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穿咸鱼六皇子上一章:第68章
  • 清穿咸鱼六皇子下一章:第70章

  两人刚进殿,就见胤祜啃着小点心,像只招财猫一样跟他们招手,“亲哥,四哥。你们来了!”

  “小六回来了。”太子道。

  四阿哥也喊了声六弟。

  康熙将目光投向两个长成了的儿子,“你们有何事?”

  太子看了四阿哥一眼,“四弟带头在户部统计国库欠银,如今已经有准确数目,特地拿来给皇阿玛过目!”

  “请皇阿玛过目!”四阿哥手上捧着折子。

  “呈上来!”康熙下巴一抬。

  魏珠立刻接过四阿哥手里的奏折,呈到康熙面前。

  康熙接过折子打开来看,一眼瞥见醒目的一千余万两,身上的气势就变了,周身布满了阴沉气息。

  一双利眼从太子和四阿哥身上瞟过,“确认无误?”

  四阿哥道:“核对过两遍。”

  二十年来,那些官员陆续从国库借出的银子多达一千多万两,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康熙也只能沉默。

  胤祜的目光在他们三人之间来回穿梭。

  他忍不住啧了声:“只要有人借了不还,不借钱的会觉得自己吃亏,会有更多人惦记国库的银子。与其让他们借钱不还,还不如把国库的银子存到我的小金库里,好歹我是个守财奴,银子只进不出,放在我那里最安全!”

  太子无奈抚额。

  傻弟弟,国库的银子有那么好惦记?

  四阿哥默默地看了他一眼,很想告诉他守财奴不是个好词。

  康熙斜了他一眼,欠银数目太大,他全然没有玩笑的意思。

  目光落到太子头上,“说吧,你有什么计划。”

  太子面带微笑:“儿臣准备推出怀表与座钟。”

  之后便说起了自己的计划。

  条件远比上次卖玻璃要严苛。

  有欠银的官员三族以内不许买,其他人想买要实名登记先跟詹事府申请,四阿哥批准过后才有资格买。

  绝不允许转送给欠银官员。

  一旦发现,九族记入黑名单。

  黑名单榜上有名的人,以后詹事府出品的任何东西都没资格买,想送礼的人自己先掂量一下。

  别不把詹事府的黑名单当回事。

  从玻璃到怀表和座钟,中间才间隔了几年而已,难保詹事府以后不能造出更好的东西,自己一家记入黑名单也就算了,九族入黑名单就问他们怕不怕,怕不怕被九族埋怨。

  康熙还是头一回听到黑名单之说。

  上次买玻璃不许有欠银官员买,康熙本以为太子会延续之前的做法,没想到这回动真格了,非得逼着他们还银子了。

  他垂眸思考,担心对太子名声不利。

  胤祜眼前一亮,亲哥好笋!

  “亲哥,怀表和座钟的产量应该不大吧?”他问。

  “产量不大,近几个月已经囤了一批货了。到时候申请通过了,也不一定是马上拿到货。”太子道。

  欠银的官员未必就不会有想还钱的人,只是上了贼船身不由己,一旦他们主动归还欠银,必会遭到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没好处又得罪人的事,谁也不会干啊!

  四阿哥道:“我和太子哥哥商量过了,最先归还欠银的三个人不用排队,付了银子马上就能拿到货。”

  康熙敲了敲御案,将三个儿子的目光拉了过来。

  “你们放手去做,朕给你们兜着!”

  ……

  太子带着两个弟弟离开乾清宫,中年康熙暂时没有昏庸的迹象,以后就不好说了,这种问题还是要尽早拿出来。

  “等国库欠银一收,是时候打东瀛了!”

  胤祜双眼亮晶晶地望着亲哥。

  “军饷不够?我巨富,我可以赞助呀,赶紧打!不用等国库欠银!”

第123章 、康熙发飙

  他们兄弟十二人里,论财力胤祜能排第三。

  拿来当军饷攻打东瀛还是少了点,打仗成本本来就高,何况是跨海作战,他拿出全部财产都不太够用。

  太子在他头上rua了一把,“打仗是国事,怎能让你掏银子?这事你别管,等国库欠银收回来再打。”

  胤祜扁了扁嘴,不太服气。

  “国事要掏国库的银子,这不是国库的银子没到位吗?一拖再拖,得拖到什么时候?我很急啊”

  说到这里,他脑子里灵光一闪。

  拉着太子的袖子说:“亲哥,国事不能私人掏腰包,当我投资行不行?等拿下东瀛,给我几条金银矿就行了!”

  “六弟别做梦了。”四阿哥颇为无语,“金银矿是朝廷的,不允许私自开采。皇阿玛不会给你,文武百官也会反对。”

  胤祜只能叹气:“那真是可惜了!”

  “你别急,最迟明年就能打去东瀛。”太子安抚了自家弟弟,又问两个弟弟:“你们没发现大哥已经很久没露面吗?”

  胤祜和四阿哥对视一眼,“大哥去哪了?”

  太子道:“火器营新造的火炮,射程和威力是旧红衣大炮的四倍。大哥带着新火炮去了喀尔喀,过两个月才会回来。”

  听到红衣大炮,胤祜脑子里冒出一串关键词。

  红衣大炮最大射程到二点五公里,四倍就是十公里了?

  太子又道:“你们没去过火器营,也没见过火器营新造的舰炮。想让所有战船要换上全部的舰炮,至少还要半年时间。到时候攻打东瀛让五弟和七弟跟着一起去,长长阅历。”

  对这些弟弟,太子向来宽厚。

  想走什么路,都会让他们自己选择。

  五阿哥想领兵打仗,七阿哥还没想好未来想什么,他跟太子表示过他也想上战场看看,看自己适不适应这条路。

  八阿哥胤祐目标明确,他想进火器营研究火器。

  弟弟们想走什么路,只要他们不内讧,太子都表示支持,等大清攻打东瀛,这两个弟弟一定会去的。

  但他们太年轻了,只能跟着混。

  胤祜问:“五哥和七弟还没结业!”

  太子道:“不妨事,耽搁的学业随时可以补上。实战机会不是随时能有的,能跟去历练,肯定要抓住机会。”

  四阿哥沉默地走在一边。

  过了良久,他才开口。

  “众多兄弟都有自己的目标,太子哥哥放眼海外,大哥想率领大清的将士打遍海外,三哥想为大清培养各种人才,六弟想让天下百姓吃饱饭。我是不是格局太小,也该去海外闯荡一下?”

  “四哥想肃清朝堂,怎么就格局小了?”胤祜奇怪地问。

  “比起你们,我的目标不够大。”

  “四哥别瞎说。”胤祜道:“朝堂上的蛀虫一窝又一窝,皇阿玛厚待老臣,又讲究颜面,国库欠银多达千万两,我们兄弟又急又气,他还跟个没事的人一样,一点都不上心。”

  如今已是康熙三十二年。

  中年康熙目前没有昏庸的迹象,死爱面子这一点从来没变过,甚至有点变本加厉的样子。

  国库快被蛀虫掏空了,他也只是一句让太子他们放手去做。

  他自己呢?一点表示都没有。

  别问,问就是不想寒了众臣的心!

  太子他们想收回欠银,只能造出好东西相…诱,詹事府造再多东西都不如康熙拿出个强硬的态度来。

  追个债还得以利相…诱,就很气了,真的欠钱的就是大爷!

  胤祜撇了撇嘴角,也放轻了声音。

  “国库欠银千万两,都不见他有所行动。想等皇阿玛收拾蛀虫?下辈子都等不着!好在我们有四哥,四哥有这个心,又是这块料子,我们在等四哥成长起来削死那帮蛀虫!”

  四阿哥赶紧捂住他的嘴。

  小声告诫道:“六弟小心点,别在外面编排皇阿玛。”

  这种话在心里说说也就算了。

  怕的是隔墙有耳,被人抓住把柄。

  太子也道:“四弟不必妄自菲薄。不管走哪条道,我们所有兄弟的心是一样的,都希望大清越来越好。肃清朝堂这条路,比别的路更难走,四弟深明大义才愿意走这条路。”

  四阿哥被安慰到了,“多谢太子哥哥,是弟弟想岔了。”

  ……

  兄弟三人结伴走在东一长街。

  路过承乾宫,四阿哥要去看望佟嫔,就剩下太子和胤祜。

  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胤祜背着手走在前面,太子跟个影子一样跟在他身边,他们姐弟三个很久没聚过了。

  进了钟粹宫,胤祜跟皇后汇报了一下自己在庄子上的生活。

  零零碎碎,只想表达一句话,他吃好得睡得也好。

  但是皇后不信,让厨房做了一大桌胤祜爱吃的,又使劲给他夹菜,碗里快堆成小山了,她还在絮叨。

  “多吃点,你在长身体,平时干活运动量大,消耗也快,营养要跟得上。庄子上没有好食材,就让人找内务府。咱们自己给银子,让他们代买食材每天给你送新鲜的。”

  “我庄子上什么都有。”胤祜道。

  太子被冷落在一旁。

  胤祜消灭了碗里的小山,皇后又给他堆了一座小山,他吃饱了还在往嘴里塞,这沉重的姐弟情,他快吃撑了。

  好在亲哥懂他,帮他转移了话题:“地里怎么样了?”

  “地里?只能用有机肥催一下产量。水稻这几年肯定不会有结果。育种太难了,水稻花又小,一穗至少有一百多个花,我一个人一天能搞多少?而且条件受限造不出氮肥,没有化肥,就算搞出新粮种,产量也高不到哪里去。”

  不是他说丧气话,现实如此。

  技术是其一,还有环境污染呢?

  想想后世灭绝的动物,就该知道青山绿水多可贵。

  皇后终于放下了筷子,她问:“土豆和红薯呢?”

  “土豆和红薯我都种了。土豆容易感染病毒,如果当主食一家人的指望都在土豆身上。万一出事,就会颗粒无收,百姓吃不上饭肯定会暴…动。可以在山上开荒,但也不能连种。”

  土豆是值得推广的,只是不建议当主食。

  红薯除了储存难,还要轮作,育种时注意一点基本上不会有问题,就是吃多了难以下咽。

  只有米面百吃不厌。

  太子听后直笑:“能吃饱饭就行了,口感不重要。再说了,红薯的吃法很多,换着法子吃也能换换口味。”

  连饭都吃不饱,谁还在意口感?

  ……

  太皇太后忌日一过,胤祜又回到庄子上了。

  今年有女儿参选的人家都等得心焦,一直盼宫里的消息。

  可惜久等不到,直到五月底才盼到好消息。

  康熙连下圣旨给几个儿子赐婚。

  四阿哥和七阿哥兄弟二人收获满满,康熙给俩人各指了个正室,和两个侧福晋,另外还有三个格格。

  仔细去看,康熙给他们相中的秀女,除了正室模样端庄,侧福晋和格格都是长相平平,看起来富态又好生养的那种。

  给两个儿子送那么多女人,康熙的目的昭然若揭。

  五阿哥和八阿哥定下了嫡福晋,又指了两个格格。

  太子和大贝勒还有三阿哥各一个侧福晋和两个格格。

  在所有年长的皇子里,别人的后院或多或少进了两个人,而原本的热门人物六贝勒什么都没捞到。

  六贝勒后院里干干净净,连个侍妾也没有,皇上和皇后娘娘不给他安排女人,他自己可能没开窍。

  也有人怀疑他身体有问题。

  六贝勒从小就有体弱之名。

  因为体弱,比其他皇子晚入学,时不时就要休养几天。

  以前见他活蹦乱跳的样子不像个体弱之人,可如今比他小的七阿哥和八阿哥都有福晋有格格,他这个当哥哥的却跟个和尚一样不近女…色,难不成他的体弱是真的?!

  越想越有这种可能。

  他从上书房结业一年,还在游手好闲,肯定是体弱的原因。

  众说纷纭,越传越离谱,还传到民间去了。

  传到最后,就成了胤祜命不久矣。

  康熙派人出宫打听了,打听到的流言不下十种。

  他当下便是一声冷笑。

  “那些狗东西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家里有没有适龄的女儿,或是没指给小六,就在抹黑小六的名声!”

  他儿子身体有没有问题,他比谁都清楚。

  不过,体弱之说最开始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倒也不好自打自脸的反驳流言,只能制造更大的消息转移目光。

  那些传谣言的人,早晚会把巴掌扇到他们自己脸上。

  他儿子不但会长命百岁,还会儿女成群,会封亲王。是他们一辈子企及不了的高度,让他们酸去吧!!

  康熙亲自去庄子上看望胤祜,见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顶着毛毛小雨在地里忙活,就更气那些造谣的人了。

  胤祜听后,浑不在意。

  “没事,就当我体弱呗。”

  他不在意,康熙在意啊,他当时为了省事给儿子冠上体弱之名,就觉得对不起儿子,“是皇阿玛对不起你。”

  其实胤祜早就听说了。

  太子给他捎了信,让他安心。

  亲哥还是很靠谱的,六月初二詹事府造的怀表和座钟就要上市了,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集在怀表和座钟上,还有詹事府新出的规矩——黑名单。

  就不会有人盯着胤祜不放了。

  他拉着康熙就走:“皇阿玛,去尝尝我种的黄瓜。”

  俩人走在田埂上,路边的小草湿漉漉的,也打湿了康熙的靴子,他跟着胤祜来到种黄瓜的地里。

  一片绿油油的黄瓜藤爬到竹竿搭的架子上,翠绿的叶,嫩黄的花,藤上还悬挂着一条条有大有小的瓜。

  “皇阿玛在这等我。”

  胤祜钻进地里,摘了几条大一点,将近成熟的。

  给了康熙一条,还给后面的魏珠和王小松各一条。

  俩人受宠若惊,“多谢六贝勒!”

  胤祜笑着露出一口小白牙,“不用客气。边上这一排都是我亲手种的,还没人吃过,你们运气好让你们尝个鲜。”

  一边说,还指了指地里的黄瓜。

  他那骄傲的模样,和晶亮的眼眸,给人一种他不是在说黄瓜,而是告诉他们那是他打下来的江山。

  康熙怔怔地望着他。

  他心里在感叹六儿子还是个孩子,种了一排黄瓜就值得他开心了,只有小孩子才会这么容易得到满足。

  他儿子越好,就衬得造谣的人越卑劣、越可恨。

  有什么值当他们去抹黑一个孩子?

  胤祜一点都不讲究,拿起黄瓜在衣服上滚了滚,把上面的刺搓掉了,直接放进嘴里“咔嚓”一声就啃了下去。

  还边啃边说:“亲手种的,就是比别人种的好吃!”

  他亲手种下,又是亲手收获的,吃着有种幸福感和满满的成就感。

  见康熙站在那里不动,胤祜又道:“皇阿玛别担心,不脏,把外边的雨水擦干,就可以直接啃了。”

  康熙拿帕子擦过了才啃。

  “不错,很脆。”

  “等会再挑几条大一点的,皇阿玛帮我带回宫去,让皇额娘和亲哥也尝尝我亲手种的黄瓜。”

  其实采摘的季节还没要,再等十来天才有大批成熟的黄瓜。

  现在也挑得出来,就是数量不多。

  康熙道:“你倒是惦记他们!”

  他语气中有股酸味,求生欲使然,胤祜反应超快:“我惦记皇阿玛,皇阿玛也惦记我,还亲自来看我。”

  一句话就顺了毛,康熙满意了。

  “算你小子有良心,还知道谁对你好。”

  “我当然知道,皇阿玛对我好!”

  ……

  六月初二,千秋节。

  皇后没有大办千秋宴,只在宫里办了一场家晏,这一天宫外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大早詹事府的玻璃铺子就放了两串千响的鞭炮,放完之后就在门在贴了两张大红纸。

  上面的大红纸写着一行大字“怀表和座钟新品上市”。

  下面那张红纸就写着买怀表和座钟的规矩,“国库欠银”四个字加大加粗,格外显眼,也是满纸规矩的重点。

  几年前有欠银的官员不允许买玻璃,好歹没公开。

  只在朝堂上流传,没有传到坊间。

  这次明晃晃地写在红纸上,也将那层遮羞布扯了下来。

  就差公开名单了。

  原本太子还想温水煮青蛙,慢慢地逼迫他们归还欠银。

  但上个月底宫外传起了胤祜的流言,这一举动惹恼了太子,他弟弟安分守己种自己的地,却惨遭诋毁。

  诋毁他不要紧,欺负他弟弟不行!

  至于其他人,四阿哥是帮凶,大红纸还是他亲手写的。

  原因出在康熙身上,宫外在传胤祜的流言,康熙把几个年长的儿子喊到身边,亲口告诉他们,这一届秀女质量高要指婚的皇子也多,胤祜主动提出晚一届指婚,把机会让给他们。

  所有年长儿子都有份,独独落下了胤祜。

  连两个弟弟也抢在他前面。

  不管外人怎么说,宫里的儿子康熙不许他们有想法。

  为了给胤祜出口恶气,这一纸规矩是三阿哥打的草稿,四阿哥亲自动笔抄在红纸上,五阿哥出主意要放鞭炮。

  这不,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目光。

  现场围观的读书人将当众念出那一纸规矩,瞬间就引起了一片哗然,人群里还有七阿哥和八阿哥安排的托。

  刚热闹起来,就开始搞事了。

  “诶,李兄可曾记得当年詹事府卖玻璃的奇事?”

  捧哏李兄赶紧接话,“什么奇事?我怎么没听过?”

  这世上最不缺吃瓜群众了,哪里有瓜,哪里就有吃瓜群众。

  俩人一开口,旁边的吃瓜群众就支起耳朵,准备吃一手瓜。

  究竟有什么奇事?他们也没听过!

  挑事的托在啧声道:“当年啊,詹事府的玻璃大多是卖给城里的富商,却很少有达官显贵买玻璃。”

  捧哏李兄演得惟妙惟肖,惊诧地问:“那是何原因?”

  “当年,很多人以为那些没买玻璃的朝廷命官是为官清廉,用不起华贵的玻璃。勋贵人家行事低调,不想让子孙养骄奢放逸的作风,才没买玻璃的。”说到这里,挑事的托连连摇头,“如今想来,必是詹事府定了规矩。亏得我还信了这奇事!”

  说完,他还啐了一口。

  吃瓜群众们吃瓜吃撑了。

  马上就有人想起了,当年好像是有这样的传言。

  甚至有传言谁家没买玻璃,谁就是清廉的好官。想辨别贪官污吏很容易,就看谁家大手笔买很多玻璃。

  还让一批官员得了个好名声。

  原来背后的水那么深!!

  难怪詹事府要写上一纸规矩,正是为了避免世人被贪官污吏所蒙蔽,明明是一帮蛀虫,却让他们赚了个好名声。

  嗨呀,真的好气!

  想到自己被蒙骗过,还夸赞过那些贪官污吏,就越想越气!

  瓜还没吃完,两个瓜农又种出一地的巨瓜。

  捧哏李兄一脸愤然,唾弃道:“国库的银子是大清之本,这帮蛀虫将大清之本蛀空了!怪不得太子爷的门人会出来做生意,还听闻当年建威海水师都是太子爷私下掏的腰包!”

  “太子爷自掏腰包,铁定是国库没有银子了呗!”

  “我三姑的二表舅的堂侄的表侄孙是威海水师的一个小兵,听他传来的消息,连战船都是太子爷自掏腰包!”

  “所以,太子爷卖玻璃是为了养威海水师?”

  “这帮蛀虫不死,大清危矣!”

  最后这句有点演过头了,铺子里的护卫指着二人怒声斥道:“你们二人不可胡言,大清必将千秋万代!”

  两个托混在人群里,然后跑路了。

  留下的吃瓜群众们手里的瓜掉了一地,都快傻了。

  天啦,这是什么惊天巨闻?!

  那些贪官污吏掏空了国库,逼得当朝太子做生意建水师、养一支水师,甚至连战船都要他掏腰包?!

  这个瓜远比胤祜体弱的瓜要香甜。

  胤祜瞬间成了过气瓜农。

  贪官污吏在任何时代都是最拉仇恨的存在,极易引起民愤。

  普通的贪官已经很遭恨了,对国库下手更是忍无可忍。何况他们还掏空了国库,建水师这种国家大事都拿不出银子了,国库已经被他们蛀空了!!

  可见这群蛀虫有多可恨!!

  现场的群众赶紧闹了起来,逼问铺子里的护卫和大掌柜。

  “掏空国库的蛀虫究竟有谁?”

  “请将他们的大名写在白纸上,铺子里的各位请放心,我们都是斯文人,没有任何恶意,也做不出蛮横的事,不会去他们家闹事。最多给他们写个挽联,送到他们家聊表心意!”

  大掌柜心道:都要给人家送挽联了,还叫没有恶意?!

  恶意满满还叫聊表心意,说得比唱得还要好听。

  大掌柜朝人群拱了拱手,在火上浇了一桶热油。

  “对不住各位,我上有老下有小,实在不敢得罪那些贵人。还望各位多多包容,多关注一下詹事府新出的怀表和座钟!”

  听听这话,那些贪官污吏着实可恨,这是詹事府的铺子,大掌柜是太子的门人,还要担心被他们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