿,就跟你哥换一换。我让他拉着牛车去十里八乡收东西,粮食家禽啥都收。”

  听了这话,二牛连个磕绊都没打,立马把脑袋点得跟小鸡啄米一般:“我去磨磨,我拉着驴子挨家挨户的推磨去!”

  生怕亲娘反悔,二牛一溜烟儿的跑了。

  杨冬燕露出了迷之微笑,心说傻娃子还跟老娘斗!

  不过,她也没说瞎话,大牛的任务的确非常之重。

  早先方氏为了在草市上摆摊挣钱,就经常跑到各村里收东西。可一则,她是要两头兼顾的,二则,就她一人也收不了太多东西。再就是,杨冬燕这回是掺了私心的。

  让大牛赶着牛车去各个村镇收东西是真的,但趁机多收一些粮食也是真的。

  面对未知的灾祸,且很有可能是地里粮食减产,如今的杨冬燕能做的也就是尽可能的囤粮了。

  偷偷摸摸的囤粮……

  这事儿搁在一般人家里还挺难办的,毕竟乡下地头谁家也不是门户紧闭的。尤其是农忙过后,就算部分人往镇上去打零工挣钱了,但还是剩下不少闲人,串门子就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幸好,老魏家不是别人家。

  住在村尾就有个好处,村头的人不是真的有要紧事儿,都不会往他们这儿来。再有收货一事打掩护,只需要每次收了粮食截留下一部分,天长日久的,谁也不会真就那般细心的发现问题。

  挖地窖也不着急,听大牛的意思,明年的收成都不一定会明显减产。

  不过,最好还是在年关之前挖好地窖,挖出来的土,也可以随着牛车每天运一部分出去。

  杨冬燕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只是这么一来,大牛二牛今年是肯定出不去了。

  那也不要紧,计划赶不上变化,早先杨冬燕也不知道地里庄稼减产。大不了就跟今年年初那般,等来年正月里再让大牛二牛出门。

  老魏家上下非常痛快的接受了这件事儿,没有任何人反对。

  只是等消息传出去后,倒是有不少人倍感失望。

  大家都等着跟在大牛二牛身后,想趁机发一笔小财。

  杨冬燕才不管外人是咋想的,倒是在确定了大牛二牛下半年不走后,特地跟魏大嫂支会了一声,大意是,今年是不走了,要是想跟的话,来年正月里倒是可以一起出门。

  魏大嫂听了这话,未开口先叹气。

  “咋的?还非要赶在今年?”杨冬燕就纳闷了,至于嘛!

  “倒也不是,是我小儿子的亲事不顺当。”魏大嫂生怕杨冬燕误会了,赶忙解释了起来。

  其实,都不用特地解释,杨冬燕都能猜到肯定是不顺当的。

  魏大嫂的眼界多高啊,从早先看中了窝头先生的闺女开始,杨冬燕就明确的知道了。

  虽说窝头的先生家里也就那样,开着村学是能养家糊口的,但真的是谈不上有多富贵。估摸着,应该是比不上魏大嫂家的。

  可嫁闺女跟娶媳妇是不一样的。

  嫁闺女的肯定要考量对方家里的条件如何,娶媳妇谁又在乎呢?

  咋地你还指望娶进门的媳妇带上丰厚的嫁妆?别做梦了,他们这一带的嫁妆约等于零,厚道一些的人家也就是将彩礼充当闺女的陪嫁,普通人家也就陪嫁一床棉被两身衣裳,空着手嫁过来的更是比比皆是。

  所以,就算先生家里的条件也就那样,却完全不影响他把闺女嫁到一户殷实人家去。

  魏大嫂想要比着这个标准找媳妇,那她家的条件就得先往上翻个几番。

  关键是,身为亲戚还是近亲,有些话杨冬燕实在是不方便说。

  杨冬燕耐心的听着魏大嫂吐槽给小儿子相看亲事的不顺利,总结一下就是,她看得上的人家都不同意,媒人那头提供的人家,她又看不上。

  最终,魏大嫂叹息着道:“我就是想给我小儿子找个好一些的媳妇,咋就那么难呢?”

  摸着良心说,魏大嫂也不是真想要找个四角俱全的好亲事,她挑小儿媳妇更多的看重门风。

  希望对方来自于一个规规矩矩的人家,名声一定要好,长相钱财一律不看重,但最好是家里的长女,真正的长女,没有哥姐只有弟妹的那一种。

  杨冬燕认真的想了想,就感觉这个要求贼他娘的耳熟!

  思量了半天,还真就叫她想出来了。

  “不是……你这是在挑长媳吧?”

  遥想上辈子,杨冬燕给她的长子挑媳妇的时候,也是放眼整个南陵郡,将各家各户的好姑娘都扒拉了一遍。她那会儿更烦人,不光对家世出身有着严苛的要求,还只看各家长房嫡长女。

  南陵郡那头,分家单过的更少,很多家族都是上百年不曾分家的。因此多得是好几房兄弟一起过日子的,像杨冬燕这样,只想要长房嫡长女的……

  考虑到闺女一嫁过去就是王府世子妃,各家各户虽然对此略有微词,但还是都忍住了没当面逼逼。

  问题是,堂堂一个永平王府挑选长媳自是可以有着百般要求的,哪怕家里没皇位可以继承,可他家有爵位可以继承啊!

  郡王的爵位!

  想到这里,杨冬燕看魏大嫂的眼神都不对了,找个小儿媳妇还那么麻烦,真想怼她一句,您配吗?

  小儿子不就是随便找个差不多的就成了吗?

  杨冬燕的小儿子……呃,确切的说,王府的三老爷是个庶出,找的亲事倒还真是门当户对的,也是异姓王的女儿,当然同样是个庶出。对方之所以答应这门亲事,完全是因为闺女长相随爹,高嫁是不可能的,这才成了这桩好事。

  可就算是嫡子好了,刘二老爷娶的媳妇,单从家世方面看,那也是远不如王妃的。

  就有病。

  拿长媳的标准去给小儿子娶媳妇,人家好姑娘图啥啊?图你家有万贯家产?可就算有好了,依着律法,也是长子继承至少七成家业的。

  杨冬燕苦口婆心的劝魏大嫂想开点儿,还勇敢的拿自己举例子。

  “你看我家,大牛媳妇不就是处处比二牛媳妇强?你要想一个家里太太平平的过日子,长房就必须比其他几房强,将来这个家也是由长房来当的。你要是找个特厉害的,这不是故意想折腾的阖家不安吗?”

  魏大嫂沉默了半晌,若说她完全不懂这个道理是不可能的,可她就是觉得真这么做了,委屈了她小儿子。

  “可我觉得,我幺儿比我大儿强啊!”

  杨冬燕真是没忍住,偷偷的翻了她一个大白眼,考虑到魏大嫂以前总是帮衬自家,她这才忍住了,继续劝:“就照你说的,你大儿不如你幺儿。那你应该咋做呢?给你大儿娶个好媳妇,多给机会让你大儿历练,实在要是扶不起来,你就扶你大儿的孩子!”

  魏大嫂听不进去的,她怎么想都觉得是自家幺儿吃了大亏。

  又片刻后,魏大嫂蹦出一句话:“我想分家了。”

  “分呗。”杨冬燕是无所谓的,南陵郡的世家大族是没有分家的习惯,可那是世家大族,跟乡下地头的习惯本来就不一样。

  像老魏家当初,不就是杨冬燕的公婆都还在世时,就做主分家的。还是那种相当公平的分法,房屋田产几乎都是对半分的,给长房略多的那一些,也是因为长房到时候要负责养老送终。

  杨冬燕以为,魏大嫂也想学公婆那种分法。

  这种分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哪怕上一辈辛苦几十年好不容易攒下了一份不薄的家当,几房一分,又都成了穷人。

  在南陵郡的世家大族里,是几乎不能想象的。但在乡下地头,却是最常见的分法,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家当一共也就那么一点,若是分少了,只怕分出去单过的那一房都活不下去。

  结果没过多久,杨冬燕就被一个消息震住了。

  隔壁家啊,是要分家了,可魏大嫂根本就不按牌理出牌!

  别家就算分了家,那也是留长房在家,由长房赡养父母,将来给老人办后事送终。就算财产平分好了,起码当爹娘的,都是跟着大儿子过日子的。

  结果,隔壁家是把大的几个全轰出去,只留小儿子在身边。

  杨冬燕:……???

  原来,活得久了真能见到很多稀罕事儿。

  不过在这个事情上,杨冬燕其实是没有话语权的。隔壁家的请了老叔过来商谈,其他族里的长辈也都过来了,一时间热闹得跟个菜市场似的。

  杨冬燕就很烦。

  她本来就是那种喜欢清静的,宅且讨厌一切热闹的环境。

  结果隔壁家冷不丁的就搞了事儿,连着好多天,都是热闹非凡,有人同意有人反对,更有不少人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来。除了没打起来,吵架啥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就他娘的烦人!

  隔壁吵成这样,老魏家这边肯定不得安宁的。兼又有人往这边来,指望她也过去劝一劝。

  劝?劝个屁!

  该说的能说的,她老早就跟魏大嫂说过了。眼下过去,劝啥?是劝隔壁几个大的老老实实的带着媳妇孩子分家单过,还是劝魏大嫂依着正常模式分家?

  可眼下都闹成这样了,真要是按着正常模式分家,魏大哥和魏大嫂还能跟大儿子一家处得好吗?如今兴许看着还不显,等以后呢?等老得走不动了呢?

  所以是劝不动的。

  劝那几个大的就更扯淡了,明摆着是吃大亏的事情,咋办啊?如果今个儿是老大老二老三闹着要分家,趁此机会当爹娘的给几个大的一个教训,倒也合适。可眼下,是当爹娘的不要几个大的了。

  就怎么着都不占理,偏不讲道理的还是爹娘,能咋办?

  杨冬燕两边都不想帮,索性承担了送窝头去上学的重任,她还找了个结实的竹篓子,用来装猪崽。

  猪崽沉啊,入手都是坠着的,所以竹篓子必须结实。

  搞定以后杨冬燕就开始了两头奔波,背着猪崽去上学……咳咳,送窝头上学。

  这一送就送了半拉月,隔壁家也总算消停了。

  杨冬燕都懒得去打听到底接下来要咋办,她只忙着追问家里人各项任务的进展。

  还真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