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岫于是没再说什么,青唯跳下马车,究竟想要做什么,适才他跟在她身后,看得很明白。

  他撩开车帘,朝外望去,快到城门了,“虽然姑娘再三说什么都不要,城外的马匹上,在下给姑娘备了行囊,里面除了衣物与盘缠,还搁了些伤药,姑娘此去天涯,养好身上的伤固然重要,”他说着一顿,放下帘,看向青唯,“万望心安。”

  -

  近日城中戒严,城门口也增派了人手,并不是所有的送辇马车都不搜,只不过张远岫这一辆挂着老太傅的牌子,城门守卫是故轻易放行。

  很快到了二十里外的驿站,崔芝芸与高子瑜已等官道外了。

  青唯与张远岫薛长兴作别,来到驿站外,崔芝芸立刻迎上来唤道:“阿姐。”

  高子瑜对青唯作了个揖:“表妹的马就在驿站的马厩里,在下已与驿丞打过招呼了,他不会向任何人透露表妹的行踪。”

  青唯颔首:“多谢。”

  高子瑜摇了摇头,对崔芝芸道:“我回马车上等你。”说着,先行一步离开了。

  青唯看着他的背影,回过头来与芝芸道:“抱歉,我眼下是钦犯,想见你一面,只能通过高子瑜的名义将你约到此处。”

  崔芝芸垂下眸,安静地笑了笑:“……适才表哥与我说,佘氏与他解亲了。他说,惜霜这小半年折腾得厉害,背地里……做了许多腌臜事,眼下无论是他,还是姨母姨父,都十分厌弃她。他说他心里只有我,仍希望我能嫁给他,他会让我做正妻,待惜霜的孩子生下来,也只会认我一个母亲。”

  青唯看着崔芝芸。

  说起来,她比她小一岁,眼下还不到十八。

  “不过我拒绝了。”崔芝芸顿了顿,说道,“阿姐,我这几日在江府等你,看明白了许多事,我知道了你究竟是谁,小昭王究竟是谁,我爹爹为何获罪,当年江家一封状书递到御前让钦差来岳州捉拿爹爹,不过是为了先一步保住崔家。我才知道许多事的好坏,并不如表面看到的那般,而我之前被这表象蒙蔽了太久,以为他人许诺我的,便会是真的。我若应了表哥,嫁给他做妻,或许会安乐个一两年,可是今后,谁知会不会有第二个惜霜呢?我出生低微,不过是商户之女,以后表哥若仕途鹏程,谁知会不会有第二个佘氏呢?”

  寄住在高家的数月,或许在外人看起来没什么,于崔芝芸而言,却是铭心刻骨的。

  “我不想在回到那样的日子了。我想像阿姐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凭靠自己站稳。我已打算好了,等案子审结,我就和爹爹一起回岳州,跟着他学着做买卖,打理铺子,等我能撑住家业,到那时再寻一个良人不迟。”

  崔芝芸说着,抬手挽了一下鬓发,她生得美,模样还和初上京是一般明艳,但她看上去又有些不一样了,或许是那份从小娇养的柔弱终于在这一路风霜里洗去了吧。

  人就是这样长大的。

  每一个人都一样。

  “我之前一直害怕见到表哥,我喜欢他,我担心见到他就动摇了,就不想回岳州了。可是我今日看到他,发现其实释然以后,割舍并没有那么难,所以我要多谢阿姐,多谢阿姐一路带着我这个负累上京,又替我嫁去江家,多谢阿姐把我从高家接出来,让我见高子瑜最后一面,明白原来我也可以这么坚定。”

  青唯道:“你不该谢我,你应该多谢你自己。”

  她这么一说,崔芝芸就笑了:“嗯,还有我自己。”

  青唯道:“你既然决定彻底离开高家,当初我嫁去江府,罗姨母给我准备了一箱嫁妆,你把它还了吧。那嫁妆我没动过,不过箱子的暗格里,有个小木匣,里面有几张图纸,那是我自己的东西,你把它收好。”

  崔芝芸点了点头:“好。”

  “还有,”青唯说着,从斗篷的内兜里取出一封信,“何鸿云的案子里,有个叫扶冬的证人,她这些年一直在寻找她的教书先生,那先生唤作徐述白,关于他的下落,我已经跟人打听分明写在信里了,你收好,来日转交给她。”

  崔芝芸接过信:“我是要把这信交给玄鹰司吗?”

  “不是玄鹰司。”青唯道,“交给小昭王。那只木匣,还有信,等你见到小昭王,都给他。”

  “还有……”青唯沉默许久,解下腰间的玉坠,递出去,“还有这块玉。”

  玉的水色很好,被青唯小心握在指间,触及生温。

  深宫波云诡谲,步步机锋,一封信、一只木匣,未必能取信谢容与,加上这枚玉,应该够了。

  他知道她喜欢这块玉,总是带在身边。

  “你告诉他,我一切都好,记得帮我跟他道别,跟他说,我走了。”

  崔芝芸点点头,伸手接过玉。

  玉石离手,指间只余下荒芜的风。

  颊边覆上点点寒意,青唯仰头一看,竟是又落雪了。

  就这样吧。

  再耽搁一会儿,雪变大了,她怕是赶不到下一个镇子了。

  青唯于是去马厩里卸了马,牵着马,最后跟崔芝芸道:“我走了,你多保重。”

  “阿姐。”崔芝芸追了两步,“阿姐,不管你姓崔还是姓温,你永远都是我的阿姐。我……我一定会在岳州立住脚跟,岳州的崔宅,一直都是你的家。”

  青唯听了这话,很淡地笑了一下。

  她回头望去,目光从崔芝芸,移向不远处的城。

  雪倏忽间就大了,上京城在这雪中只余下一个寥落的轮廓。

  青唯看不清,于是牵着马,往前走。

  家么?

  这个字于她而言已经有些陌生了。

  辰阳故居是梦中旧景,洗襟台坍塌后,成了她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适才芝芸提到家,她第一个想到的竟是江府。

  红烛满眼,他挑开盖头——

  “所以我嫁过来,实在是天上月老牵线,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你我这哪里是月老牵线?你我简直是月老拿捆仙绳绑在了一起,外还加了十二道姻缘锁,借来蓬莱的昆吾刀都斩不断……就怕到了阴曹地府,十殿阎罗也把你我的名字写在三生石上……”

  虚情假意,两厢试探,到后来竟成了她风雨兼程这一路的片刻皈依。

  可惜那样的日子太短了。

  红烛褪色过往斑驳,他是高高在上的王,她是无法见光的重犯,那座巍峨的深宫,她永远也进不去,诚如人群熙攘她被层层阻隔,他独立远街却看不见她。

  这才是被烛色掩去的真相。

  风声苍茫,青唯往前走。

  一如她从前辗转漂泊的每一回一样。

  一个人,罩着斗篷,遮着脸,向着天涯,不再回头。

第81章

  夜深,宣室殿中灯火通明。

  赵疏倚在龙椅上,伸手揉着眉心:“何鸿云怎么说?”

  “大理寺草拟的罪条,臣已经一一念给何鸿云听了。”刑部尚书道,“何鸿云没有抵赖,但他不肯画押,直言要见小昭王。臣让人去昭允殿请示,昭王殿下说……不见。臣不得已,只好命狱卒用了刑。”

  赵疏叹了一声:“他眼下是重犯,受刑也是应该。”他顿了顿,站起身往殿外走,“事已至此,不必再给何氏任何优待,案子该怎么办怎么办吧。”

  清晨冬祭的路上,士子的声声诘问言犹在耳,赵疏回到宫中,立时催促六部三司加紧办案,眼下各衙门点灯熬油,都快子时了,竟没几个回的。

  见赵疏往殿外去,章鹤书几名大员立刻跟上,低声道:“官家,何大人还在雪地里跪着呢。”

  何拾青已在拂衣台跪了一整日。他发须被雪染得苍白,人似乎一夕间就老了,见赵疏拾级而下,他高声道:“官家,官家!请听老臣说两句吧!老臣自知犬子罪大恶极,不求官家宽恕他,但求官家看在老臣这么些年尽心辅政的份上,哪怕把他剥皮抽筋,好歹留他一条性命!”

  “官家!陛下!”看着赵疏走近,何拾青在雪地里膝行数步,佝偻着背去扶他的袍摆,“再不济,求您看在太后的颜面,太后与官家母子一场,官家知道的,念昔是太后最疼爱的侄子啊!”

  何拾青老泪浑浊,“念昔是有过,被贪欲蒙眼,一步错,步步错,可他的初衷,绝非令洗襟台坍塌,官家让他游街、受刑,老臣都认了,可是何家历经数朝,也曾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出过多少文臣良将,那么多桩功绩,难道在官家眼里一文不值吗?”

  赵疏静默地立在雪里,听到这,垂下眼去看何拾青。

  这个在朝廷屹立多年的中书令,而今褪下官袍,摘去发冠,看上去只是个寻常老叟罢了。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赵疏轻声道,“何念昔手上的血债太多,只能以命偿命。何大人既与朕论功绩,便该知道,自古功过不相抵。”

  言罢,他不再停留,吩咐道:“来人,拂衣台上不为十恶不赦的人鸣冤,把何大人请下去。”

  小黄门听令上前,扶起何拾青,掺着他往宫门去了。

  章鹤书在雪里看着他的背影,唤来一名提灯内侍,也往小角门走去。

  夜很静,章府的驾车厮役在角门外等候,车室内明灯已搁好了,章鹤书养了片刻神,很快就着明灯,翻开一页书。

  这是他的习惯,章氏虽也是名门望族,章鹤书却是正儿八经考功名升上来的官,早年念书风檐寸晷,而今做了重臣也不敢懈怠,章府去皇城远,大半个时辰路途,他多半都用来苦读,及至马车停下,车外厮役低声喊了句:“老爷。”章鹤书才将书搁下。

  夜深了,府外十分安静,章鹤书绕过照壁,却见正堂里掌着灯。

  “兰若回来了?”章鹤书问。

  “哪能呢?大理寺公务繁忙,大少爷一早就让人捎信儿,说近几日都宿在衙门。”跟在身旁的老仆道,“是张二公子。”

  “忘尘?”章鹤书稍顿了顿,不动声色地让老仆退下了。

  他独自步入堂中,带进来一身寒露,“忘尘,你怎么等到这时?”

  张远岫起身作揖:“傍晚听说先生有事寻我,左右闲着,便过府来了,静夜听雪,闲茶佐月,谈不上等。”

  早年张远岫入仕前,受章鹤书指点过文章,故而私下称他一声先生。

  正堂里焚着炉子,章鹤书脱了外氅,他虽已年逾不惑,鬓发微霜,看上去仍是个清癯书生,“是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洗襟台,官家已定好重建的日子了。”

  张远岫拨着茶盖的手一顿:“果真?”

  章鹤书颔首:“眼下天寒地冻,尚不是时候,待明年开春三月,官家便要派工匠去柏杨山。”

  张远岫垂眸看着茶水,半晌,缓缓道:“能重建就好。”

  “是啊,能重建,便不枉费你这么一番工夫。”章鹤书道,“千辛万苦救下薛长兴,又说动当年的宁州府官到京平冤,要求彻查瘟疫案,眼下何家这么快被问罪,也与上京、宁州药商士子联名上书脱不开干系。”

  张远岫起身,对着章鹤书又施一揖:“朝廷能这么快定下重建洗襟台,忘尘实在没想到,此番还得多谢先生筹谋了。”

  “忘尘何必多礼?”章鹤书道,“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洗襟台本就为士人而建,何氏偷换木料的罪行被揭露,士人定然不忿,朝廷为了安抚他们,自然会答应重建楼台。”

  章鹤书笑了笑,“当年你父亲率士子投身沧浪江,而今楼台既建,后世都会铭记他们英魂,你也能安心了。”

  然而张远岫听了这话,不由沉默。

  半晌,他撩起眼皮看向章鹤书:“有桩事,忘尘心中一直困惑,不知先生这里可有答案?”

  他生得白净,眼睑十分单薄,这么乍然盯着人看,仿佛淡泊春光里藏了细芒,让人觉得不安生。

  章鹤书似乎无所觉:“你问。”

  “几日前,上京西郊几名药商死得蹊跷,先生可知道,这事——究竟是谁做的?”

  “不知。”章鹤书悠悠然道,“朝廷不是正着人查么?怎么,你觉得这案子不对劲?”

  张远岫道:“太巧了。祝姓药商不死,那些被何鸿云胁迫的药商未必会敲登闻鼓,登闻鼓不响,何家的罪行不至于败露,京中的贡生士子便闹不起来,他们不闹,朝廷便不会为了安抚士人情绪,这么快应下重建洗襟台。我担心此事因我而起,故而有此一问。”

  他说着,不等章鹤书回答,“不过这些只是忘尘私底下的揣度,先生当玩笑听听便罢,不必当真。今夜太晚了,忘尘不叨扰,这便告辞了。”

  “忘尘留步。”

  见张远岫步至堂门口,章鹤书唤道。

  “忘尘近日,可有见过那温氏女?”

  张远岫微蹙了蹙眉,回过身:“不曾,先生怎么会这么问?”

  “没什么,想着你既出手救了薛长兴,保住温氏女,只怕不是什么难事。老太傅视你如子,连太傅府的马车都任你驱使,那马车,谁敢去搜呢?你说可是?”

  张远岫道:“先生想多了,温氏女是钦犯,朝廷查得紧,借忘尘一百个胆,也不敢保她。”

  言罢,他再度一揖,推开堂门,往外走去。

第82章

  雪一停,天地就起了雾,清晨的天亮得缓慢,谢容与撩开冷雾,匆匆往正殿走去。

  崔芝芸等在殿中,见谢容与到了,怯生生喊了句:“姐夫。”

  这是她第一回 来宫里,心中惶恐得紧,“姐夫”喊出声,才意识到称呼错了,想改口,谢容与已“嗯”着应下了,他意示她坐,温声道:“近日在江府怎么样?”

  崔芝芸道:“多谢姐夫,江家上下很照顾我。”

  她迟疑片刻,“姐夫,我昨日……见到阿姐了。”

  谢容与听了这话,并不意外。

  他与崔芝芸之间谈不上熟识,崔芝芸能进宫来见他,只能是为了青唯。

  “……她还好吗?”

  “阿姐一切都好,虽然受了伤,看上去已经好多了,只是,京城危机重重,阿姐她不能多留。”

  谢容与“嗯”一声,好半晌才道:“她走了?”

  崔芝芸点了点头。

  她拿过手边布囊,“阿姐有东西让我转交给姐夫。”

  布囊打开,入目的是一枚水色通透的玉,谢容与的目光微微一滞,“她……没有话带给我吗?”

  “阿姐只说,等见到您,代她跟您道别。”崔芝芸道,“何家的案子里,有个叫扶冬的证人,阿姐帮她打听到了徐先生的下落,已写在信中,阿姐说,让我把信、木匣里的图纸、还有玉,一并交给姐夫。”

  谢容与道:“多谢。”

  深殿寂然,崔芝芸办完青唯交代的事,又局促起来,她很快请辞,谢容与没多留她,差人将她送回江府。

  日色穿过薄雾照进殿中,谢容与在案前静坐良久,修长的双指捞起玉,收入掌心。

  京城大雪封天,追兵重重,她应该是一个人走的吧。

  眼下离开是最正确的决定,温小野辗转经年,遇事从来果决利落。

  所以他没问她去了哪里。

  也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该去哪里,她这些年,不就是这么过来的么。

  谢容与看过洗襟台的图纸,收入木匣,随后拿起信。

  信是青唯写给扶冬的,都是白话,就像她平时闲谈时的口吻:

  “扶冬,关于徐先生的下落,我近日略有所获。我有位薛姓叔父,这些年一直在追查洗襟台坍塌真相,他对照丧生的士子名录,暗中造访过许多人家,徐先生的双飞燕玉簪,他是在庆明府一户冯姓老夫妇家中寻到的。

  “这对老夫妇有个举人儿子,五年前被选中登洗襟台,洗襟台坍塌后,老夫妇惊闻噩耗,赶赴陵川。路上,他们遇到一名书生。这名书生自称姓徐,应该正是徐述白。他听闻老夫妇有亲人丧生洗襟台下,称自己此行上京,正是为告御状而去,他要揭发修筑洗襟台的真相,让事实大白于天下。徐述白说,自己此行艰险,恐会遭遇不测,身上有一珍贵之物无人托付,希望老夫妇代为保管,即薛叔后来在老夫妇家中找到的双飞燕玉簪。

  “依照老夫妇的说法,徐先生最后出现的地方是上京附近,这与扶冬姑娘此前的说法不谋而合,可见徐先生并没有死在洗襟台下,他会出现在洗襟台丧生士子名录之上,定是有人故意弄虚造假。

  “薛叔这些年汲汲追查洗襟台坍塌真相,得知徐先生或知晓内情,他苦寻他的下落,可惜一无所获。后来他到了陵川,辗转打听到徐先生与姑娘熟识,循着姑娘的踪迹,于几月前找来上京,彼时姑娘为接近何鸿云,刚在流水巷开了折枝居酒舍。薛叔后来遇险,无奈藏匿行踪,将双飞燕玉簪转交给我,这正是我凭玉簪找到姑娘的缘由。

  “对不住,关于徐先生的下落,所述已是我能打听到的全部,恕我直言,时隔经年,先生只怕凶多吉少。万望你勿要耽于过往旧事,前路漫漫,但请珍重。勿念。

  “青唯·嘉宁三年十一月廿八。”

  谢容与看完信,沉默片刻,唤来德荣,吩咐道:“把这封信带去玄鹰司,交给扶冬。”

  德荣称是,接了信正要走,身后谢容与忽道:“等等。”

  他像是想到了什么关键的节点,起身离案,从德荣手里拿回信,将其中一行反复看了数遍——

  “这名书生自称姓徐,应该正是徐述白……称自己此行上京,正是为告御状而去,他要揭发修筑洗襟台的真相,让事实大白于天下……”

  揭发修筑洗襟台的真相,让事实大白于天下。

  修筑洗襟台的真相。

  什么叫……修筑的真相?

  徐途贩卖次等木料,何鸿云从中牟取暴利,致使洗襟台塌。

  这不该是洗襟台坍塌的真相吗?

  而修筑洗襟台,是昭化帝提议,朝廷明令颁布,臣工士子乃至天下人拥护的决策,这其中,能有什么真相?

  修筑在前,坍塌在后,短短几字之差微乎其微,说不定只是青唯的笔误,只是老夫妇或者薛长兴在转述时的口误,但不知怎么,谢容与就是直觉这几笔看似谬误的措辞事关重大。

  他握紧信纸,问德荣:“何鸿云是不是至今不肯画押?”

  德荣道:“是,狱卒已用了刑,但他拒不画押,直言要见殿下您,刑部昨日还来昭允殿请过,但是殿下您回绝了。”

  谢容与想到一种可能。

  如果……只是如果,徐述白上京要告的御状,不是针对何家呢?

  徐述白是徐途的侄子,徐途就是贩卖次等木料的人,所以所有人都会理所当然地想到,徐述白上京告御状,是为了揭发何鸿云偷梁换柱牟取暴利的恶行。

  可是徐述白决定上京是在洗襟台修成之前,他若在那时得知木料被换,是来得及阻止士子登台的,他为什么不阻止呢?

  还是说,他另有要事,才不得不马不停蹄地上京?

  思绪仿佛开了闸,谢容与蓦地忆起徐述白在临上京前,对扶冬说的话——

  “这个洗襟台,不登也罢!”

  “我上京为的就是洗襟台!是要敲登闻鼓告御状的!”

  洗襟台是为士子而建的,在天底下每一个士人心中,都象征着尊荣,哪怕徐途换了木料,徐述白恨的也该是徐途,是利用洗襟台立功升官的何鸿云,而不是洗襟台本身,可当他说出“洗襟台不登也罢”时,分明是带着对这座楼台的憎恶的。

  徐述白一个士人,为何会憎恶洗襟台?

  他上京要告的御状,究竟是何家,还是另有其人?

  他最后与冯姓老夫妇说,揭发修筑洗襟台的真相,“修筑”二字,指的到底是被偷换的木料,还是楼台修筑的缘由?

  谢容与将信函一收,一刻不停地往天牢走:“让刑部把洗襟台的重审案宗拿给本王,本王要见何鸿云,快!”

  如果……如果当年徐述白上京,不是为了状告何家,那么何家哪怕杀了徐述白,大可以说他是畏罪失踪,何必做出他死在洗襟台下的假象?

  还是说,何家当年并没有杀徐述白。

  徐述白的失踪,也与何家无关?

  三司定罪,要将草拟的罪条一一念给嫌犯听过,包括所有被害人的名录,何鸿云迟迟不肯画押,是因为这个徐述白吗?他要见他,是在这短短的三个字中听出了什么被掩埋在昔年尘埃下的真相吗?

  “调玄鹰司所有在衙兵马到刑部天牢!”

  “何鸿云可能有危险!”

  长道上深雪未扫,晨雾被日光冲淡,谢容与穿廊过径,一路从昭允殿赶往刑部,走得又急又快,玄鹰司的动作亦快,谢容与到时,卫玦与章禄之也带着鸮部赶到了。

  然而,还是晚了。

  刑部尚书脸色惨白地立在天牢前,见了谢容与,怯乏地喊了声:“殿下。”

  天牢外还立着许多禁卫,所有人,俱是静默无声。

  谢容与怔了片刻,心凉下来:“……他死了?”

  “半刻前死的。”刑部尚书咽了口唾沫,“不知怎么回事,何鸿云是重犯,这里明明……明明有禁卫严加看管的,老夫……”他脱下官帽,颤手抱在怀里,“老夫这便去向官家磕头认罪。”

  半刻前死的,那就是他决定来天牢之后。

  适才在赶来的路上,谢容与恨自己为何昨夜为何对何鸿云拒之不见。

  他明明知道的,那些被烟尘掩埋的真相,远不是几根被替换的梁柱那么简单。

  可这一刻,谢容与忽然明白了,或许早在一切的伊始,在朝廷决定要重新彻查洗襟台之案的时候,甚至更早,在昭化帝病亡,赵嘉宁继位的时候,就有人一直蛰伏在暗处。

  他们伺机而动,静观其变,以至于何鸿云落网,无论他什么时候来见他,他都会那么刚巧地早半刻命丧天牢。

  “我……去里面看看他。”谢容与道。

  重犯骤亡,本来幽暗的天牢火把四明,将里头照得如白昼一般,吏胥将谢容与引到最深处一间,何鸿云的尸身就在地上。

  他是被一名守卫强行灌下毒药身亡的,身上有受刑后的鞭伤,在牢里苦了几日,原本秾丽的眉眼竟没什么变化,甚至嘴角还残留一抹嘲弄的笑。

  也不知他在嘲笑什么。

  是在笑自己聪明一世,最后却落得如此荒唐又潦草的下场么?

  又或是在嘲笑世人眼盲,皆被浮眼云烟遮去真相?

  谢容与问:“这间牢房,你们搜过了吗?”

  “搜过了。”牢外候着的刑部郎官答道,“灌毒的守卫已经自尽了,什么都没留下,牢里除了一份小何大人自己誊抄的罪书,其他什么都没有。”

  “罪书?”

  “是这样,小何大人看了大理寺的草拟罪条,不愿画押,称是要将罪书自行誊抄一遍,仔细斟酌后再作决定。尚书大人……念他是何氏人,便应了,小何大人将誊抄后的罪书搁在草席后的墙缝之中,下官也是适才才搜到。”

  郎官说完,立刻将罪书呈给谢容与过目。

  罪书誊抄得一丝不苟,上头除了几滴血,甚至堪称干净。

  何鸿云受刑后受了伤,罪书上有血很正常。

  一条一条的罪状过后,便是受害人的名录。

  而那几滴血,似是不经意,恰好滴在了“徐述白”三个字上,将这一个名字,染得触目惊心。

第83章

  重犯死在天牢,这是大过,刑部尚书去宣室殿请罪了。

  一旁的郎官再度看了眼谢容与,想着官家与小昭王手足兄弟,昭王的意思,多多少少就是官家的意思了。

  郎官于是问:“殿下,何鸿云的死因已经验明,眼下可要安排收尸?”

  谢容与没应声。

  深牢阴寂,他不知怎么,想到了些别的——

  他还是江辞舟的时候,与何鸿云走得很近,有一回二人一起吃酒,酒过三巡,何鸿云握着杯盏,漫不经心地说了句话:

  “我们世家子弟,也有世家子弟的辛苦,同辈中那么多人,想要出类拔萃,总要牺牲点什么。”

  谢容与于是问,牺牲什么?

  何鸿云笑了,看着杯盏里水波流转的佳酿,“子陵,你儿时可偷尝过烈酒?还记得那滋味吗?”

  那滋味,辛辣浓烈,入喉如同火烧。

  “可酒这东西,吃一口甘烈,吃多了成瘾,年岁一久,千杯下肚,反而没滋味了。”何鸿云淡笑一声,“别的事,也一样。”

  他是何家行四的公子,母亲是平妻,故而他既非长子也非嫡孙,可他到最后,竟成了何拾青最得意的儿子,牺牲掉的是什么呢?

  那是何鸿云唯一一回跟谢容与说真心话。

  一路杀伐养成冷硬肝肠,或许第一回 害人尚且心颤,到后来,血见得太多,诚如他所说,反而没了滋味。

  他是这么清醒自知地视人命如草芥。

  谢容与问:“为何要收尸?”

  死囚哪怕枉死,也是死囚,他的尸身,是该扔去乱葬岗一把火烧了的。

  郎官道:“照理是不该收的,但老中书令为了小何大人,听说在拂衣台上跪了一日夜,何鸿云到底姓何……”

  “姓何如何?”谢容与问。

  巨舰入海,亦有倾覆之日,树生千年,也会一夕枯败。何拾青在拂衣台上跪的是何鸿云吗?他跪的是他自己,是大厦将倾的何氏。

  谢容与道,“不必收尸,扔去乱葬岗吧。”

  -

  谢容与离开天牢。

  何鸿云死了,最后只留下一张罪书,与染着血的“徐述白”的名字。

  他是个早已剔除了悲悯心肠的人,最后要见谢容与,未必出于对真相的探究亦或善意的提醒,他只是想过这一个名字,与名字背后藏着的线索,为自己与何氏博取一线生机罢了。

  他不值得丝毫同情。

  只可惜线索断在这里。

  谢容与见卫玦、章禄之仍率玄鹰卫等在天牢外,说道:“你们回衙门吧,这里已无事了。”

  然而卫章二人竟没听他的吩咐,一路跟着谢容与来到刑部外的回廊,两人拱手拜道:“殿下,属下有事要禀。”

  “敢问殿下,您可是在查一个叫徐述白的秀才?殿下想要的线索……玄鹰司或许知道。”

  谢容与蓦地回过身来。

  他看了卫玦与章禄之一眼,没出声,抬目看向后头跟着的玄鹰卫,玄鹰卫们会意,立刻把守住回廊前后出入口。

  谢容与问:“你们知道徐述白?”

  卫玦道:“知道,他是陵川木商徐途的侄子,秀才出身,洗襟台修成之前,他被遴选为登台士子,后来洗襟台塌,他……失踪在了上京的路上。”

  谢容与眉心微蹙。

  徐述白的出身籍贯并不难查,但他上京一事却是个秘密,玄鹰司是怎么知道的?

  谢容与不动声色地在廊椅上坐下:“说吧。”

  “是。”卫玦拱手道,“殿下该有印象,洗襟台最初只是洗襟祠,改为楼台,是因为先帝决定,在昭化十三年的七月初九,遴选士子登台,以纪念当年投身沧浪江的士子。

  “改建楼台的圣令一下,虞侯前往辰阳,请温工匠出山督建楼台,七个月后,即昭化十三年的二月,玄鹰司接到调令,由指挥使、都点检带领隼部前往陵川,执行楼台建成前后的护卫之责。”