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太太的咸鱼人生上一章:第83章
  • 老太太的咸鱼人生下一章:第85章

  但今个儿,她的神情虽然困惑得很,但心情还是挺平静的。

  直到她在祠堂里看到了杨冬燕。

  杨冬燕啊,她不光站在祠堂的中间,面前还是那张硕大的供桌,后头还是两排牌位……

  那气氛,可别提了,反正渲染到位就是了。

  王妃差点儿一口气没提上来。

  “咳咳咳咳……二弟妹你是不是疯了?”等好不容易缓过来了,王妃立马开始控诉。

  刘二太太很是无辜的看过来:“我怎么了?我什么都没做呢。”

  “那你为什么要带老太太来祠堂?三弟妹跟我说,她看到你带着外人进了祠堂,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儿,结果……”

  “丁氏可真烦!”刘二太太毫不掩饰她对刘三太太丁氏的不喜,当着杨冬燕的面就沉下脸来,“要我说,也是大哥大嫂太仁慈,才由着他们一直待在府里。结果呢?不知道感恩也就罢了,前头咱们要认老太太,他们不就在后头嘀咕着说咱们不把老太太放在眼里?”

  这话里的两个老太太都是指杨冬燕,只是三房因为是庶出,一贯被杨冬燕的两个嫡子刘谏刘诰排除在外。

  十年期间,三房一点儿也不清楚祠堂里供品的那些事儿,甚至一度觉得大房和二房疯了,竟是在供品上头大肆花销。尽管王府是不差这点儿钱,那也没的说把钱往水里扔的道理。

  当然,三房还没做得那么明显,最多也就是背后嘀咕几句,别说出面阻止了,都不敢当面哼哼两句。

  饶是如此,刘二太太也还是很反感他们。只因她从小在孟家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可在背后说三道四,有话直说,背后说人乃是小人行径!

  相较而言,世家女出身的王妃就要好很多了。要知道,世家大族里的弯弯绕绕可比永平王府多上太多了。

  刘二太太这般耿直是因为她娘家满门清贵,从来就没有庶出这种事儿,哪怕无子也是选择过继的,不像王妃的娘家,每一房都有庶子庶女,各种明争暗斗就没少过。

  但要怎么说呢?人总归是要为自己打算的,出于利益考虑,哪怕王妃心里觉得庶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明面上却是一直站在刘二太太这边抨击的。

  试想想,现如今庶出的三房一直留在王府,那么是不是就代表等世子刘修承袭了爵位继承了王府后,如今自己房里的那些庶子庶女也要留着继续膈应刘修?

  王妃本人是真无所谓,这种态度是来自于她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但她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被膈应到。

  仔细想想,刘修自打成亲后就一直守着世子妃过日子,现如今房里的三个孩子也皆是从世子妃肚子里出来的,这还说明不了问题吗?诚然,王妃对世子妃多少还是有些看法的,可她终究是明白,往房里纳人这种事儿远不是世子妃所能阻拦的,尤其刘修压根就不是那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说白了,刘修就是打心底里看不起庶出罢了。

  “你若真同他们处不来,回头寻个理由,让他们独立出去好了。”王妃无可无不可的说道。

  刘二太太眼睛都亮了:“对对,虽说父母在不分家,可这又管不到庶出的,合该叫他们早点儿出去自立门户。对吧,老太太!”

  老太太不想说话。

  翻了个大白眼,杨冬燕对王妃吐槽了刘二太太丧心病狂的行为,当然不是她排挤庶出三房的事儿,对于这些事儿她上辈子都没插手,这辈子更不会管。

  杨冬燕指着刘二太太,对王妃控诉道:“她说要带我去上坟。”

  王妃:……

  如果不是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不允许,王妃真的很想口吐芬芳。

  捂着胸口缓了好久,王妃不得不开口:“二弟妹你别胡来了,祠堂也就罢了,祖坟……我可算明白侾哥儿为何这般胡来了,老太太对不住了,我以前一直认为是您教得不好,如今才发现啊!唉!”

  儿子随娘。

  都是糟心的主儿。

  “我带老太太来祠堂是有正事儿要办!”刘二太太替自己争辩了一句,随即从头上摘下了一支发簪,放在了供桌上,“要不老太太您先试试看?”

  杨冬燕用眼白看着她,提醒道:“我先把丑话说在前头,以前我试过了,每天只能拿一次东西,不管东西多少大小,反正就只有一次机会。”

  “一天一次?”

  “对!”

  那就不能这么草率了。

  刘二太太出去跟丫鬟吩咐了两声,不久之后总算是等到了她的首饰匣子。那可是满满一匣子的各色首饰,还是那种要两人才能搬得动的超大首饰盒。

  命人将首饰盒放到了供案上,刘二太太这才打发人出去。

  自然,祠堂里只留了仨人,即杨冬燕和她的两个倒霉儿媳妇。

  等一切准备就绪,刘二太太一抬眼,才发现杨冬燕和王妃都是一模一样的表情,就是那种……

  我就静静的看着你作幺。

  真不愧是亲儿媳妇啊!刘二太太一面在心里吐槽,一面指着供案:“老太太?”

  行吧,你都不怕磕了碰了,她怕啥?横竖又不是她的东西。

  杨冬燕凝神静气片刻,很快就出手了。

  随着“咣当”一声巨响,原本还妥善放置在供案上的首饰盒,先是猛的消失不见,随后却一下子出现在了杨冬燕脚边……

  你以为这就是结局?最多也就是把里头的首饰给蹭了摔了?哦不,事情哪有这般简单!

  王妃发出了一声凄厉的惨叫声,她的jio啊!

  其实还好,就砸到了她的其中一根脚趾,还不止直接砸下去的,而是整个首饰盒砸下去随即盖子被弹开,敲到了她可怜的jiojio。

  杨冬燕秒速后退五六步,袖着手看着她大儿媳妇抱着脚趾惨叫,再看着她二儿媳妇扑过来抢救这摔了一地的首饰。

  万幸的是,首饰盒子里没有玉镯子,大概是因为传讯的丫鬟以为她要赏赐什么人,没拿她最心爱的玉器过来,而是取了一匣子金饰。

  金饰嘛,最多也就是摔坏了,问题不大。

  ……

  真的吗?

  第一次捞供品试验,宣告失败。

  杨冬燕全身而退,毫发无伤。王妃的脚趾肿得老高,二太太金簪被摔折、金镯被摔扁。

  这个事情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试图占老天爷的便宜。

  →_→

  但刘二太太会放弃吗?她不会。

  这次虽然失败了,但最多也就是代表发财梦碎了,可强烈的求知欲仍然让她决定排除万难继续做实验。

  她已经不求发财了,她就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供品会消失,有些则不会呢?

  为了更好更方便的做实验,她热情的要求杨冬燕在府上小住。

  杨冬燕住下了吗?

  当然!

  她就想知道,孟氏这个倒霉儿媳妇还能折腾出啥事儿来!

  魏家那头自然有人去通知,其实也不用担心的,尽管魏大牛、二牛并萝卜和土豆都回济康郡去了,但自打搬新家后,家里就多了不少仆从,安全问题是无需考虑的,再说真有什么事儿,杨冬燕留在家里绝对是个拖累。

  再一个,方氏那人虽然特别容易大惊小怪,但事实上她还是算一个合格的当家主母,反正管家理事是没问题的,把家里交给她,杨冬燕特别放心。

  要说不放心的事儿,杨冬燕还真不担心小杨氏把自家给吃穷了,她比较操心猪崽的亲事。

  因此,在思量了许久之后,她让人传话给方氏第二天把猪崽给她送过来。

  杨冬燕命人传话去魏家那会儿,刘二太太正忙着对王妃嘘寒问暖。可怜的王妃莫名的遭遇了无妄之灾,这会儿整个人都不好了,并且有一种怀疑人生的感觉。

  本来就不太好的王妃,听着外间的杨冬燕扬着声音吩咐下人,然后就……更不好了。

  犹豫了好久好久,最终王妃忍不住问再度回到了里间的杨冬燕:“您还养猪?”

  杨冬燕一时间没明白过来,还以为她问的是自己十年前刚穿到别人身上那会儿的事情,本来想怼一句这不是废话吗?哪个乡下老太太不养猪养鸡鸭的?后来看在王妃已经很可怜的份上,她放缓了语气,态度温和的开了口。

  “那不然呢?日子再苦再难,也得熬下去啊!”

  王妃还是不懂,她懂不起:“那如今日子总好过了吧?您还在王爷给您寻的新宅子里养猪?”

  “那不能,如今啥都不养了。噢,好像门房养了两条狗。”

  听她这么一说,王妃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不好意思的道:“许是我听岔了,方才竟是听到您说要让人将猪崽送来……”

  “你没听错。”杨冬燕又忘了眼前这个伤患是因为自己才受的伤了,她翻了个大白眼,黑着脸纠正道,“我是让方氏把猪崽给我送来,可猪崽不是猪,她是我大孙女。”

  王妃:……

  说真的,作为一个从小到大参加了无数宴请,遭遇过无数对手,甚至还有人明着夹枪带棒的嘲讽她,她都不至于像如今这般被堵得无法言语。

  老太太啊,真当不是寻常人。

  懵了许久许久,王妃结结巴巴的道:“那二弟妹还挺幸运的……”呃,说错话了。

  杨冬燕继续翻大白眼:“那可不,要是韵姐儿让我养,她肯定嫁不成安平王世子。”

  “老太太,我不是这个意思。”王妃苦笑着解释,然后赶紧岔开话题,“您如今这个大孙女的名讳,可是应了乡下地头贱名好养活的说法?”

  “倒是没想那么多。”

  “那……我知道了,就是小名随口喊喊,大名认真取的。”

  杨冬燕回想了一下猪崽的大名叫啥来着?噢,对了!

  “她小名猪崽,大名魏猪。”

  王妃觉得吧,她今个儿听到消息往祠堂那头赶,这件事儿本身就是个天大的错误。但她舍不得怪罪已经受伤了的自己,也不能怪老太太,仔细想想刘二太太也是无辜的,所以……

  庶出三房果然是个祸害,就应该早点儿让他们分出去!

  猪崽第二天就过来了,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来到永平王府,但的确是她头一次进入二门,毕竟之前赴宴的时候,作为宾客是在外院的。

  然而,就算这样她也没有第一时间看到她亲爱的奶奶。

  她奶啊,这会儿当然是在祠堂里。

  毕竟受伤的人是王妃,又不是求知欲旺盛的刘二太太。所以,未完成的试验还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不过这一次,刘二太太接受了先前的教训,准备的是特别耐砸的东西。

  一块金砖。

  杨冬燕瞅着供案上那硕大的金砖,再一次陷入了迷茫之中。如果她记得没错的话,当初替二儿子刘诰去求娶时,被告知的情况是,孟氏作为百年书香门第出身的嫡女,是被精心教养长大的,还是当时南陵郡出了名的才女。

  所以,应该是财女吧?

  “你就不能找点儿能够彰显你的文化底蕴的东西?譬如说,名家画作之类的?”杨冬燕看她摆好了金砖后,两眼放光的看向自己,忍不住开了口。

  但刘二太太有话要说:“名家画作本就是独一无二的,便是弄出了两份,咱还能卖出去换钱不成?倒不如金砖来得实在。”

  “我看你跟猪崽她娘一定很能说得来!”杨冬燕没好气的瞪了她一眼,随后开始运功。

  呔!

第122章

  不知道是因为高度或者角度, 还是单纯的就是运气不好,反正那一块金砖凭空消失后又出现在了杨冬燕面前,没等她抓住, 就一下子砸到了地上。

  金砖没事儿,地砖遭殃了。

  杨冬燕目瞪口呆看着呈蜘蛛网状的地砖, 久久不曾言语。

  再说刘二太太, 她也懵了好一会儿,这才结结巴巴的开口:“我觉得吧,老太太您说的对,咱们可以先拿名家字画来试一试。”

  杨冬燕:……

  老娘送你一个大白眼!

  横竖今个儿的机会已经用完了,杨冬燕毫不留恋的就离开了,还十分庆幸王妃不在场,不然王妃该怀疑她俩是打算拆家了。

  事实上,就算王妃不在场……

  这里是祠堂啊!

  祠堂这个地方不比其他地儿,但凡有个风吹草动,下人们是必定会报上去的。兴许搁在别家不至于如此, 但放在永平王府里, 起码在之前的十年之中, 祠堂的地位是超然的。

  反正,王妃最后还是知道了, 忍着吐血的冲动, 她安排世子妃帮着善后,同时在心中打好了腹稿, 准备这几天找王爷谈谈,让庶出三房分出的事情。

  且不提男女之间对于庶出的看法差距很大,单说这个利益问题好了,永平郡王刘谏是属于既得利益者, 作为家中长子,甭管是老王爷在世时还是离世后,他在府中的地位都是超然的。

  他起初是世子殿下,跟二老爷年岁差得倒不是很多,但二老爷打小就拜名师走科举一途,跟他是毫无冲突可言的。

  几个庶出的弟妹,妹妹们迟早是要嫁人的,再说他平常忙碌得很,跟庶妹们压根就不熟,即便逢年过节见面了,庶妹们对于他这个长兄也是很尊敬的。哪怕是庶弟好了,庶出的三老爷刘诚年岁比他小了十来岁,性子也偏木讷,从来都不争不抢的,自然也就产生不了任何矛盾。

  也因此,哪怕十年前父母皆已亡故,王爷也没想过要让庶出三弟分出去。再一个,他也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毕竟他也是有庶子的,倘若父母一过世就将庶弟赶出去,那将来他儿子岂不是也会有样学样?

  出于这些考虑,这些年来,永平王府倒也算是平和。

  直到年前认干娘的事情出来后……

  要怎么说呢?认干娘的其实只有王爷刘谏和二老爷刘诰这两人,庶出三房是不算在其中的,哪怕是孙子辈的过来拜见老太太,也是几个嫡孙。

  长房这边是世子刘修和他的两个嫡出弟弟,二房则是刘仁和刘侾兄弟俩。再算上大房二房的两对夫妻,其他人皆不知道内情,得到的消息与外人无异。

  怪力乱神这种事儿,本来就不方便透露出去。

  往好的说,人家信了杨冬燕所说的三魂六魄散了的事儿,可万一有人不信呢?借尸还魂这种传言,那可是自古就有的。

  再说了,自家人是因为尊敬才愿意相信,可抛开这层滤镜不提,外人凭什么信你?

  比较尴尬的是,在王爷王妃等人看来,庶出的三房就是彻头彻尾的外人。

  而三房却也是没想到王爷会糊涂到这份上,竟是认了一个乡下老太太当干娘。

  王府对外宣称杨冬燕是曾经伺候过他们府上老太君的贴身丫鬟,只是后来年岁大了,杨老太君就将卖身契还给了她,允许她回去嫁人。

  再然后,两边就失去了消息,直到杨冬燕的大孙子魏承嗣高中举人,来南陵郡赶考时,才重新又联系上了。

  当然,很多事情真要细究起来,还是会有不少问题的。旁的不说,当初在杨老太君跟前伺候的人又不是全都走了,有很多一直待在府上的。就算多半都已经不再伺候人了,她们的儿孙却还是继续伺候着小主子们。

  好在,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毕竟家生子是不可能跟主子们对着干的。哪怕真有人问起来,只要说时间太久了不记得了,或者说当初老王爷过世后,的确放了不少签了卖身契的人出去,倒也能糊弄过去。

  只是糊弄外人容易,想要瞒过自家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了。

  三房夫妻俩一听就觉得不太对,哪怕一切属实好了,这些年来伺候过杨老太君的人有多少?就算顾念旧情,拉拔一把,或者偶尔走动一番都可以,至于直接认作干娘吗?

  就是槽点满满,只是外人不好插手此事,最多也就是在背后吐槽几句。身为王府中人,三房夫妻俩暗地里不知道嘀咕了多少次,总觉得王爷和二老爷是被人忽悠了,也曾经隐晦得提醒过几次,但都不曾被采纳。

  在王爷和二老爷看来,这就是他们的亲娘!认作是干娘都感觉太委屈老太太,自然不会将这些话放在心上。

  可说句老实话,在撇开他们隐瞒下来的关键信息后,再看整件事情……

  这就他娘的很离谱啊!

  就在王妃盘算着如何顺理成章的将庶出三房赶出去之时,三房那头也在考虑如何直言进谏。

  本来倒是不着急的,可谁让刘二太太力邀杨冬燕在府上小住呢?这还不算,杨冬燕还将猪崽给唤来了,祖孙俩就这样住下了?

  杨冬燕本就是拿这里当自家的,事实上永平王府不光是她家,还是她跟老王爷一手打下的基业。然而,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她却是忒不要脸面了,在府上耀武扬威的,见天的摆主子谱。

  猪崽倒是还好,到了永平王府后,一副乡下人进城的模样,动辄惊呼连连。

  可有个问题,她一贯都是听她奶的话,她奶只带着她见了王爷王妃、二老爷二太太,并五个嫡出哥儿。

  府上旁的人,对于杨冬燕而言,那就是没必要费神记住的。但这副做派被三房夫妻俩看在眼里,却别提有多恼火了。

  甭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永平王府的正经主子,一个来王府打秋风的乡下老太太,凭什么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开头几天倒也还好,直到刘二太太着手安排猪崽的相亲宴时,刘三太太终于按耐不住了。

  早先刘二老爷曾开玩笑地拿刘侾说事儿,但这真的仅仅是一个玩笑罢了。永平王府的嫡子,就算不是长房也不是嫡长子,那也没可能娶个平民姑娘的。假如过个二三十年,窝头能升到高官时,那兴许还勉强凑合,但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成的。

  但永平王府又不是只有自家孩子!

  就拿刘二太太来说,她出身自书香门第的孟家,又因为孟家上百年都不曾分家,各房亲眷众多。有几房是出了高官的,儿女亲事自是好说一些。但也有空有学问却不擅官场诸事的,哪怕顺利的通过科举入仕了,往往也是一直待在清水衙门不曾升官的。

  像后者,儿女亲事就不那么好说了。

  闺女还成,外人不图别的,就冲着孟家的门风,也会上门提亲。毕竟,娶一门贤妻对儿孙好处多多,相对的也就不会介意孟家的清贫了。

  可反过来,谁又舍得自家金娇玉贵的闺女送去孟家吃苦呢?更糟心的还是孟家的家规,他们不娶庶女。

  本来嘛,就算高门大户心疼闺女,但庶女又无妨的,舍掉个庶女能联姻这么一家子,倒也划算得很。可孟家男丁不娶庶女,无疑更是提高了他们家男丁娶妻的标准。

  当然,最终肯定还是娶得上媳妇的,但孟家儿媳妇们普遍都是小门小户的。还不能是普通百姓的,孟家要求儿媳妇们都识字,不求饱读诗书,但求明事理。

  本朝这才建立了多少年?高门大户也就罢了,寻常的蓬门小户,男娃儿们都不一定能送去私塾念书,还送女孩子们去读书?你怕不是在做梦!

  在一些门当户对的人家看来,孟家这是生生的把自个儿给作死的。不过,这到底是人家的家事,再说孟家的家风是真的好,男子不纳妾,无子也是选择过继,更不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污秽事儿,日子过得虽清贫,却也清净。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家的家规虽然略显奇葩了点儿,可人家是光明正大的摆在明面上的,你不乐意完全可以不结亲,谁逼你来着?

  刘二太太是孟氏女,她当然不觉得自个儿的娘家有什么不对的。咳咳,她自己的亲闺女是舍不得嫁去孟家吃苦受罪的,再说了,孟氏女嫁到永平王府是高嫁,可反过来,外人还不得认为她闺女有什么隐疾?

  但若是换成猪崽的话,刘二太太就觉得挺好。

  孟家之于其他世家大族当然是属于清贫的,但他们真的不至于吃不上饭!所谓的清贫,指的是嫁到孟家后,基本上就跟奢华无度的生活告别了,但孟家还是有底蕴的,每季裁新衣、每顿四菜一汤等等,这些是绝对没问题的。

  把想法跟杨冬燕一说,在得到了允许后,刘二太太就开始操办起来了。

  长房那头直接不用想了,还有几个父兄官途敞亮的也排除,剩下几个空有学问却不适合官场的却是可以留中,再打听一下本人的才学,父母兄嫂弟妹等等……

  杨冬燕瞅着刘二太太这般干劲十足,深以为她要是出生在市井,绝对是街知巷闻的大媒婆。

  但旁的不说,对于孟家的家风,杨冬燕还是很清楚的。非要说的话,他们家就是略有些迂腐,但总得来说,家风正家规严,确实适合联姻。

  要不然,当初杨冬燕也不会让刘二太太进门了,毕竟两家从权势上来说,是完全不搭的。

  这厢,刘二太太已经在安排名单了,她决定先搞个小型的宴会,请的还不是那些太太们,而是小姐们。理由都是现成的,她这个当姑姑的,要求自家侄女们过来聚一聚,不是挺好的?正好,未嫁的姑娘们还能跟猪崽玩一起,都不用刻意叮嘱,自然会回家同自家太太说起来的。

  那厢,杨冬燕也开始折腾猪崽,首先是不让吃,其次是让多蹦跶一下,最后则是索性带她去了王府的操练场。

  猪崽都惊呆了,她不知道她奶想干什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这个小胳膊可拧不过她奶那条大粗腿。

  尤其这还不是在自家,猪崽在犹豫了一会儿后,怂了。

  没过两天,刘二太太就安排好了一切,还派人送来了衣裳,自然是给猪崽的,衣裳首饰都有,还送了猪崽一个十岁出头的小丫鬟。

  猪崽瞅瞅自个儿,再看看那个据说特别擅长梳妆打扮的小丫鬟,深深的认为……

  “奶,我咋觉得我比她更像丫鬟呢?”

  杨冬燕认真的打量了两人,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你说得对。”

  猪崽:……扎了猪心了。

  但问题显然是出在猪崽自个儿身上,折腾丫鬟意义不大。毕竟,猪崽是可以不带丫鬟的,却阻止不了其他人不带丫鬟。

  等她梳妆打扮妥当了,杨冬燕又上下打量了一番,最终沉痛的拍了拍猪崽的脑壳壳:“你就当是普通的待客吧,长长见识就成,不用抱希望了。”

  因为先前就知道了这次所谓的小宴是干啥的,直接导致猪崽很是有些忐忑不安。但是吧,等听到杨冬燕这番“安慰”后,她突然就淡定了。

  反正又没可能成功的,她忐忑个鬼哟!

  抱着这个想法,猪崽拿出了当初还在济康郡时,她去梁家女学时跟同窗相处的态度来,就那种特别淡定特别坦率,一副我就是来跟你唠嗑的模样。

  来赴宴的几位孟家小姐,在来之前都是被母亲教导了一番,因为谁都猜得出来,刘二太太不会这般无聊的。说是小宴,但铁定跟亲事有关,就是不知道是关于谁的。

  最希望的,当然是刘二太太的嫡次子刘侾了。虽然明知道永平王府金贵的嫡女是不可能下嫁的,但嫁到安平王府当世子妃还是孟家那头所没有预料到的。

  但刘侾就不同了。他文不成武不就,还有个混世魔王的诨号,想要迎娶门当户对的贵女几乎是没可能的。但孟家那头还是很稀罕,想让刘侾当自家女婿。

  趁着机会给刘侾相看亲事是孟家那头最乐意看到的,但也有可能是为了王府的庶子们。

  孟家只是不迎娶庶女,但没说女儿就不能嫁给庶子。这倒是跟重男轻女无关,而是孟家的一位姑娘,从辈分上来说应该是刘二太太的堂姐,嫁的是先帝所出的一位皇子,也就是当今的庶弟。

  不娶庶女是没问题的,只要圣上不疯就不会将公主下嫁的。但要是明着说不嫁庶子,这是看不起谁呢?皇家也有庶出的。

  也因此,倘若是永平王府的庶子,孟家那头也是愿意的,且机会更大一些。

  他们完全没想到猪崽身上去,几个小姑娘乍一听姑姑介绍猪崽的身份,初时还有些想法,但因为猪崽太过于坦然了,很快疑心就被打消了。

  刘二太太也不好做得太过了,毕竟那是她娘家人,因此只道是让几个年岁相当的小姑娘交交朋友,还特地提了一句,她儿子刘侾之所以能够进御学读书,多亏了猪崽的哥哥帮忙。

  呃,刘二太太是不会说出“猪崽”这个名字的,在她几乎以死相逼之下,杨冬燕终于想起来了,她曾给猪崽取过一个小名,叫福姐儿。

  “你们跟福姐儿去逛逛园子吧,记得别往大太阳底下走,避着点儿。”刘二太太随口叮嘱了几句,便打发几个小姑娘出去玩了,自然是有王府的丫鬟引着的,毕竟王府里还是有几个未婚男子的。

  等几个小姑娘离开了,刘二太太忍不住头疼起来,不为别的,就为杨冬燕的取名能力。

  福姐儿这个名字不算特别好,但是……您老人家到底是出于什么想法,舍弃了这个挺一般的名字,改成了猪崽这种丧心病狂的名字的?

  再一次的,刘二太太格外庆幸她亲闺女不是杨冬燕一手养大的。

  只是一场小宴而已,又是在亲戚家,孟家的几位小姐都挺放松的。当然,重点在于猪崽那人是不可能给其他小姑娘带来压力的。

  这要怎么说呢?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同性缘和异性缘是不太可能并存的。一般来说,像那种异性缘极佳的,往往很容易在同性跟前吃瘪。当然,反过来也是如此。哪怕在场的都是十岁出头的小姑娘,那也一样。

  偏生,猪崽是那种在小姑娘里头特别吃得开的,以前在女学里时,她就是小伙伴里头的开心果,一起疯玩疯闹,当然也会在女先生跟前装乖宝宝,可动可静,外加没有任何威胁性。

  几个小姑娘很快就玩到了一起,有个胆子大的凑上去问猪崽,认不认识刘侾。

  刘侾他长得好看啊!

  这点是相当占便宜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而言,哪怕说再多的不好,都抵不过一张俏脸的威力。再一个,孟家的姑娘打小见多了才华横溢的男子,反而对刘侾这样策马飞奔的傲气少年更感兴趣。

  当然,一切的一切都逃不开俊俏一词,倘若刘侾长得丑的话,就算他武艺超群都没用。

  猪崽跟刘侾又不熟,总共也就见了没两次,而且上一回见面还十分得不友好,她总感觉刘侾想跟她争宠。可这又跟自家哥哥妹妹们不同,猪崽能够接受她奶疼哥哥妹妹,可一想到还有一个外来的……

  →_→

  对于猪崽而言,刘侾就是个竞争对手,还是实力不凡的那种。

  但她也不能说刘侾的坏话,只能尽可能的憋着忍着,讲了一些她从她奶处知晓的消息。

  十岁出头的小姑娘,放在乡下地头都能当个大人使了,更别提是高门大户精心教养的贵女了。哪怕猪崽尽可能的憋住了,但她们还是轻而易举的就听出来,猪崽对刘侾的不喜。

  于是,她们更高兴了。

  总得来说,这次小宴还是很成功的,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这些小姑娘回去就告诉自家人,她们在王府认识了一个好胖友。

  完全没想歪怎么破?

  这倒还无所谓,让刘二太太不悦的是,在小宴中途,来了个不速之客,却是庶出三房的嫡女。

  永平王府对外一贯宣称的是,他们府上只有一位嫡女。这么做,自然是为了给自家闺女增加筹码,唯一的嫡女,听着自然要比很多嫡女里头的一个要好多了。

  这话最初是刘二太太放出去的,王妃因为没生女儿,倒也乐意帮着说话。时间一长,外头人自然都这般认为了,谁也没有意识到,三房那头是有嫡女的。

  可庶子生的嫡女算是正经的嫡女吗?

  这个问题其实蛮普遍的,有些人家算,有些人家则不算,反正就是各有各的说法,谁也管不着谁。但有一点,嫡庶并不是口头上说说便成的,而是要看最终嫁妆的。

  就拿永平王府来说,先前嫁庶女时,公中出五千两银子,其他的便要靠各房自己出了。但假如是嫡女出嫁,公中会出两万两银子。

  当然,这是规矩。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实际操作起来肯定还是有差异的。

  旁的不说,二房嫡女刘韵出嫁时,因为嫁的是安平王世子,事实上王府公中出了大约六万两银子的财物。二房本身又添了两万两,再算上其他杂七杂八的添妆,当初的刘韵出嫁是真正的十里红妆。

  但三房的嫡女……

  王妃之所以默认了刘二太太抬刘韵的说法,事实上也是考虑到了实际的利益问题。若是承认了三房也有个嫡女,那将来出嫁又是一次大出血,反之不就可以省下不少钱了?横竖律法也没有涉及到这部分,就算三房要闹也没理由。

  谁知,刘二太太这次专门为猪崽搞了个小宴,却引来了那位。

  其他小姑娘们倒是没多想,毕竟来王府做客,哪怕有其他姑娘在也是正常的,最多也就是没将这人放在心上,并不会排斥对方。

  但刘二太太却是忍不住想多了……

第123章

  永平王府的西侧院。

  偌大的一个永平王府, 处处都是一派雕栏玉彻的奢华景致,别的世家大族兴许还会顾忌到底蕴,怕被人嘲笑是暴发户行径。可永平王府却全然不惧这些, 归根结底,这也是因为当初杨老太君的不羁做派, 认为甭管他们如何伪装, 该嘲笑的人依旧会嘲笑他们的。

  但王府中,也有几个比较偏僻的小院落,西侧院便是如此。

  正院里住的是王爷王妃夫妻二人,虽不是最大的院落,却是顶顶气派的。东院住的是世子夫妻二人,代表的是继承人的身份。与之相隔不远的,则是大房的另两位嫡子住处,比不得东院,却也不差了。

  二房诸人则是住在王府的北面,那头离以前杨老太君的院子极近, 端的是幽静清雅, 又毗邻园子, 风景无限好。非要说的话,就是离正门略有些远, 但二老爷是个喜静的读书人, 底下的儿女中,除了个混世魔王刘侾外, 也都是爱清静,倒也住得很舒坦。

  至于三房,他们如今住的便是那西侧院,倒也谈不上有多小, 住肯定还是够住的,但因为西面临街,闹腾不说,那些个依附永平王府过日子的族亲们几乎都住在西边,甚至连家生子的院子都离他们很近。

  唯一的优点大概就是出门方便吧,毕竟西侧门离他们极近,且甭管是下人走动还是柴米油盐的,都是往这边走的。

  已是暮食时分了,刘三太太却没什么心情用饭,只沉着脸坐在那里想心事。

  一旁伺候的丫鬟自是不敢吭声,陪着她用饭的两位嫡女也是低垂着头小心翼翼的用饭。

  ……

  刘三太太娘家姓丁,勉强也能算是官宦人家。只是她娘家爹原先是永平王府的门人,也曾当过一阵子刘二老爷的先生,当然本人还是很才华的,并取得了举人的功名,却一直不曾谋到官职。后来还是因为教导刘二老爷有功,托了老王爷的福,这才放了外任,却仅仅只是个七品芝麻官。

  再后来,阴差阳错的便促成了这门亲事。丁氏之父嫁女时,不过才七品,能将嫡女嫁到永平王府,即便是个庶子,那也是丁家高攀了。

  许是嫁对了女儿,丁氏之父后来步步高升,尽管一直没能谋到京官,可如今却已经升到了五品,也算是苦尽甘来了。但问题是,区区五品外放的官员,在寻常老百姓看来是高不可攀的人家,但对于永平王府来说,又算个什么呢?

  丁家非但帮衬不到丁氏,还需要她不停的伏低做小,来保证丁氏之父的官途顺畅。甚至还不止丁父,还有丁氏的兄弟们……

  不多会儿,刘三太太大概是想明白了,摆手打发丫鬟离开,这才拿眼看向自己的两个女儿。

  确切的说是看向自己的大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